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即墨四大家之黄嘉善的故事二则
即墨民间传说故事二

即墨民间传说故事二即墨县令断案--审砚吉县令奉诏进京任职。
临走时,在胶莱运河码头,他看见一班书生将一船房推倒,那船户叫屈不迭。
于是上前询问何事,秀才们说,因乘船赶考,被船户偷盗。
吉县令便命船户和秀才们到驿馆等候。
吉县令坐定后问案,五个秀才禀道:“我们到莱州府考试,住在船上,被船户乘机盗走衣服玩器等物一宗。
”船户说:“五位相公雇小的船,说好来回一个月付船钱十两。
现只有二十七天,相公们为少付三两,就以盗贼冤屈小的。
”吉县令喝道:“相公们以船为家,你当负有照管之责,如有差错,难辞其咎!”船户又禀道:“他们有两个管家在船上照管的。
”吉公不理,叫左右将船户锁起来。
吉县令又问秀才们:“有失单吗?”齐声应道:“有。
”吉公叫拿来看,只见单上无非是些道袍衣被香炉之类,还有一方端砚。
吉县令点头说:“既然都是秀才,便请教一篇。
”即唤驿夫将五张桌凳摆开,赶走闲人,叫五名秀才各自坐定。
秀才们以为真要作文,不禁技痒,宁神静气,坐以待题。
吉县令却道:“不敢劳诸位作文,只是要你们画出失去的端砚的式样。
”五个秀才因相隔较远,无法串通,只得各自画个式样。
吉公一看,大笑道:“怎么一个端砚却有五种式样?做秀才要挣出身,却又这样无耻无赖,丧尽良心。
若让尔等管理百姓,一定是个贪官;使尔等执掌朝政,必定是个卖国贼!三两船钱并不多,可惜过于阴损!”秀才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吉县令遂命他们报上姓名,上报提学使,依律罚停考五年。
即墨县令断案--审贼一天,有个叫黄珂的惯偷,听说某富人娶媳,便趁乱混入洞房,藏于床下。
当夜,两个新人关门上床。
新郎熟睡后,鼾声如雷,盗贼听到床上无其他动静,便从床下向外爬。
新娘却还醒着,听到床下有声,用力推醒新郎说:“床下有人!”小偷赶紧伏地不动,新郎说:“没有。
”新娘道:“还是取火照照。
”当时叫醒家人,点灯照见盗贼,把他拖了出来,绑在中堂。
正要拷打,贼却急中生智道:“别动手!我是你家新娘亲口约来的。
此女原与我通奸,她约我来取妆奁,以续旧好。
与马山有关的故事

与马山有关的故事马山故事传说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即墨及周边人民群众中间的一组极具神话色彩的民间故事。
兴于唐、宋时期,盛于明清及现当代。
马山位于即墨区近郊,由主峰、西峰、东南之峰、西南之峰和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岭“四峰一岭”组成,区域内含有柱状节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接触变质带、沉积构造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
马山故事传说,主要有“刘仙姑的传说”“仙丹的故事”、“黄嘉善与马山狐仙”、“狐仙送药”、“狐仙治贪”、“丽娘择婿”等一组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民间故事组成。
这些故事传说,源于当地民间的口头相传,主要通过叙事、叙人、叙物、叙情来表情达意。
其语言纯朴、修词简练,源于生活,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了劳动人民对行善积德、扶困救贫、匡扶正义等传统美德的追求与向往,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八日和九月九日逢马山庙会,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群众都会自发地蜂拥而至,多时达四五万人。
马山故事传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了百姓与文人双向创作的智慧,表达了健康向上的人文主义理想。
马山故事传说,久传不衰,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已成为当地民众情感的象征,是胶东乃至全国地域性民间文学的宝贵遗产。
刘仙姑的传说从前,马山脚下的山村有家姓刘的农户,生了个女儿名叫贞洁。
贞洁长到十六岁时,眉清目秀,聪明善良,很讨乡邻喜欢。
一年盛夏,贞洁同嫂嫂一块到河边洗衣裳。
忽见水面漂来一根桃枝,上面有一红一青两颗鲜桃。
贞洁伸手抓住桃枝,把大红桃洗净递给嫂嫂吃,自己吃了小青桃。
回家后,贞洁便一连七天七夜不思饮食,整天静坐不语,仿佛进入梦境。
村里人以为她中了邪,便请来巫师神婆作法,将贞洁关进了黑屋子里。
七七四十九天过后,贞洁从屋里走出,她面色红润,容光焕发,宛若天仙。
村民们见贞洁“邪症”未改,决定找个婆家把她嫁出去,有人管教也许会好。
邻村一乡绅要纳妾,听说贞洁美貌无比,便托媒登门说合。
[转载]即墨黄氏述略
![[转载]即墨黄氏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94608d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ee.png)
[转载]即墨黄氏述略即墨黄氏述略黄济显全国黄姓总人口约2700万,以人口多寡计算,在姓氏中排第7位。
黄姓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省最多,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19%。
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等省黄姓人口也比较多。
以上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
黄姓起源黄氏源出有四:一、出自嬴姓,为颛顼曾孙陆终之后。
传说伯益之后有人受封于黄,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伯益这支黄姓,后来成为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为黄氏正宗。
二、被赐为黄姓。
据《黄氏族谱》载,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
五十世黄歇公在楚为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
这支黄氏实是河南潢川建立的黄国黄姓的后裔。
三、出自嬴姓,是金天氏之后。
这支黄姓是源于台骀的裔孙所建立的黄国,春秋时期黄国被晋所灭,其国民以国为姓。
这支黄姓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主要分布在今山西一带,后被融入黄氏宗族主流之中。
四、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
《新唐书.南蛮传》记载,邕管(今广西境)蛮有黄姓。
唐人黄少卿、黄少高、黄少温都是南蛮黄姓的后裔。
历史名人黄歇:楚考烈王时为相,封为春申君,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相楚20余年,食客3000多人。
黄石公:秦朝末年兵法家,对张良佐汉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霸:西汉大臣。
后世把他与龔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为龔黄。
黄香:东汉大臣,12岁起就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盖:三国东吴名将。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名列“宋四家”,开创了江西诗派,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震:南宋进步思想家。
黄巢:唐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自号为帝,国号大齐。
黄荃:五代后蜀杰出画家。
黄道婆:女纺织技术家。
黄公望:元代杰出画家。
黄绾:明代思想家。
黄嘉善:即墨人,明三边总督,兵部尚书,两受顾命,官至一品。
黄慎:扬州八怪之一,画家。
黄宗羲: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
黄兴:民主革命家。
即墨各村庄的来历,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的?

