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液体之一。
它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不同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各有特点,下面逐一介绍。
首先是红细胞,它是最常见的血细胞,也被称为血球。
红细胞的主要特点是呈圆盘状,中间凹陷,像一个小盘子。
这个特殊的形态使得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此外,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所以它对新陈代谢的贡献有限,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其次是白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的形态较为多样,主要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白细胞,其形态较小,圆形或椭圆形。
中性粒细胞则呈多角形,细胞内有颗粒,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
单核细胞形态较大,呈椭圆形或类似腎脏的形状。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别呈类似带尾状和粒状的形态,可对抗寄生虫和过敏反应。
最后是血小板,它是血液凝固的关键部分。
血小板形态较小,呈细长的不规则形状,有许多突起。
通过这些突起,血小板能够快速粘附在受伤血管的表面,形成血小板聚集,从而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并缓解出血。
总而言之,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各具特点,并通过其形态特征来实现不同的生理功能。
对于医生和研究人员来说,熟悉各种血细胞在形态上的特点,有助于了解血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为人体健康提供指导意义。
同时,当我们关注自身健康时,也可以通过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来推测身体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健和治疗措施,保持身体健康。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
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
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 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单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0.20~0.40。
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
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白细胞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白细胞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白细胞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保卫机体免受外界侵害的任务。
对于白细胞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身体的免疫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对白细胞的生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白细胞的分类、功能、发育过程以及与众多疾病的关联。
一、白细胞的分类白细胞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性质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五类。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多分叶状的形态。
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和消化细菌等微生物,对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具有细胞核分叶的特点,并且细胞内有大量嗜碱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的调节,同时也与一些炎症性疾病有关。
3.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细胞核分叶且颗粒内含有大量碱性物质。
嗜碱性粒细胞是免疫反应早期最早参与的细胞之一,其主要负责与抗体结合、释放组织因子等。
4. 淋巴细胞(lymphocyte)致密的大圆形细胞核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并且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参与者。
5. 单核细胞(monocyte)细胞核呈半月形,胞浆内含有颗粒。
单核细胞在体内可分化为巨噬细胞,参与吞噬小分子物质、细菌、病毒以及异物等。
二、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担负着多种重要功能,其主要包括吞噬作用、细胞毒作用、分泌抗体以及调节免疫应答等。
1. 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白细胞均具有吞噬微生物的能力。
通过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白细胞能够有效清除机体内的病原体。
2. 细胞毒作用: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的能力。
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伤异常细胞,从而保护机体的健康。
3. 分泌抗体: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起着分泌抗体的重要作用。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白细胞五分类原理和散点图特征
血细胞仪白细胞五分类法原理和散点图特征2008-12-14来源:检验世界网浏览:5747次转发至:我要评论【字号:大中小】核心提示: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
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
赞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检验地带网血细胞分析技术已经进入自动化时代,而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或更多分析参数的仪器也普遍的应用于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
而具有18项参数带有白细胞三分群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也已经普及进入到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在许多大型医院中已不占主流位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较大医院的检验科,常规血细胞分析仪已经进入全自动化和白细胞五分类的时代。
本文主要介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五分类上的原理和散点图分布特点。
此类仪器在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计算参数上一般会采用类似的测定原理和计算方法,此类仪器的进展和其功能特点可参考作者撰写的其它文章(见参考文献)。
