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认识区域 教案

合集下载

《认识区域》 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 教学设计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区域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如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划分依据,不同类型区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划分方法,使学生对区域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等,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的特点和发展问题,加深对区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区域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考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区域的特点和差异。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提问学生:“你们能从地图上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上不同的区域划分,如大洲、国家、省份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区域。

2、讲解区域的概念(1)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举例说明:如我国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3、分析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农业生产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湘教版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湘教版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板书)3、降水分布
投影“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长白山植被呈显著垂直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长白山海拔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变化,长白山的植被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并且东南侧的上限比西北一侧要高。
过程与方法:1、阅读分析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国家和省区等地理位置特点,培养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2、了解东北地区地形特征,学会描述某个区域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初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间,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南端濒临渤海和黄海,相邻国家有俄罗斯、朝鲜,相邻的省区有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
(板书)1、范围
2、经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4、相邻国家、省区
投影教材图6—6“东北地区地形分布”。
(提问)通过这幅图大家又能得到什么道理信息呢?
(讲授)运用地形图,我们可以了解区域的主要地形区、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投影教材31页“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数量是1953年的多少倍?
(2)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布是多少?
(小结)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人口增长迅速,且人口东北不均匀。
听歌曲,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思考并回答问题。
湘教版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科目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节次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名师精编教案新版湘教版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名师精编教案新版湘教版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生: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

师: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
师: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东北地区境内主要的河流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
师: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图,概括东
师: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冷湿。

师: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北部和东部山区人口少。

东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
师:东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等。

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其中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平原地区;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水稻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水源较多的山间盆地;大豆主要分布在辽
量高,是中国自然肥力很师:结
业部门:哈尔滨—动力机械;长春—运输机械;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通过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联系当地工业、农业生产实际,分析东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通过
位置与自然环境,包括其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受自然条
其产业分布特点,指出其发展中的问题,并针。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 说课稿

《认识区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区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区域》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为学生后续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区域的概念、特征以及区域划分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形成对区域的认知框架,了解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城市、乡村、山脉、河流等,引导学生理解区域的概念。

接着,阐述了区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

最后,介绍了常见的区域划分方式,如按照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等进行划分。

教材内容编排合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区域的相关知识。

但教材中的案例相对较为简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补充更多生动、丰富的实例,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不同的区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区域的概念、特征和划分方法等还缺乏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

但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常见的区域划分方法,并能举例说明。

(3)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认识区域》word教案(1)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认识区域》word教案(1)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区域》大班教案

《区域》大班教案

《区域》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认识区域》,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典型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区域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典型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区域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区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区域的定义、特征和分类,结合地图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己所在地区属于哪个区域,并列举出该区域的典型特点。

4. 例题讲解: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讲解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地图,分析我国其他区域的特点,并进行课堂交流。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强调课后复习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区域》2. 内容:区域的定义、特征、分类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区域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地图,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 答案: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以小麦为主,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区域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我国其他区域的特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区域教案

认识区域教案

展一年两熟的农业
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
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
⑤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
A.①④ B.③④ C.②⑤D.①③
3.读图,回答问题。

(1)海南岛的优势资源有
( ABD )
A.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
B.较丰富的矿产和沿海
大陆架的油气资源
C.全国最为丰富的光照和热量资源
D.独特的热带旅游资源
E.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2)此岛最著名的盐场是莺歌海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该地位于冬夏季风及台风的背风坡,晴天多,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3)椰林主要分布在该岛的东部沿海带.其原因是:①。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五、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区域特征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区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区域分析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政府部门人员,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讲座或实地考察;2. 组织学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的竞赛或项目研究。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2023-2024学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一、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重点)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5、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6、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培养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4、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5、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6、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思维。

三、教学过程考点复习1、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2、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3、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4、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5、主要少数民族6、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7、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教师点拨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中国东北部,南部临渤海和黄海。

纬度位置: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相对位置: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2、地形类型东北地区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

3、地表结构东北地区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的低地。

中间是山地和丘陵。

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4、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降雪较多;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

5、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区人口偏少。

受地形、气候、交通、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教学设计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教材分析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另外,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因此说,北京这节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北京的未来发展趋向。

本节教材的线索非常明确,即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政治职能;正是由于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正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需要进一步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它是历史古都,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风貌的保留。

从整体上来看,教材始终围绕着“自然环境──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教材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及活动式课文介绍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对外联系、地形地势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并且通过“北京的国家机关、对外机构等部门数量多、文化机构和设施密度大”的事实,进一步来验证“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与古都有着直接的渊源。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

