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合集下载

小柴胡汤为何又称三禁汤

小柴胡汤为何又称三禁汤

小柴胡汤为何又称三禁汤医圣张仲景所创制的小柴胡汤,是一张出类拔萃的方剂,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的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虽本方构成简单,貌不惊人,很多时候却能出奇制胜,其组方、效果,都是很多方剂不能与之媲美的。

而本方又名三禁汤,知道是何故吗?那小柴胡汤到底有多厉害?且看国医大师朱良春对它的解读。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①。

【来源】张仲景。

【词解】①少阳百病此为宗:意指治疗少阳病的许多方剂,都是从此方演变而来。

【药物】柴胡半斤(三至四钱),黄芩三两(二钱),制半夏半斤(三钱),人参三两(一钱半),炙甘草三两(一钱半),生姜三两(三片),大枣(擘)十二枚(六枚)。

【用法】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和解少阳,益气扶正。

【适应证】①热病期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呕逆,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痛,舌苔薄白,脉弦而数。

②妇女月经不调,每逢经前或经期,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干呕,头痛目胀。

③疟疾、痨病,寒热往来;原因不明的周期性的寒热往来。

【禁忌】内寒便溏及肝阳素旺的患者不宜使用。

【方义】本方又叫三禁汤,是因为它所主的证候,一禁发汗,二禁泻下,三禁催吐而得名。

方用柴胡解少阳之表邪,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要药。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呕逆,并助柴胡疏解胸胁郁结苦满。

人参、甘草,补正和中,使邪散不得复转入里。

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各药的功用看来,可知本方除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里(主要和胃)、补虚、疏解胸胁郁结的作用。

本方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虽广,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它适应的四个主症,且只要见到其中一二症,便可应用。

小柴胡证是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所致。

而它的疗愈机制,则是。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药方介绍
小柴胡汤是一种汤剂,由柴胡、黄芩、丹参、黄连、芍药、甘草组成,它是一种汤剂,用来治疗头痛、鼻塞、咳嗽、发热、失眠等症状。

由于它
的保健作用,它也被称为“伤寒补血汤”。

小柴胡汤是中国传统药物的一种,又被称为柴胡汤、柴胡黄芩汤等。

柴胡是汤的主要原料,它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


芩具有宣肺和润喉的功效,丹参具有清热凉血,平肝解郁,调理内分泌系
统的功效,黄连具有祛除热毒,解郁,消炎,润肺平喘的功效,芍药具有
活血解毒,祛瘀平肝的效果,甘草具有温补脾胃,止泻的作用。

这些药物
的结合可形成一种复方汤剂,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

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咳嗽、发热、失眠、鼻窦炎,心悸、胸闷等症状。

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药物处方和用法:
1、头痛:采用柴胡30克、黄芩15克、丹参10克、黄连10克、芍
药15克、甘草20克组成小柴胡汤,加入适量的清水,先将药物煎汤,煮
沸后再放入糖(5克),每天2、3次,每次125毫升。

2、咳嗽:采用柴胡30克、黄芩15克、丹参15克、黄连15克、芍
药10克、甘草20克组成小柴胡汤,先将药物煎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方剂中含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

小柴胡汤方解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

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

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眥,下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所以日苦,咽干,目眩而胸胁苦满。

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

舌苦薄白,是邪尚未入里化热之征,脉弦是少阳经气郁而不得疏泄之故。

本方之柴胡为少阳专药,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为君药。

黄芩寒,善清少阳相火,故为臣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为佐药为助君臣药攻邪之用。

人参、甘草为佐,生姜、大枣为使益胃气,生津液,和营卫,既扶正以助祛邪,又实里而防邪入。

如此配合,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故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戢然汗出而解”《伤寒论》。

或治不如法,小柴胡汤证仍在者,服小柴胡汤后,“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往来无常,故其见证多少不一,所以《伤寒论》第101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然而,总以寒热往来,苔白脉弦为主。

此方临床应用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说明小柴胡汤是治疗各种外感发热等伤寒疾病的首选。

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感冒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或因感冒引起的心烦、口苦等肝胃不和之症,还可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等。

此外,女性产后发热、经期感冒等,也可以选用小柴胡汤。

近年来,有人还用以治疗肝炎眩晕、糖尿病腹胀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保肝、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和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外感病及多种内伤杂。

【小柴胡汤】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古名方,可不仅仅用来退烧那么简单!

