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北省鄂东南三校联考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下册第一至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都可称为理论命题。
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贵州省贵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贵阳市六校202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德] 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3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23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答案
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语文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背后那双眼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背后那双眼》阅读原文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
”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
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
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背后那双眼》阅读题目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
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9小说阅读仿真押题含解析
小说阅读(仿真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无须多言[美]鲍勃·佩克斯“你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年来,我始终以为你们对我的话不感爱好。
”老人这样对他们说。
这是我离开餐厅的时候听见的。
餐厅里济济一堂。
坐在我四周的要么是家庭聚餐,要么是挚友聚在一起聊聊最近的新闻、商务会议,也有像我这样只是来放松一下的。
当然,大家都热情地交谈着。
不过我对面的那张桌子上有点不一样,那张桌子上的人总是默默无语。
我刚坐下来时,望见两个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
其中一个看上去30多岁,穿着旧工作服,头上仍旧戴着棒球帽。
另外一个我猜有80岁左右,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皱纹,呈现着岁月的痕迹。
身上穿着一件建筑工人常穿的红格子衬衫夹克,比较厚,外出时穿着应当很温煦,但是也不会厚到会限制你的行动。
不过看起来他没有什么地方要去,就像他们之间的谈话一样,没什么要说的。
“噢,我今日实在是饿坏了,爸爸。
铲雪、扫雪的工作就是这样。
”年轻人说。
“嗯,是啊。
”老人答道。
接下来又是很长时间的缄默。
突然,我听到年轻人说:“他们来了。
”手指着门口。
年轻人看上去轻松了很多。
最终有人要加入到他们中间,把谈话接着下去了。
新来的两个人,看起来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十来岁的孩子。
女人坐在年轻人的旁边,老人起身给孙女让出一个位子。
女人边坐边说:“爸,真兴奋见到您。
”“我也一样。
”老人说。
接下来又是缄默,甚至比之前缄默的时间还要长。
服务员走过来,他们点了早餐。
老人起身,嘴里叨念着:“我要去一下洗手间,人上了年纪,总是这样。
”老人离开后,年轻人说:“天啊,我真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
我们就坐在这里到处看,他总是不说话。
”“我明白,可是该对他说什么?”女人说。
“他这么个老人,对一个老人该说些什么呢?”孩子插了一句。
哦,不。
我起先坐不住了,我简直无法坐在那里再听他们说下去。
我要说上几句,话到嘴边我咽不下去了,哪怕他们可能会说这不关我的事。
“问一问他童年的事情。
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五篇含答案
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
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
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
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
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
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
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
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
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
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
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
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
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
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
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
我赶紧去扶她。
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
我的鼻子一下酸了。
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
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
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
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
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
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
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
《背后的眼睛》阅读练习及答案
背后的眼睛⑴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了老人和羊。
⑵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位双眼失明的老人。
一把木椅,一支竹杖,斜倚在门前晒太阳。
而那只羊,就拴在老人左手边的柿树上。
柿子树上挂满了熟透的红柿子,一个个,像欲望的眼。
⑶他的目光被那只羊牵引。
那是一只多么健硕的羊啊,强健的四蹄,肥嘟嘟的屁股,宽阔的后背,无不彰显着它的肥美。
这只羊足足有五十多斤重,若牵到自由贸易市场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⑷那是个明媚秋天的午后,正是乡下最忙的季节。
庄子里的大人孩子几乎是倾巢出动,大人割稻捆稻,孩子在田埂上剥豆角或跟在大人后面捡拾散落的稻穗。
田野里一片喧腾,所以整个庄子反倒显得沉寂空旷。
“城里忙腊月,乡下忙八月”,这时的庄子没一个闲人。
⑸这个老人让他看出了端倪。
老人身材瘦弱而佝偻,苍白的脸色透露出大病初愈后的虚弱。
特别是那双眼睛,空洞、无神。
此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依然耀眼刺目,但老人看向太阳竟没有半点的躲闪与不适。
这个发现让他惊喜。
⑹他蹑手蹑脚,迟疑着,向老人和羊走去。
⑺咳咳……⑻剧烈的咳嗽让他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看到老人咳得缩作一团,他险些有上前帮忙捶捶后背的冲动。
⑼原本他是到舅妈家借钱的。
舅妈操着擀面杖说,一家不知一家难,一边把 50块钱掖到他手里。
他咬着嘴唇没再说什么。
自从五岁那年爹娘外出做工双双遇难,他就习惯了和年迈的阿婆一起相依为命。
这次阿婆意外摔倒住进医院,让他瞬间塌了天。
这生命之重,让十四岁的他如何能承受?⑽他攥.紧了口袋里的那张催款单据,单据已被汗水浸透。
若再不交医疗费,明天阿婆的治疗药水会全部停掉。
他知道,停掉就意味着阿婆的死亡。
隔壁山子他爹就是这样走的。
⑾不能没有阿婆。
他心骤然收紧。
屏住呼吸,风一样无声无息走到拴羊的柿树下。
只要他一伸手,就可“顺手牵羊”。
⑿他偷瞄了一眼,老人已经停止了咳嗽,咳嗽引起的潮红在脸上还未散去。
他依然半倚着门,脸仰着,眼睛茫然望向高远的天空。
天空上,有灼目的太阳和棉朵的云。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波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
试题卷共8页,有四个大题,19个小题。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请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一、书写(5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
