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历史,生物重点复习题

合集下载

超准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复习材料!!!!!!!!!!!!!

超准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复习材料!!!!!!!!!!!!!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1.位置:①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又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③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2.大小: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洲。

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分区:亚洲分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4.地形:①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面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也有世界海拔最低的低地死海(一400 米),是世界上地面起伏最大的大洲;②亚洲世界之最: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高原:青藏高原最大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最低点:死海;最长运河:京杭运河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群岛马来群岛最大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国家:中国5.河流:亚洲大河受地势影响,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入周边海洋二、复杂的气候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

除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

七年级历史、地理、生物、XX治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

七年级历史、地理、生物、XX治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

七年级历史、地理、生物、治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1七年级历史、地理、生物、治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1课: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2、★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第2课:1、隋朝的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

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581~618年)2、618年,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治比较清明,经济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为“贞观之治".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取隋亡的教训;②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③注意“戒奢从简”;④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5、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改的国号为周,她在位期间,继续实**太宗农业、选拔贤才的策,使经济进一步,国力不断增强。

人们称她的“启开元,治宏贞观”.6、左边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

第3课: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前期,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

3、经济繁荣表现在: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政史地生复习资料(超全)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复习资料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在标注线后写出所示结构的名称三部分组成,不能进行加粗生长的植物运输水分无机盐的是,运输有机物的叶,乙叶。

原因是七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初中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全

初中生物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全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复习卷及答案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

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

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地理 历史 生物七下复习

地理 历史 生物七下复习

地理七下复习一.填空题1.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公里。

七大洲中最大. 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一个大洲。

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3.亚洲按地理方位,可分为6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

4.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

;西南通过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

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隔。

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5.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平原分布在大陆四周。

6.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米,最低海死海-400米。

中部高耸四周地势较为低下。

7.亚洲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8.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号称世界屋脊。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亚洲最大的平原是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

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点。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

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是里海。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是贝加尔湖。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9.亚洲人口最多,自然增长率第二。

10.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附近的小岛和海域组成。

1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日本的象征富士山是活火山。

12.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其原因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短缺,沿海多优良海港,工业分布在东部沿海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商品。

发展对外贸易。

13.日本的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海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初一下政史地生期中总复习

初一下政史地生期中总复习

地理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纬度位置:地跨北寒带、北温带、热带;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

2、范围:西与欧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与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3、分区与国家:48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理方位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6个地区。

中国在东亚。

4、地形特点:一是地形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二是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三是地表起伏大,高低相差悬殊。

5、地形与河流的关系:亚洲的许多大河均发源于中部的山地、高原,并呈发射状流向海洋。

第2课世界最大的季风气候区1、亚洲气候的特征: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三是大陆性气候强。

2、亚洲的季风气候: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共同特点是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水稻等农作物生长。

但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使得亚洲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第3课人口最大的大洲1、各大洲人口数量: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亚)、印度(亚)、美国、印度尼西亚(亚)、巴西、巴基斯坦(亚)、俄罗斯、孟加拉国(亚)、日本(亚)、尼日利亚,六国在亚洲。

3、各大洲人口增长率: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与大洋洲(并列)、北美洲、欧洲。

4、亚洲人口分布:分布不均,东部、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及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北部、西部、中部,人口较为稀疏。

5、亚洲人口问题:亚洲人口多,增长快,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压力。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日本是唯一发达国家,其它为发展中国家。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 历史 生物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地理历史生物1.初一上册期中考试学问点(地理历史生物)篇一天气与气候1.多变的天气:(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分: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洁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爱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柔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变化: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高温度消失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低温消失在日出前后。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高,1月低;海洋上8月高,2月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小,温带寒带较大;(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降低。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渐渐削减。

②在南北回归线四周,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世界降水量丰富的地区是赤道四周;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四周的大陆西岸。

