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课后题答案整理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国际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一、讨论题
1.1 为什么说市场国际化,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会计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
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使会计成为一种国际商业语言。

特别是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兴起向进入市场的贷款人或筹资者提出了应提供在国际间可比且可靠的财务信息的要求(即国际财务报告趋同化的要求),更成为会计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

1.2 跨国公司是否在百分之百地推动会计国际化?说明你的观点。

不是。

跨国公司对推动会计国际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基于其跨国经营和国际筹资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会计国际化来缩小和协调国别差异;另一方面,他们又十分重视利用各国现存的会计差异来谋取财务利益。

后者也推动了各国会计模式和重要会计方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注意:“会计国际化”大体上与“会计的国际协调化”概念一致,而与国际会计研究中的“国别会计”观点对立)
1.3 会计随商业活动的扩展而传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谈谈你的看法。

同意。

可主要就前殖民帝国的会计向其原殖民地传播、工业革命后西方会计的发展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会计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世界各地的会计发展等历史事实,加以讨论。

1.4 哪些特定会计方法具有国际性质?
把外币交易和外币报表的折算引入会计领域,是会计国际化带来的独特问题。

它与由此引发的跨国企业合并和国际合并财务报表与外币折算相互关联和制约的问题,以及各国的物价变动影响在国际合并财务报表中如何处理和调整的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成为国际会计研究中既需协调一致但又矛盾重重的“三大难题”。

在世纪之交,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的创新引发的会计处理问题,给传统的会计概念和实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成为各国会计准则机构联合攻关、仍未妥善解决的难题。

此外,国际税务会计也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1.5 你对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之间的矛盾及其消长有何看法?
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及其消长过程。

可以认为,会计扎根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之中,会计的国家特色是无法完全磨灭的。

会计国际化只能是一个缩小和协调国别差异的过程,并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前进,最终也只能是“求大同、存小异”。

绝对意义上的“世界会计”始终只能是一个目标。

这与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国际财务报告的趋同化,最终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完全可比——也许属于不同的命题。

不同学者对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看法各有偏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组织讨论中,可以鼓励学生发表有差别乃至相反的观点。

1.6 为什么说会计国际化是促使会计职业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后者的进展又为什么落后于前者的发展?或者,你也可以就不同意“落后”的说法谈谈看法。

这只是一般的习惯说法。

实际上是:国际融资、投资活动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一方面推动了会计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会计职业界提供国际性服务,从而推动了会计职业国际化。

会计职业国际化所以落后于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其主要阻力来自各国对会计师职业资格的认可存在着多方面(如学历要求、考试要求、后续教育要求、颁发执业证书要求等等)的较大差异。

关于“不同意”的说法,主要有:
(1)会计职业界已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际组织;
(2)从技术的角度上说,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及与各国审计准则的协调,其进展超越了国
际会计准则。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在业务经营中的垄断趋势及实力悬殊,对会计职业国际化形成的影响。

(2)各国会计市场的准入对会计职业国际化的影响问题。

1.8 为什么说会计学家们对国际会计所下的定义反映了会计国际化和会计职业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会计协调化的趋向尚不明朗,以致有些会计学者(如科拉里奇和马霍)明确地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对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分析、对比和研究,而有些有远见的会计学家(如齐默曼教授等)则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应该打破国界,发展为世界性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但也只是抽象地表达了他们对开拓国际会计研究的抱负、热忱和期望。

20世纪70年代初,会计学家韦里奇、艾弗里和安德森曾把国际会计的定义概括为三种观点:(1)一个全球体系;(2)一个描述各国现行准则和惯例并提供与此相关信息的方法;(3)母公司和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国际会计的发展,正是处在会计的国别差异显著而协调化工作卓有成效的趋势下,会计职业界国际组织的活动也日益彰显,特别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影响;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壮大,也对解决国际经营活动中的会计实务问题提出了较为迫切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强劲发展,在国别会计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也从静态的观点改持动态的观点,为存异趋同探索国际会计协调化的有效途径。