即墨各村庄的来历,看看你们村是怎么来的?一、城里考院、新生、新建、后庵考院、新生、新建、后庵四村都在原古县城之内,传统上总称为城里。
东西以中山街,南北以立法街(今南关街)至古县衙为界划分四部分,旧称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
考院为古城东南隅。
据传:明代中叶以来,村中建有黄氏、蓝氏等达官显宦的宅第,舍宇整齐。
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一村,1953年改称考院。
考院街系因街东段路北有清朝科考童生的考院得名。
该村考院街西头路北是清参将署所在。
新生在考院村西。
明中叶以来,周氏、黄氏等达官显宦、富豪名门的府第建于此处最多。
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二村。
1953年,因该村的南北街称新生街,故取村名新生。
新建在新生村北。
据传:明初,孙氏曾在此村广置房产,号称孙半城。
明中叶以后,蓝、杨等大户多设宅第于此。
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三村。
1953年,取建设新中国之义,称新建。
此村北部曾有佛寺准提禅林,后汀街上有蓝章、蓝田父子的祠堂。
后庵在考院村北。
据传:自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重置即墨县后,姜氏即世居此村。
新中国建立后,称城里四村。
1953年,因后庵街的东段在此村,改村名为后庵。
此村南部原有孔庙、书院、城隍庙等建筑群;村西与新建村相交接处有古县衙,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部曾有道教庙宇真武庙。
二、西关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西关是大同、坊子街、阁里、北阁四村的总称,因地处原即墨城西门以西而得名。
大同位于即墨市汽车站附近。
据传:明末,黄、刘、荆等姓在此地定居,因地处近西河(原淮涉河北流的一段)西岸,故称河西村。
1703年(清康熙四十二年),淮涉河改道,不再流经此村之东。
因靠近官路,开设坊子(小店)者较多,改称坊子街。
后发展为两个村,在南者称前坊子街,在北者称后坊子街。
1953年,后坊子街改称大同,前坊子街改称坊子街。
清末《即墨县乡土志》附图标有坊子街。
阁里毗连于大同之东。
因其主要街道为西阁所在而得名,亦称西阁里。
西阁跨于今即墨剧院以北的东西大街上,为一台式楼阁,阁上建佛殿,拱券阁洞通行车马行人。
即墨神仙传说故事

即墨神仙传说故事即墨马山关于狐仙的传闻,历朝历代不断。
基于民间百姓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假恶丑的批判,狐狸这种最有灵性的动物,被赋予了很多神异,由促狭作妖的生灵变成正义善良的仙灵形象。
不仅如此,狐仙在功能上也日渐完善,成为无所不能的保护神,又因为它不像天上神佛那样高不可攀,更有亲和力。
民间越传越神,遇到灾荒、困难,都要到狐仙洞焚香祷告,甚至寻物求子也要参拜一番,尊其名曰"胡三太爷"或"三老爷爷"。
马山狐仙号称"海内第一灵尊"即墨一地管辖甚广,与狐仙有关的民间传说、传奇故事数不胜数,当地有诸多供奉狐仙的宫观庙宇,比如有名扬海内的"四京仙府",还有崂山"寂光洞"等处。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马山之阳的"狐仙居"。
狐仙居,是马山宗教建筑群中位置最高的,据说庙宇中供奉的狐仙被誉为"天下狐仙第一灵尊"。
这个称号可不是民间传说的,而是出自"黄嘉善马山遇仙"的典故。
据说明代时,即墨当地有两位著名人物——黄嘉善和周如砥。
攻读求学期间,他们在马山玉皇庙留宿,遇到了一位白衣文士,也就是马山上的狐仙。
三人相谈甚欢,临分别时,白衣文士为两人各自起了一课,然后在黄嘉善身前点了四个点,在周如砥面前画了一个圈,之后也不说破,便告辞而去。
后来黄嘉善出兵瓦剌,多亏了白衣文士指点,才反败为胜。
黄嘉善如实奏报嘉靖皇帝,皇帝大悦,召狐仙觐见,御笔在它额头点了红色印记,封为"天下狐仙第一"。
再后来,黄嘉善四世一品,周如砥文章冠绝天下,才懂得当年狐兄"四点一圈"的用意。
有了皇帝笔下的加持,马山狐仙的名气大盛,狐仙的修为也是一日千里,与此同时,它在地方上广施恩德,得到百姓拥戴,至今香火不绝。
狐仙居在马山主峰前端,一个宽敞的院落,主殿内供奉"狐三太爷"神主,身着八卦道袍,慈眉善目,白须飘逸,额头醒目的红点,是道教神仙的模样。
即墨黄氏(西关族)与道家的文化渊源

