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风小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代祖先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家风家训故事不仅是对古人生活智慧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熏陶和教育。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家族的传统。

故事一,孝道故事《孝顺父母》。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张三的孝顺儿子。

他的父母年纪渐长,行动不便,但张三每天都会亲自为父母梳洗、煮饭、照顾生活起居。

有一天,张三的父亲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医生说必须要吃一种珍贵的药材才能治愈。

张三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多年来攒下的积蓄,买下了这种药材。

父亲吃下药后,病情逐渐好转。

张三的孝顺行为感动了天地,也感动了父母,他成为了家族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故事二,诚信故事《守信用》。

在古代,有一个叫李四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都很兴隆。

有一天,有位顾客来到他的店里购买一件贵重的商品,但顾客却没有带够钱。

李四看在顾客一脸诚挚的样子,便答应了先让他带走商品,等他有钱了再来结账。

没想到这位顾客竟然失踪了,李四虽然很着急,但他一直都相信这位顾客会履行诺言。

果然,过了几天,这位顾客又带着足够的钱来到了李四的店里,把之前的账款一分不少地还清了。

李四因为守信用而声名大噪,生意更是红火。

故事三,勤俭故事《节约用水》。

在古代,有一个叫王五的农民,他家境贫困,但他却非常勤俭节约。

每当下雨的时候,他都会用盆接雨水,然后再用来浇灌自己的庄稼。

他家的饮水也是非常节约,每一滴水都是用来煮饭、洗菜和喝的。

因为他的勤俭节约,他的庄稼长得非常好,也因此家里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都是对古人智慧和家族传统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后人道德品质的一种熏陶和教育。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家族的传统,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古代家风家训故事中汲取智慧,让家风家训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古代名人家风经典故事

古代名人家风经典故事

古代名人家风经典故事
那我就来讲几个古代名人家风的经典故事。

一、司马光:以俭为美。

他还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有一回,儿子吃饭的时候,把米饭撒了一桌子,司马光就严厉地说:“你知道这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你这样浪费,那可不行。

”然后就罚儿子把撒的米饭捡起来吃掉。

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这种家风一直传承下去呢。

二、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他自己就以身作则,虽然在蜀国身居高位,但是他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他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不为钱财所动。

他教育儿子诸葛瞻也要像他一样,不要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努力学习,品德高尚。

后来在保卫蜀国的战斗中,英勇无畏,虽然最后战死沙场,但也算是不辱家风。

三、曾国藩:勤奋自律。

曾国藩可是晚清的重臣。

他家的家风那就是勤奋自律到了极致。

曾国藩自己每天都起得很早,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难耐,他都雷打不动地早起读书写字。

他觉得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的时间要是浪费了,这一天都干不了啥大事。

他还经常给家里人写信,叮嘱弟弟们要勤奋读书,不能偷懒。

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他的弟弟们刚开始的时候还觉得哥哥太唠叨了,但是后来看到曾国藩自己那么努力,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也就心服口服了。

他的家族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勤奋好学、自律自省的家风,整个家族出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兴盛了好多年呢。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孝顺敬老。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孟子日夜守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敬老”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古代,有一位商人,他做生意非常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笔多余的货款,他毫不犹豫地归还给了顾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古代,有一位农民,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要懂得节俭,不要浪费粮食和物资。

这位农民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他的儿子,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一种家风家训。

故事四,尊师重教。

在古代,有一位学生,他对师长非常尊敬,时刻恪守“尊师重教”的家训。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长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美德。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家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家训,让这种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让家风家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坚强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古代家风经典故事

古代家风经典故事

古代家风经典故事一、曾子杀猪曾子啊,那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有一天呢,曾子的老婆要去集市上晃悠晃悠,买点儿东西。

