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合集下载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50字简介

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50字简介

《皮影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1. 介绍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皮影戏就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这门艺术形式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和灯光效果,将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人们喜爱。

2. 起源与历史皮影戏起源于古代我国,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其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表演形式与技艺皮影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表演者需要通过手法、声音、皮影等多种技艺手段,来向观众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情感。

这需要表演者具备扎实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因此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高难度的艺术形式。

4. 文化价值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我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发展与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皮影戏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与传承困境。

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社会和相关机构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与展望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皮影戏这门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位文章写手,我深感皮影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对皮影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文化价值和保护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思考。

我希望能通过我的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 当代皮影戏表演现今,皮影戏表演已经不止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而是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一些演员和艺术家开始尝试将现代故事、历史事件或是社会现象融入皮影戏的表演之中,使其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历史文化: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表演皮影戏,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 保护文化遗产: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皮影戏,可以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传承。

3. 促进文化交流:皮影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文化、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4. 激发创造力:皮影戏的表演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学习和表演皮影戏,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促进创新和发展。

5. 增强社会凝聚力:皮影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欣赏皮影戏,可以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皮影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激发创造力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皮影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介绍PPT课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介绍PPT课件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叁 皮影戏的演出
皮影戏的造型主要有人物、鸟兽、山水 等,而舞台道具的造型,也非常巧妙, 有帷幔、城寨、房屋、亭院、车马和家 具等,都呈现出丰富的环境装饰效果。
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之脱水发汗。


为了让皮影动作灵活,一个完整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有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 肘、双手,共计十一个部件。 头部--头包括颜面、帽、须和颈部,下端为楔子,演出时插入胸上部 的卡口内,不用时则卸下保管。 胸部--上部装置卡口,皮影人头就插在那里。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 的有两臂,各分为上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连。 腹部--腹部上方与胸相连,下方与双腿相连,腿 部与足为一个整体(包括靴鞋在内)。 皮影人物各个关节部分都要刻出轮盘式的枢纽(老艺人称之 为"骨缝"),以避免肢体叠合处出现过多重影。连接骨缝的点叫"骨眼"。
皮 影 戏 的 制 作


稿
影 戏 的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稿
雕刻艺人将刮好的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 更加平展光滑,然后才能描图样。薄而透亮的成品皮,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色 暗的成品皮,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接下来是描图样,用钢针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 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贰 皮影戏的制作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 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 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比如陇东皮影的制作一般选用年轻、 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探讨□范佳佳/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记忆。

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皮影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开发与管理的挑战。

由于技艺传承的中断、观众缺乏、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皮影戏这个传统艺术形式正逐渐衰退。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开发与管理皮影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皮影戏的保护、开发与管理的探讨,旨在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促进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保留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瑰宝,并将其传递给后代,让皮影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 皮影戏的特点和发展现状1.1 皮影戏的特点皮影戏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以下是皮影戏的几个主要特点:(1)影子表演。

皮影戏以影子表演为主要形式,演员通过操纵剪影偶人,将其投射在白色幕布上,形成动态的影像。

观众只能看到剪影而不直接看到演员,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赋予了皮影戏一种神秘和幻想的感觉[1]。

(2)手工制作。

皮影戏的剪影偶人和道具都是由精巧的手工制作而成。

演员需要精心设计和剪刻每个角色的形象,同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灯光和道具来营造出逼真的影像效果。

这种手工制作的过程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技巧和耐心,还需要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的深入了解。

(3)丰富的题材。

皮影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各个领域。

通过剪影偶人的表演,皮影戏能够生动地再现各种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给观众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4)多重艺术结合。

皮影戏不仅仅是影子表演,还融合了音乐、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演员通过声音和乐器的配合,为剪影偶人的表演增添了动感和情感,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精彩[2]。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戏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

十三世纪传入西方。

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戏”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依然流行于陕西一带,透过薄薄的一层白布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者“影戏”,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

其内容和艺术效果通过灯光、幕布、唱腔以及演员手中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

所用的皮影人和皮影场景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美术作品。

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哪里,有各种不同说法,起源时间也有争论,一般说法是起源于汉朝,《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

方士齐人少翁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

为作诗词:"是邪,非邪。

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6年)。

设帐幕、夜张灯烛,让汉武帝另坐他幕观看影子,已构成影戏雏形。

元代皮影戏随军传到了南亚,如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Rashid Oddin,约1248—1318)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此当是影戏无疑。

