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装备的发展历史及农机油缸选型应用

合集下载

我国农耕机械发展历程

我国农耕机械发展历程

我国农耕机械发展历程一、前言农耕机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它们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从我国农耕机械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其演变过程和现状。

二、初期阶段20世纪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时代。

这个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是锄头、镰刀等人力工具。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了粮食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1950年至1952年间,我国引进了苏联制造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

这些设备虽然解放了人力资源,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先进,使用起来存在很多问题。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向国外引进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并逐步实现了国产化。

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耕机械的推广。

198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普及小型拖拉机、水泵、喷雾器等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五、现代化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农耕机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代化的农耕机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

六、总结从初期阶段到现代化阶段,我国农耕机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虽然我们在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农业生产的需求。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行探讨。

一、农业机械化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开始逐渐引入,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农机,如拖拉机和水泵等。

这些农机的引进和推广使农民的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机械化需求不断增加。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通过农机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方式,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同时,国内农机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农机的普及率显著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机制造技术的提高,出现了一批先进的农机产品,如智能化拖拉机、精准播种机、智能化喷洒机等。

这些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

同时,农业机械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阶段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起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从农业机械化初期阶段到现代化阶段,农机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有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加强创新研发,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农具的发展历程

农具的发展历程

农具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农具时期:这一时期最早从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石斧、石铲、石锄等工具进行农耕。

这些工具简单粗糙,主要是由石头等自然材料制成,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用于开垦土地、收割、松土等基础农活。

2.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逐渐替代了石制农具,成为主要的农具材料。

这个时期的农具种类增多,包括犁、耙、铲、镰、锄等,这些工具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 汉代至隋唐时期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农具继续发展,出现了更加精细和复杂的工具,如犁壁、播种器、收割器等。

同时,牛耕逐渐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农具的使用更加广泛。

4. 宋元明清时期的创新: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农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出现了新的犁、耙、锄等工具,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收割、脱粒、灌溉等特定任务的工具。

5.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兴起: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主流。

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取代了传统的农具。

总的来说,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从最开始的简单自然材料工具到现代的现代化机械,农具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具的种类和功能也有所不同。

在古代农具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制和木制的农具进行耕种和收割;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铁制农具的使用逐渐普及;在宋元明清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农具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出现了许多专门用于收割、脱粒、灌溉等特定任务的工具。

然而,尽管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已经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但传统农具仍然在某些地区被使用。

这是因为传统农具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土地和环境条件。

此外,一些传统农具还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当地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农具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一、夏朝从二里头文化遗址看,当时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铲、石镰,以及蚌铲、骨铲、蚌镰和木制耒、耜等。

[1]夏代的农业生产比过去有了大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在治水的同时“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氵一丝土)。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这说明禹在治水的过程之中推广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

夏代已有农田的排灌沟渠,《论语.泰伯》载孔子的话说禹“尽力乎沟洫”。

《史记.夏本纪》则说禹“浚吠(quan)浍(kuai)致之川”,《集解》注引郑玄说“吠浍,田间沟也”。

这就是说禹疏浚田间吠浍使之达于河流。

这里就有排与灌两方面的问题。

夏代在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农业经济也在发展之中,如分布在黄河上流及其支流渭河、湟水流域,时间上大约与夏同时的齐家文化就是如此,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其主要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350多处。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也以农业为主,部落、氏族居民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主要农作物是粟,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就发现了粟。

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器,挖土工具为石铲、骨铲,有的石铲用硬度强的玉石作成。

收割谷物多用磨光穿孔的石刀、石镰。

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石杵。

夏朝的北方,约在今内蒙赤峰一带、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分布着一种首先发现于内蒙赤峰夏家店村遗址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考古资料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部族先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过着定居生活。

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打制石锄、磨制石铲、磨制石刀,谷物加工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

[1]二、西周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历史上的农业工具与农业发展》

《历史上的农业工具与农业发展》
技术转移:高校和科研机构将农业工具的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促进农业发展。
国际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 享农业工具的创新与研发成果,推动全球农业发展。
企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提高生产效率
案例分析:介绍某企业如何通过创 新与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工具的改 进: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

