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合集下载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酌志飞扬】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用于中医领域。

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

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理论”之论述。

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

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得以刊行。

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论之一鳞半爪。

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阳五行学说。

白沙游子曰: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中药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论,谓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把中药药物,用阴阳五行属性进行划分归类的方法,谓之“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

中医:四诊辨阴阳和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

中医:四诊辨阴阳和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

中医:四诊辨阴阳和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
一、四诊辨阴阳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景岳全书.传忠录》。

在辩证中,八纲分类是最基本的方法。

其中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具体内容,但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其它六者均隶属于阴和阳。

只有掌握了阴阳的属性,才能进行正确的辨证。

四诊辨阴阳,见下表:(表右下角遮住的四字是:迟、沉、小、涩)
二、药物的阴阳属性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在治疗方面,归纳药物属性,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作为指导用药的理论依据。

药物阴阳属性,见下表:
说明:截至本期,关于中医阴阳理论就回顾完毕了。

希望大家去前面看《黄帝内经》前言,会对中医和养生,有根本的框架认识。

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养生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养生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养生在中药学理论中,阴阳五行的观念深深扎根,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养生保健指明了方向。

理解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养生,对于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阳。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阳气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而阴气则具有宁静、凉润、抑制等功能。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

比如,在饮食方面,热性食物多属阳,寒性食物多属阴。

夏季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此时可适当食用一些寒性食物,如西瓜、绿豆等,以清热解暑;冬季寒冷,阴气较盛,宜多吃一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以温阳散寒。

在作息方面,白天属阳,夜晚属阴。

我们应该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在夜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以养阴气。

而在白天,则要适当活动,振奋阳气。

同时,阴阳还具有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没有阴,阳就无法存在;没有阳,阴也无从谈起。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当身体过度劳累,阳气消耗过多时,就可能导致阳气不足,进而出现阴寒内生的情况。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避免过度消耗某一方面,以防阴阳的转化失常。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

在人体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相生关系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以肝和心为例,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血充足可以滋养心脏,这就是木生火。

在养生中,我们可以依据相生关系进行调理。

比如,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养肝得当有助于心气的充足。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等,以调养肝脏。

相克关系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药概论-阴阳、五行

中医药概论-阴阳、五行
四气五味。四气属阳,五味属阴。 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
气,故辛甘属阳;酸味能收,苦味能泻 下,故酸苦属阴;咸味药能润下,故属 阴。
内容小结
一、概念
第2节 五行学说
五:木火土金水(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其运动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 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 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 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平旦
日中
上午:阳中之阳(阳气旺)

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 的物质和功能。
中医学的阳与阴举例
功能与物质比较:功能——阳 物质——阴
气与血比较:气——阳 血——阴
男与女比较:男——阳 女——阴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一)阴阳交感
阴阳是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而运动变化 的。
衰、进退的运动变化。 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
,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 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体现 了人体动态平衡的生理活动过程。
阴阳消长的过程,是阴阳双方对立斗 争、依存互根的必然结果。
阴损及阳
阴虚至一定程度,由于“无阴则阳 无以生”,故又可损伤体内的阳气 而导致阳虚,故称作“阴损及阳” 。

《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精校版本)

《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精校版本)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资料保存 2009-06-16 17:56 阅读84 评论0字号:大中小作者:方国强为使《辅行诀》卷中的方药,能早日按先贤陶隐居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药理”用于临床,笔者把尚未研究完成的内容提前公之于众,冀能给对《破解〈汤液经法图〉》一文感兴趣的观者一点启发吧。

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啊!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四)、味酸皆属金:(计15味)1、金中金五味子犬肺胡麻油。

2、金中木枳实石膏雄黄牡丹皮。

3、金中火豉(咸豉)皂角。

4、金中土芍药杏仁。

5、金中水薯蓣王瓜根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8味)1、水中水地黄猪肾熟地黄。

2、水中木黄芩栀子薤白韭叶柴胡麻黄知母葱白赤小豆。

3、水中火黄连栗子。

4、水中土白术。

5、水中金竹叶龙胆草木通(通草)。

二、药物阴阳五行药理扼要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之功效,总而言之:木性药(味辛)补肝,补肝者补血;火性药(味咸)补心,补心者补神;土性药(味甘)补脾,补脾者补中;金性药(味酸)补肺,补肺者补气;水性药(味苦)补肾,补肾者补精。

