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著作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著作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的著作
生态保护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议题,然而,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古代人们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生态保护的著作。
1.《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地理和自然的巨著,记载了大量有关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的信息。
这本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保护自然资源,警示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破坏环境。
2.《田园诗》:田园诗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农田劳动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这些诗歌鼓励人们保护农田、保持耕作的规律性,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林则徐治河疏稿》: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林则徐治河疏稿》中详细论述了治理长江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他强调了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河流水质、禁止破坏河岸、修筑水利设施等一系列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治理方案。
4.《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提
出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这些古代著作和观点虽然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重要性。
这些古代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提醒我们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资源。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中国人的环保意识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无论是永久治理水利工程的秦皇汉武时期、建设避暑山庄的乾隆时期,还是提倡节约浪费的清代嘉庆年间,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和智慧。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详细介绍。
首先,古代中国尤其重视水利工程和水资源保护。
从夏朝到明清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治理水利、保护水源。
例如,商汤便修建了太湖,周武王为干涸的黄河建造了“太康”和“当阳”两个大型堤坝,唐朝大水利家李冰更是斥巨资修建了运河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治水成果和环境效益。
其次,古代中国注重森林资源的保护。
中国首个保护森林的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规定的“封林制度”,为此汉武帝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封深林千里”,禁止人为采伐砍伐,意在保护生态环境。
在唐代,李白更以“登高者为犯天下之大忌,而寻麓者为触人之常俗”来嘉许古人对山林的尊重,更进一步提出:“如今清风又过,绿树犹如昨日”,对中国的山林自然环境给予赞美和珍爱。
另外,古代中国在食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利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环保意识。
唐代就有“独食嘉肴,不欲加于常羹”等节约浪费的节俭观念,还有“能源先进”技术应用,如汉代蜀郡的感应炉、唐代北京官厨的炉头、宋代苏州的油坊,都是古代中国在环保领域实践成果。
西汉初期,岳阳兰陵和临汝都出现了稀有金属硼和大面积蒸腾盐田,这些出产量为少量或中等实验品的特殊之物,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常量和重要产品中享有重要地位。
最后,古代中国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互补万物”、“天下九郡不合而成一宇”的“万物融合”观念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其中,“天人合一”体现了国人对生态平衡、和谐发展的理念,更以道家思想为基本;“道法自然”提倡“乐不触害”的伦理品质,通过全面关注生态环境,尤其体现了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汇报人:2023-12-30•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背景与意义•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政策目录•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与观念•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影响与启示01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背景与意义自然崇拜古代中国人普遍崇拜自然神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主宰,因此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敬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资源有限古代社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有限,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文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导,土地和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文化传承古代环境保护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环境保护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民族精神。
030201古代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环境保护成为应对这些问题的必要手段。
应对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加,而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提升人类生存质量古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02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政策设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设立自然保护区,如皇家猎场、禁林等,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制定环境保护法规为了保护环境,古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如《礼记》中的“山林川泽之禁”,规定了山林川泽的保护范围和利用方式。
推广生态农业古代中国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采用轮作、施肥等可持续农业技术,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平衡。
倡导节约资源古代文献中经常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如《论语》中孔子所言“节用而爱人”,提倡节约资源以保护环境。
古代政府为了保护环境,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如对山林川泽的采伐、捕捞和开采等行为进行管制。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古代,中国人民十分注重环境与生态的保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本文将从农业、水利工程、森林保护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
一、农业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非常依赖农业,农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尤为重要。
古代的农民非常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他们常常采取轮作和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土地的肥沃度,并且世代相传,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中。
此外,他们还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循环系统,如将庄稼的秸秆还田,保持土地的健康。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
