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_大一下专用(很详细的)](https://img.taocdn.com/s3/m/cbab162baf45b307e87197cb.png)
中國古代史期末複習資料一名詞解釋1侨州郡县:东晋政权在其辖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的州郡县。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多聚族而保持原有籍贯,东晋政权在北方流寓人口多的地方,用他们原籍区域名称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主要用于安抚管理北方南迁人口,以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
土断施行后,侨州郡县数量减少,隋朝统一后,完全废除。
2高平陵之变: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内部司马氏集团向曹氏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
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氏集团首领曹爽等人陪同魏主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氏集团成员一网打尽。
这次事件是曹魏灭亡司马氏代位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
3六条诏书:是西魏宇文泰为改革内政而颁布的汉化改革措施。
其内容为“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该诏令的颁布实施,巩固了西魏北周的统治,为后来北周战胜北齐统一北部中国提供了了良好条件。
4侯景之乱:南朝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
他原为东魏降将,投降梁朝后,于公元548年叛乱,叛军攻占建康、广陵、吴郡等地区,烧杀掠夺,对南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虽然叛乱在552年被平定,但南方政权的统治由此大大削弱,北强南弱的对峙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
5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政变。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越,大大威胁了李建成的地位。
太子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
双方结党营私,斗争愈演愈烈。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发动政变夺权,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被迫交出实权,李世式即位,是为唐太宗。
此次事变,为封建国家挑选了一个优秀的统治君主,对唐朝国家强盛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6甘露之变:唐朝统治集团内部朝官反宦官斗争的重大政治事件。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梳理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45d125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a.png)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梳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演变起着重要的见证和记录作用。
大一历史学科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历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下面将梳理大一历史期末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一、世界古代史1. 旧石器时代-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与文化遗产2.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的兴起-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城市文明的诞生3. 古代文明- 早期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 古希腊文明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罗马文明及其对欧洲文化的影响4.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耶稣与基督教的创立-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与基督教的传播5. 伊斯兰教的产生与影响- 穆罕默德与伊斯兰教的创立- 伊斯兰教对中东地区及世界的影响二、中国古代史1. 夏商周三代- 中国古代历史的传说时期-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2. 秦汉时期-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 汉朝的兴起与汉文化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4.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 元朝与明朝的政治、文化与宗教5.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成就三、世界近代史1. 大航海时代与欧洲探险- 大航海时代的动因与意义- 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探险及其成果2. 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 宗教改革的起因与影响- 三十年战争等宗教战争的结果3.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与扩张4.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与过程- 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与改革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结果- 世界格局的重塑与国际关系的变革综上所述,大一历史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涉及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以及世界近代史。
大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一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ac65e076a20029bd642d5a.png)
大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黄河流域。
已经使用天然火。
26000多年,地处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5000年,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地穴式房屋。
主要农作物是粟和蔬。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华夏之祖:黄帝(姓姬,称轩辕氏)、炎帝(姓姜,称神农氏)。
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的主干,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
尧、舜、禹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
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
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5、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6、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
7、公元前356,其主要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后来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8、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9、秦统一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状态,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10、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⑴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⑵经济上,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⑶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683ad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3.png)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社会1. 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早期人类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过着游牧、游猎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临时的简陋建筑中,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器。
2.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重要阶段。
农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养殖家畜,逐渐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
3. 早期文明早期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主要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4.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的第二个朝代,周朝则是中国古代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5. 基本的社会制度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以家族为单位组织生产和生活,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
6. 早期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制度,例如家族规范、世俗习惯和宗教教义等。
这些法律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7. 古代文化古代文化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文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8. 古代经济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这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
