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转变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发现这类学生:他们有的表现出为明显的智能不足;有的似乎有情绪困扰;有的存在语言障碍;有的明显行为异常;如注意缺陷、多动、太依赖、学习意愿缺乏、极度兴奋等等。在学科学习方面,他们在认知技能和心理过程方面都与学业较优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与异常,如不能理解数学问题和正确运算数学习题,不能按要求进行阅读和写作;不能准确记忆学习材料,没有较长的逻辑推理链条等等,而这些情况表现在我们农村儿童身上,加之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家长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这种学习困难而学习成绩低下的学困生儿童,便被教师,家长理解为智力低下.这种现象,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生理发展都会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对他们将来人生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诸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对抗心理,猜疑心理…….

本地区地处农村,农民主要生活来源是农业,基于这种落后状态,许多中青年都外出打工,而这部分人的小孩则是由其祖辈带养或是寄宿于亲戚家,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影响水平低下,许多学困生都是因为无人管理而沦为差生,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并不是一个智能低下能解释的。与此同时,本地区社会环境也无法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人们的受教育意识浅薄,许多家长甚至忽视

教育的存在,这样给孩子也造成一定的副面影响。

而当前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农村地区还是遥不可及,应试教育依然居主流,这表现在课堂的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社会的追求等等方面,而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教育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方式,他们的本真被泯灭,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一个个有特色的学生,而是一个个被思维定势所限制、人格价值观被格式化的“物体”,他们的想象空间狭小,而这种高强度的题型题量、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被定格为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重视,他们的行为被忽略,他们的想法被剥除,他们的意愿被视为不务正业,以致于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厌学、倦怠心理,这种变异的心理反应在行为上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现象,这类学生亟待我们去关心、去感化。

教育的宗旨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所以我们决定要走近这些学困生,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困扰,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让他们有所转变。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名称为<< "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转变策略研究>> 。

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但承担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

"学困生":指在学习上与"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较为落后的学生,而依据本地区评测和考核方式,这些学生出现明显落后现象,一般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演算、推理能力不强、缺乏自控力,学习很被动,由于各种原因(智力的、非智力的、家庭的、教育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等等),导致他们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内因导致外部行为与课程学习对抗,产生倦怠心理。

学习倦怠心理:“学困生”身上存在着诸多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对抗心理、猜疑心理等等,而这些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学习产生疲倦、厌学、悲观等现象。

转变策略研究:指在对本校学习“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进行探讨,将他们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形成符合本地区“学困生”心理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是一个客观存在,这种“概念”的界定除去智力因素,先天性缺陷等客观因素的原因外,许多学生都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畸形的定义,事实上教育不是为了“生产”出统一的人材,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作家、数学家,也需要音乐家、画家、运动员、建筑师、摄影家等。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智力看得同等重要,而不仅仅关注那些数学、语文考分高的学生。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端正对

学生的看法,哪怕是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要把他们看死,他可能在语文和数学方面差些,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并不一定差,他也有智力发展潜力。

当我们有了一个正确的学生观,而现实却向我提出了更大的考验,本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设备相对落后,而生源少,班额小,有特长的教师奇缺,教师工作负担重,疲于拼命,没有精力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基于此,本次研究就要寻求出一种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育人方式,针对我们农村学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些现实因素,找到适合我们农村小学“学困生”倦怠心理转变的合理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1、诊断“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障碍,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3、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素质教育;

4、寻求适合农村儿童个体均衡、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构建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学习心理发展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为了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这些理论站在一个高度去纵观“学困生”的普遍规律,它给我一个行动的指导和研究的进行有个依据,同时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点,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征,在

研究过程我们要立足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将那种理论化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的转变策略。

2、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们对“学困生”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掌握他们的特征后,制定出具体的可行的并且是适合个体特征的方法。

3、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DNA的组成、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他们的个性差异,然而每个个体差异身上又有着某种共性,将个体差异中共同部分提炼出来形成共性的理论。

六、本课题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国内外研究学困生教育,能给我们一些理论上的借鉴。如人们熟悉的“罗森塔尔效应”,赞科夫差等生情感、意志特点分析,巴班斯基认为学习不良者的内因与外因分析,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在国内,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指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预计突破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