农业机械化: 实现了大规模、 高效率的农业
生产
农业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 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智能化水

农业产业化: 农业工具的改 进促进了农业 产业链的延伸, 提高了农业的
综合效益
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 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产 品的品质
农业工具的智能化:提高了 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定义和特点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农业工具 的应用领域
智能化农业工具 对农业发展的影 响和意义
太阳能农业工具: 利用太阳能进行灌 溉、施肥等操作
风能农业工具:利 用风能进行灌溉、 施肥等操作
电动农业工具:使 用电动马达进行灌 溉、施肥等操作,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 用
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 本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机械化程度,减少了劳
动强度
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信 息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了农
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工具的普及:促进了农 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
农业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
农业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农 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风车:用于去除谷物中的 杂质,提高粮食品质
水车:用于灌溉农田,提 高农作物产量

几种农机具的发源与发展

几种农机具的发源与发展

几种农机具的发源与发展农机具的发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农耕活动开始的时候。

在早期的农耕活动中,人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完成农田的耕种、播种和收获等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探索和发明各种农机具,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犁:犁是最早出现的农机具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最原始的犁,用来翻耕土地。

后来,犁的结构不断改进,由木制转向铁制,提高了犁的耐用性和使用效果。

犁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田的整理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锄:锄是一种用于除草和松土的农机具。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的古代农民就开始使用锄头进行土地的锄草和翻耕。

随着时间的推移,锄头的设计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形状的锄头,如锄耙、锄刀等。

锄具的使用使农田得以保持清爽,并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3.播种机:播种机是用于自动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机械设备。

最早的播种机是简单的手动设备,通过手动滚动将种子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式的播种机开始出现,通过动力或人力传动装置自动将种子投放到土地上。

现代的播种机已经实现了自动测量种子的数量和深度,大大提高了种植的准确性和效率。

4.收割机:收割机是一种用来收割农作物的机械设备。

最早的收割机是手工操作的,农民需要用镰刀或割刀进行农作物的割取和捆绑。

后来,蒸汽和汽油驱动的收割机开始出现,提高了收获的速度和效率。

现代的收割机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并配备割刀和脱粒装置,可同时完成收割、脱粒和蓄粮等工作。

5.拖拉机:拖拉机是一种多功能的农用机械,以内燃机为动力,具有较大的牵引力和承载能力。

拖拉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最早用于农田的田间运输。

随着科技的发展,拖拉机逐渐实现了多种农业作业功能,如翻土、播种、收割等。

拖拉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劳动效率。

总之,农机具的发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农耕活动的发展。

从最原始的手工农具到现代的机械农具,农机具的不断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保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效率。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李景鹏(浙江林学院,工程学院,2008级,机械083,200802120930)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介绍了其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回顾前景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随之改变,在这61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中,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战胜了多种困难以及挫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进步,构建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进入了农业机械化中级发展阶段,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1.1 第1 阶段( 1900~1949 年) 20 世纪初学习西方兴业, 把机器作为改造社会的杠杆。

20~30 年代, 中国出农村复兴论说,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改良、制广农机具。

我国农业工程的开拓者刘仙洲于1920 年研功了人力与畜力提井水的两种新型水车, 曾获得当时商部的奖状。

1933 年唐志才在《改良农器法》一书中呼用适于我国的欧美农业机械。

当时江苏省等成立了农造所, 重点在打稻机、碾米机、抽水机等; 在北方, 尤其东北地区则侧重于田间耕作机具, 1930 年张鸿钧发明农具, 曾引起当时东北政务委员会长官张学良的重视年机械专家沈鸿主持在延安建起了边区农具厂, 在极苦的条件下, 不仅造出了犁铧、锄头, 还试制出了畜力弹棉机、纺纱机等, 解决了边区发展农业生产农具不足题。

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主要是引进国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 在农业上推广应用的较少。

1.2 第2 阶段( 1949~1978 年) 建国初期, 百废待兴。

为了尽快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农村生产力, 在完成土地改革的过程中, 应从增补旧式农具, 推广新式农具抓起。

