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泄湖中学高三物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9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合集下载

高三物理知识归纳二力学模型及方法

高三物理知识归纳二力学模型及方法

高中物理知识归纳(二)----------------------------力学模型及方法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叠放在一起、或并排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3.轻绳、杆模型杆对球的作用力由运动情况决定 只有θ=arctg(ga)时才沿杆方向最高点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最低点时的速度,杆的拉力 若小球带电呢?假设单B 下摆,最低点的V B =R 2g速度⇐mgR=221Bmv 整体下摆2mgR=mg2R +'2B '2A mv 21mv 21+'A 'B V 2V = ⇒ 'A V =gR 53 ; 'A 'B V 2V ==gR 256> V B =R 2g 所以AB 杆对B 做正功,AB 杆对A 做负功 若 V 0<gR ,运动情况为先平抛,绳拉直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即是有能量损失,绳拉紧后沿圆周下落机械能守恒。

而不能够整个过程用机械能守恒。

求水平初速及最低点时绳的拉力?换为绳时:先自由落体,在绳瞬间拉紧(沿绳方向的速度消失)有能量损失(即v 1突然消失),再v 2下摆机械能守恒例:摆球的质量为m ,从偏离水平方向30°的位置由静释放,设绳子为理想轻绳,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A 时绳子受到的拉力是多少?FF4.超重失重模型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m(g+a);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m(g-a)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1到2到3过程中 (1、3除外)超重状态 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 铁木球的运动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5.碰撞模型:特点,①动量守恒;②碰后的动能不可能比碰前大;③对追及碰撞,碰后后面物体的速度不可能大于前面物体的速度。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物理48个解题模型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高考物理48个解题模型

⾼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考物理48个解题模型⾼中阶段的物理常常会以模型的形式出现,这些模型应⽤在解题中提供了⽀持和辅助作⽤。

⾼中物理解题模型汇总必修⼀1、传送带模型:摩擦⼒,⽜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热等问题。

2、追及相遇模型:运动规律,临界问题,时间位移关系问题,数学法(函数极值法。

图像法等)3、挂件模型:平衡问题,死结与活结问题,采⽤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形法则和极值法。

4、斜⾯模型:受⼒分析,运动规律,⽜顿三⼤定律,数理问题。

必修⼆1、“绳⼦、弹簧、轻杆”三模型:三件的异同点,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学问题和功能问题。

2、⾏星模型:向⼼⼒(各种⼒),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数理问题(圆⼼。

半径。

临界问题)。

3、抛体模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选修3-11、“回旋加速器”模型:加速模型(⼒能规律),回旋模型(圆周运动),数理问题。

2、“磁流发电机”模型:平衡与偏转,⼒和能问题。

3、“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4、“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实际应⽤。

选修3-21、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导轨,竖直导轨等,处理⾓度为⼒电⾓度,电学⾓度,⼒能⾓度。

2、交流电有效值相关模型:图像法,焦⽿定律,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问题。

选修3-41、“对称”模型: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对称性。

2、“单摆”模型: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和能问题,对称法,图象法。

选修3-51、“爆炸”模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2、“能级”模型:能级图,跃迁规律,光电效应等光的本质综合问题。

⾼考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质点,忽略形状和⼤⼩;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转要⼤⼩。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位移,运动快慢S⽐t ,a⽤Δv与t ⽐。

高考物理常用的24个模型完整版.doc

高考物理常用的24个模型完整版.doc

高考物理常用的24个模型高考赠送以下资料考试知识点技巧大全一、考试中途应饮葡萄糖水大脑是记忆的场所,脑中有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地进行着繁重的活动,大脑细胞活动需要大量能量。

科学研究证实,虽然大脑的重量只占人体重量的2%-3%,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食物所产生的总能量的20%,它的能量来源靠葡萄糖氧化过程产生。

据医学文献记载,一个健康的青少年学生3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在12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快,记忆力强;9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80毫克/100毫升,大脑功能尚正常;连续120分钟用脑,血糖浓度降至60毫克/100毫升,大脑反应迟钝,思维能力较差。

我们中考、高考每一科考试时间都在2小时或2小时以上且用脑强度大,这样可引起低血糖并造成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发挥,对考试成绩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议考生,在用脑60分钟时,开始补饮25%浓度的葡萄糖水100毫升左右,为一个高效果的考试加油。

二、考场记忆“短路”怎么办呢?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比再做题突击更为有效。

1.草稿纸也要逐题顺序写草稿要整洁,草稿纸使用要便于检查。

不要在一大张纸上乱写乱画,东写一些,西写一些。

打草稿也要像解题一样,一题一题顺着序号往下写。

最好在草稿纸题号前注上符号,以确定检查侧重点。

为了便于做完试卷后的复查,草稿纸一般可以折成4-8块的小方格,标注题号以便核查,保留清晰的分析和计算过程。

2.答题要按先易后难顺序不要考虑考试难度与结果,可以先用5分钟熟悉试卷,合理安排考试进度,先易后难,先熟后生,排除干扰。

考试中很可能遇到一些没有见过或复习过的难题,不要蒙了。

一般中考试卷的题型难度分布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排列的,或者交替排列。

3.遇到容易试题不能浮躁遇到容易题,审题要细致。

圈点关键字词,边审题边画草图,明确解题思路。

有些考生一旦遇到容易的题目,便觉得心应手、兴奋异常,往往情绪激动,甚至得意忘形。

要避免急于求成、粗枝大叶,防止受熟题答案与解题过程的定式思维影响,避免漏题,错题,丢掉不该丢的分。

(完整版)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完整版)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

Fm 高考常用24个物理模型物理复习和做题时需要注意思考、善于归纳整理,对于例题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老师的知识和解题能力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解题能力,下面是物理解题中常见的24个解题模型,从力学、运动、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到原子物理,基本涵盖高中物理知识的各个方面。

主要模型归纳整理如下:模型一:超重和失重系统的重心在竖直方向上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或此方向的分量a y ) 向上超重(加速向上或减速向下)F =m (g +a ); 向下失重(加速向下或减速上升)F =m (g -a ) 难点:一个物体的运动导致系统重心的运动绳剪断后台称示数 铁木球的运动 系统重心向下加速 用同体积的水去补充斜面对地面的压力? 地面对斜面摩擦力? 导致系统重心如何运动?模型二:斜面搞清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斜面固定:物体在斜面上情况由倾角和摩擦因素决定μ=tg θ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或静止 μ> tg θ物体静止于斜面 μ< tg θ物体沿斜面加速下滑a=g(sin θ一μcos θ)aθ模型三:连接体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记住:N=211212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12m m m N+=讨论:①F 1≠0;F 2=0122F=(m +m )a N=m aN=212m F m m +② F 1≠0;F 2≠0 N= 211212m F m m m F ++(20F =是上面的情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F=122112m (m )m (m gsin )m mg θ++F=A B B 12m (m )m Fm m g ++F 1>F 2 m 1>m 2 N 1<N 2例如:N 5对6=F M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N 12对13=Fnm12)m -(nm 2 m 1 Fm 1 m 2╰ α模型四:轻绳、轻杆绳只能受拉力,杆能沿杆方向的拉、压、横向及任意方向的力。

