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七章力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方向等,力的作用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变状态有关。
力常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计算单位是牛顿(N),1牛顿的力是指当力的大小为1牛顿时,作用在1千克质量的物体上,可以产生1米/秒²的加速度。
二、力的分类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1.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通过物体表面对物体施加的力,包括摩擦力、弹簧力、支持力等。
2. 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场的作用对物体施加的力,包括重力、电磁力等。
三、力的表示力可以用矢量表示,力的大小用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方向由箭头的方向表示。
1. 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来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任何一个力都可以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力的合力,也称为分力。
四、力的作用力对物体的作用有推、拉、挤、压、抛等。
1. 推:是指用力使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2. 拉:是指用力使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3. 挤:是指用力使物体向另一物体移动。
4. 压:是指用力使物体向另一物体移动。
5. 抛:是指用力使物体向空中运动。
五、力的效果力的作用对物体有不同的效果,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形变。
1. 物体的运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使物体运动。
2. 物体的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对物体施加拉、挤、压等作用,使物体变形。
六、力的平衡和合力1. 力的平衡: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之间相互抵消,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合力: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多个力不相互抵消,产生合力,使物体受到合力的作用发生运动或形变。
通过初中物理七章力学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变状态,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力可以用矢量表示,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来求出合力和分力,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挤、压、抛等,力的效果包括物体的运动和形变,力的平衡与合力是力学重要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1:力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即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拉力、阻力、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大小的定性)4.补充:(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即在一定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圆筒型弹簧测力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清单

第七章力知识清单
一、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的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这两个
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这些效果都要受到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其中,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加速、减速、方向改变等。
3. 力的示意图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图,在同一图中,线段越长,表示力越大。
二、弹力
1.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外力撤掉以后,物体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力的工具,制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使用时要注意:①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指针能否复位;
②测量前必须调零;③认清最小刻度及量程;④测量时,拉力及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外壳平行,避免摩擦。
三、重力
1.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制成重锤线来检查墙是否砌得竖直,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等,重力在物体上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
2. 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g=G / m=9.8N /kg,
在粗略计算中g=10N / kg
3. 公式:G=m g m=G /g。
8年级物理 第7章 力 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第7章力一、力的基本概念:1.定义: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2.性质(1)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成对出现)(2) 相互性(3) 作用效果:①改变形状(形变) ②改变运动状态(速度大小、速度方向)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的符号F,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5.力的种类(1) 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引力、分子力、电磁力(2) 效果分:动力、阻力、向心力、浮力、拉力、压力、支持力6.力的方向①重力:竖直向下②弹力: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③浮力:竖直向上④压力:垂直于被压面,指向被压物体⑤支持力: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物体⑥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7.力的示意图长短表大小;箭头表方向;起点或终点表作用点二、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为恢复原来形状而对使其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
2.弹性与塑型(1)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2) 塑型: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3.弹力的产生: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产生弹力一定相互接触;相互接触不一定产生弹力.4.弹力延伸: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分子表面的张力,实质都属于弹力5.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1) 原理:①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② 二力平衡(2) 使用:① 看量程、看分度值② 调零刻度线③ 轻拉两下,确保弹簧自动伸缩不受阻碍,指针不与外壳摩擦④ 把待测力施加在挂钩上,力与弹簧在同一直线⑤ 稳定后度数6.关于弹簧(1)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2) 胡克定律:Δx k F ⋅-= (超纲,最好背住,必须理解)(3) 弹性系数3m c 4D N 8d G k ⋅⋅⋅= (超纲,无需背诵,定性不定量)G--线材钢性模数; d--线径; D 0--外径; D m --中径=D 0-d ; N--总圈数; N c --有效圈数=N-2 ※两个或两个以上弹簧比较伸长量的实验结论:F 一定时,伸长量Δx 与弹性系数k 成反比,与线径d 成反比,与有效圈数N c 成正比,与中径D m 3成正比,与原始长度L 无关!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重力,符号G ; 单位牛顿N ;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3.g m G ⋅=,g 是重力加速度,数值上约等于kg /N 8.9.G 可能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4.重力只与质量和地理位置有关.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与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但不一定在物体上.不规则物体,可用悬挂法(下坠法)找重心.6.常见物体的重力:鸡蛋0.5N ; 苹果2N ;物理课本3N ; 一只母鸡20N ;中学生500N 等.7.重力与质量的区别与联系方向: 重力:竖直向下,矢量; 质量:没有方向,标量.大小: 重力:随物体位置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 质量: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测量工具: 重力:弹簧测力计; 质量:天平计算公式: 重力:G =mg ; 质量:m=ρv .8.重力主要应用:重锤线、水平仪。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笔记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点,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马拉车时,车也在拉马;再比如人推墙时,墙也在推人;这样的叫做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相互作用力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一对平衡力的受力物体是同一物体,也不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
3、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同时也在吸引磁铁);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产生了力的作用,比如两块并排放着的砖(两砖之间没有挤压)。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就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的三要素,一般画图顺序是先画力的作用点(最好画在受力物体重心上),在画力的方向,最后在箭头附近写明所画力的符号及大小。
5、如果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不平衡。
原因方向不相反。
6、物体受力时都会发生形变,有的物体在不受力时会恢复原来形状,这种性质叫弹性,这个过程叫弹性形变,比如弹簧、直尺、撑杆、气球;还有的物体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性质叫塑性,比如橡皮泥。
7、在物理学中,我们是利用力产生的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8、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一是应轻轻来回拉动它的挂钩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弹簧自由伸缩。
二是要观察量程,使用时不能超过其量程。
三是要认清分度值,读数时其分度值一般不为0.1 N。
9、生活中的测力计有握力计、弹簧秤、托盘称。
10、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利用这一性质可制成重垂线,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制成来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