【小柴胡汤】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古名方,可不仅仅用来退烧那么简单!

【小柴胡汤】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古名方,可不仅仅用来退烧那么简单!感冒发烧两眼泪不欲饮食日憔悴抗感古方小柴胡非典甲流显神威视频:《柴胡,当柴火少的废柴是如何逆袭成千古名方的?》出身名门小柴胡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巨著《伤寒杂病论》,是防治感冒、流感和变异流感的千年经典古方。

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多、适用病种之广、配伍功效之妙,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

2003年抗非战疫中,广州市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对57名确诊非典病人在住院后,全部先以小柴胡汤口服,协同西医治疗,结果57名非典病人无一死亡无一残废,全部康复出院,且全体医护人员口服小柴胡汤预防,结果无一感染,后广州市委确定所有慰问非典病人和医疗工作者的领导,要口服小柴胡汤预防,创造了中医药防治非典的奇迹,被命名为“抗非三宝”,小柴胡汤也被称为“治感专家”。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常规用途〗和解少阳,疏肝和胃,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表现为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前胸部和两侧常感觉闷和涨疼,神情低落且不思饮食,心烦,常常还会呕吐等。

而小柴胡汤就是治疗这些症状的代表方。

〖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具有解热、镇咳、镇痛、镇静、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抗癌、抗炎、保肝、抑制血小板聚集、止血、降压等作用。

君药柴胡的作用【性味】苦平、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

【主治】感冒发烧、寒热往来、疟疾、胁胀痛、月经不调。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具有:1、解热、退热作用平稳可靠;2、镇静、镇痛,有解除胸闷胀痛,开郁调经作用;3、抗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4、抗肝损伤作用;5、抗病毒,对流感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第1型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具有抑制作用。

臣药黄芩的作用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

小柴胡汤原方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广泛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所致的多种疾病。

它的配方简单而又经典,包含了多种中草药,如柴胡、黄芩、半夏、黄连等,通过调和肝经和胆经的功能,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炎镇痛,从而达到平衡人体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

下面是小柴胡汤的原始方剂及其成分:1. 柴胡:6克2. 黄芩:6克3. 半夏:9克4. 干姜:3克5. 大黄:6克6. 黄连:6克7. 茯苓:9克8. 生姜:3克9. 炙甘草:3克这些草药配伍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小柴胡汤的独特功效。

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来自于其中的柴胡成分。

柴胡有疏肝理气、解郁泄火的作用,对于肝胆湿热所引起的病症特别有效。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能够帮助治疗湿热所引起的湿热病症。

半夏则有导滞祛湿、平胃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消化不良和胃痛等症状。

其他的草药如大黄、黄连、茯苓等也都有各自的疗效,共同配伍使用,可以增强疗效,缓解和治愈多种疾病。

小柴胡汤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多种病症,如黄疸、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等。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所引起的脾胃失调,如失眠、消化不良、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小柴胡汤以其独特的配方和温和的疗效,深受中医界和患者的喜爱。

关于小柴胡汤的用法,一般来说,每日3次,每次服用6-9克,可以加水煎煮或用研粉煮服,也可以口服药丸。

用药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饮温开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停止用药并向医生咨询。

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方剂,但并不适合所有人。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某些特殊体质的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同时,小柴胡汤也不能替代正规医疗,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功效。

其原方中草药配伍合理,疗效显著,适用于肝胆湿热和胃脾不和等多种疾病。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疗效的最大化。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老中医:治疗风寒感冒发热~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整体药性】平和。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

【典型征象】口苦,咽干,发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禁忌人群】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一直被后世的中医奉为金科玉律,这部医学经典不知成就了多少流芳百世的著名医家。

单是其中的小柴胡汤,如果能学精学透就可以养活不少医生。

张仲景把小柴胡汤列为少阳病的主方,用来治疗邪气在半表半里的时候的病证。

它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病变的两大重点方剂,在397条经文之中,明文提及小柴胡汤的就达19条之多,其应用的广泛性可见一斑。