⑥世界降水量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寒带:寒带气候;(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七年级史地生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史地生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史地生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唐朝的安史之乱C.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D. 清朝的鸦片战争2. 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几块大陆?A. 四块B. 五块C. 六块D. 七块3. 下列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A. 细菌B. 真菌C. 病毒D. 原生动物4.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长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元朝D. 明朝5. 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几片大洋?A. 三片B. 四片C. 五片D. 六片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3.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到280年。

()5.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和_________。

2. 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

3. 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_________。

4.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从公元_________年到_________年。

5.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 请简述地球的形状。

3. 请简述生物的分类等级。

4. 请简述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5. 请简述地球上的陆地分布。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地球的形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请举例说明生物的分类等级对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

4. 请举例说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5. 请举例说明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对全球气候有什么影响。

地理生物试题及答案初一

地理生物试题及答案初一

地理生物试题及答案初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地球的形状是:A. 正球体B. 扁球体C. 椭球体D. 立方体2.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A. 北半球和东半球B. 南半球和西半球C. 北半球和西半球D. 南半球和东半球3.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A. 24小时B. 48小时C. 12小时D. 36小时4.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A. 365天B. 365.25天C. 366天D. 366.25天5. 地球上的生物圈包括:A.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B.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C. 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D. 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6.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森林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海洋生态系统D. 淡水生态系统7.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A. 物种多样性B. 生态系统多样性C. 基因多样性D. 所有选项8. 植物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光合作用:A. 根B. 茎C. 叶D. 花9. 动物的呼吸器官是:A. 肺B. 鳃C. 皮肤D. 所有选项10.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环境污染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气候变化D. 所有选项11. 地球的五带中,热带的纬度范围是:A. 0°-23.5°B. 23.5°-66.5°C. 66.5°-90°D. 90°-180°12. 地球上的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A. 热带地区B. 温带地区C. 寒带地区D. 极地地区13. 地球上的洋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 加热和增湿B. 冷却和减湿C. 加热和减湿D. 冷却和增湿14. 地球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A. 热带地区B. 温带地区C. 寒带地区D. 极地地区1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A. 河流B. 湖泊C. 冰川D. 地下水16. 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大洲是:A. 亚洲B. 南美洲C. 非洲D. 欧洲17.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A. 热带雨林B. 温带森林C. 草原D. 沙漠18. 地球上的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关系是:A. 相互独立B. 相互影响C. 相互依赖D. 没有关系19.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灾害B. 人类活动C. 气候变化D. 外来物种入侵20. 地球上的生物圈面临的主要威胁是:A. 环境污染B. 生物多样性减少C. 气候变化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四科复习要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四科复习要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地理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地理历史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期末生物地理历史复习资料亚洲及欧洲“亚细亚”和“欧罗巴”:亚细亚: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西方日落之地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

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差异:亚洲欧洲平均海拔高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相对高对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小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平原地形分布中部高,四周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

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现在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7下P53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露西175万年前古人类:东非人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化石。

生殖系统:人生要经历由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男人和女人的生殖系统不一样,大人和小孩的也有差别。

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图:7下P9生殖过程:7下P10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

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青春期的特点: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

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最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复习提纲大全

(最最新)七年级下册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复习提纲大全

人教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 ★★★★ 1、隋朝的建立(1)时间:581年 (2)建立者:隋文帝 杨坚 (3)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1)时间:589年 (2)标志:灭陈 (3)隋朝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

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的统治措施: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表现: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1、开凿时间:隋炀帝时(605—610年)2、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3、开凿的目的: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游玩江都(主观原因)4、地位、作用: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时间:618年 (2)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3)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戒奢从简” ,节制欲望; (4)合并州县,整顿吏治;(5)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 、魏征)2、表现: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国力强盛。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晚年称帝,改“唐”为“周” 问: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答: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地理 生物 历史)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地理 生物 历史)

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地理生物历史)1.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地理生物历史)篇一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气温最低。

气温较差: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好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气温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2.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资料(地理生物历史)篇二日本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

