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呼吸内科)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评分标准(征求意见稿)
一、本标准分五个部分,实行量化千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5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7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6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应当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专科所在医院应当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病房应当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数量达到治疗出院患者总数的2%。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包括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
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河南省人民医院编著(2012年修订版)前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组织编写的指导和规范全院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医学学术专著。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级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条例》的实施又为《规范》赋予了新的内容。
《规范》的编写和出版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益官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规范》内容丰富,涵盖了临床各个学科,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遵循。
《规范》按学科以分册的形式编写。
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编辑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马保根蔡聚雨常务副主任委员:翟保平王丽娅邵凤民陈传亮田海峰刘广芝任武副主任委员:高传玉薛焕洲王丽霞李振鲁张菊新祝磊楚英杰史大鹏秦玉花耿建华编委:步星耀柴昌陈明耀陈卓昌程兆云丁德刚董长宪董仰增范晓玲冯德广高丽高天慧高延征高永举葛英辉韩雄胡亚梅贾武林贾秀改孔令飞雷平冲李德宇李航生李华李六一李全忠李天晓李炜李修岭李轶廖世秀刘涛刘中华罗建平雒建超马建军马利军马松马希涛孟凡民彭利伟钱宝延秦秉玉秦望森庆惠玲尚佳史锡文孙长义孙琳孙培春王斌王光公王广科王浩王留义3王明云王山岭王书勤王旺河王永功王永乾王玉萍王跃伟王志立魏利文世林吴继珍夏令杰徐金义徐军徐予杨光煜杨明杨玉秀尤伟于静袁慧娟袁建军翟水亭翟亚萍张超张翠莲张宏伟张佳栋张嘉莹张杰文张黎张罗献张伟张学东张茵张豫华张正文赵朝霞赵红卫赵素珍赵志刚郑稼周云朱良付朱清朱绍成朱尊民(按姓氏拼音排序)编委会办公室:医务处主任:刘广芝(兼)副主任: 杨修义赵琳李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编辑委员会名单主编:马利军副主编:张罗献吴纪珍王凯编委:李玉光陈献亮马芸赵丽敏齐咏程剑剑况红艳刘红梅张晓宇刘豹张文平孙贝贝忽新刚李静静曹帆黄泰博尚俊依郭亚丽田翠杰杨会珍刘智达王学林轩伟霞5目录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8)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3)第三章.慢性阻塞性肺病 (16)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16)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8)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43)第六章.支气管哮喘 (48)第七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63)第八章.肺炎 (66)第一节社区获得性肺炎 (66)第二节医院获得性肺炎 (78)第九章.肺真菌病 (117)第一节肺曲霉病 (120)第二节肺隐球菌病 (123)第三节支气管-肺念珠菌病 (126)第四节肺毛霉病 (128)第五节肺孢子菌肺炎 (129)第六节组织胞浆菌病 (132)第七节肺放线菌病 (134)第十章.肺脓肿 (136)第十一章.肺结核 (140)第十二章.肺寄生虫病 (151)第一节肺包虫病 (151)第二节肺吸虫病 (153)第三节肺血吸虫病 (157)第四节肺阿米巴病 (161)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166)第十四章.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70)第十五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80)第十六章.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199)第一节特发性肺纤维化 (199)第二节其他亚型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203)第十七章.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一节急性/亚急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二节慢性过敏性肺泡炎 (207)第十八章.结节病 (210)第十九章.韦格纳肉芽肿病 (214)第二十章.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220)第一节吕弗勒综合征 (220)第二节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22)第三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223)第二十一章.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226)第二十二章.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29)第二十三章.肺泡蛋白沉积症 (233)第二十四章.肺血栓栓塞症 (238)第二十五章.胸腔积液 (255)第一节结核性胸膜炎 (255)第二节恶性胸腔积液 (259)第三节其他类型胸腔积液 (260)第二十六章.胸膜间皮瘤 (261)第二十七章.自发性气胸 (264)第二十八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69)第二十九章.肺不张 (277)第三十章.咯血 (281)第三十一章.放射性肺炎 (288)7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通知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8.10•【字号】闽卫医政函〔2020〕394号•【施行日期】2020.08.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的通知闽卫医政函〔2020〕394号各设区市卫健委、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省立医院、省级机关医院、省老年医院、省立金山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疾病负担,均位居全省各系统疾病的前列,防治形势严峻。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暴露出我省呼吸学科体系建设不健全,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相关医疗设备配置不足,缺乏擅长重症和危重症处理的专科医师等问题,基层医院在呼吸系统防治专业能力不足尤为凸显,我省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提升我省各级医疗机构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我省呼吸学科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现就加强我省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全省二、三级公立医院开展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落实《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争取到2020年底,全省60%的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达到《指南》相应的基本标准要求;到2021年,全省所有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呼吸学科建设达到《指南》相应级别医院的基本标准要求;到2022年,每个设区市至少有一所三级综合医院呼吸学科达到《指南》的推荐标准要求。
