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诗歌的特点

合集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乐乐课堂

《夜上受降城闻笛》乐乐课堂

《夜上受降城闻笛》乐乐课堂
(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诗歌意境描绘
3.诗歌情感表达
4.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之夜的唐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

诗歌通过写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意境描绘得十分细腻。

诗人以受降城为背景,描绘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寂寥。

夜晚的受降城一片漆黑,只有戍楼上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

在这样的夜晚,戍楼的将士们听到了《梅花曲》的笛声,仿佛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描绘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之情深沉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上。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同时,诗人通过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之夜的唐诗,通过写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讲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讲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古诗讲解《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佳作。

一、背景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是李益在唐朝后期创作的。

当时,唐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社会动荡不安,边境不宁,各种民族问题、边境争端不断。

李益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深入剖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一句中,李益用“沙似雪”和“月如霜”描绘出了一幅冷清、寂静的夜晚景象。

这种描写不仅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同时,这种如画的景色也表达了士兵们的孤独和无助。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诗的最后两句,李益笔锋一转,从对环境的描写转向了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剖析。

他通过描写“不知何处”的芦管声,引发了征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一夜征人”指的是那些守卫边疆的士兵们,“尽望乡”则表达了他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一句既表达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也揭示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

三、语言特色李益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沙似雪”、“月如霜”、“芦管”等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李益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音乐感,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很强,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四、意义和价值《夜上受降城闻笛》不仅是一首描绘边疆士兵思乡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反思战争对人们的影响的作品。

它通过对边疆士兵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伤害。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警示。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和影响,呼吁人们珍视和平、反思战争。

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关注和关心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守卫边疆的士兵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激的。

五、总结概括总的来说,《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疆士兵思乡之情、反映社会现实、反思战争对人们的影响的作品。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李益的古诗词诗歌鉴赏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

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他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我在此整理了李益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益的古诗词鉴赏11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一作:回乐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写情李益〔唐代〕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

诗中主人公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形象地表现了失恋的痛苦。

全诗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3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唐代〕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此诗描写了诗人同表弟在乱离中不期而遇而又匆匆话别的伤感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人生聚散离合无定的感慨,从侧面反映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全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具有强烈的生活真实感。

李益的古诗词鉴赏21江南曲李益〔唐代〕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写情》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失恋诗。

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喜欢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到失望、无奈,甚至绝望不已的心情。

诗中说,诗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表现了失恋的痛苦之情。

全诗语言简练,以美景烘托和渲染愁情,用虚拟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邃,在唐代众多描写男女情事的小诗中别具一格,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原文】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⑴,千里佳期一夕休⑵。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注释】⑴水纹珍簟(diàn):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

思悠悠:思绪很多。

悠悠:漫长,遥远。

“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忆往事。

⑵佳期:本指好时光,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

“千里”句是说,由于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白话译文】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告吹了。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不详。

蒋防《霍小玉传》中说,李益早岁入长安应试,与霍小玉相爱,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

后来,李益回乡探望母亲,不料其母已给他和表妹卢氏订婚。

迫于封建礼教,他不敢违拗,霍小玉也为此饮恨抑郁而死。

从此,李益“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但此诗与霍小玉是否相关有待考证。

【赏析】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

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

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

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

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

“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

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思考之作。

本文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讲述,从背景介绍、诗歌赏析和意义探索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描绘了唐朝时期战乱纷争背景下一位守城士兵的心境,通过叙述夜晚上的笛声,透露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忧虑。

夜上受降城,成为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呼唤和对英雄的赞美。

二、诗歌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共有五句,前两句为对比描写,后三句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忧虑情感。

首句“市鼓断人行”以四音步唱出节奏感,通过描写市集中的鼓声,使读者感受到繁华市井背后的紧张氛围。

接着,“夜深铁马冰河入”一句声调平缓,用寓言手法将铁马和冰河融合,凸显出冰冷和坚固的特质,传达了战乱环境下的紧迫感及危险性。

接下来的三句“卧听送鸡声,扁舟空自归。

”则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心境。

送鸡声暗示着官方的认可,表明诗人作为守城士兵时走上一条“一人盗碛庐山去”的不归路。

最后一句“灯开金塞尽,与俱泛夜稀”通过描写灯火的消失,使画面更加残破凄凉,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三、意义探索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中揭示的景象虽然是唐朝时期的情景,但我们却能够从中看到战争和国家安危的普遍性。

