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2008-201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发生情况。方法估算河北省VAPP发生率并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首次服苗后发生率为1.45/100万;服苗至麻痹平均间隔时间为20.2d,12例VAPP 均集中在8月龄及以下婴儿,男女之比为5:1。麻痹以单肢和双下肢为主,病毒分离以Ⅲ型为主。结论河北省2008-2011年由OPV引起的VAPP发生率较低,但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严格掌握VAPP的诊断标准。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减少和/或避免VAPP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是预防乃至消灭脊灰的有效控制手段。河北省自1963年开始使用OPV进行预防接种,对控制和消灭脊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的同时,由OPV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VAPP)也时有发生,虽然发

生率很低, 但VAPP作为一种严重的接种副反应对儿童可能造成终生残疾,应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发生。现将河北省2008-2011年VAPP的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

1.2VAPP诊断标准按卫生部颁布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依据及治疗参考意见》(WS 294-2008)中有关规定[1]。

1.3VAPP发生率的计算方法VAPP发生率用疫苗实际接种数量计算[2],为某阶段VAPP发生数除以同期OPV接种量。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分母按接种首剂OPV儿童数计算。

1.4病毒分离自1992年起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方法用Hep-2和RD细胞,1996年后用L20B和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灰病毒(PV)标本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2 结果

1.1VAPP发生率的估算2008-2011年全省AFP监测系统报告1 578例AFP病例,同期全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共报告VAPP病例12例,占总报告AFP病例数的0.76%。其中首次服苗后发病7例,第2次服苗后发病3例,第3次服苗后发病2例。2008-2011年全省0~5岁儿童共接种OPV 4351.14万人,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2008-2011年全省共接种首剂OPV儿童414.47万人,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1.45/100万(表1)。

1.2服苗史和潜伏期12例VAPP均有服苗史,7例为首次服苗,3例第2次服苗,2例是第3次服苗;麻痹距服苗天数间隔时间最短为4 d,最长为53 d,平均间隔时间为20.2 d。

1.3临床特征12例VAPP发病时10曾出现发热,其中伴有腹泻的2例,2例在麻痹前3 d 内有注射史。单下肢4例,双下肢不对称麻痹3例, 四肢对称麻痹3例,四肢不对称麻痹2例。发病时麻痹最严重肢体肌力为0级6例、Ⅰ级3例、Ⅱ级、Ⅳ级和Ⅴ级各1例。12例有11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例因年龄太小不能判断,2例伴有感觉障碍。麻痹60 d后随访, 1例死亡,10例残留麻痹,但与麻痹初期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好转,6例残留单下肢麻痹,2例残留双下肢不对称麻痹残留,2例残留四肢不对称麻痹;5例腱反射未恢复正常,2例腱反射不能判断;5例病例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

1.4 就诊情况12例患儿中有7例为首次就诊,就诊2~3次的有5例;4例在首次就诊时因诊断结果为非AFP或无临床诊断没有报告,首诊报告率66.6%。就诊的医疗机构级别分别为省级4例、市级3例、县级5例;

1.5流行病学特点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5:1;病例均为8月龄及以下婴儿,其中2月龄2例、3月龄2例、4月龄3例,5月龄4例、8月龄1例,平均月龄为4月龄;除7月、9月份没有病例之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发生,1月、2月、3月、4月、5月、6月、11月、12月份各有1例,8月和10月各有2例;12例VAPP病例高度散发,分布在5个地级的市12个县区,无地区性和季节性集中分布的特点。

1.6病毒型别12例VAPP中有1例病例从麻痹到死亡时间很短,没有来得及采集标本,余11例病例标本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型内鉴定,从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疫苗株病毒4例(33.3%)、Ⅱ型2例(16.7%)、Ⅰ型1例(8.3%)、混合型4例(其中Ⅰ+Ⅱ+Ⅲ型1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1例、Ⅱ+Ⅲ型1例)。

3 讨论

河北省接种OPV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OPV在控制乃至消灭脊灰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OPV是减毒活疫苗,随着消灭脊灰工作的进展,特别是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后,由OPV引发的VAPP逐渐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河北省AEFI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表明,2008-2011年VAPP的年平均发生率为0.28/100万,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1.45/100万,略高于江苏[3]、与甘肃[4]基本持平、但低于北京和上海[5-6]。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该省的VAPP发生的危险性相对较低,例如拉丁美洲VAPP总发生率为1/150万~1/220万剂[8], 印度1999年报告发病率为1/1 220万疫苗投放量,其中首次服苗发生率1/280万疫苗投放量[9],美国1/150万~1/20万剂次疫苗投放量[10],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VAPP

