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图文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2019年修正)
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2019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6.12•【字号】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施行日期】2019.06.12•【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环境保护正文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2008年9月17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3号公布根据2019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规定〉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合作协议,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和发展,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开发、运营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
具体范围按照生态城总体规划执行。
第四条生态城建设成为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之城、智慧之城,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
第五条生态城的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模式的示范区。
第六条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实行规划控制、指标约束、企业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
生态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指标体系,是生态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生态城重点发展符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智能科技、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特色金融、健康养老、旅游、物流、高端制造等产业,为国家探索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生态城的建设和发展,对生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给予扶持和奖励。
第二章行政管理第九条市人民政府在生态城设立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生态城管委会),作为在生态城履行相应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法定机构,具体负责生态城区域开发、产业发展、投资促进、企业服务、城市管理等工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雨水专项规划
图 1-1
生态城水系示意图
6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雨水专项规划
(1)河流 生态城属蓟运河水系。蓟运河北起宝坻区九王庄,南至塘沽防潮闸, 河道总长约 189km,流量 454~1188m /s,河道宽约 300m。蓟运河生态城段 。 现状流量 400m /s,现状水位 2.2m(大沽高程) 由于蓟运河河道蜿蜒曲折、主河槽过水断面小、堤身薄弱、堤防下沉、 高程不足,险工险段多等原因,已成为防洪的难点和隐患。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根治海河工程中,虽对干流河道部分河段进行了治理,但未达到设 计治理标准,加之 1976 年受唐山大地震破坏和地面沉降影响,导致河道过 流能力普遍降低,堤防闸涵等工程设施严重老化失修,堤防险工险段多, 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四个区县和下游滨海新 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开发开放,急需进行全面治理。近些年,逐 步对蓟运河宁河段进行了险工堤防的治理, 使其达到 10 年一遇防洪标准和 5 年一遇排涝标准。蓟运河下游段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整治。 蓟运河由于流域上游来水量和入海水量减少,影响水库和河道蓄、供 水,造成河道和河口淤积,大大降低河道防洪能力。河道径流逐年减少、 水体自净能力降低致使蓟运河水质不断恶化。 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蓟运河水质以Ⅴ类和劣Ⅴ类水体为主。宁河县芦 台大桥和汉沽区的汉化断面水质较差。 蓟运河年内水质变化呈抛物线状, 7 月份水质最差, 以 7 月份为分界点, 上半年水质呈逐月下降趋势,下半年则逐渐好转。 蓟运河底泥监测结果较好,除硫化物超标外,其余均达到相应标准。 从沿线分布来看,各项指标在上游的含量均高于下游。 永定新河是海河流域北系四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新河和蓟运 河的共同入海河流,是海河流域北系的重要泄洪通道。 位于天津市区北侧,是天津市北部的防洪屏障,河道开挖于 1971 年,
中新天津生态城清净湖北路桥总体设计
参考文献:
淼, 王 中岳 , 李 忠锋 ・ 中新 天 津生 态城 有轨 电车地 面 交
对于该桥 的设计 , 在 桥 梁造 型 、 构造 措施 和 计算 控 制等 方 面 [ 1 ] 唐
叉 口交通组 织方式[ J ] ・ 中国市政 工程 , 2 0 1 2 ( 1 6 1 ) : 1 1 - 1 6 ・
b ) 2号 , 3号墩侧面图
图 6 主桥基础布置 图( 1: 2 0 0)
图 7 桥 梁 博 士 计 算 模 型
2 ) 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 截面抗剪强 度计算 : 结构 的斜 截面抗剪 强度均满足要求 。 组合 作用下 , 结 构的斜截 面最 大主拉 应力 为 0 . 8 0 MP a , 满足 规范 要求 。 4 ) 持久状 况构件应 力 的验 算 : 在持 久状 况下 , 主梁混 凝 土 的 主压应力 最 大值 为 1 1 . 4 7 MP a , 满足 规 范 要 求) 的 主压 … …三 - 0 . 应 力 小 于
f 0 r t h e b i r d g e,e x p l o r e t h e d e s i g n p o i n t s or f t h e u p p e r a n d l o w e r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he t ma i n b i r d g e a n d p r o v e s b y t h e r e s u l t ha t t t h e s t r e s s o f t h e b i r d g e
MA S h a - s h a ’ Z HOU Gu o . h u a GU O Q u a i l - s h e n g 。
( 1 . R e n ’ a i C o l l e g e , T i a n j i n U n w e r s i t y ,T i a n j i n 3 0 1 6 3 6 ,C h i n a; 2 . T i a n j i n E c o . C i t y Mu n i c i p a l L a n d s c a p e s C o . , L t d ,