此时不但在波斯,阿拉伯半岛受影响最大的是土耳其。

公元十七世纪,明万历年间传到土耳其后吸收其演出形式,发展为本国的影戏,同时还创造了本国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最有名的是“卡拉格兹和哈吉瓦特”。

土耳其人很喜欢“卡拉格兹”这个人物,因此,在土耳其皮影戏还有“卡拉格兹”的别称。

现在在安卡拉等大城市里有时还举行皮影戏周专门演出。

十八世纪中叶影戏传到欧洲各国。

皮影戏非遗文化介绍

皮影戏非遗文化介绍

皮影戏非遗文化介绍一、针对儿童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有趣的皮影戏!你们知道吗?皮影戏就像是会动的画儿。

在一块白白的幕布后面,有一群小小的人偶在跳舞、在讲故事。

比如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孙悟空手拿金箍棒,左一下右一下,打得白骨精无处可逃。

那些小小的皮影人偶,在艺人叔叔阿姨的手中,变得活灵活现,可有意思啦!皮影戏的人偶可不是随便做出来的哦,它们要用很薄的皮子,经过精心地裁剪、上色,才能变得这么漂亮。

而且,艺人叔叔阿姨还要用细细的杆子控制它们,让它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小朋友们,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皮影戏,感受一下这神奇的表演!二、针对青少年嘿,青少年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皮影戏这个超酷的非遗文化!想象一下,在一个暗暗的小屋子里,一束光照在一块白色的幕布上,幕布后面一群小人儿在欢快地跳跃、打斗,这就是皮影戏啦!像《哪吒闹海》这样的经典故事,通过皮影戏的演绎,哪吒的勇敢和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脚踩风火轮,手持乾坤圈,与龙王的虾兵蟹将大战三百回合,看得人热血沸腾。

还有哦,制作皮影人偶可讲究了。

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处理,从人物的表情到服装的花纹,都得一丝不苟。

而且表演的时候,艺人要手眼协调,才能让皮影人偶活灵活现。

咱们可得好好传承和保护皮影戏,别让这么棒的文化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三、针对成年人朋友们,咱们来聊聊皮影戏这个独特的非遗文化。

说起皮影戏,那可有年头了。

它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你看《白蛇传》,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在皮影戏里被演绎得深情动人。

白娘子那优美的身姿,许仙的憨厚老实,通过皮影人偶展现得栩栩如生。

如今,虽然我们有了各种高科技的娱乐方式,但皮影戏的魅力依然无法替代。

让我们一起关注和支持皮影戏,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四、针对老年人老伙计们,咱来说说这皮影戏啊!咱们小时候,皮影戏那可是稀罕玩意儿。

一听说哪儿有皮影戏表演,十里八村的人都赶着去看。

记得有一回看《穆桂英挂帅》,那穆桂英威风凛凛,骑着马挥着枪,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

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

标题: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魅力导语: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观众。

让我们一起走进皮影戏的世界,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一、皮影戏的历史渊源皮影戏起源于我国古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源于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戏",后来逐渐演变成"皮影戏"。

皮影戏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时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到了明清时期,皮影戏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风格。

二、皮影戏的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的皮影造型皮影戏的灵魂在于皮影造型。

皮影艺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熟练的技艺,将各种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些皮影造型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充满了神话色彩,成为了皮影戏的魅力所在。

2. 丰富多彩的皮影戏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有木偶皮影、人偶皮影、电动皮影等。

各种表演形式各具特色,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听享受。

3. 优美的唱腔与音乐皮影戏的唱腔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音乐伴奏与唱腔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皮影戏的独特韵味。

三、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如今,许多皮影艺人致力于皮影戏的传承与创新,将这一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他们不仅积极推广皮影戏,还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皮影戏焕发出新的生机。

四、皮影戏的价值与意义皮影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传承和发展皮影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结语:皮影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才华。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皮影戏的魅力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扬。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摘要:皮影艺术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却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本文根据对皮影艺术发展的研究,以及皮影艺术构成元素的深入了解,对这个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的现状以及如何将其发扬光大进行探讨。

关键词:皮影艺术;现状;保护0引言皮影艺术在中国民间曾经广为流传,作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历代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民间更是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这门独特艺术却濒临消亡。

如何保护这门艺术,并让它推陈出新,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仅是皮影艺人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1皮影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皮影艺术的造型和雕刻艺术有一定的讲究,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在造型方法上受到佛教、戏曲、民俗文化非常深刻的影响,吸收了镂空艺术如民间剪纸、纸扎、寺庙雕像和壁画艺术的影响,特别是窗花剪纸,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向往,也因此广为大众所喜爱。

