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15课《短文两篇》《陋室铭》1.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5.重点词义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菊,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6.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7.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8.句子翻译:(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知识考点归纳
《爱莲说》知识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人称濂溪先生,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其它作品:《太极图说》、《通书》。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二、解释加点字的含义【1】蕃(fán):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涤。
【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5】涟:微波。
【6】妖:美丽而不端庄。
【7】通:贯通。
【8】直:挺直。
【9】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蔓:牵牵连连。
【11】枝:枝枝节节。
【12】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13】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14】亭亭:耸立的样子。
【15】植:立。
【16】亵(xiè)玩:玩弄。
【17】亵:亲近而不庄重。
【18】隐逸:隐居的人,隐士。
【19】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20】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21】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22】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少。
【23】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4】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25】众:多。
【26】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当;当然。
三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爱莲说复习提纲
爱莲说复习提纲《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文学常识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哲学家。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我们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说”有:唐代韩愈的《马说》,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二、重点词语解释1、蕃:多。
2、淤泥:污泥。
3、濯:洗涤。
清涟,清水。
4、妖:美丽而不端庄5、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
枝,枝枝节节。
6、益:更加。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8、鲜,少。
9、亵(xiè)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10、宜,应当。
11、隐逸者: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三、重点词句积累(一)成语积累不蔓不枝:原指莲花的茎挺直而不蔓生枝杈,后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二)语句积累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正不阿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慨叹贪慕富贵者太多,意味深长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文章高度概括莲花可贵品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问题探究1、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绘了莲花之美?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复习总纲
爱莲说复习总纲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爱莲说》复习提纲
《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1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既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宋代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蕃. (多) 2、染.:沾染污秽)3、.濯.(洗涤)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清水)5、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6、不蔓.不枝. (分蔓) (分枝)7、香远益清..(更加)(清香)8、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9、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玩弄10、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11.陶后鲜.有闻(少 ) 12宜.乎众矣(应当 )三、原文填空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 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高洁品质的名句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 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 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 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知音甚少)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 最能概括莲花品质的语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来描写莲的形象。
爱莲说复习要点
《爱莲说》(七年级下)复习要点(背诵篇目)一、字句理解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关键字:蕃:多。
句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关键字: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妖:妖媚,妖艳。
通:贯通。
蔓、枝:此处均作动词。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远:(香气传得)距离远。
益:更加。
清:清幽。
亭亭:直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远:远远地。
观:观赏。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句译:我只喜爱莲,因为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更显清幽,笔直洁净地树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关键字: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句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关键字:鲜:少。
句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译:对于莲的喜爱,与我相同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关键字: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众多。
句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二、内容理解1.作者是宋朝的周敦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2.全文以“爱”贯串。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自己独爱莲花(以爱菊、爱牡丹衬托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其品格,暗喻“君子”的形象和品质。
第二部分(第2段):扣住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发表议论,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自己喜欢莲的原因,抒发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态度。
3.中心归纳: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坦荡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鄙弃。
《爱莲说》复习纲要
《爱莲说》复习纲要周敦颐,宋代哲学家。
一、重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二、重点语句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6、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7、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爱莲说》复习重点
原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 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 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作者及文体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世人盛.爱牡丹盛:特别(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3)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4)中通.外直.通:贯通直:挺直(5)不蔓.不枝.蔓:生枝蔓枝:长枝节(6)香远益.清益:更,更加(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8)鲜.有闻鲜:少2.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3.一词多义(1)鲜:①陶后鲜有闻少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2)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助词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表舒缓语气,不译(3)出:①出淤泥而不染从……长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4)远:①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作动词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远远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蔓,在文中意思为长枝蔓枝,在文中意思为生枝节(2)形容词作动词香远益清远,在文中意思为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二、成语积累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三、名句积累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复习
莲
角 度 特点
出淤泥濯清涟
中通 外 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生长环境 洁身自好 高洁质朴
体态 香气
行为正直 通达事理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整体风度 举止端庄 志洁行廉
观感与评价——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莲——君子
2、“菊”和牡丹分别有 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 为什么先写它们?
