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综述论文

合集下载

生物博士论文中国鮡科鱼类系统发育

生物博士论文中国鮡科鱼类系统发育

生物博士论文中国鮡科鱼类系统发育中国鮡科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包括了许多种类和亚种。

它们在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广泛分布,是中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这些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还可以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学家和研究人员对中国鮡科鱼类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

他们使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来探索这些鱼类的演化关系。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中国鮡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非常复杂。

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数据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亚科和属。

不同的亚科和属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有些鱼类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有些则相对较远。

这种复杂的系统发育关系反映了中国鮡科鱼类在演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其次,中国鮡科鱼类的系统发育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的鮡科鱼类在系统发育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和环境差异导致的。

例如,某些鱼类在长江流域独有,而另一些鱼类则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这种地理分布的差异也反映了中国鮡科鱼类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进化历史。

此外,中国鮡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还揭示了一些重要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中国鮡科鱼类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水污染、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等。

通过对其系统发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

例如,对于一些濒危物种,我们可以通过保护其特定的栖息地或建立人工繁殖计划来增加其种群数量。

总结起来,中国鮡科鱼类的系统发育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科学工作。

通过对其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鱼类的进化历史、亲缘关系和适应性。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物种,还为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综述论文1

水产养殖综述论文1

中国渔业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渔业发展的现状,对比了2009年和2008年渔业各方面的数据,提出了未来中国渔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渔业现状方向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辽阔,总面积达470万km^2,有海洋生物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数千种,其中,海洋鱼类1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虾、蟹、贝、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经济动植物多达数千种。

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水面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20多个,还有数万座大中型水库、数亿亩稻田和低洼盐碱荒地[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我国渔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2 0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效益显著。

进入21世纪后,渔业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9年我国渔业产品总产量达5116.40万t ,其中海水产品达2681.55万t ,淡水产品达2434.85万t 。

人均占有量达到38.32 k g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0多k g(见表一)。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1445.1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937.37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1.87%[2]。

表一:中国水产品产量发展态势指标2008水产品产量(万t) 2009水产品产量(万t)2009年比2008年增长幅度(%)水产品总产量4895.60 5116.40 4.51 海洋捕捞1149.63 1187.61 2.52 海水养殖1340.32 1405.22 4.84 淡水捕捞224.82 2 18.38 -2.86 淡水养殖2072.5 2216.46 6.95 海水鱼类864.36 880.82 1.90 海水虾蟹类288.75 303.58 5.14 海水贝类1072.46 1120.02 4.43 海水藻类142.27 148.41 4.32 淡水鱼类1998.46 2109.90 5.58 淡水虾蟹类210.06 228.83 8.94 淡水贝类50.08 51.95 3.73 淡水藻类0.62 0.7 13.751.1 养殖业目前,养殖仍是获得渔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摘要:海洋渔业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产业之一,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本综述主要关注海洋渔业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渔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以及海洋渔业管理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 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目前,资源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捕捞量统计、生物学参数计算和模型预测等。

其中,基于统计学方法的资源评估与管理模型较为成熟,但在面对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发展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评估方法是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2. 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通过建立渔业保护区、禁渔期和渔业许可制度等,可以有效限制过度捕捞,保护渔业资源。

此外,发展科学的养殖技术和引进海洋渔业新物种,也是提高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二、渔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1. 渔业船舶与装备技术近年来,渔船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创新技术,如高性能渔业船舶设计、智能化装备应用和渔具技术改进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渔捞成本。

2. 渔业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渔业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提高捕捞效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渔场巡护、应用智能渔具进行定位和作业等,都是实现渔业智能化的重要应用。

三、海洋渔业管理与政策1. 渔业资源管理政策政府在渔业资源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渔业配额管理制度、渔业许可证制度和禁渔区划设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渔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 渔业管理技术与模型建立科学的渔业管理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帮助渔业管理者进行资源评估、渔场布局和渔业管理决策等。

例如,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渔场评估模型,能够分析渔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分布情况,为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行为学论文

鱼类行为学论文

鱼类行为学论文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鱼类行为学论文——《鱼类的洄游行为》海洋环境工程学院海洋科学09张雨禾鱼类的洄游行为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水生动物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

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

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涸游。

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

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

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

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

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巨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

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经数干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

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

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

鱼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鱼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鱼类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自古以来,人类便一直在研究动物生态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鱼类学研究。

在这个领域中,人们探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

本文将探讨鱼类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对鱼类进行研究。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对鱼类生态学有深刻认识的哲学家,他对各种鱼类的行为和习性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这些记录对今天的鱼类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鱼类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欧洲的修道士积极将其对各种鱼类生态学知识传播给人们。

尽管鱼类学研究开始发展,但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鱼类研究大多是有关饮食和经济价值的问题。

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鱼类学研究才真正开始进入科学时代。

欧洲的鱼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对鱼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文献。