分而论之:(1)、木性药:有宣发之功,可补肝益肾养心泻脾抑肺。

①、木中木,补血、益精、养神、敛气、调节阴阳;温经助阳,燥湿除冷。

②、木中火,补神、养血、和中、调气、敛精;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阴阳理论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也应用于中药学中,用于归纳和总结药材的性质、功效和应用。

本文将对中药阴阳归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一、阴药与阳药相辩证应用根据中药性味归纳,药性偏寒凉的药材多属阴药,而药性偏燥热的药材多属阳药。

阴药和阳药在治疗上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

阴药多用于治疗阳盛病症,如热性病、实证等;阳药多用于治疗阴虚病症,如虚证、寒性病等。

1. 阴药的应用阴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润燥生津等功效,适用于热病、火热等阳盛病症。

例如,知母、黄连等药材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高热、炎症等病症。

2. 阳药的应用阳药有温补助阳、散寒等功效,适用于虚寒、阴冷等阴虚症状。

例如,附子、肉桂等药材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病、虚寒等病症。

二、阴药与阳药的配伍应用在中医药学中,配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不同药材的组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应用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1. 阳药配伍阴药阳药和阴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虚阳亏损、阳虚阴盛等病症。

例如,在治疗虚寒型的中风病症时,可以使用附子和人参的组合,以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达到恢复阳气的效果。

2. 阴药配伍阳药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实证病症,如高热、实热等。

例如,在治疗火热型的痈肿疮疡时,可以使用黄连和大黄的组合,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达到治疗疮疡的效果。

三、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病症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1. 阴阳失衡的危害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如果阴阳失衡严重,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严重后果。

2. 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可以通过中药的应用来实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阴药或阳药来进行治疗。

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探讨中药配伍立方的整体观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探讨中药配伍立方的整体观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探讨中药配伍立方的整体观摘要: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机体疾病的主要因素。

药各俱性味之偏、阴阳五行之属,以阴阳五行为本的药的性味配伍立方,纠正机体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亦在对病证的治疗中充分反映其整体观。

关键词:阴阳五行;性味;配伍中医的整体观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源于《周易》的哲学原理和思维方式,其中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运动模式成为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

整体观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阴阳五行运动关系、运动状态的失常,故对疾病的治疗也要相应运用阴阳五行之理、之法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动状态,经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以此确立治法,遣药组方,是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则。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药各俱性味之偏、阴阳五行之属,以性味为体,而有不同的升降浮沉、散收攻补等效。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就运用药物的性味配伍治疗疾病阴阳五行之偏盛偏衰、太过不及。

由此配伍之方在对疾病的治疗中体现其整体观。

1 阴阳理论之性昧配伍1.1阴阳交感互根互用互根互用,是机体中属阴和属阳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并在气化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方中以药物之不同阴阳属性相伍,以促进机体的这一气化运动过程。

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阴阳两虚,特为阳气阴津素亏之人,更患伤寒而设。

治以温中补虚,阴阳双补,和里缓急。

建中者,建中气也,“中者,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

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

阴阳相生中气自立。

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

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临床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临床

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如何指导临床在中药学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用药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健康的关键。

例如,就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兴奋、活动、亢进等属于阳,抑制、沉静、衰退等属于阴。

当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在中药学中,药物也有阴阳之分。

药性温热、味辛甘、具有升浮作用的药物多属阳;药性寒凉、味酸苦咸、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多属阴。

临床用药时,根据患者的阴阳盛衰情况来选择药物。

如果患者阳气虚衰,出现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就需要选用温热壮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等,以补充阳气,恢复阴阳平衡。

相反,如果患者阴虚火旺,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则应选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生地、麦冬等,以滋阴降火。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分别对应着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在中药学中,五行学说指导着药物的归经和配伍。

例如,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在治疗肝虚证时,除了直接补肝外,还可以通过补肾来达到间接补肝的目的,因为“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这就是“滋水涵木”法。

在药物配伍方面,也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

如治疗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时,采用疏肝健脾的方法,常用药物如柴胡、白芍配白术、茯苓等,体现了“抑木扶土”的原则。

