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1)

合集下载

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李娇妹1,郑纺2,翟丽娟1,薛照辉1*1.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 300072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摘要:三萜是一类具有独特空间结构的生物活性天然产物,不仅在抗炎、抗菌、保肝护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极有可能被开发为新一代的抗癌药物。

对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构效关系以及成药特性改良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为深入研究三萜的抗肿瘤特性,进一步开发抗癌药物提供科学研究基础。

关键词:三萜;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细胞凋亡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4)15 - 2265 - 07DOI: 10.7501/j.issn.0253-2670.2014.15.025Advances in study on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riterpenoidsLI Jiao-mei1, ZHENG Fang2, ZHAI Li-juan1, XUE Zhao-hui11.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2.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Abstract: As a kind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with unique space structure, triterpenoid is widely used in diminishing inflammation, antibacterial, and protecting liver and kidney. Because of the strong ability of antitumor, it is likely to be developed as a new generation of anticancer drugs. In this review, the antineoplastic mechanism,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and pharmacophore improvement were summariz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ntitumor properties of triterpenoid.Key words: triterpenoid; antitumor activities; mechanism;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cell apoptosis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天然产物之一,主要以游离、苷或酯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蕨类、菌类、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少数存在于动物体内[1]。

五环三萜皂苷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五环三萜皂苷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五环三萜皂苷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管福琴;冯煦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1(023)B12
【摘要】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一些五环三萜皂苷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且其抗肿瘤机理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抗突变、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抗炎和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等。

对近几年来文献中报道的,具有明确化学结构,并且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有确切抗肿瘤作用的三萜皂苷进行了整理和综述。

【总页数】6页(P275-279,271)
【作者】管福琴;冯煦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药用植物研究开发中心,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Nocardia sp NRRL-5646对三种五环三萜皂苷元代谢的研究 [J], 张剑;程志红;刘吉华;余伯阳
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园;张信文;陈光英
3.肠道网络屏障对白头翁五环三萜皂苷吸收机制的影响 [J], 王萌; 徐贞权; 李泽协; 刘亚丽
4.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对白头翁五环三萜皂苷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影响 [J], 刘亚丽;张靖;苏丹;徐贞权;李泽协;周明月;魏韶锋;王萌;张凌;管咏梅;李翔
5.五环三萜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程晓华;熊玉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Studies in Synthetic Chemistry 合成化学研究, 2016, 4(3), 19-2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6 in Hans. /journal/ssc /10.12677/ssc.2016.43003文章引用: 孟艳秋, 杨丽娜, 潘洪双, 于婷婷, 张伟晨, 宁梓廷. 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合成化学研究,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tumor Action Mechanism of Ursolic AcidYanqiu Meng, Lina Yang, Hongshuang Pan, Tingting Yu, Weichen Zhang, Ziting N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Received: Oct. 1st , 2016; accepted: Oct. 16th , 2016; published: Oct. 21st , 2016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Ursolic Acid is a type of pentacyclic triterpene compounds with many kinds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its antitumor activity. T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ursolic acid is multiface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mor mechanism of ursolic acid has been reviewed and forecasted. KeywordsUrsolic Acid, Antitumor, Action Mechanism熊果酸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孟艳秋,杨丽娜,潘洪双,于婷婷,张伟晨,宁梓廷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收稿日期:2016年10月1日;录用日期:2016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6年10月21日摘 要熊果酸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尤为显著。

211097962_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211097962_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1 期 77 ~ 82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董立强 , 王斌 , 苏适 , 刘东琦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摘 要:雷公藤红素是我国传统中药雷公藤中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抗类风湿、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近年来,雷公藤红素由于低毒、多靶点、广谱性等优势,在抗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 、NF -κB 、MAPK 和STAT3等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增殖、侵袭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综述了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以期促进雷公藤红素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抗肿瘤DOI :10.19586/j.2095⁃2341.2022.0167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Progress on Celastrol in Anti -tumor Effects and MechanismDONG Liqiang , WANG Bin , SU Shi , LIU DongqiSuihua University , Heilongjiang Suihua 152061, ChinaAbstract :Celastrol is one of the natural active ingredi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ipterygium wilfordii , which has many biological activities such as anti -rheumatoid , anti -inflammatory , anti -tumor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 , celastrol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anti -tumor therapy due to its advantages of low toxicity , multiple targets and broad spectrum. Celastrol can in‐hibit tumor proliferation ,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 and induce tumor cell apoptosis via regulating various signaling pathwayssuch as PI3K/AKT , NF -κB , MAPK and STAT3 pathway.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nti -tumor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celas‐trol ,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celastrol ; apoptosis ; signaling pathway ; anti -tumor雷公藤红素(celastrol )属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分离自传统中药雷公藤或南蛇藤的根皮、茎和叶,分子量为450.61,易溶于乙醇、三氯甲烷、二甲基亚砜等有机溶剂[1]。

熊果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熊果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熊果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相对分子量456科植物毛子草的地上部分熊果酸具有广泛的之对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多研究认为,熊果酸能通过化学预防、抗突变、细胞生长抑制和细胞毒等作用来抑制到预防恶性肿瘤的目的。

癌的发生、发展一般要经历始发突变、促癌和演变三阶段,干扰三个阶段即可达到延缓或阻止显增加,部分细胞在熊果酸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具有化学预防,保肝、抗肝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熊果酸药用开发景已被众多研究机构所重视,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的多用途新药。

【参考文献】1 李开泉,陈武,熊筱娟,等.乌索酸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中成药,2002,2 4(9):709-711.2 Muto Y,Ninomiya M,Fujiki H.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cancer chemopre vention in Japan.Jpn J Clin Oncol,1990,20(3):219-221.3 黄镜,孙燕.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中国新药杂志,1997,6(2):101-104.4 Niikawa M,Hayashi H,Sato T,et al.Isolation of substances from glossy prive t(Ligustrum lucidum Ait)inhibiting the mutagenicity of benzo(α)preene in bacteri a.Mutat Res,1993,319(1):1-4.5 Young HS,Chung HY,Lee CK,et al.Ursolic acid inhibits aflatoxin B1-induced mutagenicity in a Salmonella assay system.Biol Pharm Bull,1994,17(7):990-99 3.6 Huang MT,Ho CT,Wang ZY,et al.Inhibition of skin tumorigenesis by rosema ry and its constituents carnosol and ursolic acid.Cancer Res,1994,54(3):701-70 5.7 Ohigashi H,Takamura H,Koshimizu K,et al.Search for possible an-titumor p romoters by inhibition of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induced Epstein-Barr v irus activation;ursolic acid and oleannolic acid from an anti-inflammatory Chinese m edicnal plant,Glechoma hederaceae L.Cancer Lett,1986,30(2):143-148.8 Ames BN.Dietary carcinogens and anticarcinogens.Science,1983,221:1256-12 58.9 Balanehru S,Nagarajan B.Protective effect of oleanolic acid and urso-lic acid against lipid peroxidation.Biochem Int,1991,24(5):981-984.10 黄镜,孙燕,陆士新,等.芦荟有效成分熊果酸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296-298.11 张秋萍,谢珞琨,邓涛,等.熊果酸促进K562细胞凋亡.基础医学与研究,2004,24(4):414-417.12 樊明文,王茜,边专,等.熊果酸对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1):1-3,37.13 李杰,许良,许良中,等.熊果酸与齐墩果酸体外抗Jurkat淋巴细胞的研究.中国癌症杂志,1999,9(5-6):395-397.14 Lee KH,Lin YM,WuTS,et al.The cytotoxic principles of Prunnella vulgaris,psy otria serpens and Hyptis capitata:ursolic acid and related derivatives.Planta Me d,1998,54(4):308-310.15 Knighton DR,Silver IA,HuntTK.Regulation of woundhealing angio-genesis-eff ect of oxygen gradients and inspired oxygen concentration.Surgery,1981,90:261-2 64.16 熊斌,雷志勇,陈虹.熊果酸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3): 133-136.17 Lee I,Lee J,Lee YH,et al.Ursolic acid-induced changes in tumor growth,O2consumpition,and tumor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Anti-cancer Res,2001,21(4A): 2827-2833.18 Li J,Guo WJ,Yang QY.Effects of ursolic acid and oleanolic acid on human colon carcinoma cell line HCTI5.World J Gastroenterol,2002,8(3):493-495.19 Folkman J.What is the evidence that tumors are angiongenesis depen-dent? J Natl Cancer Inst,1990,82:4-6.20 Sohn KH,Lee HY,Chung HY,et al.anti-angiogenic activety oftriterpeneacids. Cancer Lett,1995,Augl:213-215.21 王杰军,王兵,郭静,等.熊果酸体外抑制血管形成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21(11):1071-1073.22 王兵,王杰军,徐钧,等.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肿瘤防治杂志,2001,8(4):351-352.23 Lee HY,Chang HY,Kim KH,et al.Induction of differentiation in the cultured F9teratocarcinoma stem cells by triterpene acids.Cancer Res Clin Nocol,1994,120(9):516-523.24 Saraswat B,Visen PKS,Dayal R,et al.Protective action of ursolic acid agai nst chemical 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rats.Indian J Pharma-col,1996,28:232-239.25 Martin-Aragon S,de las Heras B,Sanchez-Reus MI,et al.Phar- macological modification of endogenous antioxidant enzymes by ursolic acid on tetrachloride-ind uced liver damage in rats and primary cul-tures of rat hepatocytes.Exp Toxicol Path ol,2001,53(2/3):199-206.26 熊筱娟,陈武,肖小华,等.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16):540-543.27 Chattopadhyay D,Arunachalam G,Mandal AB,et al.Antimicrobial and anti-i nflammatory activity of folklore:Mallotus peltatus leaf ex-tract.J Ethnopharmacol,200 2,82(2/3):229-237.28 王茜,樊明文,边专,等.熊果酸的提取及其对牙周病原菌的作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5):388-390.29 陈国宝,陈宝田.番石榴叶提取物体外抗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学报,2002,17(8):502-504.30 Kashiwada Y,Nagao T,Hashimoto A,et al.Anti-AIDS agents38. Anti-HIV act ivity of3-O-acyl ursolic acid derivatives.J Nat Prod,2000,63(12):1619-1622.31 夏国豪,章永红,王瑞平.熊果酸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2,29(6):420-422.32 You HJ,Choi CY,Kim JY,et al.Ursolic acid enhances nitic oxide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production via nuclear factor-kappa B activation in the resting macrophages.FEBS Lett,2001,509(2):156-160.33 李开泉,熊筱娟,陈武,等.乌索酸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进展.中成药,2002,2 4(9):709-711.34 陈武,熊筱娟,李开泉,等.乌索酸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宜春医专学报,2001,13(1):1-3.作者单位:100021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

