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

合集下载

真菌感染的诊断分层和治疗策略

真菌感染的诊断分层和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诊断分层标准的治疗策略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IFD 未确定IFD 影像学: 非特异性表现
G/GM/PCR阳性 非无菌标检菌或 培养本阳性 粒缺伴发热 广谱抗生素无效 无其他均无依据 无任何依据
粒缺伴发热
无发热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1、致密边界清晰伴或 不伴晕征 2、空气新月征 3、空洞
病理或 无菌标 本培养 阳性
病理或 无菌标 本培养 阳性
G/GM+ 非无菌标 检菌或培 养本阳性
阴性
目标治疗诊断驱动治疗Fra bibliotek经验性治疗
预防治疗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8):710-711.
G/GM+ 非无菌标 检菌或培 养本阳性
阴性
目标治疗
诊断驱动治疗
经验性治疗
预防治疗
胡炯.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8):710-711.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及晕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及晕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结节、晕征、新月征)
曲霉菌影像特征性表现 (空洞)
非特异性表现(沿气管支气管浸润)
针对不同诊断分层标准的治疗策略
确诊 临床诊断 拟诊IFD 未确定IFD 影像学: 非特异性表现
G/GM/PCR阳性 非无菌标检菌或 培养本阳性 粒缺伴发热 广谱抗生素无效 无其他均无依据 无任何依据
粒缺伴发热
无发热
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1、致密边界清晰伴或 不伴晕征 2、空气新月征 3、空洞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诊断标准
2、抗体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抗 体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但需要时间较长,且无法区分既往感染和现 行感染。
诊断标准
3、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以确定感染部位、范 围及严重程度。影像学检查对于肺感染、尿路感染等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早 期感染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
3、联合治疗
(3)监测不良反应:联合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各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 整用药方案。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患者男性,6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气促入院。肺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 节影和斑片状影,诊断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选用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肺部病变明 显吸收。但治疗第7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考虑为药 物副作用引起,调整用药方案后患者症状好转。
谢谢观看
概述
概述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 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的疾病谱非常广泛,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 染、真菌感染等。医院感染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及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体液、分泌物、组织等样本进行培养、检测 和鉴定,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病原学检测是医院感染诊断的重要手段,但 需要一定时间,且敏感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诊断标准
1、病原学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是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 洗液、肺组织活检等标本中,通过培养、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存在即可确诊。 病原学检测需注意以下几点: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资料教程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资料教程

排位
菌属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肠球菌
4
念珠菌属
5
大肠杆菌
6
克雷伯菌属
7
肠杆菌属
8
假单胞菌属
9
沙雷菌属
2020/10/17
10 草绿色链球菌 摘自Edmond MB et al. Clin Infect Dis. 1999.
分离率(%) 31.9 15.7 11.1 7.6 5.7 5.4 4.5 4.4 1.4 1.4
素A、TNF-α阻滞剂、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核苷类似 物) 先天性严重免疫缺陷
2020/10/17
14
临床特征(2002年)-下呼吸道感

主要标准:CT-光晕征、新月体征、肺实 变区域内空洞影
次要标准: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胸 痛、咯血、呼吸困难);胸膜摩擦音;不 符合主要标准的肺部阴影;胸腔积液。
2020/10/17
曹彬,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年4月 24
“念珠菌肺炎”愈后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 性别(M/F) 基础病
白血病 恶性肿瘤 粒缺 糖皮质激素 APACHE II 非白念珠菌感染 抗真菌药 氟康唑
存活组(n=62) 56.218.1 33/29
2 3 1 19 10.83.5 22 58 49
2020/10/17 Barenfanger J . J Clin Microbiology 2003, 41(12):5645-564922
152例肺部真菌感染-病原谱的再评价
单中心:PUMCH;回顾性研究 2002年1月-2006年6月 出院/死亡诊断“肺部真菌感染152例”
确诊:38例 probabale:24例 Possible:35例 colonization:55例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PPT课件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PPT课件
□ IFIs疑拟诊断标准
□宿主因素标准1项+微生物学标准1项+临床主要 标准 1项(或次要2项)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11
Probabl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ve disease
Host factor
+ Clinical +
features
Mycology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18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国内
□确诊
■深部组织感染:霉菌、酵母菌
■真菌血症:霉菌、酵母菌
□临床诊断
■至少符合宿主因素1项+微生物标准1项+临床主要 标准1项(或次要2项)
□拟诊
■至少符合宿主因素1项+微生物标准1项或临床主 要标准1项(或次要2项)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临床诊断IFI
确诊IFI
真菌血症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霉菌感染
酵母菌感染
7
IFIs确诊标准(深部组织感染)
霉(Molds)
□活组织检查或穿刺吸取标本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
理学检查菌丝存在,并显微镜检或影像学检查有 组织损害
□自正常无菌部位经无菌操作后取得的标本真菌培
养阳性(除外获自尿、窦、粘膜等标本),同时 伴该部位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依据
□几种抗真菌药物的病原学特性、适应性 及安全性比较
□常见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念珠菌、隐球菌 ■曲霉、毛霉属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4
深部真菌病
□各脏器、皮下组织、皮肤(除表皮外)、 粘膜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深部真菌病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PPT课件

