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小说叙述视角

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小说叙述视角
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小说叙述视角

总借俊眼传出来

——小说叙事视角

【学习目标】

1.了解叙述视角相关知识,明确三种人称的作用。

2.总结叙事视角题题型类型,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知识构建

一、知识链接

1.叙述角度: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读者们好像面对作者而坐,听他讲故事。

“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则要具体分析,它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2.叙述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如果突出事件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3.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4.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5.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拉进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情感④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推动情节。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一般有拟人的意味,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②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第三人称的作用: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②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他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二、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小说,作者从“你”的角度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

探究主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书人》《边城》采用的叙述视角及作用,并仿照高考考查题型设计成题目,有效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探究问题分解:

1. 《林黛玉进贾府》采用“人物有限叙述视角”写人物、场景的有什么妙处。

2.《一个人的遭遇》中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采用“我”的有限视角有什么好处?

4.《边城》是采用何种叙述视角叙事的?有什么好处?

5.《祝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6.《最后的常春藤叶》视角转化作用。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 小说的叙述视角安徽阜阳李卫全 很高兴,在写作过程中,在先前毫无写作理论基础下,我发现了'叙述视角'这一重要叙事因素(另外也发现了场景及场景变换),并且一直它. 以下把别人关于叙述视角的文章摘录下来,作为学习之用.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版本一: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一般说,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一、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 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叙述故事。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叙述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叙述,对客观事件保留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加入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 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 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 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分析 采用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时叙述故事是一种局限,但对读者却是一种丰富,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每个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没有过多的主观感受与心理描写,只有对眼前事物的再现和直接转述式的对话,一切景物象征意义,一切情节的全部内涵全都蕴藏在客观的叙述中。可以说是海明威的语言风格与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叙事艺术。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高三语文小说复习知识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

高三语文2018复习小说专题-小说叙述视角

总借俊眼传出来 ——小说叙事视角 【学习目标】 1.了解叙述视角相关知识,明确三种人称的作用。 2.总结叙事视角题题型类型,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知识构建 一、知识链接 1.叙述角度: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读者们好像面对作者而坐,听他讲故事。 “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则要具体分析,它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2.叙述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如果突出事件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3.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4.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5.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拉进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情感④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推动情节。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一般有拟人的意味,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②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第三人称的作用: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②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文学类文本复习(拓展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课时2) 教学目标: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3.阅读同一个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

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2)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 拓展:鉴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

(2)“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3、获奖微型小说,体会第二人称和视角: 拷问(作者:冷清秋) 这照片是被你随手抓拍到的。 先前你都没有意识到会是这样。那只是多年来身为记者的一种本能。收集能触动人心的美好,就“咔嗒”一下快门声,如呼吸一般自如无觉。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3. 4.黛玉的视角看宝玉

2017年全国卷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2013—-2017年全国高考小说类文章阅读 2017年 (一)【全国I 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战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练习苏教版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训练苏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小说阅读训练 【模拟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僧面佛面 沈祖连 一 小伟从幼儿园回来,一眼看见爸爸的书柜顶上有一匹马,很光滑很好玩。那马头高昂着,蹄扬着,似在奔驰。小伟极想得到它。 书柜太高,够不着,小伟便搭了三张椅子登上去——够着了。他把马抱了过来,很得意。不想那椅子歪了,哐啷一声,椅子翻了,人摔了,马碎了。小伟骇得哭了,连屁股肿痛也顾不上了。 小伟知道,打碎了爸爸的马,一定要受到惩罚的。 怎么办?怎么办? 小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妈妈。他一拐一拐地来到办公室,哭诉了情况,很快得到了妈妈的安慰——“哭什么,不就是一匹马么?哭什么?乖乖,看摔着了没有?” 妈妈把小伟拉过去,又是摸又是捏,又是搽肿痛灵,又是搽紫药水。 小伟的骇怕丝毫没有减轻,因为妈妈并没有说出怎样为他解救的办法。 “还哭?是不是摔骨折了?来,我看看。” “不,我怕。” “怕什么?不就是一匹马么?”妈妈说,“等你爸爸回来,就说是我打的好了!” 小伟破涕为笑了。 不过,妈妈也知道那马在丈夫心中的重量,说是自己打的,他能信?能不能为小伟开脱,那还说不准,妈妈感到心中没数。妈妈一转念,有了,找小伟的爷爷去。他们家的传统都是儿子怕老子,能搬出这尊老佛爷,就万事大吉了…… 二 大伟在机关混过几年,出任了××有限公司的经理。 大伟的处境一直都挺顺,只是近来出了问题,在边境贸易中参与了一起走私事件,上边查得紧,据说,大伟还是案中要人。 大伟懵了。他胆子大,以为开放搞活,见着什么做什么,谁知…… 怎么办?怎么办? 大伟深知此不同于摔碎唐三彩,妈妈及爷爷是帮不了忙的,必须…… 大伟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的局长,局长是一位慈善得像妈妈一样的女人。正是女局长慈眼识才,他才得以提拔。 女局长安慰他。 “可是,上头查的!” “上头来人,不也是先到我这里么?问题是,你老实说,那些车款,有没有落入你的腰包?” “这点你放心,我大伟再穷也不至于贪公家一分!”大伟心虚地说。 “那就好,回去放心上班,天塌下来老娘顶住。” 大伟走了,女局长也感到心中没底,查走私是上边下的文,她区区一个局长,能抗住什