古代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
9. 古代政治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政治活动主要是以家族组织和封建国家为主。
封建国家是古代社会中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君主制是古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政治制度。
10. 古代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和技术,例如石器、陶器、纺织品等。
这些科学技术在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制度,它是一种以封建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大一期末历史复习资料
![大一期末历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3bdf36748d7c1c708a145df.png)
1、简答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P14-15)答: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国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P15-16)答:一方面,他们受到外国资体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P18)答:两大任务:争取名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相互关系:互相区别却又互相紧密联系。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4、《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P44-45)答:土地分配方案:确立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原则。
土地按亩产划分9等,按人口平均分配。
农副产品生产与分配以“两”来实行管理。
历史意义:根本上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的强烈愿望,是以往思想的发展与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界限。
这种社会理想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5、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P44-45)答:一、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
二、是中国旧时农民战争最高峰。
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政权代表四、有力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五、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六、但具有农民阶级局限性。
(第六点仅供参考)6、简答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P54)答:一、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7、简答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P61)答:一、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a2ea3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f.png)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时期1.古代中国人类的起源-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及其政治制度2.夏朝-夏商周年表-“夏桀纣”的得失与衰亡-夏朝的历史地位与意义3.商朝-商朝的社会政治制度-商朝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商朝的兴盛与衰落4.周朝-周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与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二、中国封建社会与秦汉时期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建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2.秦朝-秦朝的统一战争-秦始皇的治理措施与政治制度-秦朝的兴衰原因与意义3.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统一战争-汉朝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度-汉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4.与汉朝同时期的民族政权与文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方文化的传播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的对峙与统一战争-三国的政治制度与农业经济2.两晋时期-晋朝政权的建立与分裂-两晋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发展-两晋时期的佛教和道教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内忧外患与统一战争四、隋唐时期1.隋朝-隋朝的政治统一与分权制度-隋朝的农业经济与对外关系-隋炀帝的政治与文化2.唐朝-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唐朝的兴盛与贞观之治3.安史之乱与黄巢之乱-安史之乱的经过与影响-黄巢之乱的原因与结果五、五代十国与宋元明时期1.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政权的建立与统治-五代政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五代文化的特点与变迁2.宋朝-北宋和南宋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3.元朝-元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元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六、明清时期1.明朝-明朝的建立与洪武、永乐年间的政治-明朝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繁荣2.清朝-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清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七、中国现代史时期1.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治变革-民国时期的政治纷争与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革命战争-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影响3.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放的背景与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提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你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大一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
![大一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2349cd3d5bbfd0a78567307.png)
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名臣为相,执掌朝纲,决定对吏治进行整顿。
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
三冗三费是改革所要打击的主要目标。
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檀渊之盟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
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
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
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周世宗改革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
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
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f4bbcf2f61fb7360b4c6591.png)
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秦朝1、政治制度(1)主要内容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管国家政务,监察和军事),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
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
另一方面,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
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2)影响秦朝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高压政治和残酷的刑法为主实行集权制度,从此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两千多年血与泪的黑暗中。
2、焚书坑儒(1)主要内容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发表了不满的言论,始皇得知大怒,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咸阳,此即为“坑儒”。
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2)影响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统一思想的措施,但同时,这种焚书坑儒的手段也是愚蠢和残暴的,并且毁坏了很多文献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
3、军功爵制秦朝一种以军功论赏的制度4、秦末农民起义(1)背景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山东六国故地施行苛刻统治,又征发民众到边疆地区和首都咸阳进行各种大型基建工作,并以死刑惩罚误期者。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85a1e9102de2bd960588b3.png)
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0、《周易》
