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失 眠

失   眠

七、预防与调摄
(一) 本病属心神病变,应注意精神方面的调摄,
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二) 睡眠环境宜安静,避免睡前饮用浓茶,咖
啡等兴奋刺激品; (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打太极拳、气功锻炼。
八、近年来本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龙氏辨证治疗神经衰弱107例,心脾亏损型用党参30g、 茯神20g、黄芪20g、淮山药20g 、远志10g 、白术10g 、枣 仁10g 、龙眼肉15g 、夜交藤15g 、甘草6g ;阴虚火旺型用 生地20g 、山萸肉20g 、茯苓20g 、泽泻15g 、知母15g 、淮 山药15 g、丹皮10g 、枣仁10g 、参须10g 、黄柏8g 、 麦冬 12g 、远志6g ;脾胃不和型用半夏10g 、枳实10g 、川厚朴 10g 、太子参10g 、陈皮6 g、 茯苓12g、 竹茹5g ,水煎送服 保和丸或五积散。治愈5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92. 52% [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38]
归纳
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与肝脾肾胆胃有关。
病性: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 久 病多虚中夹实。 基本病理:心神失养 心神不安。
四、诊断要点:
(一)主症: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 连续三周以上,甚至彻夜难眠。 (二) 伴随症:头痛头晕,心悸健忘,神疲乏力 心神不宁,多梦。
(三)排除妨碍睡眠的器质性病变。
五、辨证论治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木通、车前子—利小便、清热;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生地—滋阴柔肝;
甘草—和中。
五、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胸胁胀闷,加香附、郁金。
头痛甚,当归龙荟
五、辨证论治

中医如何调理失眠

中医如何调理失眠

中医如何调理失眠近年来,伴随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临床失眠患者数量日益增多。

失眠是指患者虽然有睡眠机会和环境,但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且对患者白天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的一类症状。

目前,失眠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睡眠卫生宣教、心理干预、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中医疗法也被逐渐运用于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本文对中医在失眠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1.失眠的病因诱发失眠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心理因素过度的紧张、焦虑或其它情绪激动、不安都可能导致失眠的发生。

1.生理因素年龄、过劳、过饱、饥饿、女性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是失眠的诱发因素。

1.环境因素睡眠环境的突然变化、噪音和光线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睡眠。

1.药物因素部分药物(阿托品、甲状腺素)等药物会造成兴奋,可能影响睡眠。

1.生活行为因素如喝咖啡、喝茶、熬夜、入睡时间不规律等不良行为习惯也可能是失眠的诱发因素。

1.其他因素如个性特征、精神疾病或其它全身疾病也可能导致失眠的发生。

二、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导致失眠发生的因素以情志、饮食、疾病、身体素质等因素为主,具体如下所示:1.情志失调情志失调是导致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发病病机如下: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宿食停滞,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3.身体素质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等,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4.先天禀赋先天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素体阴盛,兼因房劳过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

三、失眠的中医治疗1.辨证施治1.1从脾论治1.1.1脾虚湿胜针对脾虚湿胜型失眠患者,可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参苓白术散由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等组成,全方共奏补脾胃、益肺气功效,再加以酸枣仁、柴胡等药物,促进患者睡眠。

