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的矫正方法
心 理 治 疗
2.患者的心理调适 一般残疾患者的心理调适会经历5个时期:休克期、否 定期、抑郁期、对抗独立期、承认和适 应期。患者在每一 期皆有不同的情绪表现特性,历程长短因人、因病情而异, 反应也有差异。但 是,护理人员必须了解身体残疾引起患 者心理调适的过程,以协助其度过整个康复过程。 (1)休克期。突然的外伤、事故、疾病使患者在心理、 情感上尚未能及时产生反应,因此基本 上处于一种麻木状 态。此状态持续数分钟或几天。休克期是医护人员介入的 良好时期。因为 此时患者情绪较稳定,容易建立良好的医 患关系。此期与患者建立关系可为后续几期的心理康 复指 导奠定基础。
(3)鼓励和安慰。个体残疾或患重病后经常表现出恐惧、忧虑、 抑郁、悲观、绝望,甚至企图 自杀。因此,护士可根据需要采取多 种形式的措施对患者进行鼓励,并用自己乐观的情绪使患 者振作精 神,增强其治疗信心。
(4)保证。治疗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以事实为依据, 对患者的预后予以肯定和 保证,坚定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1 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适用 于各种疾病。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 过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指 导、劝解、鼓励、安慰和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消除疑虑、 改善心境,增强对 残疾和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恢复心理平 衡的一种心理护理方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的方法主要 有以 下几种。
(4)对抗独立期。在治疗或康复阶段,相当一部分患者不 能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在生活方 面,患者常产生一种依赖 心理,让家属或护士替代自己做,想方设法地推迟出院日期 或根本不愿 意出院。这是因为在沉痛的打击下,患者出现 了心理和行为上的倒退,他们没有勇气带着残疾去面对社会, 缺乏积极独立生活的信心。
(5)承认和适应期。患者经过上述几期后,逐渐认识到残 疾和残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 始渐渐适应。不同患者 的承认和适应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转]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进行的治疗过程不是简单的谈话,它不仅需要心理咨询师完全接纳求助者,体验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帮助求助者解释自己认识不清的问题,还要根据每一位求助者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及有效的矫正手段。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分析疗法:以弗洛伊德首创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探讨病人的深层心理,识别潜意识的欲望和动机,解释病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协助病人对本我的剖析,解除自我的过分防御,调节超我的适当管制,善用病人与治疗者的移情关系,来改善病人的人际关系,调整心理结构,消除内心症结,促进人格的成熟,提高适应能力。
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疗法被后来者逐步发展完善,至今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让求助者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现对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进行一下大致介绍。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开始阶段。
首先是要了解求助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确认求助者是否适应于精神分析治疗。
确认后,咨访双方.应就治疗规则、治疗阶段、双方责任取得共识。
接下来,治疗者开始由浅入深了解求助者产生内心冲突的根源。
(2)移情发展阶段。
随着治疗的逐步进行,求助者会出现对治疗者的移情。
移情是求助者将自己对过去生活中的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在治疗者身上的投射。
治疗者依据求助者的投射对其进行体验、理解并告知求助者。
(3)修通阶段。
结合求助者提供的各种材料和移情表现,运用解释为主的技术,向求助者揭示其内心的无意识欲望和无意识冲突与自身表现出的症状的关系,获得求助者的理解和领悟。
在修通的过程中会遇到阻抗,这是治疗过程中自然和必要的反映,只有将这个过程坚持下去才会逐渐获得疗效。
(4)移情解决阶段。
对求助者的主要无意识冲突已经修通的情况下,治疗者对结束治疗确定一个大致的日期。
在这个阶段中,求助者可能会在移情上出现反复,治疗者需要继续采取解释技术解决求助者遗留的问题,使之能够面对现实。
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矫正方法
小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矫正方法一、小学生的生理健康知识一、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1、一年级学生一般为6---7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
身高大致为110厘米到120厘米,体重约18公斤到20公斤。
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一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一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1、二年级学生一般为7---8岁,在生理上有所发展。
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
2、二年级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份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
因此在体育活动和锻炼时不易进行剧烈运动。
3、二年级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
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
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
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
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
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
心理咨询24种常见方法19世纪末,心理咨询在美国开始产生,至今已有大约120年的历史,百余年来各国心理咨询师在各自的心理咨询实务中,总结并提出了很多实用且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
在此总结了24种常见心理咨询方法。
一、催眠疗法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直接与潜意识沟通,找到问题根源,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动人潜在的能力,现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催眠来治疗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焦虑抑郁症、戒除网瘾毒瘾、情绪问题、失眠困扰等。
