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中国近代史部分(配套练习)(原卷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常考历史概念】讲解课件与配套练习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阶段检测2 中国近代史
据此可知 A.协议关税导致两地贸易地位变化 B.清政府对列强的海关税额逐年提升 C.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区位因素对列强商品输出产生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材料体现的是上海自1844—1855年对英进口总值比重逐渐上升,这主要 和《南京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有关,反映了区位因素对列强商品输出 产生影响,D正确。
6.颜柄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 平等、自由、人权等思想观念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 反,更加深入……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反映了
√A.戊戌变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戊戌变法提倡实行君主立宪制 C.戊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D.戊戌变法因为戊戌政变而失败
阶段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 1.1840年《悉尼商报》刊登文章称,“鸦片交易在过去和现在都在损害 这个国家的合法商业,威胁到我们的收入。”1850年纽约《商人杂志》 发表文章说:“中国不能同时接受商品和毒品,因此,就英国而言,哪 个工业应该受到鼓励?”材料主要反映 A.鸦片贸易造成了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B.鸦片贸易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 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 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 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2022·山东高考) 6.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
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
(2)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3)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4)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23·山东高考) 6. 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 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 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 “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 的职务。这里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说明清政府的“夷夏”观念没 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发 展的最大障碍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自然经济(主体)(战国-1956):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 自足经济;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与商品经济相对立。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840-1949):外商企业,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洋务经济(1860):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 业的开端;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易错题常考题专项训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50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晚清在中外交涉事务上,以全权大臣取代了过去的临时性的钦差大臣。
不过全权大臣没有完全按照西例行事,他们对外议订条约时需要随时上奏,不能自主行事。
这反映了晚清时期A.政府落实“中体西用”思想B.东西方制度逐渐地接轨C.对外交往不平等有所强化D.外交制度变革的复杂性2.如表为近代汉口从日本进口产品价值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时间1880年1883年1886年1889年1892年1895年1898年1901年1904年金额10012078036045421603914361908A.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结构改变B.民族资本的投资环境较恶劣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逐渐加剧D.中日贸易的区域发展不平衡3.严复在《天演论》自序中指出,先秦诸子深谙进化论。
他无论翻译西学还是点评中学,都以先秦诸子为重心。
在他那里,先秦诸子是翻译西学时按语中的主角,诸子学则是解读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文本。
严复旨在A.梳理中外学术源流B.倡导西学中源学说C.寻求政治改良途径D.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力图构建一个凌驾于政权之上的家庭。
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礼拜堂,两司马教读备遗诏圣书……凡礼拜日,伍长各率男妇至礼拜堂,分别男行女行,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焉。
”这可用于佐证太平天国A.带有一定的空想性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C.实现了妇女的解放D.发扬了经世致用思想5.1898年6月,光绪帝为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表明光绪帝A.触犯了顽固派的根本利益B.通过改革解决理学空谈的弊端C.采取中体西用以救亡图存D.主张变法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6.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的部分作品。
专题04 中国近代史(原卷版)
专题04 中国近代史目录01 挑战真题·查学问漏洞02 回顾教材·补学问漏洞回顾学问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 学问通关演练1.(2023·天津卷)20世纪初,有人提出“凡德道以修己为本,而修已之道,又以体育为本”“供应他一个运动场,进展他的品德”。
由此可见,他们提倡在教育中()A.贯彻民主与科学的精神B.重视进展学校体育运动C.宣扬儒家道德伦理观念D.留意体育与德育的融合2.(2023·天津卷)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
这些民间团体的消灭表明()A.中心权力的下移B.救亡路径的求新C.革命力气的进展D.社会转型的完成3.(2023·天津卷)下表所示英国对华贸易的总体状况直接导致了()英国对华贸易额及流入中国的白银统计表(单位:万英镑)AC.以夷制夷主见的提出D.列强瓜分狂潮的消灭4.(2023·河北卷)下图为留存至今的一封实寄信件封面,上面贴有1930年3月“赣西南赤色邮政”的邮票。
由上述材料可知()A.革命依据地留意基层组织建设B.苏维埃政府初具国家政权形态C.江西和湖南革命政权走向联合D.革命统一战线影响力不断提升5.(2023·河北卷)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
”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
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心离心力增加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6.(2023·河北卷)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心;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评估检测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评估检测(二)(专题二)(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4·泰州模拟)美国有位总统评论鸦片斗争时说:“导致该场斗争的缘由是叩头!——傲慢无知的中国人装腔作势,严拒同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