发生的危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VAPP的发生率还是很低的。

河北省VAPP统计结果表明,12例VAPP均有服苗史,其中58.3%的病例是第1次服苗, VAPP 的发生率与首次服苗显著相关,首次服苗发生VAPP的危险是总发生率的5倍,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7]。12例VAPP病例的年龄集中在≤8月龄的婴儿,男性发生VAPP 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VAPP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分布。监测结果还显示,VAPP 服苗后麻痹平均潜伏期为20.2 d;麻痹前大都伴有发热,同时可伴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症状。麻痹以不对称下侧肢体麻痹多见,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数病例麻痹时仍伴有发热,且90%的病例有残留麻痹。另外还发现,有2例VAPP麻痹前有肛门周围脓肿,上海也有VAPP伴肛门周围脓肿的报道[6]。

河北省VAPP的病毒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VAPP病例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以Ⅲ型为主, Ⅱ型次之,Ⅰ型最少,与上海的结果一致[6]。WHO对6个国家1970-1979年的VAPP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55%为Ⅲ型相关病例, 38%为Ⅱ型相关病例,Ⅰ型的仅为7%[9]。有报道提示脊灰病毒的Ⅲ型相对于Ⅰ型和Ⅱ型更不稳定,其疫苗病毒的核苷酸与其相应的野病毒间仅有10个突变点,其中2个与神经毒力有关,易发生回复突变[11],病毒学检测结果也符合这个论点。

由于VAPP对儿童可能造成永久的伤害,所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精神和经济负担。很多国家为减少VAPP的发生,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始在儿童常规免疫中使用IPV。我国也引进了IPV,并出台了相应的接种指南。虽然使用IPV可避免VAPP的发生,但因为成本远高于OPV,难以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OPV具有免疫效果好、价格便宜、接种方法简单等特有的优点, 目前仍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国内外的资料显示,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VAPP发生的危险性较高。我省尚未对VAPP患儿进行免疫功能测定,但在12例VAPP病例中发现有2例合并肛门周围脓肿,这在北京、上海市也有报导[5,6],所以选择性的对免疫缺陷这部分高危儿童接种IPV可能会减少或避免VAPP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目的:探讨分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原则。方法:选择我院计免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80例患者,总结分析发生异常反应的情况,并探讨处理原则。结果:所有80例患者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无任何反应患儿70例,7例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2例伴轻度腹泻,且大便色黄,持续2天后均缓解,推测可能与疫苗辅料(奶油、奶粉)相关,另有3例发生异常反应,包括1例过敏性皮疹、1例荨麻疹和1例过敏性紫癜。结论: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较少,但是仍有少量异常反应发生,应及时按照处理原则给予及时处理,避免严重事件发生。 标签: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原则 脊髓灰质炎疫苗(Poliovaccines,OPV)又称小儿麻痹疫苗,为减毒灭活疫苗,专门用于对抗脊髓灰质炎,常见的四种剂型包括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我国最主要通用类型为糖丸类[1]。由于本疫苗为口服疫苗,与注射类疫苗相比,副作用较低,避免了注射发生的局部皮疹、红肿等现象[2]。然而,仍会出现部分副反应,临床经验显示,服用后极少数患者可导致腹痛、呕吐、皮肤水包甚至是紫癜等严重副反应发生,因此在接种时应特别引起注意[3]。本文通过分析本院计免科近三年来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旨在探讨处理原则,从而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计免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6个月~3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患者注射疫苗后反应进行分析,对异常反应的状况进行描述性总结和统计。 2 结果 所有80例患者中,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无任何反应患儿70例,7例出现轻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2例伴轻度腹泻,且大便色黄,持续2天后,均缓解,推测可能与疫苗辅料(奶油、奶粉)相关,另有3例发生异常反应(见表1)。

传染病学病例分析题

传染病学病例分析题: A-1. 李×, 女, 18岁, 因发热5天后皮肤巩膜黄染6天, 于2002年4月15日扶行入院。 患者于4月4日受凉后发热, 体温39℃左右, 伴有头痛, 咽痛, 身痛乏力, 食欲减退, 恶心, 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 曾诊断为"上感" 及胃病, 给以银翘片及胃舒平治疗, 5天后热退, 精神食欲稍好转, 但旁人发现皮肤黄染, 病后大便稀, 无粘液, 无明显里急后重感, 近二日大便呈黄白色, 病后小便呈黄色, 渐变为浓茶样, 量中等, 无皮肤搔痒及咳嗽吐痰等症状, 无出血似倾向。 既往体健, 其母HBsAg (+), 无长期服药史, 未到过湖区。 查: T 37℃, P 70次/分, R 20次/分, BP 100/70mmHg, 发育营养可, 皮肤巩膜明显黄染, 皮肤未见出血点, 蜘蛛痣, 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 颈软, 心肺正常, 腹软, 肝在肋下1.5cm, 质软, 压痛, 表面光滑, 脾可及0.5cm, 质软压痛, 胆囊区无压痛, 肾区无叩痛, 膝反射存在, 病理征(-)。 化验结果: 血常规正常, 尿常规正常, 尿胆红素(+), 尿胆原(-) 大便常规正常, 肝功能: 总胆红素84μmol/L, 直接胆红素60μmol/L, ALT>200u/L 1.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为确定诊断需作什么检查? 3. 试写出本例的治疗原则(包括隔离, 饮食, 药物)