这些文献的出现,推动了现代鱼类学研究的发展。

二、现状鱼类学研究在今天的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

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聚焦于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作用。

从温带到热带,从深海到河流,研究人员对鱼类行为、生态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是鱼类保护。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很多鱼类物种已经受到了威胁,包括很多珍稀的淡水鱼类。

为了保护这些物种,研究人员们对其种群生产、繁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寻找更好的保护方法。

另一方面,鱼类学研究也着重于水域中鱼类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尤其是在农业和工业活动中,很多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人员们需要不断针对具体的生态问题制定措施。

除此之外,如今的鱼类学研究还涉及饲养和养殖等领域。

尽管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商业利益,但也为人们理解鱼类生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三、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鱼类学研究仍然会继续发展。

人们将会不断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鱼类物种的行为和生态系统。

而且,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水位上升等因素,将继续对鱼类及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鱼类论文

鱼类论文

众所周知,鱼类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

鱼类是是水产的主体,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鱼的肉质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高能量、易消化的优质食品,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牛奶,鸡蛋,与鸡肉、牛肉、羊肉、猪肉等。

此外鱼肉内还含有人类必需的和容易吸收的脂肪,钙、铁、抗坏血酸和多种维生素。

我国的渔业发展迅速且大规模。

随着人类对鱼的需求量的增加,是不是我国的鱼就是取之不尽的呢?我国陆地面积辽阔气候,境内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江河纵横众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陆各类水域面积,包括湖泊、池塘、水库和江河等,共有1747万公顷,是世界上水域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

另外,还可以进行养鱼的水稻田276多万公顷。

这些为丰富多样的淡水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而鱼类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食用、药用、饲料、工业原料等。

当然,鱼是提供给人类日常食用的优质产品。

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经常上桌子的菜,美味营养。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能。

其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草鱼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血液循环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草鱼含有丰富的,经常硒元素食用有抗衰老、养颜的功效,而且对肿瘤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对于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的人来说,草鱼肉嫩而不腻,可以开胃、滋补。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虚劳、头痛、心血管病人。

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有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

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

为温中补气、暖胃、泽肌肤的养生食品。

鳙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还可润泽皮肤。

而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等功能。

腹水患者用鲜鲫鱼与赤小豆共煮汤服食有疗效。

用鲜活鲫鱼与猪蹄同煨,连汤食用,可治产妇少乳。

鲫鱼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还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鸭绿江银鱼三种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文献综述(辽东学院农学院生物技术 B0902 刘国玲)摘要:利用胰蛋白酶消化法成功启动了银鱼细胞的原代培养,为建立银鱼鳍、心脏和吻组织细胞系,本文利用不同培养液和培养温度对银鱼鳍、心脏和吻组织细胞进行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根据银鱼的生物学性质来设计银鱼细胞培养的最适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培养基,从而为银鱼细胞的原代培养和细胞的成功迁出提供良好的条件。

通过利用不同培养基、培养温度、pH 值对银鱼三种组织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含20 % FBS 的DMEM/ F12 ( pH = 7. 2)是银鱼细胞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细胞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4 ℃。

关键词: 银鱼;体外培养;鳍细胞; 心脏细胞; 吻细胞; 细胞系正文:银鱼隶属于鲑形目、银鱼科,多种半透明鱼类的统称。

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细嫩透明。

, 分布于中、日、韩、越、俄等国,中国种类最多. 银鱼个体小、生长快、产量较高; 其味佳, 具较高的经济价值, 内销出口, 广受欢迎, 因此被列入国家水产资源中重点繁殖保护对象. 近世纪以来, 中外鱼类学家们主要依据鱼类的体外细胞培养从从各个方面对银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鱼类细胞的体外培养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据资料显示,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建成的鱼类细胞系有200 多个,我国亦建成30 余个,其来源的组织有吻端、肾脏、卵巢、尾鳍、膘、性腺、肝脏、胚胎、囊胚、原肠胚、鳍条等。

鱼类细胞培养及细胞系的建立,作为一种实验对象和体系,有着活体鱼无法比拟的优点: 一是成本低,细胞系的维护不需要大型的养殖设备和大量的换水与充气。

二是重复性好,实验条件可以精确控制。

三是对濒危保护动物来说,可以减少使用活体鱼而造成的种群数量的减少,起到保护野生资源的作用。

目前,银鱼银鱼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严重下降的趋势,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环境 , 除了过渡捕捞外,还因为环境污染引起严重的病害,面临着大规模病害爆发的巨大危险。

鱼的行为学综述

鱼的行为学综述

关于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综述A review on feeding behavior ecology of fish陈虹伊 MG1630069动物的摄食行为是指搜寻食物、捕捉食物和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以满足自己或同种个体对食物需要的行为。