课件内容概述
真菌感染基本知识:介绍真菌的生物学 特性、感染途径、易感人群等相关知识 。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希望医务人 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技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真菌感染防控与护理:阐述真菌感染的 预防措施、医院感染控制、患者护理等 方面的内容。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详细介绍真菌感 染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等诊断方法。
个人防护措施
鼓励居民养成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减 少真菌感染的风险。
全球真菌感防控现状和未来展望
1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各国应加强真菌感染防控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应对真菌感染的挑战。
研发创新
加大投入,推动抗真菌药物和诊断技术的研发创 新,提高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和防控水平。
实验室诊断
01
02
03
标本采集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 标本,如痰液、血液、皮 肤组织等,进行真菌培养 。
真菌培养
将标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 基上,观察真菌的生长情 况,鉴定真菌种类。
抗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标本 中的真菌抗原,提高诊断 的敏感性。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对肺部感染患者进行X线检 查,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如肺纹理增多、肺实变等 。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应穿戴防护服、手套等个人 防护用品,减少接触传播的风险。
医疗器械管理
严格管理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工作,确 保医疗器械的无菌状态。
社区感染控制措施
卫生宣传教育
加强真菌感染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个人 卫生习惯。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整治,减少垃圾堆积、潮湿环境等真菌滋生的 条件。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院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深部真菌分类
根据其在组织及培养基中的繁殖方式和菌落形态,深部真菌可分为:酵母菌、类酵母菌、双相真菌及霉菌。 (1) 酵母菌(yeasts):在组织和培养基中由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不产生菌丝,菌落形态与细菌菌落相似的一类真菌,如隐球菌属; (2) 类酵母菌:在组织和培养基中也是母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但有由不脱离母细胞的延长芽体组成的假菌丝(pseudohypha),它们的菌落形态与酵母菌的菌落相似,但在菌落表面除有生芽细胞外,还有伸长的生芽细胞所组成的假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如假丝酵母属(念珠菌属); (3)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us):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生长成酵母状或菌丝体状两种形态,这种形态可随生长条件改变而相互变更的一类真菌。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均属双相型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 霉菌(mold):指在组织和培养基中均呈菌丝型生长的一类真菌,如曲霉、毛霉菌等。
04
次要: CNS其它病原体的培养,镜检或找肿瘤
05
细胞阴性
06
局灶神经症状和体征(包括局灶性癫痫,
07
偏瘫和颅神经瘫痪)
08
神志改变
09
脑膜刺激征
10
CNS生化和细胞数异常
临床标准
无法解释的丘疹或结节样皮肤损害
血源性真菌感染引起脉络膜视网膜病或内眼炎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
CT或MRI扫描示肝和/或脾内小的边缘的靶样脓肿
毛霉菌病
根霉菌属 毛霉菌属
rhizopus mucor
条致病菌
青霉菌病
马尼菲青霉菌
penicillium marneffei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册、讲座等形式 ,定期开展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预防宣传活动,扩大 知识普及面。
05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
感染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等。
案例分析
感染病原体
04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以降低菌群失调的风险。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流 通,减少病菌传播。
预防管理
01
02
03
建立预防制度
制定并执行针对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管 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微生物学证据
血液、痰液等标本培养出真菌,或组织病 理学检查发现真菌侵犯。
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 行真菌培养,是诊断侵袭 性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痰液培养
对于疑似肺部感染的患者 ,采集痰液进行培养有助 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病变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真菌侵犯的组织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 和治疗指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引言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
断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
疗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
防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国内
□确诊
■深部组织感染:霉菌、酵母菌 ■真菌血症:霉菌、酵母菌
□临床诊断
■至少符合宿主因素1项+微生物标准1项+临床主要 标准1项(或次要2项)
□拟诊
■至少符合宿主因素1项+微生物标准1项或临床主 要标准1项(或次要2项)
.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国内
轻症:氟康唑
少复发
抑制治疗(慢性 维持疗法)无症 状CSF(-)
氟康唑200mg po/d
伊曲康唑200mg/qd
伊曲康唑疗效
(不能耐受氟康唑者 ) 不及氟康唑
The sanford Cmide to Antimicrobiol Therapy , 36 ed, 2006, p79-80
+ Mycology
.
□ IFIs拟诊标准
□ 宿主因素标准1项+微生物学标准1项+临床主 要标准1项或次要标准2项
□ 肺曲霉病 宿主因素标准1项+晕环症
□ IFIs疑拟诊断标准
□宿主因素标准1项+微生物学标准1项+临床主要 标准 1项(或次要2项)
.
Probabl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ve disease
病理学检查见酵母细胞(念珠菌可为假菌丝和真 菌丝)
□自正常无菌部位经无菌操作后取得的标本真菌培
养阳性或脑脊液显微镜检阳性或CSF隐球菌属抗 原阳性(需注意除外假阳性)
.
Definite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Host factor
+ Clinical +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2.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 3. 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 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5. 血液标本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简称GM)(ELISA)检测连续
2次阳性; 6. 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G试验)连续2次阳性; 7. 血液、胸液标本隐球菌抗原阳性。
I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 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重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为了规范我国重症患者IFI的诊断和治疗,中国重 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将参照欧美国家的 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并结合中国国情,制订出 中国重症患者的I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 案)。
EROTC诊断标准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中国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 工作组
2006-11-18
内容
国外指南参考 国内指南参考 工作组成员 指南框架 指南分工 时间进度表
前言
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Ascioglu et al 2002 Clin Infect Dis 34 7-14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Cooperative Group
Mycoses Study Group
Probabl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ve disease
Host factor
Mycology
Neutropenia
+
+
none
Small. peripheral. target-like abscesses (Bull’s eye) in liver and/or spleen demonstrated by CT. MRI or ultra sonogram.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得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与大剂量化疗药物得应用以及各种导管得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 ary fungalinfections,IPFI)得发病率明显上升。

