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参考(共8个)
———--全国哀悼日一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信念、一种立场、一种挚爱;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三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四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 ———-—艾滋病一政治性工具:二经济性工具:三社会性工具:-—-—--—殡葬改革此政策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事,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实施,没达到政策精神。
1、自然环境.在农村,土地的获得比城市容易得多。
2、政治环境。
很多时候政治环境与公共政策相互影响,其中公共权力的配置是关键.3、经济环境。
镇政府财力薄弱,靠死人剑财,百姓为了改变下辈子的财气,象富人一样地活着。
4、文化环境。
传统的民间陋习。
5、社会环境。
是指总的社会状况,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的总和。
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实施要求有成熟的公民社会。
-—---————限塑令核心内容:1、规定商品零售场所不得销售使用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塑料购物袋,2是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向消费者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一项利在长远的公共政策,要取得好的实施效果,还需要引入利益平衡、责任均衡的理论,让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人性化管理理念出发,多为消费者提供使得方面动脑筋,设溘减少服从成本,确保政策的更好执行.比如,本案例中缺乏良好的消费观念才是造成污染根本原因,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塑料本身的过错而是人的不良习惯造成的.———-—--————--退耕还林存在的主要问题:(1)选择执行(2) 附加执行(3)机械执行政策执行效能的障碍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 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公共政策缺乏稳定性案例里的政策变化令村民组长尴尬无法和农民交代走上绝路(2、)\政策认知障碍案例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误种粮食要被罚款无奈选择自杀(3)、政策资源障碍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退耕还林的补助很少,无法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再加上宣传的问题,导致农民误种粮食遭罚款,无力支付无奈选择自杀如果你是一名政策执行者,你将如何推行该项政策的执行:(1)、提高公共政策主体的政策执行水平和执行能力; (2)、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对象的政策认同感;(3)、有效利用公共政策执行的宝贵资源; (4)、创建良好的公共政策执行环境;( 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政府拨付专款50万元,资助1 200名贫困大学生春节期间进酒楼打工.这些年,政府财大气粗了,动不动就“政府埋单”。
第八章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二)管理性。
(三)实践性。
(四)典型性。
有助于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了解、认识和分析、研究公共政策 实践。
公共政策案例
二 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来看,政策案例应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教学适用性。 (2)案例要能引起争论。 (3)对决策分析其重要作用。 (4)要有概括性,要将较大的管理问题加以提 炼。 (5)案例要简洁。
公共政策案例研究
(3)纪要型政策文本:是以“会议纪要”的形 式表达会议成果的政策性文件,如《关于加强农 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会议纪要》等。 (4)决定型政策文本:是指以决定或决议形式 发布的政策性文件,如《关于加强审计监督工作 的决定》等。 (5)条例型政策文本:是指主要包括条例、规 定、办法和细则等的政策性文件,如《国家公务 员暂行条例》等。 (6)章程型政策文本:是指各政治组织、社会 团体的用于规范本组织活动行为的准则,如《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等。
第八章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本章要点:
1
公共政策案例
2 3 4
公共政策案例设计
公共政策案例研究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案例
一 公共政策案例的含义 公共政策案例是对某个公共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按照时间顺序或工作步骤客观地描 述和记录,然后经过经典化处理后形成的 可供思考、分析和决策的实例。
(三)未来型公共政策案例:是对未来政策做可行性、
可操纵性及政策结果进行论证、描述和预测,一般在政策规划和 政策设计过程中使用。一般采用规范分析、定量分析、矛盾分析 等多种分析方法。
其他分类:确定型决策案例、不确定型政策案 例、风险型决策案例 。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以山东潍坊为例
.
1
.
2
土地征用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 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 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 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评
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评 价理论方法,对一系列相关政策试点到建立以 来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估,以此
估 内
作为完善农村社区制度的事实依据。
容
.
9
多维度评估
一、农民主体方面:促进了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潍坊市开 展农村社区建设,初步打破了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化结构, 以中心村为支点大力发展农村公 共事业。。
便,农村生态收到严重影响。
后没有享有应有利益,的确有
2、土地保障是农民最重要的养
对农民进行制度性歧视之嫌。
老保障手段。一旦农民失去土 4、农民群众传统思想观念及传
地或农转非后,他们的保障方
统生产生活方式阻碍社区化。
式也理应从以土地保障为主向
成了根深蒂固的村庄思想,农
以社会保障为主过渡。由于我
民世代在平房小院生活,习惯
社区自主型以美国为代表,行政主控型以新加坡为代表,而 混合型则以日本为代表。
.
