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
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一、规划范围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
总规划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
规划建设用地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公顷。
四、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
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
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五章 景观生态规划
第五章景观生态规划5.1 中新生态城生态条件分析5.1.1 自然条件1. 地形地貌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地形较平坦。
地面高程一般在1.3m~2.6m左右(黄海高程,以下均同),局部低洼地区高程不足1.0m。
园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
2. 气候气象苏州市地处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较大,日照充分,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季风变化明显,冬季盛行大陆来的偏北风,以寒冷少雨天气为主,夏季盛行海洋来的东南风,以炎热多雨天气为主,春秋两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期。
3. 植被该地区自然植被基本已消失;次生植被分布面积极小;人工植被为园区的主要植物类群。
园区内次生植被主要为高度次生的野生灌草丛植物,一般分布在荒草地和田坎上。
灌丛高度为20-80cm,大小不等,覆盖率约为40%-50%。
常见的物种为紫花地丁、菟丝子、马鞭草、夏枯草、曼陀罗、车前草、蒲公英、艾蒿、结缕草等。
园区内人工植被大体分为园林绿化和农业作物两大类。
4. 动物园区的渔业生产历史十分悠久,目前以养殖为主,养殖水产种类繁多,主要鱼类有青、草、鲢、鳙、鲤、鳊、梅鲚鱼、白鱼、鳜鱼、鳗鲡、鳝鱼等;甲壳类有虾、蟹等;贝类有田螺、蚌等;爬行类有龟、甲鱼等。
两栖类有蛙等。
园区内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为后期人工建设的绿化林和景观观赏绿地。
由于原有生态系统的消失和长时间的开发建设,园区内的鸟类大多数已迁徙。
有一些林栖型的鸟类。
项目区所在位置是世界鸟类迁飞路线中,东亚与澳大利亚路线的一个环节。
目前,一些本区域内历史上有过记录的候鸟一般很难发现,这些鸟类包括:白鹭、白鹳、东方白鹳、白琵鹭、池鹭、凤头麦鸡、黑水鸡、花田鸡、环颈鸻、卷羽鹈鹕、流苏鹬、牛背鹭、水雉、夜鹭等等。
图5-1 世界候鸟迁飞路线图5.1.2 景观条件1. 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种类包括四旁植物、道路绿化、湖堤及河道绿化、观赏树木等。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四章 能源规划
第三章空间环境建设3.1城市设计3.l.1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总体形象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符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化,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3.1.2 生态科技城城市设计原则生态优先、绿色交通、功能混合、尺度宜人、情趣盎然的不夜科技城。
3.1.3 居住空间意向在北部居住与研发区设置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相通,场地水系集合景观、生态、雨水收集、排涝、行洪等功能,既方便场地排水(防水灾),又可结合景观做微地形,或做成人工湿地,净化场地排水,增加生物多样性,挖出的土方可就地平衡,堆成优美的绿化屏障,遮蔽北边高速铁路的噪声。
1)通过场地水系将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2)场地水系:场地水系总宽度包含两侧绿化以及步行道共9m。
分图图册已按中轴线定位水系在场地的出入口位置,水系在场地中的流向与形态应结合建筑组团灵活布置。
3)场地水系应采用T形断面,综合考虑平时游览及暴雨行洪的需要。
如图3-1多样化的水系驳岸设置,可供适宜人们步行、骑车游览,水系两侧可结合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小型广场、锻炼场地、观演等设施。
图3-2水系剖面可见两层亲水界面,第一层围紧水面得步道,第二层为绿化两侧的步行和骑车路。
图3-3和图3-4可见水系两侧也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提供优雅,静谧的高档住区环境,适用于A1—01、Al—02、A1一05、A2—0l、A3一l1等低密度高档住区。
4)地块A1-02、A1—03、BI一02、B4—01、B6.01、B6—02应利用水系及建筑挖方在沿高铁一侧设置人工高起地形,密植乔术,形成有效的声屏障。
图3-1水系剖面(多样化的水系与驳岸设置)图3-3水系剖面3(可结合会所等住区服务设施) 图3-4水系小透视图3.1.4研发区空间意向研发区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设置商业、文化娱乐、研发、居住混合区,设置影院、酒吧、商业街等服务设施,积聚人气,变目城为不夜城,提供高质量、经济的公共服务和设施以及从早至晚丰富的生活体验,吸引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在此工作和居住。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一~七章教案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
苏州生态科技园区规划方案概述苏州生态科技园区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是苏州市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园区。
以生态环境优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建设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园区,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一、园区规划框架1.1 总体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高标准建设绿色园区;-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坚持开放包容,吸引优质企业入园发展,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1.2 园区定位园区将聚焦生态科技创新领域,设立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环保科技、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等产业,并将这些产业与苏州现有的优势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1.3 园区规划布局园区将总规划分为创新研发区、产业转化区、生态保护区三大功能区。