以常见的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多因外感风寒之邪,导致人体阳气被遏,出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之我见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之我见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之我见方国强《辅行诀》所述之五行与五脏五味之配属,不同于《黄帝内经》等医经典籍。

观之《内经》所论,前后似有不同,大概是集众家之说,不是一家之言故耳。

其中有关五行与五脏五味配属之理论,用于临床,或有疑惑不明之处,然以《辅行诀》所述而解之,则豁然而开朗矣。

故曰,《辅行诀》之所述,能补《内经》之不足,以解医家之惑尔。

五行药物对五脏疾病的治疗,涉及到一个药物作用于脏腑的功效问题,按“二十五味药精”的药物五行互藏理论(五行药理),审视一脏患疾之病理,有外界因素(外因)所致与自病(内因)以及受其它脏腑影响(不内不外因)三个方面。

笔者以为,许多疾病是由于外因或受其它脏腑牵连而产生,但究其根本,乃该脏自体的阴阳五行不能平衡所致;自病则更是如此。

故根据阴阳五行病理、运用阴阳五行药理而进行论治,是谓阴阳五行医理,综合其说可谓之“汤液经法”——《伊尹汤液经》之组方用药、辨证论治矣。

按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药物作用于人体五脏的效率机制有二,其一为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其二为运用阴阳平衡规律。

五行生克规律效率机制,以木行为例:木行药(味辛)作用于肝,亦可作用于肾、心,还可作用于脾、肺。

作用于肝时,其功能为补(生),作用于肾时,其功能为助(生或克。

小补或轻泻),作用于心时,其功能同肾,作用于脾时,其功能为泻(克),作用于肺时,其功能同脾;还有,在用于对肝脏的补扶时,由于用量的关系,可产生不同的效果,量小则小补,量大则大补,但用量过大,则(物极必反、泰极否来)起相反的效果,由补转为泻。

阴阳平衡规律效率机制,关于一脏自体的阴阳五行平衡问题,肝病于实则木中水、木中木、木中火、木中土、木中金一行或数行亢,以木中水、木中土、木中金亢者为多;木中水、木中木亢则意味着肝阴亢(阴亢则须升阳),木中金、木中火亢则意味着肝阳亢(阳亢则须扶阴),木中土亢则意味着肝阴肝阳俱亢(则须敛阴潜阳)。

肝病于虚则木中水、木中木、木中火、木中土、木中金一行或数行衰,以木中木、木中火、木中土、木中水衰者为多;木中木、木中水衰则意味着肝阴亏(阴亏则须扶阴),木中金、木中火衰则意味着肝阳亏(阳亏则须升阳),木中土衰则意味着肝阴肝阳俱亏(则须扶阴升阳。

中医药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

中医药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

中医药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1.陰陽學中醫基本理論及陰陽學說陰陽和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概括了古人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為原始的歸納辨證法。

早在約兩千年前,陰陽學說就被引用於醫學領域,成為中國醫學的一種理論。

在我國醫學中,無論對人體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藥物治療,都運用陰陽五行學說。

為了完整地理解我國醫學的精華,有必要了解陰陽和五行學說。

一、基本概念:陰陽是代表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之兩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正反雙方的概括。

中醫用這種正反兩面的觀點來說明人體和疾病現象的屬性。

一般凡具有熱的、動的、興奮的、強壯的、明亮的、無形的、輕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長的等等特性者都屬於陽;與此相反的則屬陰。

例如人的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側屬陽,腹側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機能活動屬陽,組織結構屬陰;機能亢進屬陽,機能低下屬陰等等。

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并非絕對不變,而是相對的、變化的,要根據一定的條件來決定。

例如胸與腹相對而言,胸在上屬陽,但與背相對而言,胸又屬陰。

陰陽變化的規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陰陽的互根:陰陽既有對立性,又有統一性,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依據。

沒有陰,就不可能有陽,沒有陽,也不可能有陰,〞陰生於陽,陽生於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例如,人體各種機能活動(陽),都必須有營養物質(陰)作為基礎,沒有營養物質就無從產生機能活動;而機能活動又是化生營養物質之動力,沒有臟腑的活動,飲食就不可能變成體內的營養物質。

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始終貫徹在生命的全部過程,一旦〞陰陽難絕〞生命也就終止。

(二)陰陽的消長:陰陽並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斷地進行著〞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競爭。