9、大同之世
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他们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小康之世”,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大同之世,引用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古代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提出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展望。把握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本质。但是小康之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
45、《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着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西元前239写成,《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32、长平之战
西元前260 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虽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由于赵国的阵前换将,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再加上赵括的错误指挥,最后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
2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发现,为商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9a32c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3b.png)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一、史前时期1. 西周时期的政治1)社会阶级构成西周时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主要阶级。
周天子作为天命之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天子下面是诸侯。
卿大夫则类似于官僚,负责管理和代表天子处理政务。
2)周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度,把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则要效忠于周天子。
周朝的中央政府分为三公九卿,九卿负责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和监察。
2.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气象、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时间记号方式。
2)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技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辰、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二、秦汉时期1. 秦朝的统一大业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通过进行变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对长城进行了修缮等措施,使中国境内得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体。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出现的“三公九卿”是延续于西周时期的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职责和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汉朝时期还设立了太尉、少府和大长秋等新的阶层和官职,丰富了官僚阶层和机构。
3. 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强调节水、肥水合一和轮作休耕等农业技术成为兴盛时期的特色。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则推动了丝绸之路等商业贸易的繁荣。
中国古代史(大一下)┄历二
![中国古代史(大一下)┄历二](https://img.taocdn.com/s3/m/7e150ee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7.png)
中国古代史┄期末(大一下)1.581年,杨坚代周称帝,仍都长安。
2.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3.开皇五年(585年),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还采用高颎的建议,行“输籍定样”法(或称“输籍法”)。
4.通济渠达黄河与淮水,永济渠南通黄河北至涿郡。
5.三省职能: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审议,门下省执行。
6.检查机构得到加强。
御史台是唐中央最高检查机构。
7.《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8.唐代的府兵制贯串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作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
9.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10.唐太宗修《氏族志》,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
11.武则天通过高宗下诏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
12.唐朝时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进步,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
13.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14.南衙北司:南衙指朝官,北司指宦官。
南衙北司之争指朝官与宦官间的斗争。
15.朋党之争历时最久、斗争最烈的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16.《五经定本》完成了五经在文字上的统一,《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
17.唐修八史:唐代确立了官修史书制度,削弱了史官监督批评政治的作用。
18.五代:①907年朱温建立后梁,②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③936年石敬塘建立后晋,割让幽云十六州,④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⑤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十国割据:①897年杨行密建立吴国,②937年李弁建立南唐,③907王建建立前蜀,④934年孟知祥建立后蜀,⑤907年钱锡建立吴越,⑥907年建立马殷建立楚,⑦909年王审知建立闽,⑧911年刘隐建立南汉,⑨924年高季兴建立南,⑩951年刘崇建立北汉19.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20.耶律德光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北宋最高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a65f9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d.png)
大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学科。
大一历史课程通常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涵盖了众多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复习期末考试,本文将对大一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其主要特点是皇帝统一朝纲,推行法家政治,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开展大规模的修筑万里长城,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最著名的是对六国的统一,推行郡县制,实行均田制,以及统一货币和文字。
2.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西汉时期实行了行政区划的划分,设立了长吏体制,进一步发展了郡县制。
东汉时期出现了名将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著名的三国演义便以此为背景。
3.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局面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四分五裂之势日益加剧。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最为有代表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其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巅峰。
唐朝时期出现了文学巨匠杜甫、李白等,还有雄壮壁画、胡人乐舞等艺术成就。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国力逐渐恢复,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国内安定。
其中北宋时期出现了多方面的重大进步,如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6. 明朝(1368年-1644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76年。
明朝统一国家,恢复了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加强了农业生产,并推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
7. 清朝(1644年-1912年)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
大一下中古史期末资料
![大一下中古史期末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2c3b63fe4733687e21aa65.png)
