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

合集下载

热带病科室情况

热带病科室情况

热带病科室情况
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所。

创建于1978年,主要开展热带病,特别是寄生虫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多年来坚持科研、临床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建立了热带病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体系。

我所曾先后任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合作中心,目前为WHO囊虫病合作中心。

热研所临床室专业特色:1.各种寄生虫病、麻风病、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治,如疟疾、肺吸虫病、肝吸虫病、脑囊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有经验丰富的热带病专家、临床医师出诊。

2.近年来,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在一些专业上有新的发展:(1)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长期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患者等)的机会性感染:如弓形虫、卡氏肺孢子球虫、隐孢子虫、巨细胞病毒、隐球菌等的诊治。

(2)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腹泻的诊治。

(3)少见的感染性疾病:如布氏杆菌病、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等诊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所形成了一支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科研队伍,与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规划署等国际机构以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病研究所等合作在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防治策略等方面已开展了数十项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随着与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等热带病高发国家联系的日益紧密,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建立了符合国际水平的热带病诊断实验室、应用规范的检测技术建立快速、高效的热带病诊断技术平台,为此提供更有利的医疗支持。

热带病负责人情况
热带病专业近三年门诊诊疗及入出院人次情况。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6年修订)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6年修订)

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8年8月修订)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热研所)成立于1989年,其前身是组建于1967年的广州中医学院疟疾研究室。

2003年热研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原虫与病毒三级实验室。

热研所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的重要组成单位,博士、硕士授权点,有研究生导师17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主要科研方向为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研究,包括青蒿素类药物抗疟、中药抗病毒和中药新药研究。

热研所是我国青蒿素的发明单位之一,青蒿素抗疟研究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近二十年来致力于青蒿素复方抗疟药研究,成功开发了四代青蒿素复方抗疟新药,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作为一线抗恶性疟疾药物向全球推荐,青蒿素哌喹片获得四十个国家的专利保护,是我国领导人赠送非洲国家的礼品。

近年来在疟疾防治策略研究和援外抗疟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共同组建的广东青蒿抗疟团队,创新了疟疾防治策略,成功帮助科摩罗快速控制了疟疾的流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研究所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乙型肝炎、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和天然药物研发上也取得一定成绩: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抗艾滋病研究;为国内10余种抗乙肝与抗流感病毒新药的临床前主要药效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服务,自主研发的治疗感冒中药新药“病毒宁滴剂”获得临床批文且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2015),“鸭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研发中的应用研究”获我校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发现一批体内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草药来源化学成分。

近10年来,研究所主持“艾滋病与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纵向经费3600余万元。

2015年以来,研究所的“艾滋病与肿瘤创新中药研发团队”和“岭南药物毒理学研究团队”被遴选为我校创新强校团队建设项目。

名誉主编张胜年教授

名誉主编张胜年教授
策 略 会 议 ,并 于 l 9 年 l月 至 2 0年 2 9 9 0 0 O ¨受 聘 于 世 界 _ 牛组 织 两太 区 办 事 处 短 期 、务 顾 问 ,从 事慢 性 非 传 染 性 疾 病 流 行 病 学 评 价 工 作 ; l J 『
在教学方面主 要负责本科非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 、预防 学专业 公共 生导论 》和面向全校的 环境与人群健康》 ,以及研究 生的 《 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等课 程 :作为研 究生导 帅 有l 人硕士毕业 ,7 5 A博士 毕业 ;负责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课题多
名 誉 主 编 翁心 华 教 授
f 一 ■
翁心华 ( 8 ) ,男 ( 1 3一 9 汉族 ) ,浙江省乐清市人 ;大 学本科学历 ,主任 医师 ,教授 ,博士 生导师 ;l6 年毕业于 上海第一 医学院 ,l1 年在莫 斯科原苏联 中央热带病研究所 专业进修 : 2 9 96 8
皤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国 家十五攻关课题及93 国家级课题; 第一作者或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o 7等 曾以 0余篇, 先后主编或
参 编专著2 余本; 0 带硕士、博士研究生2 余名; O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 三等奖 (O7 20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疾病尤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 一 :
项 总经费达 10 多万 元 :先后荣获 19 年上海市教委 “ 0 0 7 9 育才奖”、2 0  ̄复 旦大学普 康奖、2 0 年复旦大学教学 名师奖和复旦大学复 0 2 07 华奖 :2 0 年评为复 旦大学优秀研究生 导师 、2 0 年评 为上海 市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有2 0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 0 年主编 08 09 05 0 5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以及皮肤科专家简介
何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皮肤科专家,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他毕业于国内知名的医学院,拥有博士学位,并在皮肤科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声誉。

何黎教授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湿疹、疱疹、痤疮、银屑病、皮肤过敏等。

他精通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疗、激光治疗等,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何黎教授以严谨的治疗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医疗服务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他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除了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何黎教授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培训工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为推动皮肤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何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皮肤科专家,他的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水平高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在未来的工作中,何黎教授将继续努力,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副主编傅华教授

