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小说专题-小说叙述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f7200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4.png)
高考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小说中“我”的作用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表达思想。
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
③“我”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的故事情节。
④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
⑤小说可“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人称1. 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点。
2.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②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四、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二本书宁肯“有旧鞋换洋火——”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
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
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闹钟,我有个小闹钟。
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https://img.taocdn.com/s3/m/348926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14.png)
小说叙述视角作用专题附答案全套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事,有何好处?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紧密相关,但是与叙述人称还是有区别。
常见的叙述视角主要有: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女性视角。
小说在选用叙述视角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部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有时也会发生叙述视角转换。
(2)答题角度★全知视角作用(1)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
(2)让读者了解真相,便于全方位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3)在叙述事件和人物时,可以灵活地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
★有限视角作用(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2)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让读者获得了更真切、更自然的感受。
(3)最大限度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一点主要是限知外视角的作用。
★动物视角作用(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2)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3)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使人意识到动物生命的内在价值、建立生态意识)。
★儿童视角作用(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女性视角作用(1)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视角转换作用(1)就增加了感染力,也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94a42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a.png)
高考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主要是叙述故事;小说既然要叙述故事,就一定有一个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问题;所谓叙述视角,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即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叙述人称,就是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叙述人称不同于人称,后者是指人物的一般代称,如你、我、他,它们不能一一对应;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叙述的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两种叙述视角;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既是叙述故事的人,同时又是故事里的角色;这种叙述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个叙述者具有双重身份,他既可以直接参与事件进程,又可以跳出作品环境而从旁予以描述或评介,从而使叙述显得更逼真、可信或亲切,也更易于理解;二是由于叙述者受其角色身份的限制,不可能叙述角色无法知晓的内容;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文本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有些同学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那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既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就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挖掘,可以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自由度;这种叙述视角,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的情节发展,而且还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一清二楚;甚至对故事里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这种叙述视角的不足之处,就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隔膜,作者总是把读者排斥在小说的外面,而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作者好像是在与读者谈心似的;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真题回放第9车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2011年浙江高考卷本文有修改问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分析:本题考查作品的叙述视角、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小说叙述角度主要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这两种;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阅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能够准确识别作品是运用了哪种视角和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限视角;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无限;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此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互叙述,但是故事的主体部分只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此外,叙述视角的作用还可以从行文构思上考虑:让构思新颖独特,是全文的线索等;参考答案:第三人称;效果: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https://img.taocdn.com/s3/m/b5ae767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7.png)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角度及人称+课件19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角度及人称+课件19张](https://img.taocdn.com/s3/m/43c3781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2.png)
高考链接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 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 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 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小说用的什么视角?】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什么叙述方式?】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子兵。”【切入正题。由“八阵图”引入“石门阵”,抓住了听众的好奇心 理。】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 雨湿声啾啾!
1.以有限视角叙事真实自然,贴切传神。诗人叙述亲眼所见的生离死别图后,又通过亲耳所闻 征夫哭诉,使作品真实感人,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叙事中寓情。描写叙述,代人叙言,表达出内心的焦虑不安。 3.叙述结构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合,井然有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 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 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 不异犬与鸡。
小说阅读之叙述角度及人称
——以《桥边的老人》为例
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 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 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 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 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 《桥边的老人》从哪些方面体现了 这一创作原则。(6分)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高考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f74dc8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3.png)
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一、概念阐释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简单地说就是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
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
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
二、分类1、有限视角2、全知视角3、特殊视角:儿童视角、女性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三、有限视角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这时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有限视角多以第一人称方式呈现,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
,“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也可以是混合第一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发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叙述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有限视角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好处: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缺点: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1.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
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
2.见证人视角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
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
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视角
![高考语文小说的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57619b9f227916888586d73a.png)
•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很像
古典小说中的说书人,只要叙述者想办到
的事,没有办不到的。想听、想看、想走
进人物内心、想知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发生的任何事,都不难办到。
因此,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
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 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 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其次是便于全方 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 述人物和事件。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 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 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 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叙事朴素明 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 优点。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来
小说的叙述视角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知识链接,初步了解小说在叙 述视角方面的相关知识;
正因为有如上优越性,全知视角尽管已 被视为落伍,却至今仍具有生命力。
托尔斯泰便在作品中以这种视角去叙述俄罗斯
当时的社会状况。无怪乎列宁称他是“俄国革
命的一面镜子”。他的《战争与和平》、《安 娜·卡列尼娜》、《复活》反映的社会面都是非 常宏大的,这样宏观的观察和揭示是非全知视角 而莫属的。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一部小 说的各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队中的各个成员, 而‘全知全能’的作家便是这个交响乐队的总 指挥,没有他任何美妙动听的乐曲都演奏不出 来。”这里所言“全知全能的作家”也就是全 知视角。
2.通过完成习题,初步了解小说在叙述视 角方面的题型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和方式
![高考小说叙述视角和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4c98c6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d.png)
两重叙述
文言小序叙述的是传统、“正常人” 的世界,主人公狂人病愈成为候补官 员——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白话文日记叙述的是狂人的内心世
界,疯狂、清醒。主人狂人公拥有着 强烈的反抗性。
叙述视角归纳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即小说通过“我” 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情节,“我”是故事的见证者 和亲历者,但并不是作者自己,这就大大增强了 小说的真实性;同时“我”也可以贯串全文,成 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对主要人物起 到对比、衬托的作用。不过,第一人称只能对自 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因此,在叙述上有一定 的限制,文中形成的空白还要由读者去填补。
《祝福》——“我”
2、第二人称,这种叙述人称在中国小说 里很少见,主要存在于外国小说中。它 虽然可以拉近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但在小说的叙述 中会显得很拗口,故而,被很多小说家 弃而不用,所以,在高考中,考生是见 不到这种文章的,因此,不再赘述。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云端视角、 上帝视角),它被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广泛使用, 这种叙述人称可以不受限制,相对自由,可以深 入人物的内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 同时发生的事情,它俨然就是上帝,知晓一切, 操控一切,因此,会让读者感到真实性不足,同 时,也限制了读者再创造的热情和冲动。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 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 京时,多得林冲看顾。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 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 官司同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 官司。又也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京中安 不得身,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道:“小二哥, 你如何也在这里?”