二、水利工程与环境保护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之发达在世界上皆属首屈一指。
古代中国人民精通水利建设,他们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为农业提供了水源,也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通过合理的水利规划和管理,中国古代人民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同时减少了水灾和干旱对环境的损害。
三、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森林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民深知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他们从未滥伐森林,而是通过合理的砍伐和植树造林来维持森林的健康。
同时,古代中国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建筑也要求保持森林的原始状态,不允许随意破环。
这些措施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让动植物能够生长繁衍,保持生态平衡。
四、动植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古代中国人对动植物的保护非常重视,尤其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
在古代,中国人民把狩猎视为一种贵族的娱乐活动,但是针对一些重要的动物物种,他们对狩猎有严格的限制。
例如,禁止猎杀孔雀和麋鹿等珍稀动物,以保护它们的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人民还成立了不少动物园和植物园,用以保护和展示各种珍稀动植物,激发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中国古代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流传至今,为后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应该珍视这一历史传统,继承古人的智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现代社会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以保证我们和未来世代的生存。
保护环境古已有之古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
保护环境古已有之古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保护环境古已有之古人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古代的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没有现代工业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时代,古人们注重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以维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古人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并探讨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一、尊重自然古人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尊重。
他们认为自然是壮丽而神秘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因此,他们对自然持有一种敬畏和敬重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深厚的自然哲学基础。
比如,“天人合一”观念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
同时,古代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他们的作品既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对自然珍爱之情的体现。
二、循环利用资源古人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
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他们凭借智慧和经验,建立了一套符合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
古代农耕文明的出现,使得农民们开始有序地进行耕作、养殖和渔捞。
他们懂得耕地休耕、轮作种植和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以保持土地的肥沃。
在养殖业方面,古人对饲养动物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避免牲畜数量对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同时,古人从事渔业时会采取许多限制措施以防止过度捕捞,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古代人们还使用可再生资源,如木材和竹子等,作为建筑和家居用品的材料。
而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尽可能地循环利用材料,减少浪费。
三、维护生态平衡古代人们注重维护生态平衡,防止环境被破坏。
他们观察自然的变化,学会与自然相处。
在农业方面,古人会根据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他们懂得保护土壤和水源,避免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同时,他们也会主动进行植树造林,以增加森林的面积和绿化的覆盖率。
古代人们还注重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对于珍稀鸟类和野生动物,他们往往会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限制捕猎和破坏。
这种保护动物的意识,成为了中华民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泉。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典故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典故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典故有许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1. 伐木不宜:《尚书·禹贡》中记载了大禹治水时,禹采用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地道包括了伐木不宜的原则,即不宜砍伐过多的树木,以保护水土和生态环境。
2. 禁渔期:《书经·禹贡》中还记载有禁渔期的规定,即禹在治理水患时,为了保护江河里的
鱼类资源,规定了每年有一个禁渔期,禁止捕鱼以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
3. 植树造林:《后汉书·农桑志》中记载了古代中国建议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例如,鲁国大夫
季康子奉行植树造林思想,尤其推崇植柳,称之为“桐宫”。
4. 禁止乱砍滥伐:《后汉书·农桑志》中还记载了古代中国对乱砍滥伐的禁止。
古代伐木有一
定的规范,如徐州不准砍伐年轮直径小于六寸的树木,洛阳不准砍伐年轮直径小于十二寸的树木等。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实践,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环保智慧和理念。
中国古代保护环境的例子
中国古代保护环境的例子
中国古代的环保意识源远流长,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花费了三十年时间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使得河流变得更加平稳,并修筑了堤坝和沟渠来控制水流,保护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
2. 清明上河图:这是中国古代宋朝画家张择端所绘的一幅著名的油画,画面中描绘了城市的繁荣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如何保护环境,例如画面中有清澈的河水和绿色的植被。
3. 养生主张:中国古代医学家和学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环境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健康和环保的理论,例如“清净之地,以生长人之性”,强调了环境的纯净和和谐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4. 林业管理:在中国古代,许多王朝都对林业资源进行了管理和保护。
例如,唐代皇帝就颁布了许多森林保护的法令,并且设立了森林管护机构,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些例子表明,中国古代人们早已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来保护环境。
这些措施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的故事
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的故事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的故事一、关于中国古代对环境的重视中国古代对环境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就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率领人们治理黄河,修筑堤坝,有效地保护了当时的环境。