毛丽军教授根据失眠的不同表现诊治失眠证的经验总结

毛丽军教授根据失眠的不同表现诊治失眠证的经验总结
夜寐早寤:阴虚火旺,临床症见睡 眠时间短,早醒,醒后不易入睡,同时 可见头晕脑鸣,骨蒸潮热,汗出,或五 心烦热,心烦意乱,腰腿酸软无力,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瘦小质红或绛, 苔少或剥脱,脉弦细数。《景岳全书·不 寐》 曰:“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 神有不安其室耳。”阴血不足,阴不足以 敛阳,则虚阳上浮,故睡眠时间短,早 醒,醒后虚阳扰乱心神而致再寐不能。 治则为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用知柏 地黄汤加减。毛丽军老师常在应用时加 上青蒿、鳖甲用以滋阴清热,以退虚热 以安神,加浮小麦敛阴止汗,银柴胡、 地骨皮清虚热,用二至丸滋补肝肾,并 佐以香附、栀子、枳壳等疏肝解郁,清 热理气之品以加强安神除烦之功。症见
失眠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 主观体验。具体表现为睡眠起始及维持 困难、早醒等,日间功能障碍则表现为 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能力减 退 , 学 习 、 工 作 和/或 社 交 能 力 下 降 等 [1]。失眠已经成为影响现代生活质量和工 作效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诱发交通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 个体和社会均造成了严重的负担[2]。作为 北京市海淀区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工作学员,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 院脑病科主任医师毛丽军老师学习,观 察到毛丽军老师对失眠症有独到见解, 对失眠症的疗效显著,故将其辨证思 路、治疗经验进行分享。
寐而多梦:临床证见入睡后梦纷纭 而至,多责与肝胆,中医证候常分为肝 血不足和心胆气虚两种,根据伴随症状 可进行证候分型。①肝血不足;症见入 睡可,但眠而多梦,兼见头晕或痛、眼 干涩,或迎风流泪,烦躁易怒,或神情 郁郁不乐,面白不华,或甲枯不润,舌
淡或红而苔薄少或无,脉弦细沉或数。 《血证论》 中云“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 目,寐则魂返于肝。”《症因脉治·不得卧 论》 曰:“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 肝,肝气怫郁,或尽力谋虑,肝血有 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 不宁矣。”肝藏血,血摄魂,肝血不足则 不能摄魂,魂不守舍,则寐而多梦。治 则为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 汤加减。毛丽军老师常换茯苓为茯神, 配以远志来宁心、定梦邪、安神,用生 地、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润燥,白芍用 以滋养肝血,当归以养血活血,诸药同 奏滋阴养血,摄魂安神之功;②心胆气 虚;症见惊悸,多梦并见焦虑紧张,易 受惊吓,胆小,强迫,或疲乏困倦,头 晕目眩,口干咽干,舌胖淡或红,苔薄 白 , 脉 弦 细 或 弱 。《太 平 圣 惠 方》 云 : “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 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 不安,心多惊悸,精神怯弱。盖心气忧 伤 , 肝 胆 虚 冷 , 致 不 得 睡 也 。” 胆 气 亏 虚,决断失司,忧心怵惕,神不归舍, 心胆怯则神魂无所,睡眠时神魂惊扰, 梦多且虚烦。治则为补益心胆,安神定 志,方用 《医学心悟》 中安神定志丸加 减。毛丽军老师加柴胡、香附、郁金用 以疏肝理气,加麦冬、五味子以益气养 阴,加鳖甲或龟板以滋阴养血,加强安 神之力。失眠症见可入睡但梦多纷乱, 毛丽军老师常加用生龙齿、紫石英以镇 惊悸不安,珍珠母以安神定魂,共用以 上金石重镇之品用以镇神魂,定神志, 可安睡无梦。

脾肾虚失眠治疗方案

脾肾虚失眠治疗方案

一、引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脾肾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常导致失眠。

本文将结合中医理论,针对脾肾虚失眠提出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二、病因病机脾肾虚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脾虚: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虚,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脑,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失眠。

2. 肾虚:肾藏精,为人体生命活动之本。

肾虚则精血不足,不能养心神,心神失养,导致失眠。

3. 情志不畅: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导致脾肾两虚,进而引发失眠。

4.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虚;久病体虚,肾精不足,导致肾虚。

三、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健脾养肾方:适用于脾肾两虚型失眠。

方药组成如下:- 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0g- 茯苓15g- 当归10g- 白芍10g- 肉苁蓉10g- 淫羊藿10g- 远志10g- 合欢皮15g- 夜交藤15g(2)养心安神方: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

方药组成如下: - 黄芪15g- 党参10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5g- 远志10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5g- 夜交藤15g- 合欢皮15g(3)疏肝解郁方:适用于肝气郁结型失眠。

方药组成如下: -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当归10g- 茯苓15g- 远志10g- 酸枣仁15g- 夜交藤15g- 合欢皮15g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以下穴位进行治疗:-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4横指,胫骨内侧缘后际)- 神门(位于手腕内侧,当腕横纹上,掌心侧腕横纹上约一横指处)- 督俞(位于背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采用针刺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2)耳针:选取以下穴位进行治疗:- 神门(同体针)- 心(位于耳垂下方,当耳轮下缘与耳垂交界处)- 肾(位于耳垂后下方,当耳轮后缘与耳垂交界处)- 脾(位于耳垂后下方,当耳轮后缘与耳垂交界处)操作方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采用耳穴压豆法,留豆24小时,每日1次。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内科护理学--不寐患者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学--不寐患者的护理