二、工作内容(一)提升二级以上医院呼吸学科建设水平。
全省二、三级公立医院对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从专科设置、专业组建设、专科设备、人才培养、诊疗技术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呼吸学科建设,提升呼吸学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疾病、疑难危重症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防诊治能力。
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河南省人民医院编著(2012年修订版)前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组织编写的指导和规范全院临床医务人员诊断治疗行为的医学学术专著。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医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级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势在必行;而《医疗事故条例》的实施又为《规范》赋予了新的内容。
《规范》的编写和出版旨在对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使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使医务人员的临床医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此举,将有利于提高我院广大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利益官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规范》内容丰富,涵盖了临床各个学科,以科学性、权威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主旨,供我院各级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遵循。
《规范》按学科以分册的形式编写。
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3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编辑委员会名单主任委员:马保根蔡聚雨常务副主任委员:翟保平王丽娅邵凤民陈传亮田海峰刘广芝任武副主任委员:高传玉薛焕洲王丽霞李振鲁张菊新祝磊楚英杰史大鹏秦玉花耿建华编委:步星耀柴昌陈明耀陈卓昌程兆云丁德刚董长宪董仰增范晓玲冯德广高丽高天慧高延征高永举葛英辉韩雄胡亚梅贾武林贾秀改孔令飞雷平冲李德宇李航生李华李六一李全忠李天晓李炜李修岭李轶廖世秀刘涛刘中华罗建平雒建超马建军马利军马松马希涛孟凡民彭利伟钱宝延秦秉玉秦望森庆惠玲尚佳史锡文孙长义孙琳孙培春王斌王光公王广科王浩王留义3王明云王山岭王书勤王旺河王永功王永乾王玉萍王跃伟王志立魏利文世林吴继珍夏令杰徐金义徐军徐予杨光煜杨明杨玉秀尤伟于静袁慧娟袁建军翟水亭翟亚萍张超张翠莲张宏伟张佳栋张嘉莹张杰文张黎张罗献张伟张学东张茵张豫华张正文赵朝霞赵红卫赵素珍赵志刚郑稼周云朱良付朱清朱绍成朱尊民(按姓氏拼音排序)编委会办公室:医务处主任:刘广芝(兼)副主任: 杨修义赵琳李健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册)编辑委员会名单主编:马利军副主编:张罗献吴纪珍王凯编委:李玉光陈献亮马芸赵丽敏齐咏程剑剑况红艳刘红梅张晓宇刘豹张文平孙贝贝忽新刚李静静曹帆黄泰博尚俊依郭亚丽田翠杰杨会珍刘智达王学林轩伟霞5目录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8)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3)第三章.慢性阻塞性肺病 (16)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 (16)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8)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43)第六章.支气管哮喘 (48)第七章.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63)第八章.肺炎 (66)第一节社区获得性肺炎 (66)第二节医院获得性肺炎 (78)第九章.肺真菌病 (117)第一节肺曲霉病 (120)第二节肺隐球菌病 (123)第三节支气管-肺念珠菌病 (126)第四节肺毛霉病 (128)第五节肺孢子菌肺炎 (129)第六节组织胞浆菌病 (132)第七节肺放线菌病 (134)第十章.肺脓肿 (136)第十一章.肺结核 (140)第十二章.肺寄生虫病 (151)第一节肺包虫病 (151)第二节肺吸虫病 (153)第三节肺血吸虫病 (157)第四节肺阿米巴病 (161)第十三章.呼吸衰竭 (166)第十四章.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70)第十五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80)第十六章.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199)第一节特发性肺纤维化 (199)第二节其他亚型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203)第十七章.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一节急性/亚急性过敏性肺泡炎 (205)第二节慢性过敏性肺泡炎 (207)第十八章.结节病 (210)第十九章.韦格纳肉芽肿病 (214)第二十章.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 (220)第一节吕弗勒综合征 (220)第二节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22)第三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223)第二十一章.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226)第二十二章.过敏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29)第二十三章.肺泡蛋白沉积症 (233)第二十四章.肺血栓栓塞症 (238)第二十五章.胸腔积液 (255)第一节结核性胸膜炎 (255)第二节恶性胸腔积液 (259)第三节其他类型胸腔积液 (260)第二十六章.胸膜间皮瘤 (261)第二十七章.自发性气胸 (264)第二十八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269)第二十九章.肺不张 (277)第三十章.咯血 (281)第三十一章.放射性肺炎 (288)7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20年版)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20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20年版)目录1.基本设置1.1 门诊设置在呼吸学科门诊中,应设置专业的呼吸内科门诊和呼吸功能室。
呼吸内科门诊应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包括呼吸内科医生、呼吸内科护士、呼吸内科技师等。
呼吸功能室应具备完备的呼吸功能检查设备,包括肺功能仪、动脉血气分析仪、睡眠呼吸监测仪等。
1.2 床位规模呼吸学科应设有病房,床位数量应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呼吸疾病的患病率而定。
床位应配备有专业的呼吸内科医生和呼吸内科护士,以及专业的呼吸内科技师。