在古代,中国人对环境的关注并不仅仅停留在治水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提倡“食色,性也”,强调饮食对于身体和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注重饮食对环境影响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
二、中国古代的环保实践除了对环境的关注外,中国古代还进行了一些实际的环保实践。
古代的园林建筑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环境保护的理念。
他们在建筑园林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的生态和规律,不人为破坏自然环境,而是尊重和保护自然。
古代的农业生产也体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在《诗经·小雅》中有“谷多食少”之说,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保护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
三、我的个人观点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古代中国人在对环境的关注和实际行动中,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下,我们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汲取古代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智慧,摒弃盲目开发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观念,更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
古代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努力保护和维护环境,这种理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我们应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经验教训,将环境保护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得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古代对环境的保护的一些观点和理解,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
中国古代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始终贯穿着中国文化的脉络,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中国古代关于环保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环保的故事
中国古代关于环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刻画有专人打扫城市卫生的图案,这被认为是城市环卫工人的最早出现。
在周朝时期,政府于道路旁修建“路厕”供人使用,这也是最早的公共厕所。
此外,大禹治水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环保的经典传说。
大禹花费了三十年时间治理黄河流域的水患,使得河流变得更加平稳,并修筑了堤坝和沟渠来控制水流,保护了大量的农田和村庄。
在殷商时期,法律严惩乱扔垃圾的行为。
《韩非子·内储说》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意思是殷商时期的法律非常严格,如果有人将垃圾扔在公共道路上,就会砍掉他的手。
这个严厉的法律有效地改善了环境卫生,避免了随地大小便的陋习,也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
而在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河长制”,由地方官员担任“河长”,负责管理和保护当地的河流和湖泊。
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
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中国历史保护环境事例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之一。
而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着不少值得称赞的事例。
以下就是中国历史中的环保经典案例:1. 明清时期的森林保护明清时期,中国的森林面积大约达到8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当时全球森林总面积的15%。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森林的作用和价值,开始实行了多项保护措施,如规定禁伐期、设立禁伐林区、定期进行抚育等。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清朝的水利工程建设清朝时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大运河、开凿黄河新河道、筑造人工运河等,这些工程显著改善了当时的水资源状况,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3. 辛亥革命后的林务改革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局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
同时,中国的森林资源也面临严重的破坏。
为此,国家开始推行林务改革,成立了林育局等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如《京畿山林条例》、《金陵山林保护章程》、《林业条例》等,有效地增加了森林资源的存量。
4. 新中国成立后的环保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有力的环保行动和项目。
其中,如扩大退耕还林、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开展治理黄河三角洲、打击河道污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的历史中有很多优秀的环保实践,这些实践为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在今后的环保事业中,继续借鉴古人的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对现今启示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及对现今启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早在古代就已经形成,并有着众多的例子可以展示。
这些古代环境保护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以及对现今的启示。
一、水资源保护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特别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交通运输和水源供应。
同时,中国古代人民也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比如修建堤坝、水道和水库等,以保护农田和水源。
他们通过防止水土流失和排水渠的灌溉系统,保护了水资源并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对现今的启示:当代社会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严重问题。
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比如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治理水污染等。
同时,加强对大规模水利工程的监管,确保其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二、森林资源保护在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他们制定了严格的森林保护法规,禁止乱砍滥伐。
并且,古代的君主还颁布了禁止砍伐树木的政策,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
此外,中国古代人们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为后代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对现今的启示:森林资源是我们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保护森林对于维护环境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对森林资源保护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禁止乱砍滥伐,并加大对砍伐树木的惩罚力度。
此外,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森林面积,恢复生态系统,并提供充足的木材资源。
三、动物保护中国古代还注重对动物资源的保护。
古书中有很多关于保护动物的记载,比如禁止打猎、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等。
另外,中国人还注重对动物的繁殖和栖息环境的保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动物的活动,如修建鸟巢、豢养动物等。