政务院于1950 年5 月起在北京中南海举办为期50 天的新式农具展览会, 当时的中央党政军领导人都去参观, 成为农机化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在世界农业机械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9年4 月29 日毛泽东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历程详述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演进轨迹可从以下几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初步机械化(1950年代-197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下。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开始引进农业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并组织农村合作社进行农机的集中使用和管理。

这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改革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和推广方面。

第二阶段:农村改革时期(1978年-1990年代)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在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机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

各地还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提供农机具的租赁和维修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农机具。

这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现代农业机械化(1990年代至今)进入199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推动了农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农机的功能和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是集约、智能化和自动化,如全自动种植机、智能化灌溉设备等。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是高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也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还需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史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史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人类文明。

在早期,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木耒、犁、耙等进行耕作,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在古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精巧的农业机械,例如水车、风车等,这些机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农业机械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蒸汽机的发明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播种机、灌溉机等相继问世。

这些机械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0世纪初,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国内外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更多先进的农业机械被引进到中国。

中国相关部门也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来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史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相关部门始终将农业机械化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战略,大力引进和研发各类农业机械设备,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动下,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

传统的机械设备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智能化、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开始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助力实现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仍将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农业机械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机械发展史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入,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助力。

农机发展史

农机发展史

农机发展史
农机发展史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
换代,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经历了数千
年的演变,今天的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农村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农机发展史吧。

1.原始时期:原始人类使用石锤和石斧来种植庄稼和狩猎。

2.农业时期:在农业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手扶犁、耙子和镰刀等
简单的农具,以便更高效地种田。

3.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给农田耕作带来了重大变革。

1800年
代末,发展出了蒸汽耕作机,1860年代出现了马桶式的铁翻(即刨土机)。

亨利•福特的福特牌汽车公司推出了第一批现代农用拖拉机(也
叫“福特棕人”,Fordson Tractor)。

4.现代农机时期: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农田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计算机、GPS和精细农业设备等高科技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气助式播种机、化肥喷施机、收割机、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机已经日益成为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
工具。

农机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带来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农村劳动力稀缺、农机的高成本等问题也日益凸
显。

总体而言,适度引进新式农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人们将继续探索更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期创造更为有利的生产环境和更为高产的农业产业。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慧聪五金网】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六十年的发展,波澜壮阔,极不平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战胜各种困难挫折,探索前进,开拓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和历史性的进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由初级发展阶段向中级发展阶段的跨越,为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历程建国60年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949至1980年,创建起步阶段。

中央提出了明确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指导方针、政策。

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

我国农机工业从制造新式农机具起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先后建立了包括一拖、天拖、常拖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奠定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基础。

1981至1995年,体制转换阶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机站逐步解散,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直接投入逐渐减少,农机平价柴油供应等优惠政策逐步取消,曾经出现“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

为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变革,农机工业开始第一轮大规模结构调整,重点生产了适合当时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车等。

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保有量停滞不前,机具配套比失调,田间机械利用率低,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

1996至2003年,市场引导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量转移趋势,农村季节性劳力短缺的趋势不断显现。

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探索出了解决小农户生产与农机规模化作业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

中国拖拉机发展史

中国拖拉机发展史

中国拖拉机发展史引言: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工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拖拉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引进到现代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以中国拖拉机发展史为主题,探讨中国拖拉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引进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拖拉机技术。

当时,由于国内经济条件有限,拖拉机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然而,引进拖拉机的举措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拖拉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国产化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发拖拉机技术,并逐步实现了拖拉机的国产化。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机企业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推动了国内拖拉机产业的发展。

随着国产化的进展,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农民的劳动生产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机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引进了更多先进的农机技术和设备,拖拉机也得到了更大的改进和升级。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拖拉机的广泛应用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市场化发展。

四、现代化阶段近年来,中国的拖拉机技术逐渐走向现代化。

拖拉机在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一代拖拉机具有更高的动力、更低的油耗、更好的操控性能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得拖拉机更加环保和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拖拉机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拖拉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拖拉机的推广和使用,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推动了整个农机产业的发展壮大。

最后,拖拉机的现代化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环保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中国拖拉机发展史经历了从引进到国产化再到现代化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