病位:主要在心,其发病与肝、脾、 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理性质:总属虚多实少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诊断】
症状: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 不寐,重者彻夜难眠,连续三周
伴随症状:头晕、心悸、神疲乏力 相关病史:情志、气候、劳倦、饮食 辅助检查: 多导睡眠图:睡眠潜伏期长与30分钟, 实际睡眠时间不足6.5h/晚,觉醒时间超 过30分钟。
不寐患者的护理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 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 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 体力与精力。
(二) 范围
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着,均可 参照本节内容辩证治疗和护理。
【病因病机】 1.情志失调 2.饮食不节 3.久病体虚 4.劳逸失调
1、夜寐不安 (1)观察睡眠情况,了解病因,判断虚实, 详查病位
(2)重视情志护理:精神调摄 (3)创造静谧舒适的睡眠环境 (4)讲究睡眠卫生:规律作息、良好习惯 (5)饮食护理:清淡饮食 (6)解除和缓解病人的病情:如疼痛、咳 嗽等
平喘药
【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2、焦虑、烦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鉴别诊断】 一过性失眠 生理性少寐 他病痛苦所致
【护治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二)、辨证施护 1、肝火扰心 [症状]:不寐多梦,急躁易怒, 面红目赤,胁肋胀痛,苔黄, 脉弦数有力
[治法]:疏肝泻热,清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 吞酸恶心,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3、阴虚火旺 [症状]:失眠,多梦,五心烦热, 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买细说。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摘要以《黄帝内经》理论为指导,从病因病机入手,探讨失眠的发病及治疗,以期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运用到临床。

关键词黄帝内经失眠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失眠在《黄帝内经》中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在临床虽不属于危急重病,但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由于睡眠时间的不足或睡眠质量很差,醒后会出现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及全身无力等一系列症状,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的顽固性的失眠,还会使人们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易患药源性疾病。

临床上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通过中医“审因查机”,针对病因病机治疗,则会避免上述隐患,并可使失眠的病症得到根本的治疗。

失眠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多次出现,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失眠的理法方药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该书主要从阴阳气血方面究其病因病机,针对病因病机辨证用药。

在临床中对失眠的治疗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黄帝内经》是如何论述的呢?下面分别述之。

1、正常睡眠的基础卫气的正常运转,阴阳交泰是保证正常睡眠的基础。

在《灵枢·口问》中详细阐述了睡眠的基础:“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从《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

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睡眠与人体卫气的运行关系极为密切,卫气的性质是“傈疾而滑利”,白天运行于人的体表(昼日行于阳),夜晚运行于人的体内(夜行于阴),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运行异常,阻碍了卫气通行体内的道路,夜晚卫气仍运行于体外,造成人体“阳盛阴亏”的状态,此时机体就会出现不能闭目睡眠的状态。

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失眠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4 2 痰 瘀 学说 . 基 于先 贤 “ 久病 必瘀 ” 百病 兼痰 ”之 说。 代 医 家 多 从 、“ 现

1 6・ 0
C n e o n o I f mat on n C hi es J ur a1 f n or o T M i
M y 0 2 o1 1 N .5 a 2 1 V 9 o

失眠 中医病 因病机研 究进展
马捷, 李峰, 宋月 晗, 刘晶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 京 10 2 北 009 关键 词 : 失眠 ; 病 因病 机 ; 综 述
“ 不寐 ”范畴, 多因脏腑相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 虚所致 。 笔者通 过对近年来有关 失眠 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文
献 的 回顾 性 分 析 , 以求 完善 对 于 本 病 中医 病 因病 机 的 认 识 。
发病 中的核心地位 。李氏等 认为, 胃是卫气形成 的基础, 脾 也 是其运行 的枢机 ; 脾胃生化乏源, 则影响卫气运行 , 进而引起失
失常, 水道不通, 凝液成痰, 或气衰不充, 心脉失濡 ; 其次是过悲
伤 肺 , 魂 相欺 。 神
制” 理论, 认为导致失眠的五脏之 间存在着制化现象, 其根源 但 均 出于肝 。王翘楚提 出肝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是失眠的基本病 理特征 。裘 昌林教授认为, “ 从肝论治不寐, 要从气血入手, 其 发现肝郁化气, 以致气郁化火、耗血伤阴, 使得 阴阳失调, 最终 肝 肾俱损, 上扰心神, 遂成不寐 。王 氏等 认为, 失眠病机 当 以肝 郁为首, 肝失疏泄形 成气滞, 乱神 明, 扰 魂不安藏, 则发 不 寐 。 氏等 从肝论 治更年期失眠, 傅 发现肝气郁 结贯 穿其始终 。 曹氏 认 为, 不寐病因不出二端 : 其一, 木火相扰, 即肝气郁滞,