1.3 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设置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应设在呼吸学科内,配备有完备的呼吸功能检查设备,包括肺功能仪、动脉血气分析仪、睡眠呼吸监测仪等。
同时,应有专业的技师和医生进行检查和解读结果。
1.4 呼吸重症监护室呼吸重症监护室应设在呼吸学科内,配备有专业的呼吸内科医生和呼吸内科护士,以及先进的呼吸机等设备。
同时,应有专业的技师和医生进行监护和治疗。
1.5 医疗设备呼吸学科应配备有完备的呼吸相关医疗设备,包括呼吸机、氧疗设备、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等。
同时,应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1.6 人力资源呼吸学科应配备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包括呼吸内科医生、呼吸内科护士、呼吸内科技师等。
同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1.7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呼吸学科应实行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与其他学科进行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和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应定期召开学科会议,提高学科内医护人员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1.开展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建设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们在过去一年中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建立联合诊疗、共享医疗资源等方式,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2.工作负荷、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说课材料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综合医院)

1基本设置三级综合医院是跨县(区)、市、省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全面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服务等功能的医疗机构。
应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基本设置,包括床位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以及结构合理的卫生技术人员,以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1.1床位规模1.1.1外科床位数占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比例≥30%。
1.1.2重症医学科(含所有专业ICU)的床位数占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比例2%~8%。
1.2诊疗科目1.2.1一级诊疗科目必设一级诊疗科目:预防保健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肤科、精神科、传染科、肿瘤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
可选一级诊疗科目:小儿外科。
1.2.2二级诊疗科目1.2.2.1内科必设二级诊疗科目: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科、内分泌科。
可选二级诊疗科目:免疫学科、老年病科、变态反应科。
1.2.2.2外科必设二级诊疗科目: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
可选二级诊疗科目:心脏大血管外科、整形外科、烧伤科。
1.2.2.3妇产科必设二级诊疗科目:妇科、产科。
可选二级诊疗科目:计划生育科、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优生学科。
1.2.2.4儿科必设二级诊疗科目:新生儿科可选二级诊疗科目:小儿传染病科、小儿消化科、小儿呼吸科、小儿心脏病科、小儿肾病科、小儿血液科、小儿神经病科、小儿内分泌科、小儿遗传科、小儿免疫科。
1.2.2.5医学检验科必设二级科目: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
1.2.2.6医学影像科必设二级科目:X线诊断专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专业、磁共振(MRI)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放射治疗专业。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2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一、背景
呼吸学科是内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诊断和治疗各种呼吸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新型感染性疾病的出现,对呼吸学科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2024年,中国卫生部发布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医疗机构开展呼吸学科的临床服务。
二、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1、临床服务
(1)设置合理的服务项目。
根据本地区和市民的特点,结合临床需要,医疗机构应设置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常规检查和治疗项目。
(2)构建合理的呼吸学科实体团队。
应根据医疗机构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由专业的呼吸学科医生,护士和技师组成的基础实体团队。
同时,完善护士、技师培训体系,增强其专业水平。
2、设备设施
(1)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
医疗机构应定期审查和评估其现有设备设施,以确保设备是安全可靠,有效可用的,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2)购置合适的新设备,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

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申请认定机构须知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2019年1月目录项目介绍 (03)项目设置 (06)申请认定单位工作流程图 (08)实地认定流程 (10)申报单位须知 (11)附: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规范 (12)项目介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基层医疗机构面向最广大的呼吸疾病患者人群和高危人群,承担着常见呼吸疾病的首诊、筛查、治疗和转诊任务,负责慢性呼吸疾病的康复治疗和长期管理,承担着呼吸疾病的一二三级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职责。
基层医疗机构(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呼吸疾病防诊治体系及能力建设规范的核心内容包括医疗防诊治能力,人力资源和疾病管理。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存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项目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的建设情况设立优秀和合格两个级别的标准。
基层医疗机构(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必须具备肺功能检查设备,基本慢性呼吸疾病治疗药物以及有呼吸疾病防治专长的全科医生,并建立呼吸疾病规范化防诊治体系。