即墨黄⽒(西关族)与道家的⽂化渊源即墨黄⽒(西关族)与道家的⽂化渊源黄绪战2020年7⽉31⽇上午,接到族叔克珂的电话:“绪战呀,今天我要去崂⼭侯道长那⾥交流商榷有关太清宫和浮⼭荒草庵⼟地申请确权发证的⼀些⼯作新思路,并搜集有关所需要的⽀撑资料。
你给我出个车,我们⼀起过去看看。
”我知道克珂叔近⼏年来⼀直在为崂⼭道家太清宫和荒草庵⼟地确权发证的事操劳,⽽且近期笔者正在作⼀个关于利⽤道家讲经平台和师资对⼤学⽣进⾏国学教育的课题研究,有许多问题正需要找⼀个⾼⼈请教,⽽克珂叔说的侯道长正是极佳⼈选,因此,便欣然答应、开车出发了。
崂⼭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和道教发祥地之⼀,⾃春秋时期就云集⼀批长期从事养⽣修⾝的⽅⼠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
这⾥还是道教传播要地,始于汉唐,宋、元两代发展到⿍盛时期,明、清不衰,盛时有“九宫⼋观七⼗⼆庵”之说。
崂⼭太清宫,前临太清湾,背依七峰,为崂⼭道教祖庭,是崂⼭最⼤的道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
著名的宗教建筑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灵神奇的古树汉柏、唐榆、绛雪,仙道传奇中崂⼭道⼠穿墙的影壁、踏雪⽆痕的逢仙桥、蒲松龄著书亭等等均荟萃于此。
来到太清宫侯道长办公室,先陪克珂叔办完了他要办的事。
在他们交流庙宇申请⼟地发证的⼯作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道长道名侯成凯,是太清宫第⼆⼗四代监院。
说起我的族叔,侯道长深情地说:“克珂处长可是太清宫的⼤恩⼈!”道长回忆说,⼆⼗年前,由于办理建设⽤地相关⼿续,庙⾥经常与国⼟部门联系。
后来,我与时任青岛市国⼟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处长的克珂相识。
克珂也经常来太清宫了解、对接,协调解决问题。
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克珂不但⼯作能⼒强、办事公道、为⼈热情,⽽且对道教了解研究颇深。
李宗贤⽅丈和我,都把他当成了好朋友,经常邀请他来崂⼭论道交流。
2010年,李宗贤⽅丈亲⾃发请贴,邀请克珂参加了“中国崂⼭论道暨第⼆届⽞门讲经活动”,交流修道⼼得,听取⽅家⾼论。
即墨人,会说话

即墨人,会说话说话是一门学问,有的人说的好听,有的人说的难听,不是人人都能说的好。
在胶东,有一句顺口溜:“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蓬莱人能干、黄县人会说、掖县人精明。
其实,即墨人也很会说话。
即墨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悠久,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怎么能不会说话呢!即墨人说出来的话既让人爱听,还能传达出想要表达的内容。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借钱是一件很尴尬、很难为情的事情,可以说难度很大。
但即墨人借钱,不提钱字,却能把钱借到手。
“他婶子,我这两天手里头不宽头,你能不能给我遇遇急,等我有了立马就还你。
”通过这寥寥数语,就把想借钱以解燃眉之急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并且说的不卑不亢、十分诚恳。
话说到这份上,他婶子无论如何也不会无动于衷,一定会有所表示。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即墨人也很重视这个节日,除夕这天,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吉利。
比如,馒头风干裂纹,人们会说这是“笑了”;打碎个碗,人们会说,这是岁岁平安;饺子破皮了,说这是“挣了”;就连烧纸钱的时候看着纸钱飞舞,人们都会说:看看欢气的(欢喜的意思)。
是不是真会说话!在以前,家里有老人去世了,人们一般都会说“老了”,绝口不提“死”字。
“老了”,多么有水平的一种说法,说明逝者大限到了,走到生命的尽头,是一种人生的必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凋落。
病,这个字眼也很忌讳。
去看望病人,一般都会说:“嫂子,听说你这两天身子不大舒索,我买两把鸡蛋来看看你,没有多,拜嫌候。
”即墨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闻名全国,除了能喝,即墨人的劝酒也是天下无敌。
在以前,结婚、孩子过满月等喜宴,一般都是从中午坐下,一直喝倒日落西山。
在这漫长的五六个小时的时间里,其实很多时间都是在劝酒。
劝酒者端着酒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嘴角抹蜜,口吐莲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被劝者觉得不哈这个酒,对不起天,对不起地,对不起阳光和雨露,对不起亲朋,对不起好友,对不起生他养他的爹娘;这个酒不喝,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人民团结,不利于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所以,这个酒无论如何也要喝!即墨人说话,常常话里有话,话外有音,或指桑骂槐,或正话反说,或一语双关,或以点带面,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你得好好品味,才能明白个中意思。
即墨名人--郭琇的故事

