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课时1教学设计
生命的诗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活动意图说明:(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说出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环节三:悟读诗歌,品诗论人
教的活动3
1.品味《短歌行》中最能打动你的诗句,谈谈你对曹操的认识。
2.你还读过曹操的哪些诗歌,从中读出了什么?
学的活动3
各组学生发言:
明确:1)宏大志向;霸气
2)谦恭之气;广博的胸襟
3)待人真诚、热情(爱才惜才);
4)对犹豫彷徨未找到明主的贤才给予关心和同情
5)对人才的尊重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完成一篇文学短评。教学设计把文学短评的写作设置在单元内容学习的过程中,让读写结合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
共需10课时。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3.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知识与技能1.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吟唱的方式来感知曹操诗歌的风格。
第二课段“生命的诗意”学习活动之“相知”。学生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品味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并运用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专题比较阅读,创设情境来进行深度学习:魏晋诗歌比较曹操与陶渊明的人生志趣与生命追求,探讨他们人生的不同选择,进而理解两位诗人各自的生命思考;唐诗三首,比较三首诗不同的诗体形式对表达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的生命状态与精神世界;宋词三首,借助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的差异来探讨词人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从而把握词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世界。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1课时 卫星运行的时间(1) 教案
确的,这充分说明估算没有唯一答案。估算可以让我们知道积的大致范围,当航天小勇士,光知道近似值可不行,我们的航天事业中需要非常精确的数据,请你拿出自己的练习本,试着算一下11421的精确结果是多少?
生: 1142021280 1141=114 2280114=2394 利用旧知,先算2021时间)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计算,那么老师就要考考大家。
生:135×74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4去乘135等于540,所得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7去程135,第二步算的是135乘70,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两数相加等于9990
师: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呢?
生:计算时要注意进位和对齐的问题。
复习导入
师:欢迎来到慕课堂,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年6月11日,航天事业工作者为伟大祖国献上了一份特殊
的礼物-神州10号。她的发射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
步。)
师:我国的航天事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就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你们长大了,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卫星运行时间的知识。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东方红1号卫星的数据:东方红1号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 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绕地球5圈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很认真,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吧。
三、达标检测
1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认真读题,学生回答。
生:根据题意列式为144乘23,用竖式进行计算等于3312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搭积木比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搭积木比赛》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拼接,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图形的变换,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图形拼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图形的拼接方法和变换规律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逐步掌握图形拼接的方法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拼接方法,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拼接方法,以及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操作教学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准备积木、平面图形等教具。
2.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黑板上写好本节课的主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搭积木比赛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参加过搭积木比赛吗?谁能来说说你们的比赛经验?”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用这些平面图形来拼出一个大的图形,你们知道怎么拼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备人: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运用:认识“旧、饿”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③思维能力:了解作者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说出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情形及表达的愿望。
能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语言运用:认识“旧、饿”等11个生字,读准“挣、几”等4个多音字,会写“柴、旧”等13个字,会写“火柴、围裙”等15个词语。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③思维能力:了解作者采用的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当时社会中穷苦孩子的同情,从而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
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语言运用:认识“缩、努”等8个生字。
默读课文,能说出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③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④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思政元素:体会树克服困难努力成长的快乐和为人们服务的快乐。