页眉内容一、隋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唐对比)1、政治上:①迁徙豪强,斩断豪强与原地的联系②建立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③简化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官掌握对地方官的任免④创立科举,改革府兵制与刑律2、经济上:①继续推行均田制②改定赋役,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③统一钱币和度量衡3、营建东都和开通大运河,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唐:1、政治上:①、中央仍是三省六部制(笔记:特点)②、地方仍实行州、县两级制③、《唐律》的修订2、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3、军事上:府兵制4.文化上:学校和科举:学校种类增多;分常举和制举,后武举二、大运河兴建的原因、分段及起止地1、原因:①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扩大商品交流②政治上:加强南北联系与对南方的控制③军事上:有利于运送物资和军队④主观上:隋炀帝个人到江南巡游作乐2、分段及起止地涿郡——洛阳:广通渠洛阳—山阳:通济渠山阳——江都:邗沟江都——余杭:江南河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及领导人原因: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①.宫廷政变,仅士族集团内部权力的转移,旧的统治秩序没有被打乱,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格局没有改变。
②.隋文帝个人性格沉猜、刚愎自用,及晚年变化造成。
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①.沉重的赋役②.进攻高丽③.苛暴的刑罚领导人:1、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2、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3、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四、隋文帝即杨坚。
541年—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581年—604年在位),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核心制度,建立了以隋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
在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颁均田令,设置粮仓,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在军事上,统一全国,北击突厥。
其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但晚年言路阻塞,对臣下猜忌诛灭也使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大一史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史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c5ed3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f.png)
大一史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最早发明的是: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印刷术答案:A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度D. 世袭制答案:B3. “文景之治”指的是哪个朝代的盛世?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C4. 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取经,他取回的是哪种宗教的经典?A. 道教B. 佛教C. 基督教D. 伊斯兰教答案:B5. 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A6. “靖康之耻”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答案:B7.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A. 日本B. 东南亚C. 非洲东海岸D. 南美洲答案:C8. 清朝末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是:A. 洪秀全B. 杨秀清C. 石达开D. 李秀成答案:A9.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首任临时大总统是:A. 孙中山B. 袁世凯C. 黄兴D. 宋教仁答案:A1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 民族矛盾B. 阶级矛盾C. 宗教矛盾D. 地区矛盾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
答案:诗经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货币制度是________。
答案:统一货币3.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________的统治时期。
答案:李世民4. 元朝时期,著名的戏剧家________创作了《窦娥冤》。
答案:关汉卿5.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七次下西洋。
答案:郑和6. 清朝末期,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答案:辛亥革命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首都设在________。
答案:北京8.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________。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db7ba2f121dd36a22d8218.png)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第1课: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
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氏族:在原始时代,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都属于氏族村落遗址。
氏族的特点是: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共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2课:1、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
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用石刀收割庄稼。
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蚩尤。
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2、炎帝是原始农业创始人。
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
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341eee17c1cfad6195fa7c4.png)
第十章隋唐一.名词解释1.大索貌阅: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2.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中国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
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采纳高颎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
5.隋朝的均田制:公元528年(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颁布均田令。
隋文帝建国之初,在北齐、北周均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
当年,隋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奴婢受田同如常人。
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二.简答题1.隋朝建立的条件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民族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2)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3)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统一战争的准备4)陈朝的群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根本原因:分久必合,人民厌倦四分五裂多战乱的现状,盼望结束战乱分裂。
2.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改革官制1.三省六部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负责草拟和发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关,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2.地方官制:隋代省并州县,减少冗官人数,不但节省了开支,而且还间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官吏任用:隋代规定,地方大小官吏均由吏部任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下学期中古史期末复习资料㈠隋至清重要史籍《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史通》唐•刘知己,《通典》唐•杜佑,《唐律疏议》唐•唐高宗,《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唐会要》北宋•王溥,《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梦溪笔谈》宋•沈括,《资治通鉴》宋•司马光,《通志》宋•郑樵《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文献通考》元•马端临,《世界征服者史》元•阿老丁·阿塔蔑力克·志费尼(伊朗)《元史》明·宋濂等,《永乐大典》明•解缙,《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国榷》明•谈迁《明史》清·张廷玉等,《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清史稿》民国•柯劭忞,《清史讲义》孟森,《清史》郑天挺,《清代通史》萧一山,《简明清史》戴逸,《清代全史》王戎笙㈡简述隋朝整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继续推行均田制。
对北齐政策继承而有所补充。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隋的均田制相适应。
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㈢如何评价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①如何评价隋文帝杨坚功:1.结束了自东汉末以来长达360余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2.大胆改革行政机构,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刑法制、府兵制)3.建立了以隋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为之后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了政局清明,社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5.制定了开放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政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