即墨名人--郭琇的故事双羊顶架窑头决口大桥屡毁母蛟泄愤即墨城南的窑头村和坊子街本来连为一体,一脉黄土高埠相承,中间并无今天的墨水河--南河相隔,从前的南河自即墨古城西南角下的磨市口子处直下窑头村后,在这里由于受到黄土高埠的阻挡,便折而北去,沿今天的大同街一带汇入北河,然后西下南转注入胶州湾。
那时候人们称大同街这一段河流为近西河,意为近城之河,两河并流后称为远西河,为远离即墨城之意。
后来南河是怎么不回折北流,而直接由窑头村后的高埠上打开口子,直流西下的呢?这里边还有一段历久不衰的民间传说。
话说即墨五大家族之一的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物郭秀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一天东海龙王敖广在龙宫中闲着没事瞎算,算计到即墨要出一个大人物,将来是国家重臣,扶佐大清社翟江山。
这木来是一件好事,但不能让他出生的太痛快了,如果一生中不经过点风风雨雨,坎坎磕磕而直上国家朝堂,那他眼里还会有谁啊!唐僧取经有那么几位高僧护架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哩,最后孝敬上金钵才拿到真经。
所以啊,今天我老敖也要使一使手中的权力,出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先给你小子来个下马威,让你以后在官场上别太得意了,忘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主意已定,老敖便连日在即墨一带布云下雨,并传令手下的两只独角蛟前去即墨城下,在窑头村后的高埠上拦坝,把南河的水给截住了倒灌河南岸一带的民居,把郭秀家的房子给我淹了它!郭秀如果大难不死,以后他就飞黄腾达,如果把小命栽在了我手里,那是他福浅命薄。
两只蛟龙接令后不敢怠慢,急忙由胶州湾溯墨水河而上,来到窑头村后一看,嗬!那可真是狂风暴雨,劈雷闪电,河中浊流翻滚,恶浪咆哮,偌高大的一堵黄筋粘土高埠,如今己被洪水吞噬了大半,阵阵浪花拍打埠头……两蛟一看,此时不布阵截水,更待何时?两怪便从水中一跃而出,变成两只雪白柔顺可爱的小山羊,一南一北在埠顶上顶起了架来。
这两只畜牲一顶架不要紧,可不得了了,只见南河里的水不是北流西下,而是逆流东上了,一时之间,河南岸上地势低洼的地方马上成了一片汪洋,磨市、郭家巷等地势较高的屋宅,也被大水困在了中央……再说即墨知县王浸大和即墨营守备赵敬两人一文一武为即墨地方最高长官,看到连日狂风大雨,河水暴涨,许多民屋被淹,两人心急如焚,冒雨前去地势低洼的地方视察灾情,以便及时贩济灾民。
大明礼部左侍郎即墨黄堂

大明礼部左侍郎即墨黄堂(黄绪战整理)即墨黄氏西关黄景扬支派,五世祖黄堂,字民瞻,号两河,明代即墨西关(现通济街办)人,明贡士,生于明弘治乙卯(1495年),终于明嘉靖丙辰(1556年)。
曾任蒲州学正、宁夏卫教授,文学素著。
嘉靖皇帝为太子时,延为御师,敕封礼部左侍郎,领科举事,后赐影图回里。
葬于即墨城西八里庄村前,有碑,子四。
配蓝氏、继辛氏,敕封一品夫人。
蓝夫人为即墨以仕官显明被后人称为“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之一的蓝氏蓝家之女。
辛夫人身怀六甲的时候,黄堂的忘年挚交好友、同为“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的杨氏八世杨盐的夫人也处孕期,黄堂与杨盐约定,若同生男或同生女,双方结为干亲家、孩子为干兄弟或干姊妹,若两夫人所生为一男一女,双方结为儿女亲家。
后辛夫人生一女,杨盐夫人生一男,双方真的成了儿女亲家。
明朝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
礼部设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为礼部副长官,从二品或正三品。
(根据胶东书院资料及即墨西关黄氏族普、即墨杨氏家乘整理)素著――素:一向;著:著名。
一向很著名、很有影响的意思。
以下摘自《即墨杨氏家乘》:自六世杨泽而下,书香旺盛、瓜瓞绵绵,加之与周、黄、蓝、郭等诸族的联姻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显门望族。
杨泽四子(为六世),长子即杨良臣。
七世杨良臣(1461~1529)字舜卿,号南庄,生于明天顺五年,宏治十一年成举人。
其有至性,重道义。
初任安徽太平县令,惠政于民,“鸣琴而治”,治民为其绘《太平鸣琴图》颂扬之。
再补山西黎城令,时山西境内多“寇”,占山为王,扰乱四方,其五年平抚四次,一次平抚于桑梓镇,三次平抚于潞州青羊山。
“寇”居深山,层峦叠嶂,无路进兵,他都是单骑入寨,宣威喻法,先后平抚达数万之众,救出被捉押的泽州和潞州的两个知州。
明世宗(正德帝)闻其忠勇,敕褒其“忠勤可嘉”,擢为太原通判。
在那“人才出众必遭诽之”的时代,杨良臣因功绩高出牧令,因而受到上官和同僚的排挤,使他“武功告成,赏不酬劳”,终任通判不得升迁。
即墨黄氏宗派考

