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某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的选择

某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的选择滑坡是指地面土石松动、流动或滑动,形成一个倾斜的斜面现象。
滑坡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分析滑坡破坏机理,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滑坡破坏机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滑坡通常发生在斜坡、高边坡、软弱地层或者受到地震等自然因素影响的地区。
地质构造强度及岩性、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滑坡的发生。
2.降水情况:降水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在长时间、大强度的降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饱和度增大,会导致土体失稳而形成滑坡。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采矿、挖掘、建设工程等)对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地下水位、破坏土体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根据滑坡破坏机理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治理:1.加强地质调查:通过对滑坡区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岩性等因素的观测和分析,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控制地表径流:采取减少降水渗入土壤的措施,如建设截水沟、排水系统等来降低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减轻滑坡风险。
3.减少地下水位:对于受水文条件影响的滑坡,可以采取排水措施,通过开挖井坑、安装抽水设备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饱和度。
4.改善土壤稳定性:对于高边坡或者软弱地层的滑坡,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修建护坡或护壁、注浆加固等方式提高土体的抗滑稳定性。
5.调整人类活动:对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滑坡,需要限制和调整相关的人类活动。
例如,对于采矿活动引起的滑坡,需要严格控制采矿规模和方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治理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滑坡的具体情况、治理成本、可行性以及后续管理等因素。
采取整合多种方案的综合治理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此外,滑坡的治理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合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理论

3滑坡破坏机理研究及稳定性计算3.1 边坡滑坡破坏机理3.1.1 水平坡的变形破坏机理水平坡是指岩层倾向大致与边坡走向一致,而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面残余摩擦角的一类层状岩质边坡。
这类边坡的主要变形机理为滑移——压致拉裂,在这一变形机制下,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为转动型滑坡(弧面破坏),具体过程描述如下:边坡形成后由于卸荷回弹或者蠕变,坡体沿平缓结构面向坡前临空方向产生缓慢的滑移。
滑移面的锁固点或错列点附近,因拉应力集中生成与滑移面近于垂直的拉张裂隙,向上(个别情况向下)扩展且其方向渐转成与最大主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大体平行坡面)并伴有局部滑移。
这种拉裂面的形成机制与压应力作用下格里菲斯裂纹的形成扩展规律近似,所以它应属于压致拉裂。
滑移和拉裂变形是由斜坡内软弱结构面处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
据实例分析和模拟研究,这类变形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图3-1)。
图3-1 滑移-压致拉裂变形演变图(1)卸荷回弹阶段人工边坡在边坡开挖形成后,由于边坡以外岩土体的卸除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边坡岩土体将向临空面方向发生膨胀变形。
对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而言,这种变形表现为沿岩层面向临空面方向缓慢滑移,如图3-1(a)所示。
(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坡底附近岩层在上面岩土体的高压力作用下,随着滑移变形的发展,逐渐产生近似垂至于岩层面的裂隙,如图3-1(b )所示。
这种裂隙逐渐贯彻岩层,使原有岩体结构逐渐破坏而松动。
受其影响,其上岩层也将逐渐开裂使裂隙向上扩展如图3-1(c )所示。
但这一阶段岩体仍处于稳定破裂阶段。
图3-1所示为一典型实例。
花岗岩体中十分发育的席状裂隙产状近于水平,另有两组陡倾裂隙,共中一组走向与坡面近于平行。
平铜内岩体蠕变松动迹象明显,平行坡面陡倾裂隙普遍被拉开,并出现多条滑移面与陡倾裂断面交替的阶状裂隙。
在平嗣约60m 深处见有一条阶状裂面,陡面张开达2.scln ,由其中涌出大量黄泥浆水。
与此同时邻近钻孔水位普遍降落,表明与滑移相伴的压致拉裂面己与地表贯通。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破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活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跨山”、“地滑”、“土溜”等。
Key words:landslide;formation mechanism;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1.1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体松散土层。
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石土层的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易产生变形滑动。
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1.2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
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的特点。
1.3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滑坡的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很不利。
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变形,最后就发展成滑坡。
2.滑坡的防治措施整治滑坡的措施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以制止滑动或控制滑坡发展为主;二是针对危害采取的措施.要避开滑坡危害,两者均须明确滑坡变形产生的基本条主要原因和变形过程,然后才能针对病因采取整治措施。
对大型崩堤性滑坡集中地段,在选线中以绕避为主。
对一般的滑坡,应迅速查清其性质和原因,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
对大型复杂的滑坡群,短期内不易彻底查清其性质的,应分期连续整治,先采取稳定坡体的临时措施。
滑坡发生的机理分析