副主编傅华教授

皤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国 家十五攻关课题及93 国家级课题; 第一作者或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o 7等 曾以 0余篇, 先后主编或
参 编专著2 余本; 0 带硕士、博士研究生2 余名; O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 三等奖 (O7 20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疾病尤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 一 :
主编、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主编、 中国新药与I床 剧 主编¨ 世界感染杂志 名誉主编、 公共 卫生 与临床 医学 名誉 主编 、 《 中华 内科杂 志>l 编。长 期 从事 感染 病 的临床 、教 >副主 ¨ 学、科研工作 ,对 多种感 染性疾 病 ,尤其对 长期不 明原 因发 热的病 因诊 断 ,细菌性 ( 真菌 )感 染病和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 ,有着深入临床实践和研究 曾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 , ” 包
健康城 市理论与 实践 ( 民卫生 出版社 出版) , 社 区卫 生服务 管理> ( 人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等教材和著作 .主要研究方向 :社 区卫生与健康促进 、社 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社 区防治 、职业流行病学。
一 ,t 1
项 总经费达 10 多万 元 :先后荣获 19 年上海市教委 “ 0 0 7 9 育才奖”、2 0  ̄复 旦大学普 康奖、2 0 年复旦大学教学 名师奖和复旦大学复 0 2 07 华奖 :2 0 年评为复 旦大学优秀研究生 导师 、2 0 年评 为上海 市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有2 0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 0 年主编 08 09 05 0 5
务理事 、上海 市预防 医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 、 环境与 职业 医学》主编 、 环境与健 康展望
主编 , 世 界感 染杂志 常务编委 、杂志社 社长 , 公 共卫生 与临床 医学 名誉主 编 ;先后主 持开展省部级和 厅局级 科研课题 l余项 ,发表论文 3 余篇 ,先后获全军科 技成果一 等奖 、中华 O 0 预防 医学科 技成 果二 等 奖、上 海市 标准 化科 技成 果一 等 奖、上 海 市科技进 步 二等 奖等 七个 奖 项 .主要研究方 向 : 病的预防控制 。 疾

人事动态

人事动态

1.8.2010– 31.7.2012
Dr. John A. Buswell
Senior College Tutor, Shaw College 逸夫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10– 31.7.2012
Mr. Chan Andrew Yiu Yung 陳燿墉
Adviser (honorary), Faculty of Medicine 醫學院名譽顧問
Visiting Scholar (honorary), Dept of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s 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名譽訪問學人
17.6.2010– 16.6.2011
Dr. Hou Zhibo 侯志波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醫學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1.6.2010– 30.6.2010
Dr. Philip L. Wickeri 魏斐立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Divinity School of Chung Chi College, Dept of Cultural & Religious Studies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研究員
22.6.2010– 21.11.2011
Prof. Chung Kim Sau 鍾劍修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conomics 經濟學系客座副教授
30.6.2010– 30.8.2010
Prof. Chan Chok Wan 陳作耘 Honorary Clinical Professor, Dept of Paediatrics 兒科學系名譽臨床教授

伦照荣简历

伦照荣简历

伦照荣简历:1989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

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研究委员会(NSERC)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993);瑞士热带医学研究院(1990-92)和多伦多大学(1993-1995)博士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和化学系研究员(1996);加拿大国家食品检验局寄生虫学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1997-1999);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Research Officer (1999-2002)。

2002,6-现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寄生虫学)学术带头人;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动物健康组织(OIE/NTTAT)高级科学顾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疫苗专家。

在PNAS(USA),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Schnizophrenia Bulletin,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Parasitology, Parasite Immunology,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SCI论文70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非洲锥虫和动物锥虫进化,寄生原虫与宿主(细胞)关系,人畜共患病原体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美国斯丹利医学研究院;电话(Tel):+8620-84115079;84115070传真(Fax):+8620-84036215Email:lsslzr@Selected Publications:1.Wang T, Liu M, Gao XJ, Zhao ZJ, Chen XG, Lun ZR. (2010). Toxoplasma gondii: The effectsof infec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regnancy on the offspring of mice. ExperimentalParasitology (In press).2.Lun, Z.R., Lai, D.H., Li, F.J., Lukeš, J., A yala, F. J. (2010). Trypanosoma brucei: two steps tospread out from Africa?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6:424-427i, D.H., Wang, Q.P., Li, Z., Luckins, A.K. Reid, S.A., and Lun, Z.R. (2010). Investigationsinto human serum sensitivity expressed by stocks of Trypanosoma brucei evansi.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 40:705-10.4.Lun, Z.R., Reid, S.A., Lai, D.L., Li, F.J., (2009). Atypical human trypanosomiasis: Aneglected disease or just an unlucky accident? T rends in Parasitology, 25:107-108.i, D.H., Hashimi, H., Lun, Z.R., Francisco J., A yala, F.J., Lukeš, J. (2008) Adaptations ofTrypanosoma brucei to gradual loss of kinetoplast DNA: T. equiperdum and T. evansi are petite mutants of T. brucei.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1999-2004.6.Lun, Z.R., Wang, Q.P., Chen, X.G., Li, A.X. and Zhu, X.Q. (2007). Streptococcus suis: anemerging zoonotic pathoge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7:201-2097.Li, F.J., Gasser, R.B., Lai, D.H., Claes, F.,Zhu, X.Q. and Lun, Z.R. (2007) PCR approach forthe detection of Trypanosoma brucei and T. equiperdum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 from T.evansi based on maxicircle kinetoplast DNA,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 21:1-78.Li, S.Q., Li, S.Q. Fung, M.C., Reid, S., Inoue. N, and Lun Z.R. (2007) Immunization withrecombinant beta-tubulin from Trypanosoma evansi induced protection against T. evansi, T.equiperdum and T. b. brucei infection in mice.Parasite Immunology, 29:191-199.9.Torrey, E.F., Bartko, J.J., Lun, Z.R. and Y olken, R.H. (2007) Antibodies to Toxoplasmagondii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meta-analysis. Schnizophrenia Bulletin, 33:729-736.10.Li, F.J., Lai, D.H., Lukes, J., Chen, X.G., Lun, Z.R. (2006) Doubts about Trypanosomaequiperdum strains classed as Trypanosoma brucei or Trypanosoma evansi. Trends inParasitology, 22:55-56.11.Lun, Z.R., Chen, X.G., Zhu, X.Q., Li, X.R and Xie, M.Q. (2005) Are Tritrichomonas feotusand Tritrichomonas suis synonyms?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1:122-125.12.Li, F.J., Gasser, R.B., Zheng J.Y., Claes, F., Zhu, X.Q., and Lun, Z.R. (2005)Application ofmultiple D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s to study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reemembers of the subgenus Trypanozoon (Protozoa: Trypanosomatidae). Molecular andCellular Probes, 19: 400-407.13.Lun, Z.R., Gasser, R.B., Lai, D.H. Li, A.X., Zhu, X.Q., Y u, X.B. and Fang, Y.Y. (2005)Clonorchiasis: a key food-borne zoonosis in China deserving serious attention.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5:22-33.Chapters in Books (In English):(1) Chen X.G. and Lun, Z.R.(2005). Basic Biology of Toxoplasma gondii, in V ol 4,Toxoplasmosis and Basesiosis in Asia Ed by Y ano A. et al., Published by AAA Committee and The Federation of Asian Parasitologists.(2) Wang, Q.P. and Lun, Z.R. (2008) Streptococcus suis: the threat remains. In EmergingInfections, Chapter 11, V ol 8 (Edt by W.M. Scheld, S.M. Hammer, and J.M. Hughes) ASM Press, Washington, DC. (pp. 213-228).(3) Wang, Q.P. and Lun, Z.R. (2010)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and Humanangiostrongyliasis. In Zoonos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ephen Palmer,Lawson Soulsby, Paul Torgerson and David Brown). Oxford Press。

