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再泛吴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练习四及答案解析

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练习四及答案解析

漂泊
郑谷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端送无情。

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送李衡(注)。

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

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

[注]张翰,西晋时在洛阳为官,见堂室内乱,便借口思念家乡特产鲈鱼,回到吴江。

李衡,三国丹阳太守,遣人在武陵种柑橘千株,称“千头木奴”,子孙家道殷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周围环境,“坠”——“疏”“清”扣标题,有飘零之感,“淡无情”有双关意。

B.颔联连用典故,与张翰和李衡的比较,既抒发诗人羡慕之情,也暗指了他的处境。

C.“催促”以拟人手法写菊花盛开、重阳将至,用乐景反衬佳节来临无处登高的无奈。

D.本诗叙事、抒情相结合,沉重的现实主题和凄凉的场景选择,使诗歌具有沉郁之感。

2.本诗颈联与杜甫《登高》颈联都写到漂泊之苦,请比较其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3分)C (“乐景”有误)
2.(6分)两诗颈联情感表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郑诗颈联写举家漂泊、寄食于人而战争仍无休止的现状,将个人与国运相结合,在写实的笔法中透露饱受战乱、有家难回的悲凉;(3分)杜诗颈联看似只写了离乡万里、暮年多病的个人遭际,但“万里”“百年”“常”“悲”“独”等词语从时空角度写漂泊之久、苦痛之深,蕴含的社会批判性更加强烈。

(3分)。

宁夏语文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

宁夏语文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

宁夏语文高一上学期试卷及解答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文章:题目:《乡村的智慧与变迁》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缩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也在不断地适应与变化,但其内在的智慧与价值却历久弥新。

在乡村,人们世代以农为生,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一套独特的农业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关乎农作物的种植、病虫害的防治,还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

比如,农民们通过观察星象预测天气,利用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这些都是乡村智慧的体现。

除了农业知识,乡村还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这些文化和习俗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和延续。

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会举行各种仪式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也强化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现代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乡村的传统产业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冲击。

但乡村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在逆境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些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同时,乡村社会也在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阅读题:1.文章首段提到“乡村,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缩影”,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点明了乡村的多重含义和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为后文对乡村智慧与变迁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解析:开头句通常用于引出全文的主题或核心观点,这句话通过强调乡村的多重意义,引导读者关注乡村的深层次内涵,为后文的详细阐述做了铺垫。

2.根据文章内容,列举乡村智慧在农业方面的两个具体表现。

答案:•观察星象预测天气:农民们通过观察星象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以便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苏州市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试题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试题含解析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第二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试题〔含解析〕说明:1.考试时间是是为150分钟,总分值是为150分。

2.Ⅰ卷Ⅱ卷客观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一诗中谆谆告诫其子曰:“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假设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①。

正令②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他自言年轻时写诗,只知在辞藻、技巧上下功夫,到了中年才领悟到,诗为六艺之一,肩负着治国安邦之使命,岂可等同于文字游戏?假设要立志做个诗人,那就必须懂得,声韵偶对、字斟句酌只是雕虫小技,仅仅在这上面劳心费心、把戏翻新,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重要的是要在“诗外〞——即在“道〞上下功夫。

那么,艺术创作之“道〞,当如何体察、如何感悟?“道〞蕴藏于广阔的社会生活。

要深化体察民生民情,努力开阅视野与胸襟。

胸中有丘壑,下笔才能满纸云烟,作品才会有深化的内涵,字里行间才会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有了它,才情方能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

一代有一代之文艺,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会随时代的开展而更新、嬗变,只有投身于时代洪流,真真切切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幻,体悟社会中的美与丑、清与浊、正与邪、真与伪,才能产生充分、澎湃的激情,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动人篇章。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今这样一个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HY,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就要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理论、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HY之美、崇高之美,弘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021年上海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1年上海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塘荷韵季羡林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

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江苏省震泽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江苏省震泽中学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秋瑾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换春霜。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 首联写诗人往返于中日之间,有感于日使战争导致国土沦丧,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

B. 颔联的“图画移颜色”指中国领土在战争中变成了日本领土,点出了题目中的现用之事。

C. 本诗用典自然贴切,如“乘风”两字用了宗想“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气势豪迈。

D.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披襟见怀,风格刚健,字重千钧,丝毫不见女儿之态。

(2)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对日俄横行中国领土的强烈愤慨。

“忍看”“肯使”以反诘语气,写出对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国土沦丧的极大愤慨。

②深重的忧国之情。

“浊酒不销忧国泪”,直抒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深,即使借酒销愁,也难于排遣。

③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救时应仗出群才”写出了诗人对于有志之士共同挽救时局命运的热切期盼。

④愿为国牺牲的崇高志向。

诗歌尾联表达了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求挽救危亡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A项,“内心哀恸如受雷霆之击”理解有误。

