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刘备典故
得陇望蜀的三国典故
得陇望蜀的三国典故得陇望蜀,是指在得到一方后,又希望得到另一方的典故。
在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以得陇望蜀的心态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后来许多人追求更高更大的意象。
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典故来源、典故含义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与政治斗争,英雄辈出。
刘备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早年与张杰一起在陇西经营,担任过颍川太守、徐州牧等职务。
后来,他听说张杰在蜀地有了一定的势力,于是就想得到蜀地,成为统一中国的一部分。
刘备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建立了蜀汉政权。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来源于《三国演义》,其中描述了刘备在四川之战中的情景。
刘备占领了巴蜀地区后,他看到了邻近的蜀地,这个富庶的地方成为了他的向往。
于是,他就想要得到蜀地,继续壮大自己的势力。
这个典故通过刘备的行动,表达了人们对于更大更好的追求。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蕴含了深刻的含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标是人类的天性。
刘备得到了陇地,但他并不满足,仍然向往蜀地。
这种追求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己。
其次,得陇望蜀也告诉我们,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标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刘备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得以实现他的愿望,这也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企业经营中,人们都希望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实现更大的成功。
比如,一个企业在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就会希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更大的利润。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体现。
同样,个人在工作中也会有类似的心态,当达到一定的职位后,就会希望获得更高的职位,实现更大的成就。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通过刘备的行动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大的愿望。
它告诉我们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标是人类的天性,但同时也需要付出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得陇望蜀的精神也有广泛的应用。
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及其故事
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一、刘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
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张飞、关羽。
三位英雄都想为国出力,于是他们边喝酒边抒发自己的志向,谈得十分投机。
隔日,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
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
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兵败长坂坡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在长坂坡被打得大败。
幸好赵云神勇(单骑救河斗),张飞勇猛(威震长坂坡),才避免了全军覆没。
三顾茅庐一日,刘备带关羽、张飞来到卧龙冈,想请诸葛亮出山。
小僮说诸葛亮今早出去了。
又过了数日,刘备又同关、张二次来访。
又见不到诸葛亮,而是见到其弟诸葛钧。
于是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刘备想再次去请诸葛亮。
经过一番争论,兄弟三人又第三次来到卧龙冈。
他们一到,小僮说诸葛亮在睡觉。
刘备一直等到诸葛亮睡醒后更衣才得以相见。
刘备不辞劳苦,三顾顾庐,诚恳相邀。
感动了诸葛亮终于请出诸葛亮出山辅佐,答应奔走效力,共图大业。
火烧连营,遗恨失吴蜀汉章武年而,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亲率军攻打东吴。
刘备率领75 万人马杀向东吴。
孙权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孙权起用了陆逊,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打败东吴主力,就在树林里安营扎寨了。
营寨一个挨一个,连续几百里长。
陆逊得知刘备的营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败刘备的计谋。
这天,东南风刮得很猛,陆逊指挥大队人马带着茅草和火种,兵分三路,一起杀进蜀营,把蜀军40 个营地烧成一片火海,刘备在赵云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
二、关羽的故事温酒斩华雄刘备随袁绍讨伐董卓时,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连斩袁绍手下俞涉、潘凤。
这时关羽请求出马,曹操叫斟酒一杯,让关羽饮了上马,关羽说等回来再喝。
片刻果然斩得华雄之头,而此时其酒尚温。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从曹营回归,一路上经过东岭关(孔秀)、洛阳(孟坦、韩福)、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滑州黄河渡口(秦琪)五关斩杀六将,终于回到河北刘备身边。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
三国演义典故素材1. 刘备三顾茅庐刘备听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于是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往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等人只好失望而归。
第二次去时,也不见诸葛亮,但刘备依旧不死心,带着关张二人再次前往。
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刘备的诚恳邀请下,诸葛亮同意出山帮助刘备。
2. 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与曹军对峙。
诸葛亮利用火攻,加上东风相助,大败曹军。
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3. 七擒孟获孟获叛乱蜀中,诸葛亮带兵镇压。
他采取了攻心策略,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放他回去。
最终,孟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4. 空城计诸葛亮在失去街亭后,采用空城之计,以2000老弱残兵把守城池。
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来到城下,看到城门大开,怀疑有伏兵,于是引兵离去。
5. 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了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向曹军借箭。
他利用东风和草船,成功地从曹军处借得了十万支箭。
6. 三英战吕布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联手与吕布激战,成功地阻止了吕布的进攻。
7. 单刀赴会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单刀赴会,与鲁肃谈判。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荆州归还给刘备。
8. 得陇望蜀曹操在占领了陇地之后,想要进一步进攻蜀地。
但他的部下表示困难,因为陇地尚未巩固,而蜀地又有险阻。