生效日期

生效日期

Dr. Liu Qing 劉擎
Research Associate (honorary), 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 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
1.9.2008 – 31.8.2010
1.8.2008 – 31.1.2009
Mr. Yeung Chung Kee 楊鍾基
Senior College Tutor, United College 聯合書院資深書院導師
1.8.2008 – 31.7.2009
Prof. Yip Din Yan 葉殿恩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課程與教學學系客座副教授
21.7.2008 – 20.7.2009
Prof. Aun Sui Tee, Cindy 洪秀治
Honorary Professor, Dept of Anaesthesia & Intensive Care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名譽教授
1.8.2008 – 31.7.2010
Dr. John A. Buswell
1.8.2008 – 31.7.2009
Prof. Hu Shiu Ying 胡秀英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onorary), Dept of Biology 生物系名譽高級研究員
1.8.2008 – 31.7.2011
Dr. Hung Hin Wai, Joseph Senior College Tutor, United College

夏新界-2013

夏新界-2013

夏新界, 博士,博导,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644号邮编:410125夏新界(英文名;James Xia)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8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加拿大,1992年获加拿大奎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分子遗传学博士学位,1993年在加拿大奎尔夫大学作物科学系作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从美国回国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未来农业与人类健康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美国、加拿大有20余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科研经历,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育种、分子标记,基因组图谱(QTL)、动植物基因转化与物种攺良、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基因工程蛋白的高效表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建树,做出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开创性的成果。

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多个大学、研究听、知名生物技术公司担任过研究员、研究部主任、科学家、资深科学家等职务,包括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所(NRC,PBI)、加拿大皇家甜料国际技术有限公司、美国华盛顿大学(St. Louis)、美国Simplot公司等。

回国前在世界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 - 美国孟山都(Monsanto) 公司作为资深科学家从事分子生物学、分子育种、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近7年。

现已发表各类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或同类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国家级发明专利12项。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资助, 1994-97年获加拿大国家研究院 (NRC) 研究基金;1993年获加拿大农业食品部(AAFC)研究基金;1986-1991年期间,获多次加拿大 University of Guelph 和 University of Regina 国外研究生奖学金。

名誉主编翁心华教授

名誉主编翁心华教授

项 总经费达 10 多万 元 :先后荣获 19 年上海市教委 “ 0 0 7 9 育才奖”、2 0  ̄复 旦大学普 康奖、2 0 年复旦大学教学 名师奖和复旦大学复 0 2 07 华奖 :2 0 年评为复 旦大学优秀研究生 导师 、2 0 年评 为上海 市教学名师 ;教学成果奖有2 0 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 0 年主编 08 09 05 0 5
皤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国 家十五攻关 Nhomakorabea题及93 国家级课题; 第一作者或他人合作,发表论文2o 7等 曾以 0余篇, 先后主编或
参 编专著2 余本; 0 带硕士、博士研究生2 余名; O 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 三等奖 (O7 20年)等. 主要研究方向: 内科疾病尤传染病的临床与基础。 一 :
曾任复旦 大学医学 院附属 华山医 院传 染病科主任 、中华 医学会感染 病分会主任委 员、中华 医学
会 内科学分会 副主任委 员、上海医学会传 染病学会主任委 员 、上海 市医学会 内科学分会及 热带 病与寄生 虫学 会副主任委 员;现任 中华 医学会感染病分 会名誉主任委 员、中华医学会 内科 学分 会顾 问、上海 市医学会 内科学 分会副 主任委 员 1 . 是第 l版 、第 l版 、第 l 版 实用 内科学 副 l 2 3
务理事 、上海 市预防 医学会副会长 兼秘书长 、 环境与 职业 医学》主编 、 环境与健 康展望
主编 , 世 界感 染杂志 常务编委 、杂志社 社长 , 公 共卫生 与临床 医学 名誉主 编 ;先后主 持开展省部级和 厅局级 科研课题 l余项 ,发表论文 3 余篇 ,先后获全军科 技成果一 等奖 、中华 O 0 预防 医学科 技成 果二 等 奖、上 海市 标准 化科 技成 果一 等 奖、上 海 市科技进 步 二等 奖等 七个 奖 项 .主要研究方 向 : 病的预防控制 。 疾