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

最大的岛是本州岛。

2.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

4.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最大的港口是横滨。

俄罗斯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

2.俄罗斯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地形。

地势南高北低,西低东高。

3.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

4.俄罗斯有世界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其拥有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25%的淡水的湖泊。

5.莫斯科是俄罗斯的首都。

欧洲西部1.欧洲西部地区。

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

广义是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半岛到意大利。

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知识点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是一颗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行星。

-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以及地球形成了赤道和两极。

-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天体运行。

2. 地球的物理特征- 大洲和洋洲:陆地上隆起的部分统称为大洲,海面上凸起的部分统称为洋洲。

- 海洋: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统称为海洋。

- 山地、高原、平原: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

3. 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 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天或某几天的气象条件。

4.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的重要性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管理问题。

- 能源资源:化石能源、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利弊问题。

-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历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夏、商、周等朝代的历史及文化成就。

- 印度古代文明:凡婆多文明,佛教文化及泰姬陵等。

- 希腊罗马文明:希腊和罗马的历史背景、文化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

2. 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及其崩溃,宗教改革与宗教战争等。

- 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人文主义运动及欧洲艺术的发展等。

3. 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科技发展等。

- 中国古代文化: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三、生物知识点1. 生命的基本特征-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 能够自我繁殖和传递遗传信息。

- 拥有对外界环境适应的能力。

2. 生命的多样性-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3. 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 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 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历史生物知识点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地理和生物方面的学习重点。

针对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做好笔记,加强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也为以后的深度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7年级地理生物历史复习题

7年级地理生物历史复习题

7年级地理生物历史复习题7年级地理生物历史复习题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地理、生物和历史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学科。

这三个学科涵盖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7年级地理、生物和历史的复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巩固知识。

地理部分:1. 地球上的七大洲是哪些?2. 什么是经线和纬线?它们有什么作用?3. 什么是气候和天气?它们有什么区别?4.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自然灾害,列举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

5. 什么是环境污染?列举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

生物部分: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2. 什么是食物链?请用一个例子解释。

3. 解释一下什么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它们在生物界中的作用是什么?4.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基因和遗传。

为什么遗传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5. 什么是生态系统?请用一个例子解释。

历史部分: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文明?列举一些古代文明。

2. 什么是古代丝绸之路?它对世界贸易有什么影响?3. 解释一下什么是工业革命。

它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4. 请列举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建筑。

5.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权?为什么人权对我们的社会很重要?通过回答这些复习题,我们可以回顾和巩固我们在地理、生物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这些问题涵盖了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

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课本、参考资料和互联网来寻找答案。

同时,我们也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相互学习和分享知识。

除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巩固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制作地理图表、制作生物模型或者进行历史角色扮演。

这些活动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学科的内容,并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观点、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来培养这些能力。

总之,地理、生物和历史是我们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学科。

初一地理生物历史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生物历史复习资料

初一地理复习资料一、世界陆地地形类型:类型主要特征典型地区山地起伏大,坡度陡峻,山高谷深;海拔高,一般超过500米。

最长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峰-珠穆郎玛峰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高长山系-科迪勒拉山系丘陵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

高原中间海拔高,起伏小,边缘陡峭。

最大高原-巴西高原最高高原-青藏高原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小于200米。

最大平原-亚马孙平原盆地四周高山高原环绕,中间低平。

最大盆地-刚果盆地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特征图示坡度陡缓陡坡-等高线密集缓坡-等高线稀疏山顶中间高,四周低鞍部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陡崖几条等高线相交的地方山谷等高线由地势低的地方向高的地方弯曲山脊等高线由地势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弯曲三、海底地形四、板块构造1.六大板块名称、分布:2.活动规律:板块内部稳定,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3.主要地理现象及原因:主要地理现象形成原因红海面积扩大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处地中海面积缩小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台湾和日本多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处,地壳活动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挤压隆起处五、世界人口增长与分布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中低纬度,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临海地带,人口特别密集。

