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定义及特性
脊髓灰质炎
流行模式
随着预防接种的推广,可见“疫苗相关 病例”。疫苗相关病例见于两种人:① 接种疫苗者;②他们的接触者。
接种疫苗病例绝大多数发生于4岁以下儿 童,其中约15%存在某种免疫缺陷。大 多于口服疫苗后7~21天发病。接触者病 例则多见于青年,大多数于口服疫苗后 20~29天。疫苗相关病例发生率约为 1/260万剂,病死率约为10%
临床表现:瘫痪期
瘫痪分布可因个体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 为单肢瘫、截瘫和四肢瘫。瘫痪呈不对称 分布,下肢比上肢易受累,远端比近端易 受累。约3~5天肌无力发展至高峰。肌萎 缩出现在肌无力发生的3周内。
无感觉异常。 成年患者可有短暂的尿潴留。
脑干型常在脊髓受累同时出现延髓受累症
状,脑神经支配肌均可发生无力,但以吞
全部感染者的90%~95%。
临床表现:前驱期
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 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 系统受累的症状。1-4天后体温正常,症状 消失,病情不进展,则为顿挫型。
隐性感染和顿挫型脊髓灰质炎均为机体具 有较强免疫力,阻止了病毒进一步侵入中 枢神经系统的结果。
临床表现:瘫痪前期
临床表现:后遗症期
发病1年以上,瘫痪肌肉功能未恢复进入后 遗症期。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血清学检查若能测到IgM型病毒特异抗体, 或感染早期和3~4周后双份血清特异抗体 效价,后者增高4倍以上,则有临床意义。
近年来采用病毒cDNA作核酸杂交及用RTPCR检测病毒RNA,均具有快速诊断的作 用
前驱期体温正常2~3天后,再次出现高烧 (双峰热)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肌肉酸痛及 颈、背部疼痛明显,出现易激惹、不安及 情感不稳。
脊髓灰质炎苗原理
脊髓灰质炎苗原理脊髓灰质炎疫苗原理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原理是通过引入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目的。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肌肉痉挛、肌无力和甚至瘫痪等严重症状。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减少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原理是基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防御机制。
疫苗中包含了经过灭活处理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株,这些病毒已丧失了致病性,但仍然具有免疫原性。
当疫苗被注射到人体内时,免疫系统会将病毒识别为外来入侵物质,并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通过激活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疫苗中的病毒颗粒被摄取并被抗原呈递细胞(APC)处理,APC会将病毒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受到激活后,会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感染的细胞,记忆T细胞则可以长期存留于体内,以应对再次感染。
脊髓灰质炎疫苗还能激活体液免疫,促使机体产生抗体。
抗体是一种针对病原体的蛋白质,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其活性,从而阻止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
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病毒抗原可以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形成体液免疫应答。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主要依赖于免疫系统对病毒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因此,疫苗的制备需要选择具有广谱性的病毒株,以覆盖不同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型。
此外,疫苗的研发需要确保病毒抗原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是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的。
根据不同的疫苗类型,接种方式也有所不同。
目前常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活病毒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是通过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株体外培养,经过灭活处理后制备而成的。
活病毒疫苗则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株体内培养,保持其活性,然后制备而成的。
无论是灭活疫苗还是活病毒疫苗,其制备过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知识一、脊灰疫苗简介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
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3种,分别是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和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
1、脊灰减毒活疫苗(OPV)脊灰减毒活疫苗英文缩写为OPV。
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
过去的OPV为三价疫苗(tOPV,糖丸剂型),也就是包含了脊灰病毒的三种血清型,脊灰疫苗的使用很好的控制了疾病的流行,全球自1999年后未检测到Ⅱ型脊灰野病毒株。
所以,2016年5月,我国在常规免疫中停用tOPV,启用二价疫苗(bOPV,滴剂剂型)。
2、脊灰灭活疫苗(IPV)脊灰灭活病毒英文缩写为IPV。
IPV有单独制剂,也有与其他疫苗抗原(如白喉、破伤风、全细胞或无细胞百日咳、乙肝或b型流感嗜血杆菌)制成的联合疫苗,比如熟知的五联疫苗(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还会再予以详细介绍)。
IPV一般经肌内注射接种,也可皮下注射。
OPV与IPV两种疫苗相比较,OPV在罕见情况下可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IPV 没有发生VAPP与VDPV的风险,但在建立肠道免疫方面OPV比IPV效果好。
此外,IPV生产成本更高,价格较昂贵。
3、含IPV组份的五联疫苗五联疫苗同时包含了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也就是常说的“一苗防五病” 。
二、脊灰疫苗接种接种方法1、接种方法IPV: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OPV:口服接种。
五联疫苗: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
2、接种剂量:IPV:0.5ml。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监测与报告
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后,应于1个 工作日内将检测结果通报病例相关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 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24小时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注意:Ⅱ型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的监测报告与调查处置参照VDPVs执行。 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 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和通报相关省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 行政部门。
调查处置
发现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 发现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 cVDPVs
调查小组 个案调查
发现cVDPVs,国家级、省级分别成立技术指导组。 发现cVDPVs,国家级、省级分别成立技术指导组。 cVDPVs 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发病原因、传播蔓延的可能性 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发病原因、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 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 技术方案
河北省CDC 2011.7.22