高考小说的叙述视角和方式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述视角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7e380223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a.png)
小说专题训练---叙述视角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劈破玉张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
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
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
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
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
”刀客们说:“ ‘破玉’ 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 母亲问:“‘劈破玉’呢?”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
狼盯着他,他盯着狼。
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
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
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
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 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
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
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
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
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48张)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叙述角度及作用(课件48张)](https://img.taocdn.com/s3/m/0de5d3114028915f814dc2b6.png)
Ⅱ
把握叙事特征和效果,答好叙事题
(2014·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 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 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 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 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叙述特色
作用
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
运用第一人称“我”串 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
起全文,“我”是文章 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
的线索人物
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
萧索
3.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有限视角
特点: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 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 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 如《天嚣》
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 称叙事,以某个人的眼光观察,以他的心灵思考。
全知视角
• 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 全部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特别是其复杂 微妙的心理变化。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 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_补__充__说__明___,使 情节更加_完__整___,结构更加_严__密___,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_对__前__面__说__的__人__或__事__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 交代,是中心事情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4933e61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e.png)
艺术效果:“他”的视角所知有限,强化神秘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特殊视角之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 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 达到的优越。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2)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3)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4)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5)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6)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总结及补充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上帝视角 1.特点:“全知”叙事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 2.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 3.视角切入: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限制,最大限度掌握广度、深 度 4.叙述人称:往往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人像上帝,对人物心理、过去 了如指掌。 5.作用: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握
特殊视角之动物视角
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 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 展; 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 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特殊视角之女性视角
以女性敏锐的洞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入入胜 以母性感情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情怀 塑造了。。。。的女性形象,以。。。的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改文是以全知视角旁述王熙凤的出场,因为一切信息提前告知,悬 念感与临场感就少了许多。
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叙述视角与谋篇布局
![2023届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叙述视角与谋篇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90a0804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6.png)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之叙述视角与谋篇布局◆(一)记叙(叙述)人称(视角)1、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二)结构安排(布局谋篇)手法: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详略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总领(统摄)全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承上启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等。
注意:要关注文章要点:标题语、概括语、限示语、对象语、篇章语、主旨语、过渡语、照应语、背景语、文字语。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通常提问方式是: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安排结构的好处是什么?而这些问题的落脚点无非在开头、结尾、过渡句(段)的身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借俊眼传出来
——小说叙事视角
【学习目标】
1.了解叙述视角相关知识,明确三种人称的作用。
2.总结叙事视角题题型类型,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知识构建
一、知识链接
1.叙述角度:叙述学中,一般把“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称为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站在局外,不出现在故事中,但他仿佛是无所不知的“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十分了解,对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也都清清楚楚,有时甚至走到前台发表议论、对人物进行评价。
读者们好像面对作者而坐,听他讲故事。
“有限视角”,就是叙述者是当事人,参与故事的发展,我们依赖于他的眼睛看世界,靠他的引领进入故事。
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待。
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则要具体分析,它可以是“全知视角”,也可以是“有限视角”。
2.叙述角度不同,表达效果就会不同。
如果突出事件的亲历性,一般选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悬念感,可以考虑选择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3.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
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
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4.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小说中既出现“你”,同时也出现“我”与“他”,这种情况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二是小说通篇只出现“你”,而不出现“我”,更不出现“他”,这就是所谓真正用第二人称写作的小说。
第二人称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的强烈的感情倾向。
一个“你”字,似乎让读者遇到久别重逢的老友,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
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
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5.各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的作用:①叙述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②拉进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便于抒发情感④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推动情节。
第二人称的作用:①一般有拟人的意味,直接对话,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②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第三人称的作用: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②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有限视角: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他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
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二、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小说,作者从“你”的角度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探究
探究主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说书人》《边城》采用的叙述视角及作用,并仿照高考考查题型设计成题目,有效规范表述自己观点。
探究问题分解:
1. 《林黛玉进贾府》采用“人物有限叙述视角”写人物、场景的有什么妙处。
2.《一个人的遭遇》中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采用“我”的有限视角有什么好处?
4.《边城》是采用何种叙述视角叙事的?有什么好处?
5.《祝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6.《最后的常春藤叶》视角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