”他这样评论是为了( )A.否认斗争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B.揭示鸦片斗争爆发的真正根源C.污蔑中方傲慢自大以混淆是非D.假借争取外交同等为英国辩解【解析】选D。
这段话假借争取外交同等为英国辩解,抹杀了鸦片斗争的实质,其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选D;材料说明鸦片斗争爆发的缘由,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损害的信息,解除A;鸦片斗争爆发的真正根源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材料无法体现,解除B;C不是其真实目的,解除。
2.中国近代某一条约“变更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起先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减弱。
”签订该条约的斗争( )A.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B.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D.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B。
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鸦片斗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符合材料意思,B正确。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信息强调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的信息不符,解除A。
其次次鸦片斗争中国战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C。
中日甲午斗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D。
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议和大臣耆英就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华夷纠纷向璞鼎查发出照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众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避开衅端。
”此照会实质上反映出清廷( )A.意图解决华夷纷争B.主动放弃对英人的审判权C.避开英国再起衅端D.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解析】选D。
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4届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1.(2023河北邢台一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对边疆史地知识,特别是对西北史地知识造诣很深、贡献很大的学者。
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学术价值很高的边疆史著作,如龚自珍的《西域置行省议》、魏源的《圣武记》、姚莹的《康车酋纪行》等。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受经世思潮影响B.学术研究的转向C.社会性质的变迁D.闭关政策的破产2.(2023安徽安庆二模)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的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
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
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3.(2023山东聊城二模)1861年11月,清廷将江苏、安徽、江西和浙江的军务及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各官皆归曾国藩节制,正可谓“当时七八省政权,皆在掌握。
凡设官任职,国课军需,悉听调度,几若全国听命于一人”。
清廷这一做法,意在()A.改变满汉权力格局B.应对边疆安全危机C.推动洋务运动进程D.倚重湘军稳定局势4.(2023安徽马鞍山二模)1860—1862年,清朝地方乡试大量停科,为庚子事变前乡试停科最多的时期。
1864年,清廷下诏恢复正常科举考试并扩大乡试中举名额。
此举反映出清廷()A.着力培养新式人才B.拓宽政府税源C.意图笼络汉族地主D.示好西方列强5.(2023湖南岳阳二模)1887年,刘铭传上奏道:“台湾四面皆海……防不胜防……新竹,彰化一带,海口分歧,万难遍布军队……如遇海疆有事,敌船以旱队猝登,隔绝南北声气,内外夹击,危迫将不忍言。
若修铁路既成,调兵极便,何处有警,瞬息长驱。
”据材料可知,刘铭传()A.敦促清政府在台湾建省B.意识到台湾面临日本窥伺C.呼吁政府加强海军建设D.主张兴办铁路以巩固国防6.(2023山东泰安二模)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煤矿在天津报纸上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综合提升(二) 中国近代史
综合提升(二)中国近代史纵横关联一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强化,首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
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
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
针对训练1.在鸦片泛滥问题极为严重时,道光帝命林则徐“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
禁烟问题一触即发,林则徐明白此行“乃蹈汤火”“身蹈危机”,但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决心完成禁烟使命。
这反映了林则徐()A.致力于解决银荒兵弱的危机B.决心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C.封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D.具有勇于抵抗侵略的冒险精神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林则徐明知禁烟运动危机重重,但依然决心完成,体现了其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林则徐禁烟的决心,没有提及禁烟的原因,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是封建士大夫,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投入反封建斗争,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勇于抵抗侵略”是一种爱国精神,并非“冒险”,排除D项。
2.(2022·肇庆二模)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
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
这些做法()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答案 B解析题干提及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广告将爱国、救国与国货相联系,体现了民族企业重视逐利与救国,故选B项;推动五四运动进入高潮的是上海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国内外各界”不符合史实,欧美日列强反对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做法,排除D 项。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综合训练二中国近代史
综合训练二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1.[2024河北邢台期中]《南京条约》第十条中规定“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秉公议定”四字原来无由英方派员参与议定税则的意思,但英国委派的首任香港总督声称要“履行一个中英两国间公允裁判员的职责”,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允”。