“春雷”指春天的雷声,可使万物复苏,故“挟春雷”有唤醒民众之意。

故选A。

(2)“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不忍心看到祖国的地图变成别国的领土,怎能让锦绣江山被侵略者炮火化成飞灰,抒发对日俄横行东北的极大愤恨。

“浊酒不销忧国泪”,那浊酒哪能排解我忧心国事所洒的热泪,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情。

““救时应仗出群才”,国家的救亡图存依靠的是大家群策群力。

由忧国而思济世,对民众共同救亡图存的强烈呼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就算是需要拼上十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我也必须把这颠倒的乾坤大地拼力挽回。

表达愿为祖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志向。

2021届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届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提到一个地方,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昭示着深圳的开拓进取,“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每一处文化地标都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地区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文化地标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地方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文化地标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这一点。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如果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作品,即便有再大的手笔,也会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

文化地标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源于其间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或设计,文化地标的生命力其实来源于生活。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所在地的文化和生活。

2021届上海市周浦澧溪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周浦澧溪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上海市周浦澧溪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

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

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引起了不少纷争。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独占鳌头之作的当数严羽,“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在他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唐诗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如明代许学夷认为崔颢的《雁门胡人歌》比《黄鹤楼》更合律,“实当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何景明推举沈佺期的《独不见》为第一;陆时雍则以沈佺期《龙池篇》为第一。

李东阳认为唐人七言律诗非杜甫《登高》莫属;胡应麟则认为《登高》一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古人,后无来学”,推崇这首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清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中则以张说《幽州新岁作》为第一。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

但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故而把两者并举,认为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崔诗赋体多,沈诗比兴多。

”王世贞认为杜甫“‘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玉露凋伤’‘老去悲秋’,首尾匀称,而斤两不足。

”虽不尽善尽美,但也足以堪称第一。

明代周珽虽然承认“音响厚薄,气格高下,难有确论”,但还是热衷于标新立异,指出唐诗“冠冕壮丽,无如嘉州《早朝》;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

”即认为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乃是唐诗的桂冠。

以上被推举的作品固然各擅胜场,明代胡应麟却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又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不是恒定的,而是流动的。

清代文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指出:“凡诗对境当情,即堪压卷。

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诗歌鉴赏 (5)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诗歌鉴赏 (5) Word版含答案

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训练(江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李弥逊[注]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

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

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

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

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

此词是作者归隐后登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1)简要分析“缕”字的妙处。

答:(2)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3)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叶梦得睡起流莺语。

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

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

渐暖霭、初回轻暑。

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①。

惊旧恨,遽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

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

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与。

但怅望、兰舟容与。

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

谁为我,唱金缕②。

注①乘鸾女:据说唐明皇九月十五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龙城录》)。

②金缕:杜秋娘所唱《金缕衣》。

其辞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答:(2)“但怅望、兰舟容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耽冈迓陆尉[注]赵师侠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

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

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注耽冈:地名,在吉州城南,其下是平阔的赣江。

迓:迎接。

陆尉:作者的朋友。

(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赏析。

答:(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请简要回答。

古诗词阅读王禹偁《再泛吴江》练习及答案译文

古诗词阅读王禹偁《再泛吴江》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再泛吴江①【宋】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吴江流经长洲县。

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因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交代了诗人疾病缠身的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绿袍”呼应。

B.颔联重在描摹江面景色,以“碧波”“野鸟”“疏雨”“渔人”为写作对象,画面富有层次感。

C.颈联巧用比喻的手法,将人望月、山,化为月、山随人,把客观的月、山写得极富有人情味。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5.这首诗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默写(每空1分,共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的名句,在《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C(手法不是比喻,是拟人。

)15.①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之意。

“张翰精灵还笑我”一句用典抒情,指诗人想和张翰一样辞官归隐。

②流露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绿袍依旧惹埃尘”一句写诗人虽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有不满,有无奈,也有自嘲。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11-2 Word版含解析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提素能11-2 Word版含解析

1.(2019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

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

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

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

王禹偁《再贬吴江》赏析

王禹偁《再贬吴江》赏析

身着绿袍的精灵——王禹偁《再泛吴江》赏析项仁军再泛吴江(宋)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诗歌赏析】王禹偁(954—1001),汉族,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县)人。

晚年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北宋白体诗人。

其人守正行道,刚直清廉,恤民爱国。

诗风清新旷远,语言平易晓畅,著有《小畜集》。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咸平二年(999年),作者因上书宋真宗言“谨边防”、减冗兵吏及撰修《太祖实录》预直书史事,遭宰相张齐贤谗谤,再次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首联点题并交代所处环境。

“二年”当指咸平二年,诗人被贬吴地黄州,住在长江边的小船上,天刚刚亮,对着水面照见自己病弱身体,顾影自悼。

“重到”,关合诗题"再贬",倍添哀痛。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抬头望,满眼碧波荡漾,野鸟自由飞翔于江上。

稀疏的小雨,飘洒在优游垂钓的渔人的蓑衣上。

颔联移步换景,动静结合,颇具流动画面美。

“输”,不及;“属”,属于。

“输”“属”二字,精炼传神。

由物及人,联想自身,作者不及“野鸟”的自由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只属于“渔人”。