高三语文小说阅读试题及答案

2020高三语文小说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完美计划 姜钦峰 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 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真题回放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

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复习 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考点分析 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 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2019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2018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习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 2.一轮复习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略,要对这个知识点结合教材和考题进行扩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课前准备 1. 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26-27 页,做导学案。 2. 重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之处。 教学内容 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概念解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要求:请从不同方面用第一人称重新叙述该故事,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增删词语。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享我的快乐,却发现师傅正在和书生商量,想让书生带我下山,启程前我连夜下山给师傅买了药,放在禅房里,并随书生下了山。我不想下山历练,我也不想去找我的父母,是不是师傅不喜欢我了,要让我走,那我听话一点,是不是师傅就会让我回来呢?我不想要父母,我只想陪伴他。 师傅版:看到门口襁褓中的婴儿,我是有过一瞬间的迟疑的,再看到襁褓上放着的字条,我放弃迟疑,将孩子抱回禅房,纸条上写着:家乡遇难,无力抚养,希望孩子能有个安稳的归宿。我迟疑的原因,是考虑到自身身体不好,害怕不能照顾好孩子,转念一想,我佛慈悲。虽将孩子留了下来,但去留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吧,再者,能寻到父母总是好些。所以我每天从功德箱拿出一枚铜钱,准备给弥生做盘缠。每遇到山下来的人,我也会和他们谈论一番,找找线索,终于一

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复习 ——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考点分析 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①把握故事情节;②揣摩人物形象;③赏析环境描写;④概括探究主题;⑤品味赏析语言;⑥赏析艺术技巧;⑦理解小说的标题。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点值得注意:“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轮复习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1. 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 2. 一轮复习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略,要对这个知识点结合教材和考题进行扩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课前准备 1. 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26-27页,做导学案。 2. 重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之处。 教学内容 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概念解释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 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度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1)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3)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从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乌鸦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

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咧开大嘴直笑,并且说:“谢谢你,乌鸦小姐。为表达对你这块奶酪的谢意,我要给你一个忠告,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吹捧你的人。” 狐狸得意极了。它将奶酪吃的干干净净,拔腿走了。 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角度的特点,就在于“全知”:作者不但知道故事的全部,而且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

高三语文 小说阅读练习(一)

小说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 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 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向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 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镇长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就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么?!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吗?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工作,遇到点小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 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再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刷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 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里,进屋去拿出了一包皱巴巴的红塔山烟,给大家散了。而后又爬上园子里的梨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黄皮梨。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的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质。 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几个月前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 300多元,还说如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角度》优质课教案_11

《话题:叙述角度和人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一般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过程与方法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会欣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教学难点有限视角的两种类型;学以致用,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答题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积累知识储备 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2.小说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小说的分类: (1)按篇幅:长、中、短、微。 (2)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3)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4)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5)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 (6)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5.小说的主要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6、小说的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改编故事,体会叙述艺术 1.以不同叙述角度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版本一《我受骗了》(乌鸦版):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我嘴上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狐狸版):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