A-2. 王×, 男, 12岁, 学生, 宁乡县人, 因突起发热头痛、呕吐2天, 于2002年3月15日上午入院。患者于3月13日出现畏寒, 发热, T 39℃, 头痛, 呕吐二次, 为胃内容物。当日坚持上完课, 次日仍发热, 头痛加剧,呕吐频繁, 精神差, 晚上到卫生院检查: BP14/6KPa, T39.5℃, P112次/分,R 30次/分, 神清,胸腹四肢均有出血点, 压之不褪色, 颈有抵抗感,心肺未发现病征, 腹软, 肝脾未扪及, 克布氏征(+) 血象: WBC 18.4×109/L, N 0.86, L 0.14, 大小便常规检查无异常。 1.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 应进一步作哪些检查来协助诊断? 3. 本例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B-1. 患者男性, 44岁, 干部, 因不规则发热8天于2002年3月14日入院。3月6日上午突起腹痛, 位于脐周。呕吐二次, 稀便, 4-5次/日,当晚寒战, 高热(42℃), 次晨神志不清, 血压下降,当地医院疑为败血症引起中毒性休克。治疗后,3月8日血压恢复正常, 唯仍有驰张型或不规则高热、畏寒, 腹部持续隐痛, 偶有呕吐, 大便1-2次/日, 黑色。曾用多种抗菌素,考的松激素治疗无效。平素体健。 体查: T 40.2℃, P 124次/分, R 28次/分, BP 90/60mmHg,重病容, 神清, 皮肤巩膜不黄, 咽充血, 颈软, 心肺正常, 腹软,肝脾未扪及, 脐右侧有局限性压痛, 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 血WBC 16.2×109/L, N 0.80, L 0.20, 尿常规(-),大

脊髓灰质炎疫苗(ipv、bopv)接种知情同意书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第2-4剂)接种告知书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等,部分病人可发生肢体迟缓性瘫痪甚至死亡。本病多发于小儿,故称“小儿麻痹症”。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手段。 【接种对象】》3月龄儿童。 【接种程序】当前我省实行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序贯接种程序:满2月龄时免费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第 1 剂次(IPV),满3、4月龄和4周岁时免费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 各1剂次。【常见不良反应】个别人接种后会出现一过性发热,烦躁、嗜睡、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应及时与接种单位联系,并到医院进行对症治疗。 【禁忌】已知对疫苗中的任何组分,包括辅料及硫酸庆大霉素过敏者禁用;发热或急性疾病期患者应推迟接种;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患任何神经系统性疾病者禁用。 【注意事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肌肉注射本品后可能会引起出血;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接种本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未控制的癫痫患者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 以下内容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填写: 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 联系电话: 详细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人已阅读该疫苗接种告知书,该儿童(有□、无□)接种禁忌,并了解了该疫苗接种相关注意事项,同意接种(签名:),或不同意接种该疫苗(签名:)。 以下内容由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填写: 接种日期:年月日 接种单位:告知人员签名:

脊髓灰质炎疫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8328478.html, 脊髓灰质炎疫苗 作者:邱五七 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9期 脊髓灰质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继天花之后又一种在全球即将消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和肠壁生长繁殖。此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均可以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流行,其中Ⅰ型最为多见。该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温及干燥甚敏感,煮沸立即死亡。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病。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可通过与患者及带毒者(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但未患病)的密切生活接触被传染,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玩具、衣物等,再经口传染。在发病的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部分人可以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有少数感染者因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或大脑,危及生命。此病麻痹后最初6个月恢复较快,1~2年内可有不断的改进。若长期肌 力不能恢复,则可能留下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此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方法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含Ⅰ、Ⅱ、Ⅲ型)疫苗,糖丸剂型每剂1丸,液体剂型每剂2滴。由于脊髓灰质炎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故服用疫苗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剂三价疫苗,每次至少间隔4周;4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1.5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强化免疫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全国、一个省或一个省的一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管是否有服苗史一律投服疫苗。应急免疫主要针对一些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可疑脊髓灰质炎病例,可迅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一个县及其邻近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免疫。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只有极少数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该疫苗只供口服,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凡发热、腹泻(一日大便>4次)、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或有免疫缺陷症或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者均禁止使用。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我国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非常重视,国家领导、卫生部长、各级领导亲自到街道、基层给幼儿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提高了幼儿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力。此外,对于此病的预防应

201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方案

XX省201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2+2”免疫程 序接种方案 根据全球及我国消灭脊灰进展,为巩固我省无脊灰状态,筑牢人群免疫屏障,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调整脊灰疫苗使用策略的建议,经研究,我省定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即“2剂三价脊灰灭活疫苗(IPV)+2剂二价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免疫接种程序。为保证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 筑牢全省脊灰免疫屏障,保持全省无脊灰状态。 二、工作指标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脊灰疫苗各剂次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 三、工作内容 (一)实施时间。 自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 (二)接种对象与免疫程序。 1.2019年9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儿童,按照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4剂次,即2月龄、3月龄分别接种1剂IPV,4月龄、4周岁分别接种1剂bOPV。

