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与储层演化(田景春等 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川内地层层序

川内地层层序

川内地层层序娄山关组湘黔交界处的中寒武统一下奥陶统地层。

为均一性极强的厚层白云岩,可分性极差。

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

层型贵州金沙岩孔中文名娄山关组地层名称:LoushanguanFm 地层单位编码:06-52-0308 地层地质年代:∈2—O1层型:选层型贵州金沙岩孔寒武系娄山关组实测剖面。

贵州地质局一?八队,1976,1∶20万遵义幅区调报告。

特征:为一套灰、浅灰色薄层—块状微—细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团块.下与陡坡寺组(或石冷水组、平井组或比条组)、上与桐梓组均为整合接触。

分布:黔、滇、川、陕、湘、鄂。

备注:本组又曾称为娄山关灰岩、娄山关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耿家店组、耗子沱组、雾渡河组、新坪组、二道水组、洗象池组(群)、三游洞组、耗子沱群、三游洞群、铜仁白云岩、追屯组。

宝塔组广泛发育于中、上扬子地区的宝塔组是中奥陶顶部地层,代号O2b。

由李四光(1924)在长江三峡建立。

层型剖面在湖北省宜昌县乡镇北普溪河桥南端。

为一套灰色厚层泥质龟裂纹灰岩。

富含头足类化石。

中文名宝塔组外文名 baotaformationg 地层分区扬子区时代奥陶代号O2b命名李四光宝塔组:原称“宝塔石灰岩”。

中奥陶世大湾阶。

因含形似宝塔的巨大直壳的头足类震旦角石而得名。

分布于中国鄂西及四川一带。

为厚层灰白及灰褐色龟裂纹石灰岩,瘤状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产中国震旦角石,厚约20—25米。

与下伏庙坡组呈整合接触。

上部为浅灰色,中下部位紫红色含白云质泥质灰岩,中上部龟裂纹构造发育。

含大量头足类Orthoceras sp.(直角石),腕足类Othis (正形贝),介形类化石.龙马溪组编辑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后曾称“龙马溪群”。

原代表下志留统,后经厘定和限制,认为应属下志留统下部。

最初命名地点在湖北秭归县新滩龙马溪,故名。

中文名龙马溪组原称龙马溪页岩地理位置华中和川、鄂、贵、湘等省厚度 488米龙马溪组下部为黑色笔石页岩,上部为蓝灰色、黄绿色泥质或粉砂质页岩,含少量笔石(如雕刻雕笔石带、赛氏单笔石带的笔石群),与下伏观音桥组呈整合接触。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关键 词 四川 盆 地 ; 元 坝 气 田 ;下三 叠统 ;飞仙 关组 ; 层序地层 ; 沉 积 相 ;沉积 特 征 中 图分 类 号 : , I El 2 1 - 3 文献标识码 : A
1 概 况
近些 年 ,在 四川盆 地 相继 勘 探 发 现 了普 光 、 元
展 了飞仙关 组 鲕粒 滩 的叠 置迁 移沉 积 特征 研 究 ] . 但 这 些均 未 系统 地 开展 元 坝 地 区鲕 粒 滩 纵 向 、 横 向
近十 年来 .众 多学者 针对 四川 盆地 东北部 飞 仙 关 组层 序地 层 和沉积 相开 展 了研 究工 作 .其 中对 飞
仙关 组 的层 序 划分认 识 已逐渐 趋 于一致 f 将 飞仙 关 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序 ) 卜 4 ] .近年 又对 元 坝地 区 开
细层 序一 沉积 相编 图提 供 了可能 本 次研 究在单 井 层 序 的 划分 对 比 以及 等 时层 序 地层 格 架 建 立 基 础
相 到 台地 相 的演 化 。 综 合 钻 井 资料 和 地 震 资 料 , 飞仙 关组 划 分 为 2个 三级 层 序 ( s Q 和 S Q 2 )  ̄ 8个 四级 层 序 ( C 一C 。 ) 。
S Q 沉积早期( C 一C : ) , 受 长 兴 末 期 古地 貌 差 异 性 的 影 响 , 西北部相对快速充填 , 发 育 台地 边 缘 相 沉 积 。S Q 。 沉 积 晚期 ( C , 一C ) , 主 要发 育 两 期 鲕 粒 滩 , 第 一 期发 育 于 台地 边 缘 相 带 , 第 二期 鲕 粒 滩大 面 积 分布 , 在 开 阔 台地 和 台地 边 缘 均 有 发育。 S Q 沉积时期( C 一C 。 ) , 沉 积 相 带相 对 单 一 , 仅在 C 沉 积 期有 一定 差 异 , 在 相 对 低 部 位 发 育 开 阔 台地 鲕 粒滩 和 滩 间亚相, 晚 期 全 区演 变 为局 限 台地 相 和 台地 蒸发 岩 相 。 鲕 粒 滩 的分 布 受控 于 层 序一 沉积相, 但 鲕 粒 滩 储 层 的发 育 受控 于 高 频 层 序 与微 地 貌 的 耦合 关 系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系统