曹操回答:“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
”表示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还要继续进攻。
9. 煮酒论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的志向。
结果被刘备巧妙地以雷声掩盖过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0.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袁绍与曹操对峙。
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最终大败袁绍。
这场战争决定了南北势力的强弱。
关于刘备的成语典故_关于刘备的故事
关于刘备的成语典故_关于刘备的故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那么关于此人的典故有什么呢?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关于刘备的成语典故,希望大家喜欢!曹操成气候之后,派人去琅琊接父亲曹嵩。
曹嵩路过陶谦那里的时候,陶谦招待了他,并且派张颌带军护送。
护送的当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庙,张颌及其军士睡在外面保护,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抢夺曹家辎重之心,结果曹嵩被杀。
曹操以陶谦纵容手下杀害父亲,想报杀父之仇,起兵讨伐。
陶谦势力小,求助于孔融,结果孔融救他没救成,也被困了。
孔融手下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城,求助刘备相救。
刘备于是去找公孙瓒借了3000兵,来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讨伐刘备。
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了这么句话: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刘备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先礼后兵解析[释义]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三国演义刘备故事
三国演义刘备故事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备受人们尊敬和喜爱的人物。
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
刘备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刘备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胸怀。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胆识。
他和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一起共同抗击黄巾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
他的仁义和宽厚赢得了许多人的拥护,使他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领袖。
刘备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在桃园结义。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和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为兄弟,立下誓言共同抗击暴虐的官吏,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义之心和对百姓的关怀,也展现了他与关羽、张飞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在赤壁之战中,刘备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他的船队被孙权和周瑜的火攻所摧毁,损失惨重。
但刘备并没有气馁,而是坚定地决定重整旗鼓,继续向前。
他最终在三顾茅庐中招揽了诸葛亮,成为了自己的重要谋士,为自己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刘备的故事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他与曹操的血战、他的南征北战等等。
这些故事都展现了刘备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最终,他建立了蜀汉,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君主,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总的来说,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们为之动容。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他的故事不仅在三国演义中流传,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刘备披发入山的典故
刘备披发入山的典故
刘备披发入山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当时,孙权想要借道刘备所占据的荆州地区进攻益州,故此写信给刘备,提出与刘备一起向益州发动进攻。
但刘备回信拒绝了孙权的邀请,此举引起孙权的愤怒,派遣孙瑜带领军队,打算强行通过刘备的地盘。
刘备则用“被发入山”这句成语进行威胁,同时又派关羽、张飞等人把守通过益州的要道,摆出以武力阻止孙瑜大军的架势。
孙权发现刘备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大军经过,只好撤军。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智谋和胆识,他以披发入山为威胁,成功阻止了孙权的进攻。
三国演义刘备的主要事迹
三国演义刘备的主要事迹1.刘备出生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东晋宗室。
刘备是一代名将,其出生处毫无意义,但他从出生后便一直分外耀眼。
他出生于杨坚一家,出身极为普通。
于是把刘备送到荆州,把他让给了刘璋作儿子。
2.刘备四处奔波刘备成年以后,由于好斗且性格中似乎有着志士之气,他越来越多地受到张绣眼中的垂青,因此他受到更多的厚爱。
出身朴素的刘备,未能接受高等的教育,留下的唯一的仙人琢磨的正是熏陶在他心头的百宝梵谛,因此,他积极调查,把每一件事都做得优秀完美。
因此,他到许多地方游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政治、军事活动,居家无事,学习古今,努力读书求学。
3.刘备出仕刘备离开了荆州,到处小军出征,参与了许多军事活动。
他参加华容之战,助孙权击退刘表军;回到蜀地,他在蜀地统一活动中屡立战功,助诸葛亮平定了南越的叛乱;参加夷陵、祁山之战,一矢北入中原,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建立领土。
4.刘备统一三国刘备于割据时期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形势必须联盟才能达到,他便在汉中联合关羽、张飞募兵组建起了蜀汉军队,先后击败曹操、孙权,最终在诸葛亮伙同关羽、张飞的帮助下,联合三国统一中国大都江山,结束了腥风血雨的三国鼎立,统一了中国。
5.刘备创蜀汉刘备联合三国之后,一贯以感化而非武力的要求政策,重用忠良,宗教改革,开辟新的治理方式,奖罚分明,建立大型的政治经济内外部机构,从而打造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政权——蜀汉政权。
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刘备把蜀汉政权建设得牢不可破,是五个帝国之一,奠定了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政治基础。
三国演义刘备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历史故事。
其中,刘备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君主,他的经典语录和故事为后人传颂不衰。
下面将会为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刘备的经典语录和故事。
一、刘备的经典语录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留下的经典台词。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刘备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认为不只是皇帝或者将军有责任来拯救天下,而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拯救这个国家。