它能保证动物个体及同类能捕捉到充足的食物,即取得作为构成躯体进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以保证个体不断生长发育与繁衍,从而使种族得到延续。

动物摄食时所依赖的感官并不相同。

例如,鸡依靠视觉,狗依赖嗅觉和听觉。

而不同动物的摄食方式也不同,唇、舌、齿是主要的摄食器官,有些动物还依靠前肢进行辅助。

例如,马运用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

同种动物采取同一种形式采食。

但采食量、采食速度、采食时间长短和对食物的挑选等都受动物体内的生理需要、年龄、经验、应激反应以及外部条件的影响。

动物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外周感受器接受环境的刺激,并对此做出摄食应答。

由此可见,动物摄食行为的研究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而鱼类由于终身生活在水体中,因此它的摄食行为与陆生动物相比,既有共通性又有其特殊性。

关于鱼类摄食的研究涉及到包括开口期在内的各个发育阶段,研究内容则包括摄食节律、摄食行为、食物组成、摄食的时空变化、食物通过消化道的时间以及摄食行为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等。

它是现代鱼类生态学基础理论之一,也是阐述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主要依据,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报道。

本篇综述作者对鱼类的摄食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摄食方式、摄食节律和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一简述。

1 摄食类型及方式鱼类的摄食类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并且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食物的选择性,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文献综述】东海带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

【文献综述】东海带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东海带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带鱼[3,8](Trichiurus japonicus)属鲈形目、带鱼科、带鱼属,俗名刀鱼、裙带鱼、牙带、白带鱼等,为集群于底层的暖水性鱼类。

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渐变细,好像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倍,全长一般1m左右。

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非洲东岸及红海等海域,其中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又以东海产量最高。

作为我国重要近海最为重要的三种传统经济鱼类之一[11],关于带鱼的研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有关于生物学特征研究这一方面更是常有涉及。

生物学特征,指生物固有的形态、生态、生理特性以及遗传性状等特征。

研究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可以让我们从最直观的数据入手,是研究鱼类生长、繁殖、种群、变异等方面的重要参考数据,同时也对池塘养殖、渔捞捕捞规格的确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资源评估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

几十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带鱼进行了研究并有过一些报导。

SHIN ICHI YANAGAWA等[21]结合以前的相关资料,对四国岛的两种特殊带鱼品种进行过相关研究与分析,并找出了区别不同种带鱼的方法,说明带鱼不同群体间的差异,也从某些方面分析了带鱼的部分生物学特征。

LIHui-yu等[20]也对东海的带鱼和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过相关研究。

朱立新等[12]通过商业性捕捞取样,对北部湾条尾鲱鲤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其优势体长、优势体重、雌雄比例等数据,并通过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出了相关系数,计算出其开发率为0.161。

研究表明,条尾鲱鲤为底层小型鱼类,其资源恢复性较强,资源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因而具有一定韩国的捕捞价值和渔业上的经济意义。

水产养殖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水产养殖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本文旨在对水产养殖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全面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趋势。

本文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搜集与整理,以及对各篇文献内容的准确概括和分析,旨在提供给读者一个关于水产养殖学研究的全面了解。

1. 引言水产养殖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分支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章节将简要介绍水产养殖学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本文进行整体的框架安排。

2. 水产养殖学发展历程本章节将从水产养殖学的起源开始,系统回顾水产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具体而言,将介绍水产养殖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成果。

3. 水产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水体环境管理、人工饲料配方、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结合各个领域的关键研究文献,探讨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4. 水产养殖养殖系统与模式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系统与模式进行研究综述,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养殖系统、循环水养殖系统、海水养殖系统等。

通过搜集与整理相关文献,分析各个养殖系统与模式的特点与优缺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5. 水产养殖环境与生态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养殖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水体污染与治理、养殖底泥处理、生态系统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整理,总结当前水产养殖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本章节将对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但不限于饲料添加剂安全性、化学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养殖产品溯源等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归纳出当前水产养殖领域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与研究进展。

7. 结论本文通过对水产养殖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了解和总结了该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热点。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水产养殖学研究领域的不足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浙江小黄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小黄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浙江小黄鱼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小黄鱼[3][6][8][10](Larimichthys polyactis),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又名:小鲜、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春色、金龙、厚鳞仔,也叫“黄花鱼”、“小黄花”。

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椎骨28~30块。

耳石较大。

体长约20余厘米。

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

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栖息于泥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

产卵场在沿岸海区水深10~25米,越冬场一般为40~80米,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时上升,黎明下降,白昼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

小黄鱼为我国“四大渔业”之一,它的可捕量情况直接反映了我国渔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所以确保小黄鱼的渔获量对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小黄鱼的资源利用方面加强管理,在捕捞规格上对小黄鱼进行管理防止大量低龄鱼和补充群体被渔获的情况出现,使资源量得以持续。