诗中的受降城代表了每个国家,战争永远都是带来破坏和伤害的。

通过描写寂静的夜晚,以及鸡声、灯火的消失,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诗歌中的音乐元素也给与了诗歌更深的内涵。

市鼓声和铁马冰河的音效,加之诗人的抒情,使得整首诗带来一种压抑与慎重的氛围。

这种音乐的对比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通过对战争背景下守城士兵的心境描绘,以及对和平的思考和对人民幸福的渴望表达,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民命运的思索。

其韵律感的运用也使诗歌更加动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总结: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刻画战争背景下士兵心境的诗,通过对夜晚景象和声音的描写,传递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和平的向往。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

1. 引言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

其中,李益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被广为传颂,其内容深情婉转,抒发了思乡怀人之情。

本文将围绕李益诗句展开深入探讨,以了解诗人内心的愁思之情,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略其诗歌艺术的魅力。

2. 诗句赏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有许多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比如“铁马金戈,去而无迹,雄关漫道真如铁”。

“铁马金戈”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而“去而无迹”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个诗句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雄关漫道真如铁”也显露出诗人对久远征战的无奈和疲惫。

3. 思乡怀人李益的诗作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

诗中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更是将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诗人通过铁马金戈等意象的描绘,将战争的残酷与故乡的思念融合在一起,使得诗句更具有深刻的意蕴。

站在受降城上听到的笛声,也成了诗人心中更加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催化剂,使得思乡之情更加真挚和深沉。

4.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现代人,我们或许无法亲身体会当时战争的痛苦和离乡的苦难,但通过李益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思乡怀人之情融入到诗作中,使得诗歌更富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通过这些古代诗人的诗作,我们也能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更能理解古代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5. 总结通过赏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句,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思乡怀人之情,也能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意蕴与魅力。

诗人以深沉婉转的语言,将战争时期的苦难和思乡之情融合在一起,使得诗作更富有感染力。

通过深入的诗歌分析,我们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古代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与期盼,同时也更能理解古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6. 结语《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也更能够领略李益诗歌艺术的深厚底蕴。

李益的诗歌

李益的诗歌

李益的诗歌
李益是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思考,表现了当时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困境。

以下是一些李益的著名诗作:
1. 《早发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巫山之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白天离开白帝城时的感受。

他描绘了山水的壮丽景色,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2. 《陌上桑》
这首诗以女子下嫁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陌上桑树,抒发自己的离别之苦。

3. 《夜泊水村》
这首诗写夜晚时诗人泊船在水村附近的情景。

诗人描绘了夜色和山水的美景,同时又包含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将进酒》
这是李益的名篇之一,以赞颂豪情硬饮为主题。

诗人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反抗命运、奋发向前的决心,并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

李益的诗歌既充满了对人生的热情,也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诗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成为唐代以及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启示。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孤寂边塞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一、作品原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回乐烽:烽火台名。

在西受降城附近。

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三、创作背景李益在唐代中期,因仕途失意而曾游历边塞,亲身感受了边塞的荒凉与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此诗便是他在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一带)夜宿时闻笛有感而发。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的成就与影响