胡学军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胡学军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胡学军治疗失眠经验总结标签:名医经验;胡学军;失眠;中医疗法失眠通常是指入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影响日间社会活动或生活质量。

本病属中医“不寐”范畴。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胡学军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对失眠等内科疑难杂症的研究与诊治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笔者有幸聆教,获益良多,现简述其要,供同道参考。

1 临证要点1.1 病因病机胡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内伤,或饮食不节,或年老体衰,或久病气虚等多方面失调,导致阳不入阴而成不寐。

1.2 辨证首分虚实《景岳全书·杂证谟·不寐》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

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

”胡师认为,不寐大多因气郁、痰火、瘀血阻扰心神而成实证;或因气血亏虚、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而成虚证。

1.3 辨证用药胡师认为,本病病程短者多为气郁,病程长者多有阴虚,年轻患者多有气郁,年长患者多有血瘀或气血亏虚。

另外,临床上多以某证为主,兼夹其他证候,虚实夹杂者亦很常见,故辨证用药须灵活,必要时宜根据兼夹证或兼证的不同增减用药。

如气郁者加合欢皮、郁金、香附、佛手等;血瘀者可加丹参、红花、桃仁、川芎等;气血亏虚者选加绞股蓝、党参、太子参、黄精、灵芝、龙眼肉、莲子、当归、枸杞子、女贞子等;兼心火内扰或肝火上炎者,可加栀子、莲子心、连翘、龙胆等;阴虚者选加百合、麦冬、女贞子、山茱萸等;兼痰热者常加天竺黄、连翘、法半夏等。

所有患者均可根据失眠症状的轻重缓急,酌加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药,前者用药如合欢皮、柏子仁、酸枣仁、远志、首乌藤、灵芝、茯神等,后者如龙齿、珍珠母、龙骨等。

1.4 调养脾胃对失眠日久不愈者,顾护中州,调养脾胃十分重要。

①慎用苦寒及阴凉滞胃之品;②酌情配伍理气和胃之品,如佛手、八月札、郁金、合欢皮或合欢花等);③酌情配伍养胃健脾之品,如大枣、甘草、白及、龙眼肉等。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

不寐失眠证型病因

肝胆郁热,痰火上扰
肝胆之经痰热内郁,痰火热盛,上扰心神。《血证论》“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者”
心虚胆怯,神不守舍
心气虚则神失所养,心神不安;胆气虚,十一脏皆受其影响,尤心为甚 久病体虚,精血亏虚 久病或先天禀赋不足或过劳等而致肾阴耗损,肾水不能上济心阴,而致心阳独亢于上;或气血亏虚, 心神失养
5
3
原发性失眠是指以失眠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或与失眠呈关联关系。
4
辩证论治摘自临床经验第三种
1 心阳偏亢,心肾不交 ② 肾阴不足,心阳偏亢,心肾不交,心阳不得下潜,以致心神不宁,故失眠心悸。此型失眠由肾阴不足, ③ 心阳偏亢,心肾不交所致。类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高血压病、视网膜以及癫痫后遗心悸失 眠,视物昏花为主要症状,治宜益阴潜阳、交通心肾,方用朱砂安神丸合磁朱丸化裁。
失眠
第三组
1
定义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寐是因为阳不入
阴所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病情轻重
不一,轻者入睡困难,或寐易醒,时寐时醒,甚至醒后不能再睡,
重则彻夜不眠。
3
1
病因病机
情志失调,心神不安
情志过极均能引起失眠,其中心肝脾三脏最为密切:心主血藏神;肝藏血舍魂;脾藏意主思。其一:情志不 随,暴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魂不能藏,火热上扰心神,魂不守舍而不寐。除难以入睡外还有多梦 易惊,肝火流注胸胁可见胁满,急躁易怒,喜叹息等。其二:喜笑无度,心神激动,心火独灼,扰动神明而 见心烦不寐,心火灼阴津而见口舌生疮,心火下移膀胱可见小便短赤。其三: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气机不 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心神失养。 2 饮食不节,脾胃不和 饮食失调,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而致宿食停滞,影响胃气升降之职,胃气失和,阳浮于外 3 4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不寐-中医护理方法