谭光宏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谭光宏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谭光宏硕士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1.个人简历教育经历(从大学本科开始,按时间倒排序):2001/09 – 2004/06 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2000/09 – 2001/06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班,学员1994/10 – 1995/02 白求恩医科大学,日语培训中心,学员1994/05 – 1994/08 中国医科大学,日语培训中心,学员1990/02 – 1991/01 湖南医科大学,英语培训中心,学员1983/09 – 1988/07 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士工作经历(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按时间倒排序):2004/07 –至今海南医学院,海南省热带病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6/04 – 2004/06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1995/03 – 1996/04 日本国国立儿科研究中心,笹川奖学金研修生1988/07 – 1995/03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2.研究方向免疫生物治疗基础及热带资源药用成分机理研究3.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1] Sun Y, Huang YH, Huang FY, Mei WL, Liu Q, Wang CC, Lin YY, HuangC, Li YN, Dai HF, Tan GH (通讯作者).3'-epi-12beta-hydroxyfroside, a new cardenolide, induces cytoprotective autophagy via blocking the Hsp90/Akt/mTOR axis in lung cancer cells[J]. Theranostics, 2018,8(7): 2044-2060.[2] Huang FY, Lei J, Sun Y, Yan F, Chen B, Zhang L, Lu Z, Cao R, LinYY, Wang CC, Tan GH (通讯作者). Induction of enhanced immunogenic cell death through ultrasound-controlled release of doxorubicin by liposome-microbubble complexes[J]. OncoImmunology, 2018,7(7): e1446720.[3] Lu Z, Huang FY, Cao R, Zhang L, Tan GH (通讯作者), He N, HuangJ, Wang G, Zhang Z. Long Blood Residence and Large Tumor Uptake of Ruthenium Sulfide Nanoclus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Cancer Photothermal Therapy[J]. Sci Rep, 2017,7: 41571.[4] Huang YH, Sun Y, Huang FY, Li YN, Wang CC, Mei WL, Dai HF, TanGH (通讯作者), Huang CH. Toxicarioside O induces protective autophagy in a sirtuin-1-dependent manner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J]. Oncotarget, 2017,8(32): 52783-52791.[5] Lu ZX, Huang FY, Cao R, Lin YY, Zhou SL, Zhao HG, Huang YH, ZhangLM, Tan GH (通讯作者). Synthesis of mPEG-dBSA-Cy5.5 Nanoparticles for Tumor Imaging and Drug Delivery[J].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2017,9(2): 184-189.[6] Zhang XJ, Mei WL, Tan GH(共同第一作者), Wang CC, Zhou SL, HuangFR, Chen B, Dai HF, Huang FY. Strophalloside Induces Apoptosisof SGC-7901 Cells through the Mitochondrion-Dependent Caspase-3 Pathway[J]. Molecules, 2015,20(4): 5714-5728.[7] Huang FY, Huang FR, Chen B, Liu Q, Wang H, Zhou SL, Zhao HG, HuangYH, Lin YY, Tan GH (通讯作者). Microencapsulation of tumor lysates and live cell engineering with MIP-3alpha as an effective vaccine[J]. Biomaterials, 2015,53: 554-565.[8] Huang FY, Wang CC, Huang YH, Zhao HG, Guo JL, Zhou SL, Wang H,Lin YY, Tan GH (通讯作者). Antigen 43/Fc epsilon 3 chimeric protein expressed by a novel bacterial surface expression system as an effective asthma vaccine[J]. Immunology, 2014,143(2): 230-240.[9] Huang FY, Li L, Liu Q, Li YN, Bai RZ, Huang YH, Zhao HG, Guo JL,Zhou SL, Wang H, Lin YY, Tan GH (通讯作者). Bacterial surface display of endoglin by antigen 43 induces antitumor effectiveness via bypassing immunotolerance and inhibition of angiogene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14,134(8): 1981-1990.[10] Huang FY, Mei WL, Tan GH (通讯作者), Dai HF, Li YN, Guo JL,Huang YH, Zhao HG, Wang H, Zhou SL, Lin YY. Cytochalasin D promotes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B16 melanoma through expression of tissue factor[J]. Oncol Rep, 2013,30(1): 478-484.[11] W u CF, Tan GH (共同第一作者), Ma CC, Li L. The Non-Coding RNALlme23 Drives the Malignant Property of Human Melanoma Cells[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13,40(4): 179-188.[12] Chen F, Zhou J, Huang YH, Huang FY, Liu Q, Fang ZG, Yang S,Xiong M, Lin YY, Tan GH (通讯作者). Function of ssDNA aptamer and aptamer pool agains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a mouse model[J].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2013,7(2): 669-673.4. 获得的学术成果奖励(标注名次)[1] 谭光宏, 黄风迎, 蒋洁, 王华, 黄用豪, 周松林, 赵焕阁, 林映莹,郑少江. 打破免疫耐受生物治疗肿瘤和哮喘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2] 梅文莉, 戴好富, 曾艳波, 黄风迎, 谭光宏, 郭峻莉.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3.[3]戴好富, 梅文莉, 曾艳波, 郭峻莉, 赵友兴, 左文健, 谭光宏, 王辉.见血封喉中的强心苷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4] 王才春, 谭光宏, 黄风迎, 宿静梅, 郑少江, 王华. 哮喘基因治疗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5] 王才春, 郑少江, 谭光宏, 黄风迎, 谭战荣, 郭峻莉. 重组异种IL-5蛋白疫苗防治哮喘的实验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6] 郑少江, 谭光宏, 郑少萍, 吴人亮, 焦娥亮, 黄风迎. 重组异种同源蛋白FGFR1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7] 黎岳南, 谭光宏, 焦解歌, 蒋洁, 黄风迎, 郑少江, 王华, 林岷格.Endoglin作为分子靶标治疗肿瘤策略的系列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5. 获得的发明专利(标注名次)[1] 谭光宏, 黄风迎, 黎岳南, 郭峻莉, 王用豪, 王华. 一种可以诱导肿瘤免疫反应的海藻酸盐微颗粒的制备方法. 专利号:ZL201110051591.1。