二、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动力学的方法技术:(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移情与反移情(4)解释三、家庭疗法家庭疗法(Family Therapy)又称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以对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疗方法。
协调家庭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联盟,达到认同等方式,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夫妻治疗(也叫婚姻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种特殊模式。
四、沙箱疗法沙箱庭疗法呈现为一种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形式,在所营造的“自由和保护的空间”气氛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在富有创意的意象中,便是箱庭之心理治疗的创造和象征模式。
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来访者内心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箱庭疗法是分析心理学理论同游戏以及其他心理咨询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心理临床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基本上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均可作为此方法的治疗范畴。
作为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箱庭疗法在我国已广泛得到应用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艾利斯 合理情绪疗法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编辑本段]
【适应症 】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编辑本段]
【艾利斯的ABC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干预与矫正方案
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干预与矫正方案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不少困扰。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出有效的干预与矫正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干预与矫正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总结。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指的是学生在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
据调查,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学生压力过大、学业负担沉重、家庭关系矛盾以及网络游戏成瘾等问题成为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干预与矫正方案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氛围不合理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和压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机会,容易造成心理压力的积累。
其次,家庭环境的变化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过度期望等问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等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与矫正方案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干预与矫正方案。
首先,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心理自护能力。
其次,家庭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社会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此外,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加强对学生行为问题的监管和矫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处分措施,确保学生行为良好。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为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体育运动等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心理咨询各种疗法汇总
心理咨询各种疗法汇总第一大类行为疗法汇总(行为矫正疗法)(行为治疗)名称工作原理适用范围治疗特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备注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松弛训练)⑴训练有意识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降低唤醒、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⑵行为疗法,实验基础⑴紧焦情绪困扰⑵躯体症状的方法⑴可观察外在行为改变⑵理论假设改变生理反应,主观体验也会改变⑴介绍原理⑵示范指导⑶强化练习①呼吸放松:鼻腔呼吸、腹式呼吸、控制呼吸。
②肌肉放松③想象放松⑷指导求助者掌握放松方法代替紧张焦虑⑴首次放松,示范减轻求助者焦虑并提供模仿信息。
⑵放松方法可单独也或联合,但不宜多。
⑶关键是放松,身体肌肉的更精神心理⑷集中精力全心投入,避干扰,达到真正放松效果。
⑸引导语口头录音,口头更易接受和掌握⑹对想像力强易受暗示效果好,独立强想象差不好。
⑺最重要目的随时随意放松运用自如。
每日练习 1-2 次,每次 5 分钟阳性强化法(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⑴原理,操作条件反射:⑵行为后天得被强化结果。
⑶建立保持行为可进行阳性刺激(奖励)强化,促进行为产生频率,行为以产生或改变。
①神经性厌食、偏食②降焦虑③治疗性变态④儿童多动、遗尿、孤独和学习困难⑤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产生。
⑴明确目标行为(目标是客观可测可分析反复强化)⑵监控目标行为⑶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⑷实施强化⑸追踪评估⑴目标行为单一具体⑵阳性强化适时适当,强化与行为同时强度适当⑶随时间强化物可由物质变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撤销强化物。
建立训练良好行为的技术方法。
系统脱敏法⑴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
(沃尔普)被治愈是交互抑制的作用。
⑵基本思想:让微弱的焦虑刺激重复暴露,同时以放松对抗,使刺激失去作用。
猫实验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用放松代替焦虑。
分:①掌握放松技巧②焦虑情境等级③想象引起焦虑情境,同时放松练习。