• 为落实卫生部《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 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 (试行)》的要求,科学、有序、有效、 及时处置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 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 状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 制定本技术方案。
调查处置
疫情处理原则 ---隔离消毒与个人防护
隔离治疗 个人防护 对污染物采取进行消毒处理 病人或带毒者周围人群
调查处置
• 疫情处理原则 ---风险评估
– 各种状况下,调查小组要利用既往资料及专题调查资 料,动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 – 风险评估内容:分析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 信息,结合既往脊灰疫苗接种情况、AFP监测系统工作 质量、当地的卫生状况和人口流动状况等,初步评估 病毒传播风险和危害,提出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和控 制传播的建议。
脊髓灰质炎(4.10)
27
神经系统检查
• • • • 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 反射检查 脑膜刺激征
28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 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运动检查包括: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29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 相同的肌肉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胫。
14
诊 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 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 合分析做出诊断。
15
诊 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 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6
诊 断
诊断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呕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 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肌力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全麻痹) : 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 1级(次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 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2级(重度麻痹) :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 3级(中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 4级(轻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 但不能对抗阻力 5级: 肌力正常
10
临床表现
•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
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充血 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 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11
临床表现
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与应用进展
从长期来看,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成本相对较低,而其所带 来的健康收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06
未来挑战与展望
新型疫苗研发方向探讨
基因工程疫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能够表达脊髓灰质炎病毒抗原的基因工 程疫苗,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毒样颗粒疫苗
构建仅包含脊髓灰质炎病毒外壳蛋白的病毒样颗粒,不含病毒遗 传物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Salk成功研制出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使用。
随后,Sabin成功研制出口服减毒活疫苗,该 疫苗使用方便、免疫效果好,逐渐取代灭活 疫苗成为主流。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儿 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使得该病发病率显 著下降。
新型疫苗研制进展
03
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种类及特点
减毒活疫苗种类及特点
Sabin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由三种不同血清型的减毒株组成,通过口服接种,能够在肠道内复制并产生免疫力。OPV具有成本低、易于接种 、免疫效果好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和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风险。
新型减毒活疫苗
免疫效果
减毒活疫苗能够产生较强的肠道免疫力,对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相对较弱,需要 多次接种。
成本及可及性
减毒活疫苗成本低,易于生产和接种,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广泛应用;灭活疫苗成本较高,不利于广泛应 用,但随着新型灭活疫苗的研制和应用,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04
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策略与实 践
不同疫苗株的免疫效果
03
针对不同疫苗株的免疫效果评价显示,各疫苗株均具有良好的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的介绍
2.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接种程
序
Hale Waihona Puke 011. Sabin株脊髓灰质 炎灭活疫苗的接种程序 通常从婴儿出生后2个 月开始,每间隔4周接 种一次,共3次。
02
2. 对于未按时完成基 础免疫的儿童,可以在 任何年龄进行补种,但 仍需按照规定的接种程 序进行。
02
01
1. 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 ·萨宾在20世纪50年代发 现了Sabin株脊髓灰质炎 疫苗,这是全球首个有效 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2.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疫 苗的发现,为全球范围内的 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提供了 重要的科研基础和技术支持 。
03
3.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疫 苗的发现,标志着人类对脊 髓灰质炎这一严重威胁儿童 健康的疾病有了更为有效的 防治手段。
1. 灭活疫苗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病毒的培养、收集、灭活和 纯化等步骤。
四、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 使用与效果
1.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接种对
象
1.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主要接种对象是2个月至60岁的 健康人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2. 对于高风险群体,如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建议 接种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三、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 制备过程
1. 病毒的培养与收集
1. 病毒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细胞系,如人类胚肾细胞、猴肾细胞等, 这些细胞能够提供病毒复制所需的环境。
1
2. 在病毒培养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包括温度、湿度、 光照等,以保证病毒的活性和纯度。
2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的处理
判定发生了VDPV循环。
调查初步结论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WL乡YS村发生VDPV循环
问题6: 根据调查初步结论,需要开展哪些进一步 调查?