诚如日本的丹波元简评:“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中医认为,小柴胡汤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小柴胡汤有抗炎、抑菌、抗过敏、调节免疫力、改善肝损伤等作用。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是用现代制药手段,把煎出来的药汁制成颗粒状,保存药方的功效和作用,以便服食、携带。

制成颗粒的小柴胡汤成药效果虽然不如现煎的汤药,但也是一种值得存放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的药物。

“和解少阳”的主方“和解少阳”是汉代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证常用的一种方法,小柴胡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何谓伤寒少阳证呢?伤寒是古代中医家对于外感疾病的统称,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上来说,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就只是指外感风寒之邪。

此处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概念完全不同,不要混淆。

《伤寒论》以“三阳”“三阴”为六经提纲,其中的少阳证就是“三阳”证中的一种症候类型。

中医理论认为,伤寒在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中,寒热症状的变化是其主要标志。

《伤寒论》中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当伤寒初起时,寒重热轻,或但寒无热,属太阳证;传入少阳后,寒热往来,也就是说发热和恶寒的感觉交替出现;再向里即传入阳明,表现为但热不寒。

小柴胡汤的功能主治作用

小柴胡汤的功能主治作用

小柴胡汤的功能主治作用什么是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等草药组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小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其功能主治作用多种多样。

小柴胡汤的功能主治1. 温中解表小柴胡汤具有温中解表的功效,可以辅助治疗感冒、风寒感冒等病症。

其草药成分中的柴胡、生姜等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帮助身体排除寒湿,恢复正常体温。

同时,小柴胡汤还能够舒缓头痛、嗓子疼等寒邪引起的不适症状。

2. 疏肝解郁小柴胡汤还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柴胡是小柴胡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能够调节情绪,改善情绪问题所引起的身体不适。

3. 调理气机小柴胡汤可以通过调理气机,改善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问题。

黄芩和半夏是小柴胡汤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调理气机的作用,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

4. 解毒清热小柴胡汤还有解毒清热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口腔溃疡等病症。

黄芩和大黄是小柴胡汤中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有效缓解发热、口舌生疮等热症状。

5. 调节免疫系统小柴胡汤的草药成分中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小柴胡汤可以辅助治疗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疾病、免疫性肝炎等。

6. 缓解肝胆问题柴胡是小柴胡汤的主要草药成分之一,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以缓解肝胆问题。

小柴胡汤可以辅助治疗肝气郁结、胆囊炎等疾病,改善肝胆功能。

如何使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通常以汤剂的形式服用,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剂量。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约15-30克,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注意事项使用小柴胡汤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对草药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小柴胡汤;3.在使用小柴胡汤期间,应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小柴胡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小柴胡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小柴胡汤的组成及功能主治组成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以下草药组成:1.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舒缓肌肉及舒经的作用。

2.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肺热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3.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等作用,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等有一定疗效。

4.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止呕降逆的作用,常用于咳嗽、呕吐等症状的治疗。

5.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感冒、风寒感冒等症状的治疗。

6.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失眠等症状的治疗。

7.枳实:具有理气宽中、润燥通便的作用,常用于脾胃功能不佳、便秘等症状的治疗。

功能主治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辅以其他草药,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下面列举一些小柴胡汤的功能主治:1.肝郁气滞:小柴胡汤可以疏肝解郁,舒缓肌肉,对于因肝郁气滞而引起的胸胁疼痛、胸闷、胁肋胀痛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2.发热感冒:小柴胡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发热、咳嗽、喉咙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3.消化不良:小柴胡汤能够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对于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定疗效。

4.不寐失眠:小柴胡汤中的大枣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可以改善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5.运动失调:小柴胡汤可以平抑肝阳上亢,对于因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头晕、眩晕、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小柴胡汤为传统中药方剂,其治疗效果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搭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小柴胡汤也有一些禁忌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时需谨慎。