三萜类化合物抗病毒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抗病毒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0-05-06
(dimethylallyl pyrophosphate, DMAPP)[1]。 通 常 由 六
个五碳的异戊二烯单元组成,以游离形式或与糖结
合成苷存在于甘草、柴胡、人参、三七和黄芪等植物
中;后者因具有亲水亲脂两性,能产生肥皂般泡沫
而得名皂苷。三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其骨架超过
范炳芝,王一鑫,廉霄甜,谢维松,于洋,梁建华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 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因其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而受到广泛关注。而天然三萜中的齐墩果酸、熊果酸、甘草酸和白桦酸等化合物都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本文综述了以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为主的三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抗病毒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
development of novel anti-viral agents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triterpenoids; anti-viru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echanism

pyrophosphate, IPP)或 二 甲 基 烯 丙 基 焦 磷 酸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nd mechanisms of triterpenoids against virus
FAN Bingzhi, WANG Yixin, LIAN Xiaotian, XIE Weisong, YU Yang, LIANG Jianhua
anti-viral, antibacterial,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ory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The compounds

三萜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述如下。
12 作用于肿瘤 新生血管 .
血管 生成异 常是实体肿瘤 发展的重要 步骤。 因此 , 抗 血管生成是控 制肿瘤 生长 的重要手段 。2 ( ~ g 0 R)R 3 通过干扰血 管生 成的多个环节 抑制血管生成 而具有抗 肿瘤活性1o 从雷公藤 中提取 的 静f合物南蛇藤素和 I 七 l
卢 丹 ,刘金平 ,李平亚※
( 吉林大学再生 医学科学研究所 , 吉林 长春 10 2 ) 30 1
摘要 : 本文综述了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 作用机制 、 构效关 系以及与其它抗肿瘤药物的协同作用 。
关键词 : 三萜类化合物 ; 抗肿瘤 ; 构效关 系 ; 问作用 协
中 图分 类号 :5 ; 5 1 S 4 Q 0 文献标识码 : A
Re e r h Adv n e n ie p ne sa c a c si Trt r e sAntt o tv te ium rAc i iis
L n,L U Jn p n ,L i g y ※ U Da I i - i g I n - a P
(ntue f rnir dc l c n eo l nvr t, h n c u 3 0 C ia Is tt o o t i i c J i U i s y C a gh n10 2 , hn ) i F e Me a S e f in ei 1
细 胞 株 L C P P 3I C 3 s N a 、C t、 一 Mt P  ̄


人 参 皂 I #neoie g ) snsd 3 R
人 参 电苷 R 2 gneoMeR 2 h (isn s h )
高 p 3蛋 白表达而诱 导肺癌细胞株 9 一 5 5 D细胞 凋亡I。 期 白桦脂 酸是在 线粒体水平诱导 细胞凋亡 ,克服 了费城 染色体表达产生的( c— b) B rA 1耐药性l。 I 南蛇藤素 1 M I 】 } 预处 理 大 鼠 Wa e一 5 l r2 6癌 细 胞 株 ( 5 ) k W2 6 ,能 减 少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海洋生物、真菌等生物体内。

这类化合物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炎、抗菌等,因此在医药、化妆品、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合成、生物活性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由五个六元环组成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了环氧、羟基、酮、羰基、双键等官能团。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复杂多样,具有多种异构体。

例如,海洋生物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了大环内酯、羧酸、环氧化物、酮等结构,而植物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则主要包括了环氧、羟基、酮等官能团。

二、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合成途径。

以植物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为例,其生物合成途径主要包括了异戊烯基二萜酸途径和橄榄酰辅酶A途径。

异戊烯基二萜酸途径主要包括了异戊烯基二萜酸的合成、环氧化、裂环等步骤,而橄榄酰辅酶A途径则主要包括了橄榄酰辅酶A 的合成、羧化、酮化等步骤。

此外,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还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三、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断细胞周期等,从而发挥抗癌作用。

此外,五环三萜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四、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广阔,已经成为医药、化妆品、农业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医药领域,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抗炎药物、抗菌药物等。

在化妆品领域,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开发新型抗衰老、美白、保湿等功能性化妆品。

在农业领域,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可以用于开发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等。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摘要:女贞子系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含萜类、黄酮类、挥发油、脂肪酸和多糖等;药理作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骨质疏松以及免疫调节、降血糖血脂等活性。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女贞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女贞子提取物开发利用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女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女贞子为女贞的果实,味甘、苦、性凉,具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眩晕、内热等。

女贞子中含有多种药效成分,产地和炮制方法的不同,女贞子成分有较大差别。

1女贞子化学成分女贞子中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环烯醚萜类、挥发油、苯乙醇苷类、多糖、脂肪酸、磷脂、氨基酸、矿物质、色素等化学成分。

1.1萜类化合物研究表明,三萜类成分是女贞子的主要活性成分。

主要有乌苏烷型、齐墩果烷型、达玛烷型四环三萜和羽扇豆烷型五环三萜。

其中五环三萜类成分生物活性显著,是女贞子相关研究的热点[1]。

萜类化合物主要提取方法有溶剂法、酶解法、超声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溶剂法流程简单,适合批量生产;酶解法提取效率高;超声法可提高药材利用率,适合少量生产;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成本低,提取完全,由于效率低,只适合少量实验用需求。

石力夫等从女贞子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得到特女贞苷和女贞苦苷两种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程晓芳等从女贞子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分离纯化得到齐墩果酸、熊果酸和萎陵菜酸。

黄晓君等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柱色谱等色谱方法对女贞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α-羟基齐墩果酸,乙酰齐墩果酸,羽扇豆醇,白桦脂醇,达玛烯二醇等。

1.2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抗氧化物质,大多与糖结合,以苷或碳糖苷的形式存在,也有部分黄酮类化合物以游离形式存在[2]。

女贞子中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相关资料显示,从女贞子中分离获得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芦丁、木犀草素、葡萄糖苷、芹菜素、吡喃葡萄糖苷。

1.3苯乙醇类化合物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是一类糖苷类化合物,如女贞子中所含红景天苷就属于这类化合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红景天苷的量可以协助评价女贞子的质量。