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是指通过各种物理和化学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得外周血液中白细胞的五种常见类型,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的测定结果,此外还应该具有对出现异常白细胞的提示或初步分类功能。
目前国内外具有开发研制白细胞五分类法仪器的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生产厂商,比较着名的欧美厂家有Beckman-Coulter;ABBOTT;Siemens(Bayer);ABX;日本有Sysmex 和NihonKohdon。
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投入医疗市场。
检验地带网一简要发展史1974年,一种名为HEMALOGD的具有初步白细胞分类功能的白细胞分析仪问世。
1982年,Technicon公司生产了H60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应该是首款具有白细胞五分类能力的仪器。
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
白细胞的正常值和分类
白细胞,又称白血球或白血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抗病毒、细菌等外来入侵者。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白细胞数量维持在4000-10000微升(μL)之间。
根据形态和功能,白细胞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淋巴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反应,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对抗外来病原体;T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受感染的细胞或调节免疫反应。
2.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分,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和寄生虫感染的防御。
3.单核细胞:能吞噬和消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并转化为淋巴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对抗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
5.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负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分类的比例因个体差异而异,正常值范围为:淋巴细胞40%-60%,粒细胞40%-70%,单核细胞3%-10%,嗜酸性粒细胞0.4%-8%,嗜碱性粒细胞0.2%-1%。
在实际检测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的数值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
性别、生理状态等。
若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相差较大,建议咨询医生,了解具体原因。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um)
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
10-15
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同上 Nhomakorabea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淋巴细胞
6-15
单核细胞
10-20
外形
细胞核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细胞质 颗粒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 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 粗 糙
淡橘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
同上
分为2-5叶,以3 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分为2叶,呈眼镜 样
同上
同上
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圆 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色
同上
因颗粒遮盖核结 构不清,分叶不
粗而不均匀
同上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常 覆盖核上,蓝黑色
圆形或椭圆 圆形或椭圆形着
形
边
深紫红色 粗 块状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 透明淡蓝色 巴细胞可有少量、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圆形或不规 不规则形,肾
则形
形,马蹄形,或
淡紫红色,细 致疏松呈网状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
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别:篮/涂抹细胞) ··核碎裂:核碎裂成若干块,大小不一,似细菌、
真菌(但可含真正真菌、细菌;需特殊染色明确)
核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
核碎裂 碎裂块:大小不一,似细菌、真菌
核碎裂与真菌细菌 - 形成机制:粒细胞衰老或病变
- 鉴别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粉红-橙色、无颗粒,胞核单个、 常偏位,染色质致密,有副染色质;核:质=1:2, 胞核和胞质边界清晰鲜明 ·NC 中毒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篮/涂抹细胞:退变度大;胞核涂抹,胞质不可识
- NC 增多血象 ·WBC 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NC 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DÖhle 小体 ·不同程度贫血(伴轻度小细胞性/正细胞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坏死、心肌梗 死、心肌缺血、外伤、血管炎):代谢性疾病(尿毒症、酸中 毒、痛风;中毒;先兆子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出血 和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白细胞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的名词解释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细胞,也被称为白血球。
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种无色细小细胞,不含血红蛋白,因此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无色或苍白的特征,故得名“白细胞”。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保护机体不受病原体入侵的作用。