即墨黄氏宗派考黄绪战编写于2020年12月即墨黄氏从溯源上可分为六个宗派:青州宗、扬州福安场宗、云南迁鳌山卫宗、河南军户宗、胶州黄家屯宗、高密灵芝宗。
一、青州宗青州宗分为西关、城里、西流、巉山四个家族,均称自明永乐年间从青州徙墨。
西关族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黄道灿、黄道章作序的即墨西关黄氏族谱记载:“余黄氏自永乐二年由青郡徙即墨之西关”。
该族遵黄景扬(让)为一世祖,从青州官徙即墨,徙墨后农商并举,至三、四世家景殷实,五世始出人才,五世祖堂公首举贡士,官宁夏卫教授、礼部左侍郎,成为青州支即墨黄氏各大家族走上仕途的开局者。
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版即墨西关黄氏族谱记载:“至顺治四年,又被河水浸泛,基地无存,我族人各择里而处,可慨也!”就是说,在之前发生过一次水患之后,顺治四年又遭受了一次更为严重的水灾,以至于许多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不得已从西关搬到了埠南、荆沟等村重建家园,少数受灾较轻的家庭则留在故园继续图存发展。
该族从始祖至2020年,已传二十四世,家族总人口39700余人。
主要分布在即墨市境内埠南、石棚子、下疃、坊子街、大同、刘家庄等68个村庄。
以及即墨以外的崂山荆沟、四方区小村庄、城阳区董村、莱西市程家庄等28个村庄。
国内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港澳台等20多个行政区。
定居在国外的有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
城里族明万历丁亥(1587年)黄嘉善始修族谱,在序中称:“吾宗故青州籍也”,永乐年间迁即墨城东关定居,黄景升为一世祖。
族人居住东关以农为业,历传至六世,黄作孚辞官归里后,开始在即墨城里建了新居,其近支后人由东关逐步迁入城里,其后也有一大部分族人迁出城区,建立新的家园。
2007年黄氏族谱记载:黄景升的后人在国外已经分布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芬兰、澳大利亚等6个国家。
国内已经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市及黑龙江、吉林和香港、台湾地区等共计29个行政区。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六十三个重要的科举世家

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六十三个重要的科举世家(一)1、即墨周如砒家族明清时期即墨(今山东即墨市)著名的官僚世家。
周家自大明万历至清嘉庆近2百年间科甲蝉联不绝,先后中文武进士者7人,中举多人,闻人辈出,如破更以文章名动天下。
其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周如砒,字季平,号砺齐,大明万历己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终祭酒,以文章名扬天下,著《青黎馆集》;周如京,如砒之弟,大明万历举人;周如纶,字叔音,号少东,如砒从弟,大明万历丙戊进士,由哀阳县令官至代州通判;周如锦,字叔文,号大东,如砒弟,为文汪洋态肆,才名与兄如砒相将。
选贡,任通判,官《紫霞阁文集》。
(地)周志皋,字子寅,如砒子,大明万历庚戊进士,工古文辞,与新城王象春齐名,官政怪察院,未授职卒。
曾置义田3百亩,以赌族人。
著《雅音会编》;周憬,字子微,如砒子,荫刑部员外郎,官至南雄知府。
著《玉辉堂随笔》。
(玄)周旭,字元之,如锦孙,诸生,有文名。
潜心理学,云游江南。
著有《黄鹤游》,《舟中游》,《寒蝉吟》等诗集;周番,如砒孙,大清顺治十二年(1655)武进士。
(黄)周来葬。
字偕芳,如砒元孙,联馨之弟,大清雍正庚午进士,官河南临颖知县。
著《楚中草》,《大梁客中吟》。
(宇)周志让,字芸工,联馨长子,大清乾隆甲戊进士,积学工文,历广东三水县令,迁直隶州知州。
著有(六息轩诗稿》;周志闰,字叔和,号北阜,志让之弟,大清乾隆乙未进士,历陕西澄县知县,官至留坝同知。
(宙)周翁硅,字金圭,志让孙,大清嘉庆举人。
2、即里黄嘉善家族明清时期即墨(今山东即墨市)著名的官僚世家,诗书衣冠之族。
黄家自大明嘉靖至大清康熙近200年间,科甲蝉联不绝,先后有7人中进士,举人达21人之多,替绷奕奕,久盛不衰。
黄家主要代表人物有: (天)黄作孚。
字汝从,嘉善叔。
大明嘉靖癸未进士,官至高平县令。
(地)黄熹善,字惟尚,号梓山,大明万历丁丑进士,初授叶县令,迁大同制服,握兵备道加按察使升宁夏巡抚,三边总督,官至兵部尚书兼京营戎政,加少保。
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即墨四大家之黄嘉善的故事二则