鞠建华博士研究员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学科组

鞠建华博士研究员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学科组

鞠建华博士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学科组组长E-mail: jju@职务描述1.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2.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个人简介鞠建华,男,1972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学科组组长。

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同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生物合成和抗感染、抗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工作,从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等活性天然产物500余个,开发了海洋微生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和异源表达技术,阐明了12种特征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揭示了咔啉碱合成酶、Dieckmann缩合酶、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等26种新颖生物合成酶的催化功能,筛选出3个自主产权的抗结核杆菌感染、抗胶质瘤和抗白血病候选海洋药物,其中1个在系统临床前研究。

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点课题、973计划子课题、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和中科院科技创新交叉团队项目等20余项。

获得第五届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2002)、第七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3)。

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热带海洋学报副主编,中国海洋药物编委,广州市科技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会评专家。

在J. Am. Chem. Soc.(IF=12.1)、Angew. Chem. Int. Ed. (IF=11.3)、Org. lett.(6.4)、PNAS、Nature Chem. Biol.、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J. Nat. Prod.、ChemBioChem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1篇(其中SCI论文82篇),论文近5年被引用超过1600次,多篇论文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 Faculty of 1000, Science-Perspectives和Global Medical Discovery等作为研究亮点评述,被自然指数中国增刊评为2014年广州个体科研产出领先者,获授权专利13项,参与撰写专著3部。

一生专注一个小事的科学家

一生专注一个小事的科学家

一生专注一个小事的科学家作者:梅松来源:《大众科学》2019年第12期介绍:陈汉彬,1937年11月出生于福建惠安,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现为贵阳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汉彬教授是属于那种通才型的学者和专家,他多才多艺,精通英、俄等多门语言,是国内少数几位医学昆虫学的领军人物之一,是中国蚊、蚋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英国皇家热带病和卫生学会会员,知名昆虫医学家、科普作家,被誉为科研方面的“得奖专业户”。

生物的多样性是让人炫目的,从未知世界到已知世界,陈汉彬教授从知识里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乐趣。

正如陈教授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就投入到这么一小点点事情中,这辈子都还做不完,希望下辈子接着做下去。

”但是,他这一点点小事却是关系到卫生防疫工作、环境评价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物,陈教授一生都在研究的小事,就是医学昆虫!我国关于医学昆虫的记录比较早,《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均有文字记载,但近代的医学昆虫研究起步较晚。

经过许多过老一辈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达到与世界水平同步。

这些老科学家里面,有一个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就是把一生都献给“一小点点小事情”的昆虫学家陈汉彬先生。

陈汉彬先生是我国蚊、蚋研究的权威专家之一,全国各地,特别是海关、防疫部门发现有什么鉴定不出来的吸血双翅目昆蟲,很多都往陈汉彬这里送,这是让陈汉彬觉得最快乐的,因为这可能就意味着,自己的研究有可能又有新的发现。

对于陈教授来说,每只昆虫都有特别的意义。

正如在一次采访中,陈教授这样说到:“全世界已知的蚊虫有3000多种,在我国也有近400种,我的工作,主要是要摸清它们的家底,加以分门别类,分别搞清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惯、分类地位和医学重要性,给它们‘树碑立传’,编撰成册,作为防病治病,生态评估、环境评估的依据。

”和昆虫打了30多年的交道,陈教授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

张小坡教授简介

张小坡教授简介

张小坡教授简介一、个人情况概括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南海名家”青年项目获得者,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515”二层次人才。

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 PlosOn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Fitotoerapia, Phytochemistry Letters, Chem Pharm Bull, Nat Prod Res等SCI 源刊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