滑坡发生的机理分析最近有同仁建议写一点滑坡机理方面的文章,笔者在此将王恭先老先生的笔记进行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在查清滑坡的地质结构和破坏模式之后,滑坡的发生机理就是主滑带土的应力应变与其抗剪强度的不平衡关系。
前人曾提出过斜坡应力状态改变理论、滑带土孔隙水压力增高理论、滑带土渐进破坏理论、滑带土残余强度理论、滑带土震动液化理论和高陡斜坡下的软岩挤出理论等,解释不同类型的滑坡的发生机理。
这里我们简化为主滑带土的剪应力与抗剪强度的不平衡来说明。
一、主滑带的剪应力增大无论是河流冲刷坡脚、人为开挖坡脚、水库浸淹坡脚,还是斜坡上部堆载、采空塌陷,以及地震的作用,都改变了斜坡的形状和应力状态,增大了主滑带土的剪应力和下滑分力。
当剪应力大于主滑带的抗剪强度时,主滑带就先失稳变形,引起地面开裂,继而造成滑坡的发生。
二、主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降低降雨和地表水渗入坡体,饱和与软化主滑带土,使其强度降低;地下水位的升高,主滑带土孔隙水压力增大,抗剪强度降低;水库浸淹,降低抗滑段和主滑段滑带的强度,浮力减小了抗滑力;地下水的溶蚀和淋滤也会降低主滑带的强度。
当其抗剪强度降低到不能平衡坡体剪应力时,就会破坏而形成滑坡。
三、主滑带的剪应力增大与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发生上述不利因素的组合出现,既增大了剪应力和下滑分力,又减小了主滑带的抗剪强度和抗滑力,滑坡更容易发生。
四、基底承载力不足大于百米的高陡斜坡下伏软岩或煤层,在河流下切和卸荷裂隙作用下,使软岩承载力不足而变形挤出,或煤层被开采,会造成上部岩体大崩塌或错落型滑坡。
这是一种特殊的滑坡,与一般滑坡不同,国外称其为“侧向扩展”。
五、主滑带饱和粉细沙土的震动液化饱和粉土(如黄土)、粉细沙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液化,即超孔隙压力作用,使滑带土失去了强度,滑体像漂在水面上一样滑出很远。
如1920 年的海原地震发生了大量黄土滑坡,滑床很缓,却滑距数百米,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有些水下滑坡也有类似情况。
岩土边坡中的滑坡机理分析

岩土边坡中的滑坡机理分析岩土边坡是指由土壤和岩石组成的地理边坡,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滑坡现象。
滑坡是指岩土边坡因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条件改变而发生的整体或部分失稳、滑坡体沿着滑动面运动的现象。
对于岩土边坡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稳定性评估来说,准确分析滑坡机理是关键。
一、滑坡的成因滑坡的成因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力因素:如降雨、地震、地下水位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岩土边坡发生滑坡。
降雨是引发滑坡最常见的外力因素,通过增加土壤的饱和度和减小土壤的抗剪强度,使得边坡产生失稳。
2. 地质因素:岩土边坡的地质结构和岩土性质是滑坡的重要因素。
例如,地层倾角大、岩土层之间存在较弱的剪切面或断层等,都会增加边坡发生滑坡的风险。
3. 工程因素: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操作也是引发滑坡的原因之一。
例如,边坡的过度挖掘、不合理的排水系统、不稳定的基础处理等会削弱边坡的稳定性,导致滑坡的发生。
二、滑坡的机理滑坡的机理主要包括土体力学和水文地质两个方面。
具体来说,可分为切割滑坡、流动滑坡和倒塌滑坡等几种类型。
1. 切割滑坡:主要由于外力作用下,边坡上部受到剪切力而形成的滑动面,导致边坡上部的土体被剥离下来,以切割面为边界滑动,使得边坡整体发生滑动。
2. 流动滑坡:主要是由于边坡中的饱和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失去抗剪强度,导致整个边坡土体以液态或半液态的形式流动。
3. 倒塌滑坡:主要由于边坡下部受到挤压力作用,产生强烈的压密变形,使得边坡土体沿着倾角较大的滑动面向下发生整体倒塌。
三、滑坡机理的分析方法为了准确分析岩土边坡中滑坡的机理,工程师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 古滑坡案例研究:通过对历史滑坡案例的研究,了解滑坡的成因和机理,并根据类似滑坡案例的特点提供指导性意见,为后续边坡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2. 地质勘察与岩土力学试验:在边坡工程前期,进行岩土力学试验和地质勘察,通过采样和取样等手段,获取边坡区域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力学参数,用于分析边坡稳定性和滑坡机理等问题。
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工程防护措施

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工程防护措施一、滑坡形成的机理:1、滑坡形成的条件:①地理本身条件。
如地质地貌②外在条件。
如内外动力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影响第一个条件的因素有多种:岩土类型:总体来说,产生滑坡的物质条件是岩土体。
一些结构比较松散,容易风化且抗剪程度很低,在水的作用下一系列变化的,如性质发生改变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页岩、岩片等会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条件:当构造成斜坡的岩、土体通过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变为不连续的,才有可能造成向下滑动。
同时构造面试雨水渗透进去的通道。
地形地貌条件: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与一定坡度的斜坡是产生滑坡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仅满足一个条件,则不可为。
如江、河、湖、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何建筑的边坡等。
水文地质条件:我们因该知道对胁迫稳定性有巨大影响之一的是水。
他的影响有许多种类,包括软化作用,冲刷作用、静水作用和动水压力作用,还与浮托力作用等。
对于第二个条件而言,人类影响较多的地区以及地壳多动的地区容易产生滑坡之类的地质灾害,一些外部影响以及外部作用,将会对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造成影响,甚至可能改变,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主要的影响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侵泡、河流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此外还有一些人为的不科学的行为,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能导致滑坡的产生。
二、.滑坡的防治原则和常见防治措施有哪些?答:滑坡的防治原则应当是以防为主,整治为辅;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一次根治,不留后患!防治措施有(一)排水:(1)排除地表水:对滑坡体外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内。
(2)排斥地下水:滑坡体内地下水多来自滑坡外,一般采用截水盲沟引流疏干。
(二)刷方减载:这种措施施工方便,技术简单,在滑坡防治中广泛采用。
主要作法是将滑坡上部岩,土体清除,降低下滑力;清除的岩,土体可堆筑在坡脚,气反压抗滑作用。
某滑坡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

某滑坡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笔者介绍了某滑坡地貌形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分析了滑坡的基本特征,从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性质、气象水文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并给出了滑坡防治方案。