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3.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都会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带来影响。

所以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六、世界的人种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的。

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地区黄色人种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初一下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复习资料

初一下册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复习资料

地理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河流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②亚洲的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和寒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

④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⑤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⑥是跨纬度最厂的大洲。

2.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3.地形:①地形特点: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向四周分流。

②亚洲的世界之最: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咸水湖:里海;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陆地表面最低点:死海;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最大的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二、复杂的气候1.气候特点:①气候复杂多样②季风气候显著③大陆性气候分布第七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1日本的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3900多个小岛组成。

2、主要城市沿海分布,如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等。

3、多优良港湾:海岸海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和横滨是两个最要的对外贸易港。

4、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日本多火山、地震。

5、日本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

6、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和有利条件。

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7、“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

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8、是东西方兼容文化的典型。

9、服装:和服,第一高峰:富士山10、日本对其它国家的影响: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初一下册史地生综合复习试卷

初一下册史地生综合复习试卷

1、下列各组国家中,均属于亚洲的是:A.日本、埃及、印度尼西亚B.蒙古、缅甸、巴基斯坦C.俄罗斯、韩国、沙特阿拉伯D.澳大利亚、孟加拉国、伊拉克2、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A.亚洲B.非洲C.大洋州D.南美洲3、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其原因是日本位于: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D. 亚欧板块与大洋州板块的交界处4、下列各组气候类型,为亚洲东部最典型的是: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5、有关印度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 印度的气候类型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 印度大部分地区终年高温多雨C. 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西北风,雨季吹东南风D. 印度大部分地区旱季吹东北风,雨季吹西南风6、有关俄罗斯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 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故俄罗斯属亚洲国家B. 俄罗斯面积居世界首位,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C. 俄罗斯气候以极地气候为主D. 俄罗斯冬季短而寒冷,夏季长而温暖7、有关中东地区石油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B. 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红海沿岸C. 中东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印度等D. 中东石油主要输往东欧国家8、有关中东民族和宗教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B.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C.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D.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基督教9、有关欧洲西部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欧洲西部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区B.由于受海洋影响明显,欧洲西部冬温夏凉,各月降水均匀C.由于靠近太平洋,欧洲西部成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D.欧洲西部水热条件好,为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0、欧洲西部有繁荣的旅游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到巴黎看艾菲尔铁塔B. 到西班牙看斗牛C.到瑞士观看峡湾风光D. 到荷兰看风车11、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位于A.非洲南部B.亚洲中部C.欧洲西部D.非洲北部12、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比较晚才被人类发现的陆地,故现在经济比较发达B.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牧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其普遍问题C. 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故非洲经济呈多样的商品经济D.由于民族经济的迅速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国家已成为向国外出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的国家13、下列各组动物中,均属于澳大利亚特有动物种类的是:A.斑马、长颈鹿、黑猩猩、大象B.狮子、老虎、狼、熊C.鸭嘴兽、考拉、袋鼠、鸸鹋D.大食蚁兽、鸵鸟、大猩猩、吼猴14、澳大利亚大陆有许多特有的生物,使这些特有生物得以保存的最主要原因是:A.澳大利亚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B. 澳大利亚的地形复杂多样C.澳大利亚大陆较早与其他大陆分离,且气候暖热,又无大型的肉食动物D.澳大利亚大陆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15、有关澳大利亚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 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说明澳大利亚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B. 澳大利亚有“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之称,故采矿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首要位置C.首都堪培拉位于东南沿海,是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D.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16、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硅谷,位于下列哪个城市附近:A.纽约B.芝加哥C.旧金山D.洛杉矶17、有关美国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部高大的山系属阿尔卑斯山系B.中部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C.东部的落基山脉起伏较和缓 D.南部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咸水湖18、下列各组农产品中,巴西产量居世界首位的是:A.咖啡、甘蔗、柑橘B.小麦、棉花、玉米C.水稻、天然橡胶、棉花D.可可、大豆、油棕19、下列各大洲中,濒临北冰洋的是:A.欧洲、北美洲、亚洲B.亚洲、大洋州、欧洲C.北美洲、南美洲、亚洲D.亚洲、欧洲、北美洲20、有关南极洲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洲B.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环抱C.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D.冰雪覆盖,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亚洲众多的长河发源于中部的,呈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初一历史生物考试必考的内容

