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目的】
通过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来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安全。
【主要措施】
(一)健全与完善各科室(部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手术等各类诊疗活动前,临床科室、手术室、血库、检验科、超声科、影像科、病理科、药房等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二)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
医务人员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即在各关键流程中,均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1.急诊与病房、与手术室、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2.手术(麻醉)与病房、与ICU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3.产房与病房之间流程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
接程序与记录。
(四)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的制度
对我院所有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识病人的一种必备的手段。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
二、对于治疗、护理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无法正确语言表达且无家属陪伴的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有床头卡核对、双向式核对(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病历牌(卡)核对等。
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并至少同时使用____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
四、转送、接收患者,必须认真识别患者身份。
五、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六、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七、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九、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十、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各科护理质量监控组每月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规定一、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营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佩戴身份识别腕带。
二、身份识别腕带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入院日期、科室等。
三、病房护士接待患者时,为患者佩戴腕带,一般戴于患者右手腕部。
四、医护人员充分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腕带的完好。
五、一人一带唯一对应,是保障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最重要的条件。
六、若遇到患者身份腕带丢失、严重损坏等情况,责任护士应第一时间更换腕带。
七、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为患者安全剪断腕带,按照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急诊、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一、急诊科护士做好交接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上面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病人交接护理记录单》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诊断、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
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措施与交接登记制度为确保患者安全,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按照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一、关键流程患者识别措施:(一)关键流程指: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流程。
(二)患者识别措施:急诊、病房、手术室、ICU 、产房、新生儿室患者必须佩带腕带、同时建立患者病历相关信息等。
二、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流程(一)重点患者指:妇产、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
(二)身份识别方法:患者腕带信息及病历资料、开放式提问,(三)交接流程:在进行转科交接时,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交接双方除了要同时查看患者腕带及病历相关信息,还必须主动邀请患者或其近亲属、授权委托人陈述患者姓名。
尤其是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必须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无名患者严格执行《无名患者身份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流程》。
(五)各科室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须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制度”。
三、转科(转院)交接登记(一)危重病人转科时,责任护士遵医嘱通知患者转科,协助整理物品,做好宣教。
(二)按照医嘱准备相关药品、急救物品、仪器以备转运途中应用。
(三)做好相关记录,整理完善病历,护士进行微机结算、转病区,电话通知转入科室做好准备。
(四)转出前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认真填写交接(单)本上相关内容,由医务人员护送。
(五)协助转入科室安置患者,取合适卧位,与新病区护士双人按照交接(单)本上内容认真进行共同检查核对交接,核对无误双签名后,转出科护士方可离开。
(六)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应及时采取就地、就近原则,积极抢救。
并将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中,重点交接双签字。
(七)手术室接送危重病人均按照术前术后交接单中项目,与科室实行双人双核。
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1.在麻醉科、手术室、ICU、产科等重点科室实行条码管理。
2.对于昏迷患者,采用条码管理和腕带识别的方式确认身份。
3.条码管理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后方可胜任相关工作。
4.条码管理由专门的办公室统一管理。
5.条码管理要分类建档,确保每个患者都有独立的条码号,不得重复使用。
6.本措施自即日起实施,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在急诊、病房、产房、手术室之间转接患者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措施:1.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和入院病例;与接收科室护士仔细交接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2.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之间转接油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的复写病例和入院病例;与接收科室护士仔细交接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性、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3.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核对,做好手术前准备;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填写病房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4.手术室与病房之间转接患者:手术结束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5.病房与产房之间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子宫收缩情况、会阴准备情况、胎心音、药品、并发症等,填写病房与产房患者对接记录单,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
6.产房与病房之间转接患者:产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分娩情况、会阴情况、子宫收缩情况、药品应用情况、新生儿情况等,填写产房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 识别id:患者可以提供id,医务人员通过读取id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是常用的身份识别方法之一。
2. 人工识别: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特征等方式判断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相对便捷,但准确性较低,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3. 识别社保卡:患者可以提供社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社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在一些地区较为常见,可以辅助患者身份的确认。
4. 医保卡识别:患者可以提供医保卡,医务人员通过读取医保卡上的信息验证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医院与医保部门联网的情况下,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患者身份。
5. 亲属确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id明,医务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亲属进行电话联系、询问相关问题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
这种方法虽然不够可靠,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作为临时的身份确认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确保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1.确认患者身份的准确性。
确定患者的身份是手术前必须进行的关键步骤,只有准确确认患者身份,医疗相关人员才能针对其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2.防止术前术后身份混淆。
手术前后,由于患者入睡、苏醒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术前和术后身份的混淆。
通过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混淆带来的手术失误。
3.提升手术安全性。
手术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如果患者身份发生错误,可能会出现不符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手术操作,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通过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4.术前核实。