它们通过吞噬病原体、释放杀菌分子和产生抗体等多种方式来抵御外来威胁。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白细胞以浮游状态存在,但在出现感染或炎症等疾病情况时,它们会迅速增加并聚集到病灶部位,以执行免疫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的分类主要有五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每种细胞都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是中性粒细胞,也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细胞核,核内含有众多颗粒状结构,这些结构可以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抵达感染部位,并释放出杀菌分子,如过氧化物酶和溶菌酶,以杀灭侵入的病原体。
其次是淋巴细胞,它们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执行者。
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 细胞两种主要类型。
T细胞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细胞来杀灭病原体,而B细胞则主要负责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并协助其他免疫细胞清除侵入的病原体。
单核细胞是另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它们具有单个非分叶的细胞核。
单核细胞可以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同时也起到调节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
单核细胞还能储存病原体的信息,以便下次再次出现该病原体时进行更快速和有效的免疫应答。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两种少见的白细胞类型,它们的命名由于它们的细胞内包含有颗粒,这些颗粒会与酸性或碱性染料发生特定的反应而呈现出酸性或碱性染色。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对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的免疫应答,而嗜碱性粒细胞则参与对过敏反应和某些肿瘤的免疫应答。
白细胞在维护人体免疫系统健康和抵御外来侵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不同类型和相互合作,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免疫系统。
当免疫系统受到干扰或失调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力下降,易受感染。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
临床白细胞(WBC)及其分类(单核、淋巴、中性、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或降低解读及临床意义细胞(WBC)是人体内的防御细胞,能够排除异己,当人体受到外来的细菌、病毒侵扰时,白细胞就会主动攻击它们,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入侵的细菌和病毒,通过形成抗体和淋巴细胞来破坏或灭活入侵的病原体,使机体不受到侵害。
白细胞由骨髓产生,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就是这五种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①白细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WBC)代表“防御卫士”,一旦有细菌、病毒等入侵时就会现身将其消灭,给人体一个健康环境,是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5种。
②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在此数值上下浮动0.5×109/L,也可考虑属于正常范围,这与人们的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成年男女一般都在此范围内,且不同性别间没有太大不同。
③儿童和婴幼儿则完全不同,新生儿出生时白细胞数量可达到(15-20)×109/L,在随后的一周中可降至15×109/L左右,在6个月-2岁之间可达到(10-12)×109/L,在5岁以下儿童也往往高于成人水平,平均值在8×109/L左右,以后随着年龄的长大,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④另外,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出生后4-6天和4-6岁存在两个生理交叉点,两个指标都达到50%,即在4-6天和4-6岁间淋巴细胞比例比中性粒细胞比例高,是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其他时间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两者所占白细胞比例慢慢接近成人的指标。
白细胞分类及相关特征2.1 中性粒细胞:①NEUT概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是多形核粒细胞(PMN),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来源于骨髓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变形游走能力和吞噬能力。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通常呈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和中性颗粒,核分叶状或带状,核内有2-5个核小体。
2.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较少,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内有一到数个核小体。
3.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呈不规则形状,细胞质内含有各种颗粒,胞核呈椭圆形或马蹄形,核内有一到数个核小体。
4. 嗜酸细胞:嗜酸细胞呈多边形或多角形,胞核多呈马蹄状,胞核内有2-3个核小体,细胞质内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
5. 嗜碱细胞:嗜碱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呈马蹄状,核内有1-2个核小体,细胞质内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
白血病的五种类型
白血病的五种类型虽然我们把血液性的肿瘤俗称为白血病,但这个类型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白血病的类型都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介绍白血病的类型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白血病的类型一、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是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其特征为大量的类似于淋巴母细胞的未成熟白细胞。
这些细胞可在血液、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其它器官中发现。
主要表现:发热、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等。
诱因:急性白血病与电离辐射、化学制剂、药物、病毒和遗传有关。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的肿瘤性疾病,原始细胞在骨髓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根据细胞形态学和临床预后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亚型:L1型: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胞浆极少,高核,浆比例,核形规则,染色质均匀致密,核仁不清晰。