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

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

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

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

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

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

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

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

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

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

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宋、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

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

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

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

我国农业机械化演进轨迹与或然走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此时,农业机械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逐步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进,并且在今后的未来,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阶段:简单机械化时期(20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农业机械相对简单,生产率不高,只能应对农民生产的一些基本需求,如耕种以及种植作物等.在这个时期,随着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也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并且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草刈机,收割机等。

这个时期,农业机械化出现了了大规模的推广,涉及到了所有农业生产领域,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也开始萌芽。

农机装备的采购标准以及设计标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化。

在这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速,农村机械配套服务体系和机械维修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理念不断增强,绿色环保型农业机械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当今的农业机械化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高效,智能型,绿色环保型的农业机械使用不断增加,以智能,信息化等为代表的技术不断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

或然走向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在未来推进农业机械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智能机器人将不断推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高效化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注重效率,高效率不仅意味着快捷的生产,而且意味着更少的能源浪费和资源消耗,这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更有利于环保。

3.环保型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农业机械化也将朝着环保型的努力方向发展,严格控制废气和废水的排放,开发更多的电动及混合动力型农业机械等。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我国农业机械化将进一步走向智能化,高效化,绿色环保型,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为同学介绍农具的发展史

为同学介绍农具的发展史

为同学介绍农具的发展史
农具的发展史如下:
1.原始社会时期:最早的农具是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
镰等。

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

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

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2.夏、商、西周时期: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

3.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了牛耕技术,铁农具出现。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铁农
具和牛耕的出现,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导致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5.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农具。

农业工程中的农具创新与发展

农业工程中的农具创新与发展

农业工程中的农具创新与发展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石,而农具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工程的发展,农具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农具的创新意义、现代农具的发展以及未来农具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农具的创新意义农具的创新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具的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传统的农具往往需要人工操作,效率较低。

而现代农具的出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其次,农具的创新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传统的农具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噪音、尾气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现代农具在设计和使用上更加环保,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再次,农具的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现代农具的使用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均匀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现代农具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具在设计和功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

首先,农具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自动化农具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喷灌设备可以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自动调节灌溉量,减少浪费。

其次,农具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智能化农具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例如,智能化播种机可以根据土壤条件自动调整种子的深度和密度,提高播种效果。

再次,农具的轻量化和便携化也是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农具往往笨重,不便于携带和操作。

而轻量化和便携化的农具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便携式喷雾器可以方便农民进行农药喷洒,减少劳动强度。

未来农具的趋势未来农具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未来农具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决策和自动化操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确性。

其次,未来农具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未来农具将更加环保、节能和低碳。

例如,太阳能农具和生物质能农具的应用将逐渐增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农机具发展史简介

中国农机具发展史简介

中国农机具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手工农耕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农业。

以下是中国农机具发展史的简要介绍:1. 初期阶段(1949年前):-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进行耕作。

传统的手工农耕工具,如犁、锄、耙等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劳动强度大。

2. 农机引进时期(1950s-1960s):-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苏联、东欧等国的农业机械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农机械化的初步发展。

引进的机械主要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水泵等。

3. 人畜机合作社时期(1950s-1970s):-在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中,人畜机合作社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这一时期,农机在集体化的农田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4. 社队合作社化阶段(1970s-1980s):-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业生产逐步向社队合作社化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机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拖拉机和小型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农田。

5.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80s-1990s):-随着农业生产体制的深化改革,中国农业逐渐转向家庭承包责任制。

这一时期,农民开始自主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逐步成为农田的常见景象。

6. 大力发展农机化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机化的战略目标。

政府加大对农业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普及,如大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等,成为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的标志。

7. 智能农业时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机械也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先进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机设备、农业信息技术等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中国农机具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农耕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漫长历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将继续朝着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机机器发展历程

农机机器发展历程

农机机器发展历程农机器的发展历程始于古代农业工具的诞生。

最早的农具可以追溯至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进行耕作、播种和收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改进了农具的设计和制造技术。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铜制农具开始出现,这使得耕作更加高效。