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与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她危重患者得死亡原因之一、IPFI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

为了规范我国IPFI得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得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得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一、定义IPFI就是不包括真菌寄生与过敏所致得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2种类型。

引起IPFI常见得真菌主要就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与肺孢子菌等。

IPFI得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她病原体所致得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

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得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

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得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得肺组织损害、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得曲霉菌属与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表1 IPFI得诊断标准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与(或)假菌丝。

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一)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一)

17
直接证据:病理、镜检或培养 间接证据:真菌抗原(GM,β-D-葡聚糖
检测)。强调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推荐 FDA推荐的试剂盒。
2020/3/2
18
拟诊(possible)
拟诊
宿主 因素
2020/3/2
临床 特征
病原学
19
2002年和2008年定义比较
“临床特征” 更加严格 “病原学”内容增加
“念珠菌肺炎”愈后危险因素分析
年龄 性别(M/F) 基础病
白血病 恶性肿瘤 粒缺 糖皮质激素 APACHE II 非白念珠菌感染 抗真菌药 氟康唑
存活组(n=62) 56.218.1 33/29
2 3 1 19 10.83.5 22 58 49
死亡组(n=16) 63.418.8 9/7
2 1 2 3 16.13.0 4 14 13
Clin Infect Dis, 2002, 34: 7-14
IFD定义的修订。Clin Infect Dis, 2008, 46 on line
2020/3/2
9
目前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的共同点
确诊定义:肺组织组织病理和/或组织培养 如无法确诊,则采取分级诊断
I. 确诊(proven) II. 临床诊断(probable) III. 拟诊(possible)
念珠菌肺炎?
发病率多少?能自愈吗?治疗首选是什么?
AECOPD、RICU内发生的侵袭性曲霉菌肺炎 与白血病和器官移植患者有何区别?
2020/3/2 影像学?诊断?治疗?愈后?
26
美国49家医院院内血液感染前10位病原体
排位
菌属
1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
金黄色葡萄球菌