具体如下:(一)呼吸疾病诊疗设施1.呼吸疾病诊治设备基层医疗机构应具备肺功能检测仪、雾化吸入装置、经皮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血细胞分析仪、X线机、氧疗等设备。
2. 呼吸疾病治疗药物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呼吸道常见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药物:短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长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吸入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制剂、雾化吸入激素、雾化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止咳化痰药、口服及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抗菌药物、中医药。
3.房屋场地设置基层医疗机构应拥有相对独立、安静的肺功能检查区域,配备有肺功能测定设备,有肺功能操作专长的护士/技术员。
基层医疗机构还应具备雾化吸入室(雾化区域),有吸入装置指导/雾化吸入治疗专长的护士/技术人员。
三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标准(2020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评定标准(2020年版)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促进了呼吸学科发展、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这也同样适用于卫生和呼吸疾病防治事业:呼吸疾病负担的增加、防治措施相对不足、呼吸病患者健康的紧迫需要和呼吸学科发展不平衡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由于我国长期没有建立起来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制度,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学科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导致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称PCCM科)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不规范的问题。
因此,也导致在不同医院或地区呼吸病的诊治和处理不统一和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分级诊疗的突施。
推动我国呼吸学科发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呼吸疾病负担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需要重视和解决下述几个问题:一是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做好内科住院医师、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构建素质优良的学科队伍;二是通过呼吸专科联合体建设,从医疗(包括会诊和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医疗质控)、教育培训、临床研究三个方面整合资源,构建体系,提高临床诊治的能力,推动学科发展;三是需要推进科室的规范化建设,从建制、设施、人员、业务能力、管理等方面设立学科建设标准,为医疗业务开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最新整理)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案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
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
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
2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2021年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呼吸专业分册

2021年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呼吸专业分册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呼吸专业作为医疗领域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1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呼吸系统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同时,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提升呼吸专业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对2021年呼吸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将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概况、医疗服务需求及资源供给情况、质量安全现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等方面内容,为进一步优化呼吸专业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1.3 文章结构本报告将按以下内容结构展开:首先,我们将在第2部分介绍呼吸专业医疗服务的概况,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的简介、医疗服务需求分析以及医疗资源供给情况。
接着,在第3部分中将对呼吸专业的质量安全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医疗事故统计、质量评估标准与体系建设以及安全管理模式探讨。
在第4部分,我们将探讨2021年呼吸专业医疗服务改进措施与成效评估,涉及政策法规变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方式分享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
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2021年呼吸专业医疗服务现状和问题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应对策略。
通过本篇文章的撰写与发布,我们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呼吸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2. 呼吸专业医疗服务概况:2.1 呼吸系统疾病简介呼吸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向身体供应氧气,并排出废弃物二氧化碳。
在日常生活中,呼吸系统可能会遭受多种疾病的影响,其中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以及肺部感染等。
这些呼吸系统的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呼吸病学临床诊疗指南(修改版)

第一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是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患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
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多数为散发性,但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且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一个人一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体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更易罹患。
本病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后痊愈。
