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干谒诗

合集下载

干谒诗 文档

干谒诗 文档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hùn)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jí),端居耻圣明。

译文:秋水盛涨,几乎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一片,波涛汹涌似乎想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当。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溪而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作品赏析: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湖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再加上这样浩大的水势,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的诗人面对洞庭湖,极目远眺,眼前不仅是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仿佛是湖水孕育出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如沸滚蒸腾一般泛起惊涛,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事物由此获得了飞扬的动势,足以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

古诗鉴赏之干谒诗专项指导

古诗鉴赏之干谒诗专项指导

古诗鉴赏之干谒诗专项指导概念: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标题的标志: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情感: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常用手法:①比喻。

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②对比。

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

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

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词句注释:⑴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李白写的干谒诗

李白写的干谒诗

李白写的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以下是李白写的几首干谒诗:
1.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2. 《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3.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
少年不得意,落魄无安居。

愿随任公子,欲钓吞舟鱼。

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

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

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

翰林秉笔回英眄,麟阁峥嵘谁可见?
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

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

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

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

爱君山岳心不移,随君云雾迷所为。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

别后遥传临海作,可见羊何共和之。

干谒诗的鉴赏

干谒诗的鉴赏

干谒诗一、词义理解1、《与于襄阳书》节选韩愈原文: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译文: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

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

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

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2、干谒:干,求;谒,拜谒。

干谒,有所求而请见。

二、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唐时,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士子们写干谒诗,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所以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行卷,是古代科举习俗,也可称作一种科举文体。

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

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

因此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应明经等科则不须行卷。

由于进士科录取人数甚少,准备独特的题材从事行卷,是应举者的重要活动。

高考诗歌鉴赏:干谒诗精品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干谒诗精品课件
2、真诚肯切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二、唐代干谒诗的风格类型
3、自负豪迈
《上李邕》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 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求官、 而干谒,或为入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 应考士子、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 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 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 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以干谒目的的不同来对 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
若能有幸成为您的学生,我将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最后,也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 中阅读此封邮件。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学生:XX
可以说,干谒诗是炫耀与谦虚,恭维与尊严的结 合与平衡。越是好的干谒诗,就越要达到这种平衡。
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 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创作队 伍庞大,数量可观。
藏在深山待人识
——干谒诗(兼谈投赠诗)
含义 类型 手法和主旨
干谒诗
所谓“干”,就是“求”“求取”,“谒”就是 “拜谒”“拜见”。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 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 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 迹。
【干谒】gān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
——《幽闲鼓吹》
项斯,字子迁,江东人。 始未为闻人,因以卷谒杨敬 之,杨苦爱之,赠诗云: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 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未几诗 达长安,明年擢上第。

干谒诗题材特征

干谒诗题材特征

干谒诗题材特征
干谒诗是一种致敬和颂扬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向尊贵的人或伟大的事物表示敬意。

它的特征包括:
1. 敬意和赞美:干谒诗的基本目的是表达作者对尊贵的对象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通过选用恰当的词句和描述,表达对其地位、品德、成就等方面的赞扬和敬佩。

2. 抒发情感:干谒诗往往富有情感色彩,作者通过对尊贵的对象的感慨、敬仰、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的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

3. 出自名人之手:干谒诗通常是由文人雅士或具有艺术才华的人创作的,其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4. 符合传统规范:干谒诗在形式和结构上通常遵循传统的诗歌规范,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同时,在表达方式上也会融入一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和修辞手法。

5. 主题广泛:干谒诗的主题可以涵盖各个领域,如干谒帝王、贤臣、名山大川、历史事件等。

不仅可以赞美人物,还可以赞美自然景观、文化传统等。

总的来说,干谒诗以尊贵的对象为主题,通过赞美和敬佩的方式表达作者对其的崇敬之情,兼具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功用。

诗歌题材鉴赏——投赠干谒诗

诗歌题材鉴赏——投赠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的朝代,举士与选官 分属不同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 即做官,必须先守选若干年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而六品以下的旨授 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铨选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规定侯选人还 须有保官担保。所以进士们为求早日出仕,有资格的官员们为求顺利通过 铨选,主持铨选的吏部尚书与侍郎,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的对象。如: 白居易的《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属于这类诗。

(三)干谒四大类
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
庞大,且数量可观。干谒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内容大

体可分为四类。不仅创作队伍庞大,且数量可观。
1、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进士科是隋唐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始于隋炀帝,至唐代特别受到

重视。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 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

人》《上包祭酒 》《寄高三十五书记》《送颜推
官游银夏谒韩大夫》
(二)识别意象助理解
• 干谒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高位者、掌权者推销自己

,以期得到赏识,所以作者在诗作中常用“龙门”“折桂 ”“阡陌”“飞鸟”“良马”“凤凰”“蚂蚁”“漂萍”