参考答案
参照各国VDPV循环发生的特点,VDPV循环主要发
生于OPV接种率较低的地区, OPV在未免疫的人群 中长期循环发生变异所至。开展调查的目的是判 断疫情的波及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和地理范围。
计划免疫接种卡的管理
问题7: 从接种率调查结果,考虑该地是否可以阻断 病毒循环?
该地常规免疫接种率较低,可以判断人群抗 体水平不足以阻断病毒的传播。
AFP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五、AFP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监测指标% 2001 年 48 小时内调查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 粪便标本 7 天内送达率 分离结果 28 天内反馈率 97 82 97 94 年 份 2002 年 2003 年 98 83 99 93 96 79 98 91 2004 年 1-7 月 96 74 96 98
问题8:AFP监测系统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如何
利用?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查?
参考答案
从监测数据看,2004年黔西南州、贞丰县AFP病例报告
数量增多,不能排除由于VDPV病例增多所致。
对监测系统分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非常重要。 应组织临床专家对病例进行筛查,进行临床诊断和鉴别
诊断。目的是判定该地的监测系统质量是否达到相关要
何意义?
参考答案
高危病例均未采集到合格的大便标本,从而使实验室
检测结果不可靠或无结果。造成即使这些病例是 VDPV造成的也无从判定。
是否存在VDPV造成暴发的危险?从分析结果表明,
除贞丰县一组与VDPV有关联外,其他两组的临床上 不支持脊灰病例,因而,爆发的危险性被排除。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知识
童近期的身体状况,及最近一次的接种时间,注意疫苗和疫苗之 间的间隔时间,如有不妥,应向家长说明情况,让家长延迟接 种。此外由于 BOPV 的特殊性,还要询问儿童当天有无口腔溃疡、 肛门脓肿及腹泻等情况。如有以上情况请家长等儿童身体情况好 转时再来接种。此外还要告知家长 BOPV 是口服,因为温热的 物体会破坏 BOPV 的效力,因此儿童在口服 BOPV 前后半小时 应禁止口服温度超过 37℃的食物或液体,婴幼儿应在前后半小 时禁止喂奶。
施嫣燕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31)
【摘 要】从 2016 年 5 月 1 日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用二价脊灰减毒活疫
苗(BOPV)替代 TOPV,并将脊灰灭活疫苗(IPV)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为了推动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正常实施,更好地进行预防
接种工作,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BOPV 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预防接种 ;BOPV
【中图分类号】R5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97X(2016)16-0014-01
1 疫苗介绍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灰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 是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可发生肢体麻痹,严重病人 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脊灰病毒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共 3 个血清型 [1]。 由于现在仍然没有有效地抗脊灰病毒药物,脊灰仍然只能以 疫苗作为预防 [2]。可以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目前我国共有 3 个产品 :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注射用灭活疫苗(IPV)和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 联合疫苗(DTaP-IPV/Hib 五联疫苗)。 1999 年以来,全球成功控制了Ⅱ型脊灰野毒株的传播。目前 我国已无Ⅱ型脊灰野病毒病例,而口服型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中Ⅱ型组成部分容易导致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并可 能引起暴发,故我国从今年 5 月 1 日起停用 OPV 中Ⅱ型组成部分, 用二价 OPV(BOPV)替代三价 OPV(TOPV),同时封存Ⅱ型 脊灰病毒。 2 接种程序 脊灰疫苗转换后,接种程序为出生后 2,3,4 月及 4 岁。采 用 IPV-OPV 序贯接种方案,即第 1,2 剂接种 IPV,第 3,4 接种 BOPV。IPV 和 OPV 的联用方案可减少或预防 VAPP,同时又能 利用 OPV 保持较高的肠道黏膜免疫力,有助于优化脊灰疫苗接 种的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基础免疫程序中的每个剂次,无论是 IPV 还是 OPV,都应间隔 4 ~ 8 周,具体取决于婴幼儿暴露于脊 灰病毒的风险。IPV 和 OPV 疫苗都可以与国家儿童免疫规划中 的其他疫苗同时接种。 3 冷链保管 OPV 是一种对热极其敏感的疫苗,必须保持冷冻状态,疫 苗的储存须于 -20℃以下保存,运输过程可在冷藏条件下进行。 由疾控统一发放运输,全程冷链监控。接到疫苗后需核对疫苗的 名称、批号、有效期,冷链温度,及时放入冰箱的冷冻库,并录 入电脑系统。由于 BOPV 疫苗是十人份一支,每瓶 1.0ml,每人 每剂 2 滴(约 0.1ml),在解冻后,须在 2-8℃下冷藏,但时间最 长不得超过 6 个月。 4 接种管理 4.1 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 2 个月身体健康的新生儿。接种对象均需带好 预防接种证,并在我院进行建卡和登记。同时由我院工作人员统 一登记儿童的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姓名身份证号等 信息,录入电脑,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的档案信息,便于接种工作 人员进行核对,防范差错。 4.2 接种前准备 接种前应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解释说明,告知预防接种的 重要性以及新的程序更有助于儿童预防脊髓灰质炎。在征得家长 同意的基础让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预防接种。仔细询问儿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新障碍