标签:滑坡变形特征成因机制稳定性1.1地形地貌某滑坡地貌单元为环湖丘陵地貌,地势整体西高东低,地形自然坡度下缓上陡,中下部山体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中上部山体地形坡度在25°~40°之间(图1)。
滑坡区山体中下部坡面植被以茶树为主,中上部坡面植被茂盛,主要为松树、杂草、灌木等,总体上滑坡区生态环境较好。
1.2地层岩性1.3地质构造位于断裂带之间,滑坡区内岩层呈单斜构造,受区域构造的影响,滑坡区的中等风化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多为闭合状,以陡倾角居多。
1.4新构造运动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及广东省建设厅发布的[2001]167号文件规定,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属震级小、烈度低的稳定区域。
2滑坡的基本特征控滑面主要位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与强风化石英砂岩结合部位,局部位于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中。
3滑坡形成机制探讨(1)地形地貌条件:滑坡体坡面地形自然坡度下缓上陡,中下部山体地形坡度在15°~25°之间、中上部山体地形坡度在25°~40°之间,坡面整体倾向东南,滑坡体前缘陡坎高度达4.0—19.0m,坡度在40°—65°之间,为滑坡变形和滑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岩土体性质:滑坡体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较大,最大厚度可达13.20m,其底部以粉质粘土为主,呈可塑状,湿,饱和时呈软塑状,工程力学性质差,抗剪强度低,该层在地下水的作用下,易形成滑面,使坡体失稳。
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及成因分析

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及成因分析[摘要]滑坡是在山区地域范围内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常伴随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本文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推理剖析,并对其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仅供同业参考。
[关键词]滑坡形成条件力学模式成因[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278-20前言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从我国地形结构可以看出,山区陡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3强,这种地形和地貌特征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上近年来台风、暴雨、地震等强对流天气频发,使得滑坡、泥石流活动更为频繁。
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整治滑坡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试图从研究数表、力学曲线、经验公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滑坡体形成条件与形成因素,为人类造福。
1滑坡的形成条件滑坡的发生是斜坡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
由于斜坡岩(土)体的特性不同,滑动面的形状有各种形式,基本的为平面形和圆柱状两种。
二者表现虽有不同,但平衡关系的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
(1)当滑动面沿AB滑动时的力系如图1所示。
其平衡条件为E=KGsinα-Gcosαtgψ-cL。
式中:G―滑体总重量,KN/m;α―滑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L―滑面长度,m;c―滑面上的单位粘聚力,Kpa;ψ―滑体的内摩擦角,。
;K―安全系数;E―滑体下滑力,KN/m。
很显然,若E>0,斜坡平衡条件将遭破坏而形成滑坡;若E≤0,则滑坡处于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
(2)当滑动面沿圆柱面滑动时的力系如图2所示。
图中AB为假定的滑动圆弧面,其相应的滑动中心为O点,R为滑弧半径。
过滑动圆心O作一垂线OO’,将滑动体分成两部分,OO’右侧部分为“下滑部分”,具有向下滑动的趋势;OO’左侧为“阻滑部分”,起着阻止滑动的作用。
平衡条件为E=K∑G1isinαi―tg ψ(∑G1icosαi +∑G2jcosαj)―c(∑Li+∑Lj)―G2jsinαjs。
灾害地质学中的山体滑坡机制分析

灾害地质学中的山体滑坡机制分析山体滑坡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灾害地质学家对山体滑坡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地下水等方面,探讨山体滑坡的机制。
首先,地质构造是影响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壳运动引起断裂或褶皱时,会导致地层的变形和应力的积累。
而积累的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限制时,山体就会发生滑坡。
例如,在一些地震活跃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壳运动会破坏原有的岩层结构,从而造成山体滑坡。
此外,地下水的作用也是地质构造引起滑坡的原因之一。
当水分子渗透到岩石中时,会加剧岩层的变形和破坏,从而促使滑坡的发生。
其次,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山体滑坡的机制也有很大的影响。
陡峭的斜面往往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
这是因为斜面使得地表的水分聚集,并迅速下渗到地下,大大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
而土壤的饱和度又是滑坡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降雨量增加时,饱和度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导致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滑坡的机制。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降雨量增加,进一步削弱了土壤的稳定性和斜坡的坚固性,从而促进山体滑坡的形成。
最后,地下水是山体滑坡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地下水对山体滑坡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地下水的渗流作用会削弱土壤的粘聚力,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促使滑坡的形成。
另一方面,当地下水表面下降时,土壤中的吸力逐渐增大,进一步加剧了山体滑坡的危险性。
因此,合理地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灾害地质学中的山体滑坡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
地质构造、地形气候和地下水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山体滑坡的发生。
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减少山体滑坡的风险。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山体滑坡的机制,为减少灾害的发生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
