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代词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辅助性代词
“辅助性代词”是指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 与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才能使用的代词。古汉语中有两 个辅助性代词:必须有前加成分的“者”和必须有后 加成分的“所”(有的学者把“者”、“所”称为助 词)。 (一)者 “者”的本义是“别事词也”,即用以区别人、物、 事、时的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辅助性代词”。 “者”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种:
1. 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 词组“者”字结构,称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主体, 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 况”。例如: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 《论语· 子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李斯《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论语· 里仁》:“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 未之见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者”代心
3. 用“所+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示“所+介 词+动词(+宾语)”的含义内容。也就是说,有些 “所+动词”的结构不表示动作的对象,而表示 动作的工具、方式、处所、原因等等。这种情况, 要根据特定的上下文仔细分析其含义。这是“所 字结构”中的难点,必须特别注意。
《庄子· 德充符》:“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 也。”(“所爱其母”是“所以爱其母”的意思, 表原因) 《左传· 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孔颖达疏:“(庄)公意衣食二者虽 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 由孔颖达疏可知,“所安”即“所以安身”,指 “衣食”,表工具)
三、疑问代词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谁、孰。 (二)指物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孰、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 或“为什么”。 (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哪里”、“什 么地方”。
四、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指所代对象不确定的代词,分为 “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类。 (一) 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 “或”表示某人、某事肯定或可能存在,但究竟是 什么人、什么事却不确定,难以具体指明。 1. “或”表人 “或”表人译作“有人”、“有些人”、“有的 人”。 2. “或”表物 “或”表物,译作“有的”、“有的东西”。
《战国策· 赵策》:“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 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贵”活用为及 物动词,它的后面带补语“于天下之士”) 晁错《论贵粟疏》:“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贱”、“卑”、 “尊”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为及物动词) 《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 不在小。” 《史记· 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是名词,活用为及物动 词) 《木兰辞》:“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 思,女亦无所忆。”
3. 放在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后面,起复指这个 名词的作用,一般不必翻译。例如: 《史记· 项羽本纪》:“亚父者,范增也。” 晁错《论贵粟疏》:“车骑(jì )者,天下之武 备也。”(车骑,车辆马匹) 《论语· 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 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二)所 “所”的本义是“伐木声也”,借作辅助性代词, 主要有三种用法: 1. “所”放在及物动词前面(即“所+动词”的形 式),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字结构”,表示这个动词 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的人”、 “……的东西”。有时,“所”放在不及物动词、 名词、形容词前面,这时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 词都活用为及物动词。由于“所”指代了动词的宾 语,所以“所”字结构中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但 可以带补语)。
2. 放在数词和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 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翻译。例如: 《论语· 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来自百度文库”(“三者”,指“足食、足兵、民信之”) 《论衡· 订鬼》:“二者用精至矣!”(“二者”,指伯 乐相马、庖丁解牛) 《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 在沛公也。”(今者,现在) 《论语· 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 者,以前)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 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者,古时候)
“所以……” ——这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 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 的原因。例如: 《荀子· 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 夺也。”(表工具)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此殆天所以资将 军。”(表手段) 《左传· 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 尽臣礼,所以报也。”(表方式) 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 以倾颓也。”(表原因)
第六节 常用代词简介