目前为止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小黄鱼作的有关研究的主要方面集中在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入体长、体重、年龄、性成熟等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同样还有研究小黄鱼的资源量,种群分布等特征。

林龙山[1]2004年对东海区小黄鱼现存资源量进行分析以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分别从体长、体重和现存资源量对小黄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东海区小黄角种群的平均体长仅为123. 89mm优势体长组为110- 130mm占46. 15%;平均体重为35. 27%,优势体重组为20- 40%,占59. 41 %;个体小型化特征十分明显,证明种群处于过度捕捞的现状。

郭旭鹏,金显仕,戴芳群[2]在2006年发表的《渤海小黄鱼生长特征的变化》中指出,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的渤海小黄角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不同的时期间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金线鲃研究文献综述

金线鲃研究文献综述

金线鲃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金线鲃,是我国特有的鲤科鱼类,营穴居或半穴居生活,此类群在演化史上既表现出了穴居鱼类的共同演化趋势,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穴居适应方式,是研究动物的适应性进化的绝好材料。

金线鲃的研究经历了发现期、静默期、恢复期、快速发展期和深入研究期五个阶段,一直贯穿着五个阶段的是新种的发布和描述,早期的研究集中在传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的研究,近些年来,逐渐出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分化。

宏观研究集中在对几个有经济价值的种的形态学和养殖学等方向的研究以及系统分类学的研究,微观上对金线鲃的一些种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

尽管现在金线鲃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深入研究时期,也引起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在金线鲃的研究领域,依旧存在大量的空白,比如从分子遗传的角度研究金线鲃对穴居环境的适应性退化。

关键词:金线鲃金线鲃属是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鱼类中的一个自然类群[1],分布与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和地下水系中。

具有侧线鳞大于其它鳞片、额骨后半部隆起、泪骨狭长、下眶骨成管状等共有特征[2]。

对于金线鲃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1436年,云南名医兰茂在他的著作《滇南本草》中第一次描述到滇池金线鲃,1540年,解一经在他的著作《阿庐洞记中》记载了透明金线鲃[3]。

但最早正式报道金线鲃属鱼类的是英国人Regan,他与1904年根据采自云南滇池的标本描述了这个新种,当时他将此新种归于鲃属Barbus,命名为Barbus grahami。

1931年,法国鱼类学家Pellegrin在贵州发现一新种,将此新种命名为多斑裂腹鱼Schizothorax multipunctatus[1]。

1936年,方炳文先生研究报道了在云南抚仙湖发现的一新种,并以此新种为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属,即金线鲃属Si nocyclocheil us,将此新种命名为抚仙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ngi [1]。

经过伍献文先生(1977,1983)等人对资料的重新整理,将Regan命名的新种更名为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将Pellegrin命名的多斑裂腹鱼更名为多斑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multipunctatus[1]。

鱼类学论文

鱼类学论文

鲫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孙悦(上海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学号:0913215,班级:09海生)摘要通过临港新城流域野生鲫鱼的生物学初步研究,实验测定鲫鱼各项指标,了解该流域鲫鱼的生长、繁殖情况。

该地区鲫鱼出现低龄化趋势,个体匀速生长。

鲫鱼的性比(♀:♂)为7:3。

体长与体重呈乘幂函数关系,性腺成熟度与体重体长没有明显关系,绝对繁殖力随体重、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而相对繁殖力与体重、体长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

关键词鲫鱼;生长;生殖力Pilot study on Carassius auratusAbstract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cundity,germination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ter indexs of Carassius auratus in Lingang Newtown.the Carassius auratus in this are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young,also,they are grow equably.the sex ratio (♀:♂)of Carassius auratus is 7: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dividual relative and absolute fecundity and body lenth,body weight and gonad was line correlation.the relative fecundity Fw had not obvious relationship with body lenth and bodyweight.Keywords Carassius auratus;germination;fecundity引言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是一种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

海洋生物学论文之小黄鱼

海洋生物学论文之小黄鱼

小黄鱼摘要:小黄鱼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海域,属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在我国,传统渔业历史上一度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四大海产”,但小黄鱼资源正面临着日益衰减的趋势。

小黄鱼富含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 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

本文就小黄鱼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种群分布,资源利用现状,研究进展等方面作全面综述,以期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小黄鱼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关键词:小黄鱼;形态特征;种群分布;渔业资源利用;研究进展正文:小黄鱼,又名小鲜(浙江)、小黄瓜(福建)、黄花鱼(山东、河北和辽宁)等,由于其在中国传统海洋渔业上的重要地位,一度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四大海产”。

小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 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食用价值高,而且无论从中国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研究中,都发现小黄鱼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