【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即墨四大家之黄嘉善的故事二则。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出生于即墨城里。
他自幼聪慧,就读于崂山石门山西麓上、下书院。
明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
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其“历边疆二十年,入枢府两受顾命”,官至一品,是即墨有史以来担任职位最高者。
命城隍下辽阳。
古时候,即墨有个黄嘉善,这黄嘉善可是个大官。
他小时候念书时,有一回上自学课,他闲着没事就造作,看校对面有个城隍庙,心思心思,随手写了张纸条:“城隍城隍,命你下辽阳。
巳时去,午时归。
”趁先生专心批改文章时,悄悄溜了出去,又悄悄溜了回来。
这时候,批文章的老先生不知为什么迷迷糊糊老打瞌睡,忽听有人跟他说话:“先生请您讲个情,黄大人命我下辽阳,巳时去,午时归,我办不到,求您说说吧!”老先生醒了,想着刚才的话不知这个黄大人是谁,便向课堂上的学生吆喝:“先停下,听着谁又造作了老实说说,要不就要挨板子了!”其实老先生心里也没底,不过为了城隍的话咋呼一通,又批改起文章来。
过了一会,黄嘉善溜出去把原来的纸条拿掉换上一张纸条:“城隍城隍,免你下辽阳。
”老先生再也没打瞌睡,后来,人们说这个黄大人就是黄嘉善,是天帝早已封好了的官,要不他写张纸条城隍都得听(黄伟华搜集整理)狐仙报恩挂彩。
黄嘉善本来是个文官,在皇上手中很吃香。
几个奸臣气不过,就使坏心眼儿。
奏本皇上下圣旨,让他挂印去打仗,这一下真使黄嘉善害了愁,急得他在元帅帐里乱转。
晚上一。
果然,黄嘉。
”“黄大人,别着急,老夫帮你。
个白胡子老头跟他说:善带兵每次都打胜仗。
原来这白胡子老头是从即墨马山来的狐仙变的,在黄嘉善还没当官以前曾经救过他。
于是在黄嘉善需救急时,他前去报恩。
打完胜仗回来,黄嘉善奏本皇上为白胡子老头讨封。
在皇上身边有个天师,他一眼就认出白胡子老头不是人而是一只狐,就告诉了皇上,皇上的金口玉牙是不能随便封的,念他有功,就给他挂了个彩,用朱笔在他的额头中间点一红点,讨封以后的狐仙回到马山,世世代代额头上都带有红点。
即墨黄氏与马山

即墨黄氏与马山(黄绪战编写于2019年6月2日)据《即墨县志》和《黄氏家乘》记载,即墨黄氏于明永乐初年由益都县棘林村(今青州市关阳镇吉林村)迁居即墨。
原本务农为生。
从弘治年间开始,其族人读书入仕,代有其人,不仅产生了一些位列朝堂的高官,也逐渐养成了诗书传家的家风,涌现出一批在政治、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颇有建树的族人。
即墨黄氏主要居住在即墨城及周边,又以居住在即墨城里的景昇支派和居住在即墨西关的景扬支派人口最多。
明清时期,不管在城里还是在西关,都能清楚地看到马山。
那时的马山是那么高、那么大!树木又是那么郁郁葱葱。
而且,自唐代以来,马山逐步发展为重要的宗教场所。
至清初,成为即墨境内道教盛地。
山上有大小庙宇15处,藏经1500多卷,道士140多人,是胶东地区大型道观之一,马山庙会也是胶东地区著名的民俗庙会。
所以,由此决定了,即墨黄氏之景昇支派和景扬支派,必定与马山联系最多,故事最多。
一、嘉靖朝礼部左侍郎黄堂与马山的故事天刚蒙蒙亮,少年黄堂就醒了。
因为今天他要与挚交好友杨羹,到崂山去登山、观海、听涛、写诗。
他推开窗户,凝望着伸颊可及的马山,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就开始动手做出发的准备了。
住在即墨西关的黄堂之所以能够与住在即墨城里的杨羹成为挚友,一是因为两人曾经在即墨城西的马山上一起读过书、练过武,彼此情趣相投,都是写诗、作文的高手。
另一方面,少年黄堂特别敬佩杨父。
杨父杨良臣,其性至仁,重道义,曾任安徽太平县令,惠政于民,“鸣琴而治”,正德皇帝闻其忠勇,敕褒其“勤可嘉”。
黄堂把杨良臣当成了楷模和榜样,决心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象杨良臣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因此,也就特别愿意与杨家的儿郎们亲近。
黄堂成年后配蓝氏,蓝夫人为即墨以仕宦显明、被后人称为“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之一的蓝氏蓝家之女。
蓝夫人美丽贤淑,与黄堂十分恩爱。
后继辛氏,辛夫人雅致聪颖,尤其在诗文方面对黄堂助益很大。
辛夫人身怀六甲的时候,杨羹的弟媳也处孕期,黄堂与杨羹的弟弟杨盐约定,若同生男或同生女,双方结为干亲家、孩子为干兄弟或干姊妹,若两夫人所生为一男一女,双方结为儿女亲家。
[转载]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
![[转载]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6be94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9e.png)
[转载]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原文地址: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作者:大铁象精选即墨黄氏与远祖联谱的研究黄象铁0027第121世珌公剡县黄氏的开基祖黄珌,是黄香第27世孙,浦阳黄氏第18代。
黄珌字世重或作士英生于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950)父亲黄洪。
五代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江浙人民不堪战乱,纷纷外迁。
黄珌于南唐初年携子黄惠,同弟黄琛、黄圯等族人,前往江西投奔当时任分宁知县的侄儿黄瞻。
不久黄珌觉得全家都寄住侄儿处也不是办法。
于是又回迁浙东剡县双井落籍,黄珌曾在南唐李氏政权中,任过朝散大的闲散官职。
生有三子,黄惠、黄信、黄范。
琛公玘公留居江西分宁落籍双井,形成分宁黄氏。
娶妻戚氏,生一子黄瞻。
字明远、唐著作郎、分宁县令。
0028第122世惠公珌公之子。
字承远、自剡县黄氏分出,独白迁至诸暨孝义定居。
诸暨孝义始祖黄惠,浦阳黄氏的第19代。
后来子孙发迹,成为当地望族。
信公珌公之子。
(921——991)原名敏,迁姚江四明。
姚江双雁黄氏宗谱:见姚江宗范公:珌公之子。
徙居新昌。
0029第123世褒公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哀公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衰公浙江会稽陈村黄氏:惠子。
0030第124世胜公浙江会稽陈村黄氏:褒子。
0031第125世振公字仲骧。
“据聚斯堂谱和陡亹谱记载孝义黄氏传至第四代,因黄振而名声始大”。
(摘自中华姓氏通史. 黄姓)胜子,宋嘉佑丁酉封卫尉少卿。
(981—1058)北宋前期人,地方乡绅。
宋濂在《诸曁孝义黄氏族谱序》中称:“他乐善好施,仁及于乡,待之举火者数十家”。
其妻刘氏贤惠有德她曾“斥嫁资以規义田,均给娴族。
”生三子又十个孙子,皆步人仕途,官据要职,黄振以子孙为贵。
被北宋政府赠封为“十三府君”。
指以振为首的三代人。
(1033—1103)不幸中叶失火谱无存。
后代各支补谱都不全,即墨黄氏有“妙谱出山阴”之说,其实山阴谱就是十三府君中,黄宋卿、黄舜卿、黄晋卿后裔发展后所创。
彪炳史书的黄嘉善 文武兼备的奇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彪炳史书的黄嘉善文武兼备的奇才导语:黄嘉善出生于即墨城,字惟尚,号梓山。
黄嘉善从小聪慧,渐大学习勤奋努力,他少年时入崂山石门西麓的上、下书院就读,饱读经史子集,精心体黄嘉善出生于即墨城,字惟尚,号梓山。
黄嘉善从小聪慧,渐大学习勤奋努力,他少年时入崂山石门西麓的上、下书院就读,饱读经史子集,精心体会治国安邦的道理,所作的文章流畅优雅,胸有韬略。
桃李满天下崂山石门山西麓的上、下书院,以及崂山书院,都是黄家人创办,或者由黄氏族人担任负责人,比如上下书院就是黄作孚、黄作圣兄弟创建于嘉靖年间,崂山书院的山长(即院长)从咸丰八年(1858年)由黄念昀担任。
还有不其山东、康成书院南的玉蕊楼,是黄宗昌于万历四十五年(1619年)敬慕汉郑公康成而建,时黄氏子弟上学的最佳去处。
还有鹤山东南麓的上庄书院,是八世祖黄宗晓、十世祖黄贞麟祖孙的杰作,是本族和外姓子弟读书之地。
漱芳书塾则是黄氏族人教书育人的家塾,由黄守平设立。
除此之外,“黄氏家族还设置甚至建立了一些专门用来读书、写作的场所”,黄济显说,比如浮山读书处、西流读书处、镜岩楼读书处等。
好的学习环境之下,黄家更加倡导刻苦学习的学气。
黄鸿中便是黄家学习的典范。
和天才黄作孚、黄嘉善不一样,他并不聪慧,完全靠刻苦学习,年少时,全凭死记硬背,甚至成为“笑柄”,但他并不在意,只顾学习。
他求知若渴,不受外界打扰,除非对方是来请教问题。
他参加科举十余次,屡败屡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鸿中终于在52岁中举人,59岁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官场生涯。
重视学习,是因为黄氏族人能够意识到,科举能够改变命运。
即墨生活常识分享。
即墨人土风情