1.3.1 创新研发区创新研发区作为园区核心,将建设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和创新平台。
主要功能包括苏州生态科技研究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生物科技实验室等,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研发合作等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3.2 产业转化区产业转化区将依托于创新研发区的科技成果,引进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具体产业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园区将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技术转让、股权投资、孵化加速等,支持企业的创新创业。
1.3.3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将围绕着园区的湿地、森林等自然景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园区将建设生态湿地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等,通过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的生态科技园区。
二、主要举措2.1 建设绿色园区园区将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推行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措施,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
同时,园区将建设公共绿地和景观湖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品质。
2.2 优化科研设施园区将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科研设施和人才,提升科研条件和水平。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
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成果浅析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摘要】苏州中新生态大厦设计为绿色三星建筑,开工初期即确定了创建“国家级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目标,通过对绿色施工中的部分成果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在环境保护、节水、节电、节能和资源利用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今后绿色施工项目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期刊名称】《建筑施工》【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2页(P1126-1127)【关键词】中新生态大厦;绿色施工;数据成果;环境保护【作者】甘宗华;汪少波;何建兵【作者单位】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苏州中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61.1+21 工程概况苏州中新生态大厦使用了22项最新的绿色建筑技术。
项目建成运营后,经测算可节电2 100 000 kW·h/a,节水21 000 t/a,同时建筑物内部环境的舒适度及智能化程度也大幅提升。
从绿色建筑技术预期效益估算、成本投入及占总造价的比例来看,打造绿色建筑极具“性价比”,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实施成果与体会2.1 环境保护实施成果1)环境保护控制项、资源利用、人员健康、扬尘控制、污水排放、噪声控制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较好,而在废气控制、建筑垃圾处理等方面则略有欠缺。
2)移动厕所、噪声监测点、医务室、基坑封闭降水等方面的实施较好。
环境保护核心内容中,内支撑破拆混凝土、废金属、废木材等建筑垃圾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8.80%,而其余项目处理数量则相对较少。
2.2 环境保护实施体会1)与安全文明施工相关的环保内容实施情况较好,应加以保持和提升,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安全文明标准。
2)现浇结构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是非常大的,从目前行业的趋势来看,推行工业化设计、提高工业化生产比例和现场装配率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
从江南水乡到生态园区——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例摘要:以自然为师,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
关键词: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向自然学习的生态建筑实验提到苏州,在过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小桥流水、饶富诗意的一座城市。
然而,近年来迅速地开发和对自然环境、水系的轻忽、破坏,苏州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已不复当年的想象。
中新生态科技城是本人进入现单位后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于2006年开始,建设于2007年。
项目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和展业路。
总用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七万七千平方米。
中新生态科技城的规划是园区青剑湖板块开发的新里程。
面对昔日开发对环境破坏的教训,工业园区的规划已深切体会并认识到生态开发对环境永续的重要性。
因此,中新科技城在工业园区既有的规划架构下,以自然为向导,尝试将大自然的物理特性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创造,区内环境的尺度从外部的景观植栽、建筑配置、量体规划,到建筑内部的平面布局、材料构造、建筑立面皮层处理等。
透过此规划策略,达到绿色生态建筑的标准。
