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 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二 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 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业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共3篇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是《口语交际应对》,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语文下册第1单元。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将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应对各种口语交际情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口语交际情景,掌握应对方法。
2.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
3.运用语言交际技能,增强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口语表达技巧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正确的口语交际有更具体的印象。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个人口语表达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写下自己的答案。
2.讲解口语交际情景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口语交际情景,例如:问路、打招呼、谈论天气等,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彼此讨论交流意见,探讨该情景下最合适的交际方式,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经验来总结交际技巧。
3.讲解应对方法每个小组分别展示出讨论的结论,并邀请整个班级进行评审,评出最佳答案。
教师进行点评和解释,指出学生学习各种情景口语交际的优劣之处,以及如何运用针对不同场合的应对方法,最终建立起有效的口语应对技巧。
4.练习口语表达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口语交际练习,运用所学技巧,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尽可能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方法,例如:模拟打电话、聊天等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应对方法。
5.总结提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总结提升口语交际技巧,帮助他们体验到流利自如的口语表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应对能力和沟通技巧。
三、教学评估1.学生展示口语练习成果,并互相反馈。
2.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情况,调整课程内容。
3.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分别进行口头测试和书面测试,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口语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通过针对不同口语交际情景的讲解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正确认识并使用口语交际技能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1.《社戏》主备课人迟丹校对人李颜池课型新授上课时间2课时【个性修改】【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缕清小说情节,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主人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法学法】提问启发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三分钟优秀学生作文分享二、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童年的鲁迅在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童年乐趣?今天我们走进《社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迅哥儿又有哪些童年趣事?三、正课1.学生介绍作者并给下列字注音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宽慰怠慢礼数撺掇凫水吩咐潺潺踊跃家眷皎洁好歹2.写作背景《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
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
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
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生活。
资料链接:关于社戏——社,金文(示,祭神)(木,代表在上生长的万物)(一,代表大地----在汉字中,“一”既可代表天,也可以代表地),表示植树代表地神,以便祭祀。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1《坚持依宪治国》优秀教案
2.1《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教师总结:历时四个月的全民讨论,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影响之广,使宪法集中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3、阅读相关链接,了解一下宪法规定的内容。
教师总结: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4、观看视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
提问:为什么新上任的国家公职人员要向宪法宣誓?
教师总结: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教师总结:。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八年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正确朗读; 3. 掌握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5.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2. 课文的理解和朗读;3. 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4. 写作训练;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 形象化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发音规则。
2.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4.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引入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20分钟)a. 生字词学习通过展示生字词的图片、读音和发音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读音,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生字词。
b. 课文理解和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通过多次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和用法分析(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并进行示范句的写作练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 写作训练(15分钟)通过教师给出的写作题目和写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修改,并展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5. 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2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4 灯笼吴伯箫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这是一篇经典散文,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体现其经典之处,又要体现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和发现。
围绕灯笼,教学重点应定位在“情感感悟”,应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对教材知识要点的把握更为重要。
因此,我设计了“说灯笼缘”——“忆灯笼事”——“明灯笼情”——“学《灯笼》法”——“学以致用”五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让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设计意图:1、重朗读,重品析《灯笼》一文语言典雅,感情真挚。
学习此文,引导学生品析“明灯笼情”这一精彩片段,是一重要环节。
对情感的感悟,理解,朗读是第一步,所以教师在品析语言这一环节上,先让学生自己品,再指导朗读,带入情感去读,然后谈感受,也就是对语言的品析,教师在这一环节上通过让学生从字词,到句,最后段中抓住语言进行品味。
这样的学法指导,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学习本文典雅的语言,教师只做总结性点评和鼓励性带动。
由语言,细节的品析,很容易过渡到主题的理解。
重积累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角点还是在于积累。
本文以为“民俗”主题,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过并积累下来,也从情感上积累了民风民俗。
重运用让学生运用排比,化诗入文写一写生活中某个物件,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教学这篇课文计划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2、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3、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典雅的语言特点,学会化诗入文使文章更加典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教法:诵读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读品结合设计意图: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大自然的启示”,包括《荷塘月色》、《春》、《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自然景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仍需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有待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品味阅读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美,感悟生活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操练(2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的文章,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文章。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4 灯笼
4 灯笼◎文化自信: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体会作者怀念往昔生活时引发的激越的爱国热情。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分析文中描写、叙述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本文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的语言。
(重点)一、导入新课梅花映雪挂灯笼,福字生金万户红。
灯笼如今在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还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阅读吴伯箫的《灯笼》,去感受“灯笼”的魅力。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斡旋”“怅惘”“人情世故”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1938年4月辗转抵达延安参加革命。
抗战时期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著有《吴伯箫散文选》。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
