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详细版】
天津中新生态城重大意义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
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137页PPT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Thank you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完整版)
大力发展生态型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特色 旅游和康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形成生态型的现代服务 业体系。
2、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 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5万; • 2015年人口规模达到20万; • 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35万。
除常住人口外,还将容纳城外居住的就业人口6万人, 以及暂住性消费人口3万人,本地居住、区外就业8 万人。
用地规模
2020年,规划总建设用地为2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模
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占总建设用地 40%,产业用地占10%,商 业用地占3%。公共绿地占 18%。人均建设用地不超 过75平方米,低于国家的 用地标准。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 ❖二、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总体规划的审查过程
项目背景
2007.4,温家宝、吴作栋会谈
提出“三和”、“三能”
人与人和谐共存 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 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占地面积: 约3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0年, 中期至2015年, 远期至2020年。
规划范围
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 三分之一是有污染水面, 三分之一盐渍化荒地, 水质性缺水 自然条件恶劣。
1、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区域条件
选址依据
中方:依法取得土 地、不占耕地、节 地节水、实现资源 循环利用。 新方:能复制、能 实行、能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
规划范围
东至汉北公路—规划中央 大道,西至蓟运河,南至 永定新河入海口,北至规 划的津汉快速公路。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设计方案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
2007年11月18日,中国和新加坡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按照协议,生态城将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建设方式要“能实行、能推广、能复制”,探索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发展的样板。
生态城重点构建循环低碳的新型产业体系、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系、优美自然的城市景观体系、方便快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循环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以及宜居友好的生态社区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和新型产业化道路。
>>全文 >>提建议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签署了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生态城正式选址天津滨海新区。
生态城的建设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
温家宝总理强调,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李显龙总理认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一个打造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究资源节约的城市。
两国政府确定,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努力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距离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离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离北京150公里,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
规划区域内现状三分之一是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土地盐渍化严重。
在这样一个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符合中新两国政府确定的不占耕地、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选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两国政府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中新生态城规划
生态城具体位置是在天津滨海新区内的汉沽和塘沽两区之间,占汉沽区南部20平方公里,塘沽区北部10平方公里。
汉沽区多为盐碱地,属于干旱水源不足的地方。
区内现有18万人口,区内西北部有农业,东南部有海洋渔业和化工企业。
生态城主要占用汉沽区南部,并且不占用耕地,计划投资300亿元人民币。
中新生态城管委会负责同志汇报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情况。
中新生态城总规划师介绍了《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纲要》。
专家们对中新生态城规划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进一步完善中新生态城规划纲要,编制总体规划,从突出生态建设特点发展绿色交通、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地区活力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生态城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征用、起步区开工准备、环境整治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同时,在产业发展方向方面也开始重点研究定位,环保产业、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以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已经纳入发展视野。
据介绍,为了使生态城项目实现高标准、高水平,走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之路,管委会提出要从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的目标:一是在规划设计上的突破;二是在绿色建筑上的突破;三是在区域交通上的突破;四是在能源利用上的突破;五是在绿化环境上的突破;六是在产业结构上的突破;七是在城市管理上的突破;八是在社区建设上的突破;九是在水系改造上的突破;十是在防灾减灾上的突破。
一致认为,生态城总体规划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立足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实际,统筹考虑生态建设、资源节约、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经济活动的和谐,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将成为生态城开发建设的基本依据。
中新生态新城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的和谐共融,这里的水、电、气、热,都会尽最大可能利用再生能源和新兴技术,废水、废弃物等会"变废为宝",由于废物与资源实现循环转化、利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环境的"零污染"。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部片区(05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目录1 总则 ......................................................................................................................................... -2 -1.1目的................................................................................................................................ - 2 -1.2依据和期限.................................................................................................................... - 2 -1.3编制方法........................................................................................................................ - 2 -1.4规划成果........................................................................................................................ - 2 -1.5实施管理........................................................................................................................ - 3 -1.6规划调整........................................................................................................................ - 3 -2 规划导则 ................................................................................................................................. -3 -2.1规划范围........................................................................................................................ - 3 -2.2功能定位........................................................................................................................ - 3 -2.3规划结构与层级划分.................................................................................................... - 4 -2.4土地使用性质................................................................................................................ - 4 -2.5土地开发强度规定........................................................................................................ - 5 -2.6住房建设........................................................................................................................ - 5 -2.7配套设施........................................................................................................................ - 5 -2.8绿地控制规定................................................................................................................ - 6 -2.9公共空间........................................................................................................................ - 6 -2.10建筑控制...................................................................................................................... - 7 -2.11广告和标识.................................................................................................................. - 8 -2.12六线控制...................................................................................................................... - 8 -2.13 道路交通..................................................................................................................... - 9 -2.14水系统规划................................................................................................................ - 11 -2.15能源利用规划............................................................................................................ - 15 -2.16信息化规划................................................................................................................ - 17 -2.17环卫工程规划............................................................................................................ - 17 -2.18综合防灾规划............................................................................................................ - 18 -2.19管线综合.................................................................................................................... - 19 -2.20 街区空间特色控制................................................................................................... - 20 -3 生态细胞用地布局指引 ....................................................................................................... - 28 -附表: ....................................................................................................................................... - 29 -表1 规划用地汇总表....................................................................................................... - 29 - 表2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 29 - 表3 土地使用兼容性表................................................................................................... - 31 - 表4 配套设施一览表....................................................................................................... - 32 - 表5开发强度指标一览表................................................................................................ - 35 -1 总则1.1目的为落实《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率先建设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编制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和规范土地使用和开发建设活动。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前言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确定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中新天津生态城。
这是两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
生态城应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生态城建设管理的模式应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设计团队分别编制,经过综合汇总后形成规划方案,并经国内外知名专家论证和天津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
2008年4月8日,中新天津生态城联合工作委员会在新加坡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
联委会决定中新双方分别在两国进行公示,广泛征询民众意见,待修改完善后,报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
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二、选址情况中国政府关于生态城建设的“四项要求”:一是必须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二是要符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要求;三是要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要坚持政企分开。
生态城选址的两条原则:一是要体现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的示范意义,特别是要以非耕地为主,在水资源缺乏地区。
二是要靠近中心城市,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中新生态城
重大意义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显示了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决心,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积极的探讨和典型示范。
胡锦涛主席指出:生态城建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李光耀资政说:生态城将把新中长期合作推向一个新高点。
吴作栋资政说:新方希望同中方共同推动天津生态城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生态城建设起点要高,设计要高瞻远瞩,符合人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愿望,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生态城是新中合作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城的构想是打造一个社会和谐、重视环保和讲求资源节约的城市。
背景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共同提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城市。
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访问新加坡,与新方进一步探讨了生态城选址和建设原则。
随后,国家有关部委对天津等多个备选城市进行反复比选和科学论证,在征求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意见后,于9月底初步认定生态城选址在天津滨海新区。
2007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
国家建设部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的补充协议》。
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的诞生。
按照两国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将借鉴新加坡的先进经验,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生态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中水回用、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为此,两国政府成立了副总理级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和部长级的“中新联合工作委员会”。
中新两国企业分别组成投资财团,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参与生态城的开发建设。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专门设立了天津生态城办事处,天津市政府于2008年1月组建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
至此,中新天津生态城拉开了开发建设序幕。
选址
地区位优势明显,距天津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距唐山50公
里,距滨海新区核心区15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40公里,距天津港2
0公里,距曹妃甸工业区30公里,便于利用各种城市资源。
选址用地东临
正在建设的北疆电厂循环经济示范区,北接汉沽老城,西南为滨海新区核
心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天津港保税区和正在规划建设
的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
选址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具备建设生态
城的优越条件。
中新天津生态城总面积约31.23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
中新天津生态城东临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西至蓟运河,南接蓟运河,北
至津汉快速路,交通便利,能源供应保障条件较好,是为滨海新区功能区配
套服务的重要生活城区。
定位:
2007年9月5日,张高丽、戴相龙、黄兴国、苟利军、段春华、陈质枫等市领导会见
来访的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为生态理论创新、节能环保技术使用和展示先进的生态文明提供国际平台;为中国今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提供示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中国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有的亮点,将充分利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政策优势,借鉴国际先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十年左右的建设,使之成为展示滨海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重要载体和形象标志。
规划设计
中新天津生态城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和科学管理的规划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致力于建设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城市。
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大力促进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注重与周边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及政策的协调,实现区域协调与融合。
建设目标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目标具体包括:建设环境生态良好、充满活力的地方经济,为企业创新提供机会,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和谐和广泛包容的社区的形成,社区居民有很强的主人意识和归属感;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高生活品质的宜居城市;采用良好的环境技术和做法,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利用资源,产生更少的废弃物;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考。
建设特点
一、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二、选择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
三、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熔共生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四、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
五、以指标体系作为城市规划的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城市。
六、以生态谷(生态廊道)、生态细胞(生态社区)构成城市基本构架。
七、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
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
八、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标志,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