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带理论

合集下载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高的十字形办公大楼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

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对于都市研究的日趋重视,显然是世界范围内加速度推进的都市化进程的直接后果。

"都市化",按照《布莱克威尔社会学词典》的定义,是指在以非农业性为特征的社区(即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在这些城市中,生产主要是围绕服务和商品而设置的。

都市化进程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劳动分工变化的必然产物,当时农业生产已经能够提供超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粮食和其他食物,这就使得人口中的一部分人能从事其他非农业劳动的工作。

但是在4000多年的人类历史中,城市发展速度和数量增长都一直非常缓慢,这种格局直到"18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工业革命使得都市化的浪潮几乎触及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市化以一种爆炸性现象呈现了出来。

据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中只有3%的人生活在城市;1900年,上升到14%,到1975年,上升到41%;预计到2025年将有60%的人生活在城市。

除了都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外,都市化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因为空间及都市社区资源都可以用来产生利润"。

[1]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齐美尔等19至20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开创者虽然都没有预见到这种惊人的都市化发展速度,但他们依然将西方文明的本质看成是都市文明,认为正是在西方都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所有独特的现象、孕育了近代文明的承担者--市民阶级与市民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从城市现象入手探索城市的本质,认为城市既是资本主义罪恶最生动的体现,又是社会进步力量最充分发展的空间。

与马克思相反,韦伯关注的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但他同样认为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换句话说,首先城市就是一个市场,城市可以通过已经建成的市场体系而得到了解,其次城市必须被理解为部分自治机构,部分政治自治是城市的一个关键标准。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的理论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本经济学家⾼野在研究⼤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度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了定义和划分。

但⽆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个核⼼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要素(如产业和⼈⼝)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城市的⼈⼝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地区中⼼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向均衡发展。

简⾔之,⼤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城市为核⼼,以具有⼀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都市圈⼀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都市圈内必须⾄少有⼀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的中⼼城市;(2)中⼼城市必须有⼀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都市圈内应具备⾼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都市圈内中⼼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都市圈不是⾏政区的简单迭加,⽽是经济区、社会区、⽣态区的综合集成;(6)⼤都市圈内应有较⾼的城市⼤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词⽤来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地区构成要素的⾼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的星云状结构。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11cody】

城市地理学名词解释(一)1、城市: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聚落,具有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二)1、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3、中心县:简单地说即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三)1、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2、中心位置:位于区域中央,则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

这种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新的交通线,促使城市的发展。

3、重心位置:中心位置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区几何中心,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地区的重心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假想按不均匀性进行加权,就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重心位置。

在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也具有和重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

4、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

避免与中心城镇的竞争冲突,而具有好于一般次中心的发展表现。

5、门户位置: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6、实体转运: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7、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8、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都市圈有关理论及中国都市圈评价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2.2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概括
第一,有一个中心城市(也可能是双核); 第二,圈内的城市结构完整,即形成合理 的城市体系; 第三,各城市间联系密切,尤其是中心城 市对外围城市间的集聚与扩散作用明显。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2.3都市圈的范围和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的作用 中心城市的作用 (2)都市圈的范围 都市圈的范围 (3)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城市间的竞合关系
207.051 8.828 20.186
13.798 1.151 1.691
16.311 0.695 1.59
京都县
和歌山县
4716.2
1080
229
6.677
0.68
0.526
兵库县
8388.2 4198 5774.3 4021.9
5402 827 1842 1287
644 197 319 320
2 2 2 2

表1:日本三大都市圈在全国的地位
面 都 市 圈 万km2 3.63 3.71 5.60 12.94 积 占全国% 占全国 9.6 9.82 14.83 34.25 km2 4197.3 2364.73 2172.03 8734.06 人 口 占全国% 占全国 32.89 18.53 17.02 68.44
• 纽约大都市区:该都市区从波士顿到华盛顿, 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该都市区长965公 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 ,城市化 水平达到90% 以上。 • 北美五大湖都市区:该都市区分布于五大湖沿 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 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 它与纽约都市区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

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带理论渊源概念辨析论文摘要:“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对于促进中国转轨经济中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寻找“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界定其理论内涵,辨析相关概念,以期为日后城市经济带理论的后续问题探讨奠定基础。

一、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范畴之内。

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从1910年美国学者库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到1915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提出组合城市的定义,以及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提出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Megalopolis。