公元前600年左右,铁制农具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农机器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蒸汽动力机开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例如蒸汽拖拉机和蒸汽收割机。

这些机器的出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提高了农田的耕作面积。

到了20世纪初,内燃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机器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汽油和柴油引擎取代了蒸汽动力,大大提高了机器的驱动力和效率。

拖拉机成为农田工作的主力机械,它不仅可以进行耕作,还可以进行播种、收割和运输等多项任务。

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农机器的自动化发展。

自动导航系统和遥感技术被应用于农机器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度和效率。

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使得农机器能够精确地实现自动导航,避免重复耕作和浪费资源。

近年来,农业机器的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被引入农机器中,使得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种植过程中,农机器可以根据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植物需求等信息,智能地调整施肥和灌溉的量和时机。

总之,农机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手工工具到蒸汽动力机,再到内燃机和电子技术的应用。

如今,农机器正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装备的发展历史及农机油缸选型应用
一、农业装备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业起源地之一。

精耕细作程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公元前90年前后,赵国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

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枝术在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

在《齐
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

18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

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

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

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

在中国,50-70年代的农具,这个阶段还处于机械慢慢替代人力与畜力的时候:
割草,割稻子用的镰刀,锯镰。

每到“双抢”的时候,大家都忙的热火朝天,镰刀握的手会起水泡,然后破掉,再起水泡,再破掉,直到长满手茧。

稻桶,稻子收割后用稻桶获取稻穗上的谷粒,取代手工捋稻谷,提高了生产效率。

吹稻谷的风车,用来分离稻子和杂物的,适合妇女工作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的运用。

水车,充分利用水力发展出来的一种运转机械。

犁,前面牛拉着,然后人把着。

犁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稻箩现在还有人在用。

70-90年代的农具就已经进步很多了,很多农业生产主要环节都已经实现机械化。

70年代初已经有拖拉机可以使用了,80年代已经引入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了,出现像船一样的拖拉机。

最熟悉的还是这样的耕田拖拉机吧,“双抢”的时候,白天顶着40多度的高温,晚上趁着凉快,为了赶时间,没日没夜的耕田,因为拖拉机数量有限,大家都等着耕完田后可以插秧。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农业机械已经全程全面的进入机械化阶段。

这个时期的农机看起来已经很高大上了。

现代化的拖拉机,现代化收割机,现代化联合收割机,现代化可以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测绘,收集数据等。

现代化的收割场景。

未来可以做到用北斗导航卫星,控制这些农机,实现无人操作了。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工作,作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批示。

这么多年过去了,农业机械有了质的飞跃。

二、液压在农业装备上的应用
2.1 背景介绍
农机是现在农业生产机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液压缸作为液压系统中的执行元件,可轻松实现往复直线运动,因此在农业机械液压系统中,如拖拉机的后悬挂装置、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割台升降、拨禾轮调节、全液压转向等广泛采用汉力达液压油缸来实现机构的动作。

农机液压元件具有单位功率质量小、体积小、易获得大力距,可实现无极变速、防止过载容易等突出优点,同时随着各种标准件的不断制定和完善及各类元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使得农机液压件广泛应用在现代化农
业联合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等农业机械上,目前液压件在我国已超过工程机械成为应用最多的元件。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与30年前的农业机械相比,重大的发展就是广泛采用了先进的液压技术和制造工业。

2.2 具体应用
现代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液压系统主要采用齿轮泵驱动,和液压转向及液压操作两部分,液压转向系统大都采用全液压转向器控制转向油缸实现转向。

1)联合收获机的无极变速
联合收获机收割台的功用是切割作物,收割台通过铰接轴与脱粒部分链接,早期的联合收割机采用机械传动技术,速度慢、效率低、质量差,随着
液压技术的发展,现代联合收获机在操作系统上采用了液压传动,利用液压技术无极变速的特性,驾驶员可以在座位上通过液压系统调节割台的升降,实现无极变速,操作者可根据作物的高低疏密情况选择行进速度,使农民能以单一的操作去完成收割和脱粒。