2.2019年9月1日以前出生儿童的接种原则。 对于脊灰疫苗迟种、漏种儿童,补种相应剂次即可,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脊灰疫苗补种时两剂次间隔≥28天。 (1)既往无脊灰疫苗免疫史或只接种1剂脊灰疫苗的儿童,按照脊灰疫苗“2+2”免疫程序接种。 (2)已接种2剂及以上脊灰疫苗的儿童。 ①既往已有IPV或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免疫史的儿童,使用bOPV接种即可,不再补种IPV。 ②既往仅有bOPV接种史的儿童尽快补种1剂IPV,与前1剂脊灰疫苗之间间隔≥28天。 3.以下适龄儿童提供相关诊疗记录或证明可全程免费接种4剂次IPV,即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分别接种1剂IPV:原发性免疫缺陷、胸腺疾病、HIV感染、正在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近期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正在使用具有免疫抑制或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例如大剂量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烷化剂、抗代谢药物、TNF-α抑制剂、IL-1阻滞剂或其他免疫细胞靶向单克隆抗体治疗)、目前或近期曾接受免疫细胞靶向放射治疗。 (三)接种方式。 IPV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接种方式为肌肉注射,接种剂量0.5ml。bOPV接种方式为口服接种,接种剂量为每次2滴,约0.1ml。

脊灰糖丸疫苗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脊灰糖丸疫苗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口服后一般无副反应,个别情况有发烧、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2.禁忌症:发烧、患急性传染病、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或其他严重疾病及最近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禁用。 3.注意事项:婴幼儿服苗时须碾压碎,用凉开水溶化后送下,禁用热开水;服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喂奶,以免失效;若发现儿童吐出疫苗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补服;脊灰糖丸疫苗需冷藏保存,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食,切忌带回家自行喂服。 二、麻风联合减毒活疫苗不良反应、禁忌 症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有: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2-3天内自行消失;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轻度发热反应(大多数):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感染;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可采用物理方法或药物进行对症处理;接种疫苗后12天内,少数儿童可出现一过性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2)罕见不良反应:重度发热反应,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3)极罕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过敏性休克应及时采取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进行治疗。 2.禁忌:已知对麻风联合减毒活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以及抗生素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期;妊娠期妇女;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3.注意事项: (1)疫苗的储存、运输应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执行; (2)启开疫苗小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3)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复溶后出现浑浊等外观异常者均不得使用。 (4)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5)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接种本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6)接种疫苗时,应使用自毁性或一次性注射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注射器要集中毁形作无害化处理。

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一、概述 (一)基本原理 收集已经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发现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这是一种回顾性的、由结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是在某种程度上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研究类型 1.病例与对照不匹配在设计所规定的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一般对照数目应等于或多于病例人数。 2.病例与对照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1)频数匹配要求对照组匹配的因素或特征所占的比例与病例组接近或一致。 (2)个体匹配以病例和对照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1:1匹配,为每一个病例配一名对照,还可以进行1:2、1:3、…、1:R匹配。 采用匹配的目的,首先在于提高研究效率,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选择对照的难度,且容易匹配过头。 用途 1.检验病因假设 2.疾病预后因素研究 3.治疗效果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确定研究人群 1.病例的选择新发病例由于刚刚发病,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可靠。而现患病例易于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死亡病例则主要由家属或他人提供信息,准确性较差。因此,病例对照研究中优选新发病例。 病例应该是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且患病部位、病理学类型和诊断标准要有明确的限制,所有病人都应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并且有暴露于某一危险因素的可能。 一般以社区来源的病例为优,代表性较好,但实施难度较大。使用医院来源的病例,可节省费用,容易获得,合作好,信息较完整、准确,但容易发生选择偏倚。 2.对照的选择对照应是产生病例的源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 实际来源于①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人;②病例的邻居或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未患研究疾病的个体;③社会团体人群中未患研究疾病的个体;④社区人口中未患研究疾病的个体;⑤病例的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 在医疗机构中选择对照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因已知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关的病种入院的病人不能作为对照。②对照应由尽可能多的病种的病人组成,以避免因过多地代表某一类病人,而该病种恰与所研究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二)确定样本量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1)研究因素在对照组中的暴露率P0 (2)预期的该因素对疾病的效应强度,即相对危险度RR或暴露的比值比OR的大小 (3)显著性水平α (4)把握度1-β