例如:鱼鳔具有润肺、健脾、补气血的功效;胆能清热解毒、平肝、降血脂;鱼磷可制药用胶;精巢用来提取鱼精蛋白、精氨酸;卵巢则可用于提取卵磷脂。

本文就小黄鱼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种群分布,资源利用现状,生殖洄游,研究进展等方面作全面综述。

一:分类地位小黄鱼属鲈形目、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历史上一度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四大海产”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食疗作用,黄鱼味甘咸、性平,入肝、肾二经黄鱼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朝鲜半岛西岸海域,主要集中在27°00′N 以北、125°30′E 以西,水深不超过100 m 的海区,以及受长江径流影响较大的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水深40~80 m 的海区,属暖温性近底层鱼类。

系统鱼类学课程论文

系统鱼类学课程论文

试论鱼类的系统演化与分类班级:Y16渔业资源学号:S16090803008摘要: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总结得出。

在鱼类的系统演化上,从头索动物、圆口类动物开始编写,最后到真骨鱼类(未涉及鱼类的器官演化,皮肤及其衍生物的演化等);在鱼类的分类上,主要就4种比较流行的鱼类分类系统以及如何分类等进行说明。

关键字:系统演化,鱼类分类1 鱼类的相关概念鱼类学始于亚里士多德,他说真正的鱼类是有鳃、有鳍、有鳞的水生动物。

鱼鳍多数有四枚,但体躯延长之鳗鱼只有二枚鱼类多被鳞片,有时被光滑或粗糙的皮肤。

总得来说,并不完善。

发展至今,鱼类的定义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我们认为鱼类: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根据已故加拿大学者统计,全球现生种鱼类共有24618种,占已命名脊椎动物一半以上,且新种鱼类不断被发现,平均每年以约150种计,十多年应已增加超过1500种,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约在32100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群。

而根据Catalog of fishes (2012年)统计,全世界已有记录的鱼类共32402种(不包括化石种类),且每年还以700余种的速度在增加,这些鱼类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等淡水水系,海、洋等海水水系,以及两水系之间的一些半咸半淡的水域。

可以看出,如此众多的鱼类种类的记载堪称几千年来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累的一大宝贵的财富。

在我国,记录的鱼类种数为4981种(《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伍汉霖等,2012年),其中大陆产鱼类3927种(包括引进37种),台湾产鱼类3093种(包括引进38种)。

2鱼类的分类2.1鱼类的分类系统现今国内外先后比较流行的鱼类分类系统主要有4种:1.德国鱼类学家穆勒为代表的分类系统;2.贝尔格系统;3.拉斯系统;4.尼尔逊系统。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

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第一篇:进化生物学论文:鱼的进化鱼的进化摘要: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而来。

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棘鱼类(Acanthodii)、盾皮鱼类(Placodermi)、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及硬骨鱼类(Osteichthyes)。

关键字:动物进化泥盆纪鱼1棘鱼类在地质年代上是出现最早的鱼类,化石出现在志留纪,最初发掘出来的棘鱼化石仅仅是一些棘和鳞片,到泥盆纪时,已达最高峰,化石也较完整。

棘鱼是原始有颌类的一种,上颌(腭方骨)与下颌相咬合,体长仅是几厘米的小鱼,如梯棘鱼(Climatius)体呈纺锤形,歪尾,偶鳍除胸、腹络之外,在胸、腹鳍之间,腹部两侧尚有五对较小的鳍,奇鳍和偶鳍基部较宽,各鳍前均有一小棘,棘鱼的名称由此而来。

体表覆盖一层细密的菱形鳞片,头上排有规则的小骨板保护头部,鳃孔不外露,头侧各有5个鳃小盖,其上覆盖着一块大的骨质鳃盖物。

棘鱼曾一度被划为盾皮鱼类的一种,是由于它的细密的鳞片和头上的小骨板,现在对这点还有不同的看法。

也曾经把棘鱼类划为软骨鱼类,是因为它有歪尾。

现在更多的人认为棘鱼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是因为它的鳞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鳃盖等这些特征。

2盾皮鱼类体外被有盾甲,盾皮鱼类由此而得名。

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颌),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型尾,骨骼为软骨。

它是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沿着和早期的鲨类与硬骨鱼类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起来的有颌脊椎动物。

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只少数延续到石炭纪。

盾皮鱼类是比较复杂的类群,它是由许多种类共同组成,下面简述几类: 2.1节颈鱼类(Arthrodira)通常称为泥盆纪的装甲鱼或颈部有关节的鱼类。

头与体躯前部有骨甲,两只大眼在头甲的两侧,一对鼻孔位于头的前端,有一背鳍,歪尾,脊椎骨仅有椎弓和脉弓。

代表种类为节颈鱼(Coccosteus)。

实用鱼类学 论文

实用鱼类学  论文

鲨鱼一、鲨鱼的外部形态:鲨鱼的体型不一,身长小至6寸,大至18公尺。

鲸鲨是海中最大的鲨鱼,一般长成后身长可达36尺(12米)。

虽然鲸鲨的体型庞大,它的牙齿在鲨鱼中却是最小的。

最小的鲨鱼是侏儒角鲨,小到可以放在手上。

它长约6到8寸,重量还不到一磅。

世界最大的鱼类是鲸鲨。

它最大可长达18公尺,重40吨。

所幸它们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否则,人类可就有难了!根据澳大利亚的鲨鱼专家到海里和鲨鱼的长期生活,鲨鱼是可以一动不动的在海底的,并不会因此窒息。