重整水文与交通的纹理中新科技城本着打造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一个水纹理健全、风环境宜人,同时兼顾景观视野的健康而舒适的环境。
交通规划方面则是站在以行人为主导的尺度,考虑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安全性、舒适性成为交通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设计重点。
在水系纹理规划上,在基地核心区域设置了一处主湖景,透过此水域将周边通过的水道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可以整合基地内的雨水排放及循环水净化系统;另一方面,透过水道与植物的种植可以改善基地内的微气候环境,使水环境在开发后能形成更建康、可持续的过滤系统。
基地策略建筑体量策略建筑导风策略生态环境的策略布局中新科技城的生态环境创造是以形成四大天然元素的微气候系统,即绿、水、风、日照条件的改善为目标来设计,来自于不同尺度下环境的规划策略。
这四大策略(地块与绿化、建筑量体与建筑空间、建筑导风与立面遮阳、建筑主体绿化)分别对应地块内的物理环境及地理环境条件下不同的主导因素。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00061号地块项目”初步设计抗震设防审查意见
的通知
【法规类别】勘察设计
【发文字号】苏住建抗[2010]212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2010.11.19
【实施日期】2010.11.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00061号地块项
目”初步设计抗震设防审查意见的通知
(苏住建抗〔2010〕212号)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
根据《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组织建筑结构专业的有关专家,于2010年11月15日对你局转报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新生态科技城DK201
1 / 1。
苏州新区规划
摘要: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
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为促进苏州高新区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保障高新区山水生态格局,指导苏州高新区范围内镇、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苏州市规划局高新区分局特委托江苏省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特编制《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
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苏州高新区行政区陆域范围,总面积约223平方公里。
02 煦划范困圉厘型态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莲分区规划(芝年)Tlw InlBr^abon 由Urban A Counlryaod Hw Dislrld Planning in SND(HuqiLi 口iMhdE)将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区、生态环保的示范区、现代化的新城区。
3、功能定位真山真水新苏州:以城乡一体化为先导,以山水人文为特色,以科技、人文、生态、高效为 主题,集创新科技生产、高端现代服务、人文生态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 代化城区。
I Bi 叱£丁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城乡一体化暨分区规划(如必交- MHi 由 用地境划用总体空间结构:“一核、两轴、三心、六片”。
一核:以阳山森林公园为核心,将山体屏障转化为生态绿核,并成为各个独立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汇聚点。
两轴:太湖大道发展主轴:是新区“二次创业”的活力之轴,展现科技、人文、生态的融合。
京杭运河发展主轴:展现运河文化的精华,是城市滨河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公共功能与滨水风光的活力融合。
三心:以浒通片区中心、科技城片区中心、狮山路城市中心构筑三角状的极化空间,为各自所在的城镇建设组团提供公共配套服务。
六片:包括狮山片区、浒通片区、横塘片区、科技城片区、湖滨片区(苏州西部生态城)、阳山片区。
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报告 第二章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生态规划2.1 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分析1.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单一,功能混合性不足。
居住与研发用地各成一体,被道路完全隔开,缺发研发与商业混合、居住与商业混合用地,服务配套用地不足,商业配套、会展酒店、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设施缺乏,容易导致园区建成后人气不旺,研发区夜晚变成空城,而居住区成为卧城。
2.现状规划的绿地、水系等等生态网络破碎,几乎完全打破原有场地水网密布,与阳澄湖、青剑湖的多方向贯通的生态安全格局。
(见图2-1)原有分散水系被裁弯取直,对外连通口大大减少,自然驳岸与河底被硬质化,水系的自然净化、动植物栖息等生态功能遭到破坏,水质有恶化趋势。
图2-1生态科技城场地原貌图3.现状规划的绿地系统中的集中绿地间距过大,相互联系较弱,没有与场地水系良好结合。
中央水面与西侧研发、居住区与南侧厂区水系联系过弱,缺乏足够宽度绿化的保护,使现有园区最重要的生态廊道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形成动物的迁移廊道与动植物多样性的集中地(见图2-2)图2-2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图4.商业设置在场地的东西两侧,距离场地中心开发强度最高的中心研发区距离过大,不利于步行出行,且为单边模式,不利于积聚人气。
部分居住地块单元尺度很大,功能单一,缺乏近人尺度,比较适宜驾车出行,街道简单采用方格网状路网,过度强调通过性,缺乏趣味性,不利于步行和生活,同时破坏绿地系统的完整性,使其碎片化(见图2-3)图2—3生态科技城现状土地利用体块分析图5.工业区仅西北角有一处小型集中绿地,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整体生态环境较差与生态科技城的建设目标不相称。
2.2 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2.2.1 规划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密布连通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水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苏州工业园区布展大纲脚本稿