高三物理常见模型与方法

高三物理常见模型与方法

高三物理常见模型与方法高三物理常见模型与方法如下:1. 质心模型:研究多种体育运动中的集中典型运动规律、力能角度。

2. 绳件、弹簧、杆件模型:研究三者在直线与圆周运动中的动力学问题和功能问题,以及异同点。

3. 挂件模型:解决平衡问题,包括死结与活结问题,并采用正交分解法、图解法、三角形法则和极值法等。

4. 追碰模型:研究运动规律、碰撞规律和临界问题,可采用数学法(函数极值法、图像法等)和物理方法(参照物变换法、守恒法)等。

5. 运动关联模型:研究一物体运动的同时性、独立性、等效性,以及多物体参与的独立性和时空联系。

6. 皮带模型:研究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及摩擦生热等问题。

7. 斜面模型:研究运动规律、三大定律和数理问题。

8. 平抛模型:研究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类平抛运动)。

9. 行星模型:研究向心力(各种力)、相关物理量、功能问题和数理问题(圆心、半径、临界问题)。

10. 全过程模型:研究匀变速运动的整体性、保守力与耗散力、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和全过程整体法。

11. 人船模型:研究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数理问题。

12. 子弹打木块模型:研究三大定律、摩擦生热、临界问题和数理问题。

13. 爆炸模型:研究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14. 单摆模型:研究简谐运动、圆周运动中的力和能问题,可采用对称法、图象法等。

15. 限流与分压器模型:研究电路设计、串并联电路规律及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能、电功率和实际应用。

16. 电路的动态变化模型:研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判断方法和变压器的三个制约问题。

17. 磁流发电机模型:研究平衡与偏转、力和能问题。

18. 回旋加速器模型:研究加速模型(力能规律)和回旋模型(圆周运动)及数理问题。

19. 对称模型:研究简谐运动(波动)、电场、磁场、光学问题中的对称性、多解性和对称性。

20. 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处理角度为力电角度、电学角度和力能角度,涉及棒与电阻、棒与电容、棒与电感、棒与弹簧组合、平面导轨和竖直导轨等。

【高考】二轮复习高中物理常见十种模型ppt课件

【高考】二轮复习高中物理常见十种模型ppt课件

物理模型——传送带模型中的动力学问题 1.模型特征 一个物体以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 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
2.建模指导
传送带模型问题包括水平传送带问题和倾斜传送带问题.
(1)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
2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审题点睛] (1)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发生滑动,要比较两者之 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若f<fm,则不滑动,反 之则发生滑动. (2)两者发生相对滑动时,两者运动的位移都是对地的,注意 找位移与板长的关系.
[规范解答]—————————该得的分一分不丢! (1)A、B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fm>μ1mg=0.3×1×10 N=3 N(2 分) 假设 A、B 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 对 A、B 整体:F=(M+m)a(2 分) 对 A:fAB=Ma(2 分) 解得:fAB=2.5 N(1 分) 因 fAB<fm,故 A、B 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1 分) (2)对 B:F-μ1mg=maB(2 分) 对 A:μ1mg-μ2(M+m)g=MaA(2 分) 据题意:xB-xA=L(2 分)
[审题点睛] (1)煤块刚放上时,判断摩擦力的 方向,计算 加 速度. (2)判断煤块能否达到与传送带速度 相等,若不 能,煤 块 从 A→B加速度不变,若能,则要进一步判断煤块能否相对传送 带滑动. (3)达到相同速度后,若煤块不再滑 动,则匀速 运动到B点, 形成的痕迹长度等于传送带和煤 块 对地的位移之差.煤块若 相对传送带滑动,之后将以另一加速度运动 到B 点,形成 的 痕迹与上段留下的痕迹重合,最后结果取两次痕迹长者.
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 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洩湖中学2022年高三物理知识点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洩湖中学2022年高三物理知识点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洩湖中学2022年高三物理知识点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如图3所示,物块A、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装砂的水桶C通过细线牵引A、B 一直在水平桌面上向右加速运动,设A、B间的摩擦力为f1,B与桌面间的摩擦力为f2,若增大C桶内砂的质量,而A、B仍一起向右运动,则摩擦力f1和f2的大小关系是A、f1变大,f2不变B、f1不变,f2变大C、f1和f2都变大D、f1和f2都不变参考答案:A2. 如图所示,虚线是用实验方法描绘出的某一静电场的一簇等势线及其电势的值,一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飞经该电场时,恰能沿图中的实线从 A点飞到C 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粒子一定带负电B.粒子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C点的电势能C.A点的场强大于C点的场强D.粒子从A点到B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大于从 B点到C点电场力所做的功参考答案:C3. (多选)对一定量的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体积是指所有气体分子的体积之和B.气体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气体的温度就越高C.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不断碰撞而产生的D.压缩气体时感觉有阻力,这是因为要克服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做功的结果参考答案:BC4. (多选)一颗围绕地球运行的飞船,其轨道为椭圆。

已知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飞船在远地点速度一定大于B.飞船在近地点瞬间减速转移到绕地圆轨道后,周期一定变小C.飞船在远地点瞬间加速转移到绕地圆轨道后,机械能一定变小D.飞船在椭圆轨道上的周期可能等于π参考答案:BD5. (单选)如图所示,MN是流速稳定的河流,河宽一定,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现小船自A点渡河,第一次船头沿AB方向,到达对岸的D处;第二次船头沿AC方向,到达对岸E处,若AB与AC跟河岸垂线AD的夹角相等,两次航行的时间分别为tB、tC,则()A.tB>tC B.tB<tCC.tB=tC D.无法比较tB与tC的大小参考答案:C 解析:设合速度沿AB方向上的静水速为v1,设合速度沿AC方向上的静水速为v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v1与河岸的夹角等于于v2与河岸的夹角,因为静水速不变,则v1在垂直于河岸方向上的速度等于v2垂直于河岸方向上的速度,根据等时性知,tB=tC.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6. 发生衰变有多种可能性。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必考模型归纳总结一、力学模型在高考物理考试中,力学模型是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力学模型进行归纳总结。

1.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之一,在高考中经常出现。

其物理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概念,以及相关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2.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只受重力作用下的物体运动。

在高考中会出现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计算物体的下落时间、下落距离等。

3.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以抛体运动形式进行运动。

在高考物理中,会考察斜抛运动的各种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和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

4. 牛顿定律牛顿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高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

其中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定律的表达形式、应用方法以及与力、加速度、质量等概念的关系。

5.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在高考中,常涉及碰撞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动量等相关问题。

6.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中的一项重要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在高考中会考察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如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运动等问题。

二、热学模型热学模型也是高考物理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热学模型进行归纳总结。

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

在高考中,经常出现热传导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传导定律计算导热速率、热传导等。

2. 热膨胀热膨胀是物体在受热后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高考物理中,会考察热膨胀的计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热膨胀系数计算物体的体积或长度的变化。