这个台词也展示了刘备的胸怀和气度,也深得人心。
2. “计无所出,吾亦忧之。
”这句话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对战争形势的反应。
他的这句话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深刻思虑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在这句话中,刘备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担当和责任感。
他无法轻松面对困难,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这种胸怀和情怀也让人感叹不已。
3. “欲成大事,先立功名。
”这句话彰显了刘备的政治理念。
刘备强调名声和声誉的建立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成就大事的前提和基础。
这句话也反映了刘备对政治智慧和策略的深刻理解,让人不禁佩服他的才智和政治眼光。
二、刘备的经典故事1. 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是关于刘备找诸葛亮的故事。
刘备得知诸葛亮才华出众,愿意辅佐自己,于是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并请求他出山辅佐自己。
这个故事反映了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兴亡的责任感。
他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表达了自己诚挚的诚意和对诸葛亮的敬重,也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忧虑。
2. 桃园结义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是备受传颂。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和关羽、张飞结成了桃园结义的兄弟,他们发誓要共同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这个故事体现了刘备作为一个领袖的胸怀和情怀,也表现出他对兄弟情谊和团结合作的重视。
3.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刘备丰功伟绩的时刻。
在这场战斗中,刘备和孙权联手击败了曹操的大军,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领袖魅力。
这场战役不仅是一次战争的胜利,更是刘备智慧和勇气的体现,让人对他的才华和智慧赞叹不已。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简介导读:刘备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
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
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1] ,葬惠陵。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刘备人物评价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38] 曹操: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②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③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
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39]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
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宜早为之所。
[40]诸葛亮:①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1]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史研究要从自身的独立的学术立场出发,对现实和社会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分析,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1:温良臣子面具下的较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阐述的战略主要分两步:一是先取刘表的荆襄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横跨荆、益,形成三足鼎立;二是待天下有变,联吴抗曹,从荆州和秦川同时进兵北伐中原。
但最后为什么没能实现呢?一是诸葛亮压根儿就没想让刘备兄弟完全实施;二是诸葛兄弟也没有预料到会有高人半路杀出。
实际上,“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中的战术,他无非是想以表面的“赤诚”和“智慧”先赢得刘备的信任,再借他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
诸葛亮早就料到刘备不会直接取荆州,必定从曹操手中反夺荆州和天下。
所以,当刘备不采纳他的意见时,他顺势将第一步战略做了调整:首先放任曹操占领荆襄,再联吴抗曹,最后与东吴公平竞争,拿下荆州。
调整后不但迎合了刘备的“新儒家”思维,还将他和刘备从“双死”盘成了“双活”。
如果照搬原定的方案,就不会有赤壁之战,不会有三足鼎立。
由于第一步改良型战略对刘备和诸葛亮都有利,所以不仅刘、关、张三人密切合作,诸葛兄弟也竭尽全力。
孙、刘联合就得益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隐性合作,且看他们是如何暗中相助的。
周瑜荐鲁肃,鲁肃荐诸葛瑾,但实际上诸葛瑾无论智谋还是权谋都高于鲁肃,赤壁之战吸引了天下所有的谋士,诸葛瑾为何单单要坐壁上观,是为了回避诸葛亮吗?不是,他没闲着。
试想,鲁肃乃一“凡品”,他是怎么想到捐弃世仇新怨为刘表吊丧,并借机联合刘备的?而诸葛亮远在荆州,又是如何精准预测他这一次意外行踪的?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私通情报。
鲁肃由于有自己的野心,也就很愿意来回调停于孙权、周瑜和诸葛亮之间。
诸葛亮相信哥哥对鲁肃的操控能力,所以明明厕身于周瑜的刀光剑影之下,还敢对刘备说:“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
”鲁肃死后,诸葛瑾果然顶替鲁肃,从幕后走到了幕前。
此间微妙,稍加意会,即可言传。
三顾茅庐刘备的特点_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顾茅庐刘备的特点_刘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历来是礼贤下士的典范,正因为他惜才爱才,太看重诸葛亮的才华,才会一而再,再而三,不管是吃了闭门羹,还是被小书童奚落,更不顾风雪寒天,执意要见诸葛亮,不请出诸葛亮决不罢休。
这是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有记载的,不过在比这两本书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叫做“毛遂自荐”说。
诸葛亮“毛遂自荐”说法更久据《魏略》之中记载: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曹操、孙权两方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则缺乏应对之策。
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关注。
这时的诸葛亮在隆中闷了快10年了,学成了一身本事,“八阵图”也大功告成,眼看自己已经是奔30的人了,到了该施展自己本事的时候了。
在老师和朋友的建议下,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会会刘备。
诸葛亮见到刘备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
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也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将他晾在一边。
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
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编织饰物。
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编织而已。
”这才把刘备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
《魏略》一书与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均提到了与这个内容大致差不多的故事。