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团队应召开术前核实会议,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并将核实结果记录在手术记录单上。
5.手术开始和结束时的再次核对。
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手术医生、麻醉师和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的准确性。
6.患者术后恢复室入室程序。
患者手术后进入恢复室时,护士应向患者核实其个人信息、手术项目和手术医生的指导意见,并和手术前的核实情况进行比对,确保患者身份和手术项目的一致性。
1.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确保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标准化。
3.加强培训和教育,使手术室内的医疗工作人员了解身份识别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身份识别方法和操作流程。
总而言之,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对于手术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标准的操作程序和相关制度,可以确保手术室内患者身份的准确性,防止术前术后身份混淆,并提高手术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共同维护手术室的安全和质量。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为保证治疗安全,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护士在进行治疗处置护理
时,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二、确认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如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和腕带等。
禁止使用床号作为唯一识别患者身份的方式。
核对时应由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
三、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等特殊科室以及意识不清、语言障碍
的患者,应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
手术医
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三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五、手术室、麻醉科、急诊、ICU与病房等科室之间准接患者时要详细核对患者的腕
带信息,包括科别、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及诊断,并有交接记录。
六、患者在行影像、超声、内径等检查及治疗时,科室工作人员均应严格按照以上要
求进行患者身份识别
附患者腕带使用流程
患者腕带使用流程。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定义为提高医务人员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规范医务人员核对患者身份的方式和方法的制度。
二、范围在医院所有场所,涉及为患者提供诊疗及相关服务的全过程。
三、工作职责所有为患者提供医疗及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均须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四、实施细则(一)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 .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至少同时使用两项信息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2 .在进行各种操作时,均应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3 .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核对、信息化核对,信息化后仍需以口语化方式核对患者身份。
4 .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应核对HIS系统中信息与入院证信息是否一致,确认患者身份各项信息准确无误。
5 .所有住院、急诊留观、急诊抢救室患者均应佩戴腕带。
6 .腕带信息包括: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过敏史;项目填写要齐全,字迹清晰,信息准确。
7 .佩戴腕带前需再次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核对;转床、转科时及时更换腕带信息,若有破损或信息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8 .对无法陈述姓名(如新生儿、幼童,及虚弱、重病、镇静或麻醉、智能不足的患者等)且无人陪伴的患者佩戴腕带时要注明“无名氏+性别+来院时间/住院号”等,并通过两种以上方式由双人进行查对确认。
(二)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L门诊实行实名制预约,预约就诊者应提供真实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有效身份证件号码、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完整信息,并办理就诊卡或开通医保卡,成为门诊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标识。
2 .非就诊者本人预约,除外提供病人信息及身份证号码以外,还应当提供预约人的姓名、与患者关系和联系方式。
3 .患者分诊台报到候诊时,护士需插卡核对患者信息,由患者主动说出其姓名及看诊科别,确认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4 .门诊医师、护士在实施诊疗活动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
5 .核对时,应让患者陈述自己姓名;若患者不能确认自己身份,如无自主能力、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核对时由陪护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年龄等信息。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凡门诊、急诊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注射、采血及手术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具体措施如下: 1、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查看患者携带附有照片的证件或病历,如身份证、医保卡等),
2、询问患者全名时,必须确认患者有具体回应,由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你叫什么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
3、对小儿、昏迷病人,认知障碍病人,在操作前必须由家属及陪护亲友代为回答确认,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4、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制度
1)、腕带填写应字迹清晰,填写准确。
佩带应松紧适宜。
2)、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塑料“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患者身份识别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卫生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患者身份识别不够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增加了医疗事故的风险,也对患者的权益造成了损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患者身份识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一、患者身份识别存在的问题1、患者信息记录不全面在患者挂号登记的过程中,部分医务人员未能及时、完整地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这就给后续的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容易出现患者信息混淆或错误的情况。
2、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在患者诊疗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可能存在直接对病历信息进行操作而未进行确认身份的情况。
这就给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了隐患,容易导致患者信息错乱或泄露的风险。
3、医疗信息系统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如信息录入不准确、系统操作不稳定等,导致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容易出现信息不一致或信息遗漏的情况。
二、患者身份识别问题的原因分析1、医护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态度不端正,容易出现马虎处理患者信息的情况。
这可能与医护人员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2、医疗机构管理不严格部分医疗机构未能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
这就给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容易出现问题。
3、医疗信息系统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如信息录入不准确、系统操作不稳定等,导致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难以进行。
这可能与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高、投入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患者身份识别问题的整改措施1、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素质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和专业意识。
身份识别整改措施优秀3篇
身份识别整改措施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身份识别整改措施优秀3篇转科交接登记制度、交接程序和身份识别措施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3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____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范文(2)第一部分:引言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每天接待大量的病人。
为了确保病人的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医院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
本文将提供一个____字的范本,包括身份证明要求、信息采集流程、信息保护措施等内容,给出一个详细的参考。
第二部分:身份证明要求1. 对于中国籍病人,医院要求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如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
医院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施
医院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施身份识别是医院管理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
正确地识别患者的身份对于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患者的安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医院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3.身份信息与患者病历的一致性核对:医院应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就诊时对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并将核对的结果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身份信息不一致而出现的混乱和错误。