等意象来表情达意。

• 如①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中“老死阡陌间,何因 扬清芬”,借“阡陌”表达了不甘平庸,想得重用的豪气
志 诗
及第者“白衣公卿”。“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而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 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扬自

干谒诗十首

干谒诗十首

1、一、唐章碣的《东都望幸》: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2、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3、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

4、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5、二、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6、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赏析:此诗又题《近试上张水部》。

7、张水部即张籍,他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合称韩张。

8、朱庆馀平日行卷于他,已得其赏识,可是临近科举,仍然心中忐忑,因而呈上此诗,以新嫁娘自比,以夫婿比张籍,以舅姑比考官,就应试前景征询于他。

9、诗中舅姑指公婆,唐俗,新嫁娘在婚礼次日清晨拜见公婆。

10、此诗抓住这一社会风俗中的生活细节,刻划了新嫁娘自信而又含羞、期待而又迟疑的心理,可谓体贴入微,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歌画面美、风俗美、人情美,兼之言外有言、意外藏意,令人赏爱不已。

11、三、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12、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13、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14、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5、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

16、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7、”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

18、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

19、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20、《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1、”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

22、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

唐代干谒诗趣谈

唐代干谒诗趣谈

唐代干谒诗趣谈唐代干谒诗趣谈--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在闺房中打趣逗乐的爱情诗;可是,一看诗的题目便会产生疑惑:描写闺房情趣的诗为什么要献给张水部?张水部是何许人也?一查有关史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具有表里双层意蕴的干谒诗。

所谓干谒诗,是指诗人因对某一显达人物有所企图或要求而写的诗。

唐穆宗长庆年间,青年诗人朱庆余从他老家浙江绍兴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在“以诗取士”的唐代,凡是诗写得好又有名人推荐的考生,“登科入仕”就大有希望。

朱庆余虽然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却不知道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因而很想得到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的指教和推荐。

为此,他一到长安便将自己写的几十首诗稿全部献给张籍。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却不见回音。

于是,他便写了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献给张籍。

因为这首诗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写的,所以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在《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中,没有把自己对张籍的企求直接端出来,而是采取隐喻的手法,将所企求的事项巧妙地隐于形象描绘之中。

即把“舅姑”(公公婆婆)比作主考官,把自己比作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娘子,把张籍比作“夫婿”(新郎官)。

全诗以新郎官审视新娘子的装束打扮,比喻诗坛名家对青年诗人写的诗歌进行鉴赏。

因而本诗的最后两句,其表层意蕴是新娘子梳妆打扮完毕悄声问身边的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毛是深啦还是浅啦?我这样的装束打扮合不合时髦?”其里层意蕴则是:“张水部大人,您看我写的诗到底行不行?我的诗歌创作水平究竟怎么样?我的诗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言外之意是:“我有没有可能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全诗构思奇特,比喻新鲜贴切,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含意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写过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干谒诗 5首

干谒诗 5首

干谒诗赏析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一)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

(4分)(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试题答案:(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

(3分)(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4分)(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赏析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

“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

“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

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也是指夜里看星星。

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

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

”也有一定道理。

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

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

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第二讲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

唐代的干谒‎之风与杜甫‎的干谒诗“干谒”,《辞海》释为“有所干求而‎请见”。

它是古代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贵‎人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援引的‎行为方式。

钱穆《记唐文人干‎渴之风:“唐代士人干‎渴之风特盛‎”,“唐人干渴之‎风,实至晚而弥‎烈”。

葛晓音《论初盛唐文‎人的干渴方‎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无论统治阶‎级取士的制‎度有多少变‎化,干渴始终与‎文人求仕相‎伴随。

然而哪一个‎时代都不如‎初盛唐的干‎渴兴盛。

”张玉璞《论盛唐干渴‎文》:“干渴之风盛‎行于盛唐,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陈雅贤《唐代干渴诗‎文研究》:“自初唐之时‎始萌,至晚唐则臻‎于极盛。

”一、唐代的干谒‎之风1、干谒的渊源‎起源于汉代‎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干渴求仕是‎荐举辟召的‎取士制度所‎造成的一种‎社会行为。

从汉代起,干渴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

”2、唐代干谒之‎风盛行的背‎景(1)唐代的选士‎制度科举与荐举‎并行,两者都允许‎甚至鼓励自‎我推荐。

科举士子向州县‎官和考功员‎外郎上书行‎卷;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载:“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

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蛰,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

”荐举玄宗诏令荐‎贤不避亲、文武高才者‎自举。

与科举相平‎行的荐举,是指在官员‎或权贵的荐‎送下,朝廷不经考‎试而直接录‎用人才太宗时马周‎西游长安,经中郎将常‎何的荐举入‎仕为朝官,终于青云直‎上而致宰相‎。

