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中心建设标准(DOC)
20110509监控中心机房建设参考标准
银行监控中心建设参考规范参考引用标准: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一、监控中心及附属机房选址1.1监控中心及附属机房选址设计要求1.1.1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地区,机房的设计和设备的安装应采取抗震措施。
1.1.2高层建筑或电子信息系统较多的多层建筑均应设置弱电间。
1.1.3机房宜设在建筑物首层及以上的房间,当有多层地下层时,也可设在地下一层或设在建筑群中心位置的建筑物内。
1.2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2.1机房不应设置在厕所、浴室或其他潮湿、易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1.2.2宜靠近弱电间,方便各种线路进出。
1.2.3设备(发电机、UPS、专用空调等)吊装、运输方便;1.2.4机房应远离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储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1.2.5机房应远离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场所,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振、消声和隔声措施;1.2.6机房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场所,不应设置在变压器室、配电室的楼上、楼下或隔壁场所,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1.2.7应避免靠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1.2.8机房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毗邻时,应符合国家标准《爆炸与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1.2.9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应具有适当的灵活性,主机房的主体结构宜采用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内隔墙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二、监控中心设计要求2.1.1 GB 50348—2004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
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JGJ_16-2008_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4.8.3不应毗邻重要防范目标;)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讯手段(应具备有线、无线两种报警方式)。
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接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一、前言二、项目概述三、系统架构设计四、系统功能设计五、系统实现方案六、系统测试方案七、系统运维方案八、安全保障方案九、总结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治安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为了提高城市治安防控水平,中城卫综合防控视频监控中心系统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高效、智能、安全的视频监控系统,为城市安全防范和犯罪打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项目概述XXX系统建设方案是针对城市治安问题而设计的一套视频监控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前端设备、传输网络、中心存储系统、中心管理系统等组成。
前端设备包括摄像头、录像机、报警器等;传输网络采用高速光纤网络;中心存储系统采用大容量硬盘存储;中心管理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管理、报警管理、数据管理等模块。
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以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前端设备采用IP网络摄像机,通过高速光纤网络传输到中心存储系统,实现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中心存储系统采用大容量硬盘存储,支持多种RAID级别和热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心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方便用户远程管理和监控。
系统功能设计本系统主要具有实时监控、录像回放、报警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
其中,实时监控功能能够实时显示前端设备的视频画面,并能够对视频画面进行调整和控制。
录像回放功能能够对历史录像进行回放和查询,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快速定位。
报警管理功能能够对前端设备的报警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和管理。
数据管理功能能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系统实现方案本系统采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管理。
前端设备采用IP网络摄像机,通过高速光纤网络传输到中心存储系统,实现视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中心存储系统采用大容量硬盘存储,支持多种RAID级别和热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心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方便用户远程管理和监控。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目录1.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概述1.1 方案背景1.2 目标与意义2. 设备及系统配置2.1 监控设备选择2.2 监控系统搭建3. 网络与数据传输3.1 网络建设3.2 数据传输安全4. 安全防护措施4.1 防火墙设置4.2 防护措施优化5. 运维管理与人员培训5.1 运维流程设计5.2 人员培训计划6. 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估6.1 成本控制策略6.2 效益评估指标7. 持续改进与未来展望7.1 持续改进措施7.2 未来发展趋势---1.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概述在现代社会,监控中心在各行各业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提供实时监控、智能分析等功能。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保障安全和提升效率的关键一环。
1.1 方案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监控中心建设方案已经成为企业和单位必备的设施之一。
通过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设备、人员、信息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
1.2 目标与意义监控中心建设方案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安全性、降低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合理规划的监控中心可帮助企业及单位快速响应突发事件,保障财产和人员安全。
2. 设备及系统配置监控中心的设备及系统配置是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监控设备的选择和监控系统的搭建。
2.1 监控设备选择在选择监控设备时,需考虑到监控范围、清晰度、稳定性等因素,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监控摄像头、录像机等设备。