主编专著2部,授权专利3项。

二、研究方向药物化学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2020年发表的论文[1]Sun WY,Zhang Y, Li YY, Chen LZ, Zhang L, Zhang CY*,Zhang XP*.Two new labdanediterpenoids from Scoparia dulcis to attenuate palmitate-induced viability in MIN6 cells [J].Phytochem. Lett., 2020, 38: 25-27.[2]Zhang CY#, Chen LZ#, Li YY, Wei N, Zhang L, Dong L, Zhang Y*, Zhang XP*.Scoparicacid E: A new labdane diterpenoid on attenuating palmitate-induced viability in MIN6 cellsfrom Scoparia dulcis [J]. Rec. Nat. Prod., 2020, 14(5): 383-386.[3]Xiaowan Lin, Xinxin Zhou, Wanying Sun, Lu Zhang, Caiyun Zhang, Xiaopo Zhang*.Anti-diabetic effect of the polyphenol-rich extract from Tadehagi triquetrum in ob/ob diabetic mice. Tropic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20, 19(4): 829-835.[4]Miao JN, Shi W, Zhang JQ, Zhang XP*, Zhang H*, Wang ZY, Qiu JQ*. Response surfacemethodology for the ferment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Auricularia auricula using trichoderma viride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20, DOI: 10.1016/j.ijbiomac.2020.03.183.(2)2019年发表的论文[5]Wanying Sun, Yan Jin, Lu Zhang, Yan Jin, Caiyun Zhang, Lin Dong*, Xiaopo Zhang*. Twonew aminoethylstilbene isoquinoline alkaloids with glucose consumption increasing activity from the root barks of Litsea glutinosa.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9, 34: 96-98.[6]Yu Tian, Xiaoxue Cao, Hai Shang, Chongming Wu, Xi Zhang, Peng Guo,*XiaopoZhang*,Xudong Xu*.Synthesis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of caffeoylquinic acid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hypolipidemic agents. Molecules, 2019, 24, 964.[7]Guihong Qi#, Yue Zhou#, Xiaopo Zhang#, Jiaqi Y u, Xin Li, Xiaoxue Cao, Chongming Wu*,Peng Guo*. Cordycepin promotes brown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through an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dependent pathway. Acta Pharm Sin B, 2019, 9(1):135-143.[8]Yubin Ji, Chenxu Wang, Yuchen Zhang, Caiyun Zhang, Di Cui*, Xiaopo Zhang*. GlutinosineA: A new morphinandienone alkaloid from Litsea glutinosa. 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 2019, 13(4): 363-366.[9]Yan Jin, Younan Wu, Yiying Li, Caiyun Zhang, Wanying Sun, Lin Dong*, Xiaopo Zhang*.Litsine A: a new aporphine alkaloid from the root barks of Litsea glutinosa. 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 2019, 13(2): 167-171.[10]Shuai Wang#, Xiaopo Zhang#, Xin Li, Qibing Liu, YueZhou, Peng Guo*, Zhengqi Dong*,Chongming Wu*. Phenylpropanoid glucosides from Tadehagi triquetrum inhibit oxLDL-evoked foam cell formation through modulating cholesterol homeostasis in RAW264.7 macrophages [J].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019, 33(6): 893-896.(3)2018年发表的论文[11]Xiaopo Zhang, Yan Jin, Younan Wu, Caiyun Zhang, Dejun Jin, Qingxia Zheng*, Youbin Li*.Anti-hyperglycemic and anti-hyperlipidemia effects of the alkaloid-rich extract from barks of Litsea glutinosa in ob/ob mice. Sci Rep. 2018, 8(1):12646.[12]Lei Yu, Bo Jiang, Zhifeng Chen, Xin Wang, Dongxue Shang, Xiaopo Zhang*, Yongxue Sun,Jinghui Yang, Y ubin Ji. Cytisine induces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caused by calcium overload in HepG2 cells[J].Oncol Rep. 2018, 39(3):1475-1484.(4)2017年发表的论文[13]Shuai Wang, Chongming Wu, Xin Li, Yue Zhou, Jianhe Wei, Xiaopo Zhang*, Peng Guo*.Syringaresinol-4-O-β-D-glucoside alters lipid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 HepG2 cells and C2C12 myotubes[J].Acta Pharm Sin B, 2017, 7(4):453-460.[14]Yixin Qian, Jichuan Kang*, Yikai Luo, Jun He, Lu Wang, Xiaopo Zhang*. Secondarymetabolites of an endophytic fungus pestalotiopsis uvicola[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2017, 53(4): 756-757.[15]Younan Wu, Yan Jin, Lin Dong, Yiying Li, Caiyun Zhang, Mei Gui*, Xiaopo Zhang*. Newlignan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 barks of Litsea glutinosa[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7, 20: 259-262.[16]Lin Na, Bo Yi, Juan Li, Wanke Zhang*, Xiaopo Zhang*. A new sugar ester from the roots ofAcanthus ilicifolius[J]. 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 2017, 11(1):74-76.[17]Xiaopo Zhang, Mei Gui, Caiyun Zhang, Changyu Chen, Lei Yu*, Jie Liu*. Leucasinoside: Anew abietane diterpenoid glycoside from Leucas zeylanica[J]. Records of Natural Products, 2017, 11(1):74-76.(5)2016年发表的论文[18]Yinfeng Tan, Ni An, Yonghui Li, Shouqian Chen, Junqing Zhang, Xiaopo Zhang*, YoubinLi*. Two new isoflavonoid glu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Achyranthes bidentata and their activities against nitric oxide production[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6, 17:187-189.[19]Xiaopo Zhang, Changyu Chen, Yonghui Li, Deli Chen, Lin Dong, Na Wei, Chongming Wu,Junqing Zhang, Youbin Li. Tadehaginosides A-J, phenylpropanoid glucosides from Tadehagi triquetrum, enhance glucose uptake v ia the upregulation of PPARγ and GLUT-4 in C2C12 myotube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16, 79(5): 1249-1258.四、科研奖励1、张小坡,许旭东,郭鹏,吴崇明,靳德军.几种海南特色热带药用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海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18年(第一完成人);2、张俊清,黄艳,钟霞,刘侠,张小坡.融合南药黎药特色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17年度海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11月(第五完成人)。