英国此举(C)A.破坏了中英贸易的平衡B.使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C.展露了显明的殖民野心D.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做法解析据材料可知,首任香港总督“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裁定税则是否‘公允’”,反映了英国想要限制中国关税税率,进而加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C项正确;鸦片斗争前后中英贸易始终不平衡,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想要通过限制关税税率侵略中国,没有涉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解除B项;英国想要限制中国关税税率,损害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不符合国际法的原则,解除D项。
2.[2024山东潍坊模拟]1848年,徐继畬在《瀛寰志略》的序言中写道:“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
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势难已于询问。
此说虽略,聊以为嚆矢之原。
”这表明作者(A)A.对国家将来深切忧虑B.主动探求治国方案C.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D.摒弃天朝上国观念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徐继畬生活在晚清时期,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因此材料中“方今圣泽覃敷,海外诸国鳞集仰流,帆樯萃集。
其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势难已于询问”体现的是徐继畬对国家将来的深切忧虑,A项正确。
3.[2024安徽联考]“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扬教化的重要途径。
19世纪50年头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据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扬;19世纪60年头初,“讲道理”以经济劝导为主,旨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
这一变更出现的主要缘由是(B)A.政权指导思想的变更B.时局战局的恶化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9世纪60年头初,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军事和政治形势急剧恶化,亟须通过征收赋税来应付开支、巩固政权, B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变更,解除A项;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基层政权不稳,解除C项;经济劝导不等于发展商品经济,解除D项。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2.(2018·黄冈期末)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分寸合度,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英人称之为“所见东方最有教养者”。
然而国内不断有人攻击他:“此……汉奸之人,我必不能容”“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等等,迫使郭嵩焘辞职。
这说明()A.部分国人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清朝官场相互倾轧的现象十分严重C.与敌国打交道的官员通常受到诟病D.道德绑架开始成为有效的攻击手段3.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蔓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新军是清朝统治的支柱力量。
1911年秋,武汉新军15 000人中,纯粹革命党人将近2 000人,经过联系而同情革命的约4 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 000多人,其余都是摇摆不定。
这说明()A.清朝统治根基已动摇B.革命党建立自己的武装C.武昌起义打击了清廷D.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大5.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卷02 中国近现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2·中国近现代史一、中国近现代的政治(2022·全国乙)1.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
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2022·全国乙)2.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
上述调整()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2022·全国甲)3.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
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2021·全国乙)4.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
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儒学地位颠覆B.列强侵略加剧C.政局变化迅速D.西学深入民心(2021·全国乙)5.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2 阶段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阶段检测(二)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威海高三期末)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的名字也突然走到历史前台,频频见于报端。
这主要是由于()A.儒学地位的衰落B.政治改革的冲击C.中西文化的冲突D.维新思想的影响答案 C解析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也就是中国学习西方船炮技艺,近代化开始举步,中西方文化激烈冲突的时期,在西学中源论的影响下出现材料现象,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排除A项;这一时期清政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主要学习的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维新思想主张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2023·邯郸高三摸底)1866年,清政府批准奕的建议,增设天文算学馆。
其招生范围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检讨及年龄在30岁以下的进士出身、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经考试录取后入馆学习;如有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自愿入馆学习,借资印证以精其业者,可以不限年龄。
但在招生时,报名者寥寥无几,参加考试的72人勉强录取30人,翌年因学业不合格淘汰20名。
这折射出()A.顽固派攻击和阻挠破坏B.国人尚未接受“师夷”理念C.中国近代化的举步维艰D.儒学思想对士人影响深远答案 C解析结合题干可知,清政府建立了天文算学馆,但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少,学业合格者更少,这说明当时接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中国人很少,折射出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故选C。
报名者较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儒学对士人思想的禁锢和顽固派的攻击,A、D是直接原因,而非实质,排除;有人报名参加考试和入馆学习说明当时一些国人已经接受了“师夷”理念,排除B。
3.(2023·山东教共体高三质量检测)据估算,从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一千万两白银,合计1.1亿两。
中国近代史+综合练习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近代史)练习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1.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
下列标语、口号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①“打土豪,分田地”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2.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