真菌诊断标准拟诊

真菌诊断标准拟诊

真菌诊断标准拟诊
1、详询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场所,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对女性患者,应详询分娩或流产史;如为新生儿,应询问分娩史及脐带处理的情况。

有少数病例无损伤史,亦未见明显的创口。

2、检查受伤部位、创口情况,创口周围肌肉有无痉挛及抽动,特别注意腹直肌是否强直。

如创口有渗出物或脱落的组织块,应行细菌学检查(包括涂片及厌氧菌培养)和病理检查。

3、观察患者有无牙关紧闭、阵发性抽搐、痉笑、角弓反张,全身强直及阵发性痉挛,特别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喉头痉挛。

待患者安静后,再检查有无肺部并发症,也可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当人们想要去确定自己是否有真菌感染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以上的方法去进行诊断了,而且以上的方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真菌感染是一个很严重的疾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那样才能避免危害的产生。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

支气管镜下发现溃疡、结节、伪膜、色斑
或血痂。
2019/7/15
16
痰或BALF丝状真菌培养阳性;
鼻窦吸出物丝状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痰或BALF丝状真菌、隐球菌镜检阳性;
血或CSF中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
BALF、CSF1次或至少2次外周血半乳甘露聚
糖抗原(+)。
2019/7/15
6.8%
湖北 2海019口/7/15
96.10-00.12 肺癌 3次痰
100%
*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27 例(血培养阳性3 例,肺部组织学检查阳性6 例,BALF 阳性1
0例2.,8痰-0菌3丝.8孢子住阳院性者432次例痰次,痰培养397次.5阳%性者942例.5次%)
3
中文文献解读
多以3次痰培养阳性作为肺部真菌感染的判定标 准。
大肠杆菌
6
克雷伯菌属
7
肠杆菌属
8
假单胞菌属
9
沙雷菌属
2019/7/15
10 草绿色链球菌 摘自Edmond MB et al. Clin Infect Dis. 1999.
分离率(%) 31.9 15.7 11.1 7.6 5.7 5.4 4.5 4.4 1.4 1.4
粗计死亡率(%) 21 25 32 40 24 27 28 33 26
23
152例肺部真菌感染-确诊38例
病原菌 曲霉菌
例数 15
百分比 39.5%
曲霉菌球
6
APA+CNPA
9
隐球菌
13
34.2%
毛霉菌
4
10.5%
*其他霉菌
4
10.5%
念珠菌 2 *枝顶孢霉、尖端赛多孢、皮炎芽生菌、毛孢子菌各一例 5.3%

曲霉菌病和GM实验

曲霉菌病和GM实验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

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订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一、定义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

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

IPFI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

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

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 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

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2. 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

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 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附录3)。

487-血液病 _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

487-血液病 _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

通信作者:黄晓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100044 E mail:xjhr m@ ・标准与讨论・ [编者按]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日益成为导致恶性血液病及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目前已知引起I F I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曲霉菌属和白色念珠菌,然而非白色念珠菌和其他微生物亦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为了进一步规范I F I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国内有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参照国外相关的标准,制定出适合国人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现予以公布,供国内广大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同时希望广大读者在实施过程中对本草案提出修改意见,以供再次修订时参考。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诊断标准一、定义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 ons,I F 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为给I F I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 ORT C/I F I CG)及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的有关标准,对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 F 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达成共识。

定义由宿主因素、临床标准及微生物标准所组成。

诊断分3个级别: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其各自标准如下。

二、确诊I F I(一)深部组织感染1.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的组织中,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

2.酵母菌:从非黏膜组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通过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不包括尿道、副鼻窦和黏膜组织),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其培养结果呈阳性;或脑脊液经镜检(切片以印度墨汁或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IPFI也日益成为导致器官移植受者、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以及其他危重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至今尚未统一。