老师指点投明主这里,我们来完全复原一下毛遂自荐——当时,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分析天下大势:如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平定了中原,势必要将荆州作为他的下一个进攻目标。
而江东孙权,这几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也虎视眈眈将目光转移到了荆襄八郡。
可以说,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孙权这两方面的威胁。
荆州牧刘表缺乏应对之策,荆州的战事一触即发,荆州的安定局面就要结束了。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简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刘备简介刘备简介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先后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投靠过多个诸侯。
赤壁之战时,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
而后进取益州。
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三国志》评刘备的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
刘备也称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1] ,葬惠陵。
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刘备人物评价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38]曹操: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②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
③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
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39]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
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
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
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
”宜早为之所。
[40]诸葛亮:①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41]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刘备兵败投荆州_名人故事
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刘备兵败投荆州_名人故事
曹操恼羞成怒,命许褚上前取刘备首级。许褚提刀上马,直奔刘备而去。刘备身后的赵云忙挺qian.g跃马,敌住许褚,两人战了十几回合,不分胜负。这时,关羽、张飞各领兵马冲向曹军。刘备一见,忙下令出击,三选自.作文网支人马同时向曹军冲去。曹军刚刚经过长途跋涉,渐渐抵挡不住,败下阵去,刘备取得了首场胜利。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_三顾茅庐的典故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_三顾茅庐的典故故事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你对三顾茅庐典故了解的有多少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解析[释义] 指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 元·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辨形] 庐;不能写作“芦”。
[近义] 礼贤下士[反义] 拒人千里妄自尊大[用法] 用作褒义。
有时可用于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①刘厂长~;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②新任厂长~;终于把他请出来当总工程师。
[英译] call on sb。
repeatedly三顾茅庐造句1、在此意义上,《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求贤经历与《李师师外传》中道君皇帝和李师师的感情纠葛,在深层观念与故事结构上都极具相似性。
300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300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摘要:一、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和动机二、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原因三、刘备第三次拜访时的情景四、诸葛亮出山,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的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这个故事凸显了刘备的恒心与毅力,也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
一、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和动机刘备,一位立志拯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仁德之主,为了寻找一位能助他实现理想的谋士,不惜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刘备深知,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的才能和智慧是成就大业的的关键。
因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请出诸葛亮辅佐自己。
二、诸葛亮三次拒绝刘备的原因诸葛亮并非一开始就拒绝刘备。
第一次拜访时,诸葛亮正在家中守丧,为了避免被刘备打扰,他谎称自己不在家。
第二次拜访时,诸葛亮预计刘备会再来,于是他提前出门,没想到刘备又来了。
这次,诸葛亮依然拒绝刘备,理由是自己的妻子黄承儿即将生产,不便离家。
第三次拜访,刘备带着张飞、关羽一同前来,诚意十足,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答应出山。
三、刘备第三次拜访时的情景第三次拜访,刘备一行人来到诸葛亮家中,只见诸葛亮正在草庐中悠闲地弹奏琴曲。
刘备恭敬地向诸葛亮行礼,表示敬意。
诸葛亮见刘备三次登山拜访,诚意十足,便答应跟随刘备共创大业。
诸葛亮出山后,以其卓越的智慧,协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王朝。
四、诸葛亮出山,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为刘备出谋划策,赢得了众多战役的胜利,也使得蜀汉王朝繁荣昌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千古的典范。
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调了恒心、毅力和真诚。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国演义刘备的故事
三国演义刘备的故事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刘备一生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奋斗
历程,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一代英雄。
刘备少年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明机智,有着仁义之心。
在桃园
结义之后,刘备结识了关羽、张飞等志同道合的好友,三人结为兄弟,共同投身于乱世之中。
刘备初入豫章,历经曹操追杀,流落江湖,一路风雨兼程,始终不忘初心,励志图强。
在途中,他得到了
诸葛亮的相助和指点,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
刘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先后在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