15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16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17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形势下原始村落转型,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全新载 体。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社会公共产 品供给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平台。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在当今社会,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
因此,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对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为例,来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城市交通拥堵一直是一个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交通管理政策,包括限行措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交通拥堵费等。
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口密度、道路建设、公共交通设施等因素,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如居民、交通运输企业、环保组织等。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教育公共政策的分析。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的实现等方面。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最后,我们以环境保护政策为例,来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在加大力度推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平衡的保护、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方面。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也需要加大环境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总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因此,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案例背景,某国家提出了一项教育公共政策,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政策包括增加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学条件等。
分析,这项公共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城乡教育差距。
政策的目标明确,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水平,从而促进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此外,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教学条件,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然而,这项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资金投入的问题。
政府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实施这项政策,而财政预算的来源和分配也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其次,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监督也是关键。
政策的执行需要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政策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也需要考虑。
教育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的投入,政策的效果也需要长期跟踪和评估。
结论,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同时,政策的实施也需要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只有这样,公共政策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学案例分析1.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没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湖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策机构着手治理燕湖。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答: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此,我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A市是一个古老的工业城市,有化肥厂、选矿厂、棉纺厂、钢铁厂等许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多没有采取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清泉河,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清泉河水质严重污染,河中的部分鱼虾和植物已经死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由于问题的日益严重,2001年元月A市政府决策采取措施治理清泉河。
请你帮A市政府拟定清泉河污染治理的政策目标。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清泉河污染治理目标可被具体界定为:(1)到2002年底,确保清泉河流域各工业企业及沿河的宾馆、饭店等单位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2)到2005年底,使清泉河的水质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泉河水体变清。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3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3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3篇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
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__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
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一)“限购令”的出台:我国于____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
____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
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
____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
____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
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
____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不仅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也挑战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以某市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为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
问题背景:某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但由于经济增长不平衡和环境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居住环境,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希望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政策目标:某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措施,旨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政策措施一: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该政策措施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效果。
政府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大处罚力度,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重罚并公开曝光,以此震慑污染者,确保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政策措施二:推动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政府将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和减排工作,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还将对那些严重污染的企业实施严格的限产和淘汰政策,推动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政策措施三: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出行政府将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政府还将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政府将建设更多的地铁、轻轨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并鼓励居民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