V09401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布展大纲(讨论稿)一、主题定位与建设目标:●定位于综合展现和推广提升园区形象的城市展览馆:规划与成就相结合,以规划建设的角度,展现园区开发建设15年来的成果。
展现园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市的发展远景目标。
●成为学习借鉴园区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专业经验的重要载体。
●借鉴新加坡经验,让展厅成为参观园区的必到之处和重要的旅游景点,成为园区城市旅游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体现人文气息和城市文化,亲和力,让外来者羡慕我们的城市。
●充满乐趣的全新体验之旅。
以互动体验展示的核心理念,让观众发现园区城市之美、体验城市细节、发现背后的精巧构思和创意、感受规划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努力。
二、展馆分区定义:三、展示大纲:A-1 第一展厅:序厅及园区总体概况展示区●观众在这一区域将完成对苏州工业园区基本情况的了解。
这也是整个展馆的必要前奏。
●展区中央设置园区记忆展区,作为首层布局核心,体现了园区对苏州文化的尊重。
●入口处设置总服务区等公共服务功能。
一、序厅:包括展厅形象及公共服务台、接待台、展厅导视及查询设施1. 展览指南2. 前言3. 中新两国国旗4. 邓小平、李光耀照片、语录5. 中新两国签约大幅图片、图片说明二、园区概况及发展成果展区1.园区足迹●园区大事记:时间线索图文展墙、内嵌媒体播放器循环播出各历史节点图片●历次理事会多媒体查询平台●组合式展柜,重要历史事件实物、文本等●领导题词实物2.领导关怀●组合式拼接屏幕墙,12块80英寸屏幕拼接显示领导图片、视频3.园区记忆(展区扩大)●园区1993:开发前水乡风情原貌,地理历史人文简介●创意怀旧空间:民居生活场景复原,搜集江南农村生活实物展品●多场景幻影成像系统“上项村的前世今生”——以上项村15年变迁为线索,展现园区开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4.新城崛起●SIP 1994规划手绘效果图●SIP 2010最新的现状全景照片●一组体现园区建设新貌的图片●新旧对比(地投影)●体现园区巨大变迁的创意造型5.辉煌成就:一组体现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展示。
苏州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
②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体现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中丰富城市绿地中园林植 物品种,构建多层次的城市植物群落是基础。采用近自然的绿化理论, 通过建设各类绿地,吸引野生生物进入城市,才能建设景观优美物种 多样化的稳定生态系统。
㈠公园绿地树种选择
一环:古城区古城墙、护城河两侧用地所形成的环古城风貌景观带
防护林
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 大环境绿化。弘扬和加强苏州水城独具特色的绿化风貌,充分利用自 然水网,加强其两侧绿地的建设,形成全城的绿色廊道系统,点、线、 面相结合,构筑健全的绿色生态网络。
⑥各城市分区片的绿地系统规划多方参与,导致水平参差不齐,绿 地范围变动大, 统一性和延续性不够,城建过程中绿地被挤压改性 易发生,影响整体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五、从长计划,全面科学发展苏州城市绿地建设
1.生态优先原则,增加生物多样性
①苏州的自然条件优厚,为丰富动植物品种创造条件
苏州地处温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1000mm左右,属亚 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全 市现有耕地面积288168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顷。其中耕地87% 为水田,主要种植水稻、蚕桑、林果等。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出产淡 水鱼30 多种,长江白鲒,太湖银鱼、阳澄河大闸蟹,吴江紫须蟹等 为著名特产。淡水珍珠养殖頗具规模,品质优良。
多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 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
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 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 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 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 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 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 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 城市风貌。
苏州西部生态城总体概念规划
中国苏州“ECO—未来城”总体概念性规划 Urban Design of ECO-Future City In Su Zhou , China
ECO – FUTURE CITY
基地解读
location Interpretation
【现状建设用地分析】
中国苏州“ECO—未来城”总体概念性规划 Urban Design of ECO-Future City In Su Zhou , China
【 空间理念:溶解城市】 规划概念
ECO-FUTURE CITY
Vision
在水一方
生态宜居
人类活动 空间集聚
山水融城
中国苏州“ECO—未来城”总体概念性规划 Urban Design of ECO-Future City In Su Zhou , China
【 空间理念:溶解城市】
ECO-FUTURE CITY
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进行着重要而执着的实践,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高
级形式。如日本北九洲市、巴西库里蒂巴市、仁川可持续城市等。
春、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而“生态城”也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城市建设概念。 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近年来,上海、天津、哈尔滨、重庆、常州、成都、秦皇岛、日照、贵阳、唐山、襄樊、长
Chapter 01
1 规划概 念 Vision
中国苏州“ECO—未来城”总体概念性规划 Urban Design of ECO-Future City In Su Zhou , China