这小儿子啊,就拽着妈妈的衣角,哭哭啼啼的,非要跟着去。

妈妈就哄他说:“乖儿子,你在家好好待着啊,等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

”这小孩一听有肉吃,立马就不闹了。

结果呢,曾子的老婆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正拿着刀要杀猪呢。

她就急了,说:“我就哄哄孩子,你咋还真要杀猪啊,这猪还没长大呢,杀了多可惜。

”曾子就一脸严肃地说:“老婆啊,你可不能这么干。

咱们当父母的要是说话不算数,那孩子以后也学着撒谎骗人,可咋整啊?”得嘞,曾子就把猪给杀了,给孩子做了一顿香喷喷的猪肉大餐。

你看,这就是曾子家的家风,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大人可不能在孩子面前瞎忽悠。

二、孟母三迁孟子的老妈,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孟子小的时候啊,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

这小孟子就跟着那些扫墓的人学,整天哭哭啼啼的,还学人家跪拜啥的。

孟母一看,这可不行啊,这环境把孩子都带坏了。

于是,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旁边。

这集市可热闹了,小孟子又跟着那些小商贩学,天天吆喝着做买卖。

孟母又皱眉头了,觉得这也不是个好地方。

最后呢,孟母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就跟着那些读书的孩子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还特别爱读书。

孟母这才满意了,说:“这才是我儿子该待的地方。

”孟家的家风啊,就是特别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要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里成长,这样才能学好。

三、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自己就特别节俭,他家里头啊,不追求那些奢华的东西。

他经常跟孩子说:“咱过日子啊,就得实实在在的,不能铺张浪费。

”他给孩子做了个好榜样,衣服能穿就行,不讲究什么绫罗绸缎;吃饭呢,也不要求山珍海味,家常便饭就挺好。

有一次,司马光的儿子想在自己的衣服上弄点华丽的装饰,觉得这样好看。

司马光就把儿子叫过来,跟他说:“你看啊,咱们家一直以来都是崇尚节俭的。

你要是追求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会养成虚荣的毛病。

虚荣这东西可不好,会让你忘记自己的本分。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自古以来就有“不孝有三”之说,难而,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似乎都有点淡化了。

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篇1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

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

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
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教家风的国家,古代有关于好家风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好家风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1、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孝顺母亲。

每日出去采摘桑葚时都把桑葚分开装。

赤眉军(绿林赤眉起义)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自己吃。

”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2、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宋朝。

母亲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3、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孟母认为这样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学起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情。

孟母再次搬家到学校附近,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

十大最有名的家风故事1、孟母三迁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曾国藩家训古今名人家风家训故事有不少,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教子与治家的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公众一致认可并极力推崇的。

他一生戎马倥偬,但对子女、对家庭的教育却从未放松过。

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还强调“和以治家”,更是以此为家族宗旨,而他自己也是一丝不苟的言传身教。

成晓军,1953年8月生,湖南湘乡人,现任惠州学院政法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惠州学院粤东地方史研究中心主任。

自1976年以来先后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江海学刊》等海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参与主持整理《曾国藩全集》,并独著、合著、主编出版《帝王家训》、《名臣家训》、《曾国藩的幕僚们》《曾国藩家族》等近20本图书,其中大量论点多次被学者或研究人员引用。

3、祖昌教孙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

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

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

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

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

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

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

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气,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故事相关内容推荐↓↓↓经典的二岁儿童睡前故事有趣的三岁儿童睡前故事七岁儿童睡前故事经典的宝宝睡前故事家风家训小故事1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带着丝丝的细雨,而我却沉浸在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中,看着书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读书时代早已认识,却仅仅认识其本人及其优秀〔事迹〕,但对各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对后代的〔教育〕也知之甚少,但通过阅读历代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一书,我从中看到了司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苏洵三兄弟的团结共患难,看到了司马光告诫子孙贪婪多欲身必败,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钱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学之道及处世之道四个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启发不仅仅于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后做事,作为一名基层工程管理员,需要协调各方参建单位工作,对内对外都必须合理安排,提前筹划,为人、为管理员、处事必须学会,必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