(孤傲避世)
鲜
正衬
不
爱
莲 说
牡丹:世人 富贵者 (庸俗逐利)
众
反衬
慕 名 利 洁
Hale Waihona Puke 莲:予君子 (清高坚守) 托物言志
身 自 好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说君子之志,这是一 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托物言志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主题: 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 2、写法: 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复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语的意义。 3、能翻译重点的文言句子。 4、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理解作品的主题。
说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 说明事物或论述道 理,也可以借人借 事或借物的记载来 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 说说爱好莲花的 问题。
作者介绍
爱莲说_复习笔记
爱莲说复习笔记一、文学常识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后人称他为宋代理学“开山祖师”。
2、出处:《周元公集》3、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4、“爱莲说”: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5、“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晋代诗人。
6、“李唐”:唐朝皇帝姓李。
二、主要内容1、中心: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2、段意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品格。
第二段:以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为比较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1、可爱:值得喜爱。
2、染:沾染(污秽)。
3、妖:美丽而不端重。
4、植:树立。
5、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6、鲜xiǎn:少。
7、宜乎:宜,当;与“乎”合用,当然。
宜乎众矣。
濯:清涟:妖:不蔓不枝:亭亭:植:亵:之:四、判断句式:……,……者也。
(……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3、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六、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爱莲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说”的文体特点。
二、字词解释。
1. 重点实词。
- 蕃: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独:只。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盛:大规模。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予: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染:沾染(污秽)。
- 濯: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美丽而不端庄。
-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加。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 隐逸:隐居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也。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噫:叹词,相当于“唉”。
- 鲜:少。
(陶后鲜有闻。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 一词多义。
- 之。
- 助词,的。
(水陆草木之花。
)-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 焉。
- 语气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兼词,于之,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清。
- 清澈。
(濯清涟而不妖。
)- 清香。
(香远益清。
)三、句子翻译。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5.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复习题纲
爱莲说复习题纲爱莲说复习题纲《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作,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深刻的意境而广为传诵。
本文将以《爱莲说》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的结构和形式入手。
《爱莲说》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莲花的生长和开放的过程。
诗人通过对莲花的细致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将莲花与人生相联系,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结构的安排使整首诗具有层次感和递进性,给人以思考和沉思的空间。
接着,我们可以从诗的意象和描写手法入手。
《爱莲说》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荷风送香气”、“雨过天晴珍珠色”等,这些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莲花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莲花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诗中还通过对莲花的细节描写,如“微露清芬”,“满湖藕花红欲杀”,展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的主题和情感入手。
《爱莲说》以莲花为载体,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坎坷的思考。
诗中的莲花被赋予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象征着人生的坚持和追求。
而莲花的盛开和凋谢,则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抒发,诗人传递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最后,我们可以从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入手。
《爱莲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文人雅士们争相模仿和传颂的对象。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启示和借鉴。
总之,《爱莲说》是一首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诗作,通过对莲花的描绘和抒发,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莲花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它也通过对莲花的细致观察和独到的感悟,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精神。
《爱莲说》知识点复习与练习
《爱莲说》知识点复习与练习一、课文助读【文题解读】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
说,点明文章的体裁,“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标题简洁明了。
【作家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号濂溪,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担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平生酷爱莲花,来到星子县后,便在府治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县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请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二、课文解析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理由。
●写作手法1.作者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有什么作用?【答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统领全篇,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做铺垫,是入题的准备。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进行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内容理解1.分析“独爱莲”中的“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洁身自好、决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分别写出了莲的什么品性?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答案】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莲不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的高洁、庄重的品质;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写出莲正直不苟、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③风度、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莲庄重不可轻慢的品质。
《爱莲说》复习
5、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 分)
提示: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 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 等作答。 示例: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 慕名利、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
6、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 的品质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 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 句子: 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 把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 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4、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 作者对爱莲是极力赞赏,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 活态度。 5、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他对“莲”的赞美 来看,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这样的 品格在当今时代是否过时了? 君子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 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这种品格不过时,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还需 要保持清正、廉洁的作用,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歪风邪气的 污染。
9、本文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衬托
莲,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 菊;牡丹;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 鄙弃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0、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有什么好处?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由人们熟知的事物谈 及人的思想,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易于为 人所接受。
爱莲说复习要点
爱莲说复习要点苏教版七年级上爱莲说的经典,有助于考试哦~~~《爱莲说》复习要点一、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更加)。
3、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美丽而不端庄)。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宜:应当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九、特殊句式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二、朗读节奏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爱莲说》导学提纲
《爱莲说》导学提纲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二、重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用来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句子是,。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哲学家。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我们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说”有:唐代韩愈的《马说》,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二、重点词语解释
1、蕃:多。
2、淤泥:污泥。
3、濯:洗涤。
清涟,清水。
4、妖:美丽而不端庄
5、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
枝,枝枝节节。
6、益:更加。
7、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8、鲜,少。
9、亵(xiè)玩: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10、宜,应当。
11、隐逸者:隐居的人。
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三、重点词句积累
(一)成语积累
不蔓不枝:原指莲花的茎挺直而不蔓生枝杈,后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二)语句积累
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正不阿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慨叹贪慕富贵者太多,意味深长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文章高度概括莲花可贵品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问题探究
1、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绘了莲花之美?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作为自己的歌颂对象,却在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刚正不阿,洁身自好。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②对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弃,慨叹知音者甚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甚少。
5、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①用菊花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莲,用衬托手法突出莲的形象。
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直接描写莲的形象。
③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赞美莲花。
6、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言志”,可是本文开篇用浓墨描写“莲”,二者之间有何必然联系?(本文手法?对莲的描写有何作用?)
目的是为了赋予莲美好的精神品质,进而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7、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坚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8、本文意在写莲花,为什么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又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都是为了衬托莲花。
“水陆草木之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重点衬托,以牡丹反衬,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以菊正衬,表明自己欣赏陶渊明的选择,但不愿意避世,从而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这是衬托的手法,以菊正衬,以牡丹反衬,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可爱和自己的人生志向。
)
9、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盛爱牡丹,周敦颐独爱莲,这三者分别代表了哪三种人?结合这三种花的特点,分析三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
答:爱菊者代表隐士,爱牡丹者代表富贵的人,爱莲者代表君子。
菊的特点:高洁幽香,傲霜怒放。
人生态度:遗世独立,洁身自好。
态度:惋惜。
牡丹的特点:千姿百态,富丽堂皇。
人生态度: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态度:讽刺。
莲的特点:清香洁净,卓然独立。
人生态度: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态度:赞美。
10、本文在写作上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什么?简析!
托物言志。
作者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并以此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同时也批判了当时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11、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些高尚之举,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2、“孟母三迁”、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
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作用。
好的环境会促进人的成长,不利的环境阻碍人的发展。
但环境对人的成长不起决定作用,决定人成才的关键因素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人们能自觉抵制不良环境的影响就能够不断成长。
13、《爱莲说》主旨:(写作目的)
本文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巧妙的把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同君子的高尚品格联系起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同时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