规划概念 Vision
生态城市不是一个一维的概念,而是多维的统一。
中国苏州“ECO—未来城”总体概念性规划 Urban Design of ECO-Future City In Su Zhou , China
苏州生态景区策划书3篇
苏州生态景区策划书3篇篇一《苏州生态景区策划书》一、项目背景苏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园林艺术闻名于世。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发一个具有特色的生态景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策划书旨在打造一个集自然生态、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苏州生态景区,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理想场所。
二、景区定位1. 主题定位:以生态为核心,融合苏州地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生态文化景区。
2. 市场定位:面向国内外游客,重点吸引家庭、情侣、学生等群体。
3. 功能定位:具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功能。
三、景区规划1. 生态景观区建设湿地景观,种植各类水生植物,营造自然生态的湿地环境。
打造森林景观,种植多种树木,形成绿树成荫的森林氛围。
规划花海景观,种植各种花卉,打造绚丽多彩的花海世界。
2. 文化体验区建设苏州园林展示区,展示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设立民俗文化街区,展示苏州的传统民俗文化。
打造文化演艺广场,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演艺活动。
3. 休闲度假区建设度假酒店,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
规划休闲娱乐设施,如温泉浴场、游泳池、儿童乐园等。
设立餐饮街区,提供各种美食。
4. 科普教育区建设生态科普馆,介绍生态知识和环保理念。
设立植物科普园,展示各种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
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四、营销策略1. 网络营销建立景区官方网站,发布景区信息和旅游攻略。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景区宣传和推广。
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开展线上售票和预订服务。
2. 活动营销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花卉节、民俗文化节等,吸引游客。
开展亲子活动、情侣活动等,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与旅行社合作,组织旅游团队。
3. 品牌营销打造景区品牌形象,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进行景区宣传报道。
推出景区特色纪念品,扩大景区的影响力。
五、服务管理1. 游客服务设立游客服务中心,提供咨询、售票、导游等服务。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完整版)苏州⼯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苏州⼯业园区⾸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1.1 天然环境苏州市域⾯积8488平⽅公⾥,其中178平⽅公⾥(包括14.2平⽅公⾥的古城)是属于市区。
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地势基本平坦。
太湖(2,425平⽅公⾥)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注⼊长江和⼤海,五千年前这⾥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道与太湖连接。
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量和⽔位。
这些风景怡⼈的⽔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威尼斯”。
苏州位于长江三⾓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
京沪线铁路和京杭⼤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络和众多的河流/⽔道⽹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陆交通途径。
1.2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567万⼈。
其中:市区⼈⼝856,700⼈,⾃1975年以来,苏州市⼈⼝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涌⼈,这⾥的⼈⼝增长率相信会升⾼。
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增长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对苏州市⼈⼝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然增长。
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中少于10%是从事第⼀产业(⽐如农业和渔业),⼤约60%从事第⼆产业(⽐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如零售业、酒店和⾦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苏州是中国⼀⼤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著称。
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前14.2平⽅公⾥古城的所在地。
苏州科技城规划
苏州科技城规划苏州科技城(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及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分析,规划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区。
该城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旨在成为苏州地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
苏州科技城规划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计划分为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农业区及配套区四个部分。