但是皮影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套完整的皮影戏箱需要一个技艺高超的刻工至少三至五年方能刻出来。

中国皮影艺术兼备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娱乐的双重特性,在民间源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枝独秀,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战争、文化交流及宗教活动而流布于全国,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深受民间喜爱。

历史上曾经有过或现在仍有的皮影戏活动的地区(省、市、自治区)就有28个,以北方皮影、西部皮影和中南部皮影尤其有名。

但是这种活态的民间戏曲样式正在逐步没落,艺人正在逐渐消失,如今已是一个濒危剧种,国家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许多喜爱皮影艺术的人士也自发形成了一些保护组织,但这些做法成效甚微,想从根本上保护这门艺术,让它继续发扬光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1.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皮影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真的是古老得跟我们的祖辈一样!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人们就是靠皮影戏来打发时间,讲故事。

说到故事,它可不止是讲讲平常的事情,而是有英雄救美、智勇双全的大场面,真是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皮影戏的“演员”可不是普通人,而是用动物皮制作的影子,真是高科技的操作!当时的艺人们用灯光照射皮影,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就这样展现出来了。

更神奇的是,演员不仅有声音,还有情感。

想想,影子还会“说话”,是不是觉得特别有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影戏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出了各自的风格,有的地方还有自己的方言版,真是丰富多彩。

2.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2.1. 手艺与技巧皮影戏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情节,还有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

你见过那些五光十色的皮影吗?每一个皮影都是艺人们用心雕刻而成,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小到每个细节,大到整个角色,都是他们倾注了无数心血。

说真的,有时候看着那些影子,真的会忍不住想,这小东西真是灵动得像个小精灵!除了外表,皮影戏的表演技巧也是一绝。

艺人们用手中的杆子操控皮影,时而灵活,时而稳重,简直就是“影子舞蹈家”。

他们不仅要记住复杂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和声音,绝对是多才多艺的代表。

有些艺人甚至可以一人多角,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2.2. 音乐与唱腔再说说皮影戏的音乐,那简直是增添了不少情调。

皮影戏的背景音乐多是传统乐器演奏的,比如二胡和唢呐,听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配合上不同的唱腔,那感觉简直是飞上天了。

演员用富有情感的声音把故事情节生动地演绎出来,仿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皮影戏里的唱腔各有特色,有些地方的唱腔高亢激昂,有些地方则轻柔婉转,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你有没有想过,皮影戏不仅仅是影子的故事,更是声音的交响曲,真是一场视听盛宴!3. 皮影戏的传承与保护3.1. 现代社会的挑战说到传承,皮影戏现在面临不少挑战。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皮影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6年5月20日的时候,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7日,皮影戏申请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皮影戏在民间又被称为“牛皮娃娃”、“牛皮灯影子”等,皮影戏就是用三根竹签挑起牛皮雕刻的背景场面、人物或动物等,让他们做出坐、卧、跳、走、踢、打、翻、转等动作,再投影到白纱布,也叫“亮子”(帐幕)的一种民间小剧种。

皮影戏非常难以保存,而且皮影戏现在快要失传了,很多人都不会操作皮影戏,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

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

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

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

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路径探索——以晋南皮影戏碗碗腔的活态化传承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路径探索——以晋南皮影戏碗碗腔的活态化传承为例

2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戏碗碗腔,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存在一定的短板。

其一,传统的皮影戏碗碗腔的表演形式是“一人分饰多角”的“包本”演唱方式,且只有男性艺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男女角色的区别,以及不同行当的分辨上缺乏听觉体验美感。

其二,部分参与演出的民间艺人多为半务农半演出状态,并非职业艺人,使得部分皮影戏碗碗腔团体存在排演时间不充裕,演出团体不固定的情况,导致合作演出期间容易出现失误,发挥不稳定。

三、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戏碗碗腔面临的发展困境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碗碗腔的发展黄金时期。

为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动,在这期间经历了由皮影戏碗碗腔到舞台化碗碗腔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社会处于全面恢复时期,为了进一步促进科学艺术繁荣发展,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

而1949至1957年也成了戏曲改革的主要时期,主要从“改戏、改人、改制”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皮影戏碗碗腔作为民间艺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其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人戏”竞争时处于劣势。

由此,从自上而下的社会环境变化与自下而上的竞争劣势中皮影戏碗碗腔向舞台化的转变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现实的需求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当时的结果来看,由民间小戏转变为独立的剧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剧种的进一步发展。