初一历史生物考试必考的内容

初一历史生物考试必考的内容初一历史生物考试必考的内容 2夏商西周的更替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一)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对立阶级的产生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二、商朝的建立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态,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2、建立者:周武王3、都城:镐京(今西安)4、西周的政治、经济政治:分封制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一历史生物考试必考的内容 31、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

夺取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

3.公元前1世纪中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初一上期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复习提纲

初一上期中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期中综合复习(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复习第一部分(P1-58)1、什么是生物?答:凡具有生命共同特征的物体都是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答:看这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4、调查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共六点)?答: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可按照形态结构特点也可按照生活环境或用途归类);6、将归类好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调查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因调查范围过大而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并且在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科学地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什么是生物圈?答: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叫做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6、地球的生物圈包括了哪三部分?答:1、大气圈的底部;2、水圈的大部;3、岩石圈的表面。

7、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答: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8、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哪两大类?答: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的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9、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

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10、实验方案可分为哪六部分?答: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11、什么是生物因素?请列举出生物常见的几种关系?答: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常见的几种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贱。
38.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并以“尊王攘夷“为号召,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能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
39.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策略,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26,武王灭商后,建立商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7,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卫,齐,鲁,晋,。宋,燕等十个诸侯国。
28.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这就是嫡长子继 承制。它保证了王室 ,贵族统治权力的 顺利继承,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15,在远古时代,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用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18.舜时,黄河流域发生特大的洪水,舜派禹去治理水患。禹用疏导的办法 把河水引入大海,让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人们赞扬他治水的功绩,称他为“大禹”
19.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0,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33.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权力的象征。
34,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5 .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由于不、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
36,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了争霸战争,
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5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55,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5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57,秦的疆域西到陇西,东到东海,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58,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什么措施?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50.西周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音乐制度,战国时期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
51,春秋战国时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5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仁”是指的是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
53.相传,孔子整理了《诗经》〕》,还根据鲁国史籍编订了《春秋》,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编成了《论语》一书。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59,对于教材上的一些重要的图片尤其是战国七雄的形式图。
60、
学派
人物
主要主张
儒家
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人民的力量是不可轻视。
荀子
人定胜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倡节俭,反浪费。选举贤能
道家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庄子
人是不能战胜自然的,鄙夷权贵,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1)、在政治上:规定最高的统治者称皇帝
在中央设“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方推行郡制
2)、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弛。
3)、在文化上:统一文字。
4)、在思想上:焚书坑儒。
11,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们分别是炎帝,黄帝和蚩尤。
12,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逐鹿同蚩尤决战,蚩尤战败,被黄帝擒杀。
13,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所以我们又称他是“人文初祖“
14,黄帝之后,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舜禹。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29,西周的疆域,西到今甘肃的东部,东到今山东的北部,东北到今辽宁南部,南面跨过了长江。
30.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31,我们把在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32.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0,战国时期的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的战役有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1,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在战国的时候得到了推广。
4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起用了商鞅变法。
4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44,商鞅变法的作用有,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8,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5000年,这个遗址也是世界上最பைடு நூலகம்种植粟和蔬菜的地方。
9,半坡人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也有少量的牛,马。羊,鸡。他们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主要是半穴式的。
10,在原始时代,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 产和生活集体叫做氏族。
河姆渡和半坡人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人,
5,山顶洞人也是生活在北京的周口店龙骨山顶,距今18000年,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的技术,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6,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距今6000年,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