最后实景中重复练习,逐渐从焦虑情境中脱敏㈠学习放松技巧。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治疗
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变态与心理治疗【引言】心理变态是指个体心理功能异常或发育迟滞,导致行为和情感出现严重偏离常态的状态。
这种心理变态不仅对个人造成困扰,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针对心理变态的治疗方法也日益完善。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心理变态的原因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
【正文】一、心理变态的原因心理变态的出现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在心理变态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遗传背景中的某些基因突变或多基因互作,可能导致心理功能异常或发育迟滞,从而出现心理变态的表现。
2. 身心创伤早期的身心创伤经历,如儿童时期的虐待、忽视、家庭暴力等,会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这些创伤经历容易导致心理变态的发生,使个体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出现明显异常。
3. 环境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面对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生活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引发心理变态的出现,使个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心理治疗在心理变态的矫正和康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反应,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
CBT可用于治疗各类心理变态,如抑郁症、强迫症等,通过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其探索内心并修改不健康的想法和行为,以达到康复效果。
2. 心理动力治疗心理动力治疗主要关注个体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过程,通过深入对话和解析,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内心深层的心理冲突和问题。
这种治疗方法常被用于解决个体隐藏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并逐渐实现心理健康的转变。
3. 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是一种将多个患者聚集在一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
在群体环境中,患者可以互相倾诉和分享彼此的心理经历,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有效缓解心理变态带来的痛苦和孤独感。
群体治疗还可以帮助患者培养社交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发展历史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
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心理异常患者的诊疗矫治及其风险防范——诊疗矫治理论和方法研探
恋、各类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诸 多临床心理疾病诊疗实践,特在此探讨心理咨询师规范诊 疗矫治心理异常患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研究相关内容的风险防范和注意事项。同时,对 难产 2 年的 5 神卫生法》征求意见草案 ,笔者从立法理论和实践层面提 出了与论文内容 密切相关的独家观点。从而,对心理异常罪犯诊疗矫治工作实践 , 从心理咨询诊疗矫 治方法 和理论上提供一些有益思考和创新 ,以供同仁商榷。 关键词:心理异常 诊疗矫治 理论调整 疗法创新 风险防范
・
应 用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18 5 1— 1 期 21 年第 1—2 00 11 期 总第 19 页 32
心理异常患者的诊疗矫治及其风 险防范
— —
诊 疗矫 治理论和方法研探
龙柏斌
摘 要 :目 前,在心理诊断和治疗实践中,如对服刑罪犯等相关人群异常心理的诊疗矫治 ( 矫正并医 治) ,现有 心理咨询 师职业 大典相 关 内容 的规 范及 标 准界 定 ,远远 满足 不 了实际临床 心理咨
询 治疗规 范 内容仍是 空 白。这在 一定程 度上制 约 了心理 咨询 治疗范 围的发展 空间 ,甚至 阻滞 了职业心理 咨询 师对心理异 常患者咨询 治疗矫 治 的有 益探 索和 实践。根据本人 六年 来百余起 心 理咨询诊 疗矫 治 的个案 ,结合 笔者 对心 理异 常 患者 ,如 强迫症 、抑郁 症 、厌 学症 、 同性
1引言 .
准和操作规范 。修订后的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和 规范 ,突破了我国传统精神病医学的界限 ,首次 从心 理学 角度 把人 的全 部心 理活 动分 为 “ 理正 心
心理不正常 ( 亦称心理异 常) ”两大类 20 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国家 常”和 “ 01 心理正常”包括 “ 心理健康 ( 指处 职业标准 《 理咨询师 ( 试行) ;20 年,中国 别。其中, “ 》 05 ” 心 指处 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 于动态平衡 的心理 过程) 和 “ 理不健康 ( ”两类 ;这里的 “ 心理不 专家对试行的 际准》进行 了修订 ,并在此基础 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健 康 ”包 括 “ 理问题 ” “ 心 、 严重心理 问题 ” 、 上 ,修订完成 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理咨
如何矫正儿童的虐待倾向心理
如何矫正儿童的虐待倾向心理虐待儿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亟需采取措施来矫正儿童的虐待倾向心理,保护他们的权益和安全。
本文将针对如何矫正儿童的虐待倾向心理展开论述,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虐待儿童的心理特征在矫正儿童的虐待倾向心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虐待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常情况下,虐待儿童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1. 接受虐待的心态:受到虐待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种认为自己理应接受虐待的心态,他们可能认为虐待是一种常态,无法抵抗或改变。
2. 自尊心受损:受虐待的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负或自我怀疑的心理,他们对自我价值缺乏正确的认知。
3. 恐惧和焦虑:虐待经历使儿童常常感到恐惧和焦虑,他们对生活充满恐慌,对人际关系存在隔阂。
二、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是矫正儿童虐待倾向心理的首要任务。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一些亲子关系的异常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建立健康亲子关系的方法:1. 提供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为儿童提供安全、稳定、有秩序的家庭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接受和关爱的氛围。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应积极倾听、理解和尊重儿童的需求和感受,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给予他们指导和支持。