试论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

试论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作者:倪天翔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第16期摘要:滑坡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却危害较大,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作者在文章中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滑坡治理中常用的一些措施,并归纳了治理滑坡主要的工程措施适用范畴、注意事项及各自的优缺点,以求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滑坡成因;机理;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在一定坡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各类因素的印象,在重力作用下、顺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分散或整体向下顺滑的地质危害现象。
这种灾害往往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分析其形成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就成为了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1 滑坡的主要成因滑坡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地貌、地质因素,这类因素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则以人为以及内外营力的影响为主。
探清并掌控这些因素是治理滑坡的必要基础。
1.1 内在因素地下水与地表水是滑坡出现及加剧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壤中水饱和甚至超出饱和度造成土体或者岩体液化,使土壤抗剪强度降低,剪应变能力缩小后产生位移就极易造成土滑坡;二是大量水从裂缝与深裂缝中渗透至破坏区,造成滑裂面从而导致滑坡;三是滑动面渗入过多地下水、且水流动被阻止、造成土体界面液化产生顺层滑坡。
地震亦是造成滑坡的因素之一,通常认为5级以上地震易导致滑坡的发生。
地震易造成斜坡土石体抗剪能力减弱,斜坡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会让土石体结构严重损坏、使其顺沿斜坡的裂隙、软弱结构或者节理面往下滑动,形成滑坡[1]。
1.2 外在因素滑坡的外在诱因有很多,诸如气候、温度、降雨、增发、大气气压等等,都是其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如:当降水超过临界值之后会导致滑坡、其随之而来的是危害极大的山洪。
其次,人类在生产建设中负面活动的负面活动效益使得本就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植被无法通过根系敢做土体表层及固定土体从而引发滑坡。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是充分认识滑坡本质的重要研究。
本文介绍了滑坡的基本定义,阐述了滑坡形成的内外因条件,并重点分析了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文章以某库区库岸滑坡为例,根据滑坡的变形特性,分析了滑坡成因机制,并提出基本的防治措施建议。
标签:滑坡成因分析降雨滑坡作为一种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巨大、严重地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1滑坡的基本定义关于滑坡最为基本的定義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贯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根据2008年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地矿部地质灾害勘察规范,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
滑坡的机制实质上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2滑坡的形成条件滑坡的形成条件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研究分析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滑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而在滑坡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滑坡内在的因素对其稳定性起主导作用,且不可逆。
而外因对于滑坡稳定性来说常常是诱发或触发的作用。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一般包括滑坡体所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备滑坡内在条件的坡体是否会发生滑动,这与其诱发因素紧密有关。
诱发因素是指并非斜坡体固有的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包括大气降水雨、河岸冲刷、地震等自然因素也包括了人工开挖、上覆加载、采空塌陷、以及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
其中大气降水、地震作用、人工开挖坡脚、车辆长持时振动(主要诱发公路边坡下滑)是影响研究区内黄土滑坡较为主要的诱发因素。
其中降雨对滑坡的影响非常大。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滑坡的形成机理与其安全防护措施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其形成机理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滑坡的形成机理入手,详细介绍滑坡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滑坡的形成机理1. 重力作用:地表上的土壤、岩石等受到重力作用,当受力超过其抗剪强度时,会发生滑动现象。
2. 土壤湿度:土壤中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土壤结构破坏,降低土壤的稳定性。
3. 斜坡角度:斜坡角度过大会增加土体受力面积,使得土体抵抗外力能力减弱。
4. 地震活动:地震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岩石断裂等现象,进而导致滑坡发生。
5. 地质构造:断层活动、岩石结构不稳定等地质构造因素也是引发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滑坡的类型及特点1. 崩塌型滑坡:主要由于土壤或岩石的崩塌引起,具有剧烈、迅速的特点。
2. 蠕滑型滑坡:土壤或岩石以粘滞流动的形式发生位移,速度较慢。
3. 滑动型滑坡:土壤或岩石以整体形式沿着一定的面发生位移,速度较快。
4. 流动型滑坡:土壤或岩石以流动状态发生位移,速度最快。
四、安全防护措施1. 滑坡预警系统a) 安装监测设备:通过安装倾斜仪、应变计等设备对斜坡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变形情况。
b) 建立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建立预警模型,设定相应的预警指标和响应流程。
c) 发布预警信息:在检测到异常情况后,及时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
2. 地质勘察与评估a) 进行地质勘察:对滑坡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结构、地下水位等情况。
b) 进行稳定性评估:利用现代地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