4.引入现代化的身份识别技术:医院可以引进现代化的身份识别技术,例如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对患者的身份进行准确和及时的识别,并避免身份信息被冒用或误识别的情况。
5.设立专门的身份识别岗位: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身份识别岗位,由专人负责对患者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和核对。
这样可以避免医护人员因为繁重的工作量和压力而忽略对患者身份的核实和验证,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性。
6.引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医院可以引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个人医疗信息进行关联,实现信息的全面和准确共享。
医院的各个部门和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对患者身份进行快速识别和核对,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7.安排护士陪同患者:对于需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可以安排专门的护士陪同,负责患者身份的识别和核对。
护士可以在入院时对患者的身份进行认证,并协助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医疗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的身份正确性。
8.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为了有效防止患者身份信息的泄露和被冒用,医院应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包括完善信息系统中的权限控制、加密存储患者身份信息、建立信息审计机制等措施,保障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医院需要从建立完善的身份验证体系、加强内部培训教育、核对身份信息与患者病历的一致性、引入现代化的身份识别技术、设立专门的身份识别岗位、引入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安排护士陪同患者以及加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着手。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组长:陶丰副组长:韩宪云程学玲成员:宋纪花田芳赵玲冯莉韩萍臧姚远三、具体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二)、保证用药的安全;(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四、主要措施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
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重点环节: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流程在医院中,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身份识别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各科室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急诊科人员和病房值班护士需要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病房护士和ICU护士需要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转科交接登记本”上。
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妇产科需要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
4.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5.病房与手术室间相互转接患者:手术前一天,病房主班护士需要确认患者身份并戴上“腕带”。
主管医生需要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需要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严格按手术安全核查表的要求核对,并及时规范填写相关内容,入病案保存。
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与病区护士需要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6.对于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在交接时,除使用“腕带”对患者进行识别交接外,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确认患者身份。
此外,输血患者身份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采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以及陪护人确认的方法识别患者身份。
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要经二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
患者身份识别不到位整改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不到位整改措施一、引言患者身份识别不到位是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可能导致医疗差错和患者安全问题。
为了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整改。
二、整改措施1.加强员工培训:医院应组织定期的员工培训,加强对患者身份识别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员工对身份识别方法的掌握程度。
培训内容应包括患者身份识别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相关法规。
2.完善身份识别制度: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明确身份识别的责任人和操作流程。
制度应包括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步骤、使用的工具和记录的要求。
3.采用先进技术:医院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电子身份证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4.多环节确认:在患者的入院、治疗、出院等各个环节,都应进行身份识别的确认。
包括入院时的身份验证、治疗过程中的身份核对以及出院时的身份确认。
5.加强患者教育: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身份识别的过程。
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识。
6.建立身份识别小组:医院可以成立专门的身份识别小组,负责协调和监督全院的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身份识别小组应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和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整改效果评估1.定期评估: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整改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员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对身份识别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技术手段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等。
2.反馈机制: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和员工对身份识别整改效果的反馈意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3.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医院应不断进行持续改进,完善患者身份识别的整改措施,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患者身份识别不到位的整改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完善身份识别制度、采用先进技术、多环节确认、加强患者教育和建立身份识别小组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和核对程序一、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患者持住院证及相关手续入科;2. 确认患者身份: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信息,与患者反向核对其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相关信息(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识别方式),确认患者身份。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接诊护士查看住院证,与患者陪同人员反核患者姓名、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必要时查看有效身份证件,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3. 准确、完整填写腕带信息,双人核对无误后佩戴,佩戴时应与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身份。
无名氏患者,护士根据绿色通道虚拟卡填写腕带信息(无名氏、绿色通道编号、性别)。
4. 腕带字迹不清楚或转科、转床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同病历信息相符,与另一名护士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二)流程图新入院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一)方法和核对程序1.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 检查、治疗、护理操作前,根据患者的沟通能力,正确实施反向核查:1)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反向询问患者姓名,由患者自行说出自己姓名,同时,护士认真核对标本瓶、药品、血制品、食物等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姓名,确保准确无误。
2)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则以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3. 将标签上或处置单上患者的信息与患者腕带信息进行核对,至少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识别方式核对,确保信息准确,如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或住院号。
严禁以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识别方式,亦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4. 核对无误后,正确实施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操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陶丰
副组长:韩宪云程学玲
成员:宋纪花田芳赵玲冯莉韩萍臧姚远
三、具体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
四、主要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
如下具体措施: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
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
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