刘宏茂同志生平

刘宏茂同志生平

刘宏茂同志生平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原主任、研究员刘宏茂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2日上午9时10分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去世,终年45岁。

刘宏茂同志,男,汉族,湖南省洞口县人, 1961年5月4日生。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邵阳分校,1992年2月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2004年8月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

1982年8月至1987年8月,在湖南省洞口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1983年起任副所长。

1990年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其中,1990年12月起任经济植物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1995年3月起任版纳植物园副主任,副研究员,2000年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任版纳植物园主任,博士生导师。

2005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副院长。

刘宏茂同志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西双版纳从事热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研究。

他根据国际保护生物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云南热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特点,开展民族森林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管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科学院、云南省及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他参加的项目先后获国家及云南省的多项成果奖。

刘宏茂同志是版纳植物园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学术带头人。

上个世纪末,刘宏茂同志率领同事在当地农村深入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蔬菜种植,建立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丰富当地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

以此为契机,吸引当地部分农民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从而在当地开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热带雨林保护有机结合的先例,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重视和好评。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与自然”“荧屏荟萃”等栏目相继作了报道。

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及国家基金科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资助和支持下,刘宏茂和同事深入开展了“农村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持结合研究”,在获得良好科研成果的同时,在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村(哈尼族)和勐腊县勐仑镇曼俄村(傣族)建立了科技培训示范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导师选择情况

导师选择情况

学生姓名导师院(部)、所专业2002级唐飞舟邓铁涛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曲清文邓铁涛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徐莲香冼绍祥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陈正华刘友章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杨禅中陈镜合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盖丽丽林培政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张新亮李赛美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封翠芸彭万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周崇俊王新华热带病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冯毅翀徐志伟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臧鑫潘毅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边心会张宏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钟富有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转硕)2003级冯丽徐志伟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区绮云陈群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王振旭朱章志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王保华李赛美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陈晓薇张横柳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张纪达张横柳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王庆华彭万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宋歌彭胜权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石建钟嘉熙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陈莉黄仰模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丁站新刘友章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范海蛟樊粤光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展磊何伟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许越黄培新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张弛赖世隆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陈小新梁伟雄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孔凡盛靳瑞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夏永莉赖新生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2004级裴国清吴弥漫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杨逸淦林培政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徐小帆彭万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李良龙刘友章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赖逸贵刘友章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秦文敏罗颂平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钟云良谢桂权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邝丽华黄穗平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徐厚平王小云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何婷赖新生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马力群许能贵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栾加芹庄礼兴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高鹏飞赖小平中药学院中药学田润陈蔚文脾胃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尹爱武符林春热带病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丁洁全世建中药学院方剂学(转硕)2005级周雯潘毅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梁茼潘毅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张瑞江陈群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金小洣李赛美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陈方敏彭万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张会文刘友章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曹越罗颂平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甘发智李志英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五官科学陈霄杨志敏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李晓林张宏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付漫娣柴铁劬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侯俊林连志诚脾胃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基础莫全毅陈蔚文脾胃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张海艇陈蔚文脾胃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王崇存李禾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转硕)刘军陶莉莉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妇科学(转硕)叶剑辉(转硕)2006级周欣徐志伟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陈吉全黎敬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裴倩朱章志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王芳芳朱章志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李宁林昌松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王笑丹林昌松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刘柳林培政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李丽娟刘凤斌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林楚华刘凤斌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周广全何伟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朱根福黄燕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姜迎王小云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妇科学宫锦汝庄礼兴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廖映烨赖新生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肖建喜许能贵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周德钊张宏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唐晖柴铁劬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刘卫海赖小平中药学院中药学施之琪涂瑶生附属省第二中医院中药学本科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甘肃大学湛江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山东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湖南大学杭州商学院烟台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湛江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烟台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湛江海洋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理工大学浙江林学院安徽大学中山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汕头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重庆大学青岛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广州大学沈阳体育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带病研究所导师简介中医临床基础(100502)符林春研究员符林春,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所所长,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咨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疟疾和中药抗病毒研究。

主持或参与青蒿素类四个一类新药八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参与青蒿素类复方研究,这些药物已成为最优秀的抗疟药,广泛使用于全球疟疾的防治。

参与脑型疟的救治研究,使脑型疟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正参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主持和参与各级政府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曾获“全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奖”,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

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2名。

陈沛泉研究员陈沛泉,男,广东省罗定市人,1949年9月出生。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热带病)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学会会员,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

陈沛泉研究员从事病原生物学和中医药防治热带病的教学与研究30多年,参与青蒿素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团结协作,发现了青蒿素类药的杀虫速度要比国际上常用的甲氟喹、奎宁、氯喹等快得多; 适当延迟长疗程,治愈率可达90%以上; 用于脑型疟救治,死亡率低于10%;海南南部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的抗性曾经相当严重;甲氟喹、氯喹、哌喹、奎宁等对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无效,在首剂给药后3-4周还可感染蚊媒,而青素类药首次给药后14天即可阻断恶性疟传播;目前海南恶性疟对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是敏感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有望成为WHO一线抗疟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涉足生物技术,把体内、体外试验联系起来,对药物阻断疾病传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深入的见解。