流行病学-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方法设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13名,调查其年龄、性别、职业、是否吸烟、烟龄及吸烟深浅度等,分别进行成组资料分析和配对资料分析,并按照性别进行分层资料分析。结果吸烟是患肺癌的危险因素,性别是该项调查的混杂因素。关键词 吸烟肺癌病例对照研究 自80年代起,肺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其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合肥等肺癌跃居群癌之首。本次调查研究吸烟与肺癌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调查结果的混杂因素,呼吁全社会大力宣传吸烟有害,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肺癌或降低肺癌发病率。 1.材料与方法 设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13名,调查其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是否吸烟、开始吸烟年龄、吸烟年限、吸烟数量以及吸烟深浅。 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分别统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吸烟与不吸烟的人数,计算χ2、OR及OR的95%可信区间。 进行按性别分层病例对照研究,分别统计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男女吸烟与不吸烟的人数,计算χ2、OR及OR的95%可信区间。 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将病例组序与对照组序一一配对,分别统计对子数,计算χ2、OR及OR的95%可信区间。

2.结果 2.1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表1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病例对照合计 吸烟82 54 136 不吸烟31 59 90 合计113 113 226 χ213.46 OR 2.89 OR 95% CI (1.64,5.09) 2.2 按性别分层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表2 按性别分层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男女 病例对照合计病例对照合计吸烟61 40 101 23 14 37 不吸烟21 40 61 10 19 29 合计82 80 162 33 33 66 χ2 5.02 3.12 OR 2.9 3.94 OR 95% CI (1.14,7.36)(1.01,9.62) 2.3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表3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病例 对照 有暴露史无暴露史对子数 有暴露史32 50 82 无暴露史22 9 31 对子数54 59 113 χ210.125 OR 2.273 OR 95% CI (1.366,3.782) 3. 结论 3.1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χ2=13.46,OR=2.89(1.64-5.09) 肺癌与吸烟有关系,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2.89倍。这与目前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结果相符,有研究表明,吸烟是肺癌

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工作总结

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工作总结篇一:XX年脊灰补充免疫第一轮活动总结 XX年147团第一轮脊灰疫苗补充免疫活动总结 为巩固我团脊髓疫苗补充免疫成果,保护易感人群,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我团于XX 年3月12日-16日在全团范围内开展了脊灰疫苗补充免疫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作 此次补充免疫活动,得到团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3月7日成立脊髓灰质炎补充免疫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保障脊灰疫苗补充免疫活动顺利进行。 二、宣传培训情况 1、为了让所有的服苗对象都得到免疫接种,我中心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动员。在活动前五天,团广播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了本次补充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及目标儿童、接种时间和接种地点,动员适龄儿童家长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并在疾控中心悬挂横幅2副,并在重点场所张贴接种通知40余张,通过大力宣传,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3月7日下午,在疾控中心会议室,对参与此次脊髓灰质炎补充免疫活动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培训,首先由站

长讲对本次强化活动做宣传动员,并要求各卫生员一定要按照三不、四到位来做。三不: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不留1 人。随后由免疫规划专干对参与此次补充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主要内容为:(1)要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做到儿童家长知道本次接种的信息。(2)活动的组织安排、措施和时间进度要求;(3)各人员的职责、任务、程序、规范及责任区域;(4)补充免疫服苗的技术要求、目标儿童、服苗时间、地点;(5)脊灰疫苗不良反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4)接种表填写要求及上报时间等。 3、在全团建立了1个固定点,1个临时接种点,20个流动接种点,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三、工作开展情况 1、按照师市《XX年兵团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活动实施的对象、时间、疫苗接种方式,人员培训、宣传发动等做了严格细致的要求。 2、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团主管卫生的领导为组长,医院院长、疾控中心主任以及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脊髓灰质炎补充免疫活动领导小组。 3、加强了对此次脊灰应急补充免疫活动的宣传摸底活动,保证补充免疫活动顺利开展。 4在开展活动的前三天,各单位卫生员对辖区内的住户进行入户摸底,第一轮摸底283人, 基本确保了不漏掉一名目标儿童。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导读】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人工进行组织培养而制成,它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自动免疫剂,服后血液中产生抗体,在肠道组织也产生局部抵抗力。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1953年。 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Dr. Jonas Salk)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种脊髓灰质炎毒株。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脊髓灰质炎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增加了。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 1954年,美国有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

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19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19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剂型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什么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的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最新10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汇总

10接种脊髓灰质炎疫 苗时

一、选择题 1、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正确的是( D ) A 接种对象是新生儿 B 初种次数为1次 C 用热水送服 D 需要复种加强 E 接种方法为肌内注射 2、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C ) A 葡萄球菌 B 肺炎双球菌 C 脑膜炎奈瑟菌 D 溶血性链球菌 E 绿脓杆菌 3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毒是( B ) A 脑病毒

B 肠道病毒 C 腮腺炎病毒 D 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4 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C ) A 鼠疫 B 霍乱 C 麻疹 D 风疹 E 丝虫病 5 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C ) A 食虫传播 B 虫媒传播 C 飞沫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E 血液传播 6 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是否发展为结核病取决于( A ) A 细菌的毒力 B 年龄 C 居住环境 D 性别 E 家族史 7 下列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 ) A 霍乱 B 艾滋病 C 狂犬病 D 梅毒 E 麻风病 8 小儿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 A ) A 原发型肺结核