为了规范我国IPFI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美国家的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我国IPF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草案),供国内同道在临床实践中借鉴。

诊断标准一、定义IPFI是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致的支气管肺部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类型。

引起IPFI常见的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属、曲霉属、隐球菌属、接合菌(主要指毛霉)和肺孢子菌等。

IPFI 的诊断由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

临床诊断IPFI时要充分结合宿主因素,除外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部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

诊断IPFI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

二、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下列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1.霉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并发现伴有相应的肺组织损害。

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霉菌培养阳性,但血液中的曲霉菌属和青霉属(除外马尼菲青霉)真菌培养阳性时需结合临床,要排除标本污染。

表1 IPFI的诊断标准注:★原发性者无宿主因素,▲肺组织、胸液、血液真菌培养阳性(除外肺孢子菌)2.酵母菌: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出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

肺组织标本、胸液或血液酵母菌培养阳性,或经镜检发现隐球菌。

3.肺孢子菌:肺组织标本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

三、临床诊断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附录3)。

四、拟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附录1),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附录2)。

IPFI的各自诊断标准可简要概括为表1。

临床处理程序与策略一、IPFI的临床处理程序原发性IPFI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险程度较低,临床处理要求尽可能确诊后选择治疗(确诊治疗)。

继发性IPFI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较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和凶险,需要综合分析和判断,及时行拟诊治疗(经验治疗)或临床诊断治疗。

根据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与缓急推荐处理程序见图1。

图1 IPFI临床处理程序1.一般预防:有宿主因素特别是HSCT者,防止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是预防IPFI的重要环节。

无发病时应注意保护环境(有条件时应入住层流室),及时处理漏水、溢水,湿式清洁病房,不用布饰家具与地毯,不布置花卉与观赏植物。

当院内有建筑物施工或患者离开保护性环境时,应佩戴高保护性口罩。

一旦有IPFI发病时应加强监测,评价和改进保护性环境,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壁,清除感染源。

除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例,不主张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

2.靶向治疗:当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4+<200/μl或出现口咽部念珠菌病时,应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预防肺孢子菌肺炎。

推荐方案:口服SMZ-TMP2片(每片含SMZ400mg、TMP80mg),1次/d。

疗程持续至外周血CD4+>200/μl后3个月。

当外周血CD4+<50/μl时亦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预防隐球菌病。

对异体或自体HSCT受者,推荐口服SMZ-TMP 2片,1次/d,预防性用药。

于移植前2~3周开始服药,至植入后6个月;若持续接受免疫抑制剂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预防用药应予继续。

对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可用氟康唑100mg/d,或伊曲康唑口服液200mg/d,预防真菌感染,疗程视病情而定。

3.拟诊治疗:即通常所谓经验性治疗,应综合考虑广谱、有效、安全和效价比等因素选择抗真菌药物,参考附录4。

4.临床诊断治疗:亦称先发治疗(pre-emptive therapy)。

对在有宿主因素的患者开展系统性连续监测,包括每周2次胸部摄片或CT扫描或真菌培养,或真菌抗原检测。

如发现阳性结果,按临床诊断IPFI,立即开始抗真菌治疗。

药物选择参考所检测到的真菌种类而定。

5.确诊治疗:即靶向治疗。

针对真菌种类进行特异性抗真菌治疗。

药物选择要参考药物抗菌谱、药理学特点、真菌种类、临床病情和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后选定。

二、常见IPFI的抗真菌治疗1.支气管-肺念珠菌病:白念珠菌感染应用氟康唑,参考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剂量。

亦可选择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或含脂制剂)、卡泊芬净(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其用于念珠菌治疗)、伏立康唑。

目前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有上升趋势,实验室在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后应鉴定出菌种。

各种念珠菌感染的推荐治疗用药参见表2。

疗程视治疗反应而定,要求肺部病灶基本吸收方能停药。

2.侵袭性肺曲霉病:传统治疗为两性霉素B(或含脂制剂)。

但目前通常选用伊曲康唑治疗,危重患者亦可选择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

必要时可联合2种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3.肺隐球菌病:播散型肺隐球菌病或病变虽然局限,但宿主存在免疫损害时,推荐两性霉素B 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疗程8周至6个月,轻症患者可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400mg,1次/d,持续8~10周。