3. 工程治理措施a) 加固斜坡:对滑坡区域进行加固处理,采用爆破、钻孔注浆等方式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
b) 排水处理:通过设置排水系统,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c) 减轻荷载:通过减少斜坡上的荷载,如移除建筑物、清理植被等方式来减轻土体受力。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1概述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
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釆石,釆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
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
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
2004年和2005年雨季,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 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岀,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X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白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
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 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一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产生的原因

滑坡产生的原因
从对滑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内力的分析,使我们能够对滑坡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减少其对各种行业的危害。
关键词】滑坡;原因
滑坡现象是公路上常见的破坏现象之一,常常会给公路的施工带来众多的不利和损失,更严重的常常会掩埋村庄,摧毁厂矿,破坏铁路和公路交通,堵塞江河,损坏农田、森林等。
因此我们应该对滑坡这一现象有一些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它形成的原因和产生的内力因素加以分析和了解,使我们能够对滑坡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减少其对各种行业的危害。
1.边坡稳定性原理
根据对边坡发生滑塌现象的观察,边坡破坏时形成一滑动面。
滑动面的形状与土质有关。
对粘性土体有时象圆柱形,有时象碗形。
对于松散的沙性土及砂土,滑动面类似于平面。
如果下滑面具有两个破坏面,稳定性分析时必须确定两个破坏面上的法向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但只能建立三个平衡方程,因而这是一个多次超静定问题。
为能求解这些超静定问题,通常需要作出一些假设,使之变为静定问题。
(1)在用力学边坡稳定性分析法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时,通常都按平面问题处理。
(2)松散的砂性土和砾(石)土具有较大的内摩擦角和小的粘聚。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其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滑坡的定义和分类滑坡是指地表土层或岩石沿一定倾角发生整体性的移动,导致地形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滑坡的运动方式和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滑动型、倾斜型、蠕变型、流动型、岩体滑坡等多种类型。
二、滑坡的成因滑坡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其中,地质构造是滑坡形成的基础,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人类活动则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因。
地质构造是滑坡形成的基础,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人类活动则是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因。
三、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主要表现为滑坡体的移动和变形。
滑坡体的移动是指滑坡体在地形倾角的作用下发生整体性的滑动、倾斜、蠕变或流动,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滑坡体的变形是指在移动过程中,滑坡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变形,如拉伸、挤压、剪切等。
四、滑坡的内在机理滑坡的内在机理与滑坡体的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滑坡体的力学性质受到地质构造、岩土材料、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地质构造是滑坡体力学性质的基础,岩土材料是滑坡体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则对滑坡体的力学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滑坡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
在这些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滑坡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移动和变形,最终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因此,研究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和内在机理对于预测和防范滑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五、滑坡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滑坡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加强对滑坡区域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滑坡体的变形和移动,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还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加固滑坡体的基础、设置排水系统、进行植被覆盖等。
试论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

试论滑坡成因机理及防治滑坡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却危害较大,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作者在文章中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滑坡治理中常用的一些措施,并归纳了治理滑坡主要的工程措施适用范畴、注意事项及各自的优缺点,以求为滑坡治理工作提供一点思考。
标签:滑坡成因;机理;防治措施滑坡是指在一定坡度上的岩体或土体受到各类因素的印象,在重力作用下、顺一定的软弱带或软弱面、分散或整体向下顺滑的地质危害现象。
这种灾害往往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害,因此分析其形成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就成为了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