度 段 (m)
剖面
岩性简述
生储盖组合 烃源 储集 盖层 组合
第四系 100
+

第三系 380

汉 50


拉 472

二 400

段 1500 △



白 垩 系
下 统

一 50

段 1000
黄灰色及灰色砂、砾岩
杂色泥岩、砂砾岩, 底部为砂砾岩夹泥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灰色细砂岩、粉砂岩与 深灰色、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
And
中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下 涟源、 组 邵阳两 合 个凹陷
9
思茅坳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0
2021/6/16
11
塔里木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地层综合柱状图
2021/6/16
楚雄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中西部坳陷
东部坳陷
地层系统 岩性柱
统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K1 普昌河组
高峰寺组 J3 妥甸组
蛇店组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地层系统 岩性柱 储层 盖层 划分 统 组
E 赵家店组 K2 江底河组
缺失
Ⅰ J2 张河组
储盖组合 组合 储层 盖层 划分

J1 冯家河组
上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下部:砂岩为 主、泥岩及煤层
在黑色钙质泥页岩、偶夹砂岩
P1m:以灰岩为主,夹硅质灰 岩 P1d:灰黑色~ 棕色含铁硅质岩夹硅质灰岩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1、引言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四川盆地经历了数亿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详细探讨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包括其地质构造演化、沉积演化、火山岩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2、地质构造演化2.1 古生代构造演化详细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构造作用的强度、方向以及形成的构造特征等内容。

2.2 中生代构造演化探讨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程,包括岩石的变形与运动、构造的发展、断裂和褶皱带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2.3 新生代构造演化详细阐述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构造断裂和褶皱的变化等方面。

3、沉积演化3.1 古生代沉积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沉积环境的演变、岩相的变化以及沉积盆地的形成等方面。

3.2 中生代沉积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沉积演化过程,包括沉积物源的变化、沉积体系的发育、古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方面内容。

3.3 新生代沉积演化探究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沉积过程和特征,包括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三角洲沉积、海岸带沉积等方面的详细描述。

4、火山岩演化4.1 古生代火山岩演化描述四川盆地古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形成过程和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岩性、岩浆组成以及与构造作用的关联等内容。