唐代诗人李益诗歌的成就与影响
历 史 文

F zA ・l l E H A A H NL HW N U S
唐 代诗人 李益 诗歌 的成 就 与影 晌
口 王其 英
李益 (4 ~89年 ) 78 2 字君 虞 , 凉州
第一类 主要是叙写边塞战争实际 , 远 、 苍凉悲壮的意境将众多将士的思 乡
姑臧( 今甘肃武威市 凉州 区) 。 人 他是一 赞扬广大将士 的报国精 神和英雄气概 , 之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可以说是景在诗
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 十万 , 一时 回首月 年不省草生时。莫 言塞北无 春到 , 纵有
李益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 , 从总 中看” 《 (从军北征》 。诗人通过对艰难 春来何处知” 《 )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的 ) 体上说 ,是 中唐其 他诗人所 不可企及 环 境 的 描 写 和征 人 回首 望月 的行 动 , 真 塞北沙漠极度荒凉苦寒 气氛 。 的。 这些诗从 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 实 地 勾 画 出 一 幅 三 十 万 北 征 将 士 在 寒
( 8  ̄ 85年 )时 期 众 多 的诗 人 中 , 分 边将的腐败无 能。中唐时期 战争不 人尽望乡” 75 0 他 ——( 夜上受降城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 《 )
对中晚唐的影响最大 , 也最能体现大历 断 ,在西部反击 吐蕃 入侵 的 自卫 战争 首诗 以生动的比喻 , 色彩鲜明地描写了
诗歌风格上 的两重性——既有盛 唐的 中, 广大唐军将士英 勇顽强 , 气势豪迈 。 边地寥廓 凄清 、 寂寞苦寒 的景色 , 由景 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
李颀 齐 名 。
人倚剑自云天 ?从来冻合关 山路 , 日 述两首 七绝 和王 昌龄 “ 今 秦时明月汉 时

李益《听晓角》高考诗歌鉴赏

李益《听晓角》高考诗歌鉴赏

李益《听晓角》鉴赏古诗鉴赏0131 0834听晓角李益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这首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

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

它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

诗的前两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是以环境气氛来烘托角声,点明这片角声响起的地点是边关,季节当深秋,时间方破晓。

这时,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残月在天;回荡在如此凄清的环境气氛中的角声,其声情会是多么悲凉哀怨,这是不言而喻的。

从表面看,这两句只是写景,写角声,但这是以没有出场的征人为中心,写他的所见所闻,而且,字里行间还处处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

首句一开头,写霜而曰“边霜”,这既说明夜来的霜是降落在边关上,也写出了征人见霜时所产生的身在边关之感。

次句在句末写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个“孤”字;这不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写地上的人看到这片残月时的感觉也是孤零零的。

长期身在边关的李益,深知边声,特别是边声中的笛声、角声等是怎样拨动征人的心弦、牵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边塞诗往往让读者从一个特定的音响环境进入人物的感情世界。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云。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诗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两诗都是从笛声写到听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触发的情思、引起的反应。

这首《听晓角》诗,也从音响着眼下笔,但在构思和写法上却另有其独特之处。

当人们读了诗的前两句,总以为将象上述二诗那样,接下去要由角声写到倾听角声的征人,并进而道出他们的感受了。

可是,出人意料之外,诗的后两句却是:“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原来诗人的视线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从天边的孤月移向一群飞翔的鸿雁。

玄武门李益诗句

玄武门李益诗句

玄武门李益诗句
摘要:
1.李益及其诗歌背景
2.玄武门的历史意义
3.李益的玄武门诗句赏析
4.玄武门诗句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李益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篇。

玄武门是唐代长安城的一个重要城门,也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李益的诗歌中,有一首诗是专门描写玄武门的,这首诗句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句全文如下:“玄武门,玄武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句通过描绘玄武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这首诗句在唐代诗歌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武门诗句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首诗句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技巧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受到了这首诗句的启发和影响;另一方面,这首诗句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通过这首诗句表达了对故乡和岁月的感慨。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读后感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读后感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读后感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所作,通过对于离别和相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和感悟。

首先,诗中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作者借助对于外弟的告别之词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感伤和思念之情,通过对于离别的描写使得诗歌充满了悲情和凄美的色彩。

其次,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于相聚的美好期待和喜悦之情。

作者虽然思念远方的亲人,却也希望和外弟再次相聚,分享彼此生活的喜悦和快乐,借助对于相聚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生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

作者通过对于外弟的离别和相聚的描写,表达出了自己对于人生短暂性的认知和理解。

他明白人生有别离和相聚,而别离后相聚的珍贵。

这种深刻的人生感悟,使得诗歌不仅具备了文学价值,也具备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的价值。