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帮助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下册英语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计划English:For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third unit in the sixth grade English textbook, the focus will be on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the topic of "Daily Routines." The lesson aims to teach students how to describe their daily activities using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The lesson will begin with a warm-up activity where students discuss their daily routines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 presentation of vocabulary related to daily activities such as "wake up," "brush teeth,"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etc. Students will practice pronouncing these word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meanings through various interactive activities like flashcards, matching exercises, and role-playing. After mastering the vocabulary, students will learn how to form sentences using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to describe their daily routines. They will be guided through examples and then given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their own sentences. To reinforce learning, students will engage in pair or group activities where they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each other's daily routine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lesson, there will be a wrap-upactivity to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ollowed by homework assignments to consolidate their understanding.中文翻译:对于小学六年级英语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将介绍“日常生活”这一主题给学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一课时——以防弊之政,造传统集权治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课)一.教学背景(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定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本课定位为“大破坏与大重建”下的两宋政治,主要包括“五代十国的政局”、“官僚体系的重建”、“政治体制的影响”。
将“两宋的政治”单独讲解为第10课奠定了基础。
从纵向看,宋朝结束了分裂,建立了新的政权机制,而其后所暴露的问题,间接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横向看,宋的政权机制为同时期其他民族政权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方便学生对“辽夏金元”政权机制的理解。
而第10课到第12课的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相对于政权的并立,各民族间呈现交融的趋势。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宋朝建立背景、重文轻武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尚未把握官僚体制的建立、王朝统治危机、政治变革等问题;同时,他们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思维方式还处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转化过程中。
所以,教师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多元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迁移。
二.教学目标【目标1】能够从长时段角度理解宋朝采取防弊之政的历史必然性,概述宋朝建立的背景。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目标2】以多元史料为基础,阐述宋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多维度评价相关制度对宋朝和华夏文明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目标3】感受古代王朝以史为鉴,不断变革、调整政治制度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概述防弊之政的具体内容;理解防弊之政的影响难点:归纳两宋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制度革新的深层次原因四.教法学法教法:史料探究、问题引导学法:史料研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导入]榜下捉婿教师:讲述韩南老登科及进的事迹。
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案
提出优化:猜想它们的结果会一样吗?你们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呢?结论:这两道题都符合商不变的性质,因此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
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一些。
归纳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一般是把除数变成整数,被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
(2)谁能竖式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竖式,再在小组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板书:在引导板书时,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竖式上的转化过程。
并建议学生在算式中把这种变化过程都表示出来。
教师适时演示通过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相同的位数的过程。
并进行完整的竖式计算。
2 . 60. 38 0 . 9 8. 87 62 2 82 2 8(3)巩固练习:完成第51页试一试。
7.67÷0.59 8.32÷3.2学生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竖式计算的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首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方法。
通过让学生把新知用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除法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精准训练1、出示第52页课堂活动,让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对口令的游戏活动。
①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一个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另一个把除数变成整数。
②全班交流汇报,集体活动。
2、出示课堂活动第2题。
①先让学生计算出每一道题的结果。
②再让同学观察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③组织交流:除数比1小时,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除数比1大时,商就比被除数小。
3、出示第53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活动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复备精准检测 1.口答:根据第一个算式,完成下面的填空640÷40=16 64÷4=()6400÷400=()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并一名同学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
新北师大版必修一:Unit 3 Lesson 1 Spring Festival 教案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获取和归纳有关“过春节”的相关信息;
(2)基于所学内容,介绍自己过春节的经历,阐明过春节的意义。
学习难点
发现语篇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写作目的。
学生初步阅读文章,寻找文章核心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学生细致阅读,梳理Tom Jenkins,徐刚和李燕三个人过春节的不同历。
引导学生关注描述性的语言
1.First reading:(5’)Read the three readers’ accounts. Use a few words to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Spring Festival for each account.Give your reasons.
【How】本篇文章是一个编辑的笔记,内容是关于Tom Jenkins,徐刚和李燕三个人对过春节的经历的口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表述,显得真实自然,并且按照节前的准备,春节时的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描述,其中还加入主人公的感受,使得整篇文章显得严谨流畅又充满温情。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有能力获得文章基本信息,但对文章的深度分析能力还在建立中,在对语篇的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写作目的等的把握上还需老师大力引导。
2.Read again.(10)Find out each person’s experience of Spring Festival in the three accounts.Take notes.