核心区将建设成集高新技术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设施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创新创业的热土;生态农业区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配套区将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全城居民提供便利。
苏州科技城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基地。
其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
同时,该城区将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条件。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苏州科技城管理部门将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还将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措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和创业者。
苏州科技城的规划建设对于苏州的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将有效促进苏州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苏州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地位。
同时,该城规划的实施也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整个苏州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总之,苏州科技城规划的实施将为苏州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为苏州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该城区将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全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对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三、 方 案设 计 内容
结 合 湿地 自身 的 特色 、周边 用 地 情 况 及 所 在 地 域 文 化 等 资 料, 进行深入的分析 , 提 出“ 苏州
中新 科 技 城 湿 地 公 园 ” 布 局 结
“ 绿 洲 鸟语 ” , 大小不 一 的生 态 岛屿 被 布 置在 水 流速 度相 对 湍急 的 图4
到 生态 平衡 , 为人 们 提供 游 览 、 休闲、 娱乐 的好 去处 。 关键 词 : 景观 设 计 ; 生态; 自然 ; 人 性 化
一
、
项 目概 况
“ 苏州 中新 科 技城 湿 地公 圉 ”位 于苏 州 工业 园 区北 部 中 新生 态 科 技城 中
心部 位 , 设 计面 积 约2 2 . 1 5 公 顷 。其 核心 区 呈 三角 地块 , 东 西 约8 0 0 米. 南 北 近 4 0 0 米 。区块 西 南 角 、 东北 角为发 展 用地 。 将 分 别用 于生 态 科技 城标 志 景 观建 筑 及 地 面静 态停 车 使用 。 北 侧与 阳 澄湖 衔接 的 滨河 区 域呈 带状 , 南北 长 约6 5 0
园林 绿化
对苏 州 中新生态科技城 湿地公 园景观 设计探 究
摘要 : 城 市 湿地作 为城 市 中生态 多样 性 的代 表 之 一, 如何 协调 保 护 与开发 湿地 、 体 现 自然 与人 工 的和 谐 关 系、 体 现城 市 景观 设 计 的人 性 化 , 是本 项 目设计 探 究的 核心 问题 。 根据 “ 生 态设 计 理念 ” 提 出保 护 、 改造 、 美 化 的创 新 而 务实 的 方案 , 发挥 城 市 湿地 功 能 , 达
构 —— “ 一轴 、 两翼、 六区、 十 四
景” 。如 图 1
苏州乐园森林世界初步规划思路V1
苏州乐园森林世界初步规划思路V1苏州乐园森林世界初步规划思路初步设计思路第PAGE I页目录TOC \o 1-4 \h \z \u 第1章系统概述 11.1 项目背景 11.1.1 项目概况 11.1.2 市场需求 21.1.3 市场定位 31.2 应用价值分析 31.3 竞争分析 41.4 主题乐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动向 5第2章总体设计 62.1 项目建设目标 62.2 方案设计原则82.3 系统架构92.4 物联网102.5 云计算102.6 大数据112.7 运营参数12第3章系统介绍12第4章运营分析12第PAGE 12页系统概述项目背景项目概况项目地块位于苏州市中心西侧苏州高新区,距离市中心约12公里,离太湖距离约6.7公里,位于大阳山脚下,西邻太湖,其所在的森林公园覆盖率达88.64%,是苏州的“城市绿肺”。
根据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该区域集旅游,文化、自然于一体,打造苏州西侧区域的生态科技城,为基地项目产品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
项目分为五个主要功能区,商业区、森林乐园区、酒店区、后勤区、停车场区。
商业区位于西北角,酒店区位于东北角,后勤区位于东南角,停车场区位于西南角,其他则为森林乐园区。
森林乐园主入口位于北侧,在乐园内分为六个主题板块,从入口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森灵树广场区、螺旋森林区、水雾森林区、涂鸦森林区、冻原森林区、黑暗森林区。
每个区域有各自独特的植被造景和主题营造。
再通过适当的绿化设计而产生的各功能区之间分隔过渡效果,从而既保证各功能区的相对独立,又确保园区整体景观与游乐设施的相融性。
乐园后期区位于酒店区南侧。
市场需求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表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出现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人们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更追求精神消费。
2013年,中国人均GDP 已超过6000美元,2015年已超8000美元,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破万。
在世界旅游组织《休闲时间对旅游业的冲击》报告中,其预测尽管21世纪旅行人数会增加,但人们花在旅游娱乐的时间会减少,由于缺少时间,他们会寻找那些能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欢愉的旅游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苏州中新科技城生态规划纲要第一节规划编制背景中新生态科技城是苏州市和新加坡联合开发的券州工业园区中的一个区块。
其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l丁2005年底完成了《苏州工业同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该项规划在传统规划方法的框架内进行了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市政工程规划等专项规划,解决了地块南区的研发工厂区和北区研发居住区等基本的功能分区问题。