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2.目标任务二:自读感知,梳理情节。
◎作者在文中说“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通读全文,概括作者与灯笼结的缘有哪些。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 ①村头挂灯慰路人 ②元宵灯笼看不够 ③挑灯名将表宏愿◎这些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据此给文章分段,概括每部分内容。
对灯笼的描写集中在第2—11段。
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单元整体设计【课程标准】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知道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单元内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是新课本的开篇,展开的时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使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
本单元内容结构清晰,从新中国的诞生和巩固两个角度展开阐述,向学生展现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之后为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党和人民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有三个联系密切的单课构成,第1课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改天换地的新纪元,在政治上摆脱了颓势。
第2课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威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抗美援朝,在军事上摆脱了败势。
第3课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人民之需,废不平之制,定民心,固国势。
【单元时空纵览】【学情分析】优势: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时间离我们较近,有部分学生从各种渠道了解过,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而且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历史学习,大部分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态度、表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作方面都有很强的可塑性。
学生基本上都拥有自主查阅和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条件。
劣势:但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系统性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还需提升。
策略:学生学习历史,需要培养兴趣,扎实基础。
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按照教材课时编写顺序引导学生理解单元主题,二是要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故事讲述和多样化的资源运用等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探究新中国成立意义和巩固措施,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大历史观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2. 学会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解析。
三、课时安排本单元共需 _课时_ 课时,每课时 _分钟_。
四、教学过程1. 导入(_分钟_)1. 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_分钟_)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及生僻词语的含义。
3. 课堂讲解与讨论(_分钟_)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作者的意图。
4. 合作探究(_分钟_)1. 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课堂练习(_分钟_)1.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_分钟_)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
2.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自主学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深入思考课后拓展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教学设计(4)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的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教材从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是一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青少年要维护宪法权威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地位、作用和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宪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增强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认识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让学生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宪法是一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培养学生热爱宪法,自觉维护宪法权威的意识。
4.培养学生依法办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宪法是一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青少年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宪法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维护宪法权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让学生了解宪法是一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维护宪法权威的,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宪法的认识,如何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写作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写作。本章节以“写景状物”为主题,内容包括:《春》、《三峡》、《敬畏自然》三篇课文的阅读感悟与写作实践。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景技巧,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自然风光,培养观察力和表达力。同时,结合课内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提升写作水平,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景状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如何观察自然、运用修辞手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关于写景状物的写作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兴趣还是挺高的,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也相当积极。这让我觉得,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写景状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有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修辞手法训练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运用这些技巧,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素养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 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 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 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本 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 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江南水乡的村民生活、自 然风光,感受到了水乡的淳朴和睦的民风。
例如:学习任务一 完成以下任务单
篇目
选材 构思 语言 主题
《社戏》
《回延安》
《安塞腰鼓》
《灯笼》
学习任务三
• 鉴赏交流影响最深的句子,完成以下任务单。
• 1.请你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对你影响最深的句子按表 达方式分类:
• 叙述性的语句: 描写性的语句:_____
• 抒情性的语句: 议论性的语句:_____
单元作业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 ,理解家乡风俗文化 的价值意蕴,提升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恰当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去表现身边的 民俗,增强传承民俗 文化的使命感,强化 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 3.培养清楚流利的 表达能力和积极互动 的应对能力。
作业布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 张家乡名片,并运用描写、抒情 等表达方式为这张名片、写一段 解说词或推荐词。 2.学生自主撰写喜闻乐见的家 乡民俗故事,可以综合运用记叙 、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3.结合家乡非遗名片和家乡民 俗故事,编写《家乡民风民俗手 册》。 4.模拟冬奥会山东民俗展览(1 )学生制作冬奥会上介绍山东民 俗的展板。(2)扮演冬奥会志愿 者,答世界运动员提问。
部编语文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 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 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 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 务群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 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 践性,综合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分类
- 理解并应用集合的运算规则
- 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2. 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3. 集合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4.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
活动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法
- 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法
- 学生读取和理解集合的表示形式
活动2: 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 分组讨论,了解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 学生通过实例判断集合的分类
活动3: 集合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运算规则
-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的运算进行解决
活动4: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构建集合并应用集合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 通过解答问题、练题和实际问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 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个人报告展示实际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反思与改进