由一人“包本”变为由多人分饰,对唱腔来说,由包本演员一人饰多角导致的角色不分明、音色单一,变为角色更具体明显化。

皮影戏里的一些特殊动作,在由真人表演时不能完全地复原,但作为皮影戏里的一种唱腔方式被转化为一种独立的剧种,对其他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娱乐形式的冲击与挑战,皮影戏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被边缘化,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此,非物质文化实现了立法的可能,真正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宁皮影戏:从“皮囡囡”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刘慧来源:《浙江画报》 2019年第2期南宋以来,热闹了800 年的海宁皮影戏,在三尺生绢戏台之上,不断演绎着忠良奸佞、善恶美丑。

晋代《搜神记》记载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关于皮影戏诞生的那段缠绵悱恻的情史:2000 多年前,汉武帝因李夫人死去而寝食难安,有个叫少翁的齐人毛遂自荐,称自己能招回李夫人的魂魄。

少翁“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影戏由此诞生。

在皮影戏雏形产生的过程中,唐代僧人讲经说法时变换画册的“纸影演故事”,亦对影戏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笛声悠扬,水波袅袅,龙凤在幕布上腾云驾雾,人们的情绪随着那一方寸小人的命运而起伏。

南宋年间,它由北方传入当时为都城的杭州,皮影戏由此而在江南传播开来,中国皮影的南派代表之一——海宁皮影戏也随之诞生。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高度精练和抽象的形象,以及通过连续动作产生的电影效果,让被称为“世界电影始祖”的皮影戏,有了视觉魔术的效果。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这是皮影戏最生动的写照。

那些只有一只眼、一条腿、一只手的影偶,大多以90 度正侧面面对观众,但他们的表演在观众的眼中却显得非常生动圆满。

影偶在海宁有个嗲嗲的称呼,叫“皮囡囡”。

制作影偶古时用羊皮,后因地制宜改成用上好牛皮。

作为原材料的牛皮经刮油、敲薄后不得留一丝褶皱,得绷紧在木板上,边缘敲上几百颗钉子,再分削成三四层,变成半透明的薄纸模样,方能成为制作影偶的材料。

影偶的扮相是如此华丽端庄,那流淌着南宋遗韵的彩绘平涂,精致细腻的眉毛发丝及少量镂刻,比工笔画更精致;还有那永远用原色、仅以深浅区别的色彩,看起来是那样赏心悦目。

徐二男,海宁市周王庙镇石井村人,今年85 岁,他是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现在海宁及周边唯一会全套操作皮影的艺人了。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与其他剧种一样,包含了生、旦、净、丑等行当,但在皮影戏中称呼不同。生,包括文生、武生。 旦,包括文旦、武旦、闺门旦、青衣、彩旦等;凌源皮影戏称旦行为“小儿”,老旦唱生的唱腔,不规范在旦行 之中老生,凌源皮影戏称之为“髯”,根据人物不同年龄,又称为“三尖髯”“五绺髯”“白髯”“黑满”等。 净行,凌源皮影戏称为“大儿”,包括黑头、花脸、老座子等。丑行,包括文丑、武丑、老丑、小丑、官带丑等 等,通称为“丑儿”,也有的叫做“花生儿”。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
01 历史渊源
03 传承保护
目录
02 文化特征 04 社会影响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宁省凌源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凌源皮影戏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其起源于清代,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凌源皮影戏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凌源皮影戏 按照影卷所描写的剧情年代划分为两种:描写历史题材的传统影戏(也称作传统影),还有宣扬新中国建设、改 编了童话及寓言故事题材的现代影戏(也称作现代影)。
凌源皮影戏凌源皮影戏活动方便,五、六位艺人即可组班唱影。影台前左边的一位主操影者称为“拿线的”, 也叫“掌上线的”。前台中间的一位协助拿线人操纵影人,叫“贴线的”,因工作在灯下,俗称“顶灯的”。前 台右侧一位负责班鼓、响板、大锣、铙钹的演奏,影班中称作打鼓的或是“打着的”。小班影多是一把四弦伴奏, 通常又叫“拉着的”。
因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老艺人相继辞世,凌源皮影戏后继乏人,抢救保护凌源皮影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刘景春,男,汉族,1952年生,辽宁凌源人。2008年1月26日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 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刘景春自幼对二胡、三弦、四弦等民族乐器感兴趣,曾向唐山皮 影团的著名琴师学习四弦演奏技艺,1980年任凌源县皮影团团长兼四弦琴师。他多次参加省市重大艺术调演并获 得奖项,1998年他组建了景春皮影团,并培养了女儿、孙子等皮影继承人。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皮影戏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皮影戏