对现今的启示:当今世界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和野生动物灭绝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虽然古代的中国没有现代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也没有像现代那样的科技手段,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环境保护实践。
这些实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古代中国人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农业方面,古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的休耕制度。
根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之后,他提出了“九域休耕”的原则,即将每九年中的一年作为空闲期,使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保持肥沃和可耕性。
休耕制度不仅有助于土地的保育,也有利于农田生产的提高。
此外,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与山水、森林和动植物保护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例如,大规模的庙会活动在古代是非常盛行的,这些节庆活动常常与自然和农业相关联,宣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同时,众多的诗词和绘画作品也反映了人们对美丽自然景观的珍视,植物和动物的保护也得以体现。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对于环境保护有着特殊的关注。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观念。
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倡导人类要以谦卑和尊重的心态对待自然界。
而道教信仰中的“天人合一”和“自然无为”的理念,也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去破坏自然的平衡。
总的来说,虽然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环境保护的概念和手段,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可见一斑。
他们通过休耕制度、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儒家和道家思想等方式,努力维护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环境保护的传统价值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现代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挑战。
工业污染、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都威胁着中国的生态环境。
因此,现代中国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继续传承和发扬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传统,寻求现代化的环境治理手段,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世代的生存环境。
古人如何保护环境
古人如何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在不少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其实数千年来,我国古人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
古代不少典籍记载了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比如春天不能用雌鸟或兽祭祀,不能杀怀孕的母兽以及幼虫、幼兽;夏天不能乱打渔;秋天只有鸟兽长大后才能捕杀等。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还出现了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田律》。
后来的各代封建帝王,逐渐完善了这些制度,对当时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设虞、衡等官职保护山川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等保护山川的职位。
相传我国最早的虞官产生于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据《尚书》和《史记》的记载:舜帝时任命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
如果此事确切,则我国设虞官的历史就有四千多年了。
虞、衡的职责,各朝虽有差异,但大体相近。
先秦时期,虞衡的职责,《周礼》记载比较详细,当时有山虞、泽虞、林衡、川衡之分。
山虞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如在有山林物产的地方设藩篱为保护边界,严禁人们入内乱砍滥伐。
林衡则为山虞的下级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巡视山林,执行禁令,调拨守护山林的人员,督察他们的行为,赏优罚劣。
泽虞与山虞类似,泽虞下属的川衡,与林衡组织结构非常类似,只不过川衡管川泽鱼鳌,林衡管山林草木而已。
如果说先秦的虞衡职责主要是管理与保护山林川泽,那么,唐宋以后的虞衡则兼管一些其他任务。
比如,据《旧唐书》记载:虞部兼管郎中、员外郎之职,"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囿,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
凡采捕渔猎,必以其时。
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为四郊,三百里皆不得戈猎采捕。
殿中、太仆所管闲厩马,两都皆五百里内供其刍蒿。
其关内、陇右、西使、南使诸牧监马牛驼羊,皆贮蒿及茭草。
其才炭木橦进内及供百官番客,并于农隙纳之。
"归纳起来,虞部的任务主要是五项:一为京城街道绿化;二为掌管山林川泽政令;三管苑囿;四管某些物资的供应;五管打猎。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环境保护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环境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夏朝。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环境保护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责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环境保护不仅体现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上,还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第一节: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一直注重尊重自然生态系统。
古代的农耕文化注重耕作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尊重土地的肥沃和丰收。
传统的四时节气观念,使人们按照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
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著名的是尊崇自然的道家思想。
道家倡导自然,崇尚自然的道德,认为天地之道自然而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这一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倡与自然相融合,而非对自然的征服。
第二节:保护水资源中国是一个以河流为主要水系的国家,保护水资源一直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任务。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水涨船高”、“滴水成河”的观念,人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调节水流,保护河流资源。
古代的人工河道和水利工程为农田灌溉和城市用水提供了重要支持。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古人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
为了保护黄河及其周边的水资源,古代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面临着日益紧缺的水资源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例如,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节:保护森林资源森林是地球上的肺脏,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十分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古代中国人就有尊重森林的传统,提倡珍爱树木。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许多描述森林美景的诗歌和故事。
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森林的喜爱和保护之情。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植树活动,逐步还原和增加森林覆盖率。