总之,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借助对于离别和相聚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体现了文学和思想的
双重价值,是一首值得深入品味和思考的经典诗篇。

地域视野下李益延州道诗歌探析

地域视野下李益延州道诗歌探析

地域视野下李益延州道诗歌探析
1. 哎呀,你知道吗,李益在延州道写的那些诗歌可太有意思啦!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地域宝盒!比如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那氛围,啧啧!
2. 咱来聊聊李益延州道诗歌吧,那可真是地域特色满满啊!好比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地域画卷,《从军北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3. 李益延州道诗歌啊,真的值得好好探析一番呢!这就像在挖掘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像《塞下曲》,多有味道呀!
4. 哇塞,想想李益在延州道的诗歌创作,那可真是精彩绝伦呀!如同走进了一个独特的地域世界,《春夜闻笛》就是很典型的嘛!
5. 你们有没有关注过李益延州道诗歌呀?那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就像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域角落,《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就是证明!
6. 李益延州道诗歌,真的超有魅力的好不好!仿佛是一道闪耀着地域光芒的闪电,《回军行》就是这样耀眼的存在呀!
7. 嘿,李益延州道诗歌可是很有看头的哦!就像品尝一道具有地域风味的佳肴,《度破讷沙二首》就是美味之一呀!
8. 来看看李益延州道诗歌吧,那真的是别具一格呀!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地域风情的乐园,《藩州部落》就是很好的体现!
9. 哇哦,李益延州道诗歌,那可是相当厉害呀!好像是开启了一段
奇妙的地域之旅,《听晓角》就是旅途中的精彩一站!
10. 李益延州道诗歌探析,这绝对是一件超有趣的事情呀!如同探索一个未知的地域秘境,《暖川》不就很有吸引力嘛!
我的观点结论:李益延州道诗歌充满了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情感表达,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唐诗鉴赏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唐诗鉴赏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李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过五原胡儿饮马泉》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主要是抒写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通过对饮马泉春色的描写,慨叹美好的五原几经沦陷,边塞无长剑倚天的英雄来镇守,并抒发了诗人容颜渐老而壮志难酬的情怀。

全诗语言优美精练,节奏和谐鲜明,格调含蓄深沉。

【原文】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⑴绿杨著水草如烟⑵,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⑶,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⑷。

莫遣行人照容鬓⑸,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释】⑴饮马泉:指?鹈泉。

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⑵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⑶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⑷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

汉使:诗人自指。

⑸莫遣:莫使。

行人:旅途中的人。

【白话译文】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

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

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

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创作背景】李益“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自建中初,故府司空巡行朔野,迨贞元初又忝今尚书之命,从此出上郡、五原四五年”(《从军诗序》)。

这段自述对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具有参考价值。

“故府司空”指崔宁,“今尚书”指杜希全。

李益当时以幕僚的身分跟随他出走五原。

当时,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之地,且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

所以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到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感慨思虑都一齐涌向心头。

在一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此诗为七言律诗,题目中五原是古称,即唐丰州九原,今为内蒙古五原。

边思_李益的诗原文赏析

边思_李益的诗原文赏析

边思_李益的诗原文赏析边思_李益的诗原文赏析边思唐代李益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鉴赏首句写自己的装束。

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份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

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

寥寥两笔,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进一步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

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

玉塞,指玉门关。

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行动。

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不过,诗意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正是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内容。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

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

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

但如果深入一层,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们“关西将家子”的本愿。

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

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翻动着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

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

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李益《塞北行次度破讷沙》诗词赏析

李益《塞北行次度破讷沙》诗词赏析

【导语】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

⼤历四年(769)进⼠,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于七绝。

下⾯是为⼤家带来的李益《塞北⾏次度破讷沙》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度破讷沙⼆⾸/塞北⾏次度破讷沙 唐代: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时。

