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大讨论的主要论题与影响。

答:1956年的“百花齐放”推进了美学讨论几乎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最为活跃的一次学术运动,学术以运动的方式展开并且获得学术的成果,这也是政治决定一切的年代所具有的特殊现象。去审视那种带有政治态度和政治目的的学术争论,去看待那种学理是如何在政治边界展开特殊的逻辑,这是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理论批评和美学历史的一个必要的视角。

(一)以朱光潜美学思想建构起来的批判性语境

美学问题引发讨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朱光潜的那篇检讨性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1956年6月第12期),有研究者马驰认为,“朱光潜这篇文章的重心还不在于对自己旧思想的清算,而在于他重新提出的…美究竟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的问题,也由此引发了美学界的一场持续的大讨论”。朱光潜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梳理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学术背景,既有中国旧学的影响,更多西方唯心主义的哲学的影响,这其中康德、黑格尔、柏格森,尤其是克罗齐的影响尤甚。朱光潜在二、三十年代就发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1928)、《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后来又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1946-),那时就已经形成他的美学思想。然而,朱光潜先生如何解释似乎都是徒劳的。黄药眠、蔡仪、敏泽、周来祥等就写文章批判朱光潜,依然把他看成是唯心主义。对朱光潜的批判持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朱光潜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已经转变了立场和思想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他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二)对政治语境的僭越:美在主观说

吕荧早在1953年撰文《美学问题》(原载《文艺报》,1953年第16期),批判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吕荧明确反对“美在客观”的论点。他提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他说:“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

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的观念因时代、因社会、因人的生活所决定的思想意识而不同。”“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但是绝对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要想超美感地去研究美,事实上完全不可能。超美感的美是不存在的,任何想要给美以一种客观性的企图都是与科学相违背的。

(三)超语境的建构:美的客观社会属性

在50年代的美学讨论中,李泽厚之能显出理论背景的深厚,则在他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思想的运用。这就是马克思那部手稿提出的那个著名公式:“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李泽厚据此提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也可理解为“美的本质就在客观社会性”。这就使他与蔡仪的“美在客观说”,与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的这一解释,似乎使他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学说,又使他最不忤逆审美的个人经验。 50年代的美学讨论,因为政治化的语境,使学术讨论不能在学理的层面有效深入。其出发点本来就是为了清算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在学术与思想相当封塞的情形下,在把审美的问题提出这一点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

2、为什么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的“美”?

答: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美”。

“美”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对“自我”的看法问题。“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美‘是对实体性的自我超越。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指出自我不不是实体,他指出,笛卡尔吧把进行认识的主体---自我---当做和被认识的对象一样。是实体性的东西,那是错误的只有把自我看做是非实体的东西,自我才是自由的,但是康德并未完全克服和自我的二元性

和超越性,他主张自我的超验的,也是不可知的“物自身”。他与作为客体不可知的“物自身”交互作用而产生经验知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禅宗在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和自我的超验性方面似乎更有启发。

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很明显是一个心的实体。而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就是要消解寂静的实体性的心。这种“自我”是与他人。他无对立的是实体化对象化的。这宗实物的本来面目就是非实体的“心”(“空”“无”)上面刹那间显现的样子,这是刹那间的真实。是心物不二。

宗白华说;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异彰这句话消解了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心不自心因色固有”。消解了实体化纯粹的美。因此我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纯粹的美。

3、具体阐述美感的五大特征?

答;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一、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就超越了利害

的考虑。这就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二、直觉性。这是美国干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

感中包括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知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三、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四、超越性。美感在物我统一的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

限性。这种超越是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五、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

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合一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界

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9、你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同样是审美活动中的现象,因此,美学应该是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科学。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艺术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

但是我们只有在进行创造和欣赏时,艺术作品才作为审美对象对我们呈现为美的。比如文学作品本身还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只有在作品的的审美具体化现实化中,才能揭示作品结构中的实际的文学的东西,这说明艺术不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艺术的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人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2)看自然界中的审美即自然美。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无所谓美不美,像桂林山水这类的自然现象和人类发生了审美关系才成为美的。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自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也不存在审美的意义。而且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远古时期,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是一种求生存的的关系。后羿射日的神话就说明,自然的美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当他和人发生亲和关系,并发生审美关系石材成为美的。自然美以及其它的美,只有和人产生了审美关系,才是美。

(3)看科技美,即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在科技活动中当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己创造的研究劳动,与所面对、探究的对象之间建构起审美关系时,审美现象就会形成科技美就会出现。

(4)此外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美审美现象。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也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

综上所述,审美现象实际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