齐墩果酸的化学及药理研究

齐墩果酸的化学及药理研究

其不良反应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未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对齐墩果酸研究的深入,有望为临床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内容
摘要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是两种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保肝 作用。本次演示将综述这两种化合物在保肝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影 响因素及其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关键词:齐墩果酸,熊果酸,保肝,药理作用, 肝病治疗
3、α,β-不饱和酮结构:齐墩果酸的D环与E环构成不饱和酮结构,为其抗 肿瘤、抗炎等生物活性提供了基础。
二、齐墩果酸的结构修饰
为了提高齐墩果酸的生物活性及药效,对其进行结构修饰至关重要。以下是 几种常见的齐墩果酸结构修饰方法:
1、改变侧链:通过改变齐墩果酸的侧链,可以增加其水溶性、稳定性及口 服吸收。例如,将齐墩果酸的侧链进行酯化、酰胺化、糖基化等修饰,可以显著 提高其生物活性及药效。
引言
齐墩果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熊果科植物中,如熊果、狭叶熊 果等。因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而被广泛。本次演示 旨在总结齐墩果酸的化学及药理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化学研究
1、结构与性质
齐墩果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个羟基和羧基官能团。其结构可 由甲醇经硫酸酯化反应生成硫酸酯,再经氢化反应还原得到。齐墩果酸在植物中 多以酯的形式存在,如熊果素等。
3、抗纤维化作用:齐墩果酸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防止肝纤维化的 发生和发展。
参考内容二
齐墩果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 抗肿瘤等。然而,其在水溶性、稳定性及口服吸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 此,对齐墩果酸进行结构修饰,以提高其生物活性及药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 示将就齐墩果酸的结构修饰及活性研究进行综述。