这才出现了如会计学家崔和缪勒的把国际会计的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概括的定义,以至伊克彼、麦尔科和伊利马拉夫的十分简洁、直截了当的定义,而两者都明确地突出了会计的国际协调化。

1.9 你倾向于把国际会计定义为全球会计,还是国别会计?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而后基本上肯定:
(1)全球会计应该是最终目标;
(2)国际财务报告趋同化已是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
(3)会计的国别差异可能是难以完全磨灭的,但“求大同,存小异”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4)为此,应该变以静态的观点研究国别会计为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国别会计。

1.10 你赞成把国际会计等同于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吗?
不能完全等同。

虽然国际会计研究的课题几乎都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要求有关,但即使是跨国公司要求的国别会计的研究也发展成为世界会计模式的研究,而且带有宏观会计的性质,远远突破了跨国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的会计实务研究的范畴。

此外,这种实务主义的观点也有损国际会计领域的理论研究。

二、练习题
1.2 你对21世纪初跨国并购的前景有何看法?
自1997年至2000年,跨国并购的浪潮迭起。

其规模之大,遍布的行业之广,跨国公司行动之积极,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这种浪潮至世纪之交,开始回落。

从一般的规律来看,在并购高潮后出现回落,并非罕见,但这次回落幅度之大,则属罕见。

进入21世纪后,2001年上半年的并购交易就锐减了53%;至2002年,重大的并购交易,几乎从因特网上消失。

论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全球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中暴露出来的通过并购制造经济泡沫和进行财务欺诈的事件,是这次跨国并购高潮急剧回落的独特原因。

2003年开始,跨国并购基本上趋于平稳,但时有因反国际垄断迫使巨大的跨国并购的事例发生。

第2章会计模式通论
一、讨论题
2.2 对于第1题中八项要素,按照它们对会计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然后
论证你所排列的最高项目和最低项目。

其重要性排序大体如教本中所列,即:法律制度、企业资金来源、税制、政治和经济联系、通货膨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地理条件。

允许学生对序次相近的要素的排序有所变更。

之所以将法律制度列为影响最大的项目,是着眼于在成文法国家和不成文法国家中,在会计规程(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各项单行法规)的制定、修订或废止的机制、会计信息应首先遵循合法性还是公允性、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财务案件的司法介入与行政介入的程序及法院判例的效用、政府对会计市场和会计职业界的监管体制等方面,其差别和影响都是最深刻和广泛的。

之所以将地理条件列为最后,是因为它只是指地理条件的邻近或地区差别,会因交往促进会计实务的协调或因差别导致会计观念和会计要求上的差异。

事实上,这种影响要透过其他因素才起作用。

2.3 各国之间会计实务的区别用文化、经济和法律制度中哪一个解释更好?为什么?
不一定是哪一个解释得更好的问题。

用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差异来解释各国之间会计实务的区别可能比较直接、生动、具体且联系紧密,但要作出深层次的解释,则只有从文化的差异切入。

可以鼓励学生就某些会计方法的国际差别,从有关国家的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差异及文化差异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2.4 本章中所讨论的四种会计发展模式在1967年最先被提出,这四种模式现在仍然适用吗?为什么?
仍适用。

因为对会计发展模式进行的这种概括性的分类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会计学家对全球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的概念依据,而国际会计协调化至今仍未能达到完全消除不同会计模式的基本差异的阶段。

2.5 假设荷兰是会计发展的微观经济模式的最佳代表,而美国则代表着独立范畴趋向。

这两种发展模式中存在一种比另一种更成功的情形吗?如何衡量这两种不同模式的成功之处?
应该说,这两种发展模式各有成功之处。

(1)微观经济基础的会计发展模式从企业经济学中派生出会计概念与原则,把企业视为经营活动的中心,提出了“真实意义上的企业资本保全”的核心会计概念。

这对有效地区分资本与收益,乃至在物价持续上涨的20世纪70年代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和财务报告的变革,都具有奠基意义。