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B.实践了三民主义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有利于思想解放3.下列历史事件,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鸦片战争——“开眼望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C.甲午战争——戊戌变法D.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4.19世纪60—90年代,奕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中体中用”5.如果研究维新变法思潮的具体内容,可查阅的原始史料是()A.B.C.D.6.《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必要之举是()A.割让香港岛B.赔款2100万银元C.接受协定关税D.开放五口通商7.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境地()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中国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9.“致远”舰攻敌受创,管带邓世昌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舰270人俱殉国。
“在舰阵役者九十余人,与舰共沉者六百余人。
”这一壮烈场面出现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抗日战争时期1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
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
高考历史二轮(选择性考试)专题复习板块综合检测(二)中国近代史(含解析)
板块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1.(2020·广东深圳二模)1841年,英军对广州发动进攻,所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三元里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
周边百余村的团练手持戈矛犁锄,“将方、圆两炮台四面围住,各处设伏”,使得英军“潜避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三元里抗英说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小生产者存在固有阶级局限C.战斗的意志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D.民众团结抗争勇于反击侵略解析:材料“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击退来犯英军”,体现出民众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故选D项;A项是1842年《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民众的抗争精神,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关,排除B项;战斗的意志影响战争成败,实力才是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
答案:D2.(2020·山东青岛二模)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全部财政收额为1 387万元,所借内外债占81.3%,其中外债就占61.3%。
这导致了( )A.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B.列强承认新生的南京临时政府C.动摇了封建经济的根基D.对外政策方面表现软弱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所借外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61.3%,过多地受制于外国,难以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对外政策具有软弱性,故选D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由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决定的,外债比例过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外债本身不会动摇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基,排除C项。
答案:D3.(2020·重庆二模)五四前,人们还在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白话应有的规范以及白话能否成为诗的语言等;五四后,白话竟不需任何形式的批准与认可,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
这反映了,五四运动( )A.是白话取代文言的文学革命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到“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的变化可知通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在白话文普及上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项;五四运动在白话文上的影响是客观作用,而非主要目的,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确实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但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其在白话文上的国内影响,不涉及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故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本质没有关系,排除B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文字形式的转变,与民族意识是否觉醒无关,排除C项。
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2 中国近代史
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2 中国近代史一、选择题1.关税是一个国家民族工业的保护伞,可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关税必须保持最低税率D.英国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解析:此题关键在于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内容的理解。
关税权是国家主权,它的功能除保证国家海关税收,是政府重要财政来源,除防止走私外,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海关税率的调节和进出口商品配额的限制来保护本国民族工商业。
“协定关税”则使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关税税率受制于外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故应选A项。
答案:A2.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下列两部著作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 )A.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抵御外来侵略C.与外国正常交往D.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两幅图片提供的资料分别是《海国图志》和《资政新篇》。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著述。
从中比较可知D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3.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计划的破产②已彻底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适用排除法,列强的本性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彻底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故凡是含有②的选项都应排除。
答案:C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