1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第七章力第一节力重点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注意:两者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力的作用,且必须同时存在。
两个物体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比如重力等万有引力、比如磁铁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等)力的单位为N,牛顿,简称牛。
常用F表示。
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比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自行车轮胎的充气和泄气、橡皮筋的伸缩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运动的方向。
比如人用力推车、足球运动员将球踢出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当三者均确定时才可以完全确定一个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比如冰面上一个人推另一个人,那么两个人都会运动,且向着相反方向滑去。
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
第二节弹力弹性的概念: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成为弹力。
比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弹力的产生条件: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测力计:握力计、弹簧秤(弹簧测力计)、托盘秤等。
补充: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第三节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常用G 表示,单位为N (牛顿)。
问题: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注意区分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补充:建筑领域有一种工具叫重锤,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这个工具利用了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特点。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其中,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9.8/g N kg =。
即质量为1kg 的物体,其所受重力为9.8N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7章力知识点全面总结

7 力7.1 力知识点一、力1、力的定义:杠铃被举起、车子被推动、货物被吊起、拖车被拉动、路面被压紧、铁屑被吸引,其中物体和物体之间发生的举、推、吊、拉、压、吸引等,说明了力的存在。
在物理学中常把生活中所说的推、拉、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可见,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对力的认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提、压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的作用时,必定有施力物体,同时又一定有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我们平常所说,物体受到了力,而未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如两物体虽然接触,但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相隔一定距离的小铁钉)力的作用方式推、拉、挤、压、提、吸引、排斥等思维拓展: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作用效果可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解读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反过来,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则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如力可以使弹簧伸长,可以使树枝变弯,可以把金属片压成各种形状。
反过来,若弹簧伸长了,树枝变弯了,则说明弹簧、树枝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物理学中,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反过来,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则物体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初中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知识点概括第1节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符号F2、单位: 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概有1N3、条件:起码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互相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4、作用成效: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指: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三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成效。
6、特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互相作使劲特色:同时产生,同时消逝。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向来线上,作用在两个不一样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1、弹性和塑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还本来的形状的特征叫做弹性。
〔弹性有必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可以完整还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可以自动恢复本来形状的特征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互相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相关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5、常有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 (1)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能否瞄准零刻线,假定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可以高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往返拉动几次,防备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丈量的正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野一定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遇到的力。
符号 G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地球邻近的全部物体3、重量:重力的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初中物理第七章力
知识点大全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知识点1:力
1.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2.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和表示符号:
(1)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托起一个鸡蛋大约是1N。
(2)力的表示符号:F。
4.补充:
(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有两个物体,即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接触力:推力、拉力、阻力、摩擦力等),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非接触力:磁力、重力)。
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
1.意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力的存在。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都叫做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例子: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子: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知识点3: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内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作用效果。
2.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4:弹力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3.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产生的弹力越大。
(弹力大小的定性)
4.补充: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塑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知识点5:弹簧测力计
1.概念: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即在一定
的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和与弹簧的形变量成
正比)
3.种类:盒型弹簧测力计、圆筒型弹簧测力
计。
4.补充: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
超过它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指针要调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3)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4)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5)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读数原则为“就近原则”。
知识点5:重力
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用字母 G 表示。
2.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其附近的物体的吸引。
(万有引力)
3.重力的大小:
(1)又叫重量(即物重,其单位是力的单位,注意其和重量的区别);(2)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3)计算公式:G=mg,其中g= kg;
kg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顿。
(4)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地球。
5.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1)原理: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2)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补充: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