戈特曼把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用原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Megalopolis来命名,用以说明这一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形成主轴长600公里,人口3000万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

在戈特曼对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运用两个指标来界定Megalopolis,即,较大的总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

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万人;第二,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密度应更高。

此外,戈特曼还指出了城市群应具有高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高效率网络流通体系的鲜明特征。

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

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会不断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他同时指出“城市核”是比较明显的,“城市带”则在外形上是比较模糊的。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大学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试题及答案(最新版)

1、单项选择题德国经济史学家松巴特提出了(),强调连结城市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的作用。

A、增长极理论B、发展轴理论C、都市带理论D、成长三角理论本题解析:暂无解析2、问答题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2)集群化(3)本题解析:(1)国际化(2)集群化(3)分散化(4)生态化(5)人本化(6)知识化3、名词解释城市文化融合本题解析: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4、多项选择题我国城市社会学恢复以来,主要在以下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A、城市化研究B、城市社会问题C、城市规划研究D、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建设本题解析:暂无解析5、名词解释城市制度文化本题解析:又称中间层的城市文化。

是通过城市规范与制度体系现出来的文化形式。

6、填空题城市规划最终要通过()来实现。

本题解析:各项工程建设7、多项选择题下列属于社会空间方法理论要点的是()。

A、空间因素与社会因素同等重要B、空间因素不能作为独立的分析因素引入城市研究C、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与空间的关系D、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应用空间方法本题解析:暂无解析8、问答题城市有哪些生态过程?本题解析:把城市看作是一种永恒变动、不断调整的现象。

对空间利用方面不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是人类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在既定城市中,群体或机构内部的自然关系的改变称之为“空间的流动性”,而引起这些变化的现实条件则属于生态过程。

生态过程包括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隔离、侵入与接替。

9、填空题生态经济尘世的核心内容是()。

本题解析:全面发展10、问答题概念:城市性、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模式。

本题解析:⑴城市性:人类居住在城市地域共同体内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⑵城市生活方式:①生态角度:人口基础、技术和生态秩序组成的物理结构。

②组织的观点:社会结构的特点,一系列的社会机构以及社会联系的一个典型的社会组织系统。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概念辨析

94.7 86.7 71.8
常州市区
97.2 91.2 90.7
90.2 77.3 79.5
常熟市 张家港 昆山市
江阴市 宜兴市
溧阳市 金坛市
吴江市
太仓市
96.3
95.0
83.5
84.3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南京都市圈 •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1.2都市区界定
(2)国外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5万人,外围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75%或绝对数大于1万,人口密度50人/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15%或双向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宁越敏(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60%以上。 •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1)概念提出 •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包含周边100 公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2600万人。 2011年总GDP :14678亿元 扬州
滁州
镇江
南京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邻接社会的组合,一般以县为基本单位。

都市带:有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接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都市带。

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门槛距离:维持某一级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最小腹地,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中心地: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产生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中心度:指中心地对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或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5月20日1:30-3:30于205考试(十三周周一)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1、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生态系统(芝加哥学派)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经济、文化系统。

(2)城市的社会问题A涂尔干《自杀论》失范型、宿命型、利己型、利他型。

B 沃思:城市规划、管理C卡斯特:住宅、医疗。

(3)城市化(4)研究城市的生活方式(5)城市社会关系,帕尔。

3、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课题:(1)城市发展研究(2)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3)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4)城市社会结构(5)城市化(6)城市文化(7)城市社会问题(8)城市规划(9)城市社会管理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5、城市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2)与城市学科群: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1、滕尼斯:1887年《社区与社会》中礼俗社会对应乡村;法理社会对应城市。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乡村——同质性——环节社会;有机团结——城市——异质性——组织社会。

3、齐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1)善于计算,追求精神(2)在经受过多的刺激,产生厌倦心理(3)都市个人在精神追求、美感理念等方面呈现出衰退之势(4)出现新的个性:自由与独立性;追求区别于他人的个性。

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城市共同体。

东西方城市差别的具体表现:(1)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适用市民的实体法或诉讼法,也没有自由市民。

