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传奇(二)贩夫治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贾传奇(二)贩夫治国
话说今天的陕西省有一条河叫渭水,是黄河的支流。

商朝末年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到渭水边钓鱼。


别人不同,他鱼竿上的钓鱼钩是直的,鱼钩上也没放鱼饵;更奇怪的是,他不把鱼竿放进水里,而是举在半空中,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负命者上钩来”,就是说,不要命的就来
上钩吧。

这位老人就是姜子牙。

(图1)
当地人看到姜子牙钓鱼这副怪模样,纷纷议论,都觉得太可笑了。

这个直钩钓鱼的怪事就在当地传开了。


水一带属于周族部落的地盘,当时担任周族部落头领的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周文王看见商纣王荒淫无耻,暴虐无道,就悄悄地做起了消灭商朝的准备。

他广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势力。

周文王广招人才和一般人不一样,他不是在家坐等人才上门,而是深入民间,寻访人才。

这一天,周文王来到渭水边,听到了直钩钓鱼这件事。

周文王认定这个钓鱼的老头不是凡人,在渔夫的指引下,他找到了姜子牙,一聊,发现姜子牙谈吐不凡,很有见识。

周文王非常高兴,就讲:“我曾听祖父讲过,我们这儿将来会来一个圣人,在他的
帮助下,我们会兴旺发达。

老人家,您莫非就是那个圣人?”姜子牙说:“正是在下”。

于是,周文王拜姜子牙为军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是指能给我们带来希望的老人。

后来,人们所以称姜子牙为姜太公,就是从“太公望”这个称呼来的。

(图2)(图3)
姜子牙是一个满腹经纶很有才干的人,他想投奔周文王,去开创一番事业。

而当时周文王又求贤若渴,姜子牙为什么不毛遂自荐,直接求见周文王,而跑到渭水边,自编自导了一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呢? 这跟姜子牙的出身经历有关系。

关于姜子牙的出身经历,有很多文献记载。

屈原的《离骚》讲,“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吕望”就是姜子牙,“鼓刀”就是挥舞着屠刀杀猪宰牛。

这两句话说,姜子牙曾经当过杀猪宰牛的屠夫,虽身怀绝技,但怀才不遇,后来碰上了周文王才得到重用。

有一本叫《尉缭子》的书讲,“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人谓之狂夫”。

是说,姜子牙不仅在朝歌当过杀猪宰牛的,而且在盟津还干过摆摊卖吃的。

此人疯疯癫癫,所以“人谓之狂夫”。

另外《盐铁论》中讲,“太公贫困,负贩于朝歌”。

“负贩”就是背着东西走街串巷做小买卖的货郎。

这些记载,说法虽然不太一样,但所指的都是小商小贩。

姜子牙既然是个很能干的人,怎么到了70多岁还在受穷,原因何在?
就客观原因讲,夏商周三朝都是奴隶制王朝,当时在工商业实行“工商使官”的制度,即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全都控制在各级奴隶主贵族手里,由他们把持。

普通老百姓,要想从事工商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或投靠奴隶主贵族,供他们驱使,充当他们赚钱的工具;或从事奴隶主贵族所不屑于干的小商小贩,赚点蝇头小利。

姜子牙虽有本事,但没有办法改变整个社会制度,只好做个小买卖,赚点小钱了。

就主观原因来讲,姜子牙怀有远大的政治报复,一直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但商朝末年,朝政黑暗。

姜子牙不愿跟昏君、奸臣同流合污,所以只好流落江湖当一个普通老百姓。

身为百姓,当然也只能受穷。

姜子牙投奔周文王,不毛遂自荐,而是跑到渭水边直钩钓鱼,他这样做,有两点原因:第一,姜子牙是一个小商小贩出身的普通百姓,又是从外地来的人,当他来到周族部落时,谁也不认识,找不着求见周文王的关系。