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二、积累(20分)班级开展以“梳理与探究”为主题的学习经验分享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1—3题。
1.结合语境辨音形。
(4分)【任务一】为下面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一个对读书着.迷的孩子,一捧起书,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1)着.迷( ) (2)着.落( ) A.zhāo B.zháo C.zhe D.zhuó【任务二】找出右图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______改为______ (2)______改为______2.专题整理填诗文。
(10分)(1)古诗文中的声音丰富多彩。
“晓雾将歇,①____________”赋予了山林无限生机,“万籁此都寂,②____________”营造了禅院清幽的氛围,陆游笔下“③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热闹淳朴的乡俗,《醉翁亭记》中“觥筹交错,④____________,众宾欢也”再现了和乐融洽的场景。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中的声音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诗句。
(填序号)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重庆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地标性建筑中的突出代表,长城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成为世界语境的中国符号。
长城曾是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规模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历朝历代均修筑了长城,修建目的由诸侯国间的互相防御,转变为保护农耕地区,调整农耕政权与游牧势力之间的社会经济秩序。
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经国家文物局认定,截至2012年6月,中国历代长城遗迹总长共有21196.18千米。
中国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1987年被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上修筑过的长城,都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艰辛,持续地建筑和使用长城?修建长城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
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西面和西南的喜马拉雅等高山,构成了当时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
北方虽有荒漠,却有广袤的草原相连接。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定居农业形成初期的冲突,主要是不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防御的长城,属于这种性质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战国时期,有了秦、赵、燕三个诸侯国修建的长城,开始了农耕对游牧的防御。
秦汉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万里长城,作用主要是在农耕文明向北扩展之后,协调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矛盾和冲突。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农业始终是立国之本,保护农耕就是保护国家命脉。
从战国以来,长城一直肩负着这项使命。
长城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城墙,一重或多重城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而构成。
长城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相贯,每道长城都长达千里甚至更长。
说到长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戍守坚固的城墙,是永不散去的烽火硝烟。
其实严格地讲,长城沿线的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打过仗,即便是打过仗的地方,绝大部分时间也是不打仗的。
金太阳考试云服务平台2023年语文小题大做答案
金太阳考试云服务平台2023年语文小题大做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
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
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
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
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
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
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期,王峰团队的百万字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面世引发关注。
联想到去年由清华大学沈阳团队创作而成的人工智能短篇小说《机忆之地》,可以看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变化,新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似乎开始朝向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高峰攀登。
②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
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
因此,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
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③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
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而在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收集、整合资料,并让其承担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
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炉火纯青……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021年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年邢台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基层避责是指基层政府各管理主体采取诸多策略规避由其职位带来的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以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
这一概念界定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虽然避责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政行为,但基于社会影响的直接性角度,本文只关注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避责。
本文所指的基层政府包括市、县、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并涵盖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即在职能分工、权责配置中存在较大差异的“官僚群体、派生群体和雇佣群体”。
第二,避责行为主要规避的是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
在层级管理体制下,上级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对基层行政过程进行控制,虽然各机构和行政人员均有建立在职能分工基础上的书面权责说明,但由于既有规定过于宽泛模糊,并且基层行政主体需承办大量的临时性任务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故避责行为所规避的不仅是书面上的直接责任,还包括法定职责外的其他潜在责任。
第三,在成本——收益权衡的基础上,避责行为的目的在于减少利益损失。
由于行政过程中体现出的不同利益诉求、行为偏好和价值观念,解释避责现象自然无法忽视基层政府内部成员的混合动机及其构成逻辑。
作为基层在权责分立结构下应对风险的行为选择,避责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