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

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㊀1672G6634(2019)05G0094G12D O I ㊀10.19728/j.i s s n 1672G6634.2019.05.015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结构改造研究进展王红敏1㊀刘玉玉2㊀李晓静1㊀柳仁民1(1.聊城大学药学院,山东聊城252059;2.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5400)摘㊀要㊀雷公藤红素是从中药雷公藤中分离得到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特别是抗肿瘤作用比较显著,但因其毒副作用大㊁水溶性差,受限于临床应用.笔者查阅了2009年G2018年以来国内外文献,对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工作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结构改造工作和抗肿瘤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关键词㊀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结构改造中图分类号㊀R 285文献标识码㊀A 0㊀引言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虽然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癌药物供使用,但是癌症病因复杂㊁易产生耐药性,而且由于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原因使得现有药物不能满足妥善治疗或个体化治疗的需要[1].天然产物一直是抗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骨架庞杂㊁种类繁多㊁数量巨大㊁结构千变万化又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2,3].雷公藤红素(C e l a s t r o l ),又称为南蛇藤素,来源于传统中药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 r i p t e r y gi u m w i l f o r d i i H o o k f ),为红色针状晶体,是醌甲基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4,5].雷公藤红素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抗肿瘤作用尤为显著.雷公藤红素对肺癌㊁卵巢癌㊁肝癌㊁胃癌㊁白血病㊁结肠癌㊁乳腺癌等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自2006年Y a n g H J 等[6]首次报道了雷公藤红素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引发了对雷公藤红素抗癌机制的研究.尽管雷公藤红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但因其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且毒副作用大[7],目前仍未有单体药物上市的报道.通过对雷公藤红素进行结构改造,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成为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工作展开论述,旨在为进一步开展雷公藤红素结构改造工作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1㊀雷公藤红素的结构分析分析雷公藤红素的结构(结构见图1)可以看出,其A /B 环的醌甲基㊁C G3位羟基和C G29位羧基为主要药效基团.国内外所做的改造工作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部位,使其成酯㊁成酰胺㊁成盐等,以期能够合成高效低毒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图1㊀雷公藤红素的结构收稿日期:2018G08G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67507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 R 2016H B 05)资助通讯作者:柳仁民,男,汉族,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药物化学,E Gm a i l :l i u r e n m i n @l c u .e d u .c n .第32卷㊀第5期2019年10月㊀㊀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c h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S c i .)V o l .32N o .5O c t .20192㊀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研究2.1㊀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细胞内基因及细胞外一些因子调控所引起的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凋亡(诱导途径如图2所示).M o uH B 等[8]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激活线粒体和F a s /F a s L 介导的信号通路,诱导非小细胞肺癌A 549凋亡.Z h a n g H Y 等[9]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下调m i c r o R N A G21,阻滞P I 3K /A k t GN F GκB 信号通路,从而诱导人卵巢癌细胞(O V C a R 3)发生凋亡.C h a d a l a p a k aG 等[10]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下调表面活性蛋白(S p 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 G F R 3)的表达,诱导膀胱癌(K U 7㊁253J B GV )细胞凋亡.L uW Z 等[11]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激活WN T /βGc a t e n i n 通路介导的βG链蛋白(βGc a t e n i n )的表达诱导人结肠腺癌(H T 29)细胞凋亡,雷公藤红素可维持经典WN T /βGc a t e n i n 途径家族的表达水平以诱导H T 29细胞凋亡.R O S 是活性氧簇,是需氧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肿瘤细胞中,高浓度的R O S 会对其产生很大的损伤作用[12].R O S 可以通过激活下游的一些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13].黄志平等[14]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通过R O S /J N K 途径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G9(c a s p a s e G9)和半胱氨酸蛋白酶G3(c a s pa s e G3)诱导人骨肉瘤细胞S a o s G2发生凋亡.而丁成国[15]研究也指出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激活R O S /J N K 信号通路诱导人胶质母细胞瘤(T 98G )细胞发生细胞凋亡.H a nX X 等[16]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激活R O S /A k t /p70S 6K 信号通路,增强缺氧诱导因子G1ɑ(H I F G1ɑ)蛋白的表达,提高肝癌(H e p G 2)细胞和肺癌(H 1299)细胞中H I F G1因子的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N F GκB 信号通路在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徐佳等[18]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在m R N A 和蛋白质水平上均可上调人抑癌基因p 53的表达以及抑制N F GκB 信号通路,且在m R N A 和蛋白质水平上都抑制X 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 I A P )的表达,从而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 1299细胞发生凋亡.而张乙川等[19]研究也表明雷公藤红素能通过激活C a s p a s e G3及抑制N F GκB 通路诱导人肝癌(S MM C G7721)细胞凋亡.细胞凋亡通路有线粒体通路㊁死亡受体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通路[20].研究发现,细胞受到刺激后会发生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内质网应激,继而发生凋亡[21,22].陈艳阳等[22]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使内质网应激介导凋亡相关蛋白C H O P ㊁c Gc a s p a s e G12和c Gc a s pa s e G3的表达水平升高,从而诱导人骨肉瘤(H O S )细胞发生凋亡.S h r i v a s t a v aS 等[23]首次报道了雷公藤红素通过调节P I 3K /A k t 通路,促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人类乳腺癌(T N B C )细胞的凋亡.K i mJ H 等[24]研究指出雷公藤红素通过激活AM P K /p53/P L K G2途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 C F G7的生长.L uC 等[25]研究发现m i R G223基因可参与肿瘤的细胞调控,雷公藤红素可以下调m i R G223,从而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 C F G7和人胰腺癌细胞P C 3发生凋亡.图2㊀雷公藤红素诱导癌细胞凋亡的途径2.2㊀阻滞细胞周期癌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处于失控状态,这是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的原因之一,因此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将癌细胞阻滞于某一细胞周期,可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雷公藤红素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和靶蛋白,阻滞癌细胞于某一周期(如图3所示).J iN 等[26]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可以下调与h E R G 通路相关蛋白和基59第5期王红敏,等: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研究进展因,从而使前列腺癌(D U 145)细胞周期阻滞于G 0/G 1期.S h a M 等[37]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通过阻滞m i R G21Gm T O R 信号通路,上调P 2蛋白的表达水平,将胃癌(B G C G823和MG C G803)细胞阻滞于G 2/M 期.c y c l i nB Gc d c 2复合物能促进G 2/M 转化,从而促进细胞分裂[28].许阳贤等[29]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作用于肝癌(S MM C G7721)细胞,使失活的c d c 2增加,c y c l i n B 积聚,c yc l i nB Gcd c 2复合物不能正常活化分裂中期各种相关下游分子,细胞阻滞在G 2/M 期.闫燕艳等[30]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通过上调P 27,下调p GR b ㊁C y c l i nD 1,使人乳腺癌(M D A GM B G453)细胞周期阻滞于G 0/G 1期.倪海雯等[31]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可将人多发性骨髓瘤L P G1细胞周期阻滞于G 1期,从而抑制其后续的D N A 合成及有丝分裂.张志强等[32]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通过下调人卵巢癌S W 620细胞内的p GA k t ㊁N F GκB ㊁S u r v i v i n 蛋白表达,激活c a s p a s e G7㊁c a s pa s e G3和P A R P 信号,阻滞细胞周期于G 2/M 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此外,雷公藤红素可以将人卵巢癌(S K O V G3)[33]㊁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 L G60)[34]㊁急性T 淋巴细胞白血病(J u r k a t)[34]等细胞周期阻滞于G 0/G 1期.图3㊀雷公藤红素阻滞癌细胞周期的途径2.3㊀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肿瘤细胞的侵袭指的是恶性肿瘤从原发瘤或继发瘤向邻近的宿主组织侵犯或占领,而肿瘤的转移是肿瘤细胞由其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㊁血管或体腔部位,肿瘤细胞被血流㊁淋巴流带到另一部位或器官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侵袭是转移的一个重要部分,二者都属于肿瘤细胞恶性行为.上皮G间质转化是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转移的关键阶段.K a n g H 等[35]研究指出雷公藤红素通过抑制转录因子(S n a i l )和调节E G钙粘蛋白表达来抑制T G F Gb 1诱导的上皮G间充质转化,从而抑制肺癌A 579细胞的侵袭和转移.Y u X L 等[36]雷公藤红素通过下调P I 3K /A k t /N F GκB 信号通路,降低金属基质蛋白酶(MM P G2和MM P G9)的表达,从而抑制人成骨肉瘤(U G2O S )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杜娜等[37,38]研究表明高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可以抑制胃腺癌(A G S)细胞和人肝癌(H e p G 2)细胞的迁移,但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雷公藤红素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机制报道较少,但我们不可否定雷公藤红素在抑制侵袭和迁移方面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2.4㊀抑制血管新生血管生成是恶性实体肿瘤突破上皮基底膜后进一步生长所必须的,血管新生后可以为肿瘤细胞提高充足的营养供给,因此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可以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缺氧性诱导因子(H I F G1ɑ)是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肿瘤细胞在缺氧状态下,血管新生较快.H u a n g L L 等[39]研究发现,在肝癌(H e pG 2)细胞和肺癌(A 549)细胞中,雷公藤红素通过抑制H I F G1ɑ蛋白及靶基因的表达,抑制缺氧介导的血管生成和转移.H u a n g S 等[40]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通过抑制骨髓衍生的内皮祖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的分泌,从而抑制V E G F 诱导的功能活性来抑制血管再生.王淑静等[41]研究指出雷公藤红素通过降低人胃癌(S G C G7901)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E C V 304)细胞中H I F G1ɑ和单羧酸转运体(M C T G4)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胃癌细胞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双重抗肿瘤作用.69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㊀雷公藤红素的结构改造3.1㊀A /B 环的结构改造及其抗癌活性雷公藤红素的生物活性与A /B 环有关,S r e e r a m u l uS 等[42]研究表明,A /B 环含有迈克尔受体,A /B 环上的C G6位极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形成迈克尔加成产物,同时A /B 环发生结构变化,醌甲基结构变成芳香环结构(以半胱氨酸残基作为亲电基团,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机理见图4).此外C G3位的羟基,通过酯化反应,可以与酸酐或酰氯反应,合成一些酯类衍生物.图4㊀迈克尔加成反应机理[42]3.1.1㊀A /B 环骨架改造.F i gu e i r e d oS A C 等[43]对A /B 环㊁C G29位羧基进行改造,合成了衍生物1G4(结构及I C 50见图表1),并初步阐明了衍生物在人肺癌细胞(A 549)和胰腺癌细胞(M I AP a C a G2)中的构效关系,C G29位羧基变成氨基甲酸酯后(化合物1)抗癌活性与雷公藤红素相当(雷公藤红素I C 50=0.46G1.56μm o l /L ).C G6位烯丙基发生氧化重排后(化合物2)抗癌活性下降,但是化合物2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选择性显著增加.C G3位羟基甲基化后(化合物3)抗癌活性大幅度降低.在C G2位㊁C G3位引入乙酰基,合成的二乙酸酯类化合物4,抗癌活性最佳,且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选择性最佳.表1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1G4的结构及I C 50值C o m po u n d s A /B 环I C 50A 549M I AP a C a G2N o r m a l c e l lS e l e c t i v i t y11.74ʃ0.050.58ʃ0.0526.53ʃ0.436.50ʃ0.49>30ʏʏʏT u m o u r Gt o Gn o n Gt u m o u r s e l e c t i v i t y3>10>1040.88ʃ0.040.33ʃ0.023.68ʃ0.20ʏʏʏT u m o u r Gt o Gn o n Gt u m o u r s e l e c t i v i t y79第5期王红敏,等: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研究进展89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2㊀CG6位结构改造.T a n g K Y等[7]通过碳酸化㊁磺化㊁硫化反应,对雷公藤红素的A环和CG6位进行了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衍生物5G10(结构见图5,活性见表2),抗癌活性测试表明,与先导化合物雷公藤红素相比,CG6位磺化(化合物8)和CG6位硫化(化合物9G10)的衍生物对于人胃癌细胞系(B G C823,H4,B e l7401)抗癌活性提高5G8倍,且2㊁3位乙酰化比丙酰化活性好,其中化合物10活性最好,而CG6位碳酸化时失去抗癌活性.