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到课前有效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做到课前有效预习
高中历史教师文天有
课前预习在我校已做了多年,可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课前预习落到实处,老师上课时就会省力而效果明显。就拿我的历史教学来说,只要我在学生预习时盯得紧扣得严,上课时就显得即轻松又效果好。下面我就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到课前有效预习谈谈自己浮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第一,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带着疑难问题去听课,减少了盲目性,增强了听课的效果。
第三、经过预习,对所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加强记忆。
第四、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与学更好地统一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科的课前预习工作却做得远远不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阅读课文上。初中的学生受升学率的影响,把历史看做副科,重视不够。高中想学理科的学生把非高考科目的历史列为次科,认为只要会考能通过就可以了;想学文科的同学虽然比较重视,又因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压力而使学生“得过且过”。在历史学科高考要求日益提高,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今天,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把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觉得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二、如何做到课前有效预习
第一、预习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初步掌握一部分知识。
预习学案中预习的题目,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疑难问题,就充分体现了预习要有针对性这一特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预习要有集中性,要养成做预习笔记的习惯。
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会有许多收获和疑问,对预习内容的重、难点也略有了解,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很有可能在上课前就忘记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要让学生养成随时做好预习笔记的好习惯。按照预习学案上的要求,逐一落实。但长期重复同一种工作,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预习也要灵活多样。根据课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适当做学习笔记,笔记不求多,但求实效,时间充足,细致一些,时间少,就粗略一些。第三、预习要有发现性,预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不一定要花大气力去解决,发现问题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下节课学习才会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严盯紧扣抓预习,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的预习只是学生简单的看书或阅读,很少动笔,更不要说动脑思考了,所以没有压力,难以起到应有的预习效果。预习只是流于形式。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很低,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严盯紧扣抓预习的措施,学生在预习时我来回巡查,严禁学生做其他的事情,这样便增加了预习的实效性,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设
计预习学案时将具体的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新课。上课时,先检查(提问)预习内容然后根据回答情况,适时引导、启发,评价、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提问时,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优生差生都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人回答问题、个个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个人回答,有的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谈话的方式由师生共同互动探究,有的问题也可由老师自问自答或让学生集体讨论来加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乐,使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五、合理设计导学案,备好每节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则是基础工程,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在备课中,如何巧设问题,成了教学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任务的落实,还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下面介绍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种设问方法。
1. 在重点处设疑。
教学重点集中体现了一节课最主要的知识、思想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是设疑的最佳点,而能体现教材重点的思考题有没有现成的呢?只要深入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每节课的课后练习题基本体现了课文的重点,不失为预习思考的好题目,可以直接利用。对于其中思维难度较小的题目,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式。如我把“试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这道题改为“为什么商鞅在秦孝公死后就被处死,而他的变法还能够推行下去?它对秦的统一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这样的变式,审题和答题的难度明显提高了。
2. 在难点处发问。
分析近年来的历史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不少题目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教材的难点上,应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在难点上设疑。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的含义及影响这一点上,我设计了如下一组思考题:①什么叫全面抗战路线?什么叫片面抗战路线?②全面抗战路线是针对当时什么情况提出来的?何以深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国民党片面抗战的结果如何?③为什么说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这样的处理,达到了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功效。
3. 在能力点问难。
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问题。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到“秦的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有何不同?应如何评价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设疑、导思、问答与评议,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懂得了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该制度的建立进行评价,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上所述,可见加强课前有效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落实王总提出的“将课堂重心前移,抓好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着力打造有效、高效课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河西成功学校的发展尽一份自己微薄之力吧!
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