(2)东方城市基本没有自律性的行政,一般而言,东方城市在行政上从属于中央集权制;西方城市的权利是分散的。

(3)东方城市的社会组织是以亲属氏族等为基础的;西方城市的社会城市则以个人组织为基础。

都市圈理论与实证

都市圈理论与实证

都市圈理论与实证一、引言都市圈是国际上对现代城镇群体发展地区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本文对都市圈的有关基本概念、空间演化规律、职能与空间规划组织等有关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对都市圈内中小城市的发展途径进行了综述。

二、都市圈及相关概念的探讨2.1都市圈的涵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都市圈的界定标准。

一般认为,都市圈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是一个或几个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心城市与外围的功能递减的众多大中小城市共同构成的多层次空间结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中心城市以其强大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的城镇群体,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形成了以垂直分工为主的分工结构,而周边城市之间形成了以水平分工为主的分工结构。

都市圈既是城镇群体的空间自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人们组织城镇的一种手段[ 1 ]。

2.2相关概念说明(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美国早在1 9 1 0年提出“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几经变易,至1980年开始实行新标准,称之为大都市统计区(MSA),并一直沿用至今。

大都市区一般是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通常以县作为构造单元[2]。

中国学者周一星认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人以上)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地区两部分组成[3]。

一般而言,(大)都市区对应的英文是metropolitan area,指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由外围与其联系密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县、市共同组成的区域,内含众多的城镇和大片半城镇化或城乡一体化地域。

如果其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大于100万,则可叫大都市区。

都市区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一级行政区,它可能大于市域范围,也可能小于市域范围,它强调的是与中心市有密切的日常社会经济联系,有较高的非农化和城市化水平,要有协调内部建设的某种机制。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1、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的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而形成的一种城市等级规模形式。

2、城市首位律:3、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4、大都市带:是指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5、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示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6、景观型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7、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8、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9、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0、城镇体系:也成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1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2、生长极理论:生长极理论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经赫希曼、鲍得维尔(J·Boudeville)、汉森(M.Hansen)等学者进一步发展。

这一理论受到区域经济学家、区域规划师及决策者的普遍重视,不仅被认为是区域发展分析的理论基础,而且被认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城市社会学第十三讲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社会学第十三讲 城市与区域发展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增长极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 发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围绕这一个极核进 行的,经济空间总是处于极化过程之中。
处于核心位置的经济单元具有强大的外部经济 推动力,当该单元开始增长的时候,周边区域 也会受影响,最终整个区域会被带动起来。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
作为区域增长极的城市一般具有两种作用机制:
现代城市扩张与官僚体制
城市区域扩大和资本向城市集中使官僚体制越 来越重要,官僚制度加强了对城市生活各方面 的控制,现代科技更强化了官僚制的地位。 官僚制并非单单指政府机构,在很多大城市里, 大型工商企业更需要官僚制,否则无法运作。官 僚制反过来又成为大城市扩张的促进因素,大型 办公楼、郊区职员生活区都是官僚制的产物。
续 戈特曼著作中名列世界前列的大都市带
面积(万 人口 平方公里) (万)
美国东北部 大西洋沿岸 13.8 4200
城市化水 主轴线 平(%)
74
区域形状
波士顿-华 海岸带状 盛顿
日本东海岸 太平演沿岸
欧洲西北部
2.5
14.5
4000
4600
77
80
东京-大阪 海岸带状
巴黎-鹿特 环状 丹-科隆
英国南部
枢纽功能:大都市带主宰国家的经济、 文化、金融、通讯、贸易、交通等主要 活动。并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孵化器功能:大都市带是新思想、新技术 不断涌现的,并进行试验和导向的区域,
大都市带 的功能
大都市带的形成模式
孤立分 散阶段: 各个城 市独立 发展, 空间结 构松散 区域性 城市体 系形成 阶段, 出现发 展轴线, 城市建 成区基 本定型 雏型阶段: 中心城市 进一步扩 大,单个 城市的集 聚功能达 到顶点, 第三产业 强劲发展 成熟阶段: 郊区化使 城市沿发 展轴扩张 和连接信 息产业崛 起,大都 市的枢纽 功能形成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第二单元城市、城市化、城市群、城市带、城市体系城市社会学的形成古典城市社会学核心理论芝加哥学派(帕克的主要思想)三个城市生态学的古典模型沃思的城市理论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业劳动方式向非农业劳动方式转变,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创立、采用和普及的过程“——折晓叶《城市在转折点上—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警告》“都市化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生活方式论认为,仅仅创造出区别于农业的城市工业生产方式还不够,还必须产生城市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并以此去影响农村地区,才可以称作城市化。