图5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5G10为了进一步探索A/B环结构变化对抗肿瘤作用的影响,T a n g K Y等[44]在CG6位引入了吲哚类似物合成了10种衍生物11G20(结构见图6,主要衍生物活性见表2),并测定其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H4)和人肝癌细胞(B e l7402)的抗癌活性,与雷公藤红素相比,6位引入吲哚,抗癌活性较差;引入6取代吲哚基团比5取代抗癌活性更好;引入氟取代吲哚基团抗癌活性降低.由于仅在CG6位引入不同取代的吲哚基团,衍生物的抗癌活性降低,T a n g K Y等又在29位和3位分别引入甲氧基,合成了衍生物21G29(结构见图6),抗癌活性指出,化合物23㊁26㊁28对肝癌细胞(B e lG7402)抑制作用优于雷公藤红素,化合物28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H4)和肝癌细胞(B e l7402)的抗癌活性最好.图6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11G29表2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5G28的I C50值C o m p o u n d s细胞系I C50(μM)B G C823H4B e l7402C e l a s t r o l3.732.091.5550.491.371.7360.741.122.397>150>150>15080.470.370.4590.420.350.46100.500.460.5411 56.22>10014 31.7534.317 60.9011.8823 4.590.5126 7.880.0228 2.030.013.1.3㊀CG3位羟基结构改造.孙红莉[45]等以酯化反应为主,通过CG3位羟基与酰氯或酸酐反应,引入水溶性基团,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衍生物30G35(结构见图7),并通过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P C12和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 6测试体外抗癌活性,化合物31G34失去了抗癌活性(化合物31G34对两种癌细胞的I C 50值均大于50μm o l /L ),化合物35对P 12细胞的I C 50值小于雷公藤红素,(35对P 12的I C 50=2.37μm o l /L ,雷公藤红素对P 12的I C 50=3.15μm o l /L ).图7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30G353.2㊀C G29羧基的结构改造及其抗癌活性雷公藤红素的C G29位是酸性基团,C G29位可以通过酰化㊁酯化反应引入不同基团,合成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酰胺类㊁酯类㊁脲类衍生物.3.2.1㊀酰胺类.为了提高雷公藤红素的水溶性,进一步阐明抗肿瘤方面的构效关系,T a n g WJ 等[46]在保持醌甲基结构的基础上,在29位羧基上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酰胺类衍生物,并且进行了抗肿瘤抑制活性评价,合成的衍生物36G40(结构见图8)对人胃癌(S G C G7901),肝癌(S MM C G7721),胃癌(MG C G803和MG C G801)细胞系表现出较好的抗癌活性.化合物36是在C G29位引入亲水性片段,对S G C G7901㊁S MM C G7721㊁MG C G803㊁MG C G801细胞均表现出较高的抗癌活性,I C 50分别为0.16㊁0.30㊁0.39㊁0.61μm o l /L .在过去的十年里,热休克蛋白作为分子靶标被广泛用于肿瘤治疗.F e n J 等[47]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酰胺类衍生物41G45(结构见图8),部分目标化合物抑制乳腺癌细胞M C F G7㊁胰腺癌细胞P a n c G1㊁肺癌细胞A 549的半数抑制浓度(I C 50值)小于1μm o l /L ,抗癌活性优于雷公藤红素(I C 50=2.02G2.88μm o l /L ),研究指出这类衍生物能干扰热休克蛋白90G辅助伴侣分子37(H s p 90GC d c 37)相互作用,导致致癌激酶的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C G29位引入含氮极性基团,对H s p 90GC d c 37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这些化合物提高了水溶性和渗透性.在这些衍生物中,化合物42(对M C F G7㊁P a n c G1㊁A 579的I C 50值为1.02㊁1.12㊁1.01μm o l /L )抗癌活性最佳,对H s p 90GC d c 37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作研究H s p 90GC d c 37相互作用的新型探针分子.图8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36G45氨基酸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性,一些氨基酸可参与基因表达㊁蛋白质合成和信号通路,因此将氨基酸引入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中,可以提高生物活性[48].P a n g C H 等[49]在C G29位羧基引入氨基酸取代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氨基酸酯类衍生物46G53(结构见图9,I C 50见表3).衍生物46G51对人宫颈癌细胞(H e L a )和肺癌细胞A 549的半数抑制浓度(I C 50值)为0.109G0.895μm o l /L ,优于雷公藤红素(I C 50=0.947G1.069μm o l /L ).衍生物对H e L a 和A 549的抗癌活性明显强于肝癌细胞(H e pG 2).研究表明,芳香族氨99第5期王红敏,等: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研究进展001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酸取代物不是维持雷公藤红素抗癌活性的必须结构片段,引入芳香族氨基酸合成的衍生物52和53(I C50>1μm o l/L)抗癌活性明显降低.通过比较47和48㊁49和50㊁52和53的I C50值,发现具有乙酯基团的衍生物比甲酯基团的衍生物活性更好.Z h a n g H J等[50]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氨基酸酯类衍生物54G58(结构见图9,I C50见表3),并测试其在胃癌细胞(A G S,MG CG803,S G CG7901),人结肠癌(H C TG116),肺癌(A549),宫颈癌(H e L a),肝癌细胞(B e lG7402和H e p GG2)中的抗癌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54,56,57,58,对A G S,H C TG116,H e L a和H e p GG2抗癌活性优于雷公藤红素,抗癌活性与手性有一定的关系,L型化合物55抗癌活性显著降低,而D型化合物57则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化合物58的抗癌活性最佳,研究者进行了分子对接,结合细胞凋亡和分子对接结果推测化合物58可能是通过激活半胱氨酸蛋白酶G3(C a s p a s eG3)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图9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46G58表3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46G58的I C50值C o m p o u n d s细胞系I C50/μMH e l a A549H e p GG2A G S H C TG116C e l a s t r o l0.947G1.511.069G3.021.31G4.1211.463.43460.371ʃ0.160.235ʃ0.062.077ʃ0.1――470.27ʃ0.090.895ʃ0.12.119ʃ0.15――480.229ʃ0.10.545ʃ0.11.184ʃ0.11――490.29ʃ0.030.451ʃ0.062.086ʃ0.06――500.237ʃ0.090.109ʃ0.051.598ʃ0.09――510.569ʃ0.170.668ʃ0.192.099ʃ0.05――522.148ʃ0.192.134ʃ0.602.652ʃ0.81――531.464ʃ0.082.512ʃ0.071.275ʃ0.05――540.731.990.661.012.835521.476.817.3728.043.52561.270.960.970.740.90571.262.021.390.721.30582.631.220.760.440.783.2.2㊀酯类.孙红莉[45]以酯化反应为主对CG29位进行修饰,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酯类衍生物59G64(结构见图10),化合物59㊁61㊁64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P C12和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的抑制活性优于雷公藤红素(化合物对两种细胞的I C50为雷公藤红素:I C50=1.48G3.15μm o l/L,59:I C50=0.59G1.56μm o l/L,61:I C50=1.14G2.17μm o l/L,64:I C50=1.32G1.68μm o l/L),化合物60对P C12细胞的抑制活性降低(60:I C50>10μm o l/L),化合物62㊁63对两种细胞的抗癌活性与雷公藤红素基本相当(62:I C50=2.02G3.04μm o l/L,63:I C50=3.01G3.04μm o l/L).Z h a n g H J等[50]通过用胺和三唑衍生物修饰CG29位羧酸,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雷公藤酰胺类衍生物65G76(结构见图11,活性见表4),选择胃癌细胞(A G S,MG CG803,S G CG7901),人结肠癌(H C TG116),肺癌(A549),宫颈癌(H e L a),肝癌细胞(B e lG7402和H e p GG2),筛选衍生物的抗癌活性,研究表明,部分化合物具图10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59G64有很好的抗癌活性(I C 50<1μm o l /L ).化合物65G68引入酰胺基团,有效提高了抗癌活性,但随着氯原子,氟原子,甲氧基的引入,抗癌活性呈下降趋势.化合物69G71,R 位引入不同取代的哌嗪衍生物,当哌嗪上的氮原子和苯环直接相连时合成的化合物70,抗癌活性最好.氮原子对发挥抗癌活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化合物72G74引入含氮杂环,抗癌活性显著增强(I C 50<1μm o l /L ).化合物73㊁74在S G C G7901,H C T G116,B e l G7402细胞中抗癌活性比雷公藤红素提高3倍.三唑类衍生物75G76对抗癌活性影响较小.图11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65G76表4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65G76的I C 50值C o m p o u n d s 细胞系I C 50/μM A G SM G C G803H C T G116S G C G7901B E L G7402A 549H E L A H E P G G2C e l a s t r o l 1.464.553.435.714.053.021.511.31650.490.780.851.520.982.060.621.02661.931.302.71.573.52.152.831.82671.421.070.931.951.613.811.674.65682.281.571.682.151.915.233.615.83691.091.701.334.141.981.721.081.19700.751.190.881.811.140.910.8150.91711.351.692.004.192.351.771.311.18720.681.811.382.541.182.232.251.00730.851.180.842.141.191.710.750.84740.882.341.761.942.272.262.221.43750.97㊀2.955.234.814.893.522.662.19765.66㊀5.7712.2561.71G54.9423.47G3.2.3㊀脲类.F i gu e i r e d oS A C 等[51]通过对C G29位进行修饰改造,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雷公藤红素含脲衍生物,并分析了它们对人肺癌细胞(A 549)和胰腺癌细胞(M I A P a C a G2)的抗癌活性,在研究的细胞系中,几种衍生物比雷公藤红素具有更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中,衍生物77,78,79(结构见图12)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化合物对两种细胞的I C 50为77:I C 50=0.31G1.44μm o l /L ,78:I C 50=0.41G1.45μm o l /L ,79:I C 50=0.101第5期王红敏,等: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研究进展35G1.27μm o l /L ,雷公藤红素:I C 50=0.46G1.56μm o l /L ),且提高了肿瘤与非肿瘤细胞之间的选择性.研究发现,衍生物79通过下调p 53,激活外源性死亡受体途径,诱导人卵巢癌S K O V G3细胞发生凋亡,其有望成为新型的H s p90抑制剂.图12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77G793.3㊀雷公藤红素多位点同时改造及其抗癌活性为了提高抗癌活性和选择性,F i gu e i r e d oS A C 课题组[43]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雷公藤红素C G29位氨基甲酸酯衍生物80G83(结构见图13),研究指出氨基甲酸酯基团是一个关键的结构单元,可作为氢键供体和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化合物整体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衍生物通过肺癌细胞(A 549)和胰腺癌细胞(M I AP a C a G2)进行活性评价,化合物80(对两种细胞的I C 50=0.33G0.88μm o l /L )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且在恶性肿瘤细胞和非恶性成纤维细胞之间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图13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80G83S h a n WG 等[52]对C G29位和C G3进行了结构改造,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酯类衍生物化合物84G92(结构见图14),衍生物84G88(I C 50=0.24G0.78μm o l /L )对肝癌细胞(H e p G 2)㊁胃癌细胞(S G C 7901)㊁宫颈癌细胞(H e l a )的抗癌活性优于雷公藤红素(I C 50=0.58G0.87μm o l /L ).A 环的C G3位羟基对抗癌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当C G3位通过酯化反应引入含氮杂环化合物后,合成的衍生物90G92(I C 50=2.82G18.01μm o l /L )抗癌活性明显降低.图14㊀雷公藤红素衍生物84G92201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㊀结语雷公藤红素作为雷公藤根皮中提取的第一个单体成分,抗癌活性广泛而显著,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抗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㊁影响血管生成㊁调节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㊁抑制蛋白酶体等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活性.雷公藤红素的结构改造工作已取得一些进展,大多数衍生物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但是,先导化合物雷公藤红素水溶性差㊁生物利用度低㊁毒副作用大等缺点亟待解决,目前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其缺点进行结构改造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抗癌活性研究仅限于细胞水平,对癌细胞内具体的信号通路调节机制和作用靶点尚未阐明.为了更加深入的开展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改造工作,保留其抗癌活性,克服自身缺点,今后的研究将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对雷公藤红素进行特定的结构改造,合成新的高效低毒的衍生物,从而克服先导化合物的缺点.(2)测试衍生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阐明构效关系.(3)阐明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开发结构新颖的㊁作用机制明确的㊁靶向特定靶点的小分子药物.随着雷公藤红素结构改造工作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有望成为新型抗癌药物.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K o l c h W ,H a l a s z M ,G r a n o v s k a y a M.T h ed y n a m i cc o n t r o lo fs i g n a l t r a n s d u c t i o nn e t w o r k s i nc a n c e rc e l l s [J ].N a t u r eR e v i e w C a n c e r ,2015,15:515G527.[2]D a v i d JN ,G o r d o n M C .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a s n e wd r u g s f o r m1981t o 2014[J ].J o r n a l o fN a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s ,2016(1):80G86.[3]徐任生,赵维民.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K a n n a l y a nR ,S h a n m u g a n M K ,S e t h i G.M o l e c u l a r t a r g e t s o f c e l a s t r o l 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u n d e r o f g o d v i n e :p o t e n t i a l r o l e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n f l a m m a t o r y d i s o r d e r s a n d c a n c e r [J ].C a n c e rL e t t e r s ,2011,303(2):9G20.[5]H u a n g Y ,Z h o uY ,F a nY ,e t a l .C e l a s t r o l i n h i b i t s t h e g r o w t ho fh u m a n g l i o m ax e n o g r a f t s i nn u d em i c e t h r o u g hs u p p r e s s i n g V E G F R e x pr e s s i o n [J ].C a n c e rL e t t e r s ,2008,264(1):101G106.