1 滑坡的主要成因滑坡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主要分为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即地貌、地质因素,这类因素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则以人为以及内外营力的影响为主。
探清并掌控这些因素是治理滑坡的必要基础。
1.1 内在因素地下水与地表水是滑坡出现及加剧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壤中水饱和甚至超出饱和度造成土体或者岩体液化,使土壤抗剪强度降低,剪应变能力缩小后产生位移就极易造成土滑坡;二是大量水从裂缝与深裂缝中渗透至破坏区,造成滑裂面从而导致滑坡;三是滑动面渗入过多地下水、且水流动被阻止、造成土体界面液化产生顺层滑坡。
地震亦是造成滑坡的因素之一,通常认为5级以上地震易导致滑坡的发生。
地震易造成斜坡土石体抗剪能力减弱,斜坡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会让土石体结构严重损坏、使其顺沿斜坡的裂隙、软弱结构或者节理面往下滑动,形成滑坡[1]。
1.2 外在因素滑坡的外在诱因有很多,诸如气候、温度、降雨、增发、大气气压等等,都是其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如:当降水超过临界值之后会导致滑坡、其随之而来的是危害极大的山洪。
其次,人类在生产建设中负面活动的负面活动效益使得本就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植被无法通过根系敢做土体表层及固定土体从而引发滑坡。
或者认为人为因素违反自然规律,打破了斜坡的稳定条件从而诱发滑坡。
滑坡地段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研究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 FORM TI ON2008NO .19SC I EN CE &TECH NO LOG Y I N FOR M A TI O N 工业技术滑坡地段路堑高边坡的变形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早已为人们所重视。
在工程中,通常将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m 的列为高边坡。
高边坡的变形形成条件、变形机理研究无疑是高边坡变形研究的基础所在。
如果要真正对边坡的稳定性作出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正确评价,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边坡变形的防治措施,则必须对己形成之变形边坡进行多方面的解析研究,真正了解边坡变形的形成条件及变形机理。
1滑坡地段路堑高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1.1路堑高边坡的类型本文结合我国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将路堑高边坡进行分类,根据其不同的坡体结构,变形原因,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顺倾层状岩石高边坡、近水平层状岩石高边坡、堆积层滑坡地段高边坡、高填方路堤边坡;另外依据岩性组合、岩体结构也可将其划分为:硬质岩路堑高边坡、软质岩路堑高边坡、不良地质路堑高边坡。
滑坡地段的路堑高边坡属于不良地质路段高边坡,这些路段的共同特点是:组成路堑边坡均为滑体物质,结构松散,岩体破碎,岩土强度低,富水性好,滑带土经多次滑动后其抗剪强度已接近残余强度。
1.2影响路堑高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边坡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在其变形破坏的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关系密切,而不同类型的路堑高边坡,其空间分布特点,又取决于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方式和影响程度。
对于某一边坡,其变形发生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常有几个条件和因素起主导作用。
所以在分析和研究路堑高边坡时,应尽量找出起主导作用的条件和因素,以利于分析判断边坡的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并制定正确的防治措施。
1.2.1路堑高边坡的工程地质特性工程地质特性是路堑高边坡稳定与否的内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又取决于以下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边坡岩体的风化程度、地形地貌和水的作用。
降雨诱发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内在机理

及内在机理2023-11-05contents •降雨诱发滑坡变形破坏概述•降雨诱发滑坡变形破坏特征•降雨诱发滑坡内在机理•降雨诱发滑坡的防治措施•研究展望与挑战目录01降雨诱发滑坡变形破坏概述降雨诱发滑坡是指因降雨导致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产生滑动变形或破坏的现象。
降雨诱发滑坡的形成是降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滑坡的形态特征,可将降雨诱发滑坡分为浅层滑坡、深层滑坡和复合型滑坡。
浅层滑坡是指发生在地表的浅层土体或碎屑岩体中的滑坡;深层滑坡则是指发生在较深层次的滑坡;复合型滑坡则是兼具浅层和深层滑坡的特点。
降雨诱发滑坡的研究意义通过研究降雨诱发滑坡的内在机理,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滑坡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降雨诱发滑坡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相关领域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降雨诱发滑坡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滑坡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02降雨诱发滑坡变形破坏特征滑坡体上可能出现地表裂缝,裂缝形状和大小因滑坡性质和降雨强度而异。
地表裂缝滑坡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降雨期间,滑坡体可能出现水平或垂直方向的位移。
降雨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进而增加滑坡发生的风险。
03变形破坏现象0201变形破坏特征分析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会影响地下水位变化和滑坡体的稳定性。
地形与地貌滑坡体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如坡度、高度和地貌形态等,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滑坡体结构与组成滑坡体的结构、组成成分和地质条件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03基于地质条件的预测模型根据滑坡体的地质条件,建立基于地质条件的预测模型。
变形破坏预测模型01基于降雨量的预测模型根据历史降雨数据和滑坡发生时间,建立基于降雨量的预测模型。
02基于地下水位的预测模型根据地下水位变化和滑坡发生时间,建立基于地下水位的预测模型。
03降雨诱发滑坡内在机理滑坡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坡度、坡高和岩土性质等,对滑坡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XU Q a g i n
( tt kyL brtyo o aadPeet na dGoni n et rt t n C eg uU i r t o cnl y C eg u 10 9 Sa e aoao C h zr r ni n eev om n Po co ,hn d n e i T h o g , hn d 60 5 ) e r f. e v o r ei v syf e o