4.2 中生代火山岩演化讨论四川盆地中生代时期的火山岩分布及特征,包括不同火山岩的时代、类型和成因等方面的详细解析。

4.3 新生代火山岩演化探索四川盆地新生代时期的火山活动和火山岩的演化过程,包括火山喷发频率、喷发类型和地质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5、结尾部分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中的相关数据和图表。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议:在文档内容涉及法律名词时,附上相应的解释或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作为参考。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地区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 38卷 第 2期
地 质 勘 探
33
四川盆 地 西 部 龙 门 山地 区 中二 叠统 碳 酸 盐 岩储 层 特 征及
勘 探 方 向
张本健 1,2 谢继容 尹 宏 胡 欣 王宇峰 杨 迅 裴森奇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川西北气矿 2.西南石油大学
摘 要 四川 盆 地 西部 龙 门 山地 区近年 来相 继 在 ST1井 、 LT1井 中 二叠 统 栖 霞组 一 茅 t:/组 钻 获 高产 工 业气 流 ,展 现 出 良好 的 天 然气勘探前景。为 了进一步认识该 区天然气聚集层系的储集性 ,基于大量的地 面露头与钻 井资料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 结合 的方法, 分析 了该 区栖 霞组一茅 口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 因素,并结合 已开发气藏的特征 ,综合评价 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 区带。研究结果表 明: ① 龙 门 山北 段 前缘 及 南段 前 缘 在 中二 叠 世 沉积 期 发 育 台地 边缘 滩 微 相 ,是 有 利 于 规模 储 集 体 发 育 的地 区 ;② 中二 叠 统储 集 体 主 要 为 缝洞一孔 隙型与孔隙一缝洞型,前者 常见于栖霞组,而后者则多见于茅 口组 ;③控制中二叠统储层大规模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沉积微相、 白云石化作用 、溶蚀作用及 构造破裂 ,沉积微相是储 层规模发育的基础 ,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改善 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构造破 裂则促进 了大规模 的溶蚀 改造作用 。结论认为 :①龙门山北段 中坝一双 鱼石 台缘滩 区是最有利的天然气勘探 区带 ;②龙 门山南段莲 花 山一 平落坝台缘滩 区是次有利 的勘探 区带 ;③九龙山一老关庙、大 邑一大兴场 台内滩区是积极探索寻找 大规模岩溶缝 洞型气藏的 有利 区 带 。
and porous—fractured-vuggy type.The former is often occurred in the Qixia Fm while latter is mostly in the M aokou Fm .Third,scale de-

四川盆地荷包场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分布预测

四川盆地荷包场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分布预测

四川盆地荷包场地区二叠系岩溶储层地球物理特征与分布预测陈晓月1 李建忠1 江青春1 黄士鹏1 鲁卫华1 苏旺1 伍亚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摘 要 以往对于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的研究多集中于沉积相、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源对比等方面,井位部署也持续围绕着断裂展开,限于地震资料品质等原因对该套储层的定性分析及定量预测研究程度偏低。

为此,基于前人的上述传统研究成果,利用川南荷包场地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高产气井岩溶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模型正演、振幅属性分析及烃类检测等多种方法,开展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定性分析、定量预测与含烃检测,进而预测岩溶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研究结果表明:①荷包场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高产层段主要发育在距离茅口组顶部50 m以内的上部层段;②高产层段的茅口组顶部及下部同相轴表现出“弱波峰、弱宽波谷”的地震响应特征;③振幅指数属性定量预测和烃类检测结果显示,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区存在着3个优质储层发育带,并且与实钻井的吻合度达到了80%。