2.2 监控系统搭建监控系统的搭建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易用性以及后期维护等因素,合理规划监控平台、存储设备等部件,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3. 网络与数据传输监控中心的网络建设和数据传输安全是方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监控数据的传输稳定性和安全性。
3.1 网络建设在建设监控中心时,需确保网络环境的稳定性和带宽充足,避免出现卡顿、断线等问题,保证监控数据的实时传输。
3.2 数据传输安全为了保障监控数据的安全性,需加强数据传输通道的加密与验证措施,防止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确保监控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运维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运维监控中心建设方案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IT系统越来越复杂,对运维监控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运维监控中心作为企业IT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监控的核心组成部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运维监控中心建设的目标与原则、硬件与软件选型、建设步骤以及后续运维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 目标与原则建设运维监控中心的目标是实现对企业IT系统运行状态和性能的全面监控,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响应,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监控中心应覆盖所有关键的IT系统和组件,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库、应用程序等。
•实时性:监控数据需要实时更新,并能够及时发出告警通知。
•可扩展性:监控中心应能够灵活地扩展,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可视化:监控数据需要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展示,方便运维人员了解系统状况。
•智能化:监控中心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分析和预测能力,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
3. 硬件与软件选型3.1 硬件选型在选择监控硬件设备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性能:硬件设备需要具备足够的性能,以支持高并发访问,并能够处理海量的监控数据。
•可靠性:硬件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可扩展性:硬件设备应支持灵活的扩展,以适应未来业务和数据的增长。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推荐选择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并采用分布式部署架构,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扩展性。
3.2 软件选型在选择监控软件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功能:软件应提供全面的监控功能,包括资源监控、性能监控、日志监控、事件告警等。
•易用性:软件应具备良好的界面设计和操作体验,方便运维人员使用和配置。
•可扩展性:软件应支持灵活的扩展,以适应不同业务需求和新的监控场景。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推荐选择一款成熟的监控软件,如Zabbix或Nagios等。
它们都具备丰富的监控功能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也有强大的社区支持和插件生态系统。
监控中心建设标准(DOC)
山东省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二〇〇七年八月一日目录前言.............................................................1 基本功能要求...................................................2 建设原则和依据.................................................3 系统架构示意图.................................................4 建设标准......................................................5 机构设置......................................................6 附:系统架构示意图..............................................7 附表: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基本配置要求............................... 8附表: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基本配置技术要求...........................前言环境监控中心是指建立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的职能机构和必需的软硬件设施等。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各级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
1 基本功能要求1.1能够对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污情况及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实施24小时监控。
1.2能够自动采集传输数据、自动处理及处理及自动分析数据,实现数字化环境管理。
1.3 具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备份功能,能自动处理和分析数据。
1.4 具有报警和对现场自动监测仪器设备进行远程网络控制的功能。
1.5 能够为区域环境质量考核、污染物减排、环境应急等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中城卫综合防控视频监控中心系统建设方案2014年11月目录第一章概述 (2)一、设计原则 (2)二、总体目标 (2)三、设计依据 (3)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 (3)一、需求实现: (3)二、系统组网结构图如下: (5)第三章监控中心系统建设 (6)一、设计建议 (6)(一)控制台尺寸图 (6)(二)规格尺寸 (7)(三)监控中心效果图 (8)(四)监控中心平面图 (9)二、案例现场效果 (11)第一章概述一、设计原则本项目方案设计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稳定、节约成本的原则。
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并将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
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贯彻公安部关于“预防为主”、“人防与科技防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方针。
•整个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先进,配置合理,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
•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充分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实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分布式监控,集中式管理,智能化设置、人性化操作。
•系统中局部故障不影响系统全局的正常工作,系统稳定,易维护。
•系统具备很强的扩展能力,为以后的系统更新、升级、扩展,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多种网络接入方式,适合各种网络环境,应用领域广泛。
二、总体目标基于设计原则,“综合防控视频监控中心系统”设计提出以下总体目标:监控中心1.新建适合目前监控需求的监控中心电视墙。
2.全网内设备的远程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功能3.多信息源整合综合利用。