L2型:大多数细胞体积是小淋巴细胞的2倍,部分细胞大小有明显异质性,胞浆中等,嗜碱,染色质呈弥漫细致或密块状,核仁清晰,一个或多个。
L3型:由均匀一致的大细胞组成,胞浆丰富,深嗜碱,含多数明显室泡,核圆形,染色质细而致密,核二清晰,一个或多个。
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骨髓性白细胞(而非淋巴性白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癌。
其特点是骨髓内异常细胞的快速增殖而影响了正常血细胞的产生。
临床特点:发病快,数周或数月,主要表现贫血,出血,骨痛,疲劳、发热、肝脾大。
一组在形态、遗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不同的异质性肿瘤。
成人多见,15-39岁为发病高峰。
四、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1、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呈全血细胞减少,偶见原始细胞,一般无肝、脾肿大,骨髓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原性细胞>30%,骨髓活检增生低下。
2、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多形核淋巴细胞占10%以上,属T细胞型。
3、浆细胞白血病:外周血中浆细胞>20%或绝对值≥2.0×109/L,骨髓象浆细胞明显增生,原始及幼稚浆细胞明显增多,伴形态异常。
aml的形态学分型
aml的形态学分型
AML(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的亚型,其形态学分型是根据病理学家对病人骨髓或外周血涂片中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
目前最常用的AML形态学分型系统是法布拉斯系统(FAB classification system),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外观和特征将AML 分为以下几个亚型:
1. M0型(未分化型):骨髓或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形态不成熟,难以鉴别其细胞来源。
2. M1型(纯粹髓细胞白血病):白细胞为原始髓细胞,缺乏成熟细胞特征。
3.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对成熟型):白细胞含有一定数量成熟髓系细胞,同时也有较多未分化细胞。
4. 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征为存在大量类似嗜酸性粒细胞的早幼粒细胞。
5. M4型(急性髓系/单核细胞白血病):包括M4型和M4eos 亚型。
M4型为白细胞以较成熟的单核细胞为主,M4eos亚型则具有嗜酸性粒细胞的特征。
6.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白细胞主要由肿瘤性单核细胞组成。
7. M6型(急性纤维化白血病):白细胞中存在较多的纤维化元素。
8. M7型(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主要由巨核细胞组成。
这些形态学分型对于AM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白细胞,又称为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主要作用是参与免疫和抗感染。
白细胞里面有一种叫做可耐受性细胞(tolerant cells),它的最大作用就在于抵御外界的病原体、毒素和机体内部的抗原,从而防止机体受到病害的危害。
本文旨在介绍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一般来说,白细胞都具有类似的形态结构,它们是大小不一的圆形细胞,表面覆盖着许多淡褐色或带有蓝色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就是可耐受性细胞。
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较为简单,其大小和外观样式都比较相似,只是内部含有的可耐受性细胞的数量不一样,数量多的细胞被称为“丰富细胞”,而数量少的就被称为“稀少细胞”。
白细胞的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它们的内部中有一个核,每个核又有一个灰色的小区域,这个小区域就是可耐受性细胞的聚集地,而且在核的周围还有一圈或两圈灰褐色的晶体,它们既可以发挥抗生素作用,又可以进行免疫抗体的生产。
除了这些特征,白细胞还有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它们能够抵御各类病原体和细菌;它们能够抑制毒素、有毒的有机物、金属离子和其它有害物质的进入;它们还能分泌抗原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破坏病原体的结构及病毒的逆转录酶,最终降低机体对这些病原体的吸收和侵蚀。
以上就是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
从本文可以得出,白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抵御外界的病
原体和毒素,还能分泌抗原物质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吸收和侵蚀。
因此,应加强对白细胞的研究,以了解它们的作用,并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一、白细胞的概念
白细胞是一类血液细胞,又被称为血球,也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血液中的数量很少,只有百分之几,但是它们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二、五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1)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类细胞,有一个圆球形核,半径约为5-12μm,细胞体有密度变化,核周围有9-10个环状的薄核膜。
在有血清的液体中可以观察到具有电阻线性的核柱,由于含有多种细胞因子,可以发挥机体免疫功能。
(2)单颗粒细胞
单颗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细胞体比较大,直径约为10-20μm,具有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等形态,核有明显的稠毛状和暗天线状,核周围有多层细胞膜。
单颗粒细胞是参与炎症的最重要一类细胞,可以合成多种细胞因子,并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嗜酸细胞
嗜酸细胞是一种抗原识别和清除的细胞,具有核心圆球形,细胞体较小,直径约为6-12μm,核周围有多层细胞膜,核心有粗毛状或暗天线状。
嗜酸细胞可以吞噬细菌、病毒和有毒物质,发挥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4)嗜碱细胞
嗜碱细胞是其中一种免疫因子,具有圆形到椭圆形的细胞体,直径约为6-13μm,核周围有多层细胞膜,核心有稠毛状结构。
嗜碱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挥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破坏细菌的结构,增加炎症的反应,以及协助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果。
(5)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形态特征是椭圆形,直径约为6-18μm,细胞体有内质网,核周围有多层细胞膜,核心有暗天线状结构。
它们是一类主要参与机体运动功能的细胞,可以储存能量,参与氧合和代谢,保护机体免受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