不寐-中医护理方法

不寐又称失眠、不得眠。

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特征的病证。

轻者难以入寐、或寐而易醒,醒后能再睡,亦有时睡时醒,寐之不实者;严重者则彻夜不虑。

本证可单独出现,但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

1、病因病机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导致阳不交阴或神不守舍而发生不寐。

(1)情志不遂、肝火扰动:情志内伤,肝郁不舒,郁而化火,肝火扰动心神;或素体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扰动神明而不寐。

(2)胃中不和、夜卧不安:暴饮暴食,脾胃受伤;或宿食停滞、酿成热痰,壅遏中焦;痰热上扰,胃气不和,则夜卧不安。

(3)思虑劳倦太过、伤及心脾:心伤则心血暗耗,心阴亏虚神不守舍;脾伤则生化乏源,营血亏少,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而心神不宁。

(4)肾阴亏虚,心阳独亢:素体肾亏或久病肾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动神明,心神不宁而不得寐。

(5)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胆气虚,暴受惊骇,情绪紧张善惊易恐,惊恐伤神,心虚不宁而寐不安。

2、辩证论治(1)肝郁化火证:证候:不寐心烦,性情急躁易努,头眩胁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2)痰热内扰证:证候:不寐头胀沉重,痰多胸闷,心烦口苦,恶食嗳气,吞酸恶心,目眩,苔腻而黄,脉滑数。

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证候: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

(4)阴虚火旺证:证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证:证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心悸胆怯,遇事善惊,气短倦苔,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3、辩证施护(1)一般护理:①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舌宜,避免噪音。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一、本文概述失眠症,即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身心疾病,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或早醒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中医临床实践在失眠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

本文旨在总结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文将首先介绍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方面。

接着,将详细阐述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治疗失眠症的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以及生活调护和情志调摄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失眠症的中医临床实践,掌握失眠症的中医诊疗思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也希望能为中医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医在失眠症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失眠症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不寐”“目不瞑”等,其病因多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诊断失眠症,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并用,综合分析病情。

望诊方面,医者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以判断其内在病变。

如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可能提示气血亏虚;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可能提示阴虚火旺。

闻诊方面,医者通过听患者声音、嗅其气味来判断病情。

如患者声音低微,言语无力,可能提示气虚;声音高亢,口臭便秘,可能提示胃热炽盛。

问诊方面,医者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以获取更多关于病情的信息。

如询问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等典型失眠症状,以及是否有心悸、健忘、头晕、耳鸣等其他伴随症状。

切诊方面,医者通过切按患者的脉搏,以感受其脉象的变化,从而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如脉象细数,可能提示阴虚火旺;脉象沉迟,可能提示阳气不足。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 医学 对 失 眠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郑鑫磊 李庆兵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 1 0 0 7 5
【 关键词】 失眠 ;病 因病机 【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2 4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3 )l 1 — 0 0 3 7 一 O 1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3 7・
治疗方剂 日渐 增多 。在 《 严 氏济 生方 ・ 惊 悸怔 忡健 忘 门》
定立化痰清热 、化痰镇惊 、养心 安神等治 法 ,药用温胆 汤 、
神不安或失养 ,最后导 致失 眠。此外 ,失眠症 还 与五 神 的
病 理改变及 情志过 极有 密切关 系 。 中医认 为 ,导致失 眠 的病 因主要为七 情所 伤 、饮食 失节 和劳倦 过度 。其 中尤 以 情 志所 伤最为多见 ,病位则 以心 、肝 、胆 、脾 、胃为主 。
失眠 ,中医称之为 “ 目不瞑”、“ 不得眠 ” 、“ 不 得卧 ” 、
者 ,六君子加枣 仁。痰者 ,灵 枢半夏 汤。虚劳烦热 不得 眠 ,
“ 不寐 ” 等 ,现 代 中医 多称 之 为 “ 不寐 ”,也称 之为 “ 失
眠” ,通常指患者对 睡 眠 时间和 ( 或 ) 质量 不 满足 并影 响 白天 的社 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
“ 不 寐” 篇云 :“ 不寐有二 种。有病后 虚弱及 年高 人 阳衰 不 寐 ;有痰在胆经 ,神 不 归舍 ,亦 令 不寐 。伤寒 不 寐 ,当于