4.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二次投资的可能性,体现系统的先进性。
三、设计依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0⏹《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200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规范》 DB32/366-9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70-94⏹《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75-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安全防范系统验收细则》 GA 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 74-2000⏹《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5-9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2887-200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电视监控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27-92第二章系统总体设计一、需求实现:传输:从业务应用及成本或者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中实现IP 监控,是必然的趋势,同时采用全数字IP监控,更使未来发展趋势。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当前,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监控系统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我市的监控系统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控设备老化、布局不合理、覆盖范围狭窄等。
为了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安全水平,建设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监控中心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1.建设一个全面、高效、智能的监控中心,实现对全市范围内的监控设备进行集中管理、调度和指挥。
2.提高监控设备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加强对城市公共场所和重点区域的监控。
3.建立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预警机制,提高监控系统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方案1.更新监控设备:购置新一代高清晰度监控摄像头,提高图像清晰度和监控范围,并逐步更换老化、故障的设备。
同时,加强监控设备的配套设施建设,如视频存储服务器、网络设备等。
2.布局优化:根据城市规划和社会安全需求,重新优化监控设备的布局,增加对人员密集区、公共交通枢纽、重要道路等区域的监控覆盖,并加强对边远、高风险地区的监控。
3.建设监控中心: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监控中心,配备高效率、稳定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实现对全市监控设备的远程监视、指挥和调度,并与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的指挥中心实现联网协同。
4.数据分析和应用:建立数据分析和预警机制,对监控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提前发现和预警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突发事件,并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紧急响应和处置,提高城市管理和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准确度。
5.安全保障:加强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系统监控和管理机制,严格控制监控数据的访问权限,确保监控数据的机密性和真实性。
四、实施计划1.项目前期准备:确定项目目标和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筹措项目资金和设备。
2.设备采购和更新:按照规划和需求,购置新一代监控设备,并逐步更换老化设备;同时配套更新服务器、存储设备等。
3.布局优化和设备安装:根据布局优化方案,合理安排设备布置,并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
监测监控系统标准
监测监控系统标准1、监控中心站应配有双回电源,一路工作、一路配用。
主机2台,1台工作,1台备用。
工作主机因检修,备用主机必须在5分钟内能够起动使用,中心站2台主机监测的数据资料应保留1年以上。
2、各类传感器应有20%的备用传感器。
3、风速、瓦斯、一氧化碳、温度、烟雾传感器必须安装在无淋水,支护良好的巷道内,并悬挂在距巷道顶部300mm距巷道邦200mm。
4、安全监测监控分站应安装在距巷道底板300mm垫高或吊挂在巷道中。
5、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总回风巷测风站应设置瓦斯、风速、温度、一氧化碳、烟雾传感器。
6、抽放站应设置瓦斯传感器,抽放管路应设置流量、压力传感器。
7、矿井主风机、局扇、风门应设开停传感器,主风机必须设有负压传感器。
8、采用串联风的采掘作业面进风巷,局扇前安设瓦斯传感器。
9、监控电缆,必须是专用,不得与任何设备共用,监控电缆与动力电缆间距应符合《规程》要求。
10、采掘工作面及其回风巷必须设置瓦斯传感器,回采和煤掘工作面应距作业垱头不超过5m,岩掘工作应距作业垱头5~10m,放炮垱头放炮时移至安全地点,放炮后移至规定位置。
11、监测监控中心必须具有防雷装置。
12、安全监控系统,必须装备备用电池,当电网停电后,必须保证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2小时。
13、安全监控必须24小时值班,必须健全台账和记录。
①、监测监控设备、仪表传感器数量、备用数量台账。
②、故障及处理登记表。
③系统与设备检修记录。
④、监测监控运行日志。
⑤、安全监测日报表。
14、采掘工作面及其回风瓦斯传感器的报警浓度为≥1%,断电浓度≥1%,复电浓度<1%。
15、煤掘和采煤工作采用串联通风时,进入被串工作面风流中的瓦斯传感器,其报警浓度≥0.5%,复电浓度<0.5%,断电范围:进风巷工作面和回风巷的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16、在采掘工作面混合回风流设置瓦斯传感器,其报警浓度≥1%,断电浓度≥1%,复电浓度<1%。
17、岩掘工作面瓦斯传感器其报警浓度≥1%,断电浓度≥1.5%,复电浓度<1%,断电范围掘进巷道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1.构建全面、实时的监控网络,提升监控覆盖范围及精度。
2.确保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保障监控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降低运维成本。
4.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确保监控中心的合规性。
三、方案设计
1.系统架构
监控中心采用分层架构,包括前端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存储层、应用展示层四大部分。
二、建设目标
1.实现对重点区域、重要场所的实时监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提高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保障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运维成本。
4.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确保监控中心的合法合规性。
三、方案设计
1.系统架构
本监控中心采用分布式架构,分为前端采集、传输网络、中心处理和存储、客户端应用四大部分。
(2)严格执行行业标准,确保监控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3)加强对监控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
四、实施步骤
1.前期调研:了解监控需求,明确建设目标。
2.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3.设备采购:按照设计方案,采购相关设备。
4.系统集成: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和系统集成。