千古名方-小柴胡汤

千古名方-小柴胡汤
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小柴胡汤的组成和功效
中药材组成
柴胡
疏肝解郁,和解表里。
黄芩
清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毒,燥湿泻火。
人参
补气健脾,生津止渴。
中药材组成
半夏
生姜
大枣
甘草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
主要功效
01
02
03
04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主要用于和解少阳, 治疗邪在半表半里的病症。
饮食禁忌
服用小柴胡汤期间,应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 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安全性问题
毒副作用
小柴胡汤在常规剂量下使用是安全的,但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可 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过敏反应
部分人对小柴胡汤中的某些药材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 困难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药物相互作用
疏肝理气
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 调理肝气郁结的症状。
调理脾胃
人参、大枣、甘草等药材可调 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清热燥湿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 的作用,可清除体内湿热。
适用症状
胸胁苦满
胸胁部满闷不适, 胀痛或窜痛。
口苦咽干
口干口苦,咽喉干 燥。
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交替出现, 是邪在半表半里的 特征。
适用人群
注意事项
适用于感冒、流感、疟疾等疾病引起的寒 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等症状。
孕妇慎用,儿童用量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 整。
注意事项和禁忌
01
02
03
禁忌人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中医经方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

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

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是中医药学中一种重要的方剂,它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具有独特的药性和功效。

在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的配伍非常重要,它们共同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柴胡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分别是柴胡、黄芩、半夏和生姜。

君药柴胡具有解表和调理气机的作用,能够平肝熄风,解郁开窍;臣药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佐药半夏则能够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使药生姜则能够温中散寒,解表解表。

这四味药物配伍在一起,相互协同,形成了小柴胡汤方剂的特殊功效。

根据药性归经,柴胡归于少阳经,黄芩归于胆经,半夏归于脾经,生姜归于阳明经。

这些药物的配伍,能够调和少阳、胆、脾、阳明等经络,达到平衡气血、调理阴阳的作用。

小柴胡汤方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的病症。

少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咽喉不适等症状。

小柴胡汤方剂能够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从而缓解这些症状,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辩证施治方面,小柴胡汤方剂主要根据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进行运用。

八纲辩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个方面,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证的性质,进而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六经辩证则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位,结合六经理论,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非常重要的。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起到辅助作用,佐药起到增强作用,使药起到调和作用。

君臣佐使的合理搭配,可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中药方剂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和病证,合理选择药物,并注意药物的配伍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治疗少阳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协同配伍,发挥各自的药性和功效,调理气机,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合理运用这些药物,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其功效与作用广泛而深远。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柴胡汤的起源、组成、药理作用以及主要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可能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起源与组成:小柴胡汤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医书《伤寒杂病论》中,作者为东汉末年的张仲景。

该方剂由黄柴胡、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

根据具体病情和实际需要,有时会增减某些药材。

药理作用与主要成分:小柴胡汤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调节免疫系统、抗炎、镇静安神、解热、抗抑郁等。

主要成分中,黄柴胡具有解表散寒、活血祛瘀、调理肝脏等作用;半夏则具有降逆平喘、理气止呕、止咳化痰的功能;生姜能提神醒脑、温中止呕;人参则具有益气养阴、健脾开胃、提升免疫力等作用;甘草具有调和诸药、增加药效、补益脾胃等作用;大枣则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要应用领域:小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感冒、肝炎、胃肠炎、胃痛、失眠、焦虑等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在治疗上述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1. 伤寒病:小柴胡汤在治疗伤寒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伤寒病是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节,导致寒邪侵袭人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小柴胡汤可以解表散寒、调理肝脏、消除寒邪、排出湿气,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作用。

2. 感冒:小柴胡汤在治疗感冒方面也有良好的效果。

感冒是由于寒邪侵袭人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

小柴胡汤可以解表散寒、发汗解暑,改善感冒症状,缩短病程。

3. 肝炎:小柴胡汤在治疗肝炎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肝炎是由病毒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主要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恶心等症状。

小柴胡汤可以调理肝脏、解毒养肝,减轻肝炎症状,促进肝细胞修复。

4. 胃肠炎:小柴胡汤在治疗胃肠炎方面也有显著的疗效。

胃肠炎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

小柴胡汤可以调理脾胃、解热镇痛,对于胃肠炎具有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小柴胡汤方剂配方
细节说明:
一、小柴胡汤的主要成份
1、小柴胡:10克3、醋:10克5、蜂蜜:10克
2、白术:10克4、茴香:2克6、石膏:10克
二、小柴胡汤的调配
1、将小柴胡放入研碎机中研碎成细粉,然后量取10克,放入汤锅中;
2、另取10克的白术,结合入锅内,加入1000毫升的清水;
3、加入2克的茴香和10克的醋,搅拌均匀;
4、用中火煎至汤汁稠稠的状态,双面皮服就可停火;
5、再将另外10克的石膏和10克蜂蜜加入,然后搅拌均匀;
6、小柴胡汤制作完毕,即可将汤倒入碗中,食用时可根据喜爱加入
香菜或番茄酱等调味料。