2.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性感冒病毒引起。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一、引言
呼吸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是一种可以帮助呼吸科医生提高和维持最佳
临床表现能力的指南。
该指南旨在介绍呼吸科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临床技能,以及如何使用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二、呼吸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1、诊断性能力
a)分析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口头或书面医疗史,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
和初步诊断。
b)汇总所有患者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结果,以便有效地诊断和处理呼
吸系统疾病。
c)使用定性和定量的诊断技术,如胸部X线片、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
析等,进行精确的诊断。
2、治疗技能
a)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结果,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或惯性治疗,以
减轻患者的症状。
c)根据患者的需求,计划并实施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d)使用经典的呼吸科的技术,如气管切开术、气管镜检查和肺移植术等,以便有效地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三、结论
呼吸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旨在提高呼吸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XX〕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案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
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
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
2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医院配置有重症监护室(ICU),能够开展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
(2)推荐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并已形成相应的亚专科学组。
医院设置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或者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具有较高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能力。
1。
3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设置1。
3。
1肺功能室三级医院呼吸专科应当设置肺功能室。
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
应当开展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支气管舒张实验、气道阻力测定等。
(2)推荐标准。
可开展呼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支气管激发实验、心肺运动实验、呼吸驱动测定等。
1。
3。
2呼吸内镜室及其它呼吸介入诊疗室三级医院呼吸专科应当设置呼吸内镜室。
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
应当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经支气管活检(TBB)、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气道异物钳取术、床旁支气管镜应用于危重病人的诊治等。
(2)推荐标准。
可开展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支气管腔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支气管腔内超声及导引鞘引导下经支气管肺活检(EBUS-GS-TBLB)、外周病灶径向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肺活检、支气管腔内冷冻活检(EBCB)、经支气管冷冻肺活检(TBCB)等。
支气管镜下气道良恶性狭窄相关诊疗技术,如气管/支气管内支架置入、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氩等离子体凝固(APC)、电烧灼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气管/支气管内球囊扩张术、哮喘的支气管热成形术、慢阻肺的内科肺减容术、全肺灌洗术、内科胸腔镜等。
1。
3。
3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呼吸专科可设置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配置睡眠呼吸监测仪和无创呼吸机,可以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可配置标准多导睡眠监测设备或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设备、无创呼吸机,能开展睡眠呼吸疾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
(2)有条件的单位可配置实时视频监测和记录设备,开展全夜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PETCO2)、经皮二氧化碳监测(tcPCO2)、膈肌肌电监测,进行日间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MSLT)和醒觉维持实验(MWT),压力滴定,配备多种形式的无创通气呼吸机包括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和平均容量保证压力支持(AVAPS/iVAPS)呼吸机。
1。
4呼吸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呼吸科应当具备呼吸系统急危重病例救治能力。
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独立设置呼吸重症监护室,提供呼吸衰竭等呼吸急危重症的医疗服务。
1。
5医疗设备(1)基本标准。
与三级医院服务功能相匹配,能够满足临床诊治疑难重症及开展医疗技术等服务需求。
包括肺功能仪、呼吸内镜、床旁心电监护仪、血气分析仪、除颤仪、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无创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2)推荐标准。
有条件的可配备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液净化(CRRT)等。
1。
6人力资源(1)卫生技术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1。
03:1。
(2)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0。
3:1。
(3)护理岗位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0。
4:1。
(4)护理岗位人员与医师之比≥1。
6:1。
(5)具有专职从事肺功能、呼吸内镜和呼吸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1。
7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模式建立完善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加强与胸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临床药学等协作,为患者提供整合型诊疗服务。