结论认为,荷包场地区除沿着断裂发育储层有利区带外,远离断裂带也发育了3个岩溶储层有利区,3个有利区合计面积为79 km2;上述认识对于远离断裂在构造斜坡及向斜区进行油气勘探和井位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南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岩溶储层 地震响应特征 正演模拟 地震属性 勘探有利区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7.005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the Permian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South Sichuan Basin Chen Xiaoyue1, Li Jianzhong1, Jiang Qingchun1, Huang Shipeng1, Lu Weihua1, Su Wang1 & Wu Ya2(1.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2. Shunan Divi-sion,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Luzhou, Sichuan 646001,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7, pp.41-48, 7/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karst reservoirs of Maokou Fm, Middle Permian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mainly concentrate on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gas accumulation patterns and gas–source correlation, 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s carried out with faults as the focu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seismic data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is set of reservoirs are less analyzed qualitatively and predicted quantita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 gas wells in karst reservoir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above mentioned tradition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mbined with the 3D seismic data in the Hebaochang area of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Then,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nd hydrocarbon de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karst reservoirs of Maokou Fm, Middle Permian by means of forward modeling, amplitude attribute analysis, hydrocar-bon detection and other methods. Finally, the favorable ar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reservoirs were predict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Maokou karst reservoir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are vertically stratified and high yield intervals are mainly developed at the upper sections within 50 m from the top of Maokou Fm. The events of high yield intervals, i.e., top Maokou Fm and the lower part, present the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peak & weak and wide valley".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amplitude index attribute and the hydrocarbon detection results show that both of them are coincident and there are 3 high-quality res-ervoir development zones in this area. And their coincidence with the actual wells is up to 80%. It is concluded that besides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areas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s in the Hebaochang area, 3 favorable karst reservoir areas are developed far from the fault belt, the total area of which is 79 km2.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ing the oil & gas exploration 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n the structural slope and syncline areas far from faults.Keywords: Sichuan Basin; Southern area; Middle Permian; Maokou Fm; Karst reservoir;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Forward simu-lation; Seismic attribut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规律与先进探测技术”(编号:2018A-0104)。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摘要】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 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1页(P369-379)【关键词】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台内滩;沉积相模式;中二叠统;四川盆地【作者】黎荣;胡明毅;杨威;刘满仓【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沉积盆地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100;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非常规油气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10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天然气产气层,经过60多年的勘探研究,迄今已发现多个气藏,奠定了西南地区天然气勘探建设的基础[1-3]。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礁滩相储层沉积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礁滩相储层沉积演化特征

S 1 超 层 序 由 中下 三叠 统 组 成 ,包 含 S 6 1 S0 1 、S 7
成 。层序底界为平行不整合 面。总体表现为地壳沉
和S8 1 三个层 序 。
降 、早期海侵 、晚期海退 的特征 。早期海水 由西南
和 东 面大 规模 侵 入 ,除康 定 一 西 昌 、大 巴山 为古 陆
据二 叠 纪 一 早 三 叠世 沉 积相 图 ,该 期沉 积 模 式
为河 流沼 泽 一 潮 坪 一 局 限 台地 一 开 阔 台地 一 台
含 双 壳 类 、 菊 石 、腕 足 、海 百 合 等 ,厚 1 3 5 1 ~3 0
m 。
缘 浅滩 一 台缘生 物 礁 一 广 海 陆棚 ( 槽 )典 型 碳 酸 海
S8 1 层序 由 中三 叠统 雷 口坡 组 ( 巴东 组 ) 、天井 山 组 组 成 ,层 序 底 界 为 不整 合 面 ,层 序 底 部 普遍 发 育

展至 中晚期成熟台地沉积模式 ,包含台地各类典型
沉 积 相 ,沉 积 模 式 形 成 背 景 处 于 台 地 伸 展 构 造 环 境 ,盆 地 古 地 貌 西高 东 低 ,其 特 点 为 开 阔 台地 分 布 范 围广 , 台缘 形 成 浅 滩 及 生 物礁 ,盆地 内主 要 分 布
四川盆地 中西部二叠纪 一 中三叠世统构造运动
处 于 海 西 晚 幕 一 印 支 早 幕 ,为 1 巨层 序 充 填 序 个
列 ,进 一 步 划分 为 3 超层 序 ( 1 ,此 时盆 地 处 于 个 表 ) 克拉 通 裂 陷盆地 发展 期 ,属 于伸 展环 境 。
地 ,以泥 微 晶灰岩 、硅 质灰 岩 、硅 质岩 为 主夹 页
S2 B
S 9 S 5 苏皖运动 S 1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李大军;陈辉;陈洪德;梁虹;彭才;夏铭;段宏臻【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6(037)005【摘要】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岩溶地貌及白云石化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

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奠定了中、下二叠统沉积前的基本地貌格局,而峨嵋地幔柱隆升作用则持续影响了整个二叠纪的古地貌演化,使四川盆地西南部成为继承性古地貌高带。