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

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

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

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学会通过地图、资料等方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3、理解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区域差异的比较和分析。

2、难点(1)理解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能综合分析。

(2)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区域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区域案例,探讨区域发展问题。

3、实地考察:如有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对区域的直观认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关于区域的表述,比如“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区域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二)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例如,我们根据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区和地形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因素,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经济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比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比如,一个地区的产品可以销售到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资源也可以输入到本地区。

4、层次性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到小依次可以分为全球、大洲、国家、地区、城市等。

不同层次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 认识区域》精品教案 (10)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 认识区域》精品教案 (10)

第六章认识区域一、[课标内容]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设计思路] 两极地区虽然远离学生平时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各地联系的密切,全球以及两极地区的环境、气候、资源等及其变化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所以本课在学生平时认识的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搜集、开办关于两极地区的展览,其次将课程的整个过程设计成打雪仗竞赛的形式,力求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培养竞争意识。

从而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意识和能力。

三、[组织教学]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在已有的经纬线和大洲大洋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②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③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 [能力目标]①在两极地区图上指出南北极圈,北冰洋所邻的大洲的陆地和岛屿;南极洲周围所临的大洋和大洲。

②利用两极地区图,能够指图并描述经纬线形状特点,地球自转方向,甚至初步学会在极地图上辨别两点间的方位关系。

③通过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及人类对其的科考和保护等,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声像展示,游戏竞赛,质疑、释疑等活动,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增进学生探索极地奥秘的兴趣,并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极地科考和保护意义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初步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2、[课时](两课时)3、[准备工作](1)全班同学自愿分作两组:企鹅队和北极熊队,分别收集关于南极、北极地区的资料(包括:范围、位置、自然环境、历史上的极地探险、现代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及其它方面的资料),并办出展览。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不同的区域第一节环境独特的区域东北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六章认识不同的区域第一节环境独特的区域东北

第六章认识不同的区域第一节环境独特的地理区域——东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地图和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认识东北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环境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东北冷湿气候的原因、东北的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本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习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问题,资源枯竭→产业转型问题,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问题,渗透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将来会越来越多地面临和解决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探究,为承担历史和社会的责任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东北农业发展基本概况,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及工业情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同学们,知道哪里的“二人转”最出名?[学生] 东北。

[教师] 对了,近几年,因为赵本山的出名,小沈阳的火爆,几乎地球人都知道了“二人转”。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北,了解东北。

[讲授新课][教师] 人人都说,去东北就一定要看“二人转”。

同学们,那你知道东北在哪里呢?[学生] 在我国的东北部。

[展示中国地图]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东北”的位置和大致范围。

[师生小结] 东北位于我国东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通常被人们称为“东北三省”。

[展示东北雪原、树挂、雾淞等景观图片] 让学生观看东北严冬的雪景,感受东北寒冷的气候环境。

[教师] 从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千里冰峰,万里雪飘。

结合课本p.24案例,说说为什么东北气候寒冷?[学生回答]:略。

[教师] 对了,因为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纬度最高,所以气候寒冷。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的概念,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区域。

2、掌握区域的特征,包括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

3、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4、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从区域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概念和类型。

(2)区域的特征及其表现。

2、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

(2)运用区域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比如,有的地方炎热多雨,有的地方寒冷干燥;有的地方高楼林立,有的地方田园风光。

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区域。

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又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二)区域的概念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范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气候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区域;根据地形的不同,划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等区域;根据行政区划,划分为省、市、县等区域。

(三)区域的类型1、自然区域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划分的,如山脉、河流、气候带等。

比如,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划分了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2、人文区域人文区域是根据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差异划分的,如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等。

例如,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以工业和商业活动为主。

3、综合区域综合区域是同时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划分的,如经济区域、生态区域等。

比如,我国的东部沿海经济区,既考虑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又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

(四)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一个自然区域中,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是自然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

第六章 认识区域 教案

第六章 认识区域 教案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目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教学过程:一、引入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二、地理位置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2、活动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3、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4、活动(1)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三、地形特征1、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①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②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③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

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2、阅读:“白山黑水”四、气候特征1、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3、活动(1)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①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②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②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③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 学历案

《认识区域》学历案一、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区域的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和类型。

2、学生能够掌握描述区域的基本方法,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

3、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4、学生能够培养区域认知的能力,学会从区域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现象。