例如,人體在進行機能活動時(陽長),必然要消耗一定數量的營養物質(陰消);在化生各種營養物質時(陰長),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陽消)。

陰陽既是處於不斷消長的過程,因此陰陽只有相對的、動態的平衡,而沒有絕對的、永久的平衡。

药性、实物、五脏六腑————五行

药性、实物、五脏六腑————五行

药性与五行人有人性,阿修罗有阿修罗性,畜生有畜生性,饿鬼有饿鬼性,地狱有地狱性,那么药就有药性。

性,就是它本来所具有的这种性质,这种体性。

在中国这个药性来讲,药性有相生相克,它分寒、热、温、平这四种的药性。

(1)寒性:寒性是最凉的,吃下去,多么热的病吃下去就把热给去了。

(2)热性:热性的药就治疗寒性的病;热性就是人身上发冷,不管天气多么冷,吃下去就热了,就不冷了,就好像人穿了一件皮袄一样。

(3)温性:温是温和;温性的药,它不太凉也不太热,是温和的,就是治也不寒也不热的。

那么这种药,也是和其它的药,很少相冲突。

但是你也不能因为它温和,就随便滥用;这也不可以。

(4)平性:平是平和;药性平和,就是吃了,对身体也会有一点好处,不会有什么妨碍的。

这是四种药性。

所以你若懂得药性的相生相克,就先要懂得五行性。

在中国这个“五行性”,是妙不可言的,无论什么都离不开这个五行性。

这五行性,就是法界里头的一个组织,由“金、木、水、火、土”组织成这个法界。

所以,你若懂得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你就能把什么道理都懂多一点;你若不懂五行相生相克这种道理,你就不容易懂其他的道理。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怎么叫相生呢?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相生,譬如这个木,木性就是木头的木;木性你看它这么很坚硬的,可是它能生火,你把木头用火一点,它就着起火来了,这叫木能生火。

那么火呢?是很热的东西,它能生什么?火能生土,火熄灭了,变成灰;这灰就是土。

地上有很多土,土又能生什么呢?所谓“土能生万物,万物土中生”,所以在土里头,什么什么都能生出来。

那么土能生万物,现在主要说的是土能生金,在土里头能生出金子来。

金子又能生出什么?金就能生水;金,你用一块金子在那儿,它就会反潮、反晕,这是它生水的一个道理。

你若用火一烧金子,金子就变水了。

金子变成水,这也是金能生水的一个道理。

金能生水,水这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水又能生什么呢?水能生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药(属)性论===================================================================================== =================据众多专家学者考证,五行学说早在东周(春秋、战国)、迟至西汉时已被应用于中医领域。

那么亦可如是说,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不应迟于西汉之代,因为,医与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然而,五行学说在中药领域是如何应用的,由于传世中医药书籍之无载,吾人已不得而知矣。

甚至直至当代,在各种中医药书籍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却只有《中医基础理论》之专著,而无“中药基础理论”之论述。

在现代版《中药学》中,其理论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并受中医理论指导,根本没有自主的哲学理论体系,吾中国哲学体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已被中医学所尽占矣;即便是阴阳学说,在中药药性理论中,亦是半遮半掩,也没有单独论述,自成篇章。

笔者认为,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中药历史上之缺失,加之“……前此五六十年间,最为论者所诟病,他们多认为阴阳五行是迷信的、不科学的,遂使此维护中华民族健康达三四千年之久的医药,有一蹶不振之势”(林品石、郑曼青著《中华医药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之历史因素影响下,导致对中药学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之研究,无人问津。

经1900年敦煌考古发现,时隔八十余年后,敦煌遗卷《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得以刊行。

其中有关二十五味药精之论说,使吾人有缘见到了“药物五行属性”理论之一鳞半爪。

笔者以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的重现,能使“中药基础理论”之哲学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重新形成成为可能,使之五行医理与五行药理可以完美地进行对接,并由此可重组中华医药学之基础理论——中医药之阴阳五行学说。

白沙游子曰:用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中药药物性能功效的理论,谓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把中药药物,用阴阳五行属性进行划分归类的方法,谓之“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

笔者推测,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曾在秦汉之代成为中华医药学之主流,但在使用了千余年后又逐渐被历史所遗忘。

