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共性是隐藏于各个语言差异性背后的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即人类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是人类语言所共同具有的“共知范畴”(孙德金,2006),语言共性研究可以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或习得的接口之一。关于二者的关系,学界多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进行探讨,但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与功能主义强调“共性直接反映了人类普遍的认知能力和经验结构,是真实世界中用于交际的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武姜生,2001)相契合。因此,可从功能主义角度观照语言共性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共性在语言学习中具有心理现实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共性探讨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或性质,其背后是人类认知心理的共性。语言学习是一种心理过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语言学习的一方面,同样具有普遍的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徐子亮,1998)。对外汉语教学是成人第二语言教育,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都已在学习母语和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的元认知。他们可以将已有的元认知运用到汉语学习中。学习母语或外语所积累起来的元认知,也可移用到汉语学习中(陈英和,1997)。语言共性在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中都具有心理现实性,因此,语言共性的教学既可依托二语学习者的元认知,又可发展其原有的元认知,并用它来调整、监控第二语言的学习。这可从认知心理学理论中得到验证和解释。语言共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和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并加深二语学习者对自己母语的理解和认识。
语言共性激活学习者母语认知背景
以极性对立的两个反义语素涵盖整个语义场,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通过隐喻投射到主观上所认为的绝对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推理,在各民族均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因此,由极性对立反义语素构成的组合能表达说话人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如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态副词“反正”、“死活”、“高低”、“好歹”,方言中“左右”、“横竖”、“红黑”、“贵贱”、“长短”;英语的for better or worse, come rain or shine, sink or swin, stand or fall;俄语的Быланибыла;德语的wohl oder übel;西班牙语的para bien o para mal;葡萄牙语的bem ou mal;土耳其语的iyi de olsa,k?觟tüde olsa 和iyi k?觟tü。教师在讲授“反正”等汉语情态副词时,可依托语言共性,激活二语学习者的母语认知心理背景,发展其原有的元认知,并用其母语的元认知来调整、监控第二语言的学习,充分发挥二语学习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使外语学习的教学认知努力向母语学习的自然认知靠拢,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