3. 气体定律气体定律是描述气体性质的基本规律。

高考中经常出现气体定律的应用问题,包括玻意耳定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

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公式,用于描述理想气体的性质。

高考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考物理24个经典模型

高考物理24个经典模型高考物理是许多学生的重要科目之一,它涵盖了许多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理论。

在备考期间,了解和掌握一些经典的物理模型对于学生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高考物理中的24个经典模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

1. 质点运动模型:质点运动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等。

2. 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即F = ma。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一模型,用于解决力学问题。

3.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描述了弹簧的弹性性质,包括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弹性势能等。

在弹簧振动和弹簧力学问题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模型。

4. 动量守恒模型:动量守恒模型描述了碰撞过程中物体的总动量守恒,可以应用于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等问题。

5. 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模型描述了系统内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学生需要掌握机械能守恒和热能守恒两种情况。

6. 万有引力模型:万有引力模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决行星运动、天体运动等问题。

7. 惯性模型:惯性模型描述了物体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以解决相关问题。

8. 热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描述了热量传递和温度变化的规律,包括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

9. 管道模型:管道模型描述了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包括伯努利定律和波依恩定律等。

10. 马尔代夫模型:马尔代夫模型描述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折射、反射和干涉等。

11. 磁感应强度模型:磁感应强度模型描述了磁场对运动带电粒子的作用力,根据洛伦兹力可以解决相关问题。

12. 电阻模型:电阻模型描述了电流通过电阻时的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根据欧姆定律可以解决电路问题。

13. 电容模型:电容模型描述了电容器的电荷存储和电压变化规律,包括串联电容和并联电容等问题。

14.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描述了磁场对电路中电流的诱导作用,包括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定律等。