[6]Y a n g HJ ,C h w nD ,C u iQ C ,e t a l .C e l a s t r o l ,a t r i t e r p e n ee x t r a c t e df r o mt h eC h i n e s e t h u n d e ro f g o dv i n e i sa p o t e n t p r o t e a s o m e i n h i b i t o r a n d s u p p r e s s e sh u m a n p r o s t a t e c a n c e r g r o w t h i nn u d em i c e [J ].C a n c e rR e s e a r c h ,2006,66(9):4758G4765.[7]T a n g K Y ,H u a n g Q Q ,Z e n g JF ,e t a l .D e s i g n ,s y n t h e s i s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o fC (6)Gm o d i f i e dc e l a s t r o l d e r i v a t i v e sa s p o t e n t i a l a n t i t u m o r a ge n t s [J ].M o l e c u l e s ,2014,19:10177G10188.[8]M o u H B ,Y iZ h e n g Y ,Z h a o P ,e ta l .C e l a s t r o li n d u c e sa p o p t o s i si n n o n Gs m a l l Gc e l ll u n g c a n c e r A 549c e l l st h r o u g h a c t i v a t i o n of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Ga n dF a s /F a s L Gm e d i a t e d p a t h w a y s [J ].T o x i c o l og y i nV i t r o ,2011,25:1027G1032.[9]Zh a n g H Y ,Li JH ,L iG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c e l a s t r o l o n e n h a n c i n g a p o p t o s i s o f o v a r i a n c a n c e r c e l l s v i a t h e d o w n r e gu l a t i o n o fm i c r o R N A G21a n d t h e s u p p r e s s i o n o f t h e P I 3K /A k t GN F GκB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 i n a n i n v i t r om o d e l o f o v a r i a n c a r c i n o m a [J ].M o l e c u l a rM e d i c i n eR e po r t s ,2016,14:5363G5368.[10]C h a d a l a p a k aG ,J u t o o r u I ,S a f e S .C e l a s t r o l d e c r e a s e s s p e c i f i c i t y p r o t e i n s (S p )a n d f i b r o b l a s t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 G3(F G F R 3)i nb l a d d e r c a n c e r c e l l s [J ].C a r c i n o ge n e s i s ,2012,33(4):886G894.[11]L u W Z ,J i aGF ,M e n g X Y ,e t a l .B e t a Gc a t e n i nm e d i a t e s t h e a p o p t o s i s i n d u c t i o n ef f e c t o f c e l a s t r o l i nH T 29c e l l s [J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2012,91,279G283.[12]A n a v i S ,N iZ ,T i r o s h O ,e ta l .S t e a t o s i s Gi n d u c e d p r o t e i n sa d d u c t s w i t hl i p i d p e r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d u c t sa n dn u c l e a re l e c Gt r o p h i l i cs t r e s s i n h e p a t o c y t e s [J ].R e d o xB i o l ,2015,4:158G168.[13]K r a j a r n g A ,I m o t oM ,T a s h i r oE ,e t a l .A p o p t o s i s i n d u c t i o n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t h eE Rs t r e s s r e s p o n s e t h r o u g h u p Gr e g u l a t i o n o f J N K i nH e L a c e l l s b yg a m b o g i c a c i d [J ].B M CC o m p l e m e n tA l t e r n M e d ,2015,15:26.[14]黄志平,邵立龙,阮阳平.雷公藤红素通过R O S /J N K 途径诱导S a o s G2细胞发生c a s p a s e 依赖的凋亡[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31(8):1457G1461.[15]丁成国.雷公藤红素通过R O S /J N K 信号通路诱导T 98G 细胞发生凋亡[J ].浙江实用医学,2015,20(5):325G328.[16]H a nXX ,S u nSK ,Z h a oM ,e t a l .C e l a s t r o l s t i m u l a t e s h y p o x i a Gi n d u c i b l e f a c t o r G1a c t i v i t y i n t u m o r c e l l s b y i n i t i a t i n g t h eR O S /A k t /p70S 6K 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a n d e n h a n c i n g h y p o x i a Gi n d u c i b l e f a c t o r G1ɑp r o t e i n s yn t h e s i s [J ].P L O SO N E ,2014,9(11):1G15.301第5期王红敏,等: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结构改造研究进展401㊀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N a b e k u r aT,H i r o iT,K a w a s a k iT,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n a t u r a l n u c l e a r f a c t o rGk a p p aB i n h i b i t o r s o n a n t i c a n c e r d r u g e f f l u x t r a n s p o r t e r h u m a n PGg l y c o p r o t e i n[J].B i o m e dP h a r m a c o t h e r,2015,70:140G145.[18]徐佳,伍春莲.雷公藤红素诱导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J].中药材,2015,38(9):1925G1928.[19]张乙川,刘峰,王俊,等.雷公藤红素诱导人肝癌S MM CG7721细胞凋亡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1):48G51.[20]C h i a n g CK,W a n g CC,L uT F,e t a l.I n v o l v e m e n to f e n d o p l a s m i c r e t i c u l u ms t r e s s,a u t o p h a g y,a n da p o p t o s i s i n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e n d p r o d u c t s i n d u c e d g l o m e r u l a rm e s a n g i a l c e l l i n j u r y[J].S c iR e p,2016,6:34167.[21]S i d h u A,M i l l e rJ R,T r i p a t h i A,e ta l.B o r r e l i d i ni n d u c e st h e u n f o l d e d p r o t e i n r e s p o n s ei n o r a lc a n c e rc e l l s a n d c h o pGd e p e n d e n ta p o p t o s i s[J].A C S M e dC h e m L e t t,2015,6(11):1122G1127.[22]陈艳阳,欧云生,陶勇,等.雷公藤红素通过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促进人骨肉瘤H O S细胞凋亡[J].肿瘤,2017,37:901G908.[23]S h r i v a s t a v aS,J e e n g a rM K,R e d d y VS,e t a l.A n t i c a n c e r e f f e c t o f c e l a s t r o l o nh u m a n t r i p l e n e g a t i v e b r e a s t c a n c e r:p o s s i b l e 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o x i d a t i v es t r e s s,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d y s f u n c t i o n,a p o p t o s i sa n d P I3K/A k t p a t h w a y s[J].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n d M o l e c u l a r P a t h o l o g y,2015,98:313G327.[24]K i mJ H,L e eJ O,L e e S K,e ta l.C e l a s t r o ls u p p r e s s e s b r e a s tc a n c e r M C FG7c e l lv i a b i l i t y v i at h e AM PG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 (AM P K)Gi n d u c e d p53Gp o l o l i k ek i n a s e2(P L KG2)p a t h w a y[J].C e l l u l a r S i g n a l l i n g,2013,25:805G813.[25]C a oL,Z h a n g X,C a oFF,e t a l.I n h i b i t i n g i n d u c i b l em i RG223f u r t h e r r e d u c e s v i a b l e c e l l s i nh u m a n c a n c e r c e l l l i n e sM C FG7a n dP C3t r e a t e db yc e l a s t r o l[J].B M CC a n c e r,2015,15:873.[26]J iN,L i J J,W e i ZX,e t a l.E f f e c to f c e l a s t r o l o n g r o w t h i n h i b i t i o no f p r o s t a t ec a n c e r c e l l s t h r o u g ht h er e g u l a t i o no fh E R Gc h a n n e l i n v i t r o[J].B i o M e d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2015,308475.[27]S h aM,Y e J,L u a nZ Y,e t a l.C e l a s t r o l i n d u c e sc e l l c y c l ea r r e s tb y M i c r o R N AG21Gm T O RGm e d i a t e d i n h i b i t i o n p27p r o t e i n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J].C a n c e rC e l l I n t,2015,15:101.[28]H a r aM,A b eY,T a n a k aT,e t a l.G r e a t w a l l k i n a s e a n dc y c l i nBGC d k1a r eb o t hc r i t i c a l c o n s t i t u e n t so fMGp h a s eGp r o m o t i n g f a c t o r[J].N a tC o m m u n,2012,1059(3):1G9.[29]许阳贤,宋海燕,季光.雷公藤红素对肝癌细胞S MM CG7721凋亡和周期的调控作用及机制[J].中成药,2015,37(6):1153G1157.[30]闫燕艳,马存根,白建平.雷公藤红素诱导H E R2/n e u过表达人类乳腺癌M D AGM BG453细胞周期阻滞及其机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6):39G41.[31]倪海雯,孔祥图,孙雪梅.雷公藤红素阻断L PG1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及抑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J].安徽医药,2012,16(12):1754G1756.[32]张志强,高体云,李暐,等.雷公藤红素通过活性氧诱导结肠癌S W620细胞凋亡[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7):1558G1563.[33]安申,王丹丹,赵玉杰,等.雷公藤红素对卵巢癌S K O V3/D D P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28(11):1157G1162.[34]张晓玲,李爱萍,环飞,等.雷公藤红素对白血病H LG60和J u r k a 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46(1):89G93.[35]K a n g H,L e eM,J a n g S W,e t a l.C e l a s t r o l i n h i b i t sT G FGb1Gi n d u c e de p i t h e l i a lGm e s e n c h y m a l t r a n s i t i o nb y i n h i b i t i n g S n a i l a n dr e g u l a t i n g EGc a d h e r i ne x p r e s s i o n[J].B i o c h e m i c a l a n dB i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2013,(437):550G556.[36]Y u X L,W a n g Q,Z h o u X,e t a l.C e l a s t r o l n e g a t i v e l y r e g u l a t e s c e l li n v a s i o n a n d m i g r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o f h u m a n o s t e o s a r c o m a v i ad o w n re g u l a t i o nof t h eP I3K/A k t/N FGκBs ig n a l i n gp a th w a yi nv i t r o[J].O n c o l o g y L e t t e r s,2016,12:3423G3428.[37]杜娜,付建华,李健,等.雷公藤红素对H e p G2细胞迁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7):51G57.[38]杜娜,李健,刘福生,等.雷公藤红素对A G S细胞迁移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623G626.[39]H u a n g LL,Z h a n g ZF,Z h a n g S,e ta l.I n h i b i t o r y a c t i o no fC e l a s t r o l o nh y p o x i aGm e d i a t e da n g i o g e n e s i sa n d m e t a s t a s i sv i at h e H I FG1αp a t h w a y[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m o l e c u l a rm e d i c i n e,2011,27:407G415.[40]H u a n g S,T a n g Y B,C a i X D.C e l a s t r o li n h i b i t s v a s c u l o g e n e s i s b y s u p p r e s s i n g t h e V E G FGi n d u c e d f u n c t i o n a l a c t i v i t y o f b o n e m a r r o wGd e r i v e d e n d o t h e l i a l p r o g e n i t o r c e l l s[J].B i o c h e m i c a l a n dB i o p h y s i c a lR e s e a r c h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2012(423):467G472.[41]王淑静,董立强,刘欢,等.雷公藤红素对S G CG7901细胞和E C V304细胞增殖及能量代谢的影响[J].中草药,2016,47(21):3854G3860.[42]S r e e r a m u l uS,G a n d eSL,G o b e lM,e t a l.M o l e c u l a rm e c h a n i s mo f i n h i b i t i o no f t h eh u m a n p r o t e i nc o m p l e x H s p90GC d c37,ak i n o m eC h a p e r o n eGC o c h a p e r o n e,b y t r i t e r p e n e c e l a s t r o l[J].A n g e wC h e mI n tE d,2009,48,5853G5855.[43]F i g u e i r e d oS A C,S a l v a d o r J A R,C o r t e sR,e t a l.D e s i g n,s y n t h e s i s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o f n o v e l CG29c a r b a m a t e c e l a s t r o l d e r i v a t i v e sa s p o t e n t a n d s e l e c t i v e c y t o t o x i c c o m p o u n d s[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M e d i c i n a l C h e m i s t r y,2017,139:836G848.[44]T a n g K Y,H u a n g J W,P a nJF,e ta l.D e s i g n,s y n t h e s i sa n db i o l o g i c 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C(6)Gi n d o l ec e l a s t r o ld e r i v a t i v e sa s p o t e n t i a la n t i t u m o r a g e n t s[J].R S CA d v,2015,5:19620G19623.。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三萜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本文对其近十几年来的药理研究做了简单的综述。