政策措施四: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政府将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政府将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环境治理和改善成果,引导公众的舆论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政策评价: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分析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指国家或地区对人口数量及其结构进行调控的一种人口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生育在全球各国都有不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探讨其优劣势。
自1979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该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该政策在首次实施的20年间,预计减少了将近4亿的人口数量。
此外,该政策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年龄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抑制了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了人口数量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由于封闭和贫弱的经济条件,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保护了自然资源。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人口结构的改善。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多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特点,这导致了就业、教育、医疗等资源的短缺。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形成了晚婚晚育和小家庭观念,大大改善了人口结构,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还推动了妇女权益的提升。
在过去,妇女面临着频繁的生育、家庭压力和社会歧视等问题,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妇女获得了更多自主权。
妇女可以自己决定生育的时间和数量,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教育和工作,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一些家庭可能被迫终止婴儿的生育,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权问题。
有时候,这种政策实施的方式也可能不够人性化,对个别家庭造成了伤害。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些地区和群体中可能导致人口失衡。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观念,一些家庭对男孩的偏好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 《政策执行》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
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
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
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
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通用11篇)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禁止塑料袋概述: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这项政策通常包括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鼓励消费者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案例分析:1.旧金山:旧金山市于2012年制定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根据该政策,商家不得提供塑料袋给顾客。
该政策的目标是减少漂流在街道和水域中的塑料袋数量,保护海洋动植物的生态环境。
然而,该政策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商家和消费者不满于这一变化,因为他们认为用塑料袋方便且成本低廉。
此外,一些研究指出,替代塑料袋所使用的纸袋和可重复使用袋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孟买:孟买市于2018年实施了禁止塑料袋的政策。
政府提供了过渡期给商家和消费者适应新政策。
然而,新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因为一些商家仍然提供塑料袋,并存在非法制造和销售塑料袋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动,处罚非法使用塑料袋的商家,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和执法行动。
尽管如此,全面禁止塑料袋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执法力度。
3.德国:德国是全球重要的塑料垃圾回收国家之一。
政府推行了广泛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以减少城市垃圾填埋的压力。
此外,一些城市还出台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鼓励人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
这些政策的实施遭遇了一些挑战,包括缺乏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改变,以及一些商家的抵制。
然而,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德国的塑料垃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结论:禁止塑料袋的公共政策在各国实施的成果有所不同。
这些案例表明,社会共识、政府执法以及替代产品的可行性是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禁止塑料袋的政策可能引发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通过合理的过渡期和有效的宣传教育,可以推动公众接受新的购物习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禁止塑料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政策,旨在减少塑料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塑料袋被广泛使用,但却对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它们很难降解,进入土壤和水域会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我国食品安全连念数道“政策紧箍咒”一.案例描述: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不容乐观。
三聚氰胺还阴魂不散,瘦肉精又开始兴风作浪;面粉增白剂刚刚被禁止,端午的粽叶又被爆出浸过硫酸铜······食品安全警钟一再敲响,加强食品监督,严格把关食品生产已成为政府肩头重任。
恰因此,2011年3月3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发布有关撤销面粉增白剂的公告,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有关面粉(小麦粉)中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的食品标准内容自行废止。
此前按照相关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紧接着,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之后工部迅速出台《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4月27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属于已经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卫生部公告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于2011年7月1日前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交书面及电子版材料,包括指定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参考的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
指定标准文本应当包含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其格式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与此同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及工部2010年11月发布的准入新规,所有乳制品企业须在年底前重新申请“准生证”,2011年3月1日前重新审查发证。
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形下,各级政府部门连续出台一系列大众政策,如此大范围整理实乃连念“政策紧箍咒”。
二.提问: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大众政策的作用以确保食品安全?三.结合背景分析案例:背景 1.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1.煤矿从上至下存在较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
表现为或在煤炭市场恢复性好转的形势下急于摆脱困境;或在采掘失调情况下急于恢复正常生产;或为追求更大利润,片面追求生产而使平安处于附属地位。
可以说每起煤矿重特大事故均与此相关。
2.煤矿平安监察机构的权威性不高、监察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此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平安监察工作机制,以应对我国幅员辽阔、煤矿数目众多、平安监察人员有限的现实。
平安监察人员的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尚不能满足煤矿平安监察工作的需要。
3.随着矿井的延深,煤矿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在增加,灾害治理的难度加大。