B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C 浸润型肺结核 D 结核性胸膜炎 E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9 原发型肺结核的转归最常见的是( A ) A 钙化 B 产生空洞 C 干酪性肺炎 D 结核性胸膜炎 E 支气管淋巴周围炎 10 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是( B ) A 粟粒性肺结核 B 结核性脑膜炎 C 浸润性肺结核 D 纤维空洞肺结核

E 原发型肺结核 11 患儿,6个月,接触水痘后,注射丙种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是( D ) A 水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B 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C 机体被动免疫,阻止发病 D 若发病可减轻症状 E 活化补体,促进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 12 患儿,8岁,因低热盗汗前来就诊。为明确诊断需做OT试验,一般使用OT 稀释液的浓度是( E ) A 1:100 B 1:200 C 1:500 D 1:1000 E 1:2000 13 做结核菌素试验后多长时间看结果( B ) A24~36h

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进入中国

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进入xx 搜狐健康2011-04-22 10:37:56 在我国,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俗称的脊灰糖丸)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计划免疫的第一类疫苗,新生儿出生后均需接种。 2009年9月我国正式引进了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作为脊灰口服糖丸的补充。专家建议,存在免疫缺陷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注射型灭活疫苗。 中国本土已无脊灰野毒株为何仍需使用疫苗? 脊髓灰质炎(脊灰),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病毒常侵袭神经系统,可在数小时内造成机能完全瘫痪。主要经粪口传播,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5岁以下儿童容易发病,在感染的病例中,每200例就有一例导致终身残疾,5%-10%的患者会因为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由于脊髓灰质炎的高传染性和患病后的高危害性,世界各国一直致力于消灭脊灰病毒。 自全球根除忌讳行动启动以来的20年来,病例数减少了99%以上,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也就是俗称的口服糖丸做出了巨大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口服糖丸是安全有效的,对儿童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从1995年至今我国已没有本土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目前,我国处于维持无脊灰状态。 但是为何新生儿还需要继续口服脊灰糖丸?世界卫生组织称,“只要有一名儿童还感染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感染该疾病的危险,脊髓灰质炎病毒很容易进入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并且会迅速在未免疫人口中传播。”2003至2005年期间,25个先前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因输入病毒而再次发生感染病例。截止到2008年,世界上仍流行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只剩下4个: 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邻国的疾病流行,也对我国的免疫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 “脊灰”)是由脊灰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是发 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可发生肢体麻痹,严重病人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灰的有效手段。 【疫苗成分和性状】。本品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 )系采用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Mahoney株)、儿型(MEF-1株)、川型(Saukett株)分别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并收获病毒,经浓缩、纯化后用甲醛灭活,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 3 价液体疫苗。本品外观为澄清、无色的液体。 【接种对象】本疫苗可用于婴幼儿、儿童和成人,主要用于 2 月龄以上(含 2 月龄) 的婴幼儿。 【接种原则】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向上述人群推荐接种本产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接种的本产品属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 【免疫程序】本品须遵照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免疫策略,在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和疾病控制相关管理机构的指导下使用。 用法:本品用于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序贯接种,但不作为常规免疫单独使用。基于目前临床试验结果推荐序贯程序为婴幼儿 2 月龄时接种 1 剂次。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 ( 1 )注射部位局部反应:疼痛、红斑(皮肤发红) 、硬结。(2)中度、一过性的发热。非常罕见的不良反应: ( 1)注射部位局部反应:肿胀:接种后可能48 小时内出现,持续1~2 天;淋巴结肿大。 ( 2)疫苗任一组份引起的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 3)可能出现中度、一过性关节痛和肌痛。( 4) 可能出现惊厥(伴或不伴发热) 。接种后两周内可能出现头痛、中度和一过性的感觉异常 (主要位于下肢) 。 ( 5)接种后最初几小时或几天可能出现兴奋、嗜睡和易激惹,但很快会自然消失。( 6)广泛分布的皮疹。 【禁忌】下列情况严禁使用本疫苗: ( 1 )对本疫苗中的活性物质、任何一种非活性物质或生产工艺中使用物质,如青霉素、链霉素和多粘菌素B 过敏者,或以前接种本品时出现过敏者。(2)发热或急性疾病期 患者,应推迟接种本品。 【注意事项】( 1 )本疫苗严禁血管内注射;应确保针头没有进入血管。( 2)下列情况应慎重使用本疫苗:①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者出血性疾病者,肌肉注射本品后可能会引起出血。②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接种本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可能减弱,接种应推迟到治疗结束后或确保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慢性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例如HIV感染者,即使基础疾病可能会导致有限的免疫反应,也推荐接种本品。③ 本品需臵于儿童不可触及处。一旦本疫苗出现雾状,请不要使用。 【特别提示】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者仍然发病,与疫苗本身特性和受种者个人体质有关。 为了保障受种方的知情同意权,特向受种方告知上述内容,如不理解,可向接种单位医师咨询。受种方充分理解后自愿决定是否接种。 受种方已阅读并理解上述内容,同意接种请在下方签名: 签字人姓名:_______ 受种者姓名:________ 签字日期:__年__月__日 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