Tom
Xu Gang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12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巩固。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对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如何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案例。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除法的概念。
例如:一家面包店有一种蛋糕,每块蛋糕重2/3千克,如果要把这种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千克的蛋糕?2.呈现(15分钟)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如:2/3 ÷ 3 = ? 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然后,教师给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解释原因。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分数除法的计算题。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音版九上第三单元第1课时《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教案(共31张PPT)
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课将介绍西南地区部分民族的音乐与文化。
我国西南地区是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歌唱美丽的家乡》是苗族地区飞歌中的经典之作。
苗族历史悠久,但没有文字,民歌与其他口头文学便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因此保存得相当完好。
通过演唱歌曲,可使学生感受飞歌高亢自由的旋律和自由宽广的节奏,易于加深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体验感。
《苏木地伟》在四川凉山地区广为流传,为创作歌曲,其旋律简洁,体现出彝族人民豪爽的性格。
聆听该曲旨在对彝族民俗、民风的了解,并进-一步学习酒歌这一体裁。
教材分析:《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
“飞歌”是具代表性的一种苗族民歌。
苗族“飞歌”的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任意延长,句内常用滑音级进。
“飞歌”多为徵调式,也有的地区“飞歌”为其他调式。
《苏木地伟》是一首在四川彝族地区流传甚广的酒歌,五声徵调式,由五个乐句组成。
歌曲情绪开朗、明快。
歌曲旋律从头至尾围绕着一个基本腔调(上、下句结构)发展构成、曲调简洁,音域不宽,仅在一个八度内,音调口语化,是一首带有说唱性酒歌特点的创作歌曲。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一定了解,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限于表面的视听认识,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明显,但多数学生只能从服装、服饰等这些外在的符号来区分。
了解不深是九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认识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学生用具:课本8、歌词学唱:教师弹琴伴奏,指导学生填词演唱,指导装饰音处的唱法。
9、教师播放伴奏音频并指导学生填好表格:10、太和清音:太和清音,历史悠久。
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
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
pep小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3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对以前学过关于食物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的巩固、拓展和延伸,学生对食物这样的教学内容兴趣较浓。
本单元将继续学习关于更多的食物及形容食物的词汇。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食物的单词tomato, tofu, green beans, fish, potato, pork, cabbage, mutton, eggplant等词汇和重点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 I’d like some tomatoes and mutton.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因此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是上好本课的前提。
另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都学过关于食物的单词和句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他们易于接受。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它也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堂中适当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时四会单词:tomato, tofu, green beans, fish, potato, eggplant并认读cabbage, mutton, pork三个单词及替换句型:What wouldyou like for lunch?I'd like some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单词进行交际。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保持饮食的均衡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I’d like some…与所学新单词进行情景交流。
难点:1.本课时词汇量大,要求四会掌握的单词多。
2. Pork 和mutton 意思容易混淆;Potato和tomato都是可数名词,复数形式 - es,其余单词都是不可数名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感知语言的美。
### 能力目标
•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能够理解诗歌中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感悟诗歌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语言的韵律之美。
•掌握古诗词中的基本语言特点。
###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古诗词的韵律节奏。
•理解古诗词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讲解
1.讲解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2.分段解析古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朗读
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词,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四、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与理解。
五、拓展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拓展学生的诗歌欣赏视野,培养其审美情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提高对语言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出色的朗读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
2.感想小结:谈谈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得启发,体验语文之美。
Unit 3 Faster,Higher,Stronger—9 Never Give Up! 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 3 Faster,Higher,StrongerLesson 9 Never Give Up!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第3单元第9课Never Give Up部分,话题是文娱体育,文章是一篇探险故事,其中还涉及到天气和情绪。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是一节阅读课,主要讲述因为意外失去部分肢体的主人公客服困难,前往南北极探险的故事,为最终进行本单元的综合语言输出奠定语言基础。
本课设计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阅读,通过三遍阅读,利用回答问题、搭配小标题和段落、圈画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并对人物感情进行体会。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英文释义、图片、同义词、猜词等方式学习新单词。
同时在阅读中,对阅读技巧加以渗透。
第二课时在复习语篇内容的基础上,提取文中比较级最高级相关语言,通过分类、对比来体会感知比较级最高级的意义;通过观察、归纳来强化比较级最高级的用法。
最后在语境中尝试进行多层面的语言输出,学会正确使用比较级最高级使表达更准确。
教学内容话题:运动精神词汇:pole, give up, explorer, accident, artificial, expedition策略:读前预测;Skimming and scanning;阅读获取信息;第一课时First Period教学目标: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通过阅读,找出主人公Janek在南北极探险主要活动的信息;2.通过对主人公行为的梳理和归纳,思考并推理出主人公坚毅不拔的性格品质;3.运用文本信息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以My experience为题进行演讲活动;4.通过体验主人公坚毅的性格品质,提升自身不轻言放弃、努力克服困难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找出主人公Janek在南北极探险主要活动的信息;2.通过对主人公行为的梳理和归纳,思考并推理出主人公坚毅不拔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运用文本信息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以My experience为题进行演讲活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1倒数的认识人教版(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 倒数的认识人教版 (7)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第一节——倒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六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3单元的第1节,主要讲述倒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倒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倒数的定义和求法,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一些数学练习题,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倒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一些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求倒数的练习题,以及一些应用倒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多运用倒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倒数的概念引入我计划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入倒数的概念,例如,我会让学生们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分数的上下颠倒,以及与他人分享食物时,每个人所得的数量与总数的比例关系。
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倒数的存在,并为理解倒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二、倒数的定义和性质讲解在讲解倒数的定义时,我会强调“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核心性质。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性质,我准备了一些生动的动画和图示,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倒数的概念。
同时,我会通过大量的例题来解释和巩固这一性质,例如,我会让学生们计算2和1/2的倒数,并验证它们的乘积是否为1。
三、求倒数的方法展示在展示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时,我会特别强调“交换两个数的位置”这一方法。
部编六上语文教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1)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阅读步骤
阅读方法
1
写一份玩具制作及使用说明书
2
体会传统玩具带来的乐趣
3
讲述老师的故事
课后延伸
完成课堂、方法
二次备课
课后反思
单元
三 单元训练重点阅读策来自单元(4)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内容
10 宇宙生命之谜
总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图文资料,了解文中重要的科学概念积累科学词汇。 2.借助文中旁批,学习“有目的地阅读”策略,了解思维过程。 3.借助任务活动,熟练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
课后延伸
部编教材四上 20 课《陀螺》
二次备课
课后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四字新词。 2、 想象场景 ,生动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3、梳理阅读经验,理清有目的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1 绘声绘色讲老师玩竹节人的故事 2 梳理阅读经验,理清有目的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没有其他生命存在?现有的研究资料之-是文章(宇宙生命之谜》,我们该发布哪些宇宙生 命研究的新成果?