表现在瓦斯涌出量越来越高、矿山压力增大,灾害治理更加复杂。
5.现场管理不力、“三违〞屡禁不止。
2002年80%以上的重特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造成的。
6.平安欠帐大,装备状况差,防灾系统不完善,设备失爆或不防爆现象严重。
7.事故应急措施不力,装备不到位,人员缺乏避灾自救训练。
入井人员不随身携带自救器的现象相当普遍。
事故应急中,由于工人不能正确选择逃生路线而造成灾害事故扩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8.职工综合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
据2002年开展的全国煤矿平安状况调查,大中型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5.44%;中小型煤矿中,平均每处煤矿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职工缺乏3人。
由于煤炭行业近年职工的流动性加大,给平安技术培训造成困难。
四、煤矿平安生产的对策煤矿平安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法律法规、科技进步、行政执法监察、工伤保险、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措施,并力求使平安生产“关口前移〞,真正实现“平安第一、预防为主〞。
1.强化煤矿各级领导、职工的平安意识和平安责任。
应通过平安宣传教育、平安生产月等措施,正确认识平安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同时,要建立平安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平安责任感。
要建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并逐级向下延伸,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建立平安生产鼓励机制,通过有效鼓励强化平安意识。
公共政策概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南方某市近年外来流动人口增多,而人力资源的需求相对不够,加上治安管理混乱,一时治安问题突出。
在各主要线路的公交车上,活跃着各类偷窃团伙,甚至在一些偏僻路段,抢劫行为时有发生。
市民对此普遍心存不满,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
你认为南方某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为什么?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能进入政策议程。
一项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
南方某市的治安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引起了市民的普遍不满,该市政府应该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而且若不及时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歪风,其发展将更加猛烈、更加难以控制,因此,该市治安综合治理问题应进入政策议程。
案例二:1999年6月,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
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1起强烈反响。
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该市的媒体就此事做了大量报道。
反映学生、家长、教师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
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
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
1999年8月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对此问题,公众和有关专家呼吁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参考答案(提纲):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是:(1)事件或者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2)事件或者问题必须被政府有关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觉察机制,如新闻媒体。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评估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并非所有政策都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评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并以环境保护政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环境保护政策被广泛认为是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旨在保护、改善环境质量,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并不意味着问题将迎刃而解,执行是其最为关键的环节。
案例:某国制定了一项限制工业废气排放的政策。
政策规定,工业企业需安装污染物排放净化设备,并遵守一系列环保标准。
政府通过监测手段进行政策的执行情况评估,以确保企业严格履行政策要求。
二、公共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的重要性1. 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改变现状并带来实际的效果。
通过评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可以了解政策在实际操作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进一步优化政策。
2. 发现问题与不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执行力度不够、执行过程中的阻力等。
评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可以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
3. 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评估其执行效果,可以为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确保政策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有效。
三、案例分析: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估1.数据收集与整理:评估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企业排放数据等。
同时,还需要整理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执行情况报告。
2.效果评估指标设计:根据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估指标,例如企业污染物排放水平、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等。
3.执行效果评估: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与指标,对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企业的合规情况等多个方面。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导言食品安全是公共政策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本文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为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政策制定过程、政策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问题背景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例如有毒有害食品、假冒伪劣食品等。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不满。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反复发生。
二、问题原因1.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卫生、农业、质检等,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缺乏协调和沟通。
市场监管体制不完善,导致监管缺位、责任不清,容易出现盲区和漏洞。
2.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不足:当前食品生产技术进步迅速,食品伪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使得监管人员在检测和鉴别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监管部门的技术手段滞后,无法满足实际监管需求,容易被企业绕过。
3.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力量薄弱是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范围广泛,但实际从业人员不足,监管手段也相对简单。
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
三、政策制定过程1.政策目标确定: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政策目标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惩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的食品环境。
2.制定监管框架:政府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
包括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产业链等。
3.加强监督检查:政府加强对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的实施。