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四节: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论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
论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古代中国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古代中国先民从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并开始进行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
一、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在中国古代社会,环境保护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和森林资源保护方面。
1. 水土保持在古代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活动。
古人认为,水是大自然的重要资产,水土保持关系到耕作的成败。
为了避免水土流失,古人发明了许多土壤保持的技术,如修建梯田、修筑水利、撩水整地等。
这些技术的运用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森林资源保护古代中国森林资源保护有其特有之处。
据记载,在商代,就规定了“有禁林、有禁猎之制”。
而在汉代,始有了明确的森林保护条例。
《祭肜文》中当时的地方官员如此说:“为民父母而林,如腹中之父母,谓之长林;为户父母而林,如自家之父母,为短林。
”这表明古代中国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森林作为大自然的重要资产,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二、古代中国自然资源管理1.矿产资源古代中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铜、铁、锡、金、银等。
这些矿产资源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对矿山的采掘总是有规定的,几乎没有出现过无序的采掘现象。
例如,在唐代,内蒙古的金城铁山,由于矿场内采掘不当,导致环境恶劣,朝廷下令暂停采掘。
2.水资源水资源在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明清两代,河南各地城镇修建了数百处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其中以黄河的治理最为浩大。
开辟水利,修筑水库,安装灌溉设备,一方面可以保存并调节水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工业生产水平,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水域资源古代中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使用,对于蕴藏着多种水域资源,如鱼翅、珍珠、海藻、海叶等的海洋也注重管理。
唐代胡宾王的《大唐西域记》云:“日气暖而多鱼、兰、珊瑚。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古代环境保护的背景与重要性 • 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和政策 • 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措施 • 古代环境保护的效果与影响 • 古代环境保护的局限性和不足 • 古代环境保护对现代的启示
01
古代环境保护的背景与重要性
古代环境保护的背景
1 2
古代环境保护的起始时间
06
古代环境保护对现代的启示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古代环境保护思想的传承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 思想既包括道家、儒家等传统思想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也包括古代法律制度中的 环境保护措施。
古代环境保护措施的局限性
尽管古代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措施仍存在局限性。例如,古代环境 保护主要侧重于生态保护方面,而在工业污染控制方面相对薄弱。
砍伐、捕捞、狩猎等行为。
水资源保护
02
古代政府对于水资源保护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规定用水时
间、用水量等,以及提倡节约用水。
环境保护立法
03
古代中国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如《田律》等,对于
环境保护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03
古代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措施
森林保护与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
古代人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如封山育林、 禁止滥砍滥伐等。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
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和举措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有利于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
古代环境保护的举措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例如,现代的环 保理念和举措在古代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 承和创新。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我国古代的环境保护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环境保护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古代智慧的环境保护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这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细致地探讨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对环境的影响、皇家园林的建设和维护、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应用、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等内容。
一、传统农耕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影响。
本节将详细介绍古代农耕文化对土地、水资源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古代农耕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皇家园林的建设和维护在古代,皇家园林的建设和维护是皇室权力的象征,对环境保护也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将详细介绍古代皇家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原则,以及皇家园林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三、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水利工程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地位,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节将详细介绍古代水利工程的类型、设计思想和技术特点,以及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四、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古代中国积极倡导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这种传统在环境保护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节将详细介绍古代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的实践经验,以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和启示。
附件:1. 古代农耕技术图册2. 皇家园林设计案例集3. 古代水利工程实物模型展示照片4. 古代垃圾管理和废物利用资料汇编法律名词及注释:1. 环境保护法: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法规,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2. 水利法:我国现行水利法律的基本法规,主要规定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应用。
3. 环境影响评价法: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基本法规,主要规定了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和保护的制度。
中国的历史环境与生态保护