光泽鲜艳,香甜不腻、松软可口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目 录
即墨柳腔是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乾隆年间,“肘鼓子”
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 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2008年6月7日,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此来一路睹锦绣,更望琼楼非梦乡。”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每到蝉鸣夏夜,挨家挨户的小朋友们便会跟随着爷爷奶奶到村口公园席 地而坐,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成一个小圈,听着即墨当地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演唱弹奏一首地 道的即墨柳腔,他们或业余或专业,都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热爱,而在我的回忆 里,那是停留在孩童夏夜里的一曲动人心弦。儿时的我或许听不太懂其歌词所表达的内容, 但是每每回想,都会记得演唱者那曼妙的身姿与眉眼动作,是如此优雅高贵。小时候在即墨, 一提起即墨柳腔,肯定会有许多人情不自禁地引吭哼唱起来。它那特有的“拉魂腔”,曾经 倾倒过几代的即墨父老乡亲,甚至风靡过大半个胶东半岛,因而被誉为“胶东一枝花”。柳 腔戏土生土长,地方色彩强烈,艺术风格独特,甚至得到不少戏剧大家的青睐,黄镇、朱穆 之、陶纯、王朝闻、贺敬之这些当今的闻人名流皆为之击节。
即墨古城风俗文化图集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谢谢观看
即墨乡俗文化一览
即墨因其临近墨水河,故称“即墨”。”在 春秋时期齐国与都城临淄媲美,千年古 城,聆听岁月的声音,感受历史的厚重。
以的 是
址汉即
“
பைடு நூலகம்
及 汉 代 皋 虞 古 城 、 清 代 金 口 古 港 等 众 多 历 史 遗 迹
即墨黄氏家族之家学、家风

即墨黄氏家族之家学、家风
林东梅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即墨黄氏家族由最初的农耕之家跻身一跃成为活跃于明清两代的仕宦之家和文学大族,与其独特的家风、家学传统密不可分.良好的家风、家学是一个家族世代延续不竭的精神动力.从明代中叶至清代,黄氏一族形成了重视教育、诗文继世的家学传统;耿直为官、不畏强权的为官之道;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的处事风格.黄氏一族的家风、家学传统一直广为流传、垂范后世.
【总页数】4页(P139-142)
【作者】林东梅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明清之际即墨黄氏家族的政治劫难及其诗风转变 [J], 王小舒
2.即墨黄氏家族孝行文化研究 [J], 丁蕾
3.即墨黄氏家族之家学、家风 [J], 林东梅;
4.即墨黄氏家族仁爱文化研究 [J], 夏娜
5.中国古代"孝"文化研究——以即墨黄氏家族为例 [J], 徐雪松; 傅秀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氏名人潮州后七贤黄奇遇:辅明抗清杰出精英!