……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早期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C.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资产阶级维新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在仔细阅读材料基础上理解其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中国近代史常考历史概念汇编配套练习
1.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2.1864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
次年2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
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3.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A.曾国藩守旧亦维新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5.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
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
其影响是
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6.1908年清政府开始仿西方民法典编修《大清民律草案》,至1910年正式脱稿完成。
由于礼部以及礼教派人士“认为民律草案内容丧失亲权太甚,以维护民情风俗为由,将力争之。
”从而陷入“礼法之争”。
直至清朝覆亡,该律也未能核定颁布。
这反映当时中国
A.民主革命力量薄弱B.近代化进程艰难
C.闭关锁国思想严重D.半殖民化更严重
7.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
这从侧面反映了
A.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B.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D.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
8.《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
9.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
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
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
……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10.1921年8月后,中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至1923年全国主要的铁路、矿山以及城市、工厂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人运动也由“改良生活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
推动当时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B.国民党实行“扶助农工”政策
C.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D.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11.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2.1930年6月李立三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于死命。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坚持走“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识到了“左”的错误的危害D.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13.20世纪30年代初,在革命根据地,旧时农家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换上了马克思或革命先烈画像,以前过节张贴门上的“福寿福禄”、“招财进宝”等改成“工农团结闹革命”、“军民携手卫苏区”。
这些现象说明
A.国民革命运动深得群众拥护B.农民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红色文化宣传促进移风易俗D.军民团结是革命胜利的保障
14.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
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B.国共结束对抗并走向合作
C.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5.1937年7月8日,毛泽东与朱德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将领,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电文的正确解读是
A.红军将承担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B.中共努力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D.国民政府表现出消极抵抗态度
2
16.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
30年代主要是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开展群众运动;20年代则是成立农民协会....
并配合北伐。
这一变化折射出
A.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B.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变化
C.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D.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17.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且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调整原有的工业布局B.扩大军备以进攻苏区
C.为抗日战争奠定基础D.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
18.1872年,有官员上奏称洋务派制造轮船“糜费太重”,应“暂行停止”。
对此,左宗棠回应“若如言者所云即行停止,无论停止制造,彼族得据购、雇之永利,国家旋失自强之远图。
”这说明,左宗棠
A.关注民用企业市场竞争力B.视航运业为洋务发展关键
C.重视国防工业的独立安全D.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19.清代前期,湖州所产生丝质量为全国之冠。
1843年以后,湖州生丝主要通过上海出口,销路渐广。
湖州生丝因其为手工缫丝而制成,规格不齐,“不合外人机织之用”,故1884年以后,国外销路渐衰。
这说明,近代湖州传统缫丝业
A.受到民族工业挑战B.遭到外国资本输出的压制
C.依赖国际生丝市场D.借助上海开埠而享誉国内
20.1918年《新青年》开辟专栏《随感录》,登载的文章以强烈的个人情感谈论时事,篇幅短小,重在揭露、批判与讽刺,由此开启了文体革命;中共成立后,党内知识群体将随感录式文体与现实的革命任务相结合,开辟《寸铁》栏目,作为舆论宣传和政治动员的武器。
这表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成果得到继承发展B.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C.追求新文体逐渐成为社会时尚D.民主与科学的观念被普遍认同
21.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
这社会的国家,绝非他国所能及的。
”材料反映孙中山认为中国A.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B.应该实现民生主义纲领
C.百姓不应该向政府纳税D.必须推行扶助农工政策
22.民国建立后,孙中山致友人信中说:“所谓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
弟所主张在于平均地权,此为吾国今日可以切实施行之事。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材料表明孙中山
A.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B.把民生当作革命首要任务
C.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在中国首举社会主义大旗
2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