首先,为人之道,作为一名基层工程管理员,在工程的日常管理中,必须学会为人。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这段话出自颜氏家训,大意是古来圣贤书,教人老实孝顺,谨言,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立足于养成良好的家风,修身齐家。

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细小琐碎的事情繁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而且工程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对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语言的尺度。

在苏洵的:兄弟团结共患难一文中,更是要我们学会团结,工程参建单位众多,配合难度颇高,因此需要我们紧密团结,各方配合才能完成工程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绿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并不是单独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单位各做各的,那最后将会造成无休止的返工,费时费力,这就表达了合作团结的重要性,而我们甲方现场管理员,正是作为合作团结的桥梁出现的,链接各单位完成此工程工程,可想而知,我们首先要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才能做好工程的管理工作。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1、鲁莽的儿子从前,有一个家庭,父母十分严格,非常注重家风家训。

他们的儿子十分鲁莽,脾气火爆,经常因为小事大发脾气。

父母很担心儿子的性格会影响他的未来,于是他们开始制定一些家训来教育儿子。

有一天,儿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发了很大的脾气,父母知道了,就要其停止,但是儿子仍然不听。

父母便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们叫儿子站在中央大街上,手拿一把菜刀,同时又站在一坛水中,要求儿子在水中练习用菜刀,不断地割菜,直到能掌握好指法。

儿子站在水中,用力地割着菜,可是手臂疼痛,手指又麻又痛,到了晚上,儿子的手指还在流血,但他却毫不动摇地坚持着。

父母看着他的努力,深深地为儿子骄傲和感动。

最后,儿子终于掌握了好的指法,他的脾气也变得缓和了许多。

从此,父母的家风家训深入了儿子的心中,他成为了一个懂得尊敬别人,尊重他人意见的人。

2、母亲的小布袋有一位母亲,她十分注重锻炼自己的孩子。

每次孩子做错了事情,她总是会给孩子讲故事,并让孩子自己去反思。

在一个晚上,孩子又犯了一个错误,母亲便开始给孩子讲故事:“孩子,你看我这个小布袋。

”母亲拿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一些棉花。

“这个小布袋,我每天都会在里面放一些棉花,目的就是为了练习我的针线功夫,同时也是想给你一个教育,告诉你做事要踏实,才能有所成果。

”孩子看着母亲的小布袋,心里十分好奇,便问母亲:“妈妈,你每天在里面放一些棉花,为什么不是直接在布上练习呢?”母亲微笑着回答:“是的,如果我直接在布上练习,很可能会出现错位,不整齐等等问题,那么我的练习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我选择了这么做。

”孩子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母亲继续说道:“孩子,这个小布袋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如果我们想做好事情,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脚踏实地。

”孩子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话,心里明白了许多,从此他也开始了自己的脚踏实地的生活。

3、借给别人有一个家庭很注重家风家训,家中有一个年幼的女儿,她非常爱借玩具给别人玩。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1.《岳飞之母:红袖添香》红袖添香是岳飞之母的名字,她和丈夫在家庭中树立了崇高的家风。

红袖添香尊重丈夫的决策,支持他为国家尽忠职守。

她清廉正直,从不索取财物,严格要求家人廉洁自律。

她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为人正直。

岳飞从小受到红袖添香的熏陶,成为一位忠诚于国家、清正廉洁的将领。

2.《文天祥:侠肝义胆的忠臣》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杰出诗人和忠臣。

他以其崇高的品格和清廉家风而闻名于世。

在政治上,文天祥正直廉洁,不受贿赂,不奢侈享乐。

他时常告诫家人要廉洁自律,做到清正自守。

他母亲也是一位敦厚贤淑的女性,为他树立了高尚的家风。

文天祥罢官后,过着朴素的生活,示范了节俭和廉洁的生活方式。

3.《张居正:忠诚廉洁的明朝宰相》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宰相,他以清廉正直著称。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他坚决抵制贪污腐败,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国家的治理。