该区既是茅口组高能滩体发育的沉积地貌高带,也是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高地。

峨眉地裂运动的构造张裂活动,为茅口组在早期滩体沉积或岩溶改造的基础上,叠加多期次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提供了热液及酸性成岩流体的运移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盆内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分布。

【总页数】8页(P756-763)【作者】李大军;陈辉;陈洪德;梁虹;彭才;夏铭;段宏臻【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2121.2【相关文献】1.表生岩溶系统中浅埋藏构造-热液白云岩成因——以四川盆地中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J], 刘宏;马腾;谭秀成;曾伟;胡广;肖笛;罗冰;山述娇;苏成鹏2.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 [J], 唐雪松;谭秀成;刘宏;马腾;苏成鹏;程雪莹;陈虹宇;曹剑3.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J], 胡东风;王良军;黄仁春;段金宝;徐祖新;潘磊4.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及对储层的改造 [J], 张涛; 林娟华; 韩月卿; 王泽宇; 秦军; 张荣强5.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眼球状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J], 苏成鹏; 谭秀成; 王小芳; 李飞; 芦飞凡; 李明隆; 胡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第44卷第6期2020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Vol.44No.6Dec.2020DOI103969/jissn2095—4107202006004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白晓亮,鄱诚,和源,王晶,明盈(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幵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摘要: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确定层序地层格架展布,建立沉积演化模式。

结果表明:栖霞组可以划分为Sql和Sq2两个三级层序旋回,Sql海侵体系域迅速海侵,造成可容纳空间的增加速率大于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局部层段可见颗石藻及钙球粒等水体较深的生物组合,反映迅速海侵造成水体突然加深的过程;Sql高位体系域广泛发育厚层台地边缘颗粒滩相,随海平面的上升,高部位碳酸盐岩的生长速率可以弥补海平面上升(可容纳空间增加)的速率,碳酸盐岩生长以加积为主,发育一套厚层稳定分布的台缘颗粒滩相沉积。

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栖霞组早期沉积是逐渐向古隆起的超覆过程,栖霞组中晚期发育海侵背景条件的碳酸盐岩台地一斜坡一盆地沉积模式,加里东古隆起高部位及岩溶古地貌高部位控制滩相展布。

关键词: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地层;台地边缘;沉积演化模式中图分类号:TE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07(2020)06-0033-100引言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二叠统栖霞组一直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

近期川西北、川中地区多口探井钻探成功,进一步证实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勘探前景广阔。

栖霞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位于栖霞组中上部,其成因与分布受控于台缘滩、台内滩相的展布,因此,明确栖霞组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对滩相展布的预测至关重要。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形成与古构造演化关系李大军;陈辉;陈洪德;梁虹;彭才;夏铭;段宏臻【摘要】以钻井与测井资料、盆地基干地震剖面及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开展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系统讨论了古构造演化与茅口组沉积地貌、岩溶地貌及白云石化带之间的关系,预测了储层发育有利区带。

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奠定了中、下二叠统沉积前的基本地貌格局,而峨嵋地幔柱隆升作用则持续影响了整个二叠纪的古地貌演化,使四川盆地西南部成为继承性古地貌高带。

该区既是茅口组高能滩体发育的沉积地貌高带,也是茅口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古地貌高地。

峨眉地裂运动的构造张裂活动,为茅口组在早期滩体沉积或岩溶改造的基础上,叠加多期次白云石化及溶蚀作用提供了热液及酸性成岩流体的运移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盆内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分布。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Permian Maokou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 were studied based on drilling and logging data ,framework seismic sections and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e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geomorphology ,karst landform and dolomiti-zation zone of the Formation ,was also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to predict potential reservoir zones there .Study shows that the Caledonian Movement defined and shaped the fundamental landforms of the Middle & Lower Permian in the Basin and the Emei mantle plume ’ s uprising exerted a continuous influence on the paleogeomorphology evolution in the whole Permian.As a result,southwestern Basin turned to an inherited paleogeomorphological high .It is not only a sedimentary paleogeomorphological high for thedevelopment of high energy bank depositsin the Formation but also a paleogeomorpho -logical hi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athering crust karst on top of the Formation .Emei tafrogeny provided migration pathways of hydrothermal fluid and acid diagenesis fluids for the overprint of multi -stage dolomitization and dissolution on early band deposits and karstification ,thus largely controlled the distribution of dolomite reservoirs in the Formation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8页(P756-763)【关键词】古构造;白云岩;茅口组;中二叠统;四川盆地【作者】李大军;陈辉;陈洪德;梁虹;彭才;夏铭;段宏臻【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公司物探研究中心,四川成都61021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甘肃敦煌736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2121.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中已经先后发现了高木顶、自流井、荷包场、阳高寺及鹿角场等50余个气田或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11.68×108 m3,显示了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1-2]。