荷兰会计学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现行重置价值的计价理论。

(2)独立范畴趋向的会计发展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把会计视为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发展而成的独立学科,从而不应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中派生其概念和原则,而应从它服务的企业经营过程中派生出自己的概念和原则。

这就在极大程度上扩展了会计研究的范畴。

可以说,现代会计的概念架构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成功之处。

美国(和英国)会计模式在会计发展的领先地位(不仅领先于微观经济模式,更领先于宏观经济模式和统一会计趋向模式)雄辩地说明了这个事实。

根据(1)、(2)两点的剖析,著者倾向于认定独立范畴趋向模式的成功之处超过微观经济基础模式。

2.6 为什么计量实务相对稳健的国家同时在披露上倾向于保密,而计量方法不太稳健的国家则在披露上倾向于透明?
这主要取决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群体对信息的需求。

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所有者投资和银行信贷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私人投资者,还是作为债权人的银行,都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健的计量方法,以保护企业和债权人的利益。

作为债权
人的银行,也可以从企业直接取得所需的任何信息,而在公开发布的对外财务报告中倾向于限制披露,进行“必要”的保密。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企业管理层倾向于采用比较激进的计量方法,展示其对公众投资者具有吸引力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而众多的分散的公众所有者则要求从公开发布的对外财务报告中获取尽可能广泛的信息,证券监管部门为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也倾向于要求信息披露上的充分和透明。

2.7 对现存会计实务体系的判断性分类应归功于缪勒、诺比斯和盖瑞。

如何区分这三种分类?
(1)缪勒在1968年的分类开创了对全球会计模式的判断性分类。

他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标志,根据主观判断,辨别出10组不同的会计实务体系。

其特征是,与企业在经营中所处的不同环境相联系,每一组至少在一个重要方面不同于其他各组。

这一分类中有的组别仍与以后学者们分类中的类别相一致,有的则因学者们的观点或环境因素的变异而不再相同,例如荷兰不再与美国/加拿大同属一组,日本也不再与德国同属一组,以色列/墨西哥这个组不再存在。

(2)诺比斯在1983年的分类开创了对全球会计实务体系区分为5个层次的分类系统。

第1层次指他所考察的财务报告惯例。

第2层次把全球财务报告惯例区分为“以微观为基础(A)”和“以宏观统一为基础(B)”的两类。

在第3层次再把A类区分为“侧重商业经济学和注重理论(C)”和“侧重商业惯例和实用主义(D)”的两类;把B类区分为“根据税制、根据法律(E)”和“根据经济学理论(F)”的两类。

在第4层次又把D类区分为“受英国影响(G)”和“受美国影响(H)”的两类;把E类区分为“根据税制(I)”和“根据法律(J)”的两类。

在第5层次,则列出各国财务报告惯例在这个分类系统中的归属,从而也能辨别各国财务报告惯例在同与异中的亲疏关系。

这一层次系统的区分标志是诺比斯的别具匠心的研究成果,为国际会计学者们普遍接受。

(3)盖瑞在1988年开创了以文化框架为依据对全球会计实务体系的分类。

他根据“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施特点(A)”及“计量与披露特点(B)”这两类因素,在A类中以“法律控制←→职业主义”与“灵活性←→统一性”为主轴,在B类中以“保密性←→透明度”与“激进主义←→稳健主义”为主轴,各区分为4个象限,把10个文化区归入不同的象限。

盖瑞的分类像诺比斯的分层分类系统一样,列示了10个文化区的会计标准的同与异的亲疏关系,同一个象限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的会计标准比其他象限内的地区更为接近,不同象限内的文化区之间的排序距离说明了不同地区的会计标准上的接近程度。