莫⾔塞北⽆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出东南地,满碛寒光⽣铁⾐。

译⽂ 在沙漠上风⼀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长了吧。

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切没有变化,⼜从哪⾥看到春天呢? 在破讷沙漠上⼤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们刚刚归来。

⼀轮红⽇从东南⽅的地平线上喷薄⽽出。

在⼴袤的平沙之上,⾏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的盔甲银鳞⼀般,在⽇照下寒光闪闪。

注释 破讷(nè)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新唐书·地理志七》)。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

不省(xǐng):谓未见过。

唐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有⽩⿊⼆鹰》诗之⼆:“⿊鹰不省⼈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 莫⾔:不要说。

⼀作“⽆端”。

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

到:⼀作“⾊”。

总有:虽然有;即使有。

总,通“纵”。

沙头:沙漠上。

鸊(bì)鹈(tí)泉:泉⽔名。

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

据说唐代丰州有九⼗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的鸊鹈泉号称。

平明:犹黎明。

天刚亮的时候。

《荀⼦·哀公》:“君昧爽⽽栉冠,平明⽽听朝。

” 碛(qì):⽔中沙堆,引申为沙漠。

铁⾐:⽤铁甲编成的战⾐。

《乐府诗集.⽊兰诗》:“朔⽓传⾦柝,寒光照铁⾐。

” 赏析 第⼀⾸诗是⽤诗的语⾔记录了⾃⼰亲历的⼀场沙尘暴。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

《写情》李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写情》是唐朝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失恋诗。

此诗描绘主人公与喜爱的女子约会不至而感觉绝望、无奈,甚至无望不已的心情。

诗中说,诗人望眼欲穿,苦苦等候,何如伊人爽约,于是绝望之极,“从此没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表现了失恋的难过之情。

全诗语言精练,以美景衬托和衬着愁情,用虚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诗境含蓄深沉,在唐朝众多描绘男女情事的小诗中标新立异,向来为世人所传诵。

【原文】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⑴,千里佳期一夕休⑵。

此后没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说明】⑴水纹珍簟( diàn ):编织着水纹花式的宝贵竹席。

思悠悠:思路好多。

悠悠:漫长,遥远。

“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想旧事。

⑵佳期:本指好光阴,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机遇。

“千里”句是说,因为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幻灭了。

【白话译文】躺在精巧的竹席上,浮想联翩,久久不可以沉静。

期望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夜晚告吹了。

从今此后再也没心赏识那吉日良辰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时间不详。

蒋防《霍小玉传》中说,李益早岁入长安应试,与霍小玉相爱,立下结为终生伴侣的誓词。

此后,李益回乡看望母亲,不料其母已给他和表妹卢氏订亲。

迫于封建礼教,他不敢违拗,霍小玉也为此饮恨抑郁而死。

此后,李益“伤感情物,闷闷不乐” 。

但此诗与霍小玉能否有关有待考据。

【赏析】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

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负约后的难过心情。

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负约后的当日夜晚。

诗人躺在花纹精美、宝贵华丽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浮想联翩。

本来期望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

对方变心了,并且变得这样之快,这样之忽然,令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期望已久,机遇难得。

“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完全,吹得出人不测。

而这又是刚才发生的,正是诗人最难过的时辰,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历来颇受关注。

元代辛文房道:“每一篇就,乐工赂求之,被于雅乐,供奉天子。

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绘画。

二十三受策秩,从年,运筹决胜,尤其所长。

往往鞍马间为文,横槊赋故多抑扬激励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

”[1]清人潜称李益“最长边塞诗,不独…回乐烽前‟一绝,足以”[2]。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李益的边塞诗写好,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凉。

”[3]李益边塞诗中的这点“伤感和悲凉”,使其与昂扬的盛唐边塞诗有所不同,而诗歌中意象的营造形成这种“伤感和悲凉”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象是诗人感知并融入自己主观情意的物象,是诗最显在、最直接的表情达意元素。