中国的历史环境与生态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环境与生态系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积极探索并实践了许多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关的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历史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角度,回顾中国古代的案例,并探讨现代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保护1. 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基础是有效的水利工程系统。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旨在调节水资源分配,防止水灾和旱灾。
例如,中国古代的灌溉系统和水库工程在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的同时,也保护了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2. 林业资源管理中国古代的林业资源管理体系早已经形成,并通过法律来保护森林资源。
在古代,皇家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例如限制砍伐、控制火灾等。
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保护了中国广袤的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3. 文化传统与自然保护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敬也为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
例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崇尚山水田园风光,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表达了对大自然平和、和谐的追求。
这种文化传统促使人们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以使其保存下来供后代欣赏。
二、中国现代生态保护的努力1. 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建设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建设自然保护区体系,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不仅在国内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中国的大熊猫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濒危动物,还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窗口。
2. 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加强水污染治理等。
这些努力有助于保护水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 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国不断加大对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
同时,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非法砍伐和贩运木材等行为,维护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远早于现代化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繁荣,因此环境保护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早期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就意识到了土地的重要性。
预防土地退化、保持水土流失的措施也开始在这个时期得到实施。
例如,中国古代的人们常采用灌溉技术,农谷阶地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
另外,中国古代也采用轮作制度,让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地段上种植,以达到土地保护和保肥作用。
同时,农民们在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保护土壤,尽可能减少施肥和农药的使用。
另外,当时的人们也非常注重水源的保护。
在中国许多山区,人们经常会建造水库、隧道等水利设施,将雨水收集储存,以保护水资源。
在河流流域,人们也会建立堤坝,控制水流,防止水患。
其次,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也同样重要。
在唐朝时期,长安城内建有一条长达6公里的排水沟,将城区内的各种垃圾集中起来,转运到远离城区的垃圾场。
如此一来,不仅保持了城区的卫生环境,更起到了一定的再利用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的官府还出台了很多环保政策,例如禁止砍伐樵木,管控森林资源等措施,以保护森林资源。
在清代时期,禁止砍伐山林的措施得到广泛实施,助于森林生态的保护。
另外,古代中国的一些文化传统也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例如,中国古代的一些节日,如清明节等时期,人们常常会走到山区和田野上,整理、清理垃圾。
还有每年的“寒食节”,人们不点火,以节省燃料,并表达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这些传统和文化,不仅让人们保持良好的环保习惯,还普及了环保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人们对环境保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以保护土地、水源、森林和城市环境等资源。
这些措施和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的环保精神和环保意识,也为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智慧中汲取一些对环境保护实用的经验,更好地建设美丽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摘要:文章引用大量的史料,从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环保机构和环保措施等方面考证我们的祖先如何高度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们的祖先自走出茹毛饮血的穴居时代、跨进文明社会的那一时刻起,就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意一识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
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败不掩群,不取糜禾;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认为要想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必须注意保护,合理开发。
反对过度开发,特别是破坏性的开发。
西周时期,人们认识到保护山野蔽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
《管子·立政》篇中讲到富国立法有五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山泽救(救:即防止之意)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
将山泽防火,草木生殖生长置于富国之道的首位。
《逸周书·文解传》中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
”《国语·周语》中述周制说:“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蔽有圃草,圃有林池,所以御灾也。
”这说明当时人们认识到一郊牧、圃蔽、林囿可以用来救饥荒、防灾年。
《国语·周语下》中也讲:“《诗》亦有之,日‘瞻彼旱麓,棒一措济济。
恺梯君子,干禄恺梯’。
夫旱麓之棒稽填,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焉。
若夫山林mf竭,林麓散亡,蔽泽肆既,⋯⋯君子将险哀之不暇,闻何易亡之有焉?”意思就是说像旱麓一类山麓林木茂盛,君子便可高乐安闲地求禄求食;但如果山林原麓消失,野蔽池泽枯竭,君子只有哀伤地面临危险,还有什么安逸快乐呢?这说明人们已认识到山林蔽泽的丰茂是人民安逸快乐的保证。
而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则将诸侯之君能否严格地防守山林原泽的资源而不受破坏作为判断可否立为天下之王的标准。
即:“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范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
这就足以说明人们对保护山林原泽等生态资源和环境的重视程度了。
管仲还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管子·八观》)。
战国时的荀子根据生物资源消长规律,提出了一套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措施。
他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虫时,则草木植。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进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将环境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这与管仲的环境保护思想可谓是异曲同工。
《荀子·天论》中说:“夭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莱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也就是现代自然哲学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思想,告诫人们要正确处理好“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之关系,不要逆“天”而行。