2.8 比较耐尔和傅朗克与杜普尼克和萨尔特对现存会计实务体系的实证性推断分类。

耐尔和傅朗克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当时的普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1973年和1975年的数据。

傅朗克1973年对全球会计实务体系的分组分为英联邦(第一组)、拉丁美洲(第二组)、欧洲大陆(第三组)和美国(第四组)等4个组。

他运用了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和会计实务这两类因素进行分组,结果每个国家都会分到相同的组别。

这项实证研究表明财务会计与环境因素是相关的,它支持了类似的环境能导致类似的会计的假设。

耐尔和傅朗克合作于1980年所作的研究加入了1975年的数据,以考察分组在时间上的稳定性,并且把数据库区分为“计量”和“披露”两项。

结果显示,“计量”分组大致类似于1973年的情况,而“披露”分组则与1973年的不一样。

这显示了计量分组的相对稳定性和披露分组的不稳定性。

各国在同一年的“计量”分组和“披露”分组中的归属也不一样,这说明把计量和披露分开为两项的必要性。

杜普尼克和萨尔特的实证研究运用的是从各国专家的披露中获取的数据,对50个国家的会计实务体系进行了分类,其基础数据涵盖了1990年的“计量”和“报告”实务,其使用的统计方法能把各国归入2个、6个和9个越来越窄的集群的分组。

这与诺比斯的判断性分类中运用分层级的方法相符合,特别是2个集群的分组与诺比斯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统一”是一致的。

此外,他们的研究也分析了计量实务与披露(报告)实务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计量实务相对稳健的国家,其披露程度一般较低;计量实务不大稳健的国家,其披露程度一般则较高。

这个结论与盖瑞按照“稳健主义/保密性”和“激进主义/透明度”这2个维度进行的分类相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两项实证性推断相距15年,其结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同时,还说明了学者们所作的判断性分类经受住了实证检验,因为其国别分类基本上是类似的。

学者们对其间的差别也作了一定的解释,主要是:在实证性推断分类中大都把拉丁美洲国家凸显为一组,是因为这些国家所处的高通货膨胀和普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两项环境因素作用比较突出;对傅朗克的实证研究中,把德国、日本、荷兰都归入美国组,很可能是他收集的是跨国层次上(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数据,与国别层次上(这些国家的国内公司)的会计实务会有一定的差别。

2.9 参阅图2—1和图2—2(诺比斯对会计实务体系的分类),说明微观基础国家的会计与宏观统一国家的会计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何相同点?
在微观经济基础模式下,会计发端于微观经济原则,企业被视为经营活动的中心,企业生存的最佳策略是经济优化,会计被视为企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宏观统一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实务是从国家的经济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企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企业紧随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就是最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以上是这两种会计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

但两种模式也有共同点,即它们都着眼于企业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

2.10 各国会计与财务报告趋同或协调的前景如何?哪些因素可能对促进或阻碍这种变革产生影响?
各国会计与财务报告将继续向趋同或协调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各国的技术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上的需求、不同国际组织和会计职业界国际组织推动协调化的努力等等,是促进这种变革的主要因素;现存的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别的扩大趋向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政治乃至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会计的国家化倾向等等,则是阻碍这种变革的主要因素。

二、练习题
2.1 本章界定了八项影响会计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法律制度、企业资金来源、税制、政治和经济联系、通货膨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地理条件。

(1)请从这八个方面对我国进行描述。

①我国属成文法国家;会计规程纳入国家法规之中;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发布;企业财务报告首先应遵从合法性,而后才是公允性。

②证券市场在我国尚在初创阶段,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私人或外商投资及银行信贷。

除上市公司外,不要求对外公布财务报告,会计报表中对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够充分。

③税法的会计要求基本上与会计制度的规定一致,但也允许有某些背离。

一般地说,通过不太复杂的调整就可以把会计利润(报告利润)调整为应税利润(应税所得)。

在一般企业,很少出现“递延所得税”项目。

④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进程推动但也限制了会计改革。

⑤通货膨胀受到有效控制,对会计的影响甚微。

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属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并处于高速发展期。