高中物理必修二常考模型

高中物理必修二常考模型
A.θ=90°
B.θ=45°
C.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b球摆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功率一直增大
[分析过程]:
例题2:斜面轨道模型
①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顶端Q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最后停在水平面上的B点,如图所示.如果在B点给该物体一个初速度v0,使物体能沿着斜面上滑并停止在Q点,则v0应为多大?
例题2:电动机通过一绳吊起一质量为8㎏的物体,绳的拉力不能超过120N,电动机的功率不能超过1200W,要将此物体有静止起用最快的方式吊高90m(已知此物体在被吊高接近90m时刚好开始以最大速度匀速上升)所需时间为多少?
答案:10s
五、功能关系
例题1:单摆模型
如图所示,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两端各系一个小球a和b,跨在两根固定在同一高度的光滑水平细杆上,质量为3m的a球置于地面上,质量为m的b球从水平位置静止释放.当a球对地面压力刚好为零时,b球摆过的角度为θ.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答案:
四、机车启动模型:
例题1:额定功率为80kW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是20m/s,汽车的质量为2t,如果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2m/s2,运动过程中阻力不变,则:
(1)汽车受到的阻力多大?
(2)3s末的瞬时功率多大?
(3)汽车维持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多大?
答案:(1)4×103N(2)48kW(3)5s
3、与斜面结合的平抛运动
例题:一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到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垂直,运动轨迹如图虚线所示.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距离与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答案:
二、轻绳、轻杆模型
1、最高点、最低点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附带经典63道压轴题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附带经典63道压轴题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大纲版)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方法概述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热点、重点、难点一、斜面问题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图9-1甲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图9-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图9-2 (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图9-3(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图9-4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 2.图9-5 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m +M L .图9-6 ●例1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 的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 =M +mM +m sin 2 θ g sin θ,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图9-7甲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A .当θ=0°时,该解给出a =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 .当θ=90°时,该解给出a =g ,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解析】当A 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 =g sin θ;当A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 加速下滑的同时A 向左加速运动,B 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图9-7乙 设滑块A 的底边长为L ,当B 滑下时A 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x t =m L -x t解得:x =mLM +m当m ≫M 时,x ≈L ,即B 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 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 ≈g . 选项D 中,当m ≫M 时,a ≈gsin θ>g 显然不可能. [答案] D【点评】本例中,若m 、M 、θ、L 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 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 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 1x 、v 1y ,则有: v 1yv 1x =h L -x =(M +m )h ML 12mv 1x 2+12mv 1y 2+12Mv 22=mgh mv 1x =Mv 2解方程组即可得v 1x 、v 1y 、v 1以及v 1的方向和m 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例2 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9-8甲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 .一个质量为m 、边长也为L 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 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图9-8甲 (1)当ab 边刚越过边界ff ′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 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解析】(1)当线框的ab 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①所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mg sin θ=BI 1L此时I 1=BLvR 当线框的ab 边刚好越过边界ff ′(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②所示)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ab 边与cd 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回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2I 1.故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图9-8乙a =4BI 1L -mg sin θm=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 (2)而当线框的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③所示)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说明mg sin θ=4BI 2L 故I 2=14I 1 由I 1=BLv R 可知,此时v ′=14v 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2mgL sin θ 动能减少了12mv 2-12m (v 4)2=1532mv 2 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Q =32mgL sin θ+1532mv 2. [答案] (1)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2)32mgL sin θ+1532mv 2 【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更多.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10题、宁夏理综卷第20题、山东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Ⅰ 的第15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江苏物理卷第6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等.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前面相关例题、练习较多),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A 、B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图9-9所示),A 、B 之间无摩擦力作用.图9-9 2.如图9-10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Q 摩=f ·s 相.图9-10●例3 质量为M 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1,然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2,如图9-1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属于选修3-5模块)( )图9-11A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B .最终木块向右运动,d 1<d 2C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D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0=(M +2m )v解得:v =0,即最终木块静止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 1,有:mv 0=(m +M )v 1Q 1=f ·d 1=12mv 02-12(m +M )v 12 解得:d 1=mMv 022(m +M )f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Q 2=f ·d 2=12mv 02+12(m +M )v 12-0 解得:d 2=(2m 2+mM )v 022(m +M )f即d 1<d 2.[答案] C 【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例4 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 图9-12甲A .(m 1+m 2)2g 2k 1+k 2B .(m 1+m 2)2g 22(k 1+k 2)C .(m 1+m 2)2g 2(k 1+k 2k 1k 2)D .(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F =(m 1+m 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图9-12乙x 1=(m 1+m 2)g k 1,x 2=(m 1+m 2)g k 2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 p =m 1g (x 1+x 2)+m 2gx 2=(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答案] D【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ΔF 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 =F ·x总=(m 1+m 2)2g 22k 22+(m 1+m 2)2g 22k 1k 2.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2)如图9-13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图9-13 ●例5 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 1=1.5 kg ,盘内放一质量m 2=10.5 kg 的物体P ,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 =800 N/m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图9-14 现给P 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P 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 内F 是变化的,在0.2 s 后是恒定的,求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 =10 m/s 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 0=(m 1+m 2)g k=0.15 m 设秤盘上升高度x 时P 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 k (x 0-x )-m 1gm 1=a 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 时间内P 的运动有: 12at 2=x解得:x =0.12 m ,a =6 m/s 2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 min =(m 1+m 2)a =72 N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 max =m 2g +m 2a =168 N .[答案] 72 N 168 N【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例6 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 =1 kg 的物块A 和B 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 距地面的高度h 1=0.90 m .同时释放两物块,A 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 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 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 物块换为质量为2m 的物块C (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 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 距地面的高度为h 2处同时释放,C 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 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 ,求h 2的大小.图9-15【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1mv12=mgh12设A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mg=kx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mv12=mgx+ΔE p2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1=2mgh22·2mv22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mgx+ΔE p2·2mv22联立解得:h2=0.5 m.[答案] 0.5 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例7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 的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9-16 甲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图9-16甲(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为多大?(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m A +m B )v =(m A +m B +m C )v A ′解得:v A ′=(2+2)×62+2+4m/s =3 m/s . (2)B 、C 发生碰撞时,B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 、C 两者的速度为v ′,则有:m B v =(m B +m C )v ′解得:v ′=2×62+4=2 m/s A 的速度为v A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E p =12(m B +m C )v ′2+12m A v 2-12(m A +m B +m C )v A ′2 =12 J .(3)方法一 A 不可能向左运动.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 A +m B )v =m A v A +(m B +m C )v B设A 向左,则v A <0,v B >4 m/s则B 、C 发生碰撞后,A 、B 、C 三者的动能之和为:E ′=12m A v 2A +12(m B +m C )v 2B >12(m B +m C )v 2B =48 J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E =E p +12(m A +m B +m C )v A ′2=12 J +36 J =48 J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E 是不可能的,所以A 不可能向左运动.方法二 B 、C 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 、B 和C 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 0=v A ′=3 m/s图9-16乙取以v 0=3 m/s 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 、B 和C 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 v AO =v -v 0=3 m/sv BO =|v ′-v 0|=1 m/s由此可画出A 、B 、C 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 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答案] (1)3 m/s (2)12 J (3)不可能,理由略【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 m/s 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 、B 和C 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 、1 m/s .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 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 的速度为零.●例8 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9-17 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9-17丙所示).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动能定理得:(4m +m )g (h 2-h 1)=12(4m +m )v 22-0 解得:v 2=2g (h 2-h 1).(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4mv 1=(4m +m )v 2将v 2代入得:v 1=542g (h 2-h 1)设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W -4mgh 1=12×4mv 21 将v 1代入得:W =14mg (25h 2-9h 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 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 损=12×4mv 21-12(4m +m )v 22 将v 1、v 2代入得:E 损=54mg (h 2-h 1). [答案] (1)2g (h 2-h 1) (2)14mg (25h 2-9h 1) (3)54mg (h 2-h 1)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四、传送带问题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 =mv 2=2E k =2Q 摩.●例9 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 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 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 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A .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B .物块仍将落在Q 点C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左边D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右边 【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 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图9-18乙 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μmg m=μg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v =v 02-2μgs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解得. 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f =μmg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μmg m=μg 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 ′=v 02-2μgs =v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 解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 点,选项B 正确.[答案] B【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①滑动摩擦力f =μF N ,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 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 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 的力F 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例10 如图9-19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v =3 m/s 的速度向左运动,传送带上有一质量M =2 kg 的小木盒A ,A 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A 与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现有两个光滑的质量均为m =1 kg 的小球先后相隔Δt =3 s 自传送带的左端出发,以v 0=15 m/s 的速度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立即进入盒中并与盒保持相对静止;第2个球出发后历时Δt 1=13s 才与木盒相遇.取g =10 m/s 2,问:图9-19(1)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多大?(2)第1个球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木盒相遇?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过程中,由于木盒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解析】(1)设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m +M )v 1解得:v 1=3 m/s ,方向向右.(2)设第1个球与木盒的相遇点离传送带左端的距离为s ,第1个球经过时间t 0与木盒相遇,则有:t 0=sv 0设第1个球进入木盒后两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 +M )g =(m +M )a解得:a =μg =3 m/s 2,方向向左设木盒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时间为t 2,则:t 1=t 2=Δva =1 s故木盒在2 s 内的位移为零依题意可知:s =v 0Δt 1+v (Δt +Δt 1-t 1-t 2-t 0)解得:s =7.5 m ,t 0=0.5 s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这一过程中,设传送带的位移为s ′,木盒的位移为s 1,则:s ′=v (Δt +Δt 1-t 0)=8.5 ms 1=v (Δt +Δt 1-t 1-t 2-t 0)=2.5 m故木盒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为:Δs =s ′-s 1=6 m则木盒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 =f Δs =54 J .[答案] (1)3 m/s (2)0.5 s (3)54 J【点评】本题解析的关键在于:①对物理过程理解清楚;②求相对路程的方法.能力演练一、选择题(10×4分)1.图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 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B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C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D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解析】D 、E 结合成F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A 分裂成B 、C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答案] BD2.单冷型空调器一般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其制冷系统与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结构基本相同.某单冷型空调器的制冷机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Q 2,向高温物体放出热量Q 1,而外界(压缩机)必须对工作物质做功W ,制冷系数ε=Q 2W .设某一空调的制冷系数为4,若制冷机每天从房间内部吸收2.0×107 J 的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 1一定等于Q 2B .空调的制冷系数越大越耗能C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2.5×107 JD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5.0×106 J【解析】Q 1=Q 2+W >Q 2,选项A 错误;ε越大,从室内向外传递相同热量时压缩机所需做的功(耗电)越小,越节省能量,选项B 错误;又Q 1=Q 2+Q 2ε=2.5×107 J ,故选项C 正确.[答案] C3.图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象,其中实线是t 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t 2=1.5 s 时的波形,且(t 2-t 1)小于一个周期.由此可判断( ) A .波长一定是60 cmB .波一定向x 轴正方向传播C .波的周期一定是6 sD .波速可能是0.1 m/s ,也可能是0.3 m/s【解析】由题图知λ=60 cm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则可知:波传播的时间t 1=T4,传播的位移s 1=15 cm =λ4故知T =6 s ,v =0.1 m/s若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可知:波传播的时间t 2=34T ,传播的位移s 2=45 cm =3λ4故知T =2 s ,v =0.3 m/s .[答案] AD 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块木板,在木板A 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C 之间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动木板A ,使之从C 、B 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拉力F 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A .F >μ(2m +M )gB .F >μ(m +2M )gC .F >2μ(m +M )gD .F >2μmg【解析】无论F 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 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 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μg ,故F -μmg -μ(m +M )g M >μg 时,即F >2μ(m +M )g 时A 可从B 、C 之间抽出.[答案] C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a 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在玻璃与空气的界面MN 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b 为反射光,c 为折射光,它们与法线间的夹角分别为β和θ.逐渐增大入射角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β和θ两角同时增大,θ始终大于βB .b 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c 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C .b 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b 光在空气中的波长D .b 光光子的能量大于c 光光子的能量 【解析】三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有:θ=α,sin βsin α=n >1,故随着α的增大,β、θ都增大,但是θ<β,选项A 错误,且在全反射前,c 光束的能量逐渐减弱,b 光束的能量逐渐加强,选项B 错误;又由n =sin βsin α=cv =λλ′,b 光在玻璃中的波长小于在空气中的波长,但光子的能量不变,选项C 正确、D 错误.[答案] C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 =2 m/s 的速度匀速前进,上方漏斗中以每秒50 kg 的速度把煤粉竖直抖落到传送带上,然后一起随传送带运动.如果要使传送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进,则传送带的电动机应增加的功率为( ) A .100 W B .200 W C .500 W D .无法确定【解析】漏斗均匀持续将煤粉抖落在传送带上,每秒钟有50 kg 的煤粉被加速至2 m/s ,。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附带经典63道压轴题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附带经典63道压轴题