当前的研究方向是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手段对中医药防治热带病(传染病)的作用机理和实用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WHO、国家、部(省)、厅(局)级和对外合作科研项目20多项,多次以专家身份出国进行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

已经培养和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多名。

陈沛泉研究员教研作风严谨,成绩显著,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

李常青研究员李常青,男,1965年9月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导师。

学术特长: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脂肪肝的临床医疗实验研究工作。

教学科研成果:近年来先后主持2项省级课题和1项厅级课题、参加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省级课题的研究,主要开展了苦参碱靶向制剂抗乙型肝炎病毒和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证实苦参碱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苦参碱的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效果,并可减少用药剂量,降低其毒性作用。

完成了包括叶下珠复方在内的多个中药复方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肝损伤和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和药效学研究工作。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参加编写论著1部。

招收研究人员人数:已毕业两名,在读三名。

对外学术交流情况:06、07年先后应邀出席台湾参加海峡两岸肝病治疗学术研讨会。

曾庆平研究员曾庆平,男,湖南常德人,1961年4月出生。

理学硕士、工学博士,研究员。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广东省热带病学会会员,受聘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生物医药评审专家库专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局部重建及青蒿素前体的生物转化、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合成代谢基因敲除的研究、DNA疫苗联用转基因中草药防治艾滋病的研究、转人α-干扰素基因苦瓜的抗病毒实验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面向高产青蒿素的代谢途径工程育种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鲨烯合酶基因敲除与转基因青蒿素高产植株的培育、中药复方配合DNA疫苗防治猴艾滋病的研究)、省科技计划项目(转基因青蒿氧化胁迫诱导及青蒿素前体大规模转化)、省教育厅项目(集成化艾滋病、乙型肝炎和STD基因诊断用反义探针微球的研制)及多项横向合作项目(高效低价疟疾检测试剂盒的研制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4本。

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工作,并参访了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德国Max-Plank研究所、荷兰雷登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等著名学府及科研院所。

曾获邀参加美国著名的Gordon科学会议(GRC)的植物代谢工程专题研讨会,并进行论文展示及开展学术交流,还与欧美多所大学及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自1980年以来,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包括SCI论文),并在GenBank发布基因序列50余条,主编专著《植物生物反应器》(2008,化学工业出版社)、《遗传修饰植物》(2006,科学出版社)、《生物医药前沿技术》(2004,人民卫生出版社)、《人类艾滋病》(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参编专著《植物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1990,湖南科技出版社)。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奖8项。

现专业技术领域为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生物工程(转基因中青蒿及青蒿素合成的微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分子中药学(青蒿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物组学及其网络调控),并从事重大传染病(疟疾、AIDS、SARS、STD等)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盒的开发。

目前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包括青蒿紫穗槐二烯合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青蒿素前体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在青蒿无细胞提取液中的生物转化、青蒿CYP基因在酵母内膜上的表达及膜结合型CYP催化青蒿素前体的转变、酵母SS基因克隆及农杆菌介导的反义SS基因转移;青蒿鲨烯合酶反义基因转化培育青蒿素高产植株的研究、基于锚定RT-PCR的青蒿EST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青蒿cDNA文库构建与CYP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的发育调节模式研究、青蒿ADS基因启动子低温诱导结合转录因子的分离与鉴定、青蒿素生物合成调控及其人工干预、环境胁迫诱导的青蒿素合成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单线态氧介导青蒿酸转变成青蒿素的体内外途径、基于PfLDH靶点的中药抗疟成分高通量筛选与生物鉴定等。

袁冬生研究员袁冬生,男,江西乐安县人,1964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广州市科技评审专家。

现主要从事中医药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以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长期坚持消化内科、肝炎专科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临床经验。

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

参编《中医临床基础》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编《中医学基础》教材(科学出版社)。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4名。

杨瑞仪副研究员杨瑞仪,女,广东大埔县人,1972年5月出生,1998年暨南大学免疫遗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会员。

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

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著作3部。

现专业技术领域为医药生物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工程(包括转基因中药、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代谢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基因工程研究等)及中药对肿瘤的免疫调控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张奉学研究员张奉学研究员,安徽省人,1962年出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

热带医学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是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学者”。

《生物技术通讯》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1985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并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8月起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职博士。

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选派在日本长崎大学分子免疫遗传学系进修。

2005年6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获得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优秀研究生奖”。

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的体内外活性研究开发与评价。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2项,主持广州市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1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SCI收录4篇。

参编学术专著两部。

负责核苷类抗乙型肝炎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的药效学评价并于2003年7月获临床批文。

另外,负责三个中药新药的主要药效学评价并已经通过省级鉴定。

申请专利3项。

近年主要在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领域和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的Dr. Mark Feitelson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陈纪军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徐敏博士等建立了稳定的研究伙伴关系,并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中心李刚教授在内啡肽类物质对SIV感染导致引起宿主细胞凋亡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

开设并主讲《病毒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一门,每学年30学时,教学效果良好。

并编写研究生用教材一部。

已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并具体负责指导4名博士生学位论文实验。

指导七年制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得2003年省级二等奖。

中药学(1008)胡英杰研究员胡英杰研究员,男,1962年生,祖籍湖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硕士);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

1988年起在西南林学院任教植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课程,并从事多项国家级、部省级项目植物化学方面的研究;1996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药物活性中草药研究。

研究领域涉及创新中药新药研发和中草药化学成分结构与药物活性研究,特别是治疗艾滋病中药与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