该项规划建立了中新科技城用地基本合理的框架,满足了土地迅速开发的要求,但局限于当时的视野与环境,是按传统规划方法以土地开发为目的规划,简单地采用从预测人口规模到功能分区到土地开发的以需定供的线性思维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各种规划措施,降低对资源与能源的耗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问题。
近年来,在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等已成为政府的口号和要求。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生态科技城,从生态优先.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因此在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中新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2008年月,委托清华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等规划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苏州中新牛态科技城生态规划,目标是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当生态规划编制启动时,中新科技城场地已经按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三通一平”的场地准备工程,主要路网已经成形.部分市政管线已经敷设,地块划分基本完成,部分土地已在拍卖.主要水系已经成形,大部分驳岸工程已经完成。
所以此次生态规划并非在场地原生态状况下的“初始”规划.而是在场地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条件下的“改进”规划,并要配合开发建设的进程(如地块拍卖、招商引资)等。
苏州中新生春科技城生态规划文本第二节生态规划目标和内容第一条生态规划目标生态优先,从资源、能源与环境一体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态科技城的规划和建设,全面推进园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建设一个倡导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示范性科技新城。
第二条生态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水环境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环卫规划等六个方面(见图I-1)。
图1-1规划内容第三条环境建设生态策略1 保护场地环境生态功能2 降低资源、能源耗用3 建设牛态景观和绿色空问4 降低周边坏境(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不利影响第四条生态支撑系统发展策略l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 能源供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 垃圾收集和处理第五条社会发展战略l 清洁健康舒适的宜居环境2 多样化住宅混合开发和混合社区3 就业、居住、商业、文化、休朋综合功能第六条产业与经济发晨战略l 促进单一制造业经济向高科技研发型经济转变2 建构研发与中试基地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实现循环经济第七条定位综合时问维度(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使用——改建——拆除——再利用)、技术维度(建筑、能源、水、景观、生态)和使用者的维度(健康、舒适、高效),建设“一然和谐、经济循环、资源高效、生态文明”的示范性江南术乡宜居新城,打造“现代化、园林化、人性化、科技化”的牛态城镇。
第八条规划指导原则1 重视水乡特色之自然环境的牛态修复、生态补偿与建设2 强调景观系统的庆域绿量平衡和牛态功能提升3 重视土地生态价值的提升和上地的集约利用4 注重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5 重视低碳节能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绿色建筑与社区6 注重高端技术与适宜节能生态技术的协同应用7 重视雨水收集利用和非传统水源利用8 强调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片9 强调社_x的和谐与活力、重视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建设10重视市场运作,推动政策与制度创新第九条建设目标针对场地现有状况、周边资源情况及未来产业结构.设计的建设日标如下表所示。
1绿量率指的是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值,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考核指标。
叶面积几十绿量,可以反映绿地的质量。
2指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可绿化总面积的比例,具体通过总体规划和分区域景观绿化规划指标进行控制。
第三节现状条件第十条规划范围中新生态科技城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北部,阳澄湖的东南角,距离工业园区一期核心区直线距离约10公里。
用地东部边界为规划城市道路,南部边界为沪3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4物种多样性指数=考核验收年的动植物种数/基准年的动植物种数。
基准年为生态规划实施的前一年。
具体的考核方式为专项调查。
5指参考现有居住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如北京、天津、重庆等地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包括围护结构节能、设备系统节能等技术的集成。
6指太阳能与建筑实现一体化的比例,按照建筑的栋数进行统计。
具体一体化的要求参考《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等技术标准。
具体考核方式为设计阶段的图纸审核和建成后的现场检查。
7指应用包括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后,对常规能源的替代率。
8至少达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建筑评奖办法》的要求,并参照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执行。
宁高速公路,西部边界为青剑湖,北部边界为规划沪宁高速铁路(见图l一2),规划用地总面积3 99平方公里。