他到渭水边采用直钩钓鱼这个怪招,就是试图吸引当地人的眼球,进而引起周文王的注意。

这种做
法属于典型的商业营销技巧,商人出身的姜子牙,是深谙此道的。

第二,更重要的是,姜子牙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试探周文王。

当时社会上传说周文王是一个很贤明的人,姜子牙没跟他打过交道,所以要试探一下、了解一下。

过去有本事的人投靠一个好领导,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跟做买卖差不多。

古语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择”是选择的意思。

“良臣”是有本事、有道德、有抱负、讲原则的人。

这种人对于自己想投靠的领导很挑剔,他必须要受到重用,受到重视。

明君要懂得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是作为明君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怎么判断是不是明君呢?就需要考验一下。

所以,姜子牙跑到渭水边去钓鱼,就是为了去试探周文王是不是一个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人,值不值得去投靠。

姜子牙在做小商贩时,虽然经营得不太好,但多年的商人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所以他才会想出用直钩钓鱼的怪招,吸引周文王的注意。

但历史上关于姜子牙认识周文王的过程,并不只有“直钩钓鱼”一种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3种说法:第一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钓鱼的故事。

《史记》讲,“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是说姜子牙曾经很穷,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还没熬出头,于是就利用直钩钓鱼的机会见到了周文王。

第二种,是说姜子牙博学多才,曾经在商朝当过官,甚至还在商纣王的
身边干过差事。

但眼见商纣王荒淫无耻,暴虐无道,把朝政搞得一团漆黑,姜子牙就愤然辞官,流落江湖。

他到过很多地方,没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只好投奔了周文王。

第三种,是说姜子牙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从来没有当过官,长期在海边隐居。

周文王是个贤明能干的人,因此,引起了商纣王的嫉恨和猜忌,所以商纣王把周文王抓起来,一关就是好几年。

姜子牙和一些江湖豪杰认为周文王是贤明之士,试图把周文王搭救出狱。

他们从各地搜罗来了金银财宝,美女佳人,献给商纣王,商纣王非常高兴,就把周文王放了。

从此,姜子牙追随在周文王的身边。

司马迁把3种说法都记录下来,并讲:“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

是说,虽然社会上关于姜子牙是如何认识周文王的说法有很多,但后来姜子牙担任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师傅,这是确凿无疑的。

究竟哪种说法对呢?司马迁也拿不准。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把它们都记录下来了。

但似乎司马迁也认为钓鱼的说法可能性比较大一点,所以把这种说法放在了第一位。

和钓鱼的说法比较贴近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姜子牙的出身和经历,姜子牙是小商贩出身的一个普通百姓,又是一个外地人,所以他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招数,从头到尾都体现了商人的智慧。

其实,姜子牙采用在渭水边直钩钓鱼的作法,也是有风险的。

假如周文王读不懂姜子牙怪招背后的潜台词,也就找不到姜子牙了,姜子牙
这一招也就失灵了。

再假如周文王不是深入民间寻访人才,信息也传不到周文王耳朵里,姜子牙也就钓不到周文王了。

还好,姜子牙的运气不错,他来到了周文王的身边,辅佐周文王,共商灭商大计。

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部落的势力越来越大了。

《史记》讲,“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是说,周文王在世期间,周的势力已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能取得这样好的结果,姜子牙是立了大功的。

周文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当了家,继续重用姜子牙,尊奉姜子牙为尚父。

尚父是干爹的意思,说明周武王对于姜子牙非常尊重。

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周武王消灭商朝,建立了周朝。

(图4)
周朝开国以后,实行了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叫作“以亲平周”,就是周天子把自己的近亲和一些功臣,分封到全国各个地方去担任诸侯,建立诸侯国,以保卫中央。

周天子的亲属分封的地方都不错,或经济比较发达,或属于战略要地。

而姜子牙被分封到一个叫营丘的地方,即现在山东省的淄博。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讲,“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

是说,姜太公分到营丘,这个地方靠海,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严重,不能种庄稼,人口也很少。

更重要
的是,当时的营丘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周朝的势力范围,周天子只是发给了姜子牙一张委任状,并告诉他营丘将来就叫齐国,你姜子牙就是齐国的国君。