同时,强化行业自律和企业责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四、政策效果评估1.政策成效显著: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改进监管机制和法规制度,加强执法力量,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人民群众的饮食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三篇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三篇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一篇本案例取材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23〕10号),内容是国务院针对近日部分城市房价恶性趋势反弹的现状,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以维护和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下是运用公共政策学对于这项通知的案例分析:一、政策本质和特征此案例中,国务院针对近期部分城市房价、地价又出现过快上涨势头,投机性购房再度活跃状况,发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这一政策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和调整,以加强房价的监管和控制,推动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而此项通知经由国务院进行发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一经发布,便体现着国家意志,是政府对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恶性发展现状态而执行的强制经济政策干预手段。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及环境政策系统的构成: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获得宪法和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能够对我国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
因此,它作为这项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者,是此项政策的直接主体,在政策系统上属于政策制定系统,居于政策系统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导着整个决策过程,并对最终这项通知进行发布执行。
与之对应的是作为政策客体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这些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是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时所指向的对象,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它们之间在市场监管和住房问题上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利益需求。
这些政策客体在政策系统中属于政策执行系统,在国务院发布此项通知后,将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形态的政策效果,按照各自的分工,根据通知要求自主开展工作,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构或公共部门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旨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结构、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
在公共政策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研究和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三个公共政策案例为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问题、目标、实施过程、效果和未来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将深入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案例一: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问题描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成为了政策制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标设定城市交通拥堵缓解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道路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居民出行质量。
实施过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交通规划、修建地铁和轻轨交通系统、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推广共享交通工具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上述政策,城市交通拥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交通效率得到提高,市民出行质量得到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地铁系统扩建速度较慢、共享交通工具发展不平衡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快地铁系统扩建的速度,推广更多的共享交通工具,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案例二:环境保护政策问题描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政府需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目标设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实施过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采取污染物治理和减排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效果评估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少,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环境执法不力、排污企业治理不力等。
未来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可以加强环境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并鼓励和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完善法规制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让城市化在法规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理性地、有序地推 进
• 对私自用宅基地换指标的,要彻底追究相关地方部门负 责人的责任,并对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指标进行扣减。
四、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 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各项配套服务,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 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真正解 决农民上楼居住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确 定 政 策 评 估 内 容
多维度评估
一、农民主体方面:促进了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潍坊市开 展农村社区建设,初步打破了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化结构, 以中心村为支点大力发展农村公 共事业。。 二、农业生产方面:推动了现代农业 的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 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 台。生产性服务既包括农资提供,又 包括农业科技、销售服务信息提供, 还担负着引导农村合作组织、合理土 地流转等方而的服务与内容,加速了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四、政府角色方面:基层政府由管 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潍坊市农村社区 建设的实践,坚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 服务,坚持公共服务职能下沉社区, 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促进了政府由 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
山东省潍坊市在近几年的城市 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城市建设 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 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推进,按 照潍坊市的整体规划,越来越 多的“村”将会变成“城”的 一部分,村民变为非农业户口 的城市居民,这意味着原来的 村民将失去原先赖以生存的土 地,面临失地失业没有任何收 入和社会保障的境地。不可否 认,这种在全国都存在的普遍 问题,在潍坊市城市化进程中, 也日益凸显出来。
补偿方式
土 地 补 偿 费
安 置 补 偿Leabharlann 青地 苗上 补附 助着 费物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 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 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 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 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 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随着城镇化化进行,很多地区积极推行农村新型 社区建设,将农民集约居住(住楼)。对腾出的 宅基地进行复垦,用增加的耕地臵换城镇建设用 地指标。
• 城市及农村的功能定位由经济开发功能单立分设向复合型多样化的 城市综合体转变
• 是从只注重土地的开发向常态化的城市发展转变 • 政府要从发展经济的承担者逐步向为城市发展提供公共服务进行转 变 二、农民权益保障体系 • 政府保持公正透明,倾听关乎公众的利益 • 建立健全拆迁补偿机制 • 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 有效预防和规避潜在的矛盾风险