圈1—2区位图第十—条自然与生态条件该区场地基本平坦,自然植被和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基本消失,为一块经过土地平整的开发建设用地,需要在科技城规划建设中进行牛态补偿和重建。
第十二条地质水文条件1 场区处于滨湖堆积平原地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2 原有水系已经填埋和改变,规划园区内地面水系两与青剑湖,北与阳澄湖联通.水质为Ⅳ、Ⅴ类水质标准:3 场地处于周围河湖百年一遇洪水水位以上,但需要考虑集中暴雨时场地雨水的及时排除;4.地下水除氨氨指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基本存《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I~Ⅲ类标准之间。
第十三条周边交通与联系规划区北侧和东侧为快速路,西侧为青剑湖边的主干路.与唯亭镇联系成为主要的生活联系方向,而且交通联系顺畅。
北侧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规划区与阳澄湖之间形成阻隔。
南侧沪宁高速等多条密集的国家级交通走廊隔开了规划区与工业园区中心的联系,规划区缺乏向南与主园区和主城区联系的干线道路。
规划区距离市级快速公交走廊普遍有3-5公里的距离,公交换乘条件不佳。
第十四条基础设施条件电力:规划建设一座110kV变电站,位于双阳路南侧,作为生态城主要电源燃气:规划以双阳路D300mm市政燃气管道为主要气源供气:供水:区内自来水由双阳路市政供水管道(DNl000mm)直接供给。
排水:区内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体系,污水经双阳路市政污水干管收集,排入市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雨水经雨水管道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第十五条生态规划成果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生态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成本、规划说明、生态规划纲要与地块生态控制性指标等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生态科技城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第十六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再现苏州水网勾连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并提升生态科技城的自然环境质量,营造生态结构安全、景观优美、自净能力良好的自然环境:确保场地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公交导向发展,集约使用土地建设功能混合、从早到晚生机勃勃的生态科技新城。
第十七条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规划原则L 总量不变、结构优化原则:在保证土地开发强度基本不变的条件下(建筑面积、绿地面积)的条件下,结合居住区、研发区、厂区的不同特点.对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进行重组,进行结构优化,保证有限绿地、水系的生态效益、景观效果达到最佳(见图2一l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
2 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土地的集约使用、晟大化绿地的生态效能以及减少资源与能源的耗用量来虽大限度地减少园区的生态足迹,使3万的生态科技城人口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舒适3 采用积极的生态补偿措施:在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入研发区与工厂区积极采用屋顶绿化等生态补偿措施。
4 功能混合、便利出行原则:通过土地居住、商业、研发等利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减少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方便步行、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出行,增加园区的活力,增加园区的常住人口,变“卧城”为“不夜城”。
图2-1 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二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空问结构第十八条生态规划的空间结构构建“—轴、两区、两带、多核心、水网勾连”的城市空间结构(见图2-2) 生态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
构建由中央绿色生态轴、各集中绿地公园、大型水面与河道水系、屋顶绿化构成的,地面、水面、屋顶、空中多层次完善的生态网络。
结合中央绿色生态轴与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通过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与各个核心间便利的公交系统,以及与外部公交系统的有效衔接,降低私家车出行量。
1. —轴:位于园区的中心位置,沿中央湿地公园南北向贯通.北侧连接阳澄湖,南侧连接研发工厂区形成中央绿色生态轴,轴线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两区:北双阳路分隔成南北两区,北区为生态科技城的居住研发区,南区为研发工厂区。
3. 两带:包含北部沿阳澄湖一侧的观湖景观带和西部沿青剑湖一侧的观湖风光带。
4 多核心:生态科技城除了设置中央绿色生态轴外,分散设置3处集中绿地公园,紧邻商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处休闲与商业服务核心,构建了便利的休闲、购物网络,彼此保持500米的服务半径.确保居民与工作人员在生态科技城任意位置,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极大地方便了日常休闲与购物。
图2—2生杏科技城生态科技城调整规划体块分析图5 水网勾连:在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集合雨水收集、排涝、行洪、景观、生态廊道等功能于一身的场地水系与周边阳澄湖、青剑湖等水系连通.将现有各地块划分为大小适宜,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组团。
围绕水系设置公共绿地公园。
恢复苏州传统的河网、湖泊等湿地生态景观和江南水乡风貌。
第十九条多样化混合利用与弹性的土地利用方式1. 突出办公、研发、商业、住宅等用地的多样化开发与相互的混合布置。
北部居住研发区设置了一类低密度住宅区与二类普通住宅区,南部研发工厂区设置了配建的工人宿舍区。
沿中央绿色生态轴两侧布置商业办公混合用地、商业居住混合用地以及商业金融与研发用地。
2 通过用地功能的混合布置,可以缩短交通行程,减轻交通基础设施负担,减少私家车出行量,引导城市紧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