不伴脑膜炎的非艾滋病患者可选择伊曲康唑口服液400mg/d,疗程视病情适当延长。

表2 念珠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选择注:★剂量依耐性敏感4.肺毛霉病:目前惟一有效的治疗是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

控制和治疗基础疾病特别是糖尿病酸中毒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对肺毛霉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对于肺部局限性病变者,如能承受手术,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5.肺孢子菌肺炎:(1)急性重症患者[呼吸空气时PaO2≤70 mm Hg(1 mm Hg= ]:SMZ-TMP(按SMZ75mg/kg/d+TMPl5mg/kg/d)静脉滴注,分2次给药,每次滴注6-8h,疗程21 d。

SMZ-TMP给药前15-30min 开始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口服泼尼松40mg2次/d,连用5d,随后40mg/d连用5d,然后20mg/d 连用11 d,或等效剂量静脉激素制剂。

另选方案为:泼尼松+克林霉素(600mg,每8 h静滴1次)+伯氨喹(含基质)30mg/d×21d,口服(注意伯氨喹溶血不良反应);或喷他脒4mg/kg/d静脉滴注×21d。

(2)非急性轻中症患者(呼吸空气时PaO2>70 mm Hg):SMZ-TMP2片,每8h口服1次,连用21 d;或氨苯砜100mg每天一次顿服+TMP 15 mg/kg分3次口服,连用21d。

另选方案为:克林霉素300~450 mg、每6 h口服1次+伯氨喹(含基质)15mg/d口服,连用21d。

附录1 宿主因素:(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且持续>10d;(2)体温>38℃或<36℃,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①之前60 d内出现过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10d);②之前30d内曾接受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③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④患有艾滋病;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⑥持续应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⑦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外伤、手术后长期住ICU,长期使用机械通气,体内留置导管,全胃肠外营养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附录2 临床特征:主要特征:(1)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出现胸膜下密度增高的结节实变影,数天后病灶周围可出现晕轮征,约10~15d后肺实变区液化、坏死,出现空腔阴影或新月征;(2)肺孢子菌肺炎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为:两肺出现毛玻璃样肺间质病变征象,伴有低氧血症。

次要特征:(1)肺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2)影像学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3)持续发热96h,经积极的抗菌治疗无效。

附录3 微生物学检查:(1)合格痰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包括曲霉属、镰刀霉属、接合菌);(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阳性;(3)合格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直接镜检或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液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滋养体或囊内小体;(5)血液标本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ELISA)检测连续2次阳性;血液标本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抗原(G试验)连续2次阳性;(7)血液、胸液标本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标本真菌抗体测定作为疾病动态监测指标有临床意义,但不能用于早期诊断。

血液标本各种真菌PCR测定方法,包括二步法、巢式和实时PCR技术,虽然灵敏度高,但容易污染,其临床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附录4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治疗药物简述:1、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及其含脂制剂:多烯类抗真菌剂,抗真菌谱包括除土曲霉及癣菌外的多数致病真菌。

(1)适应证:可用于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2)药代动力学:几乎不被肠道吸收.需要静脉给药。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通过胎盘屏障,脑脊液的浓度低,血浆半衰期为24h,肾脏清除很慢。

(3)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lmg/kg,开始先以l~5 mg(或~kg)给药,视耐受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5mg。

避光缓慢静滴(不短于6h)(4)注意事项:两性霉素B制剂具有严重的肾脏毒性,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肾功能及血钾水平监测,应避免与其他肾毒性药物合用。

另外,应注意两性霉素B在输液中的反应,可于静滴前给予解热镇痛、抗组胺药和输液中加用小量糖皮质激素。

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目前有3种制剂: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C)[亦称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因其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如肝、脾和肺组织,减少了在肾组织的浓度,故肾毒性较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降低。

(1)适应证:IFI的经验及确诊治疗;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索B常规制剂的患者。

(2)药代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易在肝脏及脾脏中浓集,肾脏中则较少蓄积,清除半衰期为100~150h。

(3)用法与用量: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 mg /kg,L-AmB为3~5m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