诗歌的创作构思,程度上是对意象的创建和组合。

唐代边塞诗的“边这一地域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原景然相异的自然景观,如边地的山川、沙漠、植被、物气候等自然风貌;一是人文特点,如发生在边地的战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唐塞诗的意象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自然风物意象,另是人文意象,同时活动在边地的征人作为特定的人象也成为诗人的抒情载体。

边塞诗人丰富多彩的感界多是借助于这些审美意象来传达。

一、自然风物意象边塞诗中的自然风物意象,一般包括春夏秋冬等季象,风云、雨雪、霜雾、烟尘等天气意象,沙漠、冰川、、关塞等地理意象,衰草、枯树、飞蓬、鸿雁等动植物。

李益久在边关,对边塞自然风物有切身的观照。

他捕捉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物象,如黄云、白雪、黄沙、、榆叶、白草、塞鸿等,都成为他寄托情感的工具。

自然物象一旦荷载了诗人的情感意向,就变成了异质同构的对应物。

同样是风,在盛唐诗歌中是“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李益诗中,则是“边地多阴风”(《从军有苦乐行》)、“月白胡天风”(《送柳判官赴振武》)。

同样是沙,在盛唐是“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取《碛中作》),李益诗中则是“风来沙旋移”(《度破讷沙》)、“无风沙自惊”(《登长城》)。

同样是河流,盛唐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李益诗中则是“陇水断人肠”(《从军有苦乐行》)、“水流呜咽幽草根”(《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李益诗中,浸透在这些物象之中的是一股凄凉、哀伤、幽怨之情。

李益的《回军行》:“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云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士卒哭龙荒。

”疏黄的榆叶、黄昏、战场、沙漠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凄凉冷寂的悲剧气氛。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白骨意象。

盛唐边塞诗中也写到白骨意象,虽也有“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二)的凄惨,但更多的是“战场白骨埋草根”(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式的悲壮,主体睥睨死亡,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死亡尚且不惧,风霜雨雪又有何惧!而至中唐李益,累累白骨变得阴森可怕。

在一片萧条的景象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主体力量衰竭,个体面对自然风物是“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为之弹剑作哀吟,风沙四起云沉沉”(《从军夜次六胡北饮马磨剑石为祝殇辞》)。

这里没有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豪情,只有挣扎于残酷现实的阴惨凄凉、触目惊心。

再看他的《观回军三韵》:“行行上陇头,陇月暗悠悠。

万里将军没,回旌陇戍秋。

谁令呜咽水,重入故营流。

”诗人捕捉的意象主要有陇山、陇月、陇水。

山意象摘要:将中唐诗人李益的边塞诗中的自然风物意象、人文意象、人物意象与盛唐时期边塞诗中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李益边塞诗的意象所表现的已没有盛唐边塞诗中建功立业、扬威边塞的高昂乐观的情怀,而是传达出幽怨伤感的时代精神,具有伤感和悲凉的特点。

关键词:李益;边塞诗;意象;伤感;悲凉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0)03-0120-02作者简介:赵谨(1979-),女,河北徐水人,硕士,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02)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师;马瑜(1978-),女,甘肃白银人,硕士,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9-09-18—120—盛唐边塞诗中是“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从军》),“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凸显山之高崇峻;月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长空中的皎明月在万古苍茫的边塞古地阅尽历史沧桑,浩远寥。

即便是阴柔的水意象,在盛唐也多以“剑河”“交河”河”等喻之以奔腾雄壮之形神。

李益这首诗中的、月、水意象,则尽失盛唐的雄壮之风,绵延的陇山征人走不尽的漫漫征途,而月光无语,以其幽暗衬着征人迷惘的心境,征人的情感则融汇在陇水之。

“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于濆《陇头水》)这些盛唐边塞诗中尽显苍茫雄壮的风物意象,在李益诗别是一番面目,在萧索荒芜中,表现了诗人无法抑的悲凉感伤之情。