同的作用 。
关键词 滑坡
变形 一 时间 曲线
流变
细观力学 内在机理
中 图 分 类 号 :6 2 2 P 4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THEoRETI CAL STUDI oN PREDI ES CTI N oF LANDS DES US NG o LI I S Lo PE DEFo RM ATI N o PRo CES ATA SD
Absr t Re e r h o lp eo mai n a d f iu e prc s nd l n si e p e ito t o sbe n un e k n tac s a c n so e d f r to n a l r o e sa a d ld r d ci n meh d ha e d  ̄a e
J un lfE gnei el y o ra n ier g G o g o n o
工程地 质 学报
1 0 — 6 5 2 1 / 0 2 - 15 0 0 4 9 6 / 0 2 2 ( ) 0 4 _7
滑 坡 的 变 形 破 坏 行 为 与 内在 机 理 术
许 强
(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 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国家重点 实验 室 成都 605 ) 10 9
fe e e t i c a t e eo e h a d l e p e it n a d f r c si g meh d w t ep o r e e ti 9 0 . r q u n l sn e S i d v lp d t e l n si r d c i n o e a t t o i h l fc e p ts 1 6 s y o d o n h n
地质滑坡的机理与防治研究

地质滑坡的机理与防治研究地质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大规模岩土体运动。
地质滑坡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对地质滑坡的机理和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滑坡的机理地质滑坡的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滑坡体内部结构的变化,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1. 滑坡体内部结构的变化滑坡体内部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地质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
滑坡体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岩土体中的水分含量、粘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的变化都会影响滑坡体的稳定性。
2. 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地质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气候、地震、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降雨量的增加、地震的发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都会对滑坡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二、地质滑坡的防治研究地质滑坡的防治研究是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预测和监测预测和监测是地质滑坡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滑坡体的形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滑坡体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滑坡体的变形、应力、应变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滑坡体的变化,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地质滑坡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
工程措施包括加固、排水、减载等方面的措施。
例如,通过加固滑坡体的基础、设置排水系统、减轻滑坡体的荷载等措施,可以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生态措施生态措施是地质滑坡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方面的措施。
例如,通过植被恢复、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可以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地质滑坡的机理和防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地质滑坡的机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o ns l o p e 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a i l u r e p r o c e s s a n dl a n d s l i d e p r e d i c t i o nm e t h o dh a s b e e nu n d e r t a k e n f r e q e u e n t l ys i n c eS a i t od e v e l o p e dt h el a n d s l i d ep r e d i c t i o n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m e t h o dw i t hh e l po f c r e e pt e s t i n1 9 6 0 s . D o z e n s o f m o d e l s a n dm e t h o d s f o r l a n d s l i d ep r e d i c t i o na n df o r e c a s t i n gh a v eb e e np u t f o r w a r d .W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m a n yk i n d s o f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i m ec u r v e s h a v e m o n i t o r i n gw o r ko ns l o p e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c r e a s i n ga v a i l a b l ed a t a b e e np r o p o s e d .M a n y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 t h et y p e s a n df e a t u r e s o f s l o p e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i m ec u r v e s a n dt h em e c h a n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m i n gt h ec u r v e s m u s t b e r e g a r d e da s t h e m o s t b a s i c s c i e n t i f i c p r o b l e m s .T h e y h a v e t o b e a n s w e r e da n d s o l v e dw h e nl a n d s l i d ee a r l yw a r n i n ga n dp r e d i c t i o na r eb e i n gc a r r i e do u t .T h i s p a p e r 