他的清廉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也把清廉的理念传承给自己的子女,教育他们要廉洁自守,维护家族的声誉。

4.《李时中:清廉家风传承至医学家》李时中是中国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的家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清廉家风。

李时中从小受到家庭教育,明白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他在医学领域中,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在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中严守道德底线。

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才华和努力,也归功于他所接受的良好家风教育。

5.《诸葛亮:清廉谦逊的智者》诸葛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被尊称为“卧龙先生”,他以他的智慧和清廉正直而受到世人的敬仰。

诸葛亮在政治上拒绝受贿,对官员廉洁自律有高要求。

他在家庭中培养了清廉谦逊的家风。

他的妻子黄承儿也同样深得他的品格,他们共同奉行清正廉洁的生活方式。

6.《林则徐:清廉的圣人》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睿智的官员。

他清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他对财富的无欲望。

在他任职期间,他坚决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并采取措施打击腐败。

他以身作则,对家人严格要求,教育他们要清正自守。

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精选5篇)

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精选5篇)

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精选5篇)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1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古人家风家训家规的故事2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故事一:孝顺为先从前有一户人家,父亲去世后,家里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位年迈的母亲。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这位年轻的儿子却一直尽心尽力地孝顺母亲。

每天早早起来帮助母亲做早餐,上学放学之后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照顾她的起居生活。

即使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也不放弃对母亲的呵护。

这位年轻人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们,让人们对他深表敬意。

他也因此成为了全村孝顺和谦恭的典范。

母亲也因为这个孝顺的儿子而倍感欣慰和幸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之恩永远不能忘记。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孝顺父母,父母养育之恩永远不能还完。

故事二:诚实为本古时候,有一位父亲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各一块金子,让他们各自到市场上去买一样东西,并且规定要在夜里的时候在树林里交换东西。

没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都买了一只猪回家,而且还恰好是一模一样的。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兄弟俩在树林里遇到了,发现对方买的东西竟然是一样的。

于是,当他们回家之后,父亲对他们说:“看来你们两个都是一个样,都是不诚实的人,一个人是不会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处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一种美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器重。

造成整个家风的不端就表示家风败坏了。

故事三:尊敬长辈从前,有一个家庭,父亲去世之后,家里只剩下了一个年幼的孙子和他的祖母。

这个孙子一直对祖母非常尊敬,无论是在饮食起居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始终尊重她。

每天早上,他都会为祖母烧一壶白开水,等她起床之后再给她送上一杯温水。

他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回家看看祖母是否需要帮忙。

这样的孝顺和尊敬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人,让人们对他深表敬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祖父母辈的人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应该尊敬和敬畏的长者。

尊敬长辈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美德。

故事四:团结互助在很久以前,有一家人居住在一个村庄里,这个村子里的人都非常团结。

古代中国良好家风的典型故事

古代中国良好家风的典型故事

古代中国良好家风的典型故事古代中国一直强调家风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风能够塑造孩子的品德、形成家族的传统,维系社会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有许多充满教育意义和人情味的家风故事,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些典型的故事。

故事一:邹忌让梨战国时期,邹忌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常常帮助邻居,以助人为乐的品质赢得了许多朋友。