5.调试优化:对系统进行调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行。
(3)报警联动:与报警系统对接,实现报警事件的实时推送、处理和记录。
(4)远程访问:支持远程登录、监控和操作。
(5)数据分析:对监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6)运维管理:实现对监控中心设备、系统的运维管理,降低运维成本。
5.合法合规性
(1)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监控中心的合法合规性。
2.设备选型
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监控中心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监控中心的建设不仅关乎到企业的安全和效率,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运营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建设一套高效、可靠、智能化的监控中心,实现对生产运营全过程的全方位监控和管控。
2. 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进技术、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1. 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机房、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确保监控中心的正常运转。
(2)监控设备采购,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监控设备,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监控主机等,保证监控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软件系统建设,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监控软件系统,实现对各种监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管理。
2. 实施措施。
(1)成立专门的建设小组,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监控中心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确保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制定详细的建设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监控中心建设的时间节点和具体任务,确保建设工作按部就班地推进。
(3)加强监控技术培训,对监控中心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监控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使用技能,确保监控中心的正常运行。
四、效果评估与改进。
1. 效果评估。
(1)定期进行监控中心的运行效果评估,对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对监控中心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安全隐患的排查等方面进行评估。
2. 改进措施。
(1)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监控中心的建设方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2)不断引进新技术,提升监控中心的智能化水平,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总结。
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设一套高效、可靠的监控中心,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执行,能够为企业的监控中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公安监所监控系统建设规范-国标
公安监管场所监控系统建设规范1总则1.1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科技强警”、“基础信息化”战略和部领导关于规范和加强公安监管场所监控系统建设的指示精神,科学规划建设和维护公安监管场所监控系统(以下简称“监控系统”),提高公安监管场所安全系数,根据GA 1033—2013 公安监管场所装备建设和保障规范,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监控系统”是视音频监控系统的简称。
1.3 本规范适用于监控系统设计、施工、检测、竣工验收及维护工作。
1.4监控系统设计建设应遵循“科学、智能、简洁、可靠、环保”的原则,根据公安监管场所日常执法管理工作需要,与公安监管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组织开展。
1.5监控系统建设应与公安监管场所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公安监管场所安防技术有机结合,实现系统集成和功能联动。
1.6 监控系统设计与建设应在各级公安监管业务指导部门的领导及公安监管场所民警的参与下开展。
省市两级公安监管业务指导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与专业技术队伍,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1.7 监控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完成后,应请本级科技信息或技防管理部门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
省级公安监管业务指导部门及公安监管场所应派员参与论证。
通过专家论证,方可组织实施。
1.8 监控系统竣工后,要由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通过检测后,省级公安监管业务指导部门要予检查、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
1.9公安监管场所应建立健全监控系统技术档案。
根据国家关于电子产品使用寿命要求及设备老化程度,及时、定期进行维修。
监控系统使用7年或整体老化严重,应予及时评估、更新换代,确保监控系统稳定可用。
1.10监控系统建设经费(含维修费和消耗费),应按照《拘留所条例》、《戒毒条例》、《财政部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财行〔2014〕19号)、《看守所经费开支范围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公通字〔1996〕11号)和《财政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看守所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财行〔2009〕132号)等要求,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及时予以保障。
20110509监控中心机房建设参考标准
银行监控中心建设参考规范参考引用标准: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A38-2004《银行营业场所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的规定》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一、监控中心及附属机房选址1.1监控中心及附属机房选址设计要求1.1.1地震基本烈度为7 度及以上地区,机房的设计和设备的安装应采取抗震措施。
1.1.2 高层建筑或电子信息系统较多的多层建筑均应设置弱电间。
1.1.3 机房宜设在建筑物首层及以上的房间,当有多层地下层时,也可设在地下一层或设在建筑群中心位置的建筑物内。
1.2 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2.1 机房不应设置在厕所、浴室或其他潮湿、易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1.2.2 宜靠近弱电间,方便各种线路进出。