浅谈中医各家对不寐(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浅谈中医各家对不寐(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则 可 见 脾 胃不 运 是 造 成 失 眠 的 一 大 病 因 , 调 理 脾 胃也 是 治 疗 失
眠 的 主要 方法 。 和, 故 生于冷热 。阴气虚 , 卫气独行 于 阳, 不入 于阴 , 故 不得眠 ” ; 4 脏 腑 功 能 失 调
在张仲景《 伤 寒 论. 辨少 阴病脉 证 并治 》 中首 次 出现 ” 不得 卧 ” , 《 素问 ・ 病能论篇 》 云 :” 人 有卧而有所不安 者 , 脏有 所伤 , 及 日: ” 少阴病… 心中烦 , 不得 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 。 精有 所乏 , 倚则 不安 。 ” 说 明失眠 不仅 与心神 有关 , 肝、 脾、 肺、 肾 1 阴 阳 失 调 《 灵 枢. 邪客》 中” 夫 邪气 之客 人 也 , 或 令人 目不 瞑 , 不卧出 着, 何其使 然? … … 令厥气 客于五 脏六腑 , 则卫 气独卫 其外 , 行 于 阳, 不得 人 于 阴 , 行 于 阳则 阳 气 盛 , 阳 气 盛 则 阳跷 陷 , 不 得入 于
食, 食则呕 , 不 得卧 。 ”脾 主 统 血 , 脾主 运化 , 脾运 化无 源 , 气 血 不 足, 不能濡养心神 , 可 致 不 寐 。《 黄 帝 内经太素 ・ 七邪》 有 ” 肺 者 藏之盖也 , 肺气盛则脉 大 , 大则不 得偃 卧” 肺 主气 , 肺 气 过 大 易 使 升降失司 , 肺主 魄, 肺气虚损 , 魄不 制 魂 , 魂 魄不合 , 也容 易不寐 。 《 医 法 圆通 》 谓 :” 不 卧 一 证 … 有 因 肾 阳衰 而 不 能 启 真 水 上 升 以 交 于心 , 心 气 即不 得 下 降 , 故 不 卧。 ” 肾藏 精 。肾中真 元不 足 , 可 直 接导致阳不入 阴, 神不安 守 , 也易导致失眠 。
中医 中药