乡村城市化论者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过程。

协调发展论的核心是,城市化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自然因素去影响、改造农村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及城市化地区集中的过程,是以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改造农村及其他地区,使之转变为城市或城市化地区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是城市化率中国2003年城市化率为39%2009年为47%2012年为50%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带(Megalopolis)巨大的多中心的城市化体系,它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很强的内部相互作用,其中的每个中心城市都是具有完整体系的城市。

城市体系(UrbanSystem)一个地区或国家内,一系列互相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综合体。

城市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客体世界范围的迅速城市化导致了城市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体系,是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让我们认识城市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城市社会关系有重要意义。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城市社会学名词解释

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基础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

4.城市性:沃斯把城市特有的生活方式叫做城市性,沃斯认为城市性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三个因素及其交互的关系中发展出来的。

5.韦伯早期城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6.凯文林奇林奇并非学院意义上的城市社会学家,但作为20世纪城市设计最具灵感的学者,他对城市空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解。

林奇相信环境对人有教化作用,城市意象能够给人带来心理的愉悦和激发人的行为和组织人的经验。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绝非被动的接受。

城市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有深度和完整的教育过程,认知发展的重点是建构秩序。

7.芝加哥学派美国本土社会学创始于芝加哥大学,而芝加哥学派最早的一批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城市社会学研究。

芝加哥是美国19世纪发展最快的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芝加哥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芝加哥学者研究的多与移民、城市扩张有关。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城市扩张与同心圆理论、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此外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生态学方法。

8.城市域模型1977年美国社会学家万斯提出城市域模型,其主要观点有两个:第一、远方城市核的独立。

人口向郊外扩展,使城市的郊外中心(核)得以独立,使城市中心与郊区相互作用的等级和强度降低了。

第二、外郊城市的兴起。

由于降低了与城市中心联系的强度和等级,外郊城市加强了“自我维持”的能力,并最终脱离中心商业区,其功能甚至超过了原来的城市中心。

10.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模式要素1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12. 逆城市化: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的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郊区化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和趋势
• 构思出的大都市带的基本框架:包括北京、 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大都市带;包 都市带;包括武 汉、长沙、南昌在内的长江中游大都市带; 包括重庆、成都在内的成渝大都市带;包 括上海、南京、苏锡常宁杭在内的大上海 大都市带;包括广州、珠海、深圳在内的 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包括济南、青岛在 内的济青大都市带。
都市带理论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此概念最初是由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提出的,指由 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 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 市区的联合体。 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 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 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间上集聚与扩 散运动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 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 大都市带即经济,文 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目前国内情况
• 已开始出现大都市带的雏形的有:大上海大都市带,珠江 三角洲大都市带,京津冀大都市带,沈大都市带。 • 这些大都市带人口一般都在5000万到1亿以上,面积一般 超过15万平方公里。它们不仅组成空间上的规模经济优势, 而且形成更为密切的信息、人口、交通、产业联系。 • 从大都市带的发展趋势看,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 中西部发展的潜力很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 加速,东部的大都市带有可能进一步分化,与此同时,西 部的大都市带由于集聚作用而逐步形成。
区分
• 目前的许多书籍和文章中,往往把大都市带和大都 市圈的概念混淆起来。 • 1.从空间分布形式上看,大都市圈呈块状分布,一 般只有一个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都市带 则呈带状分布,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200万人口 以上的特大城市; • 2.大都市圈主要是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而大都市 带则主要是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圈所造成 的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使 两个或多个地理位置相近的都市圈沿交通轴线,通 过扩散作用形成大都市带,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 优。 • 因此,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 阶段,大都市带是由大都市圈发展而来。
中国都市带
• 目前,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标准, 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34%左右,到 2010年可达42—45%。按国际经验,当城 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 速城市化阶段。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正处 于加速时期。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 衡,西部地区城市化率较低,只有18.8%, 城市间关联性较差,虽然特大城市、大城 市的数量不少,但缺少中小城市。
世界
• 世界著名的6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大都市 带、美国五大湖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 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北欧大 都市带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都分 布于自然背景优越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