有一天,邹忌的邻居给了他一筐梨,表示感谢。

邹忌看到筐里的梨很多,心中一想,既然梨这么多不可能都吃掉,他就决定将梨分给自己的朋友。

邹忌先找到他最好的朋友贾谊,把一半的梨分给了他。

贾谊觉得非常感激,于是就跟邹忌说:“我也有一个好朋友,他叫孟子,他一直是我们的支持者,我想也把一部分梨送给他。

”于是,邹忌又把梨分给了孟子。

孟子非常感动,他决定把这部分梨再分给他的朋友游吉。

于是,孟子将梨送给了游吉。

游吉也觉得非常感激,他决定将这部分梨送给他的老师苏秦。

苏秦接过梨后,心中非常感动,他告诉游吉:“你是我的得意门生,你一直以来都支持我,我觉得这些梨应该再分给你的朋友。

”于是,苏秦将梨送给了游吉的朋友陈轸。

最后,陈轸拿到梨后,觉得非常感激,他决定把梨再分给邹忌。

陈轸告诉邹忌:“你是我们大家的领导,你一直以来都默默地为我们付出,我们觉得这些梨应该属于你。

”于是,陈轸将梨送给了邹忌。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邹忌以自己的行动引导了一个良好的家风,他的朋友贾谊、孟子、游吉和陈轸都受到了感动,也将这种行为传承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只要能够以身作则,乐于助人,就能够影响身边的人,传播良好的家风。

故事二:母慈子孝在古代中国,母慈子孝是重要的家风之一。

有一位南朝梁朝的女子杨贵妃,她因为孝敬母亲而成为南朝梁文化的典范。

杨贵妃小时候非常聪明,但她的父亲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她的母亲只能出去工作养家。

虽然困境中,杨贵妃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更加勤勉。

她帮助母亲接活,赚取一些外快,同时还加紧自己的学习。

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她被朝廷选中,成为宫中的一名贵妃。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家风小故事集锦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一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旨在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
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训占据着重要地位。

许多古代名人都重视家风传承,他们的家风小故事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名人的家风小故事:
1.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她认为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次搬家,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奋学习,后来成为了儒家大师。

2. 岳母刺字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在岳飞小时候,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希望他长大后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岳飞后来成为了抗金名将,被誉为“民族英雄”。

3. 曾国藩教子
曾国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他常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勤奋学习、诚信做人。

曾国藩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用之才。

4. 颜之推教子
颜之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他常常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告诉他们要诚实守信、勤奋好学。

颜之推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

这些名人的家风小故事,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
古代清廉家风故事13篇,通过一个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现代家庭和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启示。

故事1:杨震拒金。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以清廉著称。

拒金事件使杨震一家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事2: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故事3: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在临终前写下诫子书,教导儿子如何为人处世。

这份家书成为后世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

故事4:庄子休鼓盆歌。

庄子休在面对妻子去世时,写下鼓盆歌以抒发哀思。

这首歌传达了庄子休的家庭观念,对后世家庭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故事5: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在面对官场诱惑时,坚守节操,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种精神成为家庭风气的支柱。

故事6: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现出的艺术才华,使他的家庭成为文化世家。

兰亭集序成为家庭风气的象征。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5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古代家风家风小故事

古代家风家风小故事

古代家风家风小故事导语:在古代的时候有很多关于家风的故事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古代家风家风小故事(一)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

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

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古代家风家风小故事(二)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_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_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_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正所谓孩子是父母的缩影,我们若想好孩子,首先应从我们自身做起,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二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xx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三钱基博乃一代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0xx 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风小故事
导读: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

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

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

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

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

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

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

”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

姚梁发
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

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

”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
难堪。

谁料,他母亲却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

”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

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呢。

侃母教子: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

她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她那出色的言传身教常使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

村媪杀鸡而谢客。

此女之贤者。

”这“侃母”,指的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

16岁那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


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

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幼小的侃儿由浔阳(今九江市)回新淦娘家,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

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
守范逵荐为县令。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为娘苦了一世,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

但望我儿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

”“放心吧,母亲,陶
侃记住了。

”“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颇为不解,”娘,你——”“是的,三件土物,”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

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

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自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箴告,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

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湛氏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

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

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

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

谁知湛氏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回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精神负担啊!”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

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宫,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后人赞曰:“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墓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

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
是分不开的。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一代贤母湛氏去世了,人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她葬于新淦县城。

【古代家风小故事】
1.古代优秀家风小故事
2.古代家风家训小故事
3.古代家风小故事积累
4.古代道德小故事
5.古代教子小故事
6.古代爱情小故事
7.古代破案小故事
8.有关古代小故事
上文是关于古代家风小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