2010年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大纲版)第9专题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方法概述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1)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3~4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2)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可能性较大.(3)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热点、重点、难点一、斜面问题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北京理综卷第18题、天津理综卷第1题、上海物理卷第22题等,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4题、全国理综卷Ⅱ第16题、北京理综卷第20题、江苏物理卷第7题和第15题等.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图9-1甲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图9-1乙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9-2所示):图9-2(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图9-3(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 6.如图9-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图9-4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2. 图9-5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m +M L .图9-6●例1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举例如下:如图9-7甲所示,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滑块A 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m 的滑块B 放在A 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 相对地面的加速度a =M +m M +m sin 2 θ g sin θ,式中g 为重力加速度. 图9-7甲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A .当θ=0°时,该解给出a =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B .当θ=90°时,该解给出a =g ,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C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 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D .当m ≫M 时,该解给出a ≈gsin θ,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解析】当A 固定时,很容易得出a =g sin θ;当A 置于光滑的水平面时,B 加速下滑的同时A 向左加速运动,B 不会沿斜面方向下滑,难以求出运动的加速度. 图9-7乙设滑块A 的底边长为L ,当B 滑下时A 向左移动的距离为x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 x t =m L -x t解得:x =mL M +m当m ≫M 时,x ≈L ,即B 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B 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a ≈g .选项D 中,当m ≫M 时,a ≈g sin θ>g 显然不可能. [答案] D【点评】本例中,若m 、M 、θ、L 有具体数值,可假设B 下滑至底端时速度v 1的水平、竖直分量分别为v 1x 、v 1y ,则有:v 1y v 1x =h L -x =(M +m )h ML12mv 1x 2+12mv 1y 2+12Mv 22=mgh mv 1x =Mv 2解方程组即可得v 1x 、v 1y 、v 1以及v 1的方向和m 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例2 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如图9-8甲所示),它们的宽度均为L .一个质量为m 、边长也为L 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v 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图9-8甲(1)当ab 边刚越过边界ff ′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2)当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入上部磁场到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线框的ab 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解析】(1)当线框的ab 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①所示)时,线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mg sin θ=BI 1L 此时I 1=BLv R当线框的ab 边刚好越过边界ff ′(如图9-8乙中的位置②所示)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ab 边与cd 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回路中电流的大小等于2I 1.故线框的加速度大小为:图9-8乙 a =4BI 1L -mg sin θm=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 (2)而当线框的ab 边到达gg ′与ff ′的正中间位置(如图9-8 乙中的位置③所示)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说明mg sin θ=4BI 2L故I 2=14I 1 由I 1=BLv R 可知,此时v ′=14v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的重力势能减少了32mgL sin θ 动能减少了12mv 2-12m (v 4)2=1532mv 2 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Q =32mgL sin θ+1532mv 2. [答案] (1)3g 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2)32mgL sin θ+1532mv 2 【点评】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二、叠加体模型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更多.如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第10题、宁夏理综卷第20题、山东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 Ⅰ 的第15题、北京理综卷第24题、江苏物理卷第6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25题等.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前面相关例题、练习较多),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A 、B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如图9-9所示),A 、B 之间无摩擦力作用.图9-92.如图9-10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Q 摩=f ·s 相.图9-10●例3 质量为M 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1,然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 2,如图9-1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属于选修3-5模块)( )图9-11A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B .最终木块向右运动,d 1<d 2C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D .最终木块静止,d 1>d 2【解析】木块和射出后的左右两子弹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设子弹的质量为m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0=(M +2m )v解得:v =0,即最终木块静止设左侧子弹射入木块后的共同速度为v 1,有:mv 0=(m +M )v 1Q 1=f ·d 1=12mv 02-12(m +M )v 12 解得:d 1=mMv 022(m +M )f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Q 2=f ·d 2=12mv 02+12(m +M )v 12-0 解得:d 2=(2m 2+mM )v 022(m +M )f即d 1<d 2.[答案] C【点评】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但不能称之为“动能定理”的公式,它是由动能定理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二级结论.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1题、山东理综卷第22题、重庆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22题、山东理综卷第16题和第22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14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胡克定律:F =kx ,ΔF =k ·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例4 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 、B 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两弹簧分别连接A 、B ,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 ,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 和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图9-12甲A .(m 1+m 2)2g 2k 1+k 2B .(m 1+m 2)2g 22(k 1+k 2)C .(m 1+m 2)2g 2(k 1+k 2k 1k 2)D .(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解析】取A 、B 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 的力F 恰好为:F =(m 1+m 2)g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 1、x 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图9-12乙x 1=(m 1+m 2)g k 1,x 2=(m 1+m 2)g k 2故A 、B 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ΔE p =m 1g (x 1+x 2)+m 2gx 2=(m 1+m 2)2g 2k 2+m 1(m 1+m 2)g 2k 1. [答案] D【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 =ΔF 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W =F ·x 总=(m 1+m 2)2g 22k 22+(m 1+m 2)2g 22k 1k 2.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2)如图9-13所示,将A 、B 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 与A 开始分离.图9-13●例5 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 1=1.5 kg ,盘内放一质量m 2=10.5 kg 的物体P ,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 =800 N/m ,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图9-14现给P 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P 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 内F 是变化的,在0.2 s 后是恒定的,求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 =10 m/s 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x 0=(m 1+m 2)g k=0.15 m 设秤盘上升高度x 时P 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k (x 0-x )-m 1g m 1=a 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 时间内P 的运动有:12at 2=x 解得:x =0.12 m ,a =6 m/s 2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 min =(m 1+m 2)a =72 N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 max =m 2g +m 2a =168 N .[答案] 72 N 168 N【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 1与m 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 ,故秤盘与重物分离.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例6 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 =1 kg 的物块A 和B 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 距地面的高度h 1=0.90 m .同时释放两物块,A 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 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 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 物块换为质量为2m 的物块C (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 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 距地面的高度为h 2处同时释放,C 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 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 =100 N/m ,求h 2的大小.图9-15【解析】设A 物块落地时,B 物块的速度为v 1,则有:12mv 12=mgh 1 设A 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 ,对A 物块有:mg =kx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12mv 12=mgx +ΔE p换成C 后,设A 落地时,C 的速度为v 2,则有:12·2mv 22=2mgh 2 从A 落地后到A 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 、C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2mv 22=2mgx +ΔE p 联立解得:h 2=0.5 m .