1.2.3 设备(发电机、UPS、专用空调等)吊装、运输方便;1.2.4 机房应远离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储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1.2.5 机房应远离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的场所,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振、消声和隔声措施;1.2.6 机房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场所,不应设置在变压器室、配电室的楼上、楼下或隔壁场所,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1.2.7 应避免靠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1.2.8 机房与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毗邻时,应符合国家标准《爆炸与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规定;1.2.9 建筑平面和空间布局应具有适当的灵活性,主机房的主体结构宜采用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内隔墙宜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二、监控中心设计要求2.1.1 GB 50348—2004 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
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JGJ_16-2008_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4.8.3不应毗邻重要防范目标;)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讯手段(应具备有线、无线两种报警方式)。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监控中心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监控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公共安全、保护人民财产和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决定建设一个先进、高效的监控中心。
建设目标是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城市内的公共区域进行监控,提高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二、项目计划与范围1.建设计划项目预计计划周期为两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和设备采购,预计耗时3个月;第二阶段是系统安装和调试,预计耗时6个月;第三阶段是系统运行和优化,预计耗时15个月。
2.建设范围监控中心的建设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采购:采购高清摄像头、监控终端、视频存储设备和相关配件等监控设备,并进行防水、防尘处理。
(2)系统安装:设备安装、布线和调试,确保监控设备正常运行。
(3)系统集成:将各个监控设备与中心服务器进行连接和集成,实现监控画面的实时传输和存储。
(4)中心建设:建设一个集视频监控、运维管理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中心,包括监控大屏、监控工作站和应急指挥室等设施的建设。
三、技术方案1.监控设备选择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高清、防尘防水等特性的摄像头,确保监控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监控终端应具备远程监控、智能识别和报警等功能,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视频存储设备应具备大容量、高速读写和可靠性等特点,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2.系统集成与管理采用先进的视频传输和集成技术,将各个摄像头连接到中心服务器上,并实现监控画面的实时传输和远程查看。
通过视频分析和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异常事件的自动检测和报警。
运维管理系统将对监控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应急指挥系统将集成各类应急资源和指挥信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需求。
3.中心建设与布局四、项目实施与管理1.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需成立专门的项目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确保项目按时、按质量完成。
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方案环境监控指挥中心是根据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为有效监测和管理环境状况而建设的。
其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监控环境质量,及时收集、传递、处理环境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与指导,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为此,下面将提出一个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一、中心布置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应建在地市级环保局内,中心的布置应注重灵活性和便捷性。
中心应划分为两个区域:指挥区和监控区。
指挥区是环境指挥决策的中心,包括指挥大厅、分析室、应急处置室等。
监控区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包括空气监测室、水质监测室、噪声监测室、固废监测室、辐射监测室等。
二、监测仪器设备要建设一个高效的环境监控指挥中心,需要配置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
其中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噪声环境的监测设备。
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应包括PM2.5、PM10、SO2、NO2、O3、CO等多个参数的监测仪器;水环境监测设备应包括水质监测井、自动水文站、水质监测车等;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应包括土壤采样器、土壤pH监测仪等;噪声环境监测设备应包括噪声级表、声音监测仪等。
这些设备应配置齐全,确保能够对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测。
三、数据传输和存储为了支撑环境监控指挥中心的工作,需要建立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应采用高速网络,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及时传送到中心,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数据存储系统应采用大容量的服务器和数据库,能够存储大量的监测数据,并保证数据的长期保存和查询。
四、信息管理平台为了更好地管理环境监控数据,建议建设一个信息管理平台。
该平台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等功能。
数据采集功能应支持多种监测仪器的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预处理功能应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数据分析功能应支持多种统计和分析方法,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环境监测数据;数据展示功能应包括图表、报表、GIS地图等方式,使决策者能够直观地了解环境状况和趋势。
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方案
监控指挥中心建设方案1. 简介监控指挥中心是一个集中监控和指挥的系统,用于实时监测各种设备或系统,并通过集中控制台对其进行管理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监控指挥中心的建设方案,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网络架构等相关内容。
2. 硬件设备2.1 服务器监控指挥中心的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组件,用于存储和处理监控数据。
建议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具备足够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以支持大规模的监控系统。
同时,服务器应具备高可靠性和冗余性,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2.2 监控设备监控设备是用于实时监测各种设备或系统的硬件组件。