用 , 得 了较 好 的 免 疫 效 果 。 15 取 9 6年 S bn等 又 成 ai 功 地 研 制 出 口服 脊 灰 减 毒 活 疫 苗 ( a atn ae Orl teu td
o i i acn , V) 1 6 p l vrsv cie OP , 9 0年 通 过 认 证 , 迅 速 o u 并
要: 口服 脊髓 灰 质炎 减毒 活疫 苗 ( V) 接触 了服 苗 者后 , 个 别 人 可发 生 疫 苗 相 关脊 髓 灰 质 炎 ( P ) 尤 OP 或 极 vA P ,
其是 近 1 0年 来 , 国内外 均报 道 了小 规模 的 VA P暴发 流行 , 测发 现 , P 监 这些 VA P病人 的发 生 与 OP 疫 苗 出现 基 P V 因 突变或 基 因重组 , 以致 疫 苗病 毒恢 复其 毒力 有 关 。本 文 就 目前 vAP P发 生情 况 、 V 疫 苗 基 因 的变 化 如基 因突 OP 变或 重组 的类 型 和机 制 、 如何 预 防 和控制 OP 疫 苗衍 生病 毒 的发 生等 方面 的进展 作 了介 绍 。 V 关键 词 : 脊髓 灰 质炎 减毒 活疫 苗 ; 苗相 关 脊髓灰 质 炎 ; 因 突变 ; 因重 组 疫 基 基
今 已 无 脊 灰 病 人 , 正 进 行 消 灭 脊 灰 的 证 实 工 现 作 . 。到 目前 为 止 , 球 其 他 3个 地 区 ( 南 亚 4 J 全 东
区 、 地 中海 区 和非 洲 区 ) 有 不 同程 度 脊 灰 流行 的 东 仍 国家 数 为 : 9 9年 3 19 0个 , 0 0年 2 20 4个 ( 洲 区 1 非 3 个 、 地 中海 区 7个 , 南 亚 区 4个 ) 报 告 脊 灰 病 例 东 东 ; 数 : 9 9年 7 4 19 1 1例 , 0 0年 1月 ~ 2 0 20 0 1年 4 月 24 8 9例 , 行 多 发 生 在 贫 穷 、 乱 和 脊 灰 疫 苗 接 种 流 战 率 低 下 的 国家 , 的 已 成 为 地 方 性 流 行 国家 如 印度 、 有 阿 富 汗 、 基 斯坦 、 日利 亚 等 56。 巴 尼 ,l
脊髓灰质炎历史
脊髓灰质炎历史一、脊髓灰质炎的概述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等途径感染人类,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患者多为1岁以下的儿童。
二、脊髓灰质炎的历史回顾1.早期发现与认识脊髓灰质炎最早于1916年在美国爆发,此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类似的疫情。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脊髓灰质炎的严重性,并开始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2.疫苗研究的突破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为预防和控制脊髓灰质炎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后,安德烈·普莱西德和阿尔伯特·沙宾分别研制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一步提高了疫苗的预防效果。
3.我国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我国在1950年代开始进行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工作,逐步推广疫苗接种,加强疫情监测,减少病毒传播途径。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于1994年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
4.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努力为了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全球各国于1988年开始实施“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计划”。
通过广泛开展疫苗接种、强化疫情监测、提高公众认识等措施,全球脊髓灰质炎病例数量逐年下降。
截至2023,全球范围内脊髓灰质炎病例已显著减少,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疫情风险。
三、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未来展望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最有效的方法。
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纷纷推广疫苗接种,提高接种率,从而降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风险。
2.疫情监测与防控各国政府应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同时,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高公众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3.科研创新继续开展脊髓灰质炎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究,优化疫苗制备技术,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国际合作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脊髓灰质炎疫情,确保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的实现。
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IPV介绍
1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公布于2010年6月4日出版的《疫情周报》
流行病学和背景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3种脊灰病毒血清型(Ⅰ、Ⅱ、Ⅲ型)引发的急性人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和背景(续)WHO 的6大区域中有3个区域已无脊灰野病毒株(
脊灰病毒和疾病
感染和疫苗接种诱发的免疫应答
脊灰疫苗
口服脊灰疫苗(OPV)含有减毒活脊灰病毒,该病毒是通过把父代
(OPV):免疫原性和效果在发达国家,3剂次三价OPV对所有3种病毒血清型均可诱导出100%的血清阳
口服脊灰疫苗(OPV):安全性总体而言,OPV是一种安全的疫苗。
灭活脊灰疫苗(IPV)
通常由经遴选的WPV株制成,在Vero细胞系或人二倍体细胞中
灭活脊灰疫苗(IPV):效力和效果
IPV-OPV序贯接种
接种脊灰疫苗的成本效果
美国通过把脊灰疫苗引进常规免疫接种,避免了约110万例麻痹型脊灰发生,超过16万人因此而免于死亡,而脊灰疫苗接种费用仅为