- 加强对集合分类和特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 提供更多实际问题和例子,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 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目标* 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其关系* 掌握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1. 电流和电压的概念介绍* 电流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电压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 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电路的基本元件*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3. 欧姆定律的运用* 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电流和电压的思考,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讲解:* 讲解电流的概念、单位和计量方法。
* 讲解电压的概念、单位和计量方法。
* 强调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3. 案例分析:* 给出一个简单电路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得出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 小结本课所学内容,确认学生对电流和电压的理解程度。
* 提出进一步拓展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电流和电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1. 复与导入:* 复上节课讲解的电流和电压的概念。
* 回顾简单电路的搭建方法。
2. 概念讲解:* 讲解电路的基本元件,如电源、导线、电阻等。
* 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并对比两者的特点。
3.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搭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 引导学生总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
4. 应用拓展:* 给出不同应用场景,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搭建特定电路来满足需求。
*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1. 复与导入:* 复上节课讲解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
* 回顾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2. 概念讲解:* 重点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和各项参数的含义。
* 强调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计算实践:* 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要求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民俗文化”选编了一组文体多样的文章,包含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篇课文除含有“民俗文化”的元素外,还有本身所具有的意蕴。
语言富于表现力,在写法上也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
【单元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思路】《社戏》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意图,同时找出文中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地方,体会其作用,掌握方法,从而领会文章主旨。
《回延安》是一首模仿“信天游”民歌形式写成的抒情诗,教读课。
通过朗读,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在读中感受陕北的地方民俗,在比较中掌握“信天游”的形式特点,在品读中学习抒情这一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感激、依恋之情。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学生通过运用前面两课教读课中梳理、概括内容的方式,拎出线索,再通过分析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自读课。
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为主线,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在前面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民俗内涵,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有特色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写作《学习仿写》先指导学生通晓仿写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研读范文,确定仿写点,然后按步骤进行仿写,在训练中掌握仿写的技巧,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1+X设计】【课时安排】1.《社戏》(3课时)2.《回延安》(2课时)3.《安塞腰鼓》(2课时)4.《灯笼》(2课时)写作《学习仿写》(1课时)1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句段,进而掌握记叙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说说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民俗?(生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
⼈教版⼋年级下册(部编版)语⽂第⼀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案设计单元写作学习仿写教材分析所谓仿写,就是以所阅读的⽂章为例,仿照⼀句、⼀段、⼀篇的写作⽅法来练习写作。
茅盾先⽣说过:“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
可见仿写对于提⾼写作⽔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单元安排仿写训练,就是让学⽣学会从优秀范⽂的选材、⽴意、语⾔、结构等⽅⾯加以借鉴,提⾼写作⽔平。
学情分析当前,有不少学⽣买了⼤量的课外优秀作⽂选来阅读,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进⾏切割拼凑。
即使是模仿,也仅仅是语⾔形式的套⽤,有的甚⾄还是硬套。
⽐如学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学了⽐喻、拟⼈的写法,就不考虑内容和对象的特点,不分青红皂⽩地⽣搬硬套。
切割拼凑、搬⽤、抄袭与模仿有本质的不同,模仿的实质是理解和运⽤,写作中的模仿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就在于让学⽣掌握仿写的技巧与步骤。
教学分析教学⽬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研读优美的范⽂,探究和掌握仿写的技巧。
3.培养学⽣的想象能⼒和语⾔表达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仿写的技巧⼿法,提⾼写作能⼒。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导⼊“古⼈作⽂写诗,多是模仿前⼈⽽作之,盖学之既久,⾃然纯熟”,这是朱熹对前⼈写作经验进⾏的总结。
的确如此,王勃模仿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写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韩愈模仿孟⼦,成为“唐宋⼋⼤家”;欧阳修⼜模仿韩愈,成为⼀代宗师……可见仿写是多么的重要。
对于我们初中⽣来说,仿写仍然是提⾼写作的⼀个有效途径。
⼆、写作指导仿照课⽂结构,学会谋篇布局师导⼊:作⽂结构是否合理,写作顺序是否恰当,是决定⼀篇作⽂好坏的关键因素。
模仿典型范⽂的篇章结构,可以快速地掌握谋篇布局的技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应从哪些⽅⾯去模仿范⽂呢?活动⼀:学⽣阅读写作指导相关段落,并思考问题1.《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有哪些特点?学⽣交流、回答,教师明确:《叶圣陶先⽣⼆三事》⼀⽂结构上的特点:(1)整体上采⽤先总后分的结构;(2)围绕⼈物特点,从多个⽅⾯组织材料。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方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社戏》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节结构与节奏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教学设想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结构分析2、作家作品3、字词一、导入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
,《《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二、轮读:每生一段,标段划词,师生评点,解决字词三、为什么是乐土?(引出结构分析)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
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四、根据以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五、作业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第二课时要点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2、人物形象分析3、品析“不乐”之处一、复习分段,解决作业二、作者还写了“不乐”之处,找出来,有何作用?(结合作文)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3、戏好看么?三、小结四、作业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第三课时要点1、品析看戏之乐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3、平桥遗梦一、月夜行船1、动词与心情2、多角度感觉3、虚实、动静二、午夜归航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三、偷豆吃豆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四、总结结尾的理解平桥乐土——平桥遗梦五、作业1、同步训练全部2、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学会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能够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 理解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能够符合要求地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3. 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创作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 通过给学生朗诵一首名家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分析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简要介绍诗歌的分类和不同的鉴赏方法。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配发给学生若干个案例诗歌,并让他们进行阅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讲解创作(10分钟)
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并讲解如何进行创作。
步骤五:课堂练(25分钟)
1. 要求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简单诗歌作品。
2. 分组讨论,分享并展示各自的创作成果。
步骤六:总结与提问(10分钟)
1. 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诗歌创作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者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进一步完善单元教学设计。
以上是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规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