二、课程重难点1、重点(1)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描述区域的主要要素。

2、难点(1)如何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如何运用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三、课程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关于区域的表述,比如“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非洲地区”等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区域。

四、知识讲解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存在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3、区域的类型(1)按自然特征划分,如气候区、地形区等。

(2)按人文特征划分,如行政区、经济区等。

(3)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等。

4、描述区域的方法(1)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2)自然环境涵盖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方面。

(3)人文特色涉及人口、民族、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文化等内容。

五、案例分析以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进行对比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部,濒临海洋。

(2)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3)人文特色: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多样。

西部地区:(1)地理位置:地处内陆,远离海洋。

(2)自然环境: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河流较少,水资源相对匮乏。

(3)人文特色:人口相对稀疏,城市较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太便利,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在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习,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区域的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和区域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经纬度、方位角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城市、乡村、自然灾害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形与气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在哪里?以什么地形为主?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二、地理位置
1、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
2、活动
读图6-1、6-2,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临海、邻省(区)。

(2)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3)估算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最近距离。

3、阅读材料: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4、活动
(1)地理位置对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都有重要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比较日本、中国、蒙古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比较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海南岛的纬度位置差异,简要说明纬度位置对这三个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三、地形特征
1、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①读图6-6,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和平原,说出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②读图6-5、6-7,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③玲玲说,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

她说得对吗?说一说你的判断依据。

2、阅读:“白山黑水”
四、气候特征
1、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2、阅读:东北地区的森林
3、活动
(1)读图6-9、6-10、6-11,完成下列任务。

①东北地区1月、7月平均气温值大体介于什么范围?与中国其他
地方相比,东北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②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大体介于什么范围?据图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2)图6-14、6-15、6-16表示的是大连、长春、哈尔滨三个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①将上述三个城市按1月平均气温从高到低排序。

②在上述三个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个?
③判断城市A、B、C的名称,并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3)植被的分布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

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读图6-17,完成下列任务。

①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②长白山东南侧年降水量可达1000毫米以上,而西北侧仅为600~700毫米。

议一议,为什么同一座山体两侧的降水量会有明显不同?
③玲玲所在的一侧是山体的东南侧,还是西北侧?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人口及城市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城市?它们分布在哪些地方?
二、人口分布
1、由书本P31图6-18,完成下列问题:
①估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分别约为1953年的多少倍。

②计算201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③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 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3、阅读:闯关东
4、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5、阅读:旗袍与旗装
6、活动
读图6-6、6-20,完成下列任务。

(1)“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

(2)赫哲族是中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是“住在江边的人”。

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民谣来描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

找出赫哲族的分布地区,讨论上述民谣表达的含义。

三、城市分布
1、交通运输
铁路占主要地位。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重要工业城市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长春市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
冶金著称。

3、活动
(1)读图6-23,找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
布的特点。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①举例说明哈尔滨市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②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教学目标:
东北地区农业、工业的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与其矿产资源的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
1、活动
(1)你知道东北地区有哪些著名的农产品吗?请举例说明。

(2)图6-30至6-33所示的农作物,能在东北地区自然生长的有哪些?结合图6-28、6-29,说一说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2、东北地区以盛产玉米、水稻、春小麦为主。

其中以玉米种植发展最快,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甜菜生产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活动
(1)计算下表,并分析计算结果。

2010年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全国东北地区
总产量(万吨)人均产量产量(万吨)占全国比重人均产量
稻谷19576.0 2870.0
玉米17724.5 5478.9
豆类1896.5 751.8
(2)议一议,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重工业基地
1、活动
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完成下列任务。

①说一说,东北地区有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
②说出哈尔滨、长春、沈阳的主要工业部门;想一想,这些工业部门的形成,与这些城市附近地区的资源状况有何关联?
③议一议,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阅读:辽中南工业基地
沈阳是机械工业中心,鞍山和本溪是钢铁工业基地,抚顺是石油化学工业和装备制造基地,辽阳是化学工业基地,大连是综合工业中心和造船工业基地。

3、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
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4、活动
(1)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工业发展问题,大家出了不少好主意。

下列建议是否可行,谈谈你的看法。

加大资源勘察力度、减少资源和能源浪费、发展观光旅游业、从工矿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开采加工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收集家乡的地形图、城镇分布图、工农业布局图以及相关统计资料,运用本章学习的方法,完成下列任务。

①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特点。

②归纳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③家乡的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④家乡的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