世卫组织的建议(1)
全世界所有儿童均应接种脊灰疫苗,各国应尽其所能实
世卫组织的建议(2)
选择脊灰疫苗(续)
感染的病例中,及早接种OPV也具有很好
世卫组织的建议(3) 选择脊灰疫苗(续)
世卫组织的建议(4)
各国在选择脊灰疫苗和免疫接种程序时,应充分考虑WPV输入和传播的潜在可能性。
世卫组织的建议(5)
世卫组织的建议(6)。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一、生物学特性该病毒颗粒近似球形,直径27~30 nm,核心为单正链RNA,为7.2~8.5 kb,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
衣壳含4种蛋白(VP1~VP4),其中VPl~VP3位于衣壳的表面,VPl为中和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据此可将该病毒分为I.Ⅱ.Ⅲ型。
VP4在内部,与RNA相接,当VP1与敏感细胞上受体结合后,VP4裸露,衣壳松动,病毒基因脱壳穿入细胞。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其物理性状相同,RNA碱基组成亦近似,各型间的有36%~72%的同源性。
该病毒能在人胚肾、人胚肺、猴肾细胞以及Hela,HEp-2,Vero,KB等细胞中举行培养,最适培养温度为36~37℃,培养3~5天可浮现CPE。
二、临床意义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主要伤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肢体的迟缓性麻痹,称为脊髓灰质炎,因多见于儿童,故亦称小儿麻痹症。
1988年WHO提出在2000年全球毁灭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珠引起的麻痹型病例,这是继毁灭天花后方案毁灭的其次个病毒性疾病。
2000年10月,WHO证明脊髓灰质炎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西地区被毁灭。
1.传染源和传扬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染源是患者或携带者,其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排毒时光可长至数周至数月。
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扬,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隐性感染为主,隐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
2.临床表现 (1)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
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侵入人体,在局部黏膜、咽、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及肠道集合淋巴结内增殖,埋伏期为2~10天。
此时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咽红、低热、腹部不适等,即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
埋伏后期咽部可排出病毒,此时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扬。
(2)顿挫型感染。
病毒在上述淋巴组织内增殖并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引起前驱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此时体内已产生中和抗体,可阻挡感染进一步进展。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与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与预防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严重情况下可导致肢体瘫痪、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研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科学家们长期努力的成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的历程。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最早于1909年被奥地利医生Landsteiner和Popper在进口的一批西印度猴子的脊髓中发现。
随后,Sabin、Robbins和Enders等人逐渐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证实了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
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最初是采用活病毒制备的,主要有Sabin和Lederle两种制备方法。
Sabin疫苗是由Sabin于1950年代研制的,采用弱毒株,口服即可接种,具有易接种、高免疫效力等优点,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脊髓灰质炎疫苗;Lederle疫苗则是Lederle公司于1955年制备的,采用有毒株,需注射使用,现已不再生产。
由于Sabin疫苗接种方便、效果显著,于1988年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推广的基础疫苗之一。
此后,在国内外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下,也研发出了各种基于中和抗体和B-细胞表位的新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如Salk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
这些新型疫苗的研发不仅加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也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脊髓灰质炎和疫苗研发的过程。
三、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
常见接种策略有按照3-dose或2-dose方案进行接种。
根据行政规划,我国所属区域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策略、接种时间等有所差异。
此外,提高个人和公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也非常重要,避免吃未经煮熟的食品、不注意卫生等,都是预防脊髓灰质炎发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