“野鸟”“渔人”衬托出诗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颈联由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幻化而来,佛晓初晴,月照孤舟,春山数点,意境空明澄净。

此时,诗人心境自然也随着幽美爽朗起来。

“张翰精灵还笑我,绿袍依旧惹埃尘。

”尾联“张翰精灵”,化用张翰事典。

“精灵”即精神,张翰精神就是“人生贵得适意尔”,不恋名爵,辞官归隐。

据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gū)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吴江诗词阅读理解附答案

吴江诗词阅读理解附答案

吴江诗词阅读理解附答案吴江诗词阅读理解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江张先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8.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参考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分)【试题分析】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声深在芦苇之中。

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

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

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

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

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

(6分)【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参考答案】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2分),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2分),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2分)。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该、合该”的意思。

“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上,这里涉及到莼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美景及闲适的生活。

该题实际就是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这个意义的.准确理解。

【相关资料】【作者】: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濮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

濮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

濮阳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王禹偁《再泛吴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禹偁《再泛吴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达成14~15 题。

再泛吴江①[ 宋] 王禹偁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坐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仍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土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初级官员的官服。

14.以下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两项是()()(5分)A. 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顾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响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利处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宦途崎岖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挪动的视角写景,照顾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仍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认与自己的执著。

E.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睦;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适当;抒怀委宛委宛。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联合全诗简要剖析。

(6分)14.【剖析鉴赏】( 5 分)BD(B.“碧波”“疏雨”没有设喻;诗句也并不是表达“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神往,对政界生涯的嫌弃。

D.并不是“对张翰的否认”,恰好是对张翰追求的一定。

)15.【鉴赏评论】( 6 分)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所以,当看到江上自由翱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敬羡,表达了诗人对政界的嫌弃之情,并萌发了想像张翰同样辞官归隐之意。

②可是他又没法脱下绿袍、真实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

③同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受,表露了对宦途崎岖的不满与自嘲。

[6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

2021年武汉市江夏区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武汉市江夏区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武汉市江夏区第四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江苏省平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Ⅰ)

江苏省平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Ⅰ)

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Ⅰ)高三语文2018年10月考试时长:150分钟。

满分值: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梅里雪山是西藏同胞▲的四大神山之一,雨崩就坐落在澜沧江对面的大山之后、梅里雪山神女峰下。

那里,是一方▲秘境,美丽得让你一见钟情,神奇得如梦似幻,行走其间,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魅力。

A.跪拜亘古流连忘返 B.祭拜旷古流连忘返C.祭拜亘古恋恋不舍 D.跪拜旷古恋恋不舍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随着工作压力增大,我甚至很少有时间想起家乡,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

__ ▲,▲,▲,▲。

种种迹象表明,我离故乡渐远,离家渐远,离父母渐远。

①从渐渐稀少的电话到夜灯下的遥想②好像我已经把家乡忘了③以至于现在我竟然找不出语言阐释家乡的内涵④从最初屋顶缥缈的炊烟到日夜盼望的家信⑤我对家的概念变得逐渐抽象起来A.②④①⑤③ B.⑤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①④③②3.对下面四句话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3分)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③寒砧万户月如水,塞雁一声霜满天。

④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A.四句话中用了以水喻月的比喻手法,形象贴切。

B.四句话中①句以动写静,②③两句表现月光的寒凉,④句主要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

C.四句话都是用其他事物衬托映照来写月色,从而突出作者对美好月色的赏爱之情。

D.四句都不是为写月而写月,而是借写月抒发自己在特定时代、特定情势下的特定心绪。

4.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5.下列选项中关于丰子恺漫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懂得在劳动中创造价值B.要懂得因材施教尊重个性C.要懂得全面发展共同成长D.要懂得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青浦区东湖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河之洲陈忠实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 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确切地说,早在几天之前朋友相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已经在踊跃着期待着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初读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关雎》的,一诵成记,也就终生难忘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

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

它冲出禹门,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

它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丰饶秀美的河洲。

这是令人一瞅便感到心灵震颤的一方绿洲,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左望不见边际,右眺也不见边际,那一派青葱所蕴聚的气象,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

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

我站在坡坎上,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那方自少年时代就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

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

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

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

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34

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34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范亭2021--2021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表达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HY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开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到达顶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一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假设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化地浸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HY维度。

这种HY浸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开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展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旧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

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

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

③绿袍,古代低级官员的官服。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
“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境。

D.尾联运用典故,以“张翰还笑我”与“依旧惹埃尘”形成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张翰的否定与自己的执著。

E.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14.【分析鉴赏】(5分)
BD(B.“碧波”“疏雨”没有设喻;诗句也并非表达“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

D.并非“对张翰的否定”,恰恰是对张翰追求的肯定。


15.【鉴赏评价】(6分)
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②但是他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

③同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6分。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