过:1.缺乏宽厚恢宏的气度,晚年喜怒无常,生性多疑;2.晚年大量使用法外酷刑,破坏法律制度﹔3.多威少恩,多张少弛,多政少德。
②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功: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驰道;两下江都,北游西巡;开发西域。
1.军事上,他击溃吐谷浑、突厥、高句丽、契丹等国,阔疆五万里,稳定了中华的地域;2.教育上,开创进士科,由门阀制度而改为科举取士制度;3.交通上,他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过:1.大修各种建筑工程,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征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2.多次出征高丽,但都是无功而返,为人民带来了了沉重的赋役;3.残忍暴政,制定了各种严刑酷吏;4.多次大肆铺张出巡,劳民伤财,亏空国库;5.有重大道德缺陷。
附:隋朝大运河图㈣府兵制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以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
唐代前期府兵的任务:番上宿守卫边出征冬训特点:①基层组织更加严密,完善②兵农合一性质更加强③分布贯穿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配制上以内重外轻作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
附: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府兵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操练。
其经常性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或到边境和内地的要地戍守。
战时则应征作战。
㈤贞观之治(627年~649年)1、贞观之治的表现:①政治比较清明;②社会稳定;③经济恢复发展较快;④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高;⑤百姓生活有所改善⑥以人为本,选贤举能。
⑦克己纳谏,注意刑法。
2、贞观之治的出现的原因:A、隋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B、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C、隋末农民起义斗争成果的曲折反应,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D、唐高祖武德年间建立的各项制度奠定基础E、唐太宗本人及其集团的共同努力3、评价:经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经过几年努力,使唐朝出现贞观治世的局面。
但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史书辞多溢美,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依然沉重。
㈥武则天执政原因及施政措施原因:客观:①唐朝妇女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与家族背景创造了参政可能。
②高宗的柔弱为武氏提供了契机。
主观:①武则天本人性格强毅②武则天雄才大略,富有政治天赋③充分利用宗教迷信,通过佛教神话自己措施:①修订《姓氏录》,进一步打破士族与庶族界限②提倡告密,重用酷吏,铲除异己,清除施政障碍③发展科举,选拔人才,创立殿试,设置武举,十道选拔,创建自荐制,采取试官制④重视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推动经济发展⑤推崇佛教,大肆修建寺院,广造佛像。
㈦五代十国的概况与五代十国的差异及原因实质: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分裂割据的时期之一,实际上是唐末各地藩镇割据的继续发展。
概况: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
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差异:㈠五代是出现在中原地区且是相继出现的㈡十国则是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或同时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
原因:①五代多是一个强大的新生力量暴力推翻原政权而建立的新政权②十国则是政权内部权力的和平过渡,加上南方地区相对安定,动乱较小。
附:五代十国朝代更替年表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7)(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十国(1)吴(892-937)(2)南唐(937-975)(3)吴越(893-978)(4)楚(896-951)(5)南汉(905-971)(6)闽(892-946)(7)前蜀(891-925 (8)后蜀(925-965)(9)南平(荆南,907-963)(10)北汉(952-979)附图:㈧周世宗改革(1)周世宗改革的背景:1.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割据和战乱给人民带来重大苦难,他们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实现统一;2.南北对峙,政权林立,给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带来不便;3.契丹族常驱兵南下,北方人民深受其害,要求集中力量统一抵抗;4.到五代十国后期,南北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5.后周在太祖的时候已着手进行改革,周世本人更是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2)周世宗改革的措施:(1)经济方面①抑制寺院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灭佛运动②招抚流民,鼓励民间开垦荒地③颁发均田图,均定赋税④兴修水利,整顿漕渠(2)政治方面①改善吏治,纳谏任贤,整顿科举②严明赏罚,健全法制,修正<<大周刑法>>③ 禁止地方军将干政(3)军事方面①整饬军纪,整编禁军②五代为国,兴亡以兵,整顿兵制③调整机构,控制藩镇(4)个人生活等方面提倡节俭留心政事(3)改革的意义1).对改变五代武人专权、富国强兵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保障了统一事业的稳步实现,军事上连年胜利是和改革的成功分不开的。
3).改革为北宋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改革的不足1).周世宗用人太察,用刑太峻,杀人过多。
2).统一战争从先南后北着手,未能及时消除外患,带来不少恶果,不可忽视。
㈨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原因:1.防止兵变 2.防止割据3.集中财权4.维持久安集权措施:北宋建立以后,为了改变节度使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太宗以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⑴在地方上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稍多其权”“制其钱谷”,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⑵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作为副相,以分取宰相的行政、军权、财权,以便皇帝总揽大权;军事:⑶改革军制: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在禁军布置上实行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方针;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在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采取被动的守势,而将重兵驻扎在内地;实行募兵制;⑷实行“官、职、差遣”制度,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方面的权力;⑸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利: ①基本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武人干政、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弊端,巩固了宋代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①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职责不清,唯唯诺诺,无所作为。
②地方贫弱,财政拮据,物质薄弱,无从建设。
③国家积弱,边患严重,兵不识将,将不知兵,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弱。
④冗费增加,国家积贫。
㈩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背景:进入北宋中期,三冗问题更加严重,社会积贫积弱局面加深,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范仲淹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的失败为变法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1)财政经济方面,以“富国”为目的,颁布六条法令: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放款,按户等高低规定贷款数目。
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
②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其工料由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
③募役法:差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
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
④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然后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
⑤市易法:由政府拔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⑥均输法:由东南发运使根据中央的需要,灵活调配东南六路漕运京师的各种物资,以减少重复、浪费。
(2)军政方面,以“强兵”为宗旨,实行四项新政。
①置将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使兵知将,将练其兵”。
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农闲练武,大保每夜派丁巡逻。
另外,还推行保马法和在开封府设军器监等。
(3)教育和科举方面,以“育才”为目的,改革科举,兴办学校。
编纂并颁发《三经新义》作为太学、州县学校教材和科举应试的标准。
失败原因:重立法而轻人事,重来源而轻节流,重全面而轻分区,社会上层利益受损,性执拗而不容人,旧派激烈反对,变法阻力强大,起用新人不当,本质维护地主阶级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