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模式

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模式

第18卷第期2013年7月沉积窑储层①陈洪德,田景春,牟传龙,等.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和特征[R ].成都理工大学,2010.2层序地层格架建立本次研究的区域位于四川盆地川南,寒武纪早期上扬子西部地壳上升,地层受到剥蚀,通过对本次所采集资料及已掌握的钻井资料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四川盆地整个寒武系共可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表1)。

本次研究的野外地质考察,详细观察了范店、岩孔以及三汇场等3个野外寒武系剖面,同时还收集了石柱和凤凰两条剖面的资料(图1),其中地层较全的为岩孔剖面和范店剖面。

图1四川盆地寒武系构造及野外剖面位置四川盆地整个寒武系共可划分为12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记作SQ 1、SQ 2、……、SQ 12,其中,下寒武统6个(SQ 1—SQ 6),中—上寒武统6个(SQ 7—SQ 12)。

现以金沙岩孔剖面为例来建立四川盆地中—上寒武统三级层序的地层格架。

对岩孔剖面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后得到中—上寒武统三级层序与沉积相综合柱状图(图2),该剖面的中—上寒武统三级层序从SQ 7开始至SQ 12结束,完整拥有6个三级层序。

SQ 7层序底界面为暴露岩溶面,底部附近沉积灰色泥质白云岩,底界为薄层黄褐色泥岩,沉积环境为暴露氧化环境。

TST7为灰色粉砂岩、泥质白云岩互层沉积,代表潮坪环境,水体深浅变化较快。

海侵后期,沉积环境变为深水的还原环境,能使细粒的图2四川盆地岩孔剖面中要上寒武统三级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综合柱状图灰色泥岩沉积下来,这可作为最大海侵的标志。

HST7中—上部发育蒸发潟湖相的中晶白云岩,这表明水体逐渐变浅;与HST7水位下降相对应,层序顶部发育的白云岩具鲕状、豆状结构,代表高能的沉积环境,水动力变强。

SQ8层序底界面为岩性转换面,TST8主要为潟湖相深灰色泥质白云岩;HST8为潮坪相灰白色砂屑白云岩,具盐膏溶孔、晶洞构造,反映水体环境变浅,可能反映蒸发较强的环境,上部为潮坪环境的灰白色微晶白云岩,顶部出现黄色粉砂质白云岩,代表暴露或氧化沉积环境。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

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岩相与储层特征文龙1 李亚1 易海永2 刘鑫1 张本健3 邱玉超1 周刚1 张玺华1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摘 要 为了给四川盆地火山岩气藏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分析化验、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对该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岩相特征与岩相分布、储层特征,并确定了控制火山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火山岩可综合划分为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火山碎屑岩4大类,主要发育玄武岩、角砾熔岩、含凝灰角砾熔岩、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等岩石类型;②该盆地内大面积分布溢流相、喷溢相和火山沉积相等3种火山岩相类型,其中溢流相主要发育玄武岩,喷溢相主要发育火山碎屑熔岩,火山沉积相主要发育凝灰岩及沉凝灰岩等;③火山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火山碎屑熔岩和玄武岩,其中火山碎屑熔岩主要发育脱玻化微孔、溶蚀孔,为中孔、低渗的孔隙型储层,玄武岩主要发育裂缝及溶孔,为基质孔隙度较低的孔隙—裂缝型储层;④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岩性、岩相、后期流体改造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火山碎屑熔岩在快速冷凝的过程中脱玻化形成大量弥散状微孔,为后期进一步溶蚀增孔提供了有利条件,溶蚀等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使储层物性变好。