从肝论述失眠症病因病机

从肝论述失眠症病因病机
论 治
中 图 分 类号 : R 2 5 6 . 2 3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0 3 — 0 1 1 2 — 0 2
失眠在《 内经》 中称 为“ 目不 瞑” 、 “ 不得眠 ” 、 “ 不得 卧 ” , 在 肝胆互为表里 , 肝胆并连 , 在病理上若肝疏 泄功能失 常会 反之胆 的功能失常亦影响肝 的疏泄功 能 , 故肝 《 难经》 中称为“ 不寐 ” , 实是指病人感到 睡眠不足 , 包括 睡眠时 影响胆的功能 , 间、 深 度或恢 复体 力不足为特 征的一类病症 , 与现代 医学所说 胆往往同病 。胆主少 阳, 《 内经》 云: “ 少阳为枢。” 肝为气血之枢 , 的原发性失眠类似 。中医传统理论 以“ 心者 君主之官 , 神明出 “ 枢” 可司表里之开合 , 任气机之 入 , 主气血之升降 , 掌阴阳之运 气血枢转紊乱 , 阴阳失调 , 入夜阳气应 由动入 焉” 为指导思想 , 历代 前贤 以“ 从 心论 治” 为主 , 立法处方 用药 转。若邪中少阳, 多宗养心安神或镇心安神为治。然 而, 许多临床 医生经多年临 阴, 不入静( 阳不交 阴 ) 而致不 寐 ; 或患者常负疾 苦 , 思则气结 , 气血运行紊乱 , 表里开合无度 , 邪荡 床实 践发现 , 失 眠症 患者常可见 到心烦易怒 、 多疑 多虑 、 情绪 肝失疏泄则气机升降失常 , } 肖 极, 心情抑郁 等精神情志方 面改变 的症状 … , 临床从 心论治 于阴阳之 间, 枢失转运 , 阳不交阴, 故而不寐 。治当理枢安神 。 4肝 血 不 足 效果不够 理想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失眠患者中因明显 的情志 因素诱 发 肝体 阴而用 阳 ,藏 血而舍魂 ,若年 老正虚或素禀肝血不 或 久 病 失 血 导 致 肝 的 阴血 不 足 , 阳 浮 于外 、 魂 不 入 于肝 , 难 者占9 0 %以上J I I ; 情志不遂因素 占9 1 . 8 %, 其中4 0 . 9 %为肝郁化 足 , 火型失眠 ; 对服用镇静催眠药 的失眠症患者进行 的统计结果 敛其魂 , 而致失眠。治 当养血安魂。 显示 以肝 阳上亢 、肝郁瘀阻和肝郁化火或化风二 三 种证 型为多 5阴虚 燥 热 占9 0 % 。 对 1 5 5例符合既定 中西医诊断标准 的原发性失眠症 肝喜柔润而恶燥 , 润则肝体柔和 , 肝魂内藏 。若外感湿热 患者按照既定 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后 ,共见 五种中医 邪气 ; 或情 志不 遂 , 气 郁化火 , 肝 阴被 耗 ; 或 劳欲过度 , 阴精 亏 证型 , 肝郁 气结证 4 3例 ( 2 7 . 7 %) , 肝郁化火 证 3 6例( 2 3 . 3 %) , 损, 水不 涵木等 均致肝 阴亏损 , 阴虚火旺 , 内扰神 魂 , 神魂不安 气滞 血瘀证 5 7例 ( 3 6 . 8 %) , 心脾两虚证 1 4例 ( 9 . O %) , 痰热 内 而病不寐。治 当滋 阴安神。 扰证 5例 ( 3 . 2 %) [ 4 1 。由此不难看 出, 失眠症按照中医标准进行 6气 阳不 足 分 型, 与情 志与肝相关的 比例很大 。 肝 阳乃肝之阳气 , 肝的气 阳有升发疏泄的功能。若 因久病 伴 随着 社会进步 、 经济 发展 , 现代人生 活节奏加 快 , 压力 致肝气 阳虚衰 , 或年老体衰致 肝气 阳不足 , 或疏泄太过 损伤肝 增 大, 竞争激烈 , 人 际关 系紧张 , 家庭不稳定等因素增多 , 使得 的气 阳; 或素体 禀赋不足 , 肝气 阳虚弱 , 其升发疏 泄功能减弱 , 人们 的精神 高度 紧张 , 更易受到来 自各方面 的心理 、 社会因素 以致气血郁滞 , 夜卧不能致肝病而不寐 。治当益气 安魂 。 影 响, 导致 精神情志方面 的变化。情志 因素成为当前 引发失眠 7气 滞血 瘀 症 的主要原 凶。临床从肝论治每获较好疗效 。基于此 , 临床 医 情 志不 遂 , 精神抑郁 , 疏泄不 利 , 血运受阻 ; 或久病 失眠 , 生提出了从 肝论 治 , 并且对从肝论治进行 了比较深入 的分 析。 气血滞瘀 , 或跌打损伤 , 脉络瘀 阻。均致肝血瘀 阻 , 血不涵魂 , 本 文就 中医治疗 失眠的病 因病机进行论述 ,以期 为失眠 的临 魂不归藏 , 而致不寐 。 床治疗提供参考 。 8痰 浊 上 扰 中医历史悠久 , 疗效确切 , 自古便不乏从 肝论治失 眠的记 肝气郁结 , 气郁生痰 ; 或肝气横逆克脾 , 脾虚生痰 , 痰气郁 载。 《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指 出: “ 喜怒伤气 。 ” 《 丹溪心法》 云: “ 气 阻 , 痰郁化热 , 痰热内扰神魂 而病发不寐。 血 冲和 , 百病 不生 。一有怫 郁 , 百 病生焉 , 故人身诸 病多生 于 虽从上述与肝相关 的病 因病机分析可见 , 所分证 型较 多 , 郁 。” 《 血证论 - 卧寐》 有 言: “ 肝藏魂 , 人寤则魂游于 目, 寐则魂返 但其根本 皆在于肝木功能失 调 、 阴阳失 和。肝郁气 滞为所有病 于肝 , 若 阳浮于外 , 魂不入肝 , 则不寐 。 ” 《 症 因脉治 ・ 内伤不得 卧》 的基 础 , 肝 失条 达 , 气机 运行不 畅 , 气 血输布 受阻 、 生 化 不 日: “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 因恼怒伤肝 , 肝气怫郁 ; 或尽力谋虑 , 肝 足 , 脏腑功能 活动受限 , 使得心神 受扰或荣养不 足 ; 阴 阳之气 血所伤 , 则夜卧不宁矣_ 引 。” 现代 中医医家不断总结从肝论治具 不 循 常道 , 阳不 交 阴 , 发生失眠。 体分型 , 从多个方面探讨 失眠与肝相关 的病因病机 。 失眠的病因病机中 自古就有与肝相关的论述 ,明确地 提 1 肝 郁 气 滞 出从肝论治失眠症~来是基于现代 人患失眠症多与情志 因素 此类失眠尤多见于成年女性。肝主疏泄 , 主谋虑 , 性喜 条 相关的实际情况 ,二来也为 目前失眠症的治疗提供 了一条 明 达 。若七情过激 , 情 志所伤 , 稍有不遂便生郁闷 , 肝郁气滞或数 晰 的思路方法 。但是这并不等于否认其他失眠症 的病 凶病 机 谋不决 , 导致肝气壅遏 , 气机不 畅或 阻滞 , 气血转枢不利 , 欲伸 以及摒弃其他论治失 眠的方法 。临床应用还是应 以中医基础 不达 , 内扰神志 , 魂不安藏 , 故不寐。治当疏郁安神 , 用药宜轻 理论为指导 , 三 因制宜 , 辨证论治。