但是否真正的完全的被历史、被中医药界所遗忘了呢?答案是明确的,没有!只不过此“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如同一丝细线,虽然仍旧贯穿在中医药(古籍)之传承中,但早已不为吾人所注意,即使有人看到此等之说,亦会如明代医药大家李时珍:“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之评论。

然李时珍之说亦道出了一个事实,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并没有真正的失传,只是已不为中医药界所认识,所理解,更不用说是去研究并加以实践,甚至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如此明确的论述下,吾人并没有能很快地理解与接受,因为该理论毕竟在中医药历史中隐默了上千年矣。

为实现“破解《汤液经法图》”之目标,笔者从传世的中医药古籍中寻找有关“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之线索,经过笔者的努力求索,在浩繁的中医药古籍中显示,果然存有一条似断非断、似连非连、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在佚失了数百年之后的宋代,由宋徽宗赵佶在《圣济经•药理篇》中重新提起:“天之所赋。

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空青法木,色青而主肝。

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

云母法金,色白而主肺。

磁石法水,色黑而主肾。

黄石脂法土,色黄而主脾。

触类长之,莫不有自然之理”。

只可惜此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由于宋徽宗被金人所俘并关押至死,宋王朝的南迁,《圣济经》的散落等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未引起中医药界的注意,未能给予深究,使已初露面貌的“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不能重显于世。

时至元代,“中药药物阴阳药(属)性理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再次提出,在其所著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有《用药发明•药性阴阳论》一篇,全书对药物进行了阴阳指归,可惜亦未能形成药物阴阳系统理论,加上其书仍按陶隐居所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之分类法对药物进行归类,致吾人不明其药物分阴阳之用意,只从实用方面进行研习,未能从理论方面去探讨。

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元代朱丹溪,亦对“中药药物五行药(属)性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撰《本草衍义补遗》,载药一百九十六种,对部分药物进行了五行分类,用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理功效。

但终未形成五行系统理论,却遭到明代李时珍之评击:“以诸药分配五行,失之牵强”,故五行药理又再次沉默。

直至清代前期,陈士铎所著《本草秘录》(《本草新编》)之编目中,对药物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分类,亦对药物进行阴阳归属。

由于其隐去土、金、木、火、水五行而故用五音对药物进行分类,使吾人不解其意,以为陈士铎只是用宫、商、角、徵、羽五字,替代一、二、三、四、五之数字进行编序。

虽然陈士铎在其所著之《本草新编•凡例十六则》中说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着述颇富,皆发明《灵》、《素》秘奥,绝不拾世音浅沈,有利于疾病匪浅,惜家贫不能灾梨,倘有救济心殷,肯损资剞劂者,铎当罄囊与之,断不少吝,以负异人之托。

”然后世医家学者,明知其书藏秘,但又不知其之秘所指为何,终未能破译也。

笔者以为,正如当代许多专家学者所考证,陈士铎之学,乃来自明末清初之著名医药家,反清志士朱衣道人傅青主(傅山)。

《本草秘录》之所秘,大概即是对中药药物按阴阳五行药理进行分类,与中医学相对应,以此阐发道藏之秘——《伊尹汤液经法》。

笔者还以为,陈士铎公开傅山所传道家医药之秘,其举动与陈抟老祖发道藏之秘而著《易龙图》,如出一辙。

如把上述内容联系并组合,则可形成如下欲隐欲显之传承脉络:陶弘景——教主道君皇帝赵佶——李东垣、朱丹溪——傅青主——陈士铎,他们所论述的各为:药物阴阳五行五味论——阴阳五行药理——阴阳药理、五行药理——阴阳五行药理论。

如此看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千百年来一直隐藏于道家,由丹道医药所承传。

笔者推测,作为中华本土之道家人物傅山,当他意识到传统医药在临床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疗效时,去除医生个人的技术水平因素,从医理药理上而论(在当时)已有失偏颇,只有把隐藏于道教内之医药术公之于世,或可有效地改观现状。

但由于受河南武安五汲镇反清复明事件之牵连,只能把此举交付于陈士铎,故有陈士铎:“铎晚年逢异人于燕市,传书甚多”之言耳。

白沙游子以为,若对傅青主、陈士铎二位先贤所留下的医药书籍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或可从中发现汤液经法——中医药学之组方用药法则。