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风险和收益的整合分析,在不同情况下条件式地选择不同避责行为,并且会根据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动态组合。
各种避责行为是并行不悖的,多种行为可同时存在,并进行区别性搭配和组合。
根据近年来对基层政府的田野调查和跟踪观察,在对第一手访谈资料和现实情况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决策树和类型学的分类方法,从两个维度出发对现阶段基层政府中普遍存在的避责行为进行分析(见图1)。
图l基层避责的具体策略分类一是时间序列维度。
基层行政人员在采取避责行为时呈现出序贯决策的形式,这种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选择可主要划分为事前主动选择和事后被动应对。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晶莹的泪珠陈忠实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着。
我要求休学一年。
我写了一张要求休学的申请书。
我在把书面申请交给班主任的同时,又口头申述了休学的因由,发觉口头申述因为穷而休学的理由比书面申述更加难堪。
好在班主任对我口头和书面申述的同一因由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太多的询问便在申请书下边空白的地方签写了“同意该生休学一年”的意见,自然也签上了他的名字和时间。
他随之让我等一等,就拿着我写的申请书出门去了,回来时那申请书上就增加了校长的一行签字,比班主任的字签得少自然也更简洁,只有“同意”二字,连姓名也简洁到只有一个姓,名字略去了。
班主任对我说:“你现在到教务处去办手续,开一张休学证书。
”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一位年轻的女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并不抬头。
我走到她的办公桌前鞠了一躬:“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然后就把那张签着班主任和校长姓名和他们意见的申请递放到桌子上。
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来看着,长杆蘸水笔还夹在指缝之间。
她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留滞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
她终于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就是的。
”“不休学不行吗?”“不行。
”“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亲戚……也都穷。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安排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钱零花钱。
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我拿父亲的话给她解释,企图消除她对我能否复学的疑虑:“我伯伯说来,他只能供得住一个中学生;俺兄弟俩同时念中学,他供不住。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二)-写人记叙文阅读
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二)-写人记叙文阅读阅读训练(二)题前指导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这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知识梳理写人文章我们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熟悉文章所写的事情肖像描写例文:“客人年过半百,瘦削,脸上皱纹不很多,却深,尤其额上和眼角的几道,形似刀刻。
一头黑白相间的花发,鬓角却全白了,白得扎眼。
一件半袖浅灰衬衣,看样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却透亮,规规整整地扎束在腰里。
客人没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只深蓝色的尼龙方便袋,空空瘪瘪的,绾了袋口放在腿上。
”语言描写[定义]通过人物语言的描绘来刻画人物性格。
要求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和行动性,使读者能从特定的语言内容,乃至各具特色的说话腔调、惯用词汇及表达方式中,准确地把握不同人物独自的出身经历、习惯爱好,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产生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
例文: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
“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
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
”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
”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点评;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描写,将捣乱鬼董小天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描写得活灵活现。
行动描写[定义]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动作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
人物的行动受其思想感情的制约,显示出某种社会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主题阅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死也不倒下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
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全心全意为党工作。
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
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
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
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敌人用尽了毒刑,把吉鸿昌折磨得遍体鳞伤。
直到临难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
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你在我眼前开枪。
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颤抖地举起了枪。
吉鸿昌瞪着双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1.【词语积累】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决——()平静——()从容不迫——()2.【词语理解】画横线句子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_______。
3.【句型转换】将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使句子意思不变。
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文要素】下列句子分别是对吉鸿昌的什么描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平日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
2020-2021学年高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高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练建安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黄疸后生!”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2020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Ⅲ)+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
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
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
《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
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
这种主张是进步的。
《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