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储层的平面展布主要受岩相控制,川西南部雅安—乐山—屏山地区主要发育孔隙—裂缝型玄武岩储层,成都—简阳—三台地区主要发育孔隙型火山碎屑熔岩储层。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 火山岩 分类 岩性 岩相 储集层特征 后期流体改造作用 构造作用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2.003Lithofacie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Permian volcanic rocksin the Sichuan BasinWen Long1, Li Ya1, Yi Haiyong2, Liu Xin1, Zhang Benjian3, Qiu Yuchao1, Zhou Gang1 & Zhang Xihua1(1.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2.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610051, China; 3. North-west Sichuan Division,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Jiangyou, Sichuan 621741,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2, pp.17-27, 2/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of volcanic gas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 we classified Permian volcanic rocks in this basin using drilling, mud logging, assay,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comprehensively. Then,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thofacies characteristics, lithofacies distribution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olcanic rocks were studied. Besides,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reservoirs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volcanic rocks in the Sichuan Basin can be comprehensively classified into 4 categories (i.e., volcanic lava, vocani-clastic lava, volcaniclastic rocks and sedimentary volcaniclastic rocks), and basalt, breccia lava, tuffaceous breccia lava, tuff, sedimentary tuff are mainly developed. Second, 3 types of volcanic lithofacies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Sichuan Basin, including overflow fa-cies, effusive facies and volcanic sedimentary facies. Overflow facies is mainly dominated by basalt, effusive facies is mainly composed of volcaniclastic lava, and volcanic sedimentary facie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uff and sedimentary tuff. Third, volcanic reservoirs are lithologically composed of breccia lava and basalt. Breccia lava reservoirs are pore-type reservoirs of moderate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with devitrified micropores and dissolution pores as main reservoir space. In basalt, fractures and dissolution pores are mainly de-veloped, and they are porous-fractured reservoirs with lower matrix porosity. Fourth,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volcanic reservoirs mainly in-clude lithology, lithofacies, later fluid alteration and tectonism. Volcaniclastic lava is devitrified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condensation, and a great number of dispersion-shape micropores are formed to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urther dissolution and pore enhancement in the later stage. Post-diagenesis effect (e.g. dissolution) and fracture development make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better. In conclusion, the areal distribution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ithofacies. Porous-fractured basalt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Ya'an–Leshan–Pingshan area in the southwestern Sichuan Basin, and pore-type vocaniclastic lava reservoir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Chengdu–Jianyang–Santai area.Keywords: Sichuan Basin; Permian; Volcanic rock; Classification; Lithology; Lithofacie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Later fluid alteration; Tectonism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上产300亿立方米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编号:2016E-0603)。

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

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

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何江;郑荣才;胡欣;张本健;尹宏;马华灵;王勇;冯春强【摘要】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观察、地层横向追踪与对比、典型沉积剖面实测、系统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等方法,首次对四川盆地西部晚二叠世吴家坪组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研究,发现早二叠世末发生的东吴运动属拉张背景下的块断隆升,导致西南康滇古陆受古特提斯洋壳的推挤形成物源区,西北广元—旺苍一带伴生拉张沉降形成海槽地堑区,区内地势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低角度倾斜,间接控制了吴家坪组沉积及岩相展布,显示宽缓渐变的沉积相带特征。

研究表明,晚二叠世吴家坪组为早期风化剥蚀界面基础上一次较高海平面北西-南西向海侵的产物,南西至北西方向依次发育剥蚀区及冲积平原-滨岸平原-滨岸沼泽-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

其中,浅缓坡生屑滩发育区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其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且位于广元-旺苍生烃中心附近,具备就近俘获油气的能力。