三、小柴胡汤的功效
1、清热解毒:小柴胡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清
热利湿、消炎消肿等功效,能有效缓解伤风感冒的症状;
2、消肿止痛:小柴胡汤可以消肿止痛,能有效缓解结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肝炎等炎症病症,是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的理想汤剂;
3、养颜美容:小柴胡汤有益气血,还有助于强壮人体,可以美容养颜,帮助治疗妊娠纹、黑脸,以及有助于消除皱纹和暗沉;
4、清肝明目:小柴胡汤有助于清肝明目,可以改善视力。

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

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

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1.倪海厦小柴胡汤的背景和意义2.小柴胡汤的组成和功效3.倪海厦对小柴胡汤的讲解4.小柴胡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文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一、倪海厦小柴胡汤的背景和意义倪海厦小柴胡汤是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

小柴胡汤具有解表和里、和解少阳的作用,是治疗伤寒、温病、疫病等外感病邪的重要方剂。

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小柴胡汤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小柴胡汤的组成和功效小柴胡汤主要由以下几味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这些药材相互配合,共同发挥解表和里、和解少阳的作用。

具体来说,柴胡具有解表祛邪、升阳举陷的功效;黄芩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人参、炙甘草和大枣则有益气养阴、调和诸药的效果。

三、倪海厦对小柴胡汤的讲解倪海厦在讲解小柴胡汤时,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病机:小柴胡汤适用于少阳病邪所致的病症,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

少阳病邪的特点是邪气在表里之间,阻滞气机,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2.辨证:运用小柴胡汤需准确把握病机,进行辨证论治。

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等方面,确保诊断准确。

3.加减: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可以对小柴胡汤进行适当的加减。

如兼有里实热证者,可加石膏、芒硝等;兼有里虚寒证者,可加干姜、附子等。

四、小柴胡汤的应用和注意事项小柴胡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肝炎等疾病。

但在应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孕妇慎用: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等药材具有一定的堕胎作用,孕妇应慎用。

2.慎用于阴虚阳亢者: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升阳作用,对于阴虚阳亢的病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小柴胡汤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总之,倪海厦小柴胡汤讲解为我们揭示了小柴胡汤的奥秘,使我们对这一经典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中医考古:海昏侯汉墓挖掘出的医工五禁汤考究

中医考古:海昏侯汉墓挖掘出的医工五禁汤考究

中医考古:海昏侯汉墓挖掘出的医工五禁汤考究近年来,海昏侯汉墓的发掘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海昏侯汉墓中出土的带有“医工五禁汤”5字的漆器,更是将中医药与2000多年前西汉贵族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医工五禁汤”内涵的明确阐析,不仅能够揭示墓主刘贺生前的健康状态以还原史实;更有助于了解2000年前西汉时期的医药面貌。

《荀子·礼论》有言:“丧礼者,以生者事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

”据此习俗,汉代贵族的丧葬礼俗多体现为“事死如事生”的特点。

由此可以得出,带有“医工五禁汤”5字的漆器是墓主刘贺生前常用的生活用具,并曾受到刘贺和其医师的高度重视。

以此为基础,有助于推测“医工五禁汤”5字的真实内涵。

1“医工”的内涵秦汉时期,为皇帝、宫廷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医师,多以“工”称谓,如“医工”“上工”“中工”“下工”等。

《灵枢》曰:“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

对于“医工”,史书也有记载。

《汉书·百官志》曰:“王国官有礼乐长,主乐人;……医工长,主医药;……皆比四百石。

”《通典》亦云:“汉有医丞,有医工长。

”医工长是汉代皇宫里主管宫廷医药的官职,之下设有太医、侍医、太医监、本草待诏、医待诏以及女侍医、乳医、女医等官职,分别为皇室、宫廷人员服务,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宫廷对医疗服务的重视。