根据监控需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监控设备,包括摄像头、传感器、温湿度检测器等。
这些监控设备需要具备良好的性能和可靠性,以提供准确和可靠的监控数据。
2.3 控制台监控指挥中心的控制台是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界面。
建议采用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和人机交互设备,以提供清晰和便捷的操作体验。
控制台应支持多任务处理和多屏幕显示,以提高工作效率。
3. 软件平台3.1 监控软件监控软件是用于管理和操作监控系统的软件组件。
建议选择功能强大且易于使用的监控软件,具备实时监控、告警管理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监控软件应支持多种设备和系统的接入,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和灵活的定制功能。
3.2 数据存储和分析监控指挥中心需要采集、存储和分析大量的监控数据。
建议选择具备高性能和可扩展性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平台,如关系型数据库和大数据平台等。
这些平台应具备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以保护和管理监控数据。
3.3 可视化展示监控指挥中心需要将监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给用户,以便于监测和决策。
建议选择具备丰富的可视化功能的展示软件,如数据可视化工具和GIS地图应用等。
这些软件应支持实时数据展示和历史数据回放等功能。
4. 网络架构4.1 网络拓扑监控指挥中心的网络架构应具备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扩展性。
建议采用分布式架构和层级化设计,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小区监控设计方案(DOC)
小区监控设计方案(DOC)一、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一个设计方案,以满足特定需求。
该方案将通过设计原则和规范来实现,同时也会考虑选型设备的性能和参数。
最终,我们将展示该方案的效果图。
二、设计原则在设计方案中,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简洁明了:设计应该简单易懂,不应该有过多的复杂性。
2.可靠性:设计应该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可扩展性:设计应该具有可扩展性,以便在未来随着需求的变化进行扩展。
4.灵活性: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以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使用。
三、设计规范和依据在设计方案中,我们将遵循以下规范和依据:1.国家标准:我们将遵循国家标准,以确保设计符合国家法规和标准。
2.行业标准:我们将遵循行业标准,以确保设计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
3.用户需求:我们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以确保设计满足用户的期望和需求。
4.技术可行性:我们将考虑技术可行性,以确保设计可以实现并且具有实际意义。
四、方案设计基于以上原则和规范,我们设计了以下方案:1.系统架构:我们将采用分布式系统架构,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2.数据库设计:我们将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界面设计:我们将采用简洁明了的界面设计,以确保用户的易用性和满意度。
4.算法设计:我们将采用高效的算法设计,以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方案效果图以下是我们设计方案的效果图:这里应该插入效果图,但是由于没有图纸,所以无法插入)五、选型设备性能及参数在设计方案中,我们将选择以下设备:1.服务器:我们将选择高性能的服务器,以确保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2.存储设备:我们将选择高容量的存储设备,以确保系统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
3.网络设备:我们将选择高速的网络设备,以确保系统可以快速传输数据。
以上设备的具体参数将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1.200W高清红外摄像机我们的200W高清红外摄像机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可以提供清晰、稳定的图像。
运营监控中心建设方案
运营监控中心建设方案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各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运营监控也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运营监控中心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运营监控中心建设的背景、意义、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和建设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为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案。
二、背景和意义随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越来越重视运营监控的工作。
运营监控中心作为企业运营管理的核心,其建设意义重大。
1. 提高运营效率运营监控中心能够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运营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 保障运营安全通过运营监控中心,企业能够及时监测到各种潜在的风险,保障企业运营的安全,避免因为一些问题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运营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4. 提升用户体验运营监控中心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的粘性,实现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运营监控中心对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保障运营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用户体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目标在建设运营监控中心时,应该制定明确的目标,以确保整个建设过程按照预期的方向前进。
具体目标包括:1. 建立全面的运营监控体系:包括监控指标体系、监测系统、报警机制等,实现对企业运营情况的全面监测和及时预警。
2. 提高运营效率:通过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保障运营安全:建设运营监控中心,保障企业运营的安全,避免因为一些问题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 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建设一个完善的数据分析系统,对企业运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四、建设原则在建设运营监控中心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范本
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监控中心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监控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管理和监控平台,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提出一份监控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范本,以期为相关单位的监控中心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项目目标。