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下级医疗机构提供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方便患者就近就医。
1。
8开展医联体建设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加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建设,通过组建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下级医疗机构呼吸科协作,为下级医疗机构及其他专科医院设置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双向转诊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
2。
运行绩效运行绩效反映医疗机构的工作运行能力与管理水平,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工作负荷、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
2。
1工作负荷(1)年出院人次≥1200人次。
(2)出院患者中,疑难危重症患者占比≥30%。
2。
2工作效率(1)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1—15日。
(2)年床位使用率93%—97%。
(3)MICU/RICU年床位使用率75%—90%。
2。
3服务质量(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10。
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30%,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50%,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80%。
(3)呼吸慢病患者(含向下转诊患者)随访率≥50%。
(4)年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
(5)住院患者出院30天非计划再住院率。
(6)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说明:(4)—(6)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导出指标进行测算,各医院对应指标不得低于本区域(以省为单位)同级别医疗机构平均水平。
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以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ICD-10编码前4位比较计算,要求不低于本区域(以省为单位)平均水平。
3。
临床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呼吸学科疑难危重症和关键技术中涉及到的检验、影像、病理及药学等内容,应当由医院统一设置的医技科室提供。
可以提供的疑难危重症和关键技术能力,是指包含但不限于列表中的疑难危重症及关键技术能力,提供的数量越多,表明医疗能力越高。
应当按照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加强关键医疗技术的管理。
3。
1疾病诊疗(1)基本标准。
应当具备诊治以下症状或疾病的医疗能力:慢性咳嗽、咯血、肺结节和肿块、烟草依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及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肺结核、肺部寄生虫病、肺部真菌病、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肺血栓栓塞症、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性肿瘤、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病、肺血管炎、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肺部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
(2)推荐标准。
建议具备诊治以下疾病的医疗能力:肺动脉高压、气管支气管等大气道肿瘤、纵隔肿瘤、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非结核分枝杆菌病、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症、IgG4相关性疾病、肺泡蛋白沉着症、嗜酸性肉芽肿和嗜酸性综合征、肺泡微石症、支气管和肺淀粉样变、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3。
2疑难重症诊治(1)基本标准。
应当具备诊治以下疑难危重症的医疗能力:疾病名称诊断手段主要治疗方法肺炎胸部CT、血气分析、病原体检测抗感染治疗、氧疗、机械通气、多系统功能支持慢阻肺急性加重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氧疗、药物、雾化治疗、机械通气哮喘急性发作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氧疗、药物、雾化治疗、必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超声药物、机械通气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胸部HRCT、肺功能、肺组织病理抗纤维化、氧疗、康复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胸部HRCT、肺组织病理激素肺血管炎化验(ANCA)、胸部CT、组织病理激素、免疫抑制剂弥漫性肺泡出血胸部CT、支气管肺泡灌洗氧疗、机械通气、激素/免疫抑制剂、丙种球蛋白、血浆置换张力性气胸胸片或胸部CT 胸腔置管引流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肾、心等功能药物、脏器支持治疗(2)推荐标准。
建议具备诊治以下疾病的医疗能力:疾病名称诊断手段主要治疗方法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E、曲霉特异性IgE、胸部CT激素、抗曲霉菌治疗疾病名称诊断手段主要治疗方法气道狭窄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心脏超声、胸部X片、肺血管CT、右心导管、急性血管反应实验药物高危肺栓塞(溶栓禁忌)肺血管CT、心脏超声、心肌标志物、肺动脉造影导管下碎栓肺血管炎化验(包括ANCA)、胸部CT、组织病理激素、免疫抑制剂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胸部HRCT、鼻窦CT、肺功能检查、血清冷凝实验、肺组织病理药物等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胸部HRCT、肺功能、支气管镜检查、肺组织病理基于检查结果与诊断,必要时呼吸支持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胸部HRCT、肺组织病理药物肺朗格汉组织细胞增生症胸部HRCT、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肺组织病理戒烟、酌情激素、免疫抑制剂肺泡蛋白沉积症胸部HRCT、支气管肺泡灌洗、肺功能检查、肺组织病理全肺灌洗、GM-CSF治疗3。
3关键医疗技术(1)基本标准。
应当具备以下关键医疗技术能力:关键医疗技术主要应用范围病原学诊断肺炎和其他呼吸系统感染、脓胸、肺部病灶鉴别诊断等肺功能检查任何需要呼吸功能评估的情况,包括诊断、治疗疗效评价等机械通气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呼吸综合征、心力衰竭等支气管镜检查术气道、肺、纵隔病变等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气道异物胸腔引流气胸、血胸、脓胸、胸腔手术后引流经皮穿刺肺活检术肺实质病变多导睡眠图睡眠呼吸疾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休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肺栓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雾化治疗呼吸道肺疾病吸入治疗呼吸道肺疾病肺康复急慢性呼吸道肺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推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