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l a n d s l i d e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a i l u r em e c h a n i s m sa n dt h e i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i m ec u r v e s .Wi t ht h ea i do f r h e o l o g i c a l t e s t ,t h r e et y p e s o f l a n d s l i d e 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a i l u r e p r o c e s s e s a r e p r o p o s e d .T h e y a r e t h e h e s t e a d y t y p e ,t h e g r a d u a l c h a n g e t y p e a n dt h e s u d d e nf a i l u r e t y p e .T h e i r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m e c h a n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a r e a l s o s t u d i e d .I nt h e v i e w ,t h em a c r od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f a i l u r e o f a s l o p e a r e m a i n l y a t t r i b u t e dt o t h e f l o wa n dm i c r o r u p t u r e o f m i c r o m e c h a n i c s o f r o c ka n ds o i l i nm i c r o s c o p i c s c a l e .T h e f l o wa n dm i c r o r u p t u r e c a np l a y d i f f e r e n t r o l e s i ns l o p e s 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l i t h o l o g yo r i nd i f f e r e n t d e f o r m a t i o np h a s e s o f as l o p e . K e yw o r d s l a n d s l i d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t i m ec u r v e ,r h e o l o g y ,m i c r o m e c h a n i c s ,f a i l u r em e c h a n i s m
收稿日期: 2 0 1 2 - 0 1- 3 0 ;收到修改稿日期: 2 0 1 2 - 0 3 - 1 4 . 基金项目: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I R T 0 8 1 2 )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 7 0 8 0 7 9 ) . 作者简介: 许强,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治处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 m a i l :x u q i a n g _ 6 8 @1 2 6 . c o m
研究和探索, 先后提出了数十种滑坡预测预报模型
4 ] 。变形是斜坡稳定性恶化和斜坡失稳破 和方法 [
坏前最显著的外在表现, 因此, 目前监测资料最丰 富、 对滑坡预警预报最有效的也就是斜坡的变形 - 时间监测数据, 其因此也就成为滑坡预警预报的主 要依据。随着滑坡变形监测实例的不断增多, 其变 形监测资料越来越丰富, 各式各样的变形 - 时间曲 线相继产生。那么, 究竟斜坡变形 - 时间曲线有些 什么样的共性特征, 有哪些主要类型以及产生各类 变形 - 时间曲线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滑坡预 警预报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最基本科学问题。本文拟 对此问题作专门讨论。 渐变型滑坡在重力作用下变形演化所遵循的一个普 遍规律,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在通常情况下, 滑坡 的专业监测是在发现滑坡具有明显变形后才开始进 行, 不能获取到斜坡的初始变形阶段甚至等速变形 阶段的监测信息, 监测曲线所显示的仅是等速变形 和加速变形阶段的曲线( 图3 a ) 。同时, 斜坡在变形 演化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 如 降雨、 人类工程活动等) 的干扰, 致使变形 - 时间曲 大量的蠕变试验和斜坡变形监测资料表明, 在 时间曲线特征, 可 常规重力作用下, 按斜坡的变形 - 将滑坡分为渐变型、 突发型和稳定型 3种类型。 渐变型滑坡主要发生于松散土质斜坡, 或滑动 条件不好, 具有时效变形特征的岩质斜坡( 如反倾 向岩质斜坡、 由软岩构成的岩质斜坡等) 中。此类 滑坡的孕育和演化一般需经历很长时间的变形与应 变能的积累, 其滑动面是经长时间的孕育才逐渐形 成的( 图1 ) 。 大量滑坡实例监测资料表明, 渐变型滑坡从斜 坡出现变形开始到最终失稳破坏, 一般需经历初始 变形、 等速变形和加速变形 3个阶段, 其典型变形 ( 累积位移) —时间曲线如图 2 。 图 3表明, 上述斜坡变形演化的三阶段规律是 线具有一定的“ 波动” 性( 如图 3 c 和3 d ) , 但其宏观 上仍遵循上述三阶段变形规律。 突发型滑坡主要发生于临空条件和滑移条件较 好的岩质斜坡中, 如被开挖切脚的顺层岩质边坡, 或 存在一组倾向坡外且底端已暴露于地表的贯通性 ( 软弱) 结构面 ( 图4 ) 。突发型滑坡从变形开始到 最终的失稳破坏所经历的时间往往要比渐变型滑坡 短得多, 一般仅持续数天 - 数月, 有的甚至仅几分 钟。突发型滑坡发生前总位移量一般远小于渐变型 滑坡, 但其临界位移速率又往往远大于渐变型滑坡。 例如, 2 0 0 7年 1月 2 1日发生于四川省广安市茅坝 的采石场滑坡, 其本身为由层状灰岩构成的横向坡, 灰岩层面倾角近于直立, 走向与开挖坡面走向基本 一致, 边坡自身的稳定性很好。但由于坡内存在一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 9 6 6 5 / 2 0 1 2 / 2 0 ( 2 ) 0 1 4 5 0 7
滑坡的变形破坏行为与内在机理
许 强
(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 6 1 0 0 5 9 ) 摘 要 自 2 0世纪 6 0年代日本学者斋藤借助于蠕变试验成果进行滑坡预测预报以来, 人们就一直不停地对斜坡变形破坏行 为和滑坡预报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先后提出了数十种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随着滑坡变形监测实例的不断增多, 其变 时间曲线相继产生。斜坡变形 - 时间曲线的类型、 特征以及形成这些变形 - 时间曲 形监测资料越来越丰富, 各式各样的变形 - 线的力学条件等诸多问题都是滑坡预警预报必须查明的最基本科学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类滑坡变形破坏行为和变形 - 时间 时间曲线特征, 将滑坡分为稳定型、 渐变型、 突发型 3类, 并给出 曲线的分析总结, 结合岩土体流变试验成果, 根据斜坡变形 - 从细观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 斜坡产生宏观变形破坏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岩土体细 了产生这 3类变形行为的力学条件。同时, 观尺度颗粒的“ 流动” 和“ 微破裂” , 但在不同岩性组成的斜坡和同一斜坡的不同变形阶段, “ 流动” 和“ 微破裂” 将分别发挥不 同的作用。 关键词 滑坡 变形 - 时间曲线 流变 细观力学 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 P 6 4 2 . 2 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