鲨鱼和硬骨鱼类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没有鳔来控制浮潜。

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鲨鱼会往下沉。

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鲨鱼的肝内具有大量的油。

二、鲨鱼的内部构造:鲨鱼的所有的鲨鱼都有一身的软骨。

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构成,而不是由骨头构成。

软骨比骨头更轻、更具有弹性。

所有的鲨鱼都属于鲨纲,而鲨纲动物都具有软骨。

[2]但还是比较硬的。

三、鲨鱼的分类地位:鲨鱼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软骨鱼纲,板鳃亚纲,侧孔总目。

四、鲨鱼的习性:进食鲨鱼大多以鱼等海洋动物为食。

鲨鱼以受伤的海洋哺乳类、鱼类和腐肉为生,剔除动物中较弱的成员。

鲨鱼也会吃船上抛下的垃圾和其它废弃物。

此外,有些鲨鱼也会猎食各种海洋哺乳类、鱼类和海龟和螃蟹等动物。

有些鲨鱼能几个月不进食,大白鲨就是其中一种。

据报导,大白鲨要隔一、两个月才进食一次。

大白鲨是个擅长伪装的掠食者。

大白鲨由于身体庞大,并不像其它鲨鱼那么灵活。

但大白鲨却是绝佳的猎人,因为它总能出其不意。

它的上半身颜色很暗,下半身很明亮,它们能借着这种保护色悄悄的逼近猎物。

当它从下方来袭时,由于它的颜色和深海接近,要等到它发动攻击时才会被发现。

它很少从上方攻击,但它从上方来袭时,白色的下侧和海水反映出的明亮天色融为一体。

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鲨鱼的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沟,连接在鼻口隅之间,嗅囊的褶皱增加了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

水产论文:深海鳕鱼及其相关研究

水产论文:深海鳕鱼及其相关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深海鳕鱼及其相关研究学生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08级1班学生姓名(学号)陈德会(20086214)指导教师雷敏完成时间 2011年6月9日2011 年 6 月 9 日课程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陈德会指导教师雷敏论文题目深海鳕鱼及其相关研究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查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深海鳕鱼作了研究:1 鳕鱼的营养价值2 鳕鱼产品成为快餐界宠儿3 鳕鱼肝油-鱼肝油中的精品4 近期与鳕鱼相关的新闻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到现实当中获取调查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引用规范,论证充分。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11.5.30完成论文日期 2011.6.9教研室意见(签字)院长意见(签字)【摘要】:鳕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0.4克。

其肉质白细鲜嫩,清口不腻、世界上不少国家把鳕鱼作为主要使用鱼类。

除鲜食外,还加工成各种水产食品,此外其鱼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维生素A和D,是提取鱼肝油的原料。

因此了解深海鳕鱼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属于综述性文章,本着让大家更加全面了解深海鳕鱼为目的,我通过看书,上网等方式查取相关资料,就深海鳕鱼的基本知识,营养成分,市场加工,深海鱼油以及其近期相关新闻作了初步的介绍。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可以对深海鳕鱼的知识了解更深。

【关键词】:深海鳕鱼鱼肝油新闻鳕鱼多是生活在海洋底层和深海中下层的冷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世界的各大洋,它属于脊椎动物门、真骨鱼纲、鳕形目。

鳕鱼中的狭鳕,又名明太鱼,隶属于鳕形目、鳕科、狭鳕属,主要分布于日本海南端到白令海峡北侧的楚科奇海、加拿大及美国阿拉斯加等沿海,其资源丰富,肉质肥厚,价格昂贵[1]。

营养价值鳕鱼在市场上俗称它为明太鱼,体内含丰富的DHA和EDP,已被人们所公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学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像鲫鱼、鲤鱼、鲢鱼、鲶鱼、草鱼等。

古人有“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之说。

老祖宗造字,就将“鲜”字归于“鱼”部,而不入“肉”部,将鱼当作“鲜”的极品,因此,鱼历来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但是要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阐述鱼到底是什么,却发现很难做到。

通过这学期的《鱼类学》课程,我对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什么是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应在26000种以上,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物种。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很多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如带鱼: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等功能,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滋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另外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

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

所以吃鱼抗忧郁;新鲜鱼肉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或减少人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哮喘病的发作正是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密切相关的。