“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 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 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 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 做出基本的判断。 将上述“政策评估”的涵义延伸并应用于农 村社区建设领域,那么农村社区建设政策评估 界定为: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实施标准,建 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社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评 价理论方法,对一系列相关政策试点到建立以 来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估,以此 作为完善农村社区制度的事实依据。
社会 公共利益
国家
依法补偿
农民 依法征收
土地征用背景
对农业土地的征用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提供了大规模的非农建设用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成 为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其中,政府特有权、公共目的性和合理补偿是土 地征用权得以行使的三大要件。 中国的土地征用制度过去一直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 自由裁量和控制权。对于地方政府征地的依据缺乏明确 的或可操作性的界定,在缺乏有效的监管约束下征地过 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大量的问题,如征地权滥用、征地 程序不规范,征地范围随意放宽,而补偿标准低,并且 对农民的参与性和安臵措施缺乏有效的解决机制。
三、农村社会进程方面:农村 社区化建设“多村一社区”模式 使农村生活共同体由自然村落扩 大到农村社区,社区居民方便、 均等地享有公共服务。推进农村 社区建设,改变的不仅仅是聚落 形态,更是一种社会管理的理念, 客观上加速了农村社会的变迁。
五、土地资源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行 动是以社区臵换农民原有的宅基地,从这 一点出发,政策给农民带来最实惠、最看 得见的好处就是农民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 搬出过去破旧的平房,住进楼房。合理规 划使用宅基地,规划资源。
2008年12月8日,国家民政部在 诸城市召开农村社区建设现场 会,对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模 式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5月 24日,民政部通过了诸城市申报 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 覆盖”示范单位评估,该市成为 全国首家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示范单位。 截止2010年全市共规划农村社 区1044处,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 行,辐射117个乡镇(街道),8220个 村庄,覆盖农村居民609万人。 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社区建设 全覆盖。
相关政策
1、《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2、《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办法》
充分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 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 目标任务。 对各县市区、市属各开发 区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情 况、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运 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 容包括对农村社区建设全 覆盖、“五好”农村社区 等。
存在问题评估
征地农民层面: 1、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生产活 动难以开展,扩张了“三无” 农民。农民的生活习惯将被迫 改变,农民的生活负担也会相 应增加,农民种地养殖更不方 便,农村生态收到严重影响。 2、土地保障是农民最重要的养 老保障手段。一旦农民失去土 地或农转非后,他们的保障方 式也理应从以土地保障为主向 以社会保障为主过渡。由于我 国关于社会保障是以城乡二元 户籍结构为前提的,因此就致 使了失地农民虽然名义上变成 了市民,但很难获得城市居民 同等福利待遇的境地。
3、《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标准》
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布局、 规划、功能有了更明确的阐述。 提出了 “一年大发展、二年 全覆盖、三年上水平、持续完 善提高”的建设目标。
4、《潍坊市关于切实做好失地农民就业 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采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由政府、集体、 个人共同出资组成,将失地农民纳入保 障范围。对经济势力强的村,从出让土 地的安臵补助费中,一次性为失地农民 缴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
4、征地政策被各地方政府扭曲成 为以地生财的创新途径。他们征 地的目的都是为了把腾出的宅基 地获取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某些政府采用较低的价格或补 偿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再用较 高的价格卖给开发商。 5、违背农民意愿,“被上楼”现 象突出,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坏 。一些地方在农民不了解实情的 情况下让农民签了字,甚至被上 楼的农民还要自掏腰包补偿相应 差价。被剥夺了宅基地所有权的 同时缺无法享受相应的房产。
3、农民不再享有土地权益,由 于土地征收一般不会增加农民 受益机会,而是降低农民的实 际收益,造成被征地农民的生 活水平明显下降。承担义务之 后没有享有应有利益,的确有 对农民进行制度性歧视之嫌。 4、农民群众传统思想观念及传 统生产生活方式阻碍社区化。 成了根深蒂固的村庄思想,农 民世代在平房小院生活,习惯 了左邻右舍、后屋前院的居住 环境,对进社区、住楼房心存 疑惑,担心几个村的人在一起 不和睦,担心住楼房生活成本 高、居住不方便。
研究结果
农村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 形势下原始村落转型,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全新载 体。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农村社会公共产 品供给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平台。 通过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可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转变农 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变,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社区在管理特点和管理内容上都与城 市社区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必须根据农村社 区管理实际而制定。在借鉴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 合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实践的现实情况,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 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 “小政府,大社会”是未来治理发展方向,公共治理权力势必 向社会治理转向,社区自治最终是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在此 意义上说,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趋向,是不断强化农村社区自 治管理的职责和实施,弱化政府行政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构建更为 科学民主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用于指导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实践。
六、运行机制方面:一是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起了以财政资金投人为主体、以社会 参与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人员 保障机制。根据社区工作量大小,因事设 岗;三是社区内部运行机制,结合农村实 际和农民群众办事特点,在社区综合服务 中心作息时间、办事流程、服务标准和社 区工作准人机制等方面;四是工作考核机 制。市委将农村社区标准化服务中心建设 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
七、理顺五种共建关系。一是农村 社区与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街办) 的关系;二是农村社区与村委会的 合作关系;三是农村社区与社区民 间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社 区侧重于平台建设,为社区民间组 织、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是农村社区与驻区单位的关系 。社区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社 会化服务,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和大 力支持社区建设;五是社区中心村 与其他村的关系。社区中心村与辖 区内的其他村是平等关系,为辖区 内所有村的农民群众提供服务。
政府管理层面: 1、过多强调政府的作用,忽视 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主体地位, 权力过于集中。 2、目前中国社区管理过度重视 社区硬件建设,社区服务跟不 上。忽视了社区文化建设,过 于看重表面,搞形象工程,忽 视了居民的文化需求。 3、财政经费支撑体系不完善, 社区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当前 ,各级财政对农村社区建设管 理主要政策支撑是国家的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主要 的资金来源是农民拆迁房屋得 到的土地复垦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