在此体制下,诸王列侯们的医疗保健工作均有专门的医工负责。

1968年,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了刻有“医工”字样的铜盆,为中山靖王府侍医洗涤所用。

海昏侯刘贺在生前同样有专门的医工提供医疗服务,汉墓中出土的带有“医工”字样的漆器即是证明。

2“五禁”的内涵对古代文字的训诂,需要深入其所在的历史时期和语言环境。

“禁”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吉凶之忌也。

”说明在秦汉时期,“禁”字主要为“禁止、避忌”之意。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原方组成]柴胡半斤(24克),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9克),半夏洗,半升(12克),大枣擘,十二枚。

[服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治则方解]病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治则:和解少阳。

方义:柴胡味苦微寒,入少阳经,宣散少阳之邪。

黄芩苦寒质重,养阴退热。

柴芩相伍,外透内泄,柴胡量多而黄芩量少,偏于透达宣解。

半夏辛温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甘草,补正气和中,以助少阳生发之气。

生姜助半夏逐饮止呕。

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去滓再煎,其目的在于使诸药融洽,合而为一,外和太阳,内和阳明。

[辨证要点]本方在伤寒热病中为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为少阳和解之祖方。

常见临床表现以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为主。

其基本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相火内郁。

临床上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凡辨证与少阳有关,以气郁或热化为特征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此外,本方有理气疏郁之功,在临床运用时如加人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寓理血于行气药中,又可为非常理想的理血剂。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有“三禁”,你如何理解?

小柴胡汤有“三禁”,你如何理解?

小柴胡汤有“三禁”,你如何理解?导读:虽然,历代医家总结的小柴胡汤,用途非常之广,几乎有“凡需和解之证,皆可用小柴胡”这样的说法。

但总需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因证而施,不可滥用。

小柴胡汤是中医史上的非常著名的中药方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比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慢性肝炎、胆结石等,治疗效果非常好。

小柴胡汤还有另外的一个名字——三禁汤,那么为何称之为三禁汤呢?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创立了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经方”,小柴胡汤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

小柴胡汤的创立,原本是针对“少阳证”而设。

通俗点说,就是寒热往来,邪在半表半里的问题。

因此,小柴胡汤又叫做“少阳和解方”。

而少阳证在《伤寒论》里,至少有2条经文可供查证:第264条:“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昨天我们一起看了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法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历代医家认为,所谓的少阳病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证。

因此,单纯治疗表证、治疗里证的“汗、吐、下”散发皆不可用,而应该遵循和解少阳的“和”法。

因此,从这个观点进行总结,后世医家也就有了少阳病的“三禁”之说,也就是小柴胡汤的有汗、吐、下三禁。

这个观点,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也有谈及,他在讨论小柴胡汤时指出:“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

同时,他还在在《医垒元戎》中说:“小柴胡汤,不汗、不下、不利小便,故洁古名三禁汤也”。

同样是三禁,但已将忌吐改为忌利小便。

应该说,对于少阳病,治疗应该取用和解,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皆不可取。

当然,如果少阳病兼有太阳病或阳明病等,在使用和解一法的同时灵活变通,兼用应证之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是可以的。

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汗出而愈,有时可以观察到药后大便畅通,个别患者可以见到药后吐出而病愈。

小柴胡汤为啥又叫三禁汤?已故著名中医胡希恕讲清楚了,经验全都来自于实战

小柴胡汤为啥又叫三禁汤?已故著名中医胡希恕讲清楚了,经验全都来自于实战

小柴胡汤为啥又叫三禁汤?已故著名中医胡希恕讲清楚了,经验全都来自于实战先从柴胡桂枝汤讲起。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炙)一两,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柴胡汤和桂枝汤的组合,则显得比较容易一些,所以胡老解读本方时,也把它称作是柴胡桂枝各半汤,两方各取一半,因此,我们可以分别从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方证立意,结合仲圣组方的原则和规律,来解读柴胡桂枝汤。

小柴胡汤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一般可见少阳四大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还有一些症状,也常常被用作是小柴胡汤的特殊指征,如少阳病的提纲证口干口苦,咽干目眩,另外还有弦细脉,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脉证,用于小柴胡汤的鉴别。