此外,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一定的减轻气管炎症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预防哮喘病的发生、复发或减轻哮喘病的症状程度。

所以说吃鱼防哮喘;科学家认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另外,例如吃鱼还有防中风、防衰老等好处。

鱼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膳食结构,还丰富了人们的视觉。

很多鱼具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品种不下数千种。

它们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来自温带地区,有的来自热带地区。

它们有的以色彩绚丽而著称,有的以形状怪异而称奇,有的以稀少名贵而闻名。

在世界观赏鱼市场中,它们通常由三大品系组成,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

如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中国金鱼、日本锦鲤等。

二、鱼的形态构造(一)鱼的体型鱼类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与之相适应的体型。

就以淡水养殖的鱼类来说,大致有如下三种体型:1.纺锤型(又称梭型) 这种体型的鱼类,头、尾稍尖,身体中段较粗大,其横断面呈椭圆形,侧视呈纺锤状,如草鱼、鲤鱼、鲫鱼等。

这种体型的鱼类适于在静水或流水中快速游泳活动。

2.侧扁型鱼体较短,两侧很扁而背腹轴高,侧视略呈菱形。

这种体形的鱼类,通常适于在较平静或缓流的水体中活动,如鳊鱼、团头鲂等属此类型。

3.圆筒型(棍棒型) 鱼体延长,其横断面呈圆形,侧视呈棍棒状,如鳗鲡、黄鳝等属此种类型。

这种体型的鱼类多底栖,善穿洞或穴居生活。

(二)鱼体各部位及附属器官鱼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头部是指吻端到鳃盖后缘;躯干部是指鳃盖后缘至肛门一段;肛门以后至尾鳍基为尾部。

鱼类的头部主要有口、须、眼、鼻孔和鳃孔等器官。

淡水养殖鱼类的口一般位于吻端,由上下颁组成,它既是捕食器,也是鱼类呼吸时入水的通道。

有些鱼类的口附近着生有须,如鲤鱼和鲇具须两对,埃及胡子鲇有须四对。

须具有感觉和味觉作用,并可辅助寻觅食物。

鱼类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也不能较大的转动。

眼的角膜平坦,水晶体呈圆球形,它的曲度不能改变,因此可以推测鱼类总是近视的。

鱼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腔,其间有膜相隔,分为前后两鼻孔,后者不与口腔相通,故鱼类的鼻孔没有呼吸作用,只有嗅觉功能。

头的后部两侧鳃盖后缘有一对鳃孔(只有鳝鱼特殊,其左右鳃孔合成一个,位于腹面),它是呼吸时出水的通道。

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主要有鳍、鳞片和侧线器官。

鳍是鱼类的运动器官,按其所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鱼在水中游动时,各鳍相互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并起推进、刹制或转弯的作用。

大多数鱼类的体表都披有坚实的鳞片,它是皮肤的衍生物,通常呈覆瓦状排列。

有些鱼类(如鳗鲡和鳝鱼)的鳞片退化,也有残留少数鳞片的鱼类,如镜鲤则是典型的例子。

不管有鳞或缺鳞的鱼类体表,都能分泌大量的粘液,无疑具有润滑和保护鱼体的作用。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

它是深藏于皮下的管状系统结构-,与神经系统紧密联接。

有许多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这些小孔在体侧表面排列成线状。

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侧线只有一条,从头后部大致沿体侧中线直到尾鳍基部。

但尼罗非鲫的侧线中断,分上下两段。

侧线具有听觉和触觉功能,能感觉水的振动波、水流方向和水压的变化。

三、鳞片的种类和基本构造根据鳞片的外形、构造和发生上的特点,可将鳞片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盾鳞、硬鳞和骨鳞。

(一)盾鳞盾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为板鳃鱼类所特有。

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1 、基板多呈菱形,埋在皮肤中,由齿质构成。

2 、鳞棘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它的外面复以釉质,内为齿质。

盾鳞的排列较为紧密,多成对角线排列。

(二)硬鳞硬鳞是埋在真皮中的菱形骨板,由真皮产生而来,成行排列,此类鳞片只见于现存的一小部分硬骨鱼类中,为硬骨鱼纲中的硬鳞鱼类所特有。

硬鳞典型的构造可分为四层:1 、硬鳞层,是充分钙化的坚硬的闪光质(似釉质)。

2 、科司美层,非细胞结构,似齿质。

3 、管质层,辐射状齿质小管,具髓腔,有小腔通鳞片表面。

4 、内骨层,由若干平行的骨板构成。

(三)骨鳞骨鳞由真皮产生而来,为真骨鱼类所具有。

骨鳞由上层和下层构成:上层(骨质层或骨片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

下层(基板或纤维层):由纤维结缔组织交错排列而成,使鳞片富有柔软性,便于活动。

骨鳞的形成方式,上下层有所不同。

从鳞片中心走向边缘,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状沟,称辐射沟或鳞沟。

骨鳞根据后区划形态差异,分成圆鳞和栉鳞两种。

1 、栉鳞,后区的鳞嵴变形突出于边缘,呈齿状构造,高等真骨鱼类多具栉鳞,如鲈形目的鱼类。

2 、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无栉齿,低等真骨鱼类多被圆鳞,如鲱形目、鲤形目鱼类。