二、人文意象边塞诗中人文意象种类繁多,这里谈谈举表现为突出的两类:干戈意象和笛、角等声乐意象。

边塞争、军营生活、少数民族风情等都可通过这些意象现。

李益边塞诗中也有这些人文意象的运用,如运干戈意象来描写战前的情景:“边马枥上惊,雄剑匣鸣。

半夜军书至,匈奴寇六城。

”(《夜发军中》)“雄”、“军书”等意象表现出了敌兵侵犯边城时军营中紧张气氛。

但同样是对紧张气氛的渲染,盛唐诗歌表现却有所不同。

如高适的《送浑将军出塞》:“传有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刀昼夜鸣。

”“千万骑”写敌情严重,“边庭羽书”写军紧急,“城头画角”与“匣里宝刀”更是渲染了出征前张的气氛。

但这种“紧张”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紧张”,现出的是全军上下赴边杀敌的急切心情。

李益这首中的几个意象,虽然也蕴藏有保家卫国的雄心,同也传达出一种被迫防御的无奈。

另外,如《从军有苦行》的“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表现出呼唤和平理想。

《五城道中》:“笳萧汉思繁,旌旗边色故。

寝兴弓甲,勤役伤风露。

”其中的声乐意象所表达的则是思繁”:一种难以排遣的乡思。

同时,这里的“旌旗”、甲”等干戈意象所表现出的也不再是征战的豪情,是一种厌战思归的愁绪。

盛唐边塞诗中也有一些声意象表悲情,如李颀的《古意》:“辽东小妇年十五,惯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更多的是“琵琶羌笛曲相和,羌人胡雏齐唱歌”(岑《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种热烈面的描绘。

李益诗中人文意象的运用,因融入了诗特定的情感,也表现出感伤的特点。

三、人物意象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唯农是本、唯乡是依的农耕生活背景,为人们铸就了故土难离的乡恋情感模式。

同时,传统的儒学教化以仁学思想肯定周礼,重视血缘为基础的伦理情感,所谓“父母在,不远游”,这种道德教化强化了人们眷恋亲故、恋土怀乡的情感指向。

无论是辞乡宦游还是羁旅漂泊,都会使人产生一种“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感受。

从军戍边,不仅要背井离乡,还要在从事戍边守土的活动中,面对艰辛苦寒的生活环境和生与死的征战考验,这种情况下更容易产生思乡情绪。

李益在其边塞诗中大量抒写士卒身处边关塞漠的思乡情绪,征夫意象便成了李益边塞诗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物意象。

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旧兵、行人、戍客、征人等。

如《五城道中》的“仍闻旧兵老,尚在乌兰戍”,战士久戍不得归,年岁已老,依戍守边关,可以想见其深深的思乡之情。

且看李益的《夜上西城听梁州曲》:“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这两首诗中,除征人意象外,还有几个意象为结构征人意象服务,即梁州曲、秋月、关山、鸿雁等。

第一首中,诗人的情感随“行人”流动。

异乡独宿,本有一种孤独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此时忽然听到双管伴奏的梁州曲,高亢悲凉。

秋月和关山为“行人”的悲愁营造了典型的环境:空中一轮明亮的秋月,清冷的月光洒满雄壮的关塞和连绵起伏的群山,那梁州曲声在山中回荡,好像山山岭岭都有人在鸣奏这种悲曲。

此情此景,征人黯然伤怀可以想见。

第二首中,“行人”的感觉传递给了“鸿雁”。

在明朗的秋空中,一队大雁正高兴地从北方飞向南国的老家去,可当它们飞到古城听到梁州曲时,才刚听了一半,那悲凉的声音就使它们伤怀不已,再也不能举翅飞完遥远的征程。

情感的重心最终落到“戍客”身上,用他们的肝肠寸断表现赴边士卒长年在边地的无限思乡之情和久居塞外的悲凉之意。

综上三类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李益边塞诗意象大体上呈现出不同于盛唐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中,各类意象基本上都为表现盛唐诗人昂扬健举的进取精神服务,而李益的边塞诗意象,表现出的已没有盛唐边塞诗中建功立勋、扬威边塞的高昂乐观的情怀,而是传达出幽怨伤感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其边塞诗带上了“伤感和悲凉”特点。

参考文献:[1]周本淳.唐才子传校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2]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7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6.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