就溶血、抗癌、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方面做了综述。

【关键词】三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进展三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多以游离状态或成苷或成酯的形式存在于中草药中,几乎都不溶或难溶于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三帖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备受人们的重视,成为中药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多年来,关于三帖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活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对该类化合物自1994年以来的活性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该类化合物做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

通过对三帖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等活性。

1溶血作用研究证明,甘草中的三萜可使输血用的血制品中的病毒失活,甘草次酸可100%地抑制疱疹性口腔炎病毒。

傅乃武等人对甘草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其对抗H2O2的溶血作用明显,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HPD光溶血无明显对抗作用[1]。

2抗肿瘤作用Toth等从赤芝菌丝体中提取了6个具细胞毒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能明显抑制小鼠肝肉瘤(HTC)细胞的增殖(Toth et al.,1983)。

李薇[2]研究表明0.80 g/kg 和1.20 g/kg的白桦三萜类物质(TBP)对小鼠黑色素瘤B16、肉瘤S180、Lewis 肺癌和艾氏腹水癌等瘤株的抑瘤率均达30%以上。

有研究[2]表明三萜类物质体内抗肿瘤机制之一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抗炎、解热、镇痛作用Rajic A[3]等从菊花中分离得到27种具有抗炎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

体外实验表明对丝氨酸蛋白酶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均具有潜在抑制作用,作者认为三萜类化合物C-3羟基脂肪酸化是抑制蛋白酶的必需基团。

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摘要:肿瘤是世界医学难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其患病率日趋上升,目前现代医学有各种治疗肿瘤的手段,但中药有其独特的优势亦有不错的疗效,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治疗癌症,从整体入手,通过内服中药调理患者的体质,环境,情志等方面,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很多西医放弃的病人也往往能够通过中药的调理延长寿命,并且很多能够生活自理调高了患者生活的幸福指数。

本文通过对肿瘤有治疗作用的中药进行综述以期为挑战世界医学难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肿瘤;中药治疗肿瘤属于一种细胞异常增长,可以无限分裂,不仅自身异常增长还会侵犯周边的组织器官,严重的还会发生转移,这也是导致肿瘤诱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中医认为肿瘤是寒、气滞、痰湿、淤血等有形之邪在人体堆积人的气血阴阳虚导致的癥瘕积聚所以其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局限于肿瘤的本身,更加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运用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渗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来调理病人达到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调高免疫力可以遏制肿瘤的发展,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往往也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在中药方面,目前有多种具有扶正补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已被证实有直接或间接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已总结了不少经验,现将相关研究阐述如下。

1人参人参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

人参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和蛋白还皂苷类物质。

人参多糖和人参皂苷可以抗肿瘤。

人参皂苷单体有几种类别:五环三萜类皂苷如RO,人参二醇类(如Rb1、Rb2、Rc、Rd、F2等)和人参三醇类(如Re、Rg1、Rg2、Rf、Rh1等)。

1.1抑制癌细胞转移郑文秀等采用CCK-8法测定人参二醇型皂苷(PDS)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得出结论PDS在体内外实验中均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转移[1]。

1.2诱导癌细胞死亡孙丹丹等利用高效液相法的定Rg3的含量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WB)测Rg3诱导结直肠癌CT26细胞凋亡。

西黄丸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西黄丸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39卷第3期20 2 1年3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 H I N E S E A R C H I V E S O F T R AD I T I O N A L C H I NE S E M E D I C I N EV«l. 39 No. 3Mar. 2 0 2 1DOI:10. 13193/j.issn. 1673-7717.2021.03.008西黄丸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顾媛媛1,孙阳1,韩玉生1,田明1,周忠光1,崔立然2(I.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摘要:西黄丸亦名犀黄九,是中医传统抗癌名方由牛黄、縻香、乳香(醋制)、没药(醋制)粉末加黄米饭以水泛丸而 成,具有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用于痈疽、疔毒、瘰疠、流注、癌肿等西黄丸主要含有的活性成分包括五环三萜类成分、挥发油成分、甾体类成分、胆红素等,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抑制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生长和 侵袭、阻止肿瘤侵袭转移、逆转免疫抑制微环境等多种途径:对西黄丸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其抗肿瘤机制方面研究进行综 述,为西黄九抗肿瘤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西黄九;化学成分;抗肿瘤;综述中图分类号:R284.丨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1 )03^003(W)4Analysi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Xihuang P ill(西黄丸)and Its Antitumo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GU Yuanyuan1 ,SUN Yanj;1,HAN Yusheng1 ,TIAN Ming1 ,ZHOU Zhongguang1 ,CUI Liran2(1.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China;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Qiqihar 161041 ,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Xihuang Pill(西黄丸),also known as Xihuang Pill(渾黄丸),is a traditional anti- cancer prescrip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t is made of Niuhuang(Bovis Calculus) ,Shexiang(Moschus),Ruxiang(Olibanum)(vinegar process­ing),Moyao(Myrrha)(vinegar processing)and yellow rice.It is used lor gangrene,furunculosis,scrofula,deep multiple ab­scess and cancer.The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in Xihuang Pill include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volatile oils,steroids and biliru­bin.The mechanism of Xihuang Pill mainly involves inhibiting the growth and invasion of tumor cells and stem cells,preventing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and revers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Xihuang Pill and its anti —tumor mechanism,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Xihuang Pill.Keywords:Xihuang P ilK S^A.);chemical composition;anti - tumor;review中药作为天然产物,已被大量研究证实其抗瘤作用明确、毒副作用小,从中草药中开发抗肿瘤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