[答案] 0.5 m【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如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5题、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等.●例7 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 的A 、B 两物块都以v =6 m/s 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 的物块C 静止在前方,如图9-16 甲所示.B 与C 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图9-16甲(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 的速度为多大?(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3)A 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解析】(1)当A 、B 、C 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A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 、B 、C 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m A +m B )v =(m A +m B +m C )v A ′解得:v A ′=(2+2)×62+2+4m/s =3 m/s . (2)B 、C 发生碰撞时,B 、C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 、C 两者的速度为v ′,则有:m B v =(m B +m C )v ′解得:v ′=2×62+4=2 m/s A 的速度为v A ′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 p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E p =12(m B +m C )v ′2+12m A v 2-12(m A +m B +m C )v A ′2 =12 J .(3)方法一 A 不可能向左运动.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 A +m B )v =m A v A +(m B +m C )v B设A 向左,则v A <0,v B >4 m/s则B 、C 发生碰撞后,A 、B 、C 三者的动能之和为:E ′=12m A v 2A +12(m B +m C )v 2B >12(m B +m C )v 2B =48 J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E =E p +12(m A +m B +m C )v A ′2=12 J +36 J =48 J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E 是不可能的,所以A 不可能向左运动.方法二 B 、C 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 、B 和C 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 0=v A ′=3 m/s图9-16乙取以v 0=3 m/s 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 、B 和C 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v AO =v -v 0=3 m/sv BO =|v ′-v 0|=1 m/s由此可画出A 、B 、C 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 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答案] (1)3 m/s (2)12 J (3)不可能,理由略【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 m/s 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 、B 和C 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 、1 m/s .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 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 的速度为零.●例8 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 和4m .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图9-17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 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 2处(如图9-17丙所示).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 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2009年高考·重庆理综卷]【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 1时速度的大小为v 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 2.(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 2处,由动能定理得:(4m +m )g (h 2-h 1)=12(4m +m )v 22-0 解得:v 2=2g (h 2-h 1).(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4mv 1=(4m +m )v 2将v 2代入得:v 1=542g (h 2-h 1) 设弹簧做的功为W ,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W -4mgh 1=12×4mv 21 将v 1代入得:W =14mg (25h 2-9h 1).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 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E 损=12×4mv 21-12(4m +m )v 22 将v 1、v 2代入得:E 损=54mg (h 2-h 1). [答案] (1)2g (h 2-h 1) (2)14mg (25h 2-9h 1) (3)54mg (h 2-h 1)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考题.四、传送带问题从1990年以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高中物理教科书中均有皮带传输机的插图.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理综卷第34题、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等.对于滑块静止放在匀速传动的传送带上的模型,以下结论要清楚地理解并熟记:(1)滑块加速过程的位移等于滑块与传送带相对滑动的距离;(2)对于水平传送带,滑块加速过程中传送带对其做的功等于这一过程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即传送装置在这一过程需额外(相对空载)做的功W =mv 2=2E k =2Q 摩.●例9 如图9-18甲所示,物块从光滑曲面上的P 点自由滑下,通过粗糙的静止水平传送带后落到地面上的Q 点.若传送带的皮带轮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使传送带随之运动),物块仍从P 点自由滑下,则( )图9-18甲 A .物块有可能不落到地面上B .物块仍将落在Q 点C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左边D .物块将会落在Q 点的右边【解析】如图9-18乙所示,设物块滑上水平传送带上的初速度为v 0,物块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图9-18乙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μmg m=μg 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为: v =v 02-2μgs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解得. 当皮带向左匀速传送时,滑块在皮带上的摩擦力也为:f =μmg物块在皮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1′=μmg m=μg 则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的速度v ′=v 02-2μgs =v物块滑至传送带右端这一过程的时间同样可由方程s =v 0t -12μgt 2 解得.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仍将落在Q 点,选项B 正确.[答案] B【点评】对于本例应深刻理解好以下两点:①滑动摩擦力f =μF N ,与相对滑动的速度或接触面积均无关;②两次滑行的初速度(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相等,加速度相等,故运动过程完全相同. 我们延伸开来思考,物块在皮带上的运动可理解为初速度为v 0的物块受到反方向的大小为μmg 的力F 的作用,与该力的施力物体做什么运动没有关系.●例10 如图9-19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v =3 m/s 的速度向左运动,传送带上有一质量M =2 kg 的小木盒A ,A 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开始时,A 与传送带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现有两个光滑的质量均为m =1 kg 的小球先后相隔Δt =3 s 自传送带的左端出发,以v 0=15 m/s 的速度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立即进入盒中并与盒保持相对静止;第2个球出发后历时Δt 1=13s 才与木盒相遇.取g =10 m/s 2,问:图9-19(1)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多大?(2)第1个球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木盒相遇?(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过程中,由于木盒与传送带间的摩擦而产生的热量是多少?【解析】(1)设第1个球与木盒相遇后瞬间,两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 1,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 =(m +M )v 1解得:v 1=3 m/s ,方向向右.(2)设第1个球与木盒的相遇点离传送带左端的距离为s ,第1个球经过时间t 0与木盒相遇,则有:t 0=s v 0设第1个球进入木盒后两者共同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 +M )g =(m +M )a解得:a =μg =3 m/s 2,方向向左设木盒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的时间为t 2,则:t 1=t 2=Δv a=1 s 故木盒在2 s 内的位移为零依题意可知:s =v 0Δt 1+v (Δt +Δt 1-t 1-t 2-t 0)解得:s =7.5 m ,t 0=0.5 s .(3)在木盒与第1个球相遇至与第2个球相遇的这一过程中,设传送带的位移为s ′,木盒的位移为s 1,则:s ′=v (Δt +Δt 1-t 0)=8.5 ms 1=v (Δt +Δt 1-t 1-t 2-t 0)=2.5 m故木盒相对于传送带的位移为:Δs =s ′-s 1=6 m则木盒与传送带间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Q =f Δs =54 J .[答案] (1)3 m/s (2)0.5 s (3)54 J【点评】本题解析的关键在于:①对物理过程理解清楚;②求相对路程的方法.能力演练一、选择题(10×4分)1.图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 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B .若D 和E 结合成F ,结合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C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吸收核能D .若A 分裂成B 和C ,分裂过程中一定会释放核能【解析】D 、E 结合成F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A 分裂成B 、C 粒子时,总质量减小,核反应释放核能.[答案] BD2.单冷型空调器一般用来降低室内温度,其制冷系统与电冰箱的制冷系统结构基本相同.某单冷型空调器的制冷机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Q 2,向高温物体放出热量Q 1,而外界(压缩机)必须对工作物质做功W ,制冷系数ε=Q 2W.设某一空调的制冷系数为4,若制冷机每天从房间内部吸收2.0×107 J 的热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Q 1一定等于Q 2B .空调的制冷系数越大越耗能C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2.5×107 JD .制冷机每天放出的热量Q 1=5.0×106 J【解析】Q 1=Q 2+W >Q 2,选项A 错误;ε越大,从室内向外传递相同热量时压缩机所需做的功(耗电)越小,越节省能量,选项B 错误;又Q 1=Q 2+Q 2ε=2.5×107 J ,故选项C 正确.[答案] C3.图示为一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图象,其中实线是t 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t 2=1.5 s 时的波形,且(t 2-t 1)小于一个周期.由此可判断( )A .波长一定是60 cmB .波一定向x 轴正方向传播C .波的周期一定是6 sD .波速可能是0.1 m/s ,也可能是0.3 m/s【解析】由题图知λ=60 cm若波向x 轴正方向传播,则可知: 波传播的时间t 1=T 4,传播的位移s 1=15 cm =λ4故知T =6 s ,v =0.1 m/s若波向x 轴负方向传播,可知:波传播的时间t 2=34T ,传播的位移s 2=45 cm =3λ4故知T =2 s ,v =0.3 m/s .[答案] AD4.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块木板,在木板A 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C 之间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动木板A ,使之从C 、B 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拉力F 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A .F >μ(2m +M )gB .F >μ(m +2M )gC .F >2μ(m +M )gD .F >2μmg【解析】无论F 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 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 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μg ,故F -μmg -μ(m +M )g M>μg 时,即F >2μ(m +M )g 时A 可从B 、C 之间抽出.[答案] C5.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a 射向半球形玻璃砖的球心,在玻璃与空气的界面MN 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b 为反射光,c 为折射光,它们与法线间的夹角分别为β和θ.逐渐增大入射角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物理模型,这些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理现象,并提供了基础知识,以便我们更深入地学习物理。