的 活 力 。 我 坚信 在 全 国保 护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的高 潮 中龙 江 皮
影 皮 、 中 国皮 影 将得 到最 灿 烂 的 发 展 。 全
一: 龙江皮影的历史
皮 影是 对 皮 影 戏 和 皮 影戏 人 物 ( 括 场 面 道 具 景 物 ) 品 包 制 的 通 用 称谓 。 影 戏是 拥 有 着 两 千 多 年文 化 历 史 , 志 着 中华 皮 标 民族 民间 艺 术 的 伟 大 成 就 是 历 史 的祭 奠 。 “ 影 戏 , 最 早 皮 虽 诞 生 于 西汉 但 发 源 于 我 国 西汉 时期 的陕 西 ,距 今 已有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 影 戏 自清 朝 传 人 黑 龙 江后 。 为 黑 龙 江 的一 种 民 皮 成 间 艺 术 。通 过 对 老 艺 术 家 于 九 闻先 生 等 人 的 采 访 得 知 黑 龙 江 皮 影 渤 海 之 辖 区 。居 住 在 那 的 满族 旗 人 , 皮影 叫 “ 条 儿 “ 相 信 这 应 管 照 : 该 是最 早 龙 江 皮 影 的 称 呼 。 到 上个 世 纪 初 河 北 皮 影 的传 人 : 直 使 得 两 地文 化 交 融 发 展 。 江 皮 影才 由最 初 的 “ 龙 照条 儿 ”改 称 . 为“ 影戏 ” 11 皮 。 15年 女 真 族 完颜 阿 骨 打 攻 打 到 白城 ( 今 的 现 阿 城 ) 都 上 京府 史 ; 国 号为 金 。 当时 双 城 居 于 上 京 宁 会 管 迁 定 辖 , 满 族 人 的居 住 地 。直 到 明 万 历年 间 , 北 的 滦 洲 皮 影 发 是 河
神 州文化
对 州
龙 江 皮影 戏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尼 力 羽
哈 尔 滨 师 范 大 学音 乐 学 院 1 0 8 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序号项目年度1昆曲(2001.5) 2.古琴艺术(2003.11)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11)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11)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9)6.福建南音(2009.9)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9)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9)9.贵州侗族大歌(2009.9) 10.广东粤剧(2009.9)11.《格萨尔》史诗(2009.9)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9)13.青海热贡艺术(2009.9) 14.藏戏(2009.9)15.新疆《玛纳斯》(2009.9) 16.甘肃花儿(2009.9)17.西安鼓乐(2009.9)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9)19.中国书法(2009.9) 20.中国篆刻(2009.9)21.中国剪纸(2009.9)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9)23.端午节(2009.9) 24.妈祖信俗(2009.9)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9) 26.蒙古族呼麦(2009.9)27.京剧(2010.11) 28.中医针灸(2010.11)29.中国皮影(2011.11) 30.中国珠算(2013.12)第三页:皮影戏历史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

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

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

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

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ān)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资料提供张雨晴朱仪琳林曦诺第四页:皮影制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做驴皮影的缘故。

随着驴皮的成本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

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来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

首先,手工艺人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再进行雕刻。

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

------资料提供刘静怡郭璐瑶王梓涵关于皮影传统技法和过程艺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的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课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资料提供林曦诺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

第五页:传承皮影戏传承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

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

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技术当中的一绝。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资料提供刘静文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miǎn)阳皮影戏的知名度。

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资料提供者你们的大朋友王虹沔阳皮影戏皮影戏第六页:国外皮影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是“影子、灵魂”。

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印尼国粹皮印尼皮影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一下想起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立即联想起印尼。

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皮影戏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还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

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

记者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

在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布幕,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

皮影师“德郎”(印尼人称皮影师为“德郎”)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

乐队演奏是有古老的嘉美兰音乐。

“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

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

他首先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了悠扬的歌曲。

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

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

记者绕到舞台边上,看“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亦乐乎。

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保护状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相关故事: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故事)2、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

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成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的人形。

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的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故事)- -----资料提供刘京刘静怡皮影戏名人及常见剧目:张向东,郑祥九,高常,王连生,李秀,白德昌,陈万成,窦成业,罗树桃,魏振业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皮影戏老艺人。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本手册图片提供:刘京张雨晴高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