1. 确定监控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2. 提出监控中心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人员配备等;3. 制定监控中心建设的时间节点和进度计划;4. 提出监控中心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实施方案。
1. 硬件设施。
(1)确定监控中心的场地和空间,确保场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选用高品质的监控设备,包括监控摄像头、监控主机、监控显示屏等,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建立完善的电力系统和网络系统,确保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软件系统。
(1)选择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监控软件系统,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建立监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监控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3)建立监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系统,提高监控数据的利用价值。
3. 人员配备。
(1)确定监控中心的人员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确保监控中心的正常运行;(2)进行专业的监控技术培训,提高监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3)建立健全的监控中心管理制度,确保监控中心的高效运行。
4. 时间节点和进度计划。
(1)明确监控中心建设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事件;(2)制定监控中心建设的详细进度计划,包括硬件设施的采购安装、软件系统的建设调试、人员培训等;(3)建立监控中心建设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项目进度的顺利推进。
5. 问题和解决方案。
(1)对可能遇到的监控中心建设问题进行预判和分析,包括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问题;(2)提出解决监控中心建设问题的具体方案和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总结。
监控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项目,需要全面细致的规划和实施。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标准规范.doc
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3月15日目录1 引言 (3)2 适用范围 (3)3 编制依据 (3)4 目标及原则 (4)4.1 建设目标 (4)4.2 建设原则 (4)5 建设要求 (6)5.1 建设步骤 (7)5.2 监控点范围 (10)5.3 视频监控点分类原则 (10)5.4 视频监控点责任范围 (11)5.5 监控点要求 (18)6 系统总体框架 (28)6.1 系统总体架构 (28)6.2 网络主体结构 (31)6.3 公安视频监控专网 (32)6.4 城市视频网络 (38)6.5 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监控系统 (46)6.6 公安网与社会网互联原则 (46)6.7 移动目标的组网 (48)7 系统实施要求 (49)7.1 基本功能要求 (49)7.2 高端应用要求 (53)7.3 分类分级监控点建设参考要求 (53)7.4 各级监控中心运行环境要求 (56)8系统维护和管理要求 (57)8.1 运行与维护工作 (57)8.2 运行与维护职责划分 (57)8.3 各业务单位管理保障制度与台帐 (58)9术语和定义 (60)附录一: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一附录二: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二附录三: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模板三1 引言为有效推进我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建成技术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全市性网络,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特制定《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指引》(以下简称《建设指引》)。
本《建设指引》对系统的适用范围、建设目标和原则、系统建设要求、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基本要求、应用管理和运行维护要求等提出概要性指引。
2 适用范围本《建设指引》依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公安部、省公安厅有关文件的要求,与《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总体实施方案》配套使用,用于指导我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应用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建设标准(试行)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二〇〇七年八月一日目录前言.............................................................1 基本功能要求...................................................2 建设原则和依据.................................................3 系统架构示意图.................................................4 建设标准......................................................5 机构设置......................................................6 附:系统架构示意图..............................................7 附表: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基本配置要求............................... 8附表:各级环境监控中心基本配置技术要求...........................前言环境监控中心是指建立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控的职能机构和必需的软硬件设施等。
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各级环境监控中心的建设。
1 基本功能要求1.1能够对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污情况及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实施24小时监控。
1.2能够自动采集传输数据、自动处理及处理及自动分析数据,实现数字化环境管理。
1.3 具有海量数据的存储、备份功能,能自动处理和分析数据。
1.4 具有报警和对现场自动监测仪器设备进行远程网络控制的功能。
1.5 能够为区域环境质量考核、污染物减排、环境应急等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2 建设原则和依据2.1 建设原则2.1.1 统一规划原则。
充分体现全省在自动监测系统联网、数据交换和监控中心建设的统一设计、统一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的原则;同时根据省市县不同的特点和业务量以及区域间的差别进行了分类处理。
2.1.2 互联互通原则。
通过建立无线和有线传输网络,达到各级环境监控中心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
2.1.3 先进实用原则。
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指标确保在一定使其内不落后;结合环保改造的市级和特点,确保系统功能完备、使用简便。
2.1.4 灵活扩展原则。
具有灵活的可扩展功能,支持其他监测业务系统的信息传输和实时监控,支持与投诉受理、环境应急指挥等业务的进一步整合、集成和其他业务的拓展应用。
2.1.5 安全可靠原则。
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和相关规定,具有较高的安全保密性,强化存储备份确保可靠稳定运行。
2.2 依据2.2.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源监控中心建设标准》(暂行)2.2.2山东省环境保护局、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运营的管理意见》(鲁环发〔2007〕94号)3 系统架构示意图系统架构示意图见附图。