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发展了先秦的环境保护思想,提出了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思想。
认为“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
肥晓高下,各因其宜。
正陵贩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搞,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民为资。
是政生无乏用,死无转尸。
”这种协调发展的思想仍值得我们今夭借鉴。
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中指出:“古之造文者,三画丽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
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王者孰能当之。
”他又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认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会激起天的震怒,引发水、火、虫、旱、地震等灾害。
我们在这里剔除其神秘主义的成分,即可窥见其重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古代盛行的道教、佛教等宗教的教义中也蕴含有丰富的环保思想。
如道教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们遵从自然、效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则。
因为宇宙间天地万物、飞禽走兽、草木昆虫等一切存在物都是道气化生的,只是由于他们各自察赋的道气清浊不同,才形成各自不同的特性,并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且相互依存。
在道教中,特别强调要慈爱一切生命。
“戒杀生”是主要大戒,内容十分具体,如戒条中规定:不得热水泼地致伤虫蚁,不得火烧山林,不得妄伐树木,不得以毒药投入池江海中,不得妄凿地毁山川,不得污水泽,等等。
从各个方面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
进而还要求人们不要惊吓、虐待动物,并呼吁救助一切生命。
佛教的教义中,不杀生也是其重要的一条。
佛教认为,在诸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这在物种不断灭绝的今夭,值得我们重视。
此外,伊斯兰教的教义中也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既重视人类的主体性作用,又肯定自然生态存在的内在价值,将天地万物作为人类的衣食父母,生命的源泉,这对于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意识,增强环保意识,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古代的环保机构中国古代不仅有较为丰富的环保思想,而且许多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
据《尚书》中记载,舜帝时任命的九官二十二人中,其中就有虞官伯益负责管理山林川泽等工作。
此后,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这样的机构。
据《周礼》记载,先秦时期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其中山虞负责制定保护山林资源的政令,林衡为山虞的下级机构,其职责是巡视山林,执行禁令,调拨人员,考察功绩,赏优罚劣。
泽虞与山虞相类似,川衡与林衡相类似,只不过一管山林草木,一管川泽鱼鳖而已。
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具体分管的有林官、湖官、破官、苑官、畴官等,至唐宋时朗,虞衡又兼管了其它一些事务。
据《旧唐书》记载,虞部之职“掌京城街巷种植、山泽苑圃、草木薪炭供顿、田猎之事。
凡京兆、河南二都,其近为四郊三百里皆不得戈猎采捕⋯⋯。
”在当时,虞部不仅管理山林川泽,且管街道化、物资供应等等。
到明朝时,虞衡管山泽采捕、陶冶等事宜。
三、中国古代的环保措施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及相应机构的建立,我国古代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也随之出现。
这些措施或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或以诏令的形式发布。
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就颁布了《代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最典型的环境保护法律当属《秦律》中的《田律》了。
其中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毋毒鱼鳖,置阱阁,到七月而纵之。
唯不幸死者伐给享者,是不用时。
⋯⋯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河禁所杀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杀者,食其肉而入皮。
”条文中对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保护对象、时间限制、捕猎采集方法及对违规处理的力、法部作了详尽的规定。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的措施,大体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方面:1.对动植物的保护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对动植物的捕获狩猎砍伐作出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在此过程中又采取了取大留小、用壮护幼的方法,以保证其幼小动植物的生长。
夏历的春三月和夏三月正是树木生长、鸟兽鱼鳖孕育生长的大好时机,所以古人严禁在这一时期内田猎鸟兽、网捕鱼鳖。
《礼记·月令》记述上半年孟春正月到季春六月均有保护林木鸟兽龟鳖等生物资源的禁令。
从孟春“禁止伐森,毋覆巢⋯⋯”到仲春“毋竭川泽,毋流破坡,毋焚山林,”再到季夏“树木方盛,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
”月月都有明文规定。
《逸周书·大聚》篇中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
’,《荀子·王制》中也有与之相近的禁令: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也,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尾笔鱼鳖鳅⋯⋯孕别之时,圈署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具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同而百姓有余材也。
”为了保证幼小动植物的生长,《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时下令“毋杀孩虫,胎夭飞鸟”,《逸周书·文传》上也讲:“败渔以时,童不夭胎,”“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
”《国语·鲁语上》也曾有砍伐木材时要保护幼树、渔猎时不捕幼鱼幼兽、禁取幼鸟幼蛋甚至蚁子的记载,即:“山不孽,泽不伐夭,鱼禁鳗鲡。
”在《礼记·田礼》中还对狩猎活动作出原则规定:限制打猎数量,防止斩尽杀绝,以待鸟兽能正常繁殖。
2. 防火原始社会时期,由于野兽众多凶猛,人们为了逐禽兽并获取食物,用火焚烧森林原野。
然而,这样做对动植物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童山枯泽。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山林泽蔽的价值及其火灾造成的危害,于是严禁在冬春之放火烧荒,因为此时气候干燥,草木黄落,最容易造成大火灾。
一年用火陶冶及焚草莱的时间只限定在季春三月及季秋九月之间,其余时间严禁用火。
《周礼·夏官》仁也记载:“季春出火,民皆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
时则施火令。
”这说明除做饭和取暖之外,春季一、二两个月及冬季二个月均是不可用火的季节。
《秦律·田律》中也规定:“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其原因就是秋冬春三季气候比较干燥,草木枯黄易燃,如果在夜间放火烧草,会引起森林火灾,而夏季气候湿热多雨,草木青绿,在夜间将砍掉的草木烧成灰烬,不易引起火灾。
这种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古人还以法律的形式对污染环境者予以严惩。
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就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时,也曾制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的法律。
这些法律虽然有点严苛,但说明其对污染环境者的严厉态度。
今天,频繁发生的生态危害与灾难已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到了刻不容缓的日程上。
面对今天的土壤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面积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灾害、沙尘暴频繁发生,回想祖先对环保的重视,再对照今天那些破坏生态环境、以邻为壑、偷排污水、乱扔垃圾的行为,不能不使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