再者,就是妇女月经期间受外感导致的热入血室证。

但是经文也强调:临证治疗时,可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但见一证便是”,必须有少阳病的基础,否则也不能随便使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后世常称为三禁汤:禁发汗、禁涌吐、禁泻下,意思是小柴胡汤为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之方。

但是,如果表里同病,则可以表里同解,比如,胡老常用的小柴胡汤加大黄、加石膏,属于少阳阳明同解,小柴胡汤加苏叶薄荷,属于太阳少阳同解。

桂枝汤,又称伤寒第一方,适用于中风表虚证,临床主症为恶风恶寒,头项僵痛,自汗出,鼻塞,呕逆,口中和,淡红舌,薄白苔。

脉象为浮缓脉。

桂枝汤与麻黄汤,一虚一实,体质虚弱者,在外感早期,常常见到桂枝汤证。

方中君药桂枝性味辛温,可以发散卫阳,芍药酸寒收敛,补益营阴,桂枝芍药一散一收,既发汗而又不至于太过,能够很好地调和荣卫的不和状态。

生姜为佐药,能够助桂枝发表驱风寒,大枣甘草皆为甘药,走中焦而扶正气。

胡老在讲到辩证论治时说:“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施行适方的治疗,此即中医辩证施治的方法体系。

”胡老认为本方治疗桂枝汤和小柴胡汤的合并证,所以本方证的辩证关键是,既有轻微的桂枝汤证,又有整体症状表现突出的小柴胡汤证。

三、小柴胡汤禁例

三、小柴胡汤禁例

三、小柴胡汤禁例
三、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解词:(1)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重坠感。

(2)食谷者哕——即进食后即发生呃逆。

提要:中虚湿郁及中虚饮停证禁用小柴胡汤。

分析:本条分两段解:第一段:从“得病六七日┉后必下重”。

论表病里虚
误治变证及中虚湿郁禁用小柴胡汤。

得病六七日,脉浮弱,恶风寒——风寒未罢,表证未解。

脉迟,手足温——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

本证属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治宜温中解表。

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表病兼里虚误下,脾阳受伤,寒湿内生,脾
失健运,受纳无权故不能食。

胁下满痛——脾虚不运,寒湿郁滞,气机不利。

面目及身黄——寒湿内郁,肝胆失疏。

颈项强——表正未解,经气不利。

小便不利——脾失转输,水不下行。

本证治以温中散寒除湿为主。

不可因胁下满痛误认为少阳证而用小柴胡汤,则致苦寒伤中。

而致:
泄利下重——脾气虚弱,中气下陷。

第二段:从“本渴饮水┉食谷者哕”。

指出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者禁用小柴胡汤。

本渴饮水——脾虚失运,寒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

呕——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本证治宜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若误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可致:
食谷者哕——苦寒伤阳,胃气衰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小柴胡汤又名三禁汤
2012-06-08 10:02 来源高建忠
分享到:《伤寒论》第264条:“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少阳病既非表证,也非里证。

用此,单纯治疗表证、治疗里证之汗法、吐法、下法皆不可用。

后人总结为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

”在《医垒元戎》中指出:“小柴胡汤,不汗、不下、不利小便,故洁古名三禁汤也。

”同样是三禁,但已将忌吐改为忌利小便。

应该说,对于少阳病,治疗应该取用和解,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皆不可取。

当然,如果少阳病兼有太阳病或阳明病等,在使用和解一法的同时,兼用应证之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是可以的。

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有时我们可以观察到汗出而愈,有时可以观察到药后大便畅通,个别患者可以见到药后吐出而病愈。

这是小柴胡汤和解的结果,而并非小柴胡汤具有汗、吐、下之作
用。

当然,我们在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时,也不可以使用大剂柴胡以求汗出热退之结果,这样有失和解之法。

古人一方面发现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用途极广,所谓“此方之功用普矣”(《伤寒论章句》)。

另一方面也指出,小柴胡汤总需因证而施,不可滥用。

如《医宗金鉴》中指出:“世俗不审邪之所在,果在半表半里之间,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及阴阳疑似之辨,总以小柴胡为套剂。

医家幸其自处无过,病者喜其药味平和,殊不知因循误人,实为不浅。

”《伤寒论本旨》中也指出:“后世方书,混称柴胡可以通治外感之邪,以致相习成风,大悖仲景之道,杀人于冥冥中,良可慨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