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要求,在会计改革中积极地推进“与国际接轨”,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⑦会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教育水平有很大提高,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理性地使用会计信息提供了条件。

⑧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别,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会计观念和会计要求上的较大
差异。

2.2 根据诺比斯(见图2—1、图2—2)和盖瑞(见图2—3)的分类:
(1)请分析这些分类在哪些方面是互相吻合的。

诺比斯根据财务报告惯例对全球会计实务体系的国别分类,其分层次的分类系统与盖瑞根据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施特点以及计量和披露特点这两类因素的文化框架划分文化区的构思是十分类同的。

在分层次的分类系统中的不同类别和不同的文化区中,都容纳了会计标准(惯例)的不同程度的同、异,它们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不同的亲疏程度。

再者,诺比斯对会计惯例特征的层次划分,其从区别“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统一基础”开始的分类系统,与盖瑞的以“法律控制←→职业主义”、“灵活性←→统一性”为主轴和以“保密性←→透明度”、“激进主义←→稳健主义”为主轴,各把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施特点”及“计量和披露特点”划分为4个象限,二者的构思都立足于会计实务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后者则为文化因素。

(可参阅讨论题2.7的更详细的解答)
(2)在这两种分类方法中,哪些国家被排除在外?
从现在来看,主要是处于从集中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如原苏联解体后的独联体各国、体制突变后的东欧各国以及体制改革中的中国等。

2.3 国家会计分类工作运用了两种方法:(1)判断性分类;(2)实证性推断分类。

请界定并简要讨论每一种方法的大致情形。

你赞成对会计分类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吗?
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外部环境因素对各国会计实务的影响来对国家会计进行分类的。

在判断性分类的研究中,学者们分别选定了据以分类的标志作为其判断的基准,如缪勒选定的是各国的公认会计原则,美国会计学会选定的是各国会计体系的框架形态,诺比斯选定的是各国财务报告惯例,阿伦选定的是各国会计实务体系主要维护谁的利益,盖瑞选定的是各国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实施特点及计量和披露特点各自的4个维度;然后通过主观判断,把各国纳入不同的分类系统或类别。

实证性推断分类是根据选定的代表性样本,运用统计方法,就会计实务(一般分为计量和披露(报告))与环境因素进行分组。

(可参阅讨论题2.8的更详细的解答)
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上是类似的,可以说是主观的判断性分类经受住了客观的实证推断的进一步检验。

2.4 本书区别了四种比较会计发展模式。

当然,这四种模式互有重叠,因而还没有发现完全分开的形式。

比如,在属于独立发展趋向模式的美国,在其公认会计准则中,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只是在允许使用于税务会计时,才可用于财务会计,但这却是会计发展的统一会计趋向的很好例证。

你认为我国的会计应属于哪一种会计发展模式?并请分别找出我国的三项具体财务会计准则或惯例,说明其与其他模式的重叠之处。

我国会计属于统一会计趋向模式。

在一些具体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上,我国会计发展模式显然与其他模式有重叠之处,比如:(1)只有在经国家税务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的情况下,才能在会计处理中采用加速折旧法。

强调会计处理方法服从税法要求,是与宏观经济模式的重叠之处。

(2)对应收款废止按行业统一规定的坏账率,允许企业根据历史经验和赊账政策自主决定不同账龄组的坏账率。

这是与微观经济模式重叠之处。

(3)有关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和尝试,则是与独立范畴趋向模式的重叠之处。

2.5 我们不妨把会计发展较好的状况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1)高度发达且复杂;(2)发展较好且成熟;(3)合理地发展且有自己的特色。

请针对上述三种发展类型,分别举出几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搜集足够的参考资料,以便验证每一个选定国家或地区的归类是否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