4 建设标准监控中心包括基础硬件设施、应用系统平台、监控端专用设备、显示系统环境、网络及安全系统、数据存储备份主、监控中心应用软件等七个组成部分。
4.1省级环境监控中心组成部分4.1.1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12台,监控终端PC15台,台式和笔记本PC各20台。
(1)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服务器2台:配置A类服务器,部署自动监控通讯服务系统,接收现场机发送污染源监测数据包、对数据包进行解析、上报数据。
(2)应用服务器4台:配置A类服务器,分别部署环境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3个系统。
(3)自动监控GIS服务器2台:配置A类服务器,保证50G数据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足够的访问量。
(4)数据库服务器2台:配置A类服务器,至少保证3000个监控点的数据量交互,同时还能够满足其他方面的数据访问要求。
(5)域服务器1台:配置A类服务器,对网络中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管理。
(6)网络防病毒服务器、备份域控制服务器1台:配置A类服务器,部署存储备份软件。
同时承担防病毒服务功能,部署网络版防病毒软件,保证服务器和客户端安全。
(7)监控终端PC15台:配置A类监控终端,其中13台作为监控中心终端计算机,2台作为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专用计算机。
(8) 台式和笔记本PC各20台:配置A类台式和笔记本PC,用于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和便携管理用。
4.1.2应用系统环境根据各种服务器、监控终端PC机的数量和配置种类决定配备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的数量。
(1)服务器操作系统16套,其中6套企业版,10套标准版。
(2)监控终端操作系统15套,配备标准版。
(3)数据库系统1套,使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强安全性、可伸缩性和可用性,能够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提供全面的报表解决方案,能够在多个平台、应用程序和设备之间共享数据,更易于连接内部和外部系统。
易于创建、部署和管理。
(4)GIS系统软件1套,保证大数据量的GIS数据的发布、创建GIS数据库,支持GIS功能的二次开发,支持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存储备份软件1套,保证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无需点用网络带宽。
4.1.3监控中心应用软件(1)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1套:建立统一格式的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的基本信息、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排污状况、排污数据等数据库,加入实时监控数据,形成动态的、全国(全省)联网的污染源排污情况和环境质量监控台帐,在统一采集的基础上,统一核定排污数据和环境质量,为减排考核服务,为环境质量管理服务。
(2)环境自动监控系统1套:按照总局和省局的标准规范(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实现所有排污口和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数据传输到各级监控中心,使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直接起到监控、报警、处置的作用,同时保证实时监控数据按总局和省局的格式记入自动监测库。
(3)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1套:利用12369全国统一呼叫号码,建立公众举报数据库,将各种公众举报、投诉和日常执法监察信息,纳入统一联网管理。
及时发现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和其他排污单位的违法排污情况,并与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在线监测数据库、执法监察数据库、行政处罚数据库、公众举报数据库关联,及时进行现场检查,记录现场执法信息,形成执法数据报告,实现数据上传,满足国家对重点监控企业的动态管理。
4.1.4监控端专用设备(1)自动监控系统专用接入设备1套:用于与排污企业现场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实时通讯,确保传输链路正常稳定连接。
同时,企业端口也必须能响应监控中心对数据采集的要求。
(2)监控端CTI语音专用交换机1套:至少支持8路外线,8路内线,可脱离计算机或服务器独立工作,至少满足30000小时录音记录要求,具备转接、三方通话等功能,支持传真、短信功能,支持人工值班和电脑值班。
IVR及座席软件必须与国家统一开发核配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配套。
(3)实时报警接收设备1套:能够与企业端现场监控设备联网,实时接收企业端发送的报警数据包,同时满足接收现场设备报警信息的需要。
4.1.5显示系统环境(1)投影单元:配置A类投影单元。
(2)控制系统1套:配置A类投影控制系统。
(3)矩阵切换系统1套:配置A类矩阵切换系统。
(4)音响系统1套:包括4个音箱、调音台、无线麦克、DVD机等。
上述设备配置详细性能参数参看附表一。
4.1.6网络及安全系统(1)路由器1个:配置A类路由器。
(2)核心交换机1台:配置A类核心交换机。
(3)网络交换机2台:配置B类网络交换机。
(4)硬件防火墙1台:配置A类硬件防火墙。
(5)防病毒网关1台:配置A类防病毒网关。
(6)网络防病毒软件1套:配置A类网络防病毒软件。
(7)KVM切换器1个:配置A类KVM切换器。
(8)UPS电源1个:配置A类UPS电源。
4.1.7数据存储备份系统(1)小型计算机2台:配置A类小型计算机。
(2)光纤交换机2台:配置A类光纤交换机。
(3)磁盘阵列柜1个:可扩至40T,配置16T。
(4)磁带机/存储设备1台:配置A类磁带库。
(5)负载均衡器2台:配置B类负载均衡器。
(6)机柜4个:42U标准机柜。
4.1.8工作和业务用车工作和业务用车:配置A类工作和业务用车。
上述设备配置详细性能参数参看附表一。
4.2市级环境监控中心组成部分4.2.1基础硬件设施服务器12台,监控终端PC9台,台式和笔记本PC各15台。
(1)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服务器2台:配置B类服务器,部署自动监控通讯服务系统,接收现场机发送污染源监测数据包、对数据包进行解析、上报数据。
(2)应用服务器4台:配置B类服务器,分别部署环境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3个系统。
(3)自动监控GIS服务器2台:配置B类服务器,保证20G数据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保证足够的访问量。
(4)数据库服务器2台:配置B类服务器,至少保证1500个监控点的数据量交互,同时还能够满足其他方面的数据访问要求。
(5)域服务器1台:配置B类服务器,对网络中服务器和客户端进行管理。
(6)网络防病毒服务器、备份域控制服务器1台:配置B类服务器,部署存储备份软件。
同时承担防病毒服务功能,部署网络版防病毒软件,保证服务器和客户端安全。
(7)监控终端PC9台:配置A类监控终端,其中13台作为监控中心终端计算机,2台作为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专用计算机。
(8) 台式和笔记本PC各15台:配置A类台式和笔记本PC,用于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和便携管理用。
4.2.2应用系统环境根据各种服务器、监控终端PC机的数量和配置种类决定配备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件的数量。
(1)服务器操作系统18套,其中6套企业版,12套标准版。
(2)监控终端操作系统9套,配备标准版。
(3)数据库系统1套,使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强安全性、可伸缩性和可用性,能够进行数据管理和数据挖掘、分析,能够提供全面的报表解决方案,能够在多个平台、应用程序和设备之间共享数据,更易于连接内部和外部系统。
易于创建、部署和管理。
(4)GIS系统软件1套,保证大数据量的GIS数据的发布、创建GIS数据库,支持GIS功能的二次开发,支持大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5)存储备份软件1套,保证数据流不再经过网络而直接从磁盘阵列传到磁带库内,无需点用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