中新天津生态城 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二零零八年九月目录总则 (3)1 编制依据 (3)2 设计原则 (3)3 适用范围 (4)1 规划与景观 (5)1.1 场地规划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场地室外环境 (7)1.4 场地交通组织 (8)1.5 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 (9)2 建筑设计 (13)2.1 建筑外围护结构 (14)2.2 遮阳设计 (14)2.3 日照与采光 (15)2.4 自然通风 (16)2.5 隔声降噪 (16)2.6 室内空气质量 (18)2.7 无障碍设计 (18)2.8 建筑节材 (19)2.9 垃圾收集系统 (20)2.10 创新设计 (20)3 结构设计 (21)3.1 总则 (22)3.2 绿色建筑体系的结构选型 (22)3.3 绿色建筑结构体系的材料选择 (24)4 暖通空调设计 (26)4.1 基本设计要求 (27)4.2 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27)4.3 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 (27)4.4 能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28)4.5 节能技术与应用 (29)4.6 系统及设备效率 (30)4.7 能量计量 (31)4.8 自动控制与调节 (31)4.9 系统运行与管理 (31)5 给排水设计 (32)5.1 水系统规划设计 (33)5.2 给水 (33)5.3 污水及雨水 (35)5.4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5.5 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 (36)6 电气设计 (38)6.1 电力能源的选择 (39)6.2 供配电系统与设备的节能 (40)6.3 照明节能 (41)6.4 电能计量 (44)6.5 建筑智能化 (44)总则1 编制依据《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细则》2 设计原则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幅员广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差异巨大,对建筑的综合需求因此而不同。
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国未来城市生活样板
基 层 社 区 由约 4 0 0 米
200
~
×
400
米 的街 廓 组 成
人
,
,
服 务半 径
,
服务人 口 约8
、
000
、
满足社 区 居 民就近 获
。
得 日常 医 疗 卫 生
文 化 体育
、
商 业 服 务 的需 求
×
居住社
,
区 由4 个 基 层 社 区
约80 0 米
800米
,
的街 廓 组 成
服务
半 径 40 0
用
,
,
一
部分
。
水 资源 将 得 到最 为优化 的配 置 和 循 环 利
,
建 立 广 泛 的雨 水 收 集 和 污 水 回 用 系 统
无论是雨
。
人 车 混 行 的状 况 在 这 里 将 不 见 踪 影
根 据总体
,
规划
,
生 态 城 将 使 慢 行 方 式 逐 步 成 为 居 民 出行 首 选
、
实
公
现 人 车友 好 分 离
机 非 友 好 分 离 和 动静 友 好 分 离
。
规划
,
要 求 区 域 内居 民 选 择 非 机 动 车 出 行 方 式 不 低 于 7 0 %
~
50 0 米
、
,
服务人
、
口 约3 万 人
主 要 为居 民提供 日
。
常 医 疗卫 生 合 片 区 由4
~
文 化 体育
商业 服 务
,
、
金 融 邮 电等 服 务
。
综
5 个 居 住社 区 组 成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孙晓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
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1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
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
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
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
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2.1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
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分级居住体系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名校高一下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商丘名校高一下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下图示意也门共和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该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首都萨那位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地地区。
近年来,该国人口流向海外的数量不断增多,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5年3月29日-30日,中国政府组织中国公民撤离该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断也门人口空间分布特点是()A.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多B.中部地区人口多C.北部内陆地区人口多D.西南部地区人口多2.该国首都选址考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距海距离B.气候C.矿产资源D.植被3.近年来该国人口不断流向海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气候干热难耐B.地震灾害频发C.劳务输出众多D.政局连年动荡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
该生态城坐落于天津滨海新区,距天津主城区45千米,昔日是一片盐碱荒地,规划面积约150平方千米,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新城镇为样板,在国内外城市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将被建设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和谐社区。
下图为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普通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代表高级住宅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5.中新天津生态城中绿化用地的最主要作用是()A.改善水质,美化环境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保护河岸和城市湿地D.减轻城区热岛效应俄罗斯地广人稀,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人口数量已经持续下降了很多年。
俄罗斯城镇化水平为74%(2020年),共有8个联邦区,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各联邦区首府,广大农村和非都市区人口流失严重,现已初步形成了两核、一横、四纵、多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下图为2016年俄罗斯的城镇空间结构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俄罗斯城镇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起步阶段7.俄罗斯()A.城镇的空间分布失衡B.城镇化水平东高西低C.城市群都分布在河流沿线D.北部沿海城镇化水平高8.俄罗斯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各联邦区城镇化水平都很高,提升空间小②西部地区城市职能单一,城市升级改造难度大③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大,城镇建设难度大④人口萎缩严重,城镇化动力不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中田村位于湘江中游的山坳之中,是一个军事防御性特别显著的传统村落,内部巷道遵循横平竖直式的规律分布,竹山河的两条支流汇成小溪流经村落东西两侧。
中新天津生态城
生 态 城 市 和 智 慧 城 市 二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应 该 说 智慧 城 市 也 是城 市 建 设 和 管理 的 一 次革 命 特 别是 在 住 房 和城 乡建 设 部 主 导智 慧 城 市 的 时候 ,我 们很 荣 幸 ,刚 刚 被 评 为住 房 和城 乡建 设 部全 国试 点城 市 之 一 。 所 以 ,在 这 种情 况 下 .我 觉 得 它也 是作 为信 息 化或 智 慧城 市 的一 个试 点 。 首 先 ,城 市 建 设 离不 开 大 的 规划 。过 去我 们 在 规 划概 念 里 面 ,很 多 都是 城 市 规 划 等建 设 方 面 多一 些 。 但是 .我 们 在做 的
生 态型 产 业基地 , “ 资 源 节约型 、环 境友 好 型 ”
生态城 : “ 企 业 乐 业 、居 民 乐 活 ”
企 业乐 业 .居民 乐活 ” , 确 实是我 们一 个很 重要 的理念 .