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特训-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有答案)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特训-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______________①植物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情感。
②各种植物都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好的光线。
用红光照射植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紫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
这样科学家可以根据植物对颜色的喜好和生产需要,给它们加盖不同颜色的塑料薄膜。
③()有些植物伴随着任何一曲美妙的音乐生长,根系和叶绿素都会增多。
【A】有人通过实验发现,每天早晨给黑藻播放25分钟音乐,用不了10天,黑藻就会繁殖得极为茂盛。
【B】而有些植物就对音乐十分挑剔,像胡萝卜和马铃薯偏爱听音乐家瓦格纳的音乐,白菜和豆角则喜欢听莫扎特的音乐。
还有一些植物宁可不听音乐,也不愿听不喜欢的音乐。
高雅的玫瑰听了悠扬的小提琴曲鲜花怒放,可听了摇滚乐就加速花朵的凋谢。
④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
当科学家把一只只小活虾扔进滚烫的开水锅里时,连接在植物叶片上的测试仪显示:【C】植物的“情感曲线”像温度计的水银柱受了热一样,骤然上升。
那些目睹惨剧的植物好像在喊:“天哪,太残忍了,赶紧住手!”看来,植物的确是有感情的啊!“爱护花草树木”是对植物应有的尊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中!⑤关于植物的情感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不仅告诉人们生物之间是有亲缘关系的,而且还告诫人类应该尊重所有生命,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1.请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请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请给第②②自然段加上过渡句,写在第②自然段的括号里。
4.“各种植物都能凭着良好的视觉,辨别各种....吸收自己喜好的光线。
”..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仿照示例,从文中标序号的【B】【C】句中任选一句做批注。
【期末卷】2022-2023学年度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仿真卷(四)(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仿真卷(四) 六年级语文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40分)1.看拼音写词语。
(8分)f ǎ t íng j ì tu ō k ùn j ìng b ō xu ēp ī p íng l àng m àn m íng xi ǎn w ú li áo2.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寺.院 服侍. 似.乎B .援.救 缘.故 缓.慢C .帐.篷 记账. 肿胀.D .防御. 拆卸. 偶遇. 3.下列四组词语中,字形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猜想 领域 残暴B .萋凉 剥削 宴会C .蒸溶 隔绝 忧郁D .粗爆 荒岛 糊涂4.用“精”字组成不同的词语,分别填在下列的括号里。
(3分)这次艺术节活动真是丰富多彩!陈明对数码摄影比较( ),每次活动都能把其中( )的镜头拍摄下来;李晨有一双( )的小手,她做的浮雕画( )极了;全班同学还( )设计了新年邮票,那( )的图案让人看了越看越喜欢…… 5.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3分)“鼎”,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除去部首还剩________画。
“鼎”字的意思有: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②正当,正在;③借指王位、帝业;④大。
给下列词语中的“鼎”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定鼎.中原( ) 青铜鼎.( ) 鼎.力支持( ) 鼎.盛时期( ) 6.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8分)①全神( )( ) ②一视( )( ) ③千门( )( ) ④骄阳( )( ) ⑤热泪( )( ) ⑥念念( )( )(1)含有比喻义的词语是_______,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
(2)与“不偏不倚”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与“心神不定”意思相反的词语是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导读: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
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
”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
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
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
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
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
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
瘩。
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
”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
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
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
(2分)
22.文章第③段写“我”刊登“征友启事”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3.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应怎样理解?(3分)
①第⑥段中“发霉面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⑦段中“撑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⑨段中“疙瘩”: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两次描写“我”丢掉成捆信件时的情景,为什么?(2分)
25.“事隔30年”。
爸爸仍然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
明什么?(2分)
26.第段明明是作者自己听了爸爸说的话以后,想起了30年前的情景,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呢?(2分)
27.文章段的空白处,应填一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
(不超过20字)(2分)
28.文章在刻画爸爸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手法?(2分)29.文章以“背后那双眼睛”为题,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1.时间:我读中学二年级时,起因是我交笔友经过:爸爸阻止结果:在爸爸的监督下,将信丢到垃圾箱
22.①清楚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拔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示”;②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
因此,以笔交友,对于在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23.①爸爸生气以后脸色很不好看②信很多③比喻很重的心事
24.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打击,为后文揭示父亲作铺垫。
25.从侧面说明爸爸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26.重现当时情景,突出了“我”当时的弱小,那么爸爸的关爱就更显得重要了。
另外也便于抒发感情。
27.略
28.语言、动作、神态。
29.突出了爸爸对女儿的默默关爱显得意味深长,含蓄。
【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
1.那水那巷那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2.那水那巷那情阅读答案
3.那树阅读题及答案
4.那树阅读答案
5.那井那人阅读答案
6.《广场舞的背后》阅读答案
7.在门的背后阅读答案
8.那树阅读题附答案
上文是关于背后那双眼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