3. 培养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亲子活动、共同的兴趣爱好等方式,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孩子感到被关爱和重视。
三、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自尊心培养儿童的自我认知与自尊心是矫正儿童虐待倾向心理的重要环节。
儿童在自我认知和自尊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虐待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培养儿童自我认知与自尊心的方法:1. 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鼓励儿童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2. 提供合适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建立适当的奖励与惩罚机制,让儿童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帮助他们发展正确的行为准则。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常用的矫正方法1.系统脱敏法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抵制法,是指通过系统训练,采取一定步骤,按照敏感事物将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排列,逐渐训练个体心理承受力,增强适应力,从而最后达到对敏感事物不产生“过敏”反应目的。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的变式(1)快速脱敏法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象;治疗者陪伴着病人通过一系列令病人感到恐惧的情景,直到抵达原先最害怕的情景而不再紧张为止。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病人。
例如,对于一个害怕拥挤和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病人,可以让他在治疗者的陪同下于清晨外面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
到达后先让病人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焦虑,可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直到病人敢于进入拥挤的商店购物而无焦虑反应止。
(2)接触脱敏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物体恐怖症,例如对蛇和蜘蛛的恐怖症。
接触脱敏法也采用按焦虑层次进行的真实生活暴露方法,与其它脱敏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两项技术—示范和接触。
让病人首先观看治疗者或其他人处理引起病人恐惧的情境或东西,而后让病人一步一步地照着做。
如果病人害怕的是一种东西,如蛇,那就让病人观看过治疗者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后,先从事一些与接近、触摸蛇有关的一些活动,而后逐渐接近蛇、触摸它,直到敢于拿起它而无紧张感为止。
(3)自动化脱敏法根据同病人的一系列交谈的结果,治疗者将所识别出的病人的焦虑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中的蛇)录音、录像,而后利用这些制备好了的录音、录像对病人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①病人可以在家里独立使用,而不必花费治疗者太多的时间;②病人可以依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这有助于减少脱敏治疗中的一些不良反应;③录言和录像中可加入治疗者的指导和有关的治愈范例,从而也可起到指导与示范作用。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与调适
[点评] 孤僻是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特征,由此能引起抑郁 的情感体验,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忧愁 郁闷、精神萎靡、生活无味、倦怠无力。
大学生中有孤僻特征的人,一般性格内向,童年 生活有过强烈或较长时期不愉快的经历。这种经 历由于在小学、初中、高中紧张学习任务的压力 下,可能处于潜在状态。一旦压力消除,或在适 当诱因条件下,这种潜在的消极因素,会变成现 实的特征,产生不良影响。
(六)急躁
• 急躁是常见的不良人格品质,表现为碰到不称 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 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 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说话办事快、 竞争意识强、容易冲动、情绪常常处于紧张状 态。
怎样克服急躁的缺点
(1)思先于行。 (2)改变行为,细心、认真行事, (3)控制发怒。 (4)采用松弛疗法,坚持静养训练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与调适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
1.能正确认知自我。 2.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 3.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不断地进行 社会化活动。 4.富有事业心,具有一定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5.情感饱满适度。
二、大学生的不良人格和调适
不良人格,又称为人格缺陷, 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 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 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或是说 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利用深呼吸来放松, 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迅速吐出来,能使肌肉很快 放松。
焦虑症患者发病时总胡思乱想,痛苦不堪, 这时你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注意力,如听喜 欢的音乐、看有趣的书、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等, 来忘却其痛苦。
1.当产生猜疑时先不要外露,可留心观察所疑的人 和事,若猜疑被证实,不会因此感到震惊;当猜疑 不成立,应打消疑心。由于不曾外露也不会伤害他 人。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方法
青少年学生常见心理异常问题的矫正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已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还需要必要的家庭矫正。
家庭矫正是中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目前学生常见的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件结束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