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疑问、 无定、辅助。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主要是“我” 字,有时也用“咱”、“俺”;复数主要用“我们”, 有时也用“咱们”、“俺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 称代词较多,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卬。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常常用谦称代第一人称。如 用“寡人”、“不谷”、“孤”、“臣”、“妾”、 “仆”、“愚”以及自称其名等表示第一人称意义。
“所与……”——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联的人物。 例如: 《孟子· 离娄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 富贵也。”(表示与之饮食的人) 《孙子兵法· 虚实》:“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 所与战者约矣。”(表示我军与之作战的敌人)
“所由……”——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例如: 《荀子· 正论》:“是乱之所由作也。” 苏轼《教战守策》:“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 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介词+动词(+宾语)”这种形式,是名词 性词组,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 的谓语,它的前面可以加表示动作主体的名词作定 语,后面也可加“者”,等等。
2. “所”放在“以”、“从”、“为”、 “与”、“由”等介词前面,指代介词的对象(即 介词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原因、方式、 手段、工具及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和它后 面的介词,一起放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即以 “所+介词+动词(+宾词)”的形式,组成名词性 的词组“所字结构”。这种“所字结构”从其所 表达的意义内容看,与动词的状语义相当,而与 “所+动词”所表示的动词的宾语义不同。
(二)第二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用 “你”,复数用“你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二人 称代词较为复杂,主要有:女,汝,尔,若,而, 乃。此外还有一个“戎”字。 古代汉语中常常用尊称表示第二人称。主要有 “子”、“君”、“先生”、“陛下”、“足 下”、“大王”、“将军”、“公”,以及称人 之字等等代第二人称。
3. “或”表时间 译作“有时候”、“有时”、“偶尔”。
(二) 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无,靡。 1.莫 “莫”表示某人、某事不存在,但不确指。 “莫”只作主语,译作“没有人”、“没有东 西”、“没有地方”等。 2.无 “无”的用法与“莫”相似,可译作“没有 人”、“没有东西”。
3.靡 “靡”的用法与“无”相同,可译作“没有 人”、“没有东西”。
(三) 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较为麻烦一些,单数 男性用“他”,女性用“她”;复数男性用 “他们”,女性用她们,男女混合在一起的复 数仍然用他们。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没 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的语法 意义,主要用指示代词来表示。表示第三人称 意义的指示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渠。
(四)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 (chái)”、“属”、“辈”、“曹”等字,可以 表示复数。 “侪”、 “属”、“辈”、“曹” 等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它们有比较 具体的意义,相当于“这伙人”、“这些人”、 “这班人”。
二、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 主要有:此、是、斯、兹、之、然、尔、若。译 作“这”、“这个”、“这些”、“这样”。 (二)远指代词 主要有:彼、夫(fú)、其。译作“那”、“那个”、 “那些”、“那样”。 (三) 旁指代词:他 他——古汉语中的“他”,一般不作第三人称, 而用作旁指,凡别人、别事、别物,都称“他”, 译作“别的”、“其他的”。 《孟子· 梁惠王上》:“王顾左右而言他。”
“所从……” ——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或时间。例如: 《吕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 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表处所) 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表时间)
“所为……” ——一般表示行为发生的原因、 目的。例如: 《史记· 项羽本纪》:“(项)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谕以所为起大事。”(表原因) 《战国策· 赵策》:“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 也。”(表目的)
(四) 特殊的指示代词:焉、诸。 焉——“焉”的本义是鸟名,借作代词。“焉” 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用在句末作补语,既是指示 代词,又有语气词的性质,因此,它又被称作 “兼词”。“焉”的含义相当于“于是”、“于 此”,有人认为它是“于是间”的急读合音。例 如: 《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子· 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 学而学焉。” 《荀子·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 成渊,蛟龙生焉。”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 庇身也。”、“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身 之所庇”和“所以庇身”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 含义相同,均指“大官大邑”,表依凭) 《孟子· 滕文公上》:“他日,子夏、子张、子 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 子。”(“所事孔子”是“所以事孔子”之意,表 方式) 《左传· 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 生。”(“所生”是“所从(由)生”之意,表处所)
诸——“诸”作代词,一般是“之于”或“之 乎”的合音(“于”是介词,“乎”在句末是语气 词)。例如: 《列子· 汤问》:“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 土之北。”(诸,之于) 《左传· 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 罕。”(诸,之于) 《孟子· 梁惠王下》:“文王之囿(yò u)方七十里, 有诸?”(诸,之乎) 《论语· 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诸,之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