2 二次备课
2.活动一:不参阅旁批,浏览全文,找出需要发布的研究新成果(公众未知的信息内容),标 出相关语段;然后参照旁批,跳读对应语段。 (1)想一想,第一次阅读中哪些语段未能关注到。(2)运用旁批提示的方法标出需要发布的 关键内容。 提示:阅读方法有“找中心语句、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逐层分析”等。 3.活动二:交流归纳列出拟发布的内容。 要点:(1)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2)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环境条件, 证明不存在生命。(3) 火星四个方面的环境条件,说明生命难以存在;火星的土壤分析及 表面取样检测结果,证明没有生命存在。(4) 太空陨石中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可能存在生
PEP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PEP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friends、long/short hair、strong、quiet、thin 等词汇和词组。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My friend is strong. He has short hair…”等句子向别人简单介绍自己的朋友及其特征。
(3)情感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词汇:hair, thin, strong, quiet,friends.句型:My friend is strong. He has short hair(2)教学难点:quiet的发音初步了解名词复数和has的用法初步掌握如何简单介绍朋友及其特征。
三、教学媒体:1.教学头饰、单词卡片3.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3,Let’s learn A]。
四、教学过程:Step 1: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1)Sing a song:播放Books and Pencils歌曲,让学生回忆:big、small、short、long四个单词。
(2)猜谜语通过播放big/small、short/long两组竞猜图片,让学生愉快的进一步熟悉这四个单词。
Step 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在猜谜游戏快结束时,教师把右手的食指放在嘴上,做出让学生安静的动作,教师读出单词quiet(强调发音),并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跟读。
(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再把Chen Jie 的面具贴到这个单词前,引导学生读出:Chen Jie /She is quiet. 让学生翻译成中文。
(2)教师取下Chen Jie的面具,问:Who is she? 学生回答:Chen Jie。
教师说:She has long 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 is she? 学生回答:Am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引导学生通过简
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
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产生。
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
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
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
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
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
[实验1] 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 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 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 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 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
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介绍】这一现象早在1799年被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特捕捉到,并加以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即原电池。
[利用多媒体软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极板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从较活泼的金属一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极板(或石墨电极),溶液中易得电子的阳离子在不活泼的金属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
在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石墨电极)为正极。
上述原电池发生的反应是:
在锌电极(负极):Zn - 2e-= Zn2+
在铜电极(正极): 2H++2e -=H
↑
2
↑
反应的总方程式 Zn+2H+=Zn2++H
2
电子流动方向:电子流从原电池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而电流
..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
[设疑]化学能在原电池装置中可以转化为电能,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金属和另一种非金属导体)构成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构成闭合回路。
[过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应用。
我们能利用所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例如熟悉的钢铁腐蚀。
[讨论]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介绍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过渡]还可利用原电池原理来制备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包括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我们手机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
[简单介绍]常见电池的工作原理
[小结]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需要有两个相连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一般来说,相对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
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问题解决]
[作业] 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
实验准备:水果(柠檬、番茄、桔子、葡萄或其它水果)、金属(铁丝、铜丝、锌片或铝片)、石墨电极、电铃、灯泡、微安电流计、导线若干、小刀、pH试纸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自备的水果、金属片制作电池,用微安电流计或耳机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比较电流的大小。
若用小刀切开水果,使两个极板分离,观察电流是否消失,将水果重新合拢是否又产生电流?探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