当时,“帝以常何举‎得其人,赐帛三百匹‎”(《旧唐书·马周传》)。

《新唐书·方技传》载,蓟州人师夜‎光“少为浮屠,至长安,因九仙公主‎得召见温泉‎。

帝奇其辩,赐冠带,授四门博士‎,赐绯衣、银鱼、金缯千数,得侍左右如‎幸臣’,”。

唐代有向朝‎廷上书、献赋或献诗‎而入仕一途‎,其间往往需‎要有权人物‎的举荐。

干谒诗精选

 干谒诗精选

干谒诗精选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o作者:孟浩然o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闺意献张水部》o作者:朱庆馀o诗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上李邕》o作者:李白o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东都望幸》o作者:章碣o诗句:“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1.《橘柚垂华实》o作者:汉·无名氏o诗句:“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独自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1.《投长沙裴侍郎》o作者:杜荀鹤o诗句:“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1.《献淮南李仆射》o作者:赵嘏o诗句:“早年曾得圣人书,拟把生平一举酬。

今日雕虫蒙记忆,他年鸿业借扶摇。

”1.《上尚书范阳公启》(注:此为启文而非诗歌,但体现了干谒之意,故在此列出作为参考)o作者:***o节选:“愈自以曩者窃承公之馀论,每有所作,未尝不心讽口咏,以自开导也。

伏惟尚书公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博物足以穷理,约言足以立身,诚可谓具美矣,蚤夜以思,实所景仰。

”。

干谒诗鉴赏

干谒诗鉴赏

干谒诗鉴赏一、干谒诗简介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

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可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多乞怜语而为人所轻。

但是,干谒诗中体现出来的文人干谒心态对研究诗人、诗歌的意义以及干谒诗的写作技巧却是不容忽视的。

二、干谒诗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此诗当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

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

三、四句实写湖,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谒作为一种地位低者请求地位高者给予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从汉代形成泛滥,至唐时已蔚然成风。

干谒需借助媒介,或以珍宝、或以金银、或以文章、或以诗歌。

渴求功名的文人墨客为向当权者显示其才华以期得到引荐,往往投诗献文于朝中显宦,干谒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

唐代干谒诗数量有数百首之众,尽管在数量上、艺术上没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题材引人关注,但依然有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历久弥新,一些名句被累世传诵。

干谒诗最忌直言,其突出特点即是运用比兴,巧譬妙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其难以坦陈的心迹。

其中最能体现干谒诗含蓄委婉特点的干谒诗当属朱庆馀的七绝《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不知道该诗的写作背景,大家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情诗。

该诗别题“近试上张水部”,考期将近,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有些担心,便将自己的诗文整理后呈现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并写作此诗,对前途作了委婉的询问。

诗人以新娘自比,以其梳妆打扮隐喻诗文写作练习,以画眉深浅隐喻文章风格,同时,将张籍比作夫婿,将主考官比作公婆,
诗意是:最近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完后卷子就要由主考官评阅了。

我虽然有信心考好,但还得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

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 大为赏识, 回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歌仍以比喻作答, 把朱庆余比作“越女”, 把他的诗比作“菱歌”, 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含蓄地回答他, 不用为考试担心。

朱庆馀的这首诗构思巧妙,以闺意写干谒,与此诗相似的还有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

同样,如果不知道此诗的背景,我们同样也只会认为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但本诗的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

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用比兴手法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

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

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

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朱诗为问前途而作,张诗为推辞藩镇拉拢而作,都是干谒诗的精品之作。

而孟浩然的干谒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虽没有像朱张那样有双重含义,但也用比兴寄托,曲折尽致,含蓄委婉,不落俗套。

本诗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以此诗干谒张丞相,借临洞庭之感表达希望得到引荐之意。

通篇多用比兴,语含双关。

前四句极写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和蒸腾的活力,象征盛唐时期繁荣发展、蓬勃向上的社会气象。

接着用“欲济无舟楫”隐喻想出仕而无人举荐的遗憾,用“坐观垂钓”的“羡鱼情”隐喻自身对才华得以施展的从政者的欣羡之情。

最后两句也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 可是并非本愿, 出仕求官还是一心向往的, 不过是找不到门路而已, 恳切地向张丞相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相比于朱庆余、张籍、孟浩然,李白的诗则显得更加豪迈。

天宝四年, 李白在游北海郡时给北海太守李邕写了一首《上李邕》, 诗曰: “大鹏一日同风起, 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 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此诗开篇以展翅的大鹏自比,乘风则纵横驰骋,风歇则搅海翻江,充分表现了诗人理想抱负的非凡及其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

后四句直抒胸臆,就“时人”对自身的冷笑、不理解而表示强烈愤慨。

并郑重相告“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

本诗作为干谒诗,同样譬喻巧妙,但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天马行空、愤世嫉俗的个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