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
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
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
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心理的矫正方法
导读:本文是关于异常心理的矫正方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性格缺陷类型
一般在学生中常见的性格缺陷有下列五种:
1.不适应型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对外界的心理压力抵抗力很差,判断是非能力不强,容易上当受骗。
纠正方法: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
2.偏执型性格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性格固执,看问题常常以我为中心,经常与其他学生闹矛盾。
纠正方法:着重进行利他主义教育。
3.强迫型性格拘谨、犹豫不决。
容易拘泥于细小事情而不肯放松。
有程度不等的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
纠正方法:交待一定任务,并提高其信心。
4.分裂型性格表现为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怕羞。
回避与他人接触,很少有激怒反应,喜欢独来独往,一个人呆在小房间里。
纠正方法:扩大交友圈。
5.攻击型性格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兴奋、冲动,具有攻击性,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自己。
经常发生违犯法纪行为,常常以损人害己的结局告终,且屡教不改。
纠正方法:进行情境性道德意志教育,必要时给予处罚加以抑制。
(二)情感缺陷类型
学生中常见的情感缺陷类型有四种:
1.淡漠型情感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对新奇事淡漠无情,毫无反应。
同时表现出孤独不合群。
纠正方法:多看文学作品、多接触外界,增强自我意识。
“
2.幼稚型情感心理年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情绪幼稚,这种情感缺陷在学生中并不少见。
纠正方法:通过论理谈话,指出幼稚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3.焦虑型情感对客观事物经常表现出焦虑紧张、忧心忡忡、疑虑不决的情绪状态。
对自己的学习和疾病,存在种种忧虑。
纠正方法:教给冷静、理智分析事物的方法,并养成习惯。
4.抑郁型情感情绪经常忧郁、沮丧、悲哀、苦闷和思虑重重,常有悲叹和哭泣的表现。
做每件事,容易想到失败。
缺乏人生乐趣和动力。
纠正方法:吸引他参加集体活动,进行必要的动机能力训练。
二、心理疾病问题
心理疾病是患者数次于心理缺陷的一种心理异常状态。
可分为五类:即神经官能症、严重精神疾病、心理适应不良导致的综合症、心身疾病、特殊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卫生指导》余展飞著)共有三十余种病情,而在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下列9种。
(一)溺爱综合症,又称"421综合症"
由于过分溺爱,过度迁就,容易导致子女心理畸型和心理障碍。
纠正方法:启发他认识溺爱自己所造成的性格缺陷,鼓励他改正任性和自我为中心的不足。
(二)适应不良综合症
青少年期由于某种因素,造成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障碍,削弱和阻碍了心理健康发展,从小缺少独立生活能力,应变能力很差,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适应各种环境能力困难;2.人际关系适应困难;3.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适应困难。
纠正方法:促使他多参加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强应变能力。
(三)恐学症
是青少年时期的学习障碍。
日本有200万学龄儿童,每年有5万学生因患本症不得不停课退学。
近年来,在我国也有所发展。
由于社会上追求高学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盛行;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学校教育方法的不当,是使学生产生恐学、厌学、逃学的重要原因。
患恐学症的学生一般害怕进校学习,见到校门就紧张恐惧,寻找借口逃避上学,甚至逃学、旷课、逃夜等。
情绪上呈现出忧伤、消沉,性格孤独等。
如有个学生,每逢星期一就肚子痛,有时去上学也会被老师送回来,可一回到家里就觉好得多了。
纠正方法:降低学习要求,给予一个合适的承受度,在学习上多表扬,使其常有成功的体验。
(四)神经衰弱
主要症状为脑功能衰弱表现,即容易疲乏、体力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
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学习效率低等。
由于长期学习负担过重,用脑时间过长,学生情绪紧张,心理压力过大而引起。
纠正方法:向患者解释病情,正确对待和处理精神压力,劳逸结合、科学用脑,纠正不良
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
(五)初期癔病
也称歇斯底里,它是由于心理受到创伤、外界刺激过重导致大脑机能失调。
主要表现为感觉活动的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
常在精神刺激下,突然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失去肢体活动能力。
纠正方法:加强意志和体育锻炼,增强心理抗病能力,并及早医治。
(六)青春精神分裂症。
本病主要症状为思维紊乱、行为怪异、情绪失常。
言行不具现实性,产生脱离实际的怪诞离奇的心理行为,明显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防治原则,及早识别治疗。
必要时应去专科医院诊治。
(七)性敏感
少年后期开始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感情,感到神秘好奇,这是生理自然现象。
但具有性敏感的学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的引诱,沉溺于性的想象,经常受到原始性欲影响,分散了学习精力,扰乱了智力活动,以致发展成精神萎糜、思想呆滞。
纠正方法:加强青春期常识教育,提高性道德的知识水平,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尊重异性的行为习惯。
(八)考试综合症
表现为考试时经常出现情绪紧张、心理矛盾、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甚至使考试失败。
本症与演员上场时的"怯场"、运动员比赛时"失常"同属一种心理障碍,如果偶而一、二次,系属正常。
本症指经常性的重复发生、持续较久的心理障碍。
患者可在考试前或考试中出现心悸、心慌、胸闷、头晕、无法抑制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记忆困难,思想难以集中,最严重者考试时会出现昏厥。
纠正方法:正确对待考试,消除不必要的家庭学校的压力,并教给自控方法。
(九)低能
医学上正式定名为"精神幼稚症",也可称"精神发育不全"、"精神薄弱"等。
主要特征是精神发育停留在低水平上,如幼童那样。
突出表现为智力低下,学习困难或不能学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应列入特殊儿童教育。
我国每一千人中有1.7-5.2人是低能,是一种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病。
男性比女性多,农村高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