熊果酸功能作用及其研究发展1

熊果酸功能作用及其研究发展1

熊果酸功能作用及其研究发展[摘要]:熊果酸属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来源丰富,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概述了熊果酸的功能作用,几种提取纯化方法以及应用。

着重论述了熊果酸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发展,特别是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和抗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熊果酸;功能作用;提取;应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又名乌索酸、乌苏酸、α-香树脂醇,是一种弱酸性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多种天然产物的功能成分。

熊果酸成品为白色针状结晶(乙醇中结晶),味苦,其基本骨架是多氧蒎的五环母核。

化学式C30H48O3,相对分子质量456.68,熔点285~291℃,易溶于二氧六环﹑吡啶,可溶于甲醇﹑乙醇﹑丁醇﹑丁酮,略溶于丙酮,微溶于苯﹑氯仿﹑乙醚,不溶于水和石油醚[1]。

熊果酸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存在于杜鹃花科植物熊果酸的叶和果实﹑玄参科植物毛泡桐的叶﹑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龙胆科植物湿生蕾﹑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叶﹑紫薇科植物毛子草的地上部分。

熊果酸在药用植物中分布同样广泛,现已从30多种药用植物中提取到熊果酸,如女贞子﹑山楂﹑夏枯草﹑栀子﹑白花蛇舌草﹑山香圆叶﹑石楠叶﹑猫须草﹑锁阳﹑拘骨草等[16]。

但因植物中所含成分的复杂性,含量低,致使提取分离难度大,不易形成批量生产。

且熊果酸还具有毒性低﹑毒性周期短的特点,所以也是一种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药物。

1熊果酸的功能作熊果酸存在于天然植物中,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以及保肝方面的作用显著。

且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熊果酸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因而被广泛用做医药和化妆品原料。

1.1抗肿瘤作用抗肿瘤活性是熊果酸最主要的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熊果酸对肿瘤具有明显抑制生长作用,能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人红白血病细胞系细胞K562和人舌鳞肿瘤细胞TSCCa等细胞增殖,对T细胞淋巴瘤Jurkat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积雪草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积雪草酸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同 。但 是 因 为 积 雪 草 酸 水 溶 性 不 强 ,生物利用度较 差 ,这是其结构导致的,从而使积雪草酸在临床上 的 应 用 有 局 限 性 因 此 ,本文主要研究积雪草酸 的结构修饰以及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
图 1 积雪草酸 Fig. 1 Asiatic acid
1 积雪草酸的抗肿瘤活性
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3 吕婷婷n4“5]等研

要 : 积雪草酸是一种五环: 《萜化合物,是从传统的药用草本植物积雪草中分离出来的和其他五环
三萜类化合物一样,积雪草酸具有多种有前途的药理活性,如肝保护、抗 炎 、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
积雪草酸在体外对各种肿瘤细胞系有效,A A 的结构修饰可以提高其抗肿瘤活性,使其成为可行的治疗癌症的
策略对积雪草酸的结构修饰主要集中在C - 2 、C - 3 、C - 2 3 、C - 2 8 进行结构改造从而提高其抗肿瘤活性本文对
积雪草酸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 键 词 :药理作用;衍生物;抗肿瘤
中图分类号:K 9 7 8 . 6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0 4 6 0 ( 2 0 2 1 ) 0 5 - 1 2 0 0 - 0 5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tum or Activities of Asiat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Fig.3 Asiatic acid derivative with modified hydroxyl group
此 外 ,还评估了 5 种 有 效 化 合 物 (9 、12、15、 16、1 7 ) 的细胞凋亡诱导活性。当用这些化合物处 理 肺 癌 细 胞 时 ,凋 亡 和 坏 死 细 胞 的 比 例 增 加 。另一 方 面 ,化 合 物 9 增 加 了 胱 天 蛋 白 酶 3 的活性 ( P <0.05 )。因此,这些化合物通过凋亡和坏死诱导 肺癌细胞死亡。积 雪 草 酸 的 28-C O O H 转化为酰胺, 增加了大多数被测衍生物的细胞毒性。腈 衍 生 物 25 和 2 6 , 其中羧基改造只是表现出中等的活性。最终 的 结 果 与 已 发 表 的 文 献 中 对 取 代 苯 胺 的 11-氧亚洲 酸衍生物的结果相似[21]。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人们发现 了很多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 。因此 ,作者对具有抗肿瘤 活性 的三萜类 化合 物进行 了综述 。
【 关键词 】 抗肿瘤 活性 ; 三萜类化合 物 【 中图分类号 】R 9 7 9 . 1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 3 )0 5 — 0 0 8 4— 0 2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8 4・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1 8 0、M e t h— A有抑制作用 ,( 9 )和 ( 1 0 )对 Me t h— A具有

抑制作 用。 ( 1 1 )对 L L C、T一 4 7 D、Me t h—A有抑 制作用 。 ( 9 )和 ( 1 2 )对 L L C、S一1 8 0 、T一4 7 D、Me t h—A有抑 制
到的 ( 7 )具 有抑制 H I V逆转 录酶和多聚酶 的作用 。
a c i d( 5 ) 。
五 味子科植 物分 到 的 三萜 的 药理 作 用研 究 报 道较 少 ,
HO HO





灵芝是 一种珍贵 的药用真 菌 ,具有较 广泛 的药 理活性 , 主要具有抗 肿瘤作用 ,从 中分离 得 到的 ( 8 )对 L L C、S一
近几年发现 的三 萜类 成分 进行综 述 ,按 其化 学结 构可 分为
两大部分 :三萜类 和三萜 皂苷类。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它们是由五个环和多个甾烷基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如茶叶、人参、甘草、黄芪等。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癌、降血压、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

这些活性成分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如人参、甘草等,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肝炎、癌症等。

其中,茶叶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是茶多酚类和茶氨酸类。

茶多酚类是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多酚化合物,它们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膜和DNA等。

茶氨酸类是一种具有抗疲劳和降血压作用的氨基酸类化合物,它们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人参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是人参皂苷类和人参酸类。

人参皂苷类是一种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和降血糖作用的皂苷化合物,它们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人参酸类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的酸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肿瘤生长。

甘草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是甘草酸类和甘草皂苷类。

甘草酸类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和降血压作用的酸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降低血压。

甘草皂苷类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力作用的皂苷化合物,它们可以抑制病毒和肿瘤生长,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黄芪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主要是黄芪苷类和黄芪酸类。

黄芪苷类是一种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和降血糖作用的苷类化合物,它们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黄芪酸类是一种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的酸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肿瘤生长。

总之,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广泛用于中药中,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刘蒲;王国权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18(030)010
【摘要】萜类是三大次生代谢产物之一,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元,碳原子数为5的倍数,根据其所含结构单元的数目进行分类,其中五环三萜(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是由六个异戊二烯单元连接而成的五个闭合环为母体的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调节血糖、降血压和抗肿瘤活性等〔1-5〕,临床应用前景诱人,是目前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刘蒲;王国权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泉州362021;华侨大学医学院泉州362021;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泉州362021;华侨大学医学院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
【相关文献】
1.天然产物中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孙燕;葛斐林;薛春苗;曹俊岭
2.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J], 方山丹;向润清;范译丹;范源
3.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J], 赵子璇;李春峰;杨洪旺;刘桂艳
4.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口服吸收与代谢研究进展 [J], 班玉娟;陈瑞;张宇;张丽;刘婉霞;朱高峰;汤磊
5.五环三萜皂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程晓华;熊玉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以五环三萜结构为主体的化合物。

五环三萜结构是一种五环共平面结构,由五个碳原子和三个萜类单体组成,通常包含多种官能团,如苯环、芳香环、脂肪基等。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通常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药物、农药、香料、颜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药物领域的应用包括:
抗肿瘤药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常常具有抗肿瘤的生物活性,可以用于治疗肿瘤。

抗病毒药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

抗生素: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应用包括:
杀虫剂: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杀虫作用,可以用于控制农作物的害虫。

除草剂: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除草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