传染病学病例分析试题

1.患者女性,16岁,因发热四天后皮肤巩膜黄染7天,于1989年3月15日扶行入院。 患者于3月4日受凉后发热,体温39摄氏度左右,伴有头痛咽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 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曾诊断为“上感”及胃病。给予银翘片及胃舒平治疗,4天后热退。精神食欲稍好转,但旁人发现皮肤黄染,病后大便稀,无粘液,无明显里急后重。 两天前大便呈黄白色,现已成黄色。病后尿呈黄色,渐变成浓茶样,量中等,无皮肤瘙痒、 咳嗽吐痰等症状、无出血倾向。 既往体健,其母HBsAg(+),无长期服药史。未到过湖区,同学中有类似病例数人。 体查:体温:37?С,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mHg,发育营养可,皮肤巩膜明显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肝掌及蜘蛛痣,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颈软,心 肺正常,腹软,肝在肋下 1.5cm质软,压痛,表面光滑,脾可及0.5cm,质软,压痛,胆囊 区无压痛,肾区无扣痛,膝反射存在,病理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色素124g/L,白细胞 5.8X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尿常规:尿蛋白(-),镜检正常,胆红素(+),尿胆原(+);粪常规正常 问题: (1)此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如何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请提出正确治疗意见。 1、答案 (1)该例患者的最可能诊断是: 急性黄疸性肝炎,甲型肝炎可能性大。 依据: ①有明显感染中毒症状,食欲减退等前驱期表现; ②有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病程仅11天; ③有流行病资料,同学中有类似患者,支持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④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阳性。 (2)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包括抗HA V-IgM、HBV-M、抗HCV、抗HDV、抗HEV等。 肝胆、脾、胰超声检查,有助诊断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3)治疗:卧床休息;继续隔离治疗2周;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维生素饮食;使用适当 护肝药和对症处理;不进行抗病毒治疗。 2.周某,男,35岁,发热4天,无尿1天,于2月16日入院。 患者于2月12日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39℃,伴头痛、全身不适,咽喉痛,经青霉 素及退热药治疗,病情无好转,15日晨上厕所时昏倒,即送当地县医院,当时BP 60/40mmHg,WBC 19.0×109 /L ,N 0.87,L 0.13,拟诊为“败血症”,给予青霉素及卡那霉素并用升压药后 血压回升,体温降至正常,但仍未解出小便,以“感染性休克”,“急性肾衰”转来我院治疗。 既往体健,当地有类似病患者。 体查: 体温37.2℃,脉搏10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30/86mmHg,重病容,神志尚清,颈软,双结膜充血,胸前可见数个皮疹,压之不褪色,手臂及臀部注射处有多块成片淤 斑,双肺清晰,心率102次/分,律齐,全腹部轻压痛,反跳痛,肝肋下 1.0 cm,质中等,脾未扪及,克、布氏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色素132g/L,白细胞24.0×109/L,中性粒细胞0.79,淋巴细胞0.15,异淋 0.06;血小板50×109/L

10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

一、选择题 1、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时,正确的是( D ) A 接种对象是新生儿 B 初种次数为1次 C 用热水送服 D 需要复种加强 E 接种方法为肌内注射 2、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C ) A 葡萄球菌 B 肺炎双球菌 C 脑膜炎奈瑟菌 D 溶血性链球菌 E 绿脓杆菌 3 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毒是(B ) A 脑病毒 B 肠道病毒 C 腮腺炎病毒 D 疱疹病毒 E 流感病毒

4 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C ) A 鼠疫 B 霍乱 C 麻疹 D 风疹 E 丝虫病 5 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C ) A 食虫传播 B 虫媒传播 C 飞沫传播 D 消化道传播 E 血液传播 6 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是否发展为结核病取决于(A ) A 细菌的毒力 B 年龄 C 居住环境 D 性别 E 家族史 7 下列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 )

A 霍乱 B 艾滋病 C 狂犬病 D 梅毒 E 麻风病 8 小儿肺结核最常见的类型( A ) A 原发型肺结核 B 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C 浸润型肺结核 D 结核性胸膜炎 E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9 原发型肺结核的转归最常见的是( A ) A 钙化 B 产生空洞 C 干酪性肺炎 D 结核性胸膜炎 E 支气管淋巴周围炎 10 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型是( B ) A 粟粒性肺结核

B 结核性脑膜炎 C 浸润性肺结核 D 纤维空洞肺结核 E 原发型肺结核 11 患儿,6个月,接触水痘后,注射丙种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是( D ) A 水痘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B 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C 机体被动免疫,阻止发病 D 若发病可减轻症状 E 活化补体,促进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释放 12 患儿,8岁,因低热盗汗前来就诊。为明确诊断需做OT试验,一般使用OT稀释液的浓度是(E ) A 1:100 B 1:200 C 1:500 D 1:1000 E 1:2000 13 做结核菌素试验后多长时间看结果( B ) A24~36h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还是针剂

