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
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
2)过程:
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抵抗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⑴出现背景:抵抗派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加深的情况下出现的。
洋务派和顽固派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统治者内部分化而成的。
⑵代表人物:抵抗派代表人物有林、魏;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同有奕 地方有曾、李、左、张等;顽固派代表有倭仁等
⑶目的相同: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⑷主张: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主张向配方学习,利用配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抵抗外国侵略;而洋务派还要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⑸从结果来看:抵抗派的主张并末真正付诸实施,洋务派经过30多年的实践,最终破产,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⑹评价: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抵抗派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变社会的有效方案,洋
务派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顽固派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最反动的力量,最终被历史淘汰。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历程
(4)历史地位
经济
方面
民族企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政治
方面
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思想
方面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发展
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始终未能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表现
2、变化原因: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②历届政府的影响;
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
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总体上看: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2)政府政策的影响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河
5)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c)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d)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e)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f)既有西方文化的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2)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的变革。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A外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着这个古老的国家。
B内因:中国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提出了“师夷第技术以制夷”的口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会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2)表现
①轮船:鸦片战争后,囚徒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抗日战争后,轮船招商局垄断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辛亥革命前夕,我国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建立后,西北、西南与内地仍然没有铁路交通,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蔽,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人琣依赖进口,公路交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④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了另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2、通讯工具的变迁
①电报在中国
A\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B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福建巡抚主持架设)
C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当时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无线代官商通报,民间百姓很少使用。
②电话在中国
时间成就
1875 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
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
(2)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越变越小了。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
表现: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特别是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
《申报》创刊之初,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日报,星期日休刊。
1907年,上海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
1912年史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售量为十五万份。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前夕,该报终刊。
1884年,早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作用: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作用: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
)
①广播(板书)
A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①电影
A电影事业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新特点
文革时期进入低谷
改革开放后,走向辉煌
发展: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B发展特点:1.时效性不强;2.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3.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③电视
A发展过程: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B发展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电视逐渐普及;二是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C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④互联网的兴起
A原因:(板书)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B出现:(板书)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化变化时间历史背景表现
第一次鸦片战
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都
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
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
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变
化尤其明显
第二次1912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
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
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
变化
第三次中华人
民共和
国的成
立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
动,一些社会丑恶现
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
有了根本性改变,人民的生活
水平普遍不高,城市生活有保
障,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改革开
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的转移,实施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切实
关注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
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
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