下面将介绍几个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三大基础定律之一。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维持其原有状态的运动(或静止),除非有力作用于它。

第二定律则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a)与力(F)之间的关系,即F = m × a。

第三定律则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运动定律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机械、天文学和生物学。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不能被创建或破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如果在一个系统中,能量从一个形式转换成另一个形式,那么系统中总的能量是保持不变的。

能量守恒定律是许多物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包括机械运动、热力学和电磁学问题。

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中,万有引力定律被用来描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

该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有关,与它们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当我们研究星系的运动时,万有引力定律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例如,它可以被用来预测行星的轨道和太阳系中行星和卫星的相对运动。

光学模型我们通常使用光学模型来描述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性质,包括折射、反射和干涉。

其中,折射定律描述了光线在介质边界上反射和折射的规律,而干涉定律描述了两束光线相遇时所发生的干涉现象。

光学模型在许多应用中都非常有用,包括在镜片、凸透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设备中的使用。

声学模型声波是指压缩和膨胀的机械波,可以传播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

声学模型被用来描述声波在空气和其他介质中的传播。

其中,音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压力有关。

声学模型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例如在音响设备、工业声波探测和医学超声波成像中使用。

这里介绍了几个高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它们广泛应用于各种现实世界的问题中。

学生们需要理解这些模型的原理和应用,以便能够正确地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高三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在物理学中,模型是描述现象和解释规律的一种工具。

它通过抽象和简化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使其易于理解和计算。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物理模型,掌握这些模型的知识对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模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模型。

第一部分:力学模型1. 质点模型质点模型是最基本的物理模型之一。

在质点模型中,物体被视为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粒子,只考虑其质量和受力情况。

质点模型适用于描述质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2. 刚体模型刚体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假设物体不受形变,保持其原有的大小和形状。

刚体模型适用于描述物体整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3. 弹簧模型弹簧模型用于描述弹性体的力学性质。

弹簧模型中,假设弹簧受力与其变形程度成正比。

弹簧模型可以应用于解决弹簧在拉伸或压缩过程中的变形量、弹性系数等问题。

第二部分:电磁模型1. 电场模型电场模型是描述电荷间作用力的模型。

根据库仑定律,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成正比。

电场模型可以用于计算电荷分布情况下的电场强度、电势能等问题。

2. 磁场模型磁场模型用于描述磁力产生的模型。

根据洛伦兹力公式,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力与带电粒子的速度和磁场强度成正比。

磁场模型可用于计算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力和轨道的影响。

3. 电磁感应模型电磁感应模型用于描述电磁感应现象。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导线中的磁通量变化会引起感应电动势。

电磁感应模型可以应用于计算感应电动势、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等问题。

第三部分:热力学模型1. 理想气体模型理想气体模型是对气体行为的一种理想化描述。

在理想气体模型中,假设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体积可以忽略不计。

理想气体模型可以用于计算气体的状态方程、温度、压强、体积、摩尔等问题。

2. 热传导模型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在物体内部的传导过程。

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物体内部的温度变化率与热传导系数和温度梯度成正比。

高中物理常见的解析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解析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解析模型
高中物理常见的解析模型
在高中物理中,解析模型是一种常见的工具,它用于解决各种物理问题并推导出相应的数学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解析模型:
1. 力学中的运动模型:在力学中,常见的运动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等。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使用速度、加速度和位移之间的数学关系来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

2. 波动中的传播模型:波动是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常见的波动模型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等。

这些模型可以通过波的速度、频率和波长之间的数学关系来解释波的传播特性。

3. 热力学中的热传导模型:热力学涉及热量传递和能量转换等过程,而热传导模型用于描述热量的传递方式。

常见的热传导模型包括热传导定律和傅里叶定律等,通过这些定律可以推导出物体内部温度分布和传热速率等相关参数。

4. 电学中的电路模型:电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电路模型用于描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电路模型包括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容、电感等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解析电
路中的电流分布和电压变化等情况。

5. 光学中的光传播模型: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常见的光传播模型包括光速、光线和光程等概念。

通过这些模型可以解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光的折射、反射等现象。

这些解析模型在高中物理中广泛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并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同时,这些模型也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

物理笔记高中模型总结归纳本文旨在对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模型进行总结归纳,将不同模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案例整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模型。

一、力的叠加模型力的叠加模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个基本模型。

根据该模型,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将这些力的矢量合成为一个合力矢量。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同决定。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和斜向上的斜力时,可以通过叠加模型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是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可表达为 F = m * a,其中 F为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该模型在解决力与加速度问题时非常实用。

例如,当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力和质量时,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模型求解出物体的加速度。

三、动量守恒模型动量守恒模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动量守恒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动量总和在相互作用前后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之间的动量转移和相互碰撞可以通过动量守恒模型来解释。

例如,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可以利用动量守恒模型推导出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变化。

四、万有引力模型万有引力模型是描述质点之间引力相互作用的模型,也是描述行星运动等天体现象的重要模型。

根据该模型,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相对方向成反比。

万有引力模型可以解释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绕地球的运动等天体运动的规律。

五、波动模型波动模型是描述波动现象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波是一种通过介质或者空间传播的能量传递现象。

波动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现象。

例如,根据波动模型可以解释光的折射、反射等行为,解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六、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势差相互作用的模型。