多轮数字地震详查也发现众多潜伏构造,为盆内碳酸盐岩气藏的扩大勘探展示了全新的后备领域。

%By means of detailed outcrop observation ,lateral formation tracking and correlation ,realistic writing of typical sedimentary section ,systematic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analysis ,detailed study was perform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sedimentary system of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in the western Sichuan Basi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Dongwu m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Early Permian was uplifting of fault block under tensional background .The Dong-wu movement turned the southwest Kang-Dian ancient land into a provenance under the pushing and shoving by the ancient Tethys oceanic crust .Meanwhile , a trough graben area was formed in the northwest Guangyuan-Wangcangarea due to the associated tensional subsidence .The relief in the area declines at low angl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nd in-direct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and lithofacies distribution of Wujiaping Formati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 feature in wide and gradual variation .The Late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was resulted from an high sea level transgressio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west above the early weathering erosion interface .A denudation area and alluvial plain-coastal plain-coastal swamps-carbonate ramp sedimentary systems are successively developed from the southwest to northwest .Among these sedimentary systems , the moderate-shallow ramp bioclast beach was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facies belt with large thickness ,wide distribution and near distance to the Guangyuan-Wangcang hydrocarbon kitchen ,and it is capable of trapping hydrocarbons generated nearby .Several rounds of detailed digital seismic investigation have revealed many bur-ied structures ,providing new domains for enlarged exploration of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in the basin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87-95)【关键词】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吴家坪组;晚二叠世;四川盆地【作者】何江;郑荣才;胡欣;张本健;尹宏;马华灵;王勇;冯春强【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气矿,四川遂宁629000;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研究区地理位置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市、成都市北东方向一直延伸至广元市境内。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在野外剖面沉积相、岩性、岩相和可容空间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川东北地区宣汉县渡口镇羊鼓洞上二叠统剖面的层序地层进行研究,识别出3种类型6个层序界面,将上二叠统划分为1个Ⅱ层序和5个Ⅲ级层序,其中吴家坪组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长兴组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并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可容空间变化曲线与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之问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验证了层序划分的正确性,而且说明了Fischer图解旋回分析技术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作者:李凤杰刘殿鹤郑荣才赵俊兴LI Feng-jie LIU Dian-he ZHENG Rong-cai ZHAO Jun-xing 作者单位:李凤杰,郑荣才,LI Feng-jie,ZHENG Rong-cai(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刘殿鹤,赵俊兴,LIU Dian-he,ZHAO Jun-xing(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刊名:沉积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9 27(6) 分类号:P1539.2 关键词:层序地层 Fischer图解上二叠统川东北地区 sequence stratigraphy Fischer plot the Upper Permia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高自然伽马溶洞储层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高自然伽马溶洞储层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高自然伽马溶洞储层
陆正元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1999(20)5
【摘要】:介绍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中发现的一种高自然伽马储层新类型,下二叠统灰岩沉积后东吴运动抬升暴露形成古岩溶洞穴,洞穴中充填或富集放射性物质,从而引起测井曲线的高自然伽马异常,它指示了致密地层中缝洞储层的发育,表明东吴期古溶洞未被完全充填。

【总页数】3页(P24-26)
【关键词】碳酸盐岩;高自然伽马;下二叠统;四川盆地;储集层
【作者】陆正元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P618.130.7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及对储层的改造 [J], 张涛; 林娟华; 韩月卿; 王泽宇; 秦军; 张荣强
2.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眼球状石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J], 苏成鹏; 谭秀成; 王小芳; 李飞; 芦飞凡; 李明隆; 胡笙
3.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气水识别的测井解释新途径——以四川盆地九龙山地区中二
叠统为例 [J], 杨华;张本健;陈明江;孙志昀;田云英;杨迅;王宇峰;汤兴宇;胡欣
4.四川盆地及周缘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储集层特征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J], 苏成鹏;李蓉;石国山;贾霍甫;宋晓波
5.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 [J], 李双建;杨天博;韩月卿;高平;沃玉进;何治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