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内江人口普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研究

——统计资料第36期

发布时间: 2012-08-16 【字体:大中小】来源:市统计局阅读次数:4366【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群体在某一时点上的年龄分布状况。它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结构和比较分析法,参照国际通用标准,对内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意见。考虑全市外出人口较多,因此,本文在采用常住人口分析的基础上,还尽可能采用户籍人口辅证,文中非特指的人口均指常住人口。

人口年龄明显老年化

(一)年龄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据2010年内江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计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6%,65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1.8%,老少比为71.2%,年龄中位数为37.54岁;按户籍人口计算,该四项比值依次为15.5%、10.9%、70.2%、37.31岁,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表一),不论按哪种口径,四项指标均落在老年型人口指标值内,说明内江人口类型属典型的老年型。

表一:静态人口类型划分标准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0-14岁人口40以上30-40 30以下

65岁及以上人口4以下4月7日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以下

20-30

30以上

表注:老少比,指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数的比值;年龄中位数,指在此年龄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各占总人口的一半的分界线年龄。

进一步分析分性别和分地区人口情况(表二),按照上面人口类型划分标准,结果显示,男女人口均进入老年化,女性人口老化程度高于男性;所辖各区县人口也均进入老年化,但老化程度不一,其中,市中区和威远县老化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隆昌县、资中县、东兴区。如以户籍人口为基础计算,结果完全一致。

表二:内江市分性别分地区常住人口年龄结构

合计

分性别

分地区 男

市中区 东兴区 威远县 资中县 隆昌县 0-14岁人口(%) 16.6 17 16.2

14.9 17.8 15.4 17.0 17.2 65岁及以上人口(%) 11.8 11.3 12.4 12.2 11.4 12.8 11.3 12.2 老少比(%)

71.2 66.5 76.3

82.1 63.9 83.0 66.6 70.9 年龄中位数(岁) 37.5 37.5 37.6

38.8

36.3

38.8

36.5

38.7

(二)年龄结构快速老化

与五普及四普相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进入老龄化时代。

从各年龄段常住人口分析(表三),一是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22.13%下降为2010年的16.63%,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下降2.05个百点。二是青年人口(15-34岁)比重快速下降,由2000年的35.34%下降到2010年的26.05%,下降了9.29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

年多下降5.57个百点。三是中老年人口(35岁以上)比重快速上升。由2000年的42.54%上升到2010年的57.31%,上升了14.77个百分点,比1990年-2000年多上升7.62个百分点。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7个百分点,较1990年-2000年多上升2.97个百分点。说明,低年龄段人口快速减少,高年龄段人口快速增加。

表三:2010年和2000年人口年龄构成表

2010年人口数2000年人口数

人口数(人)比重(%)人口数(人)比重(%)总计3702847 100 4160305 100 0-4 202612 5.47 215329 5.18 5-9 201878 5.45 236115 5.68 10-14 211250 5.71 469020 11.27 15-19 224770 6.07 281536 6.77 20-24 331125 8.94 265916 6.39 25-29 195178 5.27 462944 11.13 30-34 213635 5.77 459813 11.05 35-39 382960 10.34 341891 8.22 40-44 372455 10.06 220416 5.3 45-49 277742 7.5 303434 7.29 50-54 189949 5.13 228921 5.5 55-59 263184 7.11 188314 4.53

60-64 197470 5.33 152137 3.66 65-69 155657 4.2 124236 2.99 70-74 114540 3.09 98349 2.36 75-79 81847 2.21 61856 1.49 80-84 53092 1.43 32428 0.78 85-89 23658 0.64 12891 0.31 90-94 7768 0.21 3779 0.09 95-99 1801 0.05 910 0.02 100岁及以上276 0.01 70 0 另一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年龄老化程度的相对指标是老化指数,是社会人口平均年龄占平均预期寿命之比重。一个人口是否出现老化,可以通过观察老化指数是否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来判断。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8.27岁,平均预期寿命77.59岁,老化指数为0.49,相当于一个人已年届中年,而这一指数在三普(1982年)、四普(1990年)、五普(2000年)时依次为0.39、0.41、0.46,也说明人口呈快速老化态势。

二、人口再生产接近减少型

人口年龄结构是历年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及流动对人口发展综合的作用结果。通过人口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由出生和死亡决定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人口发展趋势。桑德巴模式及人口年龄金字塔都是把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分析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分析模式。

(一)桑德巴模式

按照桑德巴模式划分标准(表四):如果0-14人口比重大于40%,表明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增加型;如果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大于30%,则表示人口老化,未来人口发展缓慢,人口再生产类型为减少型;如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