为什么姜子牙身为重臣而分封的结果不理想呢?是因为周朝相当重视血缘关系,姜子牙虽然功劳大,但不是周天子的近亲,也只好往后排了。

姜子牙接到任命后很不高兴,拖延一段时间后,他才带领人马赴齐国上任。

路上,他越想越丧气,快到营丘时,干脆就在途中的旅店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好几天,每天晚上,早早就睡下了。

旅店的掌柜,当然知道这个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也知道他要到齐国去上任。

看到姜子牙这般状态,掌柜的就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吾闻”。

是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时机难以得到,却很容易丧失。

客官,看你一连好几天睡得很安稳,大概不是到你的地盘去上任吧?实际上,旅店掌柜提醒姜子牙,你再这么磨磨蹭蹭,若周天子不高兴了,你连这么一点地盘也没有了。

正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旅店掌柜的话,使得姜子牙幡然醒悟,带上人马,很快赶到了营丘。

说来也巧,正好赶上东边的莱夷人跑到营丘抢地盘。

姜子牙立即指挥下属投入战斗,把莱夷人打跑了。

姜子牙在自己的地盘站住了脚跟。

姜子牙到齐国就任,掌管了齐国,但他却面临更大的考验。

当时的齐国荒凉偏远,经济落后,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

有多年从商经历和丰富商业经验的姜子牙,是怎样发挥他的商
业智慧,改变齐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呢? 别看姜子牙当小商小贩时,经营业绩不理想,但现在身为一国之主,在发展经济上,他做得非常出色。

司马迁记载说,“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是说,姜子牙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制度,从实际出发,发展工商业。

姜子牙所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一是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另外也和他多年从商的经历有关系。

齐国靠海近,土地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但渔业资源、盐业资源相当丰富,特别是盐业生产,不光有资源,还有技术,因为营丘是我国历史上发明海水制盐技术的发源地。

所以利用渔业、盐业资源发展工商业,是姜子牙发展齐国经济的基本作法。

姜子牙不仅利用盐业资源和渔业资源发展经济,还注意发挥人的作用,发展纺织业。

《史记》讲,“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

“女功”就是纺织业,具体地讲有纺纱织布,做衣服,刺绣,编织等等。

由于这些工作主要是女同胞从事的,所以古代叫“女功”。

姜子牙号召齐国的妇女发展纺织业,同时,要特别注重技术,提高质量。

“极技巧”的“技”是提高技术水平,“巧”是提高产品质量,“极技巧”就是把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都做到极致的地步。

在齐国,姜子牙把纺织业当作比农业更重要的主业,又让女同胞们充当生产的主力军,这种作法是把副业变成了主业,把配角变成了主角,通过发展纺织业,有效地减少了自然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局限,很好地发挥了
人的主观能动性。

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齐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齐国的鱼、盐,纺织品等畅销全国各地。

周围地区的老百姓听说齐国的经济发展了,也纷纷迁居到了齐国。

周围一些诸侯国听说齐国崛起了,也都恭恭敬敬地到齐国来朝拜。

齐国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了一个发达的地区。

姜子牙的成功经验有3点:第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第二,工商并举,生产先行。

姜子牙发展工商业,首先从发展实体经济入手,通过搞渔业生产、盐业生产、纺织业生产,来增加物质财富,为商业贸易奠定基础。

第三,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这一点在纺织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姜子牙依靠这些作法发展齐国经济,而他的这些作法,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都是屡试不爽的成功之道。

姜子牙是一个小商小贩出身的人,他利用自己独特的商业智慧,一辈子干成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协助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另一件大事是开创了齐国。

姜子牙是齐国的开国之君。

齐国自西周初年建立,经历了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被秦国灭掉,立国长达800年。

这个时期,齐国一直是我国东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地方,而这个基础正是姜子牙建立的。

姜子牙之后,又过了300年,还是在齐国,又有一个小商小贩出身的人,在新的历史机遇当中大显身手,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干了一
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个人是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