根据该模型,电路中的电流通过导线的闭合回路流动,而电势差则推动电流的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上,一个垂直于斜面向下
( 如图 9- 8 甲所示 ) ,它们的宽度均为 L.一个
质量为 m、边长也为 L 的正方形线框以速度 v 进入上部磁场时,恰好做匀速运动.
图 9-8 甲 (1) 当 ab 边刚越过边界 ff ′时,线框的加速度为多大,方向如何?
(2) 当 ab 边到达 gg′与 ff ′的正中间位置时,线框又恰好做匀速运动,则线框从开始进 入上部磁场到 ab 边到达 gg′与 ff ′的正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
mM0v2 解得: d1= 2( m+ M) f
对右侧子弹射入的过程,由功能原理得:
Q2=
f
·
d2=
12mv02+
1 2
(
m+
M)
v
12-
0
(2
m2 +
mM) v
2 0
解得: d2= 2( m+ M) f
即 d1<d2.
[ 答案 ] C
【点评】 摩擦生热公式可称之为“功能关系”或“功能原理”的公式,
对滑动的总路程或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量,与单个物体的位移无关,即
Q摩= f ·s 相.
图 9- 10
●例 3 质量为 M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
同的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
d1,然
后右侧的射击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
下列两个典型的情境和结论需要熟记和灵活运用.
1.叠放的长方体物块 A、 B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或在光滑的斜面上自由释放后变
速运动的过程中 ( 如图 9-9 所示 ) , A、 B 之间无摩擦力作用.
图 9- 9
2.如图 9-10 所示,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总功一定为负值,其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乘以相
是错.误.的,请你指出该项 [2008 年高考·北京理综卷 ](
)
A.当 θ =0°时,该解给出 a=0,这符合常识,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B.当 θ =90°时,该解给出 a= g,这符合实验结论,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C.当 M? m时,该解给出 a≈ gsin θ ,这符合预期的结果,说明该解可能是对的
x L- x Mt = m t
mL 解得: x= M+ m
当 m? M时, x≈ L,即 B 水平方向的位移趋于零, B 趋于自由落体运动且加速度 g
选项 D中,当 m? M时, a≈ sin θ> g 显然不可能.
a≈ g.
[ 答案 ] D 【点评】 本例中,若 m、M、 θ 、L 有具体数值,可假设 B 下滑至底端时速度 v1 的水平、
( 线框的 ab 边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磁场边界平行,不计摩擦阻力
)
【解析】 (1) 当线框的 ab 边从高处刚进入上部磁场 ( 如图 9- 8 乙中的位置①所示 ) 时,线
框恰好做匀速运动,则有: mgsin θ =BI 1L
BLv 此时 I 1= R
当线框的 ab 边刚好越过边界 ff ′( 如图 9- 8 乙中的位置②所示 ) 时,由于线框从位置① 到位置②始终做匀速运动,此时将 ab 边与 cd 边切割磁感线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同向叠加,
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
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如
2009 年高
考福建理综卷第 21 题、山东理综卷第 22 题、重庆理综卷第 24 题, 2008 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第
1 故 I 2=4I 1
BLv
1
由 I 1= R 可知,此时 v′= 4v
从位置①到位置③,线框v2-
1 2m(
v 4)
2=
15mv2 32
由于线框减少的机械能全部经电能转化为焦耳热,因此有:
3 Q= mgLsin
θ + 15mv2.
2
32
[ 答案 ] (1)3 gsin θ,方向沿斜面向上
拉力.
●例 4 如图 9- 12 甲所示,两木块 A、 B 的质量分别为 m1 和 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
分别为 k1 和 k2,两弹簧分别连接 A、 B,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
A,直到
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
A 和 B 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 )
( m1+ m2) 2g2 A. k1+ k2
3 (2) mgLsin
θ + 15mv2
2
32
) 时,
【点评】 导线在恒力作用下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类常见题型,需要熟练掌
握各种情况下求平衡速度的方法.
二、叠加体模型
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
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涉及的问题
22 题、山东理综卷第 16 题和第 22 题、四川延考区理综卷第 14 题等.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
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 胡克定律: F= kx, Δ F= k·Δ x.
(2) 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 ( 沿轴线方向 ) 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
d2,如图 9-11 所示.设子弹均未射
穿木块,且两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木块静止时,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注:属于选修 3- 5 模块 )(
)
图 9- 11
A.最终木块静止, d1= d2
B.最终木块向右运动, d1<d2 C.最终木块静止, d1<d2
D.最终木块静止, d1>d2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
图 9-1 乙 ( 如图 9- 2 所示 ) :
图 9- 2 (1) 向下的加速度 a=gsin θ 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 向下的加速度 a>gsin θ 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 向下的加速度 a<gsin θ 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 θ 的斜面上以速度 v0 平抛一小球 ( 如图 9- 3 所示 ) :
竖直分量分别为 v1x、v1y ,则有:
v1y h ( M+ m) h
v

1x
L-
x

ML
1
mv1x2+
1 mv1y
2+
1Mv22=
mgh
2
2
2
mv1 x= Mv2
解方程组即可得 v1x、 v1y、 v1 以及 v1 的方向和 m下滑过程中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例 2 在倾角为 θ 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的匀强磁场,其方
图 9- 4 7.在如图 9- 5 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
mgRsin θ 的稳定速度 vm= B2L2 .
ab 棒所能达到
图 9- 5 8.如图 9-6 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过程中,斜面后退
m 的位移 s= m+ M L.
图 9- 6 ●例 1 有一些问题你可能不会求解, 但是你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的解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和判断.例如从解的物理量单位,解随某些已知量变化的趋势,解在一些特殊条件下的结果 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预期结果、实验结论等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解的合理性或正确性. 举例如下:如图 9- 7 甲所示,质量为 M、倾角为 θ 的滑块 A 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质量为
热点、重点、难点
一、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 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 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 ( 如图 9- 1 甲所示 ) 匀速下滑时, m 与 M 之间的动摩擦因 数 μ =gtan θ .
第 9 专题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方法概述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 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1) 选择题中一般都包含 3~ 4 道关于振动与波、原子物理、光学、热学的试题. (2) 实验题以考查电路、电学测量为主,两道实验小题中出一道较新颖的设计性实验题的 可能性较大. (3) 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 斜面问题、 叠加体模型 ( 包含子弹射入 ) 、 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 ( 圆周运动 ) 、轻绳 ( 轻杆 ) 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 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 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等在高 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 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m的滑块 B放在 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 有人求得 B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θ ,式中 g 为重力加速度.
M+ m a= M+ msin 2 θ gsin
图 9-7 甲
对于上述解,某同学首先分析了等号右侧的量的单位,没发现问题.他进一步利用特殊
条件对该解做了如下四项分析和判断,所得结论都是“解可能是对的”.但是,其中有一项
图 9-1 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 ( 如图 9- 1 甲所示 ) : (1) 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 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 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 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 ( 如图 9- 1 乙所示 ) 匀速下滑时, 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 零, 这一过程中再在 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 ( 在 m停止前 ) 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 为零 ( 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