脊髓灰质炎疫苗: 免费糖丸和自费针剂 (转) 刚看了一个帖子,一个孩子因为服用了糖丸结果双腿瘫痪 https://www.360docs.net/doc/8618328478.html,/post/21915400.html 因为本身对这个疫苗的知识不太清楚,就去翻网上的资料,找 到一篇比较详尽的文字,原来疫苗分两种,糖丸的是国产的叫减活 疫苗(OPV),针剂的是进口的叫灭活疫苗(IPV),我先转贴一下,请注意最后一段,之后我再说亮点 脊灰疫苗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减活工艺,即将脊灰病毒的致病 力减弱,做成活的脊灰疫苗病毒(称为脊灰减活疫苗,OPV);一种 是灭活工艺,即将脊灰病毒灭活后做成疫苗(称为脊灰灭活疫苗,IPV)。 我国使用减活工艺生产脊灰疫苗,并将其做成糖丸状,儿童口 服起来比较方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糖丸”。虽然糖丸疫苗为我 国实现无脊灰目标以及扑灭新疆脊灰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其有 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日益显现——极少数人接种后会发生类似小儿 麻痹症的肢体瘫痪。(另外还有一个不良反应,看下文)。这种接 种脊灰减活疫苗后发生的肢体瘫痪,被称为疫苗相关麻痹。据世界

卫生组织估计,接种脊灰减活疫苗后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的概率是 1/25万左右。脊灰减活疫苗一般要接种4剂次,疫苗相关麻痹主要 发生在第1次接种时,1/25万的概率是指第1次接种的风险。有时候,人们在计算这个概率时,以全部4剂次作为分母,得出的结果 就是1/100万左右。 疫苗相关麻痹是脊灰减活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其绝对发生率 很低,但一旦发生,患者的肢体瘫痪几乎是终生的。脊灰灭活疫苗 则完全可以解决疫苗相关麻痹的问题,按理各国都应该立即停用减 活疫苗而改用灭活疫苗,但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在继续使用脊灰减 活疫苗。原因在于脊灰减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相比,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生产成本低廉。脊灰减活疫苗利用活的疫苗病毒在人体内 繁殖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因此只需要很小数量的疫苗病毒作为种 子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脊灰灭活疫苗则需要靠这些被灭活的脊灰 病毒尸体刺激机体的免疫力,这种刺激强度和逼真程度当然不如活 病毒,其刺激免疫系统的效率也不如减活疫苗,所以需要很多脊灰 病毒尸体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一般来说,生产100剂脊灰减活疫 苗的病毒量只够1剂脊灰灭活疫苗。也就是说,脊灰灭活疫苗的生 产成本至少是减活疫苗的100倍。即使不从生产成本而是从生产能

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概述 以现在确诊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的人作为对照,收集既往某个或某些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并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各因素的暴露比例是否有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某种要研究的疾病出发,去探讨可能的病因,从时间上是回顾性的,所以又称为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但不一定是因果联系。因为病例对照研究开始时,疾病已经发生,通过回忆过去的暴露情况来确定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只能就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作出判断。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2.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病分组; 3.回顾性研究; 4.由果及因; 5.分析的是暴露水平 病例对照研究的适用情况: 1.疾病较少见而暴露较常见,如肺癌与吸烟的关系。 2.当暴露与疾病均罕见,如暴露引起发病的可能性较高时。如肝癌与氯乙烯关系的研究。 3.对一些潜伏期长的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种类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在设计所规定的病例和对照人群中,分别抽取一定量的研究对象,一般对照数目应等于或多于病例人数。此外没有其它任何限制与规定。 (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匹配) 又称配比(matching),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匹配分为成组匹配与个体匹配: ①成组匹配(category matching)或频数匹配(frequency matching):匹配的因素所占的比例,在对照组与在病例组一致。 ②个体匹配(individual matching): 以病例和对照的个体为单位进行匹配叫个体匹配。1:1,1:4 ③配比的目的: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 ④配比过度(over matching):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配比过度。 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子,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杂因子,否则不应匹配! 有几种情况不应进行匹配: ①研究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中间变量不应匹配。如吸烟对血脂有影响,而血脂与心血管疾病有病因关系,如果研究吸 烟与心血管病的病例对照研究中,按血脂水平将病例与对照配对,则吸烟与疾病的关联消失。 ②与可疑病因有关的因素不应匹配。如避孕药的使用与宗教信仰有关,不应将宗教信仰作为匹配因素。 ③可能是疾病的某一危险因素。如在研究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家族史不能作为匹配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1、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 2、单纯病例研究(case only study or case series study)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1、确定某一人群作为研究队列 2、收集队列内每个成员的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 3、随访一段预定时间 4、确定随访期间内发生的所研究疾病的全部病例组成 5、用危险集抽样为每个病例抽取一定数量对照构成对照组 6、抽取已收集好的两组成员的相关信息和生物标本做必要的检验 7、做统计分析计算暴露率和OR 8、获得研究结果并做出结论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