从以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由张大昌先生所捐献而刊行的梁•陶弘景所著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乃为敦煌遗卷真品(但其中不乏张大昌先生修复与改动的部分)。

而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分类法,从陈士铎所著之《本草秘录》(《本草新编》)可知,至今仍有书籍传世(不包括《辅行诀》)。

笔者认为,由于“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之隐传,导致中医理论与中药理论的分离,医有五行而药无五行,使两者不能交融贯通。

此问题虽在北宋时已为许多医家所意识到,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由宋徽宗赵佶署名颁行《圣济经》和《圣济总录》),但由于一般医家都注重于临床,而没有从理论(根本)上去进行探讨,故失之交臂。

其后,由李东垣、朱丹溪、陈士铎等人著书而立本草说,仍没有在当时的医药界引起重视,又数次错失机会。

倘若《辅行诀》不能刊行,则“中药药物五行属(药)性”理论将会一直沉默下去矣。

以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属)性理论,对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按其固有的质性进行分类指归。

药态之寒、热、温、凉四气辨:寒与热,温与凉,各成一对矛盾体,即阴阳对持也,故四气归阴阳理论;亦可按五行水寒火热,木温金凉论之,惜之缺土,故有医家补入土平气之态。

药味之辛、咸、甘、酸、苦五味辨:木味辛,火味咸,土味甘,金味酸,水味苦,五味归五行。

药势之升、降、浮、沉四趋辨:升与降,浮与沉,亦是二对矛盾体,故升降浮沉亦归阴阳。

也可按火升水降,木浮金沉而论,然五行亦缺土,故也有医家增入土平之静势。

药物归经辨:药物归经以十二(四)经为基础,可说是已跳出五行外,但仍在阴阳中。

药物毒性辨:药物之偏性即是毒性。

何以言?答曰:是药三分毒,伤风用人参可致人命。

故传统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可统一归属至阴阳五行药理中。

但阴阳五行药理绝不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之简单组合,而是它们之综合,因为阴阳五行药理蕴涵了阴阳五行学说之哲理,即阴阳互含,五行互含,阴阳与五行互含;五行生、克、制、化、相乘、相侮、相及等规律。

故阴阳五行药理可改变传统药性理论之一药多性,气味分述等错综复杂之状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药乃医之器,故医欲立其方,必先知其药,有是病用是药,故亦可如是曰:此乃删繁就简之举,对症下药之谓也。

中药药物阴阳五行药理分析总结:木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肝)血,木中木补肝血,木中金补肝气,木中土补肝之阴阳,木中火补肝神,木中水补肝精;金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肺)气,金中金补肺气,金中木补肺血,金中土补肺之阴阳,金中火补肺神,金中水补肺精;土性之药治(阴阳相济,补脾)阴阳,土中土补脾之阴阳,土中木补脾血,土中金补脾气,土中火补脾神,土中水补脾精;火性之药治(阳中之阴,补心)神,火中火补心神,火中木补心血,火中金补心气,火中土补心之阴阳,火中水补心精;水性之药治(阴中之阳,补肾)精,水中水补肾精,水中木补肾血,水中金补肾气,水中土补肾之阴阳,水中火补肾神。

白沙游子认为,由于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可按其数理关系细化为阴阳数——0、1,与五行数——1、2、3、4、5、6、7、8、9、10(实际上可简化为5、6、7、8、9)。

阴阳与五行两组数列之组合,可以“61”表示阳水,“60”表示阴水(其它四行同此)之方式进行书写、数释、理解与使用。

故药物之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乃是中医药学诊治术临床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模式之理论总结,亦是中医药学理论可进行诊治实践检验之操作方法。

数与理之对应,病与证之对应,诊与治之对应,医与药之对应,古与今之对应,为古为今用,为传统医药学之现代化架立一座理论桥梁,建起一条实践通道。

无闻居士曰,如在理论上仅凭如今只有中医学之阴阳五行学说,而无中药学之阴阳五行学说,则无论如何都无法实现上述之设想与目标。

以上之论述,谨作引玉之砖,热切期望同志者,能在“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特别是在“中药学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方面进行探讨与探索,去芜存真而完善之。

并期望能形成新的、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为《桐君采药录》药物之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伊尹汤液经》方药之组方用药法则之再现,为“桐伊”医药学派的重新形成,为普遍提高吾国中医临床诊治疗效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