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水稻插秧机的调节系统
水稻插秧机的液压系统主要功能在于液压仿形插秧,使插秧机动作跟人手插秧一样,不伤根、不伤苗,插秧效果好。

能根据不同的土质,通过液压机构的调节,保持插秧深度,达到“稳、直、匀、浅”的基本特征。

液压泵市液压装置中产生液压动力的装置,它把机械能转为液压能,产生高压油,供给油缸工作。

分配器是液压装置中的控制机构,其功用是控制液压油的流动
方向。

油缸是液压装置的工作机构,它把液压能转变为油缸活塞做直线运动的机械能。

3)全液压转向
采用全液压转向器的转向装置取消了方向盘和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液压油管进行远距离的控制。

其中,方向盘和全液压转向器相连,转向油缸与转向轮相连,两根油管将转向器的压力油按转向要求输送到转向油缸相应的腔,以实现全液压转向。

由于转向机构采用油管连接,使转向系统易于
安装布置。

这样,不仅操纵轻便灵活、结构紧凑,而且发动机熄火时仍然能够保证转向性能。

2.3 农机油缸如何选型
选择厂家,江浙一带的油缸厂家一般质量较为稳定,定位中高端,而河北的厂家胜在价格低。

价格差异主要在于一材料选用,比如缸筒是用内表面光洁度好的滚压管,还是直接采用无缝钢管,活塞杆表面镀铬层是要求2-3丝,3-5丝还是没要求;二是加工精密度,要求各个配件加工精密,还是无要求只能能组装起来就行;三是密封件品牌要求,要求用进口密封件还是无品牌要求;四是保质期,要求保质期还是无要求。

这四个因素对价格的影响较大。

选型,按照厂家标准油缸目录选型,先考虑安装方式、缸径、行程、功能。

然后再确定关键的安装尺寸,及其其他的外形尺寸。

汉力达液压缸定位中高端,销往国内外市场,产品有应用于如下农业装备中:
1)、新型大马力拖拉机:如精播机、高地拖拉机、耕作机等;
2)、农业基本建设机具:如闸门起闭机、开沟机、装载机等;
3)、农业机器人、机械手和自动化成套设备:如施肥机、智能化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植保机械等;
4)、农林作业机:如挖掘机、钻孔机、木材搬运机等;
5)、渔业机械:如启网机、吊装机、干冰制造机等;
6)、牧业机械:如牧草收获机、饲料造粒机、高密度打捆机等;
7)、经济作物机械:如水果收获机等。

四、未来液压技术在现代化农机上的应用与前景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水稻、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田间作业机械、节水装备、农用配套动力和关键部件及农用运输等几个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换挡及静液压驱动技术、液压自动化作业监测技术与控制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液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4.1节能技术
我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5.1亿KW,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使主机性能得到优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能耗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节省450万KW的动力,其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吸引许多科技人员为之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智力,汉力达液压为响应李克强总理“蓝天保卫战”计划,投入巨大的人力与精力开发研究新型节能液压,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

4.2无泄漏技术
泄漏、噪音,这些早期故障是液压行业的顽症,也是限制液压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目前,液压技术之中的无泄漏技术广泛应用,汉力达液压就有新型管接头组件的开发应用、螺纹式插装阀、组合密封和液压系统污染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的逐渐推广和完善,可使农业机械的性能得到提高。

4.3静液压驱动技术
静液压驱动装置可以无极变速、易于布局、比功率大、调速范围宽、低速稳定性好,特别适用于结构形态多样化、行驶速度不高的农业机械和路边机械。

采用静液压驱动的联合收割机工作效率提高10%-30%,收净率高2%-3%,且操作更方便、舒适、减轻劳动强度,易于维护保养,故障率低。

随着我国农民购买力度的提高,农民开始追求性能好、操作舒适、更便利的农用机械,这对农机应用液压技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为液压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农机质量和技术含量显著提高,缩小与发达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巩固占领国内市场起根本性作用;对农民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投资收入,影响显著。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农民需求的增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将不断得到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开发问世,液压技术应用必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汉力达液压运营部也将为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突破超越国外先进技术的而奋斗。

汉力达液压运营部
浙江汉达机械有限公司
2019年4月1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