四、呼吸器官鱼类在从外界摄食获得营养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氧气供给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

鱼类从水环境中吸取氧气,代谢活动所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等)也是通过水体接触而排放出来。

气体交换的任务,主要靠鱼类的鳃来完成。

硬骨鱼类的鳃位于头的两侧,外有鳃盖覆盖。

鱼鳃主要由鳃弓、鳃片和鳃耙组成。

鳃弓是支持鳃片的骨骼。

鳃耙有过滤食物的功用,它和呼吸作用并无直接关系。

鳃片由许多鳃丝组成,后者又由很多鳃小片构成,其上密布着无数的毛细血管,呼吸时的气体就在这里进行交换。

当水通过鳃丝时,鳃小片上的微血管通过本身的薄膜摄取水中的溶解氧,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鱼类不断地用口吸水,经过鳃丝从鳃孔排出,就是进行呼吸的过程。

一旦鱼离开了水,鳃就会因失水而互相粘合或干燥,从而失去交换气体的功能,势必使鱼窒息死亡。

有些鱼类,除了用鳃呼吸以外,还可用身体的其他部分进行“气呼吸”以辅助“水呼吸”的不足。

这些用以辅助呼吸的器官,称为副呼吸器官。

副呼吸器官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行使呼吸功能。

例如,鳗鲡和鲇鱼都能用其皮肤呼吸;泥鳅能用肠呼吸(把空气吞入肠中,在肠道内进行气体交换);鳝鱼可以借助口咽腔表皮呼吸;乌鱼可以用咽喉部附生的气囊呼吸;埃及胡子鲇的鳃腔内也有树枝状的副呼吸器官等等。

上述鱼类都可以在离水较长时间的情况下而不至于很快死亡。

多数鱼类具有鳔。

鳔呈薄囊形,位于体腔背方,一般为二室,里面充满气体。

它是鱼体适应水中生活的比重调节器,可以借放气和吸气(但无呼吸作用),改变鱼体的比重,有助于上升或下降。

但是鳔的这种调节作用,毕竟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鱼体需要快速升降,鳔的调节作用就无济于事了。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能够帮助鱼类自由出入海淡水:(1)由淡水进入海水鱼类由淡水进入海水后由排水保盐状态转入排盐保水状态。

因此,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启动。

①大量饮水。

②鳃主动向海水排出离子。

③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吸水能力增大,尿量减少。

④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升高,提高了鳃上ATP酶活性和由鳃排出的Na+增加(2) 由海水进入淡水: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激活,从而维持体内高的渗透压。

①停止吞饮水,Ca2+、Mg2+、SO42-吸收和排出减少,②神经垂体激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的吸收降低,吸盐加强,排出大量稀薄的尿。

③肾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明显减少鳃对Na+ 、Cl-的排出量④启动了离子主动转运系统包括Na+/NH4+,Na+/H+和Cl-/HCO3-的转运交换,从低渗水环境中吸收Na+和Cl-。

鱼类脑垂体的功能脑垂体的腺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前腺垂体产生黑色素集中素,使鱼在白色背景下黑色素集中。

中腺垂体中叶产生的激素种类最多,主要有: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后腺垂体后叶产生中叶激素,能调节色素,并能刺激新黑色素细胞的形成。

雌雄金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别:(一)外部形态的区别:1)体形的差别,雌性金鱼身体较短且圆。

怀卵期雌鱼较雄鱼腹部膨大。

2)尾柄的差别:雄鱼比雌鱼略粗壮。

3)胸鳍的差别:细心观察可发现,雄鱼稍尖长,胸鳍第一根鳍刺较粗硬;雌鱼呈短圆形,胸鳍第一根鳍刺不太硬。

4)泄殖孔的差别:由肚皮向上看,雄鱼泄殖孔小而狭长,呈凹形;雌鱼泄殖孔大而略圆,向外凸。

(二)色泽的区别:雌雄不同的金鱼,在体色上略有差异,雄鱼一般颜色鲜艳,而雌鱼略淡一些,在繁殖发育期,雄鱼体色更为鲜艳。

(三)手感与动感:用手轻托鱼的腹部,中指和无名指感触到雄鱼腹部有一条明显的硬线,雌鱼则腹部较软。

走过鱼池边时,猛踏脚观察,雄鱼游动速度快而且敏捷,雌鱼动作则慢一些。

鱼的基本分类情况: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

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

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

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