黄氏名人潮州后七贤黄奇遇:辅明抗清杰出精英!在明未清初艰难的岁月里,潮人中的数位精英人物,奋起辅明抗清,在南明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其中就有位列潮州后七贤的黄奇遇。
他字亨臣,号平斋,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揭阳渔湖广美树人。
黄奇遇自幼家境贫寒,其父常干农余外出谋生,后竟一去不归,客死他乡. 为此,一家生计全落在其母身上。
黄奇遇事母至孝,从小就负起了拾粪之责。
无钱进学,就在书斋外静听塾师讲课。
黄奇遇于天启八年上京应戊辰科试,终于春闱脱颖而出,得登进士。
黄奇遇登第后,被授为固安县令。
到固安履任后,黄奇遇安抚循吏,严惩奸宄,革除弊政,宽待良善。
他及时受理对虐民虎役的控告,严治现案,追究前恶,—一按律治罪。
他还将办案惩奸情况刻于碑石,以儆后人,使“残者苏,毁者茸”。
崇祯七年(1634年)。
黄奇遇任满按例晋京,听候别调。
这往往是个升迁机遇。
但当时太监专权,黄奇遇不为屈服,加上固安建城之事未完竣,故请求仍回固安任原职。
他朝夕犒劳役工,修筑城墙,并购置铁器,鸠集锻工,制造各种大小铳炮,练兵备警。
第二年,清兵南侵,直人畿辅,所至掳掠烧杀。
黄奇遇以逸待劳,直至清兵老营到来攻城,他即指挥以炮火轰击敌群,一下子“毙数十人”,大队清兵见状,知防守周密,于是披靡而逃。
不久,朝廷调黄奇遇任东安县令。
他到东安之后,即剔除了侵害百姓利益的摊派银300O余两。
崇祯九年(1636年),黄奇遇又一次上京朝见皇上,因“对策称旨”,被提拔为翰林院编修。
此后因母逝,黄奇遇告假回乡丁忧。
这一去恰遇甲申国变。
隆武帝登位后,传檄众故臣,共匡明王朝、黄奇遇闻召登时赶赴福州,辅明抗清,被任为少詹事。
当时闽粤两省故臣多前往辅政,出谋献策,修械练兵.使局势稍有好转。
惜辅臣苏观生兵败于江西,福州兵力锐减。
以至在李成栋大兵突袭之卜,隆武城破被杀。
苏观生撤至广州,黄奇遇与兵部主事陈邦彦、大学士陈子壮等从海上潜回广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即墨四大家之黄嘉善的故事
二则。
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出生于即墨城里。
他自幼聪慧,就读于崂山石门山西麓上、下书院。
明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
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其“历边疆二十年,入枢府两受顾命”,官至一品,是即墨有史以来担任职位最高者。
命城隍下辽阳。
古时候,即墨有个黄嘉善,这黄嘉善可是个大官。
他小时候念书时,有一回上自学课,他闲着没事就造作,看校对面有个城隍庙,心思心思,随手写了张纸条:“城隍城隍,命你下辽阳。
巳时去,午时归。
”趁先生专心批改文章时,悄悄溜了出去,又悄悄溜了回来。
这时候,批文章的老先生不知为什么迷迷糊糊老打瞌睡,忽听有人跟他说话:“先生请您讲个情,黄大人命我下辽阳,巳时去,午时归,我办不到,求您说说吧!”老先生醒了,想着刚才的话不知这个黄大人是谁,便向课堂上的学生吆喝:“先停下,听着谁又造作了?老实说说,要不就要挨板子了!”其实老先生心里也没底,不过为了城隍的话咋呼一通,又批改起文章来。
过了一会,黄嘉善溜出去把原来的纸条拿掉换上一张纸条:“城隍城隍,免你下辽阳。
”老先生再也没打瞌睡,后来,人们说这个黄大人就是黄嘉善,是天帝早已封好了的
官,要不他写张纸条城隍都得听?(黄伟华搜集整理)狐仙报恩挂彩。
黄嘉善本来是个文官,在皇上手中很吃香。
几个奸臣气不过,就使坏心眼儿。
奏本皇上下圣旨,让他挂印去打仗,这一下真使黄嘉善害了愁,急得他在元帅帐里乱转。
晚上一个白胡子老头跟他说:“黄大人,别着急,老夫帮你。
”。
果然,黄嘉善带兵每次都打胜仗。
原来这白胡子老头是从即墨马山来的狐仙变的,在黄嘉善还没当官以前曾经救过他。
于是在黄嘉善需救急时,他前去报恩。
打完胜仗回来,黄嘉善奏本皇上为白胡子老头讨封。
在皇上身边有个天师,他一眼就认出白胡子老头不是人而是一只狐,就告诉了皇上,皇上的金口玉牙是不能随便封的,念他有功,就给他挂了个彩,用朱笔在他的额头中间点一红点,讨封以后的狐仙回到马山,世世代代额头上都带有红点。
据说这个红点别山上的狐仙都没有,只有即墨马山上的狐仙才有。
你或许还想关注:1【即墨乡土】驯虎山的传奇由来,即墨人不可不知!2【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马山刘仙姑3【即墨乡土】即墨民间传说——灵山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