南 面 就 是苏 州工 业 园 .北 面 就 是 天津 中新 生态 城 .这是 两 国政 府 之 间 的合 作 。这也 是在 整 个 中 国改 革 开 放 以来 ,经 济 区域 发 展 中不 可 多得 的 一种 发 展 模 式 。所 以 ,如何 能 够 借 助 两 国之 间 各 自有 利 的优 势 .能够 互 相 借鉴 走 出一 条新 型 的 城市 化 或 城
这 是 能推 广 、能 复 制 的核心 。有 时候 享 受好 生 活 ,可 能成 本很 贵 。所 以 ,我觉 得 生态 城 一个 很 好 的建 设 实践 .就 是 要不 断强 化 自己 的成本 理 念 在 大 家都 能 接受 成本 的情况 下 享 受很 好生
生态城市规划初探——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
的《 理想 国》 论述 中就 曾 出现 。l 9世纪 末风 行 欧美 的 “ 市公 园运 动 ” 城 和霍 华德 的“ 田园城市 ” 理论 , 以说 可 是生态 城市规 划 的雏形 。这期 间 , 生态城 市规划 的理 论 尚未成 形 ,但 生 态思 想 已经 开 始渗 入 城市 规划 领 域 , 为城 市规划 注入 了新 的活 力 。 并 总 的说来 ,将 生态 城 市理 论 作 为一个 完 整 的理
A src: 硼lh cl i ladevrn e t rbe scue ycne p rr ra i t n tedm scladoesa e e 一 b ta t eeoo c n ni m na po l asdb o m oayubnz i ,h o et a n vr sdv蛔, t ga o l m t ao i e
论 体 系来研 究 的 时 间并 不长 。究 其发 展历 程 可 以简 要 地分 为 4个 阶 段 。前 2个 阶 段注 重 对工 业革 命 后
经 济城 市 发展 的 反思 ,对 城 市 生态 系 统发 展 与全 球 生 态平 衡 内在 联 系 的深层 规 律还 缺 乏研 究 ,生 态城 市 的建 设理 论 尚局 限于城 市 和 城市 腹 地所 构成 的 都 市 圈 。后 2个阶 段在 前面研 究 的基础 上 , 人们 普遍认 同 了城 市 发 展 与 全 球 生 态 平 衡 之 间 的 内在 有 机 联 系 。把 城市 生态 系统 演化 与 全球 生 命 大系 统 的发展 贯 穿起 来 , 从宏 观 角度 出发 , 定 了一 系列 促使 地球 制 可持 续 发展 的纲 领 性指 导 文件 。世 界各 个 国家 和重 要 的城市 地 区都 根 据这 些 文件 制 定 了在 新世 纪 中 的 发展 方 向和 环境 改 善措 施 , 并积 极地 将 理论 转 化为 各类 生态城 市 建设 实践 活动 。 第 一阶段 (0世 纪 6  ̄2 纪 7 代)人 口爆 2 0 0世 0年 : 炸 、生 化灾害 与 能源 危机 导致 了严 重的环境 危机 , 使
中新天津生态城编制绿道系统规划 ——打造生态城特色绿道
中新天津生态城编制绿道系统规划 ——打造生态城特色绿道发表时间:2019-08-07T15:08:11.407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0期作者:李晓源[导读] 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地区的实践,生态城开展了绿道系统的规划编制工作。
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局 300467摘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其他地区的实践,生态城开展了绿道系统的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词:绿道系统规划前言: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十六条要求“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第二十一条要求“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
”可见,我国已经从国家层面对绿道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绿道系统的建设已经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趋势,绿道建设对于各个区域、城市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一.国外绿道规划实践国外绿道(greenway)规划与建设的理念最早起源于 19 世纪的欧美国家。
绿道是为实现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协调的生态、休闲、历史记忆、审美及其他用途的多目标线性土地网络。
纵观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征及典型的案例第一阶段,始于 19 世纪的城市运动和国家公园运动,此时绿道的表现形式(或基本特征)为景观大道、林荫道、公园道等,以通行功能为主。
最初“绿道”兴起是为了解决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混乱等城市问题,该时期的城市建设善于用公园的思想来表达城市平民的愿望,形成了大批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
这一时期的“绿道”理念表现为城市内部的、供平民休闲的公园道。
以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规划的“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最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