从体质辨析失眠病机

从体质辨析失眠病机

胃运化 功能 较 一般 人差 , 容易 受饮 食 积滞 影 响而 导 致 胃气失和型失眠。 6 湿热 质
以湿热 内蕴为主要特征 的体质状态 。辨体要 点: 面部或者鼻部油腻 , 易生痤疮 , 口苦 口有异味 , 大便 不 爽 , 男性 阴囊 潮 湿 , 女性 带 下发 黄 , 舌质 红 苔 黄腻等 。多见肝胆湿热之人 。石 寿棠《 医原》 日: “ 其人 苍 赤 而 瘦 , 肉坚 实 , 有 湿 热 , 热 伐 木 若 肌 素 肝 之质其体属 阳。肝喜条达 , ” 肝郁化火上冲 , 扰动心 神; 肝气横逆 , 胃失和 ; 脾 同时火热与痰湿互结 , 极 易形成瘀滞 , 失眠 的辨证相对复杂 , 可见烦躁易怒 不得眠, 头晕 目赤 , 口苦 口干等 , 综合肝郁化火型失 眠 , 热 内扰 型失 眠 , 痰 胃气 不 和型 失 眠 , 血 内阻 性 瘀 失 眠等 多种失 眠症 型考虑 。
等症 , 但较少见 内传人里 。老年人正气 亏虚 , 感邪 后 正 邪 交 争 不 剧 , 邪 无力 甚 至 邪毒 内 陷 , 致 老 抗 导 年 阶段 中卫 分 证 型 比例 较 少 , 多无 明显 卫 分 症 很
状。
由 口鼻而人 , 鼻气通于肺 , 口气通 于 胃; 肺病逆传, 则为心包 。则充实 了风温肺热病 的病机理论 。本 ” 病 的辨 证 分 型 是 在 上 述 理论 的基 础 上 按 照 疾 病 的 传 变规 律 而制 定 。在 本 研究 中 , 同年龄 与证 型 分 不
碍 气 血运 行 , 日久痰 浊化 热 , 上扰 心 神 , 可导 致 失 眠 心 烦 多梦 , 口苦 头重 不思 饮食 为 主症 的痰热 内扰型 失 眠 ; 虚无 力 推 动 血液运 行 , 气 日久 而形 成 瘀 滞 导 致 血瘀 型失 眠 ; 胆气 不足 , 断无 权 , 以导 致 心悸 决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眠病因病机
失眠病因(引起失眠的原因)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久病年老或肾精亏虚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造成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五脏不和,阴阳失调的病理局面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平衡五脏),调和阴阳
治法:清肝泻火,清化痰热,滋阴补肾,补养心脾,益气镇惊,养血安神达到平衡五脏,调和阴阳,治愈失眠
锦善堂呼噜噜方药为睡仙方,
方药:本方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方中以菟丝子,青黛疏肝解郁,清肝,补养肝血;远志,茯苓清化热痰;杜仲,桑寄生,肉苁蓉滋阴补肾,养心补血,益精气;干地黄,酸枣仁,甘草,天门冬,黄精补心健脾,益气宽中,镇惊安神
整体论治: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五脏相生相克,一脏有病累及它脏,所以治疗既要治疗本脏,又要治疗受累脏,才能治愈,呼噜噜依据整体论治,方药五脏皆顾,平衡五脏,调理阴阳,根治失眠
调和阴阳是治疗失眠的主要原则
非病态失眠:1.暂时性失眠:因一时情志刺激,如惊恐,悲伤,兴奋过度等引起;或生活环境改变,如过冷,过热,噪音,强光干扰,卧具不适等引起
2.生理性少眠:睡眠时间较少,但白天精神体力正常,亦没有其他不适感觉者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医药文档交流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