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一统蜀汉,成为了令人敬仰的一代英主。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推行土地制度,减
轻赋税负担,重视教育,推行文化政策,为蜀汉的繁荣稳定打下了
坚实基础。
刘备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的仁义、忠诚、勇敢和智慧,深深影响着后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
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心怀理想,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就一定能
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刘备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故事,
激励着无数人不断前行,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道出了他的豪情
壮志,也激励着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刘备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刘备一样,
心怀理想,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刘备的五个故事
刘备的五个故事刘备的五个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刘备被誉为一个仁义之君,是三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在三国演义中广为流传,也深深地扎根在了人们的心中。
下面便是刘备的五个故事:一、三顾茅庐故事中,刘备遇到了治理民间的大才子诸葛亮,并邀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三次请他来都被拒绝,最后,刘备在他的家门口下跪,才终于得到诸葛亮的垂青。
这一段故事被传颂至今,并被形容为“三顾茅庐”。
二、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曹操领兵攻打江南,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
这场战役的最终胜者是刘备与孙权联军。
赤壁之战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战,而刘备在其中则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诛杀张任张任曾经被拜托治理一部分的领土,却滥用权力,最终被刘备所诛杀。
这是刘备所以备受人们尊敬的一个原因,因为他扮演着维护公正和良好治理的角色。
四、破釜沉舟当刘备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决心:将军船全部烧掉,以此来激励自己和部下要么成功,要么大家都一起死去,这被称为“破釜沉舟”的故事,意味着不后退,奋勇向前。
五、义释黄忠黄忠为蜀汉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他在一次作战中失利后被捕。
刘备知道黄忠的过去,因此派人前来为他说情,并最终让黄忠得以重返部队。
因此,刘备被视为一个非常明智和仁慈的领袖。
总之,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他所表现出的仁义、智慧和勇气,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五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关于刘备的品质和人格的启示。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故事话说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备,字玄德,一个织席贩履的草根,愣是在这乱世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这人,那可是出了名的仁义,走到哪儿,好人缘就跟到哪儿,人称“刘皇叔”,听着就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刘备早年啊,那叫一个不容易,跟关羽、张飞这俩铁哥们儿,桃园三结义,那可是真金白银的情谊。
三个人,一条心,说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结果起初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只能东奔西跑,寄人篱下。
可刘备呢,人家心态好,不管多难,都笑眯眯的,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话说得,让人听了都跟着提气。
后来啊,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位卧龙先生。
这事儿,那可是传为千古佳话。
你想啊,一个堂堂皇叔,愣是三次上门,礼贤下士,就为了见一个年轻书生。
这要换做别人,早就不耐烦了,可刘备呢,人家就是认准了这个理儿: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嘛!诸葛亮一看,行,这老板靠谱,于是就跟着刘备走南闯北,打天下去了。
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那是如虎添翼,先是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一把火烧得曹操屁滚尿流;后来又占了荆州,取了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
这过程中啊,刘备那是展现出了他非凡的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他对待手下,那是真的好,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一个个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干。
就连老百姓,也都夸他是个仁君,说他爱民如子,不欺压百姓。
当然了,刘备也不是没缺点,他有时候也会犯糊涂,比如为了给关羽报仇,不顾大局,执意要攻打东吴,结果落得个夷陵之战大败,自己也病死在白帝城。
但话又说回来,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呢?刘备这一生,能够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人物,成长为一方霸主,靠的就是他的仁义、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所以说啊,咱们在生活中,也要像刘备那样,多交朋友,多积德行善,遇到困难不气馁,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三国演义里有关刘备的典故
三国演义里有关刘备的典故刘备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重要人物,很多历史典故的出现与他有关,那么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里有关刘备的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1、桃园三结义东汉未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
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
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2、煮酒论英雄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
曹操不动声色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
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
曹操说,则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会。
刘备听后心神方定。
随曹操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作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正想打听刘备的心里活动,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下地下。
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
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疑刘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刘备典故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刘备的典故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哪些呢?下面学识网给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刘备典故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国演义刘备典故: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
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
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玄德祖刘雄,父刘弘。
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
家住本县楼桑村。
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
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
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
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
”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
”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
”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
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三结义人物介绍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
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
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
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关羽,字云长。
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
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张飞,字翼德,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
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
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桃园三结义他们拜谁古代祭天,祭祖是大事,是很神圣的事,那时候迷信天神,所以不管新婚嫁娶、雨水少还有什么有困难的事就都拜天咯,祭天神,他们拜的是天地。
请看原文: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皇天后土中的皇天是指的天也就是老天爷而后土是指地所以说他们拜的是所以说他们拜的是天地。
桃园三结义历史影响民间所言“桃园结义”,不见诸史料却是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故事。
《三国演义》第一回用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这样的回目,来昭示刘备、关羽、张飞非血缘关系的三兄弟真情,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对桃园结义来一番审慎的研究。
前人往往关注该故事如何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而未曾全面的探讨。
笔者不揣浅陋,在此对其产生、流播、影响作一番梳理、研究,以求就教于方家。
一“桃园结义”之渊源现存所见讲述“桃园结义”的成型故事,最早是元朝建安虞氏至治(1321-1323)刊刻的《全相平话三国志》。
该书因是当时说书艺人的讲话底本,为坊间所刻,所以内容极为粗糙,且只讲故事本身,回与回之间没有回目,其叙述桃园结义故事如下: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
关公遂进酒于德公。
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
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飞邀德公同坐。
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
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敝宅聊饮一杯。
”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
后有一桃园,园内有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
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次之,飞最小。
从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这段故事的素材显然源自陈寿《三国志》,兹溯其本源见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有“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费祎劝关羽时说:“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华阳国志·刘先主传》中亦有相类记载:刘备“善交结豪杰,年少争附之……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
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坐中侍立终日。
”《关羽传》中还用了“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样的句子,《诗经·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陈寿用“御其务”行文,借此暗示刘关张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团结对外。
按陈寿本良史,所撰《三国志》有“信史”之誉,记载史实大抵可信。
与三国时代相去不远的晋人常璩,也是位作史严谨的学者,其《华阳国志》,是我国首部地方志书,史料价值同样具有相当高的可信性。
由此推证,刘关张三人当时有兄弟之谊是勿庸置疑的事实了。
至于结义发生于桃园,杀乌牛、白马、祭天祭地、盟誓之类,当是小说家想像而言。
但《关羽传》载关羽栖身曹营时,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到底有无心意留在曹营,关羽十分感叹地告诉张辽“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这似乎又说明他们曾发过誓言。
无论怎样,史料种种零散记载成为了桃园结义的源头,一切关于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故事,即由此而衍生开来倒是确凿无疑的。
二“桃园结义”是如何产生的三国时期,战乱频仍,亲朋好友之间,反目成仇比比皆是。
甚至有不惜假为父子关系者,也能刀斧相加。
如吕布先“大见亲待”于丁原,董卓进京后,又“诱布令杀原。
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最终吕布一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
亲兄弟之间如袁谭、袁尚,为了一己利益,而兵戎相见。
当此之时,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出身不同的人,萍水相逢于乱世,能“恩若兄弟”相处,确属难能可贵。
像刘备虽已经沦落到“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但究竟有“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这样一个曾经高贵的门第。
这对于两汉时期讲求门阀等级的社会的环境下,竟有如此之举,无论如何也是对传统的大胆冲击。
因为关羽、张飞二人,虽然陈寿没有记载他们是何出身,但二人的祖上是怎么也不能和刘备比肩的。
是以明代以前,凡祭奠庙宇皆以刘备为主体,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是配祀一旁。
但自《三国演义》流行以来,这种状况就发生了变化,由桃园结义引发出的社会结义现象增多,过去的刘备庙宇名称也随之而变。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至迟在元代中期是出现了的,前引《全相平话三国志》已证。
故事已经为民间接受而广为流传,甚至还有杂剧加速其传播。
傅惜华先生编撰的《元代杂剧全目·卷六》辑录的“元明间无名